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中药实训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药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方法
为适应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建设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教学为辅,推动课堂理论、实训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的综合性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提高中药鉴定的教学质量。
1课程建设基础
我院中药鉴定课程已有二十多年的教学发展历程,药学专业四十多年来开设的专业课有生药学、药用植物与生药学、中药识别技术,课程内容与中药鉴定相似,为中药鉴定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课程基础。中药鉴定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共72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34学时。从2011级开始,在中药学专业学生中授课,至今授课人数1100人。在中药学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编写了中药鉴定课程标准,完成中药鉴定课程教案和课件的制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已经在药材市场2024200多种中药材的照片,与苏州市中医医院、苏州天灵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为在线课程的建设奠定基础资源。我们主编《中药鉴定实训指导》教材,供中药学专业使用,目前该教材是项目化教改教材。建设中药学专业网站、苏州中药科普馆,面向社会开放,参观者在校园网上可以看到苏州中药科普馆的资源,包括科普资料、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等网络资源。同时,在学院和药学院的指导下,建设中药学实训基地,有特色吴地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馆、中药炮制实验、生药数码互动实验室、中药实训室、中药制剂检测、中药生产模拟车间、模拟药店、国药大师室及吴门医药研究发展中心,共同构建教学实训平台。苏州中药科普馆2024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基地。
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本教学团队有良好师资和优秀的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兼职教师3人,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均相当合理(教授1人,主任中药师3人,讲师8人,博士2人),在职称结构上,主任中药师占23%,教授占8%,讲师占69%。在年龄结构上,40~50岁教师占46%,40岁以下教师占54%。专兼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9人,占总数的69%。专兼教师比例10∶3,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皆为优秀教育技术骨干教师[1]。
3课程内容和在线课程建设
3.1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中药鉴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根、根茎类中药、茎木类中药、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和种子类中药、全草类中药、其他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等重点中药的鉴定知识。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与方剂、药用植物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力求科学地反映当前中药鉴定的技术,培养学生识别中药材及饮片的能力,加强对中药鉴定理论与应用的探讨,促进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中药鉴定在线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共计13个项目、49个专题的重点鉴定内容,还有一般重点的鉴定内容,15个技能训练项目讲授的内容。课程体系完整,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3.2在线课程建设
3.2.1在线课程基本内容建设。(1)中药鉴定课程概况包括课程介绍、教师团队、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按照章节分类课程,每个章节有重点药材,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件、视频和作业。(2)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视频、参考资料,选取重点药材制作微课视频。引用一些电子版的书籍,如《中药鉴定技术》《常用中药真伪易混鉴定》等在线平台上面的出版资料,补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江苏省高校防控指导手册》等,丰富课外知识[2]。(3)题库资料丰富,重点药材有测验,每个项目有作业,为学生平时测试提供平台和资源。案例库讲解具体生动的中药真伪鉴别案例,帮助学生区别相似中药和真伪,讲解中药的优劣,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中药。(4)实践技能实训建设包括各个实践技能实训项目。以行业技术对接实验实训要求,做成实训项目。为省、市级传统中药技能大赛(中药真伪鉴别部分)提供专业知识培训,鼓励合作行业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发挥在线开放课程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作用。3.2.2其他课程内容的建设。建立师生互动讨论区,完善中药鉴定实训室,完善苏州中药科普馆,建立实体中药资源,创新药用植物园和中药标本馆。3.2.3后期维护。结合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每年课程教学资源更新5%以上,做好在线辅导、答疑等工作,保证课程的创新性,知识的前沿性。
4探索中药鉴定的新型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按照《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线教学工作方案》,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结合,完成中药鉴定的课程教学。
4.1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形式[3]
2024年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在线教学,线上包括讲述重点中药的内容,线下总结归纳线上的重点中药内容,并讲授各章节一般重点中药的鉴定等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在实验室完成实验技能的线下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还进行课堂小测验或者课余小测验,学生答题正确率很高。
4.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用项目化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运用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如观察厚朴与肉桂的显微特征,比较石细胞的不同点等,在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区分特征。
4.3按照学院的要求,布置学习的任务
通过qq群、在线课程平台通知学生,提醒学生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完成本周的课程内容,做好预习复习,并且开展讨论,发放学习的讨论内容。很多学生积极发言,通过讨论,提高相似中药的鉴别能力。讨论举例:红花和西红花性状鉴别的不同点。学生从形态、颜色、质地、气味、水试现象等进行比较讨论。讨论川贝母中松贝、青贝、炉贝的性状鉴别不同点,加强了对川贝母的鉴定能力。课后及时沟通,督促学生完成上课的各项任务。结合课堂教学,通过观看视频,巩固学生对中药鉴定知识点的掌握,认真观察中药材的性状、显微鉴定特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5考核方式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评价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学生评价采用多种方式,中药鉴定考试有理论和实验。线上成绩考核:作业、收看课程音视频、章节测验、章节学习次数等;线下成绩考核: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技能考试单列,将平时实验、药材的识别、显微的鉴定作为主要内容,提高中药鉴定的操作技能水平。多方位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后,探索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探索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6课程特色、效果和建议
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紧密结合医药卫生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整合院校、行业、专家各方资源,合力打造具有“跟进发展、产教合用”的专业标准。通过网络开发,将专业重点教学资源集成为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该课程平台架构合理,安全可靠,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标准化特点。建设课件260份、重点视频49份,建设单元测验49份、作业14份、试题库400多题,为学生平时测试、考试提供平台和资源。建立师生互动讨论区、答疑区,学生、教师、行业专家互相学习讨论,解决学习问题。线上线下结合讲解中药的鉴定知识,夯实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知识的基础。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将线上的课程同时应用到学生的课程重修、学困生辅导等学习中。完善中药鉴定实训室,完善苏州中药科普馆,建立实体中药资源,服务师生、服务社会。鼓励合作企业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并且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咨询。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水平和能力,进行教学的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多样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5]。
参考文献:
[1]刘家水,谈永进,毛小明,等.高职高专中药鉴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438(4):9-11.
