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乡村旅游总结(甄选5篇)

2024-07-06 19:59:02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总结范文第1篇

(一)生态资源优势独特。

(二)陈化店地下水水质优良。

鄢陵县陈化店镇地下水储量丰沛,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其中微量元素锶和偏硅酸等含量均高于国家优质矿泉水标准。长期饮用,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调节神经等功效;以之泡茶饮用,具有清爽止渴、消疲提神、促进代谢、消脂去腻、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

(三)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二、鄢陵乡村游发展采取的措施

(一)科学制定乡村游发展规划。

聘请省内2024专家和教授对全县的农家乐旅游资源开发、线路组合、宣传定位、发展步骤等进行全面规划设计,编制出《中国鄢陵农家乐旅游开发总体策划》。规划以“一花(鄢陵花卉)、一木(鄢陵苗木)、一水(陈化店水资源)、一草(草坪生产)、一果(樱桃、蟠桃等杂果)”五大资源特色为支撑,深入挖掘“彭祖养生文化、许由文化、三国曹魏文化、茶文化、鄢国古城文化”等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把美丽田园风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结合起来,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和谐统一。

(二)加快乡村游精品景区建设。

景区(点)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切实加强乡村游景区建设,为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2、柏梁花乡农家乐。该景区以柏梁镇蒋庄村为依托,以农村城镇化和景观建筑为载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计划建中欧结合式建筑110栋,积极开展农家乐旅游,让游客入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村生活和花乡风情。目前,已建成布局考究、古朴美观、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中欧结合式建筑70余栋,农家乐接待床位400多张。

3、姚家村。该村花木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众多,以蜡梅最为著名,素有“蜡梅冠天下”、“花园第一村”的美誉。历史上有名的“姚家花园”就座落于该村。近年来,该村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花卉生产,成为带动全镇乃至全县花木产业迅猛发展的专业村、示范村。目前,全村2743亩耕地全部种植花木。同时,姚家村人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自家庭院的空闲地种植花木,建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风格别致的花园式庭院,不仅美化了环境,又发展了“庭院经济”,增加了收入。

6、南坞清流河休闲景区。该景区以清流河为依托,两岸种植有蟠桃2000多亩,绵延20余公里,每年三月,两岸桃花都引吸着周边城市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长期居住在闹市里的人们营造了一个休闲娱乐、踏青赏花的“世外桃园”、绝世佳境。同时,清流河沿岸青年湖水面面积500余亩,大闸蟹养殖规模发展,每年秋季都吸引大量游客来此游玩品蟹。

8、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该景区位于陈化店镇,陈化店茶史源远流长,茶文化相伴而生。景区以陈化店优质水资源为依托,已建成各类高、中、低档茶馆、茶舍100余家。

(三)加大乡村游宣传营销。

一方面,把鄢陵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宣传的重点进行整体包装推介。几年来,通过新闻媒体刊发宣传稿件200余篇;在河南电视台、许昌电视台以及周边地区电视台制作专题片30余期;在中国旅游报、河南日报、许昌日报等报刊开辟广告专版;在国际互联网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开通鄢陵旅游网站,全面介绍2024鄢陵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牢固树立强烈的市场宣传营销意识,变“等”客上门为“请”客上门。积极组织人员组成促销团到各地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营销;连续多年参加全国旅游交易会和全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并积极参加“河南风”推介活动;极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记者、旅游界同行来鄢实地考察、踩线,推介旅游线路。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提升了鄢陵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打响了鄢陵乡村旅游的品牌。

(四)加强乡村游规范管理。

乡村游虽然起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但并不说明乡村游给人的印象就是住房档次差、环境卫生脏、经营管理简单粗放。我们通过评选星级农家乐,引导农家乐经营业主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农家乐旅游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同时,旅游部门联合工商、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为农家乐经营者讲解服务规范、交际礼仪、饮食卫生、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文明诚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定期不定期对农家乐环境卫生、餐饮质量、收费标准进行检查。积极组织经营者先后到栾川、四川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培训,开扩眼界和学习经验。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确保了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使农家乐经营者逐步向正规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鄢陵乡村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鄢陵乡村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县乡村游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不够规范。我县乡村游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完善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2024政策、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家乐”接待点的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较低,接待大规模的旅游团队少,旅行社为其提供客源少。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目前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两侧路灯、各种指示牌、景区内排水、排污设施及停车场、休闲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制约和影响了农家乐的发展。

