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音乐教育,要让学生掌握最基础和最简单的乐理知识,了解一定的音乐常识,了解和认识各种中外的乐器。音乐教育注重的是音乐对学生的审美的培养,陶冶情操,开创学生的想象力。音乐中的情感同时具有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集德育、美育、智育、美育功能为一体的特殊教育,所采取的方式不像其它的学科那样仅仅靠讲授就可以完成的,音乐教育的手段还有演示法、练习法、谈话法、讨论法、欣赏法、发现法和情景法等,其中欣赏法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始终,是音乐教育中不可脱离的一个环节。
三、古典音乐鉴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途径之一,是学生主动自发的来吸收而并非灌输式的教育。因此如何将学生引入对音乐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环节,而欣赏音乐则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古典音乐鉴赏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会对所欣赏到的音乐产生兴趣,而乐于主动的想去了解相关的一些音乐知识,这样避免了生硬的灌输式的方式,也消除了学生对于像其它学科一样的抵触心理,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使音乐教育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二)在教授音乐知识常识中加强乐器的认识
音乐是靠听觉来实现的,因此音乐的教育如果缺少了“听”的环节便会苍白无力,失去了音乐教育的意义。在的音乐教育中,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乐理知识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单单来学乐理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并且音的长短高低并不是简单通过语言可以讲述清楚的,让学生通过简单悦耳的旋律来了解区分音的高低和不同音值的区别。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如果仅仅通过图像和语言表达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欣赏不同乐器的独奏作品,学生会通过乐曲了解乐器的音色,结合乐器的外貌和乐器的音色可以轻易的让学生记住各种乐器。在通过欣赏乐队的演奏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器乐合作下的音响效果。
学生除了一些音乐知识,还要了解一些音乐常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作曲家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通过对不同的国家、年代、作曲家的作品的欣赏,不仅仅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的音乐的区别,还可以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历史人文环境下作曲家的不同的情感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文化氛围对音乐风格的影响。而学生在结合着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同时,再去了解作曲家和音乐家时,就不会让学生形单影只的只知道一个人名而已了,学生会自然的联系起作曲家所在的国家所处的时期,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记住这些音乐常识。除了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不同外,我们本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学生通过欣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对我国的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如何进行古典音乐鉴赏
(一)在音乐知识教授中如何进行古典音乐鉴赏
在讲授新的课程的时候,先让学生欣赏相关的音乐作品。如,在学习新的歌曲的时候,先让学生欣赏要学习的歌曲。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之后再学习歌曲。
带领学生欣赏中外名曲和欣赏中国作品时,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作品风格有很多的异同。在带领学生欣赏的同时要讲解,为何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不同,如处在山区和平原的歌曲的区别。带领学生欣赏外国作品的时候,要对不同的和声色彩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小接受音乐的色彩性描绘。带领学生分析不同的音乐家的不同音乐风格,
(二)要以欣赏为目的去鉴赏古典音乐
要选择学生接受能力范围以内的音乐作品,营造与欣赏的音乐相适应的环境,如可以利用多媒体配上与音乐相符合的图片。在欣赏音乐之前先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作曲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体会音乐所表达和描绘的情感和画面。在欣赏完音乐后也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对音乐的体会。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
中学阶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在其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本文具体分析了当前学生在音乐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中学生的价值取向
在大多数的中学生中,对于音乐课从传统观念上来说属于副课,没有语数外等考试型的科目重要,因此认为音乐课就是放松精神和娱乐的时间,在课堂上对教师所放的音乐采取选择性,一般会根据个人爱好听取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盲目追求流行音乐,部分歌词其实并不利于现在学生的教育发展,而对于一些真正古典,有鉴赏价值的音乐却进行抵触,通常情况下很少有人能听进去。
(二)音乐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传统上认为音乐课是属于副课的,没有严格的考试作为要求,因此学生从心理不重视音乐课,音乐课程的课时较少,普遍中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一定的音乐素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材内容不与时俱进,在平时生活中也不注重积累音乐常识,另外青少年大部分学生追求流行音乐,对于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学习和认识却比较被动。