[2]董术发,刘鹏,李红梅.数字信息化资源在高职中药鉴定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畜牧科技,2024(8):13-14.
[3]陆叶,刘春宇,陈重,等.打造“中药鉴定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4(17):204-205.
[4]陈秀花.多种教学方法在中药学专业中药鉴定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2438(11):49-50.
中药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简要介绍了开设远程网络课程的必要性和视频点播技术的核心原理,根据目前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已有的多媒体技术,结合教育体系的需求进行了基于视频点播技术的远程网络课程平台设计研究。该平台中储存了海量且全面的可用于自主学习的学习视频资料,学生们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断进行学习,以达到有效提升自我的目的。
关键词:视频点播(VoD)技术;远程网络课程;教育体系
0引言
根据教育发展的需求,针对传统网络教学的现状,远程视频授课平台在设计时应该在保留以前优点的同时,构建一种更加接近现实,能够再现线下课堂教学过程,集听、看、记、交流和测评为一体并利用现代科技优化和丰富教学形式的特殊平台。而视频点播技术可以让想要学习的人们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网络点播视频随时进行学习的同时如线下课程一般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其与传统网络信息服务的区别就是交互性,即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将不再是单纯地靠自我理解,可以通过视频会议、课后评论等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1]。除此之外,这项技术让热爱学习的学子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且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成为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主动性。显而易见,基于视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模式将给现代教育体系带来诸多好处。
1开设远程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好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乐”则是“活”的先决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找到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金钥匙。而很多学生对学习无感甚至厌恶,原因多在他们几乎都在被动学习。通过基于视频点播技术的远程网络课程教育平台,可以让学生们在快乐中进行自主学习。传统课堂教学中,各个学生的天赋、喜好、自身水平等参差不齐,而授课老师无法全面照顾到所有学生,很多学生的听课效率极低。此外,由于师资力量等的欠缺,因此全部学生都能获得一对一授课教育明显是不现实的。而基于网络课程平台中的海量学习资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子们可以主动根据自身爱好与水平等点播相对应的视频进行学习,还可在学习后利用系统功能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学习。与此同时,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也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这单靠线下授课无法做到。真正成功的职业教育除了应该将学子们培养成专业知识过硬、技能技术高超的人才之外,还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通过远程网络课程与面对面授课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高效培养具有以上品质的人才[2]。2视频点播技术利用视频点播(VideoonDemand,VOD)技术将丰富的音频、视频等教学材料预先存放到VOD服务器中,能够让使用者突破时空的约束,按照自身的喜好和需求点播合适的视频资料进行学习研究。经由高清摄影仪器录制的数字化图像信息通过视频点播系统在无损失、无畸变的情况下传输到各个环节,然后系统再通过非线性编辑的方式对这些图像信息加工处理,使其达到可以播放的水平后传输到VOD服务器。交互式视频点播技术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电视机等电子设备进行各种数据的显示,还可以输出各种格式的数字化视频,如MPEG、ASF、WMV等,有利于各种格式网络远程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共享使用[3]。
3基于视频点播技术的远程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和实现
3.1功能模块设计本文设计的远程网络课程平台包含4个相互关联的功能模块。第一个功能模块是记录模块,这个模块的功能是记录用户的姓名、学号、专业等个人信息和该用户的视频观看记录、学习进程、互动记录等。除了这些基本的功能,用户的心得感悟和发言记录也能够被记录下来。第二个功能模块是视频点播功能模块,使用者可以通过这个模块精确搜索视频,该模块会根据视频资料与搜索内容的相关性、每个视频的热度情况实现排序,引导用户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视频进行观看。第三个功能模块是管理模块,使用者在这里可以上传和删除视频,也可以添加新的视频类别。第四个模块是交互模块,用户可以通过发帖等方式实现在线交流和讨论。
3.2架构设计VOD系统总体可以分为前台系统、后台系统两部分,前台系统用于查看信息和操作发起,后台系统负责资源、数据的处理和管理[4]。在满足配置要求的服务器上安装预先准备好的系统,再把各类学习视频上传进去,系统后台负责后续对这些视频的管理。在服务器上配置专门设计的网站,所需的域名就是该服务器的IP地址。使用者搜索并访问该服务器,观看数据库中的视频。系统前台使用DIV+CSS设计布局,系统后台使用Python等编程语言连接系统前台,并对数据库中的资源进行插入、删除、更新和搜索操作,这样数据库中的资源就展现在了在前台网页上。VOD系统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用户通过网页访问并登录本系统后,只需输入需求内容并进行搜索,系统前台就会通过相应的程序向系统后台发出相关指令[5]。例如某用户想要播放或更新某个视频资料,系统前台通过相应的程序告诉后台这个操作,后台就会有所反应,完成该操作后把结果反馈给系统前台。系统后台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后,会将结果展现在在前台界面上。
3.3后台设计系统后台提供了很多功能,具体设计如图2所示。使用者需要先申请自己的账号,之后通过这个账号登录到系统中。通过视频管理模块,可以实现添加、删除、更新和搜索视频等操作。通过论坛管理模块,可以为自己的视频添加引导和分类,还可以通过删除某些恶意评论来管理自己视频下的评论。
3.4前台设计系统前台包括信息记录模块、信息显示模块以及用户交互模块。其中,用户导入系统的个人信息、在系统中的发言记录以及自我总结报告都会通过信息记录模块保存到数据库中。通过系统前台的信息显示模块,用户可以看到系统或他人发送的信息,查看热度较高的视频2024列表。在交互模块中,用户可以发帖与他人交流,还可以给他人发送邮件。
3.5平台实现根据以上分析,构建基于视频点播技术的远程网络课程平台。用户打开浏览器后输入网站名,注册账号并进行登录。登录成功后,平台页面会有一个搜索框供用户精确搜索各种学习资料。除此之外,还有经典学习视频轮播板块、视频2024板块、历史播放记录板块、直播预告板块、留言框以及回答公示板等,用户观看完相应的学习视频后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还有用户的学习笔记、作业和对学习效果的评测也应在平台在线实现。与此同时,平台页面还设有上传视频、视频审核、建议投稿等链接,由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和升级。4结语本文结合不同领域的丰富经验,参考互动式的网上直播教学方案,建成以视频点播技术为核心的远程网络课程平台。该平台集备课、授课、讨论、测试与管理为一体,强调了现实课堂教学过程的网络化再现,通过更加符合学生原有习惯的形式逐步培养其自学能力。该平台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的产物,能够为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提供助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网络课程探究2
超星网络教学平台(以下简称超星平台)是辅助课堂教学便于师生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超星平台,教师能够对课程有效建设与管理,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能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积极构建或者重组,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随时沟通交流。通过超星平台的有效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应用能力均会得到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也会随之提升。本文探讨基于超星平台的中药药理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实践,将中药药理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实践依托于超星学习平台,拓宽和提高网络课程建设水平,旨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平台,为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模式探索提供借鉴。