(三)缺乏文化内涵,对民俗文化深度挖掘不够。“农”的特色、“家”的感觉、“乐”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少,参与性强、健身绿色休闲项目的开发力度不够。大多数“农家乐”经营项目类同,产品单一,缺乏“农”的特色和风格;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饭馆、一家旅店,缺乏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吸引力不够强。

(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当地农民既是管理员,又是服务员,处于较为粗放的经营层面,服务质量和档次不高,严重制约农家乐旅游业的加快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

紧紧围绕如何把发展乡村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把乡村游工作作为重点,对在乡村游发展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协调和指导。二是制定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对乡村游发展重点乡镇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提出具体要求。三是进一步加大旅游景区(点)开发的项目招商力度,打造景区(点)与乡村旅游项目结合的有效平台。四是出台发展乡村游的相关扶持政策,特别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人员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奖励;重点扶持和发展几家乡村游休闲旅游示范点,作为全县乡村游发展的典范,切实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四是立足于长远发展,注重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特别是农家乐从业者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增强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二)完善发展规划,突出特色资源优势。

在省、市“旅游立省”、“旅游立市”战略决策的指导下,按照鄢陵“旅游强县”建设的具体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乡村游总体发展规划,认真抓好实施和落实。一是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做到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抓住重点,分步实施。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有序推进,逐步完善。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尽快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三)提升服务质量,打造鄢陵乡村游品牌。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不断规范农户乐接待服务标准,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切实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游客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四是加大鄢陵乡村游宣传营销力度,通过参加促销会、推介会及在各类电视台、报刊、信息网站等新闻媒体制作专题、刊发稿件等方式,加强宣传推介,扩大乡村游的影响力。同时,将乡村游、休闲旅游列为旅游节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旅游线路,举办形式多样的乡村休闲旅游专场推介活动,全面打响鄢陵乡村旅游品牌。

(四)加大对乡村游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议省政府和省直2024部门拔付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游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如:道路、污水排放及处理、公共照明、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对乡村游项目的立项进行倾斜,使更多的旅游项目能够得到上级项目专用资金、贴息贷款、无息贷款的扶持,进一步完善现有景区设施,提升景区档次。

乡村旅游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收入;贡献度;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4-0940-03

The Rural Tourism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Hebei Province――Based on the Panel Date Analysis of Sampled Points

QIAO Li-juan,WANG Jian

(College of Trade and Economic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Hebei,China)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other industries, wide prospect of market and labor intensive, the rural tourism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nel data about the rural tourism obtained by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 Hebei province were used as sampled points and the mixed data model and variable coefficient model of Hebei province from five sampled points of rural tourism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ural toruism comtribution to rural economic growth.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lthough the rural tourism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s different in the five sampled points, the rural tourism plays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of all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village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revenue;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panel date; unite root test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成为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及其综合性强、关联性大、劳动密集型等产业特点,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发展前景广阔[1]。

河北省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苍岩山、抱犊寨、坝上等地的农民便开始以农家院餐饮住宿等形式开展乡村旅游。到目前,围绕当地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河北省有近千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并以滦平偏桥村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通过开发乡村旅游对贫困地区开展帮扶活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河北省已形成包括景区依托型、农业资源型、城市近郊型、民俗风情型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因地制宜地构建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环渤海、坝上草原和环中心城市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各界认可,但目前2024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贡献度定量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选择河北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模式的乡村旅游样本点,通过对实地调研所获得的面板数据定量地分析了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同时,研究结果对政府制定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