(三)受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成员对孩子兴趣爱好、性格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对于音乐的兴趣表现得更为突出,假设父母也喜欢高雅古典音乐,会感染孩子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熏陶,但是如果父母很少听一些高雅音乐,学一般来说学生也不会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家庭熏陶对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教育,从小就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对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的思考
(一)音乐教学要联系生活,贴近实际
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有情感体,在古典音乐的一些高雅音乐中可以充分体现情感。但是青少年由于所具备的音乐知识水平较低,再加上流行音乐的冲击,平时通俗音乐听得要远超古典音乐,如果强制性反对学生听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加厌恶古典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挑选一些适合学生听的,有积极引导作用的音乐,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使得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另外,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适当让学生感受音乐剧,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的作用,将音乐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其魅力,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普遍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独特的个性,在音乐欣赏中,思维能力占据主要地位,因此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音乐鉴赏本省的创造性特点,要求学生不能被动接受知识,而更应该积极参与到音乐知识探究和音乐鉴赏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课题,比如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形式,让学生在熟悉音乐创造背景的前提下感受音乐的魅力,这样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感悟音乐情感,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课程考试相较其他科目来说有其独特性,在期末考试前,教师需要采取一些可行的教学方式,将之前课堂所讲的知识串起来,方便学生记忆的同时,巩固知识,这样才能将平时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进行集中积淀,这也是教学中必须做的。可以通过游戏方式帮助学生记忆,或者制作PPT,利用音频、视频播放一些典型的音乐作品,将枯燥的知识运用趣味性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小结
中学阶段要重视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普遍音乐基础知识处于低级水平,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影响下缺乏对高雅音乐的情感体验,再加上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的冲击,使得学生对于高雅古典音乐兴趣不高,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引导,可适当选择播放一些流行音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音乐剧等不同的形式向学生展示音乐的魅力,丰富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来抒发自己对于音乐的独特见解,另外,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间音乐;鉴赏能力;策略;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110-02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业相对来说较为轻松,正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最佳阶段。音乐鉴赏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能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更热爱生活,自身的情感能更丰富。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课间音乐提升中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进行分析,以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重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的要求。教师在课间带领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时,不要立即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自行去体会,教师从旁引导就好,不然就失去了音乐的神秘性。新课改以后,音乐鉴赏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倾听音乐,并主动感受音乐内容与情感,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
例如,《芬m颂》是中学生音乐课本上需要进行鉴赏的一首歌曲,是一首外国曲目,其作者是让?西贝柳斯。《芬兰颂》为1899年的一项爱国舞台盛会所做的配乐,当时芬兰人民正为反抗俄国人的入侵而群情激愤,而这首作品适时地鼓动了他们的爱国心。在鉴赏此类有历史背景的音乐时,更应该让学生自行去体会,教师的作用是在进行授课的同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加主动地去吸收与消化教学知识,而不只是被动式地接受。