1中药药理学课程特点与存在问题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技术与药理学手段,将中药对机体各种机能的影响及作用原理和机制作为课程教学重心的学科。该学科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具有一定程度的桥梁作用,具有开放性特征,可以融合多个学科,对祖国医学进行探索。在中药药理学的教学中,通常包含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药理学、生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基于中药药理学的课程特点,在当前实际教学形势下的中药药理学授课时经常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对教学质量和效果产生影响。首先,中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药理论,讲授的对象是中药学专业的本科生,学生对与本专业有密切关系的基础课程更加关注,但对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对了解较少,掌握的不够扎实,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教师仅凭课堂讲授就想取得优质教学效果的难度较大。因此在建设课程时,需要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纳入中药药理学的课程讲授中,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中药药理学的知识,同时对中医药基础理论也有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1]。第二,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方法逐渐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密切联系和融合,新技术与新方法对中医药的研究造成一定冲击,越来越多学科知识点很难让学生通过课堂讲授而掌握。第三,中药药理学实验项目较多,但学生往往不重视实验过程,积极性和参与度不够,缺乏严谨的科研态度。还有,当代大学生是在充满信息化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各种多媒体和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快速和熟练地操控。因此,传统教学模式通常难以让学生提起兴趣,只有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入相关的思政元素,才能重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网络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
2.1网络课程建设必要性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是专业必修课,所涵盖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从而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手段、内容等相比于现代教学需求比较单一、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显现出来,使其学习兴趣不高,效率降低。而网络课程平台属于学习者和学习资源的重要交互平台,平台的框架设计、模块组件、资源表现手段等对学生的知识获取效果和效率有明显提升,因此建设网络课程意义重大。
2.2课程思政开展必要性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与其他各种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将思政教育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将重点知识技能的培养和价值引领进行统一,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中药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中药的相关药理学机制和作用规律,以及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为学习中医药各个专业课程、从事中医药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中药药理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具备爱国主义思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中药药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优良职业道德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中药学应用型专业人才[2]。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要求培养的学生德才兼备。因此,在中药药理学的课程建设中开展课程思政就显得十分重要。
3网络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
3.1师资培养
3.1.1能力培养师资培养效果与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在本科中药药理学教研室中,高、中级职称教师的比例通常为2∶3。新进教师通常都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讲师以及年轻教师的占比较大。为形成高质量、稳定的中药药理学师资团队,教研室需要对“备课、试讲、听课”进行严格把关[3],高年资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年轻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对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网络课程建设需要教师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素养,教师需要利用超星平台进行视频的录制、课程教学及与学生互动等。教师也可以通过超星平台学习优秀的教学课程模式,从而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和方法,为学生构建更加先进、卓越的课程。
3.1.2意识培养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同样是关键因素。高校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院党委组织教师参与学习强国App的理论学习,定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增强教师的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组织教师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积极参与到思政教学研讨活动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做一个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4]。同时,教师还需要分析学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与知识结构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将思政元素灵活地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医学生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3.2网络课程实践
3.2.1超星网络课程建设在超星平台中,其教学功能区包含教学资源区、教学活动区、教学统计区,利用该功能区构建中药药理学网络课程。其中教学资源包含相关课程资料以及在线课程思政视频、题库、作业库等分区,这是超星平台网络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在教学统计区包含任务点发布、学生管理、课堂活动等模块。教师利用超星平台根据中药药理学的学科特点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通过计算机设备将相应的学习资源上传到超星平台,提前发布学生需要预习的内容,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线上学习,使线下教学内容知识点更明确,从而提高线下课堂学习效率[5]。在统计功能区,教师能够根据App中相应的统计信息和分析结果,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指导线下教学的内容设置。
3.2.2教学内容利用超星平台能够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于学生的碎片时间可以充分利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解决中药药理学课程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将教学内容通过线上线下合理分配,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让教学内容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对于解表方中麻黄的发汗、平喘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可通过线下讲解,而对课堂内容涉及到的2024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可在线下简单提示并在超星平台展示[6];2024麻黄的利尿作用与机制可以在线下与西药利尿剂进行对比,线上则可穿插回顾泌尿生理系统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链的理解和掌握。原则上,线下与线上时间分配为3∶2。在线下与线上课程衔接中,可以设计任务驱动,如将生理、解剖等基础知识作为任务驱动,从而衔接线下教学相关药物机制等知识。
