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

2024-07-06 06:47:01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高效课堂;实验教学

当下,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尚处于不断探索改革的时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过分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意识,导致学生失去了对物理实验的热爱,且对于物理学科其他知识的学习也缺乏主动性;外加在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习惯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如此做法不仅弱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需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通过不断优化物理实验教学来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及时转变物理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教师需尽快转变常规的教学方式,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措施,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前,教师可适时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将课题自然引出,确保教学方式的针对性,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章节的内容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关注,即物质的三态主要是指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表现?在学习《光现象》内容前,可以提出:人眼看不见的光有哪些?筷子斜插入水中,为什么看起来就像断了一样?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在学习《物体的物理性质》这一课前,提出:为什么固体的铁比融化时铁的密度要大?为什么汽化后密度更小?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以及实验,通过不断探索与研究,积极寻求出问题的答案,进而保障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此教学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学习创新精神。

二、丰富物理实验教学的工具,加强实验教学演示的效果

为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力,并加深其学习印象,教师常常会在物理实验前进行实验演示,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主动性、自觉性,引导学生对课堂物理知识有效运用,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极为有利。若实验设备不齐全或在实验中出现反应过快或过慢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及问题的发现不利。为使这种情况得以改善,教师可以辅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使物理实验的整个过程更加详细地呈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升华和凝华》这一内容时,由于呈现出升华(干冰升华、灯泡钨丝变细、卫生球变小)以及凝华(霜的形成、雾凇、冬天玻璃窗外的冰窗花)现象等实验较为麻烦,且反应过慢,耗时较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凝华与升华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固态物质不经液态变化便直接转变为气态的现象(升华)以及物质由气态不经液态便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凝华)。在学习《力与运动》这一课程内容时,为使学生深刻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教师在实验教学时,可将实验仪器小车作为对象,在其两端挂上细绳,跨过滑轮,其下端分别吊一挂钩,可加钩码,展开

实验。

三、鼓励学生总结实验经验,通过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开设实验的关键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深刻的理解,经过不断实验学习后,能熟练掌握知识,并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为后期物理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进行电阻实验时,为使误差减小,可通过“替代法”进行分析,并对实验方式进行设计,而对于“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摩擦力”的分析,可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的过程同样是学习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对物理的实验进行总结,归纳并总结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而形成系统化、全面性的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够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有效解决;此外,对于物理实验的总结还可以创新物理实验教学,使课堂的教学更具高效性。

总之,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实验辅助设备、不断引导学生总结物理实验经验,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观察、了解以及自主思考,勇于提出疑问,深入了解物理知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图形的相似》是初三一轮复习第五章一节课的内容,安排在“图形的变换”之后的一节课。图形相似的判定和性质在几何学习上用处很广,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本节课知识点较多。传统的复习模式通常有两种:1.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点,再安排相应的例题和练习。2.从纠错范例入手来复习数学知识点,再安排例题与随堂练习。这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比较稳妥地复习知识点、讲解例题和练习巩固,其不足之处是在课堂上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往往是被老师牵引着进行回忆、巩固和练习,过于被动。为了让初三复习课突显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复习课于学生,本节课在设计时重点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1.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导入阶段,以方格纸为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相似而不全等的两个三角形;例题环节,强调学生自主完成、讨论、交流与总结。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主动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的能力。让学生能主动从头脑中“找”知识,而不是“听”知识,“看”知识。

2.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一条主线串联整堂课,本节课设计时对《2013年南京市中考数学指导用书》的2024要求进行合理的取舍整合,突出主干知识和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图形的相似、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

2.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和条件;

3.能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2.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观察、敢于发现的良好品质,并学会归纳总结自己的结论,体会成功的喜悦;

2.通过细心画图,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和条件。

难点:能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5.3图形的相似

三角形相似的符号语言?摇?摇 三角形相似的性质

三角形相似的数学问题?摇?摇 三角形相似的实际问题

六、案例反思

1.把时间还给学生。

对于数学复习课,不少教师总感觉“言之未尽”,认为多举范例,多给方法,让学生“见多识广”总是有好处的。但是恰恰忘了数学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强调的是“学以致用”。本节课没有采用常规的复习模式,而是安排了较充足的教学活动,把时间留给学生领会感悟,让学生参与所有的复习环节和过程,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动手画图、展示、交流,参与探讨本节复习课的核心问题、了解知识的发展脉络和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洞察解题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可借鉴的解题模式、思考方式和思维途径。

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学生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思考、动手、交流,才有反思的时间和可能。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就力求体现这一理念,采用了网格纸画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复习课的起始阶段就有思考的机会,因为他要画两个三角形相似,就必然要联想相似的定义和判定方法。这也为“活动二”中学生依据自己经验自主总结规律打好了铺垫,提供了反思的时间和可能。在自己动手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回忆和运用知识,要比把知识点一条条罗列出来更加具有生命力。让学生把握住时间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2.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同时也就保证了学生的话语权。整节课上从画图引入到例题的讲解都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几个环节都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成果并交流解题思路;同时,“活动二”中的课堂总结也是以学生的自主小结为主。在课堂上,学生一直是以问题解决者的身份在表达观点、讨论问题。