二、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引起学生的共鸣
良好的环境对于处在中小学时期的学生十分重要,而经过40分钟紧张的课程学习,课间的10分钟对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这10分钟的休息环境塑造的更为轻松愉快,课间音乐就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如果长期播放音乐课本上的音乐曲目难免会太过枯燥,不仅没有让学生得到放松,反而适得其反,让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仍处于上课状态,这样对下节课的学习极为不利。所以,应将教学曲目与学生喜爱的曲目穿插播放,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提高学生对于课间音乐鉴赏的重视程度。
教师可在课间休息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建立起感情的桥梁,还能知道学生喜爱的歌曲风格,得知学生喜爱的音乐曲目,再进行聆听筛选,将一些积极向上的歌曲播放给学生听。并且在播放学生喜爱的音乐时要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小学生可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 》《春天在哪里》等贴合他们年龄与心智的,中学生则可播放一些较为励志的曲目,如《怒放的生命》《青春修炼手册》等。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音乐环境中进行课间休息,能达到更为放松的效果,并且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对课间的音乐更为重视。
三、合理调整作品难度,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各有不同,为了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教师要合理调整音乐作品的难度,尽量选择一些结构短小、风格鲜明的音乐作品。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后,再去尝试与欣赏那些大型音乐作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能接受得更好、更全面。在课间播放音乐时,不能同一首歌曲长时间的播放,也不能同一类型的歌曲长时间播放,要在同一难度内选择不同类型的曲目进行播放,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感情思维,在有限的时间里体会到各种各样的情感。
例如,让学生鉴赏《第五交响曲》和我国古典音乐时,教师不能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感受与掌握贝多芬演奏时的情绪以及情感等,也不能要求学生立即掌握我国古典音乐的思想感情,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刚接触交响乐与古典音乐时,很难摆脱流行音乐的影响。所以,需要教师从交响乐与古典音乐的基本题材特征以及发展历程等诸多方面开始,让学生对这一音乐模式形成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如此,才能促进其鉴赏能力的提升。可先从相关的音乐作品开始鉴赏,再逐渐转化成交响乐与古典音乐。
四、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音乐鉴赏与小学音乐鉴赏有较大的差异,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能够自行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感知,但是却不能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鉴赏。而小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大多数都处在认知事物的阶段,所以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在课间音乐播放的类型上,应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使其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在鉴赏作品时,去感受来自于生活的真实情感,教育学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感情丰富、思想敏锐、心思细腻,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各类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鉴赏作品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身情感以及思想感受,将切身经历融入鉴赏教学中,有感情地进行鉴赏,相信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与领悟音乐鉴赏的方法。例如,《今天是你的生日》是一首歌唱祖国生日的歌曲,歌曲较为大气与欢快,并且还朗朗上口。在鉴赏时,学生可结合自己生日的情况进行赏析,就能更好地去体会这首为祖国生日而作的歌曲了,爱国情怀也油然而生。
五、结合其他课程内容,全面引导学生鉴赏
音乐具有极大的共通性,能够将情感融入音乐当中。因此,在课间播放音乐时,便可播放与上节课相关的歌曲,在帮助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同时,使他们更能体会到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学习、鉴赏两不误。
例如,语文课本中有篇《七律长征》的文章,其要表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让学生领略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更重要的是要从这首诗中领略诗人的大气磅礴,感受他的伟人风采。学生可能一时半会无法体会,因此,就可通过在课间播放《七律长征》这首歌曲来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全面地体会课文内容,同时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总之,音乐鉴赏是美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发挥学生主体性,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激发学生的共鸣,合理调整作品难度,并联系生活实际将学生置身于音乐鉴赏的具体意境中,体会音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
参考文献:
[1] 刘敬敬.浅谈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J].才智,2015(2).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吟诗唱词 “声情吟赏”教学班 实践探索
一、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基于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领域存在生态受损,原貌无存的现象,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主张,比如生态语文,比如绿色语文,比如有效教学,这些都引发了很多教师对古典诗词教学的思考。
(一)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现状
1.文本的分析多于诗词的诵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随着新兴思想的进入,古典的诗词吟咏逐渐淡出私塾,淡出学堂。此后虽有夏丏尊和叶圣陶等人的提倡,但收效甚微,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传统的吟诗方法濒于灭绝,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更是一窍不通,现在面对着美好的经典诗词,更多的教师用的是朗诵的方式,而且在朗诵的课堂,是类似于文言的分析串讲法。
文本的分析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是有必要的,如果说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即便不用疏通,诗中美感和韵味也是可以领略的,于是,在课堂上有必要呼吁教师都能重视诗词的美读,而不是简单的诵读和赏析,应是遵循诗词教学规律的美的呈现。
2.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的感知
进入一些教师的课堂,即便是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堂,也常会看到一言堂的出现,虽然现在提倡对话教学,提倡有效教学,但就算是所谓的生成,也不过是教师预设的有步骤的问题,在问题中引着学生慢慢进入,高明的教师可能润物无声,了无痕迹地将讲解渗透,可听课的人还是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仍是那被摆布的木偶,在预设的问题里步步为营,逐渐进入教师的圈套,然后彼此完成任务,开怀大笑。
古典诗词的教学,需要学生自觉的感知,教师可以预设,可以生成,但不可以包办。在交流中,要看到许多教学参考书以外的理解,不断赞许,并引导其进入更高层次的鉴赏。
3.配乐的诵唱多于传统的吟诗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对于诗词的表现的方式多样,有朗诵,有的借助音乐手段,用古曲配乐朗诵,或者就用现在流行音乐的翻唱。传统的私塾教师通常一书在手,吟诗玩味,沉醉其中,学生便知一二了。
但在如今的教学中,能够把吟诗之法引进教学的,并不多见,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选用了习见的朗诵方式,或者是唱诗。诵诗和唱诗也可以表现诗词的音乐美,在情感的传达方面有时甚至优于过去的吟诗,但就诗词本质而言,其节奏,其平仄,其韵律,诵诗和唱诗却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4.僵化的程序多于生动的演绎
能够丰富地诵和唱,对于诗词的表现也是不错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一节诗词教学课,只有开头和结尾将诗词用声音再现,然后便是一句一句,一联一联,上阙下阙地分析,从结构到句法,从表达到内容,从情感到主旨,很多的优秀教案几乎就是一套模式的复制。
如果对诗词多一些生动的演绎,力求让诗词焕发出其诗人的个性魅力,无疑是对诗词最好的诠释。
(二)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现状
1.学生对文学审美的鉴赏需求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是一门具有审美效果的学科,如果学生进入语文学习,尤其是进入最有美感的诗词教学时缺乏美的享受和愉悦,那分明是对其天性的扼杀。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美,不妨可以方法多样,除了诵和唱,可以还原吟之法,让学生感受诗词最本真的美,结合学生的审美水平,在师生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让吟诗结合时代进行合理的变式,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
学生在高中需要培养的智力因素中,其中最难的就是想象力和思维力,同时正由于学生此时的审美需求,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在诗词的想象中又实现了智力因素的提高,可以说,高中学生对于诗词鉴赏的审美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对多感官表演的兴趣
具体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兴趣,因为只有学生感到兴趣了,教学才可以顺利进行。
诗词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手段,调动起学生的多感官,让他们进入到身心愉悦中来,真正地学。
学生的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尤其是精神兴趣,精神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如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但继续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而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发,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要想法让学生感受到兴趣,并最终达到长期的情趣,成为他们一生的智慧。
能够用吟法辅助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用吟法丰富教学,让其他的诵与唱,讲与练,都能进而丰富起来。
3.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接受心理
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拥有特色的领地。学生们是可以接受古典诗词个性教学的,但如果古典诗词等同于文言文,未免过于枯燥;等同于现代诗教学,必然丧失古典韵味;等同于诗词鉴赏课,那更是荒谬的。
但在很多的中学课堂,古典诗词教学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尤其是高中的很多课堂,当我们审视学生的接受心理时,可以感受他们的厌倦和逃离。这时,当我们再反复告诉他诗词是多么的好,但在教学中只是没有特色地串讲,或者其他,那岂不是对学生接受心理的忽视吗?