3.2.3教学模式应用超星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把中药药理学的课程模式分为线上自学和线下教学两部分。线上学习能够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在设置中药药理学的课程模式时,把中药药理学蕴含的思政元素、相关的知识链接、课外拓展等设定为线上学习内容。为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需要将中药药理学内涵的思政元素作为利用超星平台完成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让中药学专业的医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好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体可以设计为以下3个方面。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讲解清热方药理作用时,向学生介绍中医药在我国千百年疫病防治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线上提供一些2024中医药在抗击SARS、H1N1、H7N9等病毒中做出贡献的视频,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学习,讲解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会更大。在2024年,张伯礼院士与刘清泉院长以科学报国精神,带领中医队伍进驻江夏方舱医院。经过对轻症、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应用宣肺败毒、清肺排毒等中药治疗,实现零转重、零复阳,且方舱中医护人员零感染,用事实说明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7]。
尤其是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专家、自己的老师和亲人们不顾自身安危,逆行抗疫的感人事迹,使学生们能够深切地感悟到作为中医药人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文化自信。讲解青蒿抗疟原虫药理时,可介绍抗疟药青蒿素对人类健康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举例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受中医古籍启示,而研发出青蒿素的事迹。起初她整理了800多种中药,并未考虑使用青蒿,因为它的抑制效果极不稳定。当看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绞汁”用药的记载后得到启发,认为有效成分可能在其亲脂部分,就改用乙醚低温成功提取青蒿中青蒿素,并有效杀灭疟原虫[8]。此事例说明中医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的知识浩如烟海,而医学生学习中医知识,更能增强文化自信。科研精神。科研精神包含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大胆创新精神、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等。在实验前,除讲解实验原则,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还需要养成严谨的科研作风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线上分配实验小组完成实验教学;课前提出问题,小组分工查阅文献预习,完成实验设计;课堂上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对实验现象要全面、仔细地观察和记录,总结分析,解决课前问题。该方法能够让学生将之前学习的中药学、药理学等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自学能力。实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撰写报告,认真总结获取的成果及存在问题等。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的,要查找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不能对结果随意改变或抄袭他人结果,坚守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9]。
3.2.4考核评价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单一,仅以考试结果作为评价依据。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不能体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过程的评价。而利用超星平台就可以使评价体系更具客观性和全面性。阶段性课程考核与结果性课程考核相结合,形成多元评价系统。阶段性考核包含阶段性线上观看课程时长、作业完成水平、课堂参与情况,线下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纸质作业等[10]。结果性考核包含阶段性考试与期末考试。通过超星平台让考核模式多元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具备创新型、应用型、有职业素养与爱国精神的人才。
4结语
超星平台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活动,促进教育进步、发展及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育的创新力与生产力。在当前疫情背景下,中药药理学教学通过利用超星平台,建设有效网络课程,形成高效教学模式,促进信息化教学与践行课程思政落实,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效率与学习质量明显提升,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网络课程探究3
“计算机网络”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部分抽象、繁杂,专业名词多;实践部分主要通过实训室进行实战训练,操作步骤多、难度大。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通过多媒体课件传授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为了使学生更好完成该课程的学习,现需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及操作命令,对网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能完成网络的管理和组建,能搭建、维护中小型网络,能完成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能安装配置各种网络服务器并能组建小型无线局域网[1]。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如“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等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讲授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师主要讲授网络基本概念、网络命令、基本操作技能,上课时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及能动性,教学效果差。由于部分院校缺乏实验实训设备,对于实验操作这部分内容,教师也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没有进行直观的感受,不能理解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2教学模式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以面授为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授课任务。对于传统授课模式,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不能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进度。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讲授的知识量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充分地给学生扩充一些课本外的内容,学生的知识面窄,课程教学受到一定限制。学生接受知识仅限于课堂,不能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课堂上不能理解的知识在课后也得不到很好解决。
1.3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联系不紧密目前高职院校尤其重视将职业培训、企业实践融入到课程教育当中,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上。但“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目前依然是以基础知识讲解为主,与企业需求、学生就业联系不紧密,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缺乏沟通,不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类型,学生无法掌握行业标准,不能达到企业用人要求,就业时受到很大限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2]。
1.4不能根据学生水平因材施教高职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中职院校学生通过参加春季高考考入的,也有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夏季高考考入的。学生的来源不同,计算机专业水平相差较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较高计算机网络技能,有的学生还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网络,面对专业知识相差如此悬殊的学生,如果采用统一的授课进度和授课方法进行授课,就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
2改革采取的措施