在例题1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这一规律解决问题。在交流环节,则及时让采用不同方法的同学补充观点。在例题4的学习中同样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的方法和见解,老师则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常规模式。

学生能自由地交流、发表观点,这样的课堂气氛必然是融洽的。学生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下,更容易积极思考、思维活跃,对当堂复习、巩固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古人云:“口乃心之门户。”学生的表达状况反映了其思维的状况。老师在聆听学生回答的同时也是分析诊断学生思维的脉络、引导学生思维方向的过程。除了上述的“师生交流”外,“生生交流”也很重要。因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既能让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又是学生学习他人反思自己的过程。因此,学生开口说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3.师生对话,经验移交。

课堂上把时间和话语权还给学生很重要,同时老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本堂课的设计从学生动手到学法总结,再到检测反馈,符合认知的过程与规律;过程中例题的选用参照中考指导用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个环节,教师重引导勤矫正,完成了学习经验的移交。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根据老师的经验,复习过程中一些常见的失误及问题,这就该及时讲。及时帮学生总结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式,对学生能快速准确地审题,高效地解决问题有重要作用。学生的数学能力差大多是因为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规律。规律的发现不过是对于经验的总结积累和反思的结果。老师以合适的方法把经验交给学生,再引导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不破不立”告诉我们要想创新就不能墨守成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那个所能破的“旧知”同样很重要。试想若连所破之物都没有,那又“立”于何处。所以把老师的经验交给学生,可以为学生在以后学习中的“破”和“立”做好准备。

4.科学板书,锦上添花。

板书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应该是点睛之笔。尤其是数学课堂上的板书,它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反思这堂课的板书,有不少缺憾,过于简单。对基础不理想的同学缺乏示范性。例如,在板书相似的判定时应以数学符号语言规范表达,这样可以为学生搭个台阶举个例子。先让学生“照猫画猫”,再让学生“照猫画虎”,让学生在直观观察中获益。

特级教师陈光立老师说:“数学课堂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初三复习课应高度关注这两个意识。这节课我围绕将课堂还给学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实践操作中看到了可行之处。当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教师如何把握好经验移交的“度”和“时机”这个问题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课后的及时总结和反思对今后改进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让我与学生一同“破”与“立”。

参考文献:

[1]喻平主编.著名特级老师教学思想录(中学数学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学;探讨式教学;理论;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27-02

一、高校体育教学应遵循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目前探讨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集学术主义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优势为一体。学术主义课程认为,教学目的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因为年青一代智力的充分发展,能够使个人和国家在异常复杂的竞争时代中具有更好的生存能力,把学生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发展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人本主义课程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认为课程应为每个人提供自己感到满意的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意、认知、感情、理智、情绪、行为等,并发展其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识,实现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建立了“人性中心课程”。它的出现对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重视人文学科课程、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它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在实施中易助长自由主义。

2.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戴尔把教学(视听)理论总结为“经验之塔”,认为靠语言符号、视觉符号而获得的抽象经验,其学习过程速度较快,但不易保持,易遗忘;而通过观察途径习得的经验,是情境教学,学习速度中等,不易遗忘,易保持。从目前体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学的现状看,主要采用了以抽象经验获得的途径,虽然也有人提出运用多媒体教学,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学习而获得的抽象经验的教学模式。本文的主要思路就是打破抽象经验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并结合具体实践活动,配以多媒体教学,以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个人头脑创建的,事物由个人的方式去理解,因此强调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强调以个人经验解释现实并赋予意义,重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4.杜威思维理论。杜威提出科学思维的五步法,即问题—表征—假设—推理—问题的结论。归纳为: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的结论,反思评价研究过程,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高校体育教学应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指导

1.老师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并且设定一种问题引导他们学习。探讨式教学首要强调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纲要,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这种目标不能为了应试教育而设定,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因素作为参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因为老师设定的问题是发挥引导作用的,通过引导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2.引导研究。学生在开始时对探讨式的学习方法不了解,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没有计划性,而老师此时就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问题的设定,调动学生潜在的知识结构,进而引导他们学习。具体措施就是老师设定问题以后要逐步引导他们学习,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使他们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直接给他们答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还能增强对于知识的记忆力,并且在参加小组讨论时了解别人的思考方式,有助于自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老师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参与其中给学生提供大致的讨论方向。

3.结论及评价。探讨式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对于讨论的结论也要重视。结论是对于问题或者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的总结,它是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讨论结束时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正确,并且要对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此增强我们相互学习、接纳知识的能力。

4.反思与应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归纳知识,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习热情。学生对于一节课或者某个知识内容进行反思,可以及时发现学习的不足,进而有利于

纠正学习过程中的错误。高校的体育教学经过探讨式的学习,可以对体育教学过程有一个系统性的回顾与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反思、解决,检验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总结得失。问题的解决也有多种途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三、高校体育教育应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核心