通过调查发现,90%的学生希望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深入并且有独到之法。谈及吟法,学生也很茫然,但在教师的引导和师生的学习中,他们还是体会到诗词的别样教法,别样世界的。
二、高中古典诗词“声情吟赏”教学法的概念内涵和理论依据
(一)古典诗词“声情吟赏”教学法的概念
1.“声情”的概念
“声”与“情”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需要渗透的两大重点,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声与情的结合,具有韵律美和音乐美,也具有情感美。
“声”即声音,诉诸听觉,在具体实践中要求教学者重视学生的审美需求。诗词的语言蕴涵着“声”,平平仄仄的韵律是“声”,四声八音的合辙押韵是“声”。诗歌中的“声音”,体现在音节方面,有大小,有长短,有快慢,有高下,有刚柔,有断续,有抑扬,有顿挫。“声音”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有诵,有读,有吟,有唱,不一而足。2024诵与读,《说文解字》曰:“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先秦典籍中,多把“诵”和“读”分开运用。一般说来,对韵文是“诵”,对散文是“读”。
既然诗词是有声的语言艺术,那么在教学中便需要重视其的“声”,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利用他们的审美趣味,让学生在“声”中品味诗味。
“情”,包含喜怒哀乐,爱憎好恶。诗词都是写作者表现情感的文字,不管是民歌,还是文人写诗,都是可以寻到情感的烙印的,在起起伏伏的情感里沉淀出历史沉浮。在诗词鉴赏中,应以“情”为切入点,赏析文句,探讨主旨,在情感共鸣处升华,最终引发学生的“情”之共生。
2.“声情吟赏”的概念
“声”与“情”体现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是多种形式,“吟赏”作为其中的一种,“吟”为传“声”,“赏”可传“情”。“吟”是“赏”之手段,“赏”是“吟”之目的。
《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声情吟赏”作为教学方式,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会吟诗,然后结合教学,根据学生接受,改编吟谱,从四声八音、合辙押韵、对仗节奏等方面进行吟诗,在吟诗过程中揣摩诗词内容主旨,品味言外旨趣情感。
“声情吟赏”首先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诗词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如果吟赏只是一味地实现传统的继承,是在开历史的倒车,那是不合理的。因而在教学中,要不断结合教学的反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吟赏中,要关注学生的接受,关注课堂的呈现,关注教学的效果。
“声情吟赏”教学还体现为教学的工具性:诗词教学中,努力营造诗词的本色氛围,无管弦,无丝竹,也可以吟出其中韵味,此时,吟赏主要是声情的工具,五绝可以重要把握韵脚与平仄;律诗则可把握其中的起承转合;宋词强调上下阕中平仄相间的和谐。课堂上,用吟赏的方式,试图对诗词教学进行工具式的多角度再现。
“声情吟赏”教学也突出教学的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诗词教学很见教师的功力,要不上得索然无趣,要不上得趣味盎然,明显后者是注重教学的艺术性的,那么在“声情吟赏”中,就不能将课堂当做简单的吟诗课,反复学吟必然无味,唯有“声”与“情”结合起来,将吟赏淡然无痕地融入教学,才可突出教学的艺术性。
(二)古典诗词“声情吟赏”教学的内涵
1. 吟诗是教学的第一要素
(1)吟诗细味形式丰富
吟诵在古代,如同人们说话,信手拈来,教小孩子学诗,就是“兴、道、讽、诵、言、语”的训练。如同识字,写字,是文化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的吟诵,几乎没2024于吟诵的专门论述。
但可以明确的是吟诗者必不是字正腔圆的美声唱法,一定有很多民族和地方的韵味,所以不管吟诗者和后来的胡乱吟者,都无法离开经典传承的蕴涵,因而在吟的形式上,我们发现在吟咏律诗绝句时,一方面必须遵守平仄节律,体现格律诗所固有的声律美;另一方面,在吟咏腔调的产生和流传过程中,民歌、方言、宗教音乐、戏曲都对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因而我们在尝试吟诗时,在遵循一定的平仄格律后,是可以利用我们民族的很多艺术形式的。
(2)诗之吟法独一处
人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表现是多样的,台湾大学曾永义教授对诗歌韵文的音乐化,他认为有诵、吟、歌、唱四部曲,分之较细,亦颇具见解,其论点是:第一部曲“诵”,就是朗读,依据字音四声的掌握,音节韵脚的拿捏和意象情趣的感染,然后运转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而表现出来。第二部曲“吟”,就是曼引其声,通过声音的曼引,把诵读所具备的条件,所表现的情味更加强化出来,其与声音的结合又向前推进一步。第三部曲“歌”,就是徒歌,也就是不用乐器伴奏的山歌民谣,它有由方言音乐化所形成的“腔调”。第四部曲“唱”,就是透过作曲及作词所呈现的作品,由歌者诠释及演唱之。
我们想老调重弹的吟诗之法,应该就是此提法中“吟”和“唱”的结合,吟是诵的“延伸”,唱是歌的“加强”;吟唱乃是语言的再创作,更是语言的音乐化。只有将语言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结合才是诗词鉴赏的真谛。