2.1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完成理论授课“计算机网络”课程概念抽象,逻辑性、实践性强,与现实结合的非常紧密,若采用单一的传统线下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互动少,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激发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信息素养。线上教学依托云智慧职教平台进行,该平台有着良好的操作界面和功能,主要包括职教云、资源库、专业群、MOOC学院等内容[3]。通过职教云可以完成线上授课,包括课前、课中、课后3个模块。在课前,教师可以把预习内容、预习习题、课前资料上传到云平台,让学生完成课前的预习;课中,教师可以开展线上授课,把自己录制的视频、从其他资源库下载的视频及MOOC等内容在线上让学生反复观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课后,教师可以把作业、课后测试题等内容上传到平台,学生通过云平台完成作业的提交,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课后辅导。云智慧职教平台除了可以完成授课外,还有资源库、专业群等模块,可以把优秀的资料上传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资料模块中,供学生参考学习,这种模式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习思路。把一些较简单的内容采用线上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协作学习能力的提升;把一些较难的内容采用线下方式进行授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较好把地控学习进度,时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师生面对面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融合了不同教学模式之间的优点,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4]。
2.2实训室实训和辅助软件实训相结合实训室是主要的实训场地,可以完成各种实验实训操作。“计算机网络”实训内容主要有双绞线的制作、配置IP地址、子网划分、路由器的配置、RIP协议的配置等内容。在实训室进行实训,教师可以演示整个操作过程,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实训效果良好。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操作情况,有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通过CiscoPacketTracer辅助软件可以完成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IP地址配置、数据包的传输等实验,可以模拟演示各种真实的网络操作,学生通过CiscoPacketTracer辅助软件可以体验真实的试验效果[5]。CiscoPacketTracer辅助软件实训可以缓解试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实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训室实训和CiscoPacketTracer辅助软件实训相结合,可以帮助实验设备不足的高校完成各种实验实训操作,有效地解决了高校的燃眉之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各种实训操作。
2.3加强校企合作,引入行业前言知识加强校企合作,使地方产业与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产教融合、专业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其就业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向企业输送技能性人才,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实现校企双赢[6]。所以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先后与华为、济南博赛、浪潮等高科技公司合作共同授课。学生可以到这些公司进行实习实训,学习一些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一些岗位职责,提前体验工作环境,为就业做好铺垫。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的专业技能,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了解企业用人标准,改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学校还聘请了一些企业工程师到学校任教,与本院教师合作共同完成授课任务。企业工程师不仅可以把最新前言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可以与本院教师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长远发展。
2.4引入“1+X”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1+X”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若干个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1+X”证书的引入,为学生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入“1+X”证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其他学科体系融合在一起,培养了多元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7]。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加强职业教育,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计算机网络职业技能证书主要包括以下3种类型。
2.4.1华为网络工程师职业证书华为网络工程师主要培养符合ICT领域新型融合性ICT人才,包括HCIA、HCIP、HCIE等级职业证书。通过认证后,学生对通信网络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具有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设计和实施能力。
2.4.2思科网络工程师职业证书思科认证以思科系统公司为依托,将最新的网络技术和网络产品传授给学生,培养IT领域高级网络管理人才。该证书的获得,得到行业人员的高度认可,被誉为“21世纪高薪职业的头等舱”。
2.4.3华三网络工程师职业证书H3C认证的网络工程师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型网络的规划、设计、布局、配置以及网络维护人员,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交换的配置、网络设备基本操作、IP路由器的配置、网络安全、广域网互连等。获得该证书后,不仅可以掌握专业的网络知识与网络技能,还具有网络的设计、实施和维护能力。
2.5分层次教学完成不同的实验实训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较深的网络专业技能,有的学生对基本的网络概念、操作方法还没有弄明白,特别是实验实训,水平相差较大。为了满足“差生吃好、优生吃饱的”教育理念,对计算机网络实训内容进行改革,将实验实训内容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3个部分,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内容的实验实训,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基础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图、双绞线的制作、局域网组网以及TCP/IP配置。这部分内容难度相对较小,但在网络实验实训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是完成组网必须掌握的知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生生互助的方式进行,由小组内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互帮互助,保证全部学生掌握所学实验操作[8]。综合实验是有一定难度的实验,这部分内容除了能完成相关操作外,还要掌握一定网络知识,能分析问题并能完成相关设置。主要包括VLAN配置、动态路由器配置、交换机配置以及服务器安装与配置等内容。这部分实验实训内容有时会牵扯到二级学科,表现为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在设计综合实验时,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对于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可以完成本实训内容。设计性实验主要是根据用户不同需求,完成设计任务,并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完成相关实验实训。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除了必须熟练掌握网络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选修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有选择性完成实验。设计性实验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进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socket编程、网络传输层协议分析与设计、Snort嗅探器设计与安装、数据包记录器的配置等内容。
3结语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难度大、知识更新快,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起来感觉比较吃力,教学效果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5个方面探讨改革方法,全方位介绍了改革措施,多项改革措施并举,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今后,会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继续进行下去,力争打造省级精品课程,为后续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朝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J].福建电脑,202437(6):131-132.[2]侯泽民,何建仓.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电脑,202436(9):184-185.[3]黎娟.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17(2):20-21.[4]吴剑,徐亮亮.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现状与改革[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4(3):83-84.