1.自主学习的原则。探讨式教学就是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扩展他们的思维,利用开放式的问题讨论增强他们的主体观念;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探讨式的课堂教学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通过探讨式可以解决集体化教学与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改变教师的尴尬地位:教师不再照本宣读了,而老师在教学中也只是起到组织作用,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用干预的手段强迫他们学习。自主学习的原则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进而有利于教育的最终发展。

2.学会学习的原则。在强化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手段,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单靠以前的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可能真正掌握新学的知识,尤其在大学里面,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3.合作学习的原则。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提高学生生存的能力,而生存能力最关键的素质就是群体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可以按不同兴趣、爱好、学习目标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在课外一起搜寻资料、讨论题目、编辑学习素材等,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思维。

4.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原则。现代化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改变以分数决定一切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探讨式教学模式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主动查阅资料的能力、创新能力、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佰军.浅谈学校体育学及课外体育活动[j].当代体育科技,2012,(06).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案;问题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2011年9月,本课题被立为虹口区区级课题。从课题批准立项到现在历时一年,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探究“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施与研究,从总体上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都有所提高”为目标,全力投入了这一课题研究的策划组织、指导、实施等工作。2012年9月,本课题顺利结题,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探究出有针对性的、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创新者的相关策略。现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成果等报告如下。

一、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本课题研究,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态度能够进行有效地矫正,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第二,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一支能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三,通过本课题研究,达成师生共同承担教学的任务。两者和谐合作、互利双赢、相得益彰。

第四,形成校本教材。

二、研究方法

1.情报研究法

资料查阅、整理。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

3.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

4.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再通过座谈、听课、活动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

5.案例研究法

一是研究教师个人教学行为案例,二是研究一些能够体现师生协作的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

三、研究过程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11.9~2011.10)

(1)2024、准备相关文献资料,加强教科研的学习,参加相关的课题培训会。

(2)了解学生的状况,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构建课题目标与确立课题内容,确立了《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设计、论证,制定了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1.11~2011.12)

本阶段实施课题研究。在研究中,阅读相关的教学论著,并把相关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与课改实践结合起来,注意2024整理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注意经验积累,撰写有价值的文章;经常交流探讨实际问题;对每一阶段的研究认真提炼,完善课题方案,将课题研究理论系统化,操作规范化,初步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3.总结阶段(2012.1~2012.8)

(1)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资料,2024实验数据,2024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内容

1.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我们以问卷形式,对本校13个班级、400个学生做了调查,以“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喜好”一题为例:选择“老师讲,学生听”(31%);“学生讲,老师听”(2%);“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由老师总结分析”(9%);“老师从不说教,而是围绕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探讨中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15%);“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允许学生提出疑问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老师面对学生的困惑不是含糊其辞,而是能够从正面解答学生的问题”(18%),“老师知识丰富,讲述从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能够结合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和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有趣地讲述分析,把道理分析得通俗易懂”(25%)。

从中不难看到:学生一方面对目前的教学有较大意见,另一方面又留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老师有严重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离开老师不知怎么学习,无所适从。

2.通过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针对学生情况,我们利用备课组、教研组际等活动,在围绕《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的主题研讨中,了解其他教研组2024学案的实践进程,借鉴其经验反思后,课题组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研究与设计问题系统,编写教、学两案。

主题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理探究性学习;设计实验;基本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87-02

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即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作为物理教师,教师的教不仅应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物理的规律,强调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他们亲身经历从问题的提出一直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知识理解、掌握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完善和发展。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在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的同时,不断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把物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浮力概念之前,学生己从小学科学课本、生活经验及相关媒体中形成了“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观念,可能存在“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的错误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学生已有“浮力”模糊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漂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了吗?然后充分利用实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思考、归纳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浮力,从而掌握浮力概念。这样,学生不但经历了问题的探究过程,明确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探究和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二、把教师教的过程设计成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许多生活中的、趣味性的、有争议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取材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还是他们感到迷惑的东西,学生会主动去观察、猜想、实验、合作探究,其内容往往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实践中去。如:在“液体的压强”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在提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2024?”的问题后,应当组织学生先进行假设猜想,学生的猜想是“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深度、容器形状、液体的种类2024方向都认为是向下的”。接着参照课本,设计实验验证。用微小压强计测定同种液体在容器形状相同但不同深度的压强值,认真记录数据,分析后得出结论,原先的猜想是正确的;再用压强计测量相同深度只是容器形状不同的液体的内部压强,观察、记录数据,发现压强的大小无变化,从而否定了猜想;再用压强计演示液体内部同一点各个方向的压强,测定后发现各个方向都有,并且压强值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既否定了原来的猜想又总结出了正确的结论;最后再设计深度相同、容器形状相同的不同液体的实验,通过测定发现,此时压强是不相同的。在完成实验探究之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液体内部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2024。

三、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充分激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之间讨论;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等。恰当利用网络媒体、远程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为问题的探究创设恰当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教师要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实验设备、资料信息等。

2.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物理课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是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最后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这个阶段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阶段,它包括以下两个因素: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或通过搜集资料信息得出的结论,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假设并设计恰当的探究方案。学生要带着问题和已设计好的实验方案,通过多种途径,包括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师预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也可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20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