吟不同于诵。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前者是“畅其气”,后者是“得其韵”,相较于欣赏诗的境界而言,后者更佳。吟不同于歌唱。在上古时代,以音韵发声而吟称之为“歌”,群人共歌为“乐”,领头唱歌者为“唱”,和歌者为“倡”、“叹”。《说文解字》中说“吟,呻也”,可见,吟需要深情,需要低声入心。《苍颉篇》中说“吟,叹也”,“一唱三叹”中的“叹”有吟之妙。
吟自有妙法。吟出古典诗词的平仄、韵律、章法,需依字行腔,可套戏剧曲调或民歌曲调。可依一定的唱谱来,也可自由发挥。
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都需要把握古典诗歌的情感,并要有节奏感,体现诗词的内容和形式美。
(3)吟诗吟词应有别
古典诗词的主要特色是文采和音律。文采美可见可感,音律美是需要声音来表现的。
诗中的“声音”,体现在音节方面,简单地说:有大小,有长短,有快慢,有高下,有刚柔,有断续,有抑扬,有顿挫。抑扬顿挫,是音律美的关键所在,而其中又体现内容和精神即诗歌境界的高下,因而在品味诗中,当吟之得法,诗味也就了然于心了。
诗的欣赏,泛泛而读是难以体会的,需要反复吟咏,不断体会。《沧浪诗话》言“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吟诗需要时间长久,拖长声音。最终,要使声音和感情高度结合,音节如从肺腑出,情动而意切,声音便自然显现,力求达到龚自珍的“高吟肺腑走风雷。”
词中的“声音”,要首先关注词的形成,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是一种和音乐共生的艺术形式,当时一方面因为民族的歌谣,另一方面因为字句中加衬字使之圆转,自此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区别于诗,最初是配音乐唱的。长短错落,不同的词牌,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总而言之,实践时,在吟诗环节,吟咏结合;在吟词环节,吟唱结合。
2.鉴赏是教学的必备要素
(1)吟诗品词情感美
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诗是对诵诗的深化——要“诵”出诗的情性,即吟出其情其感。我们知道,诗歌就其本身而言,它是作者的想象的表现。因此品味诗歌,就必须调动读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唯此才能步入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吟咏情性”。或摇头晃脑、或念念有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氛围,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古诗词,才能更好地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
吟诗的方式更易实现由物境到情境至意境的升华,情感最终就可做到忘我。
进而言之,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
(2)吟诗吟词吟文化
吟诗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是历代文人师生欣赏与教学古典美文的独特手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绝学。
首先,从传统文化说,吟诗提高了传统内涵,在今天可以成为当众表演的才艺,是我国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次,从文学欣赏看,吟诗提高了欣赏古典美文的层次,调动起欣赏者的内心情绪,它从声音入手,能更好地欣赏诗词文的意境,古典诗词的音乐美通过吟诗更能表达出来。再次,吟诗可以帮助我们神奇地记住古典诗文,了解民族音乐。最后,吟诗作为一门绝学,继承弘扬它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扩大对外文化的交流。
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中国人不能淡忘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中学语文的学习阶段,正是拨乱反正的好时期,运用朗诵方法,或者用流行的中国风曲调演唱古典诗词,都是不错的。但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其本真的因素,提倡声情吟诗的方式,希望可以对于中学教学产生积极作用。如果仅是为了标新立异,是没有意义的,这项重拾文化的工作,在很多地方以活动和课题的形式在展开,是否可将它真正地实践于语文教学呢,这是具有文化思索的。
但我们不能只作文化前沿的观望者,很多真正的古诗词曲谱已根本无法获得,而古人的言语方式,已不再适合如今的审美需求,如果让现代人以嬉笑的心情来面对古诗词,那岂不是邯郸学步,因而在最终的古诗词吟咏上建议要体现文化的扬弃意识,古为今用,才是最科学的教学观。
参考文献:
[1]曹勇军主编.叩开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常华.唐诗密码.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目前,中职音乐鉴赏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音乐,只是浅层次地追求一时之乐,对音乐较深层次的鉴赏并不感兴趣。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所以我们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鉴赏课中拓宽视野,提高对音乐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和鉴赏力。那么,如何培养中职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大致谈以下四个方面:
1 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做好课堂教学导入
课堂导入是在上课伊始,创造一种与教学内容和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带入到一个与教学任务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教学实践证明:课前对学生动态的刺激效果远大于静态的刺激,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也深刻得多。人们通过听觉得到的知识记忆率为15%,而视觉得到的知识记忆率为25%。声像同步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就很有优势。
多媒体课件可以进行动态演示,文字闪烁、图形缩放、颜色变换等,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欣赏乐曲《黄河大合唱》时,可借助多媒体视频,让学生在画面与音响的恰当结合中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并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作品的旋律中,品鉴出作品所展现的风格特点和音乐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发地去构想和创造音乐作品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义,从而将审美体验推向新的高潮。
2 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人们往往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在学习陌生的音乐作品前,不妨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设计,一方面消除学生对陌生内容的反感,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出发点。
比如在电影、电视剧音乐欣赏的专题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爱看电影、电视剧的心理,在教学中做如下设计:第一环节: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影视作品和影视音乐。学生们会兴致高昂、各抒己见。第二环节:老师选择一部学生都很熟悉的电影,比如《卧虎藏龙》,但不播放声音,请学生们发挥想象,讨论并选择自己熟悉的一段音乐来做背景,并说明理由。
第三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电影《神话》、《集结号》、《妈妈再爱我一次》等经典片段,欣赏之后回答:在这些影片中音乐起了怎样的作用?
第四环节:提前一周安排,让利用周末时间,选择一部自己最喜欢的影视作品,然后在下一次的在音乐课上与同学们分享。可以先让大家想象一下配上什么样的旋律最为适合,然后再播放原作的音乐,并说出乐曲的特点和自己喜欢的理由。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始终围绕学生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内容展开,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 注重音乐的系统性教学,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鉴赏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知识面关系密切。比如:每一首乐曲都有她创作的时代背景,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所以,音乐欣赏必然要与历史学科相结合,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还可以拓展中外历史知识。比如:在介绍爵士乐时,结合爵士乐出现的历史背景,学生对对非洲及美国的近现代史也做了一番了解。当然,还可以穿插一些名人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关注中国民族和古典音乐,夯实学生文化底蕴
中职学生与现在的很多青年人一样,都喜欢当今的流行音乐,而对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知之甚少。民族音乐因地区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这也正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内蒙民歌豪放高远、江南民歌秀丽婉转、陕北民歌高亢奔放、云南民歌清新明丽、新疆民歌活泼欢快。我国的古典音乐也是魅力无限。比如:《梁祝》以音乐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剧情在乐曲的欢快、悲愤、舒缓、激昂变化中不断发展。在欢快的笛声中,我们仿佛看到这对男女青年在花间嬉戏;在悲凉的曲声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因梁山伯的离去祝英台的万分悲伤。曲末的一丝欣喜,是二人双双化蝶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渴望。除了《梁祝》,《高山流水》欢快悠扬、舒缓惬意;《春江花月夜》别有情调、另具风情;而《十面埋伏》则铿锵有力、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