[5]荆于勤.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途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改革与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418(4):159-160.[6]刘雷.《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J].南方农机,202451(3):180.
[7]李明慧.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略谈高职教学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19(17):157-158.
中药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中药学;社会实践
中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如中药的起源及产地、采收加工与贮藏、常用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功效、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明确,中药学类专业主要指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及中药制药等。中药学类要求培养的高级人才从事方向有栽培、检验、鉴定、分析、制剂及临床指导用药等中药的全产业链。教育部等七部门2012年联合颁布的《2024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2024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进一步延伸到整个教育体系,上升到国家教育改革的整体制度安排上,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基于政府制定的政策,结合行业、企业与高校的力量,建立共同培养人才的产教融合体系,通过相互协作、协同育人的方式,培养出具备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心理品质过硬以及技术潜能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市场的快速发展需求。该体系能够得到政府提供的人才培养项目政策支持,从渠道及经费层面解决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推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促进行业科技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从行业角度弥补了企业实训的不足,有效保障了社会实践的培养进程及效率,打破了高校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理念,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将专业技能与岗位应用相匹配,在降低企业人力成本的同时,能够为企业培养更符合企业文化及专业技能需求的应用型人才[1]。2024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就“建设中国金课”进行了主题演讲,提出社会实践包含在五大“金课”中。
1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药学类社会实践的现状
我校于1959年开设中药学本科专业,开创了国内中药高等教育的先河,60年来从未停止探索高质量的教学体系的步伐。目前,我校响应国家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以中药学类专业为基础构筑了感知见习-实验-实训-认知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的教学体系。新生入校后即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学校内的科研教学实验室;实验虚拟仿真项目可反复对学生进行专业操作技能培训,为学生学习提供最大便利;同时在实验室开展配套的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室,根据各学科实验室的特点项目及开放时间;安排学生到野外和市场实习,如炮制学课程结束后安排1周去中药饮片企业等。毕业的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等相关内容的培训,穿插毕业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论文质量管控环节,使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准专业技术人才身份的转换。然而实践教学体系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的老师因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加之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使得研发周期较长,自主研发比例较小,实践“金课”的内容丰富度较低、覆盖面较窄,实践类课程和思政课程融合度有待加强。“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但获奖项目少,高级别奖项的比例低,原因在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热点把握不准,可行性和商业价值有待进一步论证。
2在产教融合中社会实践各主体的定位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带着问题去实践,通过实践思考问题,促进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提升,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在产教融合中,社会实践就是让学生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授之以渔,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依托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建立创新创业科室,并由专人负责。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团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资金申请、宣传创业政策咨询等服务。除课堂讲授外,还可采取走访企业、实地考察、现场教学等,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校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每年安排教师进修,持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企业是历练大学生人才的重要场所,企业可通过举办讲座、比赛等方式进行企业文化的前期宣讲,将企业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为其就业做好心理和专业知识储备。企业建立完备的校外实践基地,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实习的积极性,将育人的主线贯穿于实践的全过程。社会的主体作用表现在经费的支持上。由于高校的经费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实践的多方要求,从而影响社会实践的深入开展。社会各界应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给高校以支持,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持高校的实践需要,促进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
3产教融合背景下积极扩增社会实践源头
如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全国开展的中药资源第四次普查相结合,使学生了解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采收加工等,在野外普查中,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植物分类鉴定、标本采集和制作等,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专业兴趣,掌握新的资源保护体系。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技术科学,内容包括问题求解、专家系统、语言及图像识别、机器人和自然语言处理等[2-3]。基于强大的深度学习理论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医学专家问答、中医医学影像切割和分类、中医四诊客观化等众多领域取得了突破,在数据挖掘、智能诊疗、智能学习、诊疗指南构建等方面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4]。人工智能感官包括电子舌、电子鼻、电子眼、电子耳及电子皮肤等[5]。如电子舌能客观表征中药的滋味,得到共性味谱图。电子鼻继承了从整体控制中药质量的优势,能够对药材中有复杂嗅味和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别。借助人工智能在中药鉴定学、药剂学、炮制学等多学科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024年初始,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注重从国情和一线实际出发,遵循传染病防控规律,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在控制疫情、救治患者等方面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办法。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团队研发的抗疫新药化湿败毒颗粒从临床开始到科学研究,再回到临床,经过艰苦努力,成为第一个进入临床实验的中药新药,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医药是此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我国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作为高校老师,应密切医药临床合作,扩大中药类专业的社会实践范围,将“大医精诚”“仁德”“仁心”“仁术”等中医药精神“润物无声”地融入高等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4结语
中药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1.坚持人本化教育管理理念
南阳理工学院尊重来华留学生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及文化背景,利用南阳本地深厚的楚汉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底蕴,坚持特色发展,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强化留学生管理的教育与服务定位,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
1.1入学教育,聘请南阳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警官来校讲解居留、出入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由教师、学生组成的帮扶小组带领新进韩国留学生参观校园,熟悉各管理部门分布。
1.2日常管理,由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留管干部和相关学院教师交叉管理,履行24小时管护制,确保留学生突发事件及时应对且处理率达到100%。
1.3生活管理,配备2人一间的留学生公寓,配套持有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的宿舍管理员和懂朝鲜语的学生宿管助理。通过逐步健全的公寓管理制度和高素质的管理服务人员,提升留学生公寓管理服务的主动性、专业性、细致度。
2.探索“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基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张仲景国医学院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中药植物园、中药标本馆、南阳市张仲景中医院等实习、实训基地,按照“理论、实验、实训、设计”四项标准,构架“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将这种培养理念融入韩国留学生教育中,形成了“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操作规范、实践技能进步、服务意识提高”的教学特点。
二、韩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建议
1.加强人文关怀促进跨文化交融渗透
首先,了解韩国留学生的留学动机。高校留学生的来华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专业发展、职业发展的需要;提升汉语水平的需要;旅游、开拓视野的需要。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动机,从人文角度切入寻找突破口,如应用课堂教育、茶话会、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等方式,与韩国留学生建立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帮助他们更好地从主观出发,主动适应中国校园生活。其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实现文化渗透。近期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中提出“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我们在对韩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可以通过“道德讲堂、学术沙龙、课题小组”等学术研究活动和“大型文化汇演、明德修身系列活动、社团组织”,达到中韩师生相互交流、互相切磋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隐性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大家思想上的共鸣,激发韩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自发的热爱,在热爱的前提下形成学校对韩国留学生人文精神与校园文化的渗透。再次,多渠道多形式文化交融。利用QQ、微信、校园BBS等网络交流方式,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缩短信息传播距离、加快传播速度,实时了解韩国留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诉求、生活交往等,结合多元化教育管理方式,因势利导,培养韩国留学生的大集体意识,培养并提高其在中国校园集体中开放的表达自我、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的能力,实现中韩文化的交流与互融。
2.重视培养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提升、锤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韩国留学生教育教学的基本功,需要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重点强化实践、实训课教学技能。一方面选拔优秀教师出国进修,拓宽国际视野,学习前沿课程;一方面通过制订激励措施、采取校内针对性培训、提高双语教学标准等方式提升教师素质。使相关教师既扎根中国本土文化,又熟悉韩国人文历史;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不断汲取前沿学科内容。促使教师与时俱进,教学相长,从而更加贴合对韩国留学生的教育实际。
3.教学方法科学化评估方式多样化
在汉语言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通过语言沟通中出现的文化元素进行思想、知识的培养。培养初期以中国传统社交礼仪、文明用语为主;中高级阶段可选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能够引起共鸣的国内外名著来加强兴趣养成。利用教学的多样化启发引导学生解放思想,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使其具备既有本国文化思维、又有融合国际文化的素养和能力。训练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韩国留学生入校之前教育、职业、家庭背景各异的特点,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前提下,灵活安排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与学科背景,利用多样化思考空间,尝试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鼓励韩国留学生培养自我管控能力
协助韩国留学生组建或加入校园社团,如公益性质的雷锋营、学习交流性质的互助会、共同兴趣爱好的舞蹈、书画协会等。根据韩国留学生特点展开健康的社团交流互动,并举办义演、演讲和社区走访等活动,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平台。让韩国留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能力,同时也培养留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
三、结语
中药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中医药事业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特色医学科学,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根据《省人民政府2024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发〔〕3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以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为主线,以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为重点,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积极推动继承与科学创新,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着力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和可及性。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中医中药并重、突出中医特色,促进中医药事业协调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利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
(三)主要目标。从年起,集中力量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城乡覆盖面,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实施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全面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做好中医药继承创新工作,加快培养中医药人才,大力提高中医药创新能力;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进一步繁荣中医药文化;健全管理体制,形成以市级临床研究、教学和中西医结合基地为龙头,标准化县级中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为基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养生功能齐全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中医药强市战略目标。
二、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一)大力推进中医院标准化建设
1、充分发挥中医学院和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学科优势及辐射作用,以三原县中医院为基础组建市中医院,加快规划、选址、建设工作。按照国家市级重点中医医院建设标准,五年内市中医院达到省内先进中医院标准,成为我市中医医疗技术指导和基层人才培养中心。
2、按照国家《中医院建设指导意见》,推进县级中医院标准化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及发改、财政、卫生、食药监、科技、人社等相关部门要以项目引导、专科支持等多种形式支持乾县、泾阳、彬县等县级中医院建设中医药区域副中心,在全市形成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中心,东有泾阳三原、西有彬县乾县,一体两翼、共同发展的中医院格局。
(二)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各县市区政府、市级各相关部门要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规范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村卫生室应有1名中医或兼会中西医的乡村医生。各县市区政府要充分发挥县级中医院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优势,开展中医药诊疗技术挖掘整理和适宜技术推广,加强对乡村医务人员中医药培训及业务指导,实现县乡两级双向转诊。
(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各县市区政府、市级各相关部门要在新增中医医疗资源中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中医诊所。要扶持基层符合条件的中医师带徒人员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实行中医师带徒从医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准入规范和标准。要对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
三、提升中医药发展水平
(一)实施“三名”战略,走名医带名科、名科促名院的中医特色发展之路
要培养一批名医,完善名老中医评选制度,开展市级名老中医评选活动,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优化继承人队伍结构。要建成一批市级中医名科,加快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步伐,形成中医药优势明显的专科群。市级中医院建成3-5个特色优势专科,县级中医院建成1—2个特色优势专科。5年内,全市要建成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5个、乡村中医特色专科(专病)15个。要创办一批名院,以创建示范中医医院工作为抓手,在抓好三原县中医院省级示范中医院建设的基础上,选择条件成熟的中医院开展示范建设,建成一批社会广泛认同、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知名中医院。
(二)加强中医药研究
1、以市中医院、县级中医院为基础,以重点学科建设和名老中医工作室为依托,搭建现代化的临床教学平台,开展临床教学路径和学科研究。
2、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加强中医药科研攻关,力争在常见多发病、地方病、重大疑难疾病等方面有新的研究突破。要加强与中药企业交流合作,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增强技术辐射能力,引领全市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
3、实施中医药人才培训计划,总结并推广临床教学、师承培训经验,有效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实施市级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项目,在全市各中医院中选择3家,每所中医院选择2—3个优势病种,以提高诊疗水平为核心,建立相应的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开展临床研究,着力推进优势学科、专科建设,促进全市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三)强化中西医结合工作
要充分发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走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路子,推进全市中西医结合经验交流和推广、提升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能力,形成一批特色突出、区域优势明显的中西医结合专科名院。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中医科、中药房,中医床位数不低于总床位数的5%,促进全市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不断提高。
(四)提升中医药服务管理水平
1、卫生、食药监部门要加强各级中医院诊疗、出入院、用药、临床、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规范管理,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
2、卫生部门要促进中医药机构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加大重大疾病预防、亚健康干预、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扩大“治未病”试点范围,探索中医药“治未病”健康服务模式。各县级中医医疗机构要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室、配备专业人员,逐步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完善机构准入和人员技能鉴定制度,规范中医药预防保健行业及从业人员的行为。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中鼓励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
3、食药监、科技部门要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加强对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监管。强化对中医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应用特色中药制剂,院内制剂按2024规定在对口支援单位之间调剂使用。
4、卫生、人社部门要建立以中医药临床实践水平为核心,以德、能、绩、识为主要指标的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体系,并作为中医药类职称晋升和各项评优的重要评价依据。完善基层中医药人员资格准入、职称评聘和相关保障制度,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待遇,将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药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启动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
5、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辖内中医管理机构建设,健全中医药行政管理体系,强化中医药基层管理职责。巩固和加强中医药专业学会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健全中医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要创建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全市二级甲等以上的中医院均要建立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和医生工作站。
四、加快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
(一)加强中医药传承
实施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建设项目,开展中医药古籍和民间医籍的普查登记工作,建立全市中医药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系统整理历代秦地医家医案,研究总结前人学术思想、技术方法、诊疗经验。建设名老中医工作室、研究室,系统研究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支持名老中医著书立说、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制定中药相关制药技术规范和标准,挖掘、整理、利用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
(二)促进中医药创新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力争建设省级重点中医药学科1个。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治疗标准和疗效评价研究,加快研制中医特色诊疗仪器、设备,加强中医药机构及其他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加大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研究力度,推进中医原创思维、中药方剂和针灸经络基础的研究。鼓励创制中药新药、开发院内特色中药制剂,研究中药炮制工艺,并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在课题立项时充分考虑中医药特点,在申报数量、资助经费、成果评审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在中医药专业职称评审、科研成果评定、技术鉴定方面,实行专家同行评议制度。
(三)发展现代中药产业
1、积极保护开发中药资源,设立中草药资源保护区,建设市中草药种质资源库,建立资源监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工作,选育优质高产中药材新品系和新品种,开发优质中药材。
2、大力推进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GMP建设,建立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创建知名中药品牌。
3、发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优势,出台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国家级重点中药科技产业示范园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
(四)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
各县市区政府要把中医药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发展平台,结合旅游开发和文化发展,打造我市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品牌。要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展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编制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数据库,确定一批市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加强中医药文化交流与传播,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活动,推进中医药知识进教材、进课堂,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普遍认同,营造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大中医人员在援外医疗队中的比重。
五、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
(一)强化中医药师承与继续教育。深入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执行国家师承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政策,扩大继承人选拔范围,培养一批基层优秀继承人,构建后备人才梯队,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无学历人员、西医人员通过师承和集中培训学习中医。建设一批中医药技能实训基地、继续教育基地和农村人才培训基地,健全继续教育网络,实行中医药继续教育规范化管理。
(二)大力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实施面向基层的中医药人才招聘计划和农村免费培养定向人才计划,招聘20名中医执业医师,培养50名中医药定向生。为每个县中医院培养3-5名临床技术骨干,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培养1—2名临床技术实用人才,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鼓励各县乡医疗机构打破现有管理体制,以人事、同工同酬为核心,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招聘和储备中医药人才。
六、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经过长期生活实践检验的特色医学科学。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不仅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组成,更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健康的德政,具有现实意义和发展潜力。各县市区政府、市级各2024部门一定要给予中医药事业应有的重视,将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民生工程来抓,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挖掘,大力扶持和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市卫生局要编制我市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改、财政、食药监、科技、人社等相关部门要给予支持,形成整体合力,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卫生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焦点和重点问题,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共同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