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1.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研究选择的样本点包括河北省内的景区依托型(承德兴隆眼石村和邢台神头村)、城市近郊型(石家庄灵寿横山湖)、民俗风情型(承德滦平偏桥村)、农业资源型(邢台内丘县神应王度假村)。选取的样本点以自然村落为单位,不仅包含了当前河北省主要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同时还代表了河北省中部地区、北部山区以及南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此外,乡村旅游样本点的经营方式既包括农家乐个体经营与农民旅游合作组织,也包括政府扶持的乡村旅游经营点(承德滦平如偏桥村为河北省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调查的乡村旅游样本点涵盖了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乡村旅游类型与不同经营模式,样本点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数据主要来自当地村委会财务报表及对当地旅游从业者的访谈,通过深入调查、数据修订与整理所得的数据均为有效数据,包括乡村旅游收入(LYSR),总收入(ZSR)以及村民的人均收入(RJSR)。其中,旅游收入是指来自乡村旅游活动的直接收入,包括农家乐、酒店及相关旅游设施的收入。

1.2 模型构建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提高农村总体经济水平的贡献;二是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的贡献。因此,乡村旅游目的地总收入以及人均收入对旅游收入变化的敏感性,可以参考经济学中弹性系数的定义来构建模型,设GXD1和GXD2分别表示乡村旅游对乡村总收入以及人均收入的影响,则用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GXD1表示乡村旅游对乡村总收入贡献度;GXD2表示乡村旅游对人均收入贡献度;ΔZSRt%、ΔRJSRt%与ΔLYSRt%分别表示总收入、人均收入和旅游收入的变化比率。

由于所调查的乡村旅游样本点的乡村旅游类型、地区、经营模式以及客源市场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此时如果仍单纯采用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来检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度,将忽略各样本点间固有的差异性,从而使计算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为此,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进行分析,因为根据各调查样本点的时间序列数据所得到的面板数据,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少的共线性、更多的自由度,可以估计地区差异的影响[3]。首先对乡村总收入(ZSR)、人均收入(RJSR)和乡村旅游收入(LYSR)进行差分,式中,lndZSRit、lndRJSRit和lndLYSRit分别表示样本点乡村年度总收入、人均年度收入以及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用对数差分的形式表示。lndZSRit、lndRJSRit是k×1维解释变量的向量,分别表示各村的总收入与人均收入的增长情况;lndLYSRit为k×1维被解释变量的向量,表示各村的旅游收入增长情况;di为个体影响,反映模型中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k表示解释变量的个数。?滋it为随机误差项,反映模型中被忽略的个体成员和时间变化因素的影响。假设其均值为零,方差为?滓2,并假定?滋it与lndLYSRit不相关。

2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检验

2.1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在统计运算中出现伪回归, 首先利用EVIEWS6.0统计软件进行单位根检验[4],见表1。从表1的LLC、IPS和ADF方法进行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来看,lndZSRit、lndRJSRit和lndLYSRit在水平上不平稳,但是一阶差分检验显示各变量是I(1)的。在单位根的检验结果上进行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面板数据存在着协整关系,数据间不存在伪回归。

2.2 实证分析

根据所获得的2005~2011年间5个乡村旅游样本点的数据,首先进行混合数据模型拟合,即不考虑各样本点的经济水平、旅游产品之间的差异,从总体上考察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混合数据拟合结果得到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lndLYSR)、总收入增长率(lndZSR)以及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lndLYSR)与人均收入增长率(lndRJSR)之间的线性估计函数:

3 研究结论

通过模型拟合结果可知,利用面板数据的混合数据模型与变系数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在考虑样本点差异的变系数模型中,旅游收入(LYSR)对总收入(ZSR)与人均收入(RJSR)的贡献度较高,最大的数值达到2.391 6,说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1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

乡村旅游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乡村旅游样本点的经济发展情况充分说明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眼石村为例,该村依靠雾灵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兴隆溶洞的自然景观自2002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共有农家乐93户,旅馆与酒店15家,并建有果品采摘园与漂流项目,日接待能力达到4 000人以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372人,占村民总人数的80%,并吸引了外地劳动力200余人。乡村旅游所带来的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较好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3.2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通过对乡村旅游贡献度相对较大的偏桥村与神头村的实地调查发现,两地均处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起步阶段,其中偏桥村自2008年发展乡村旅游,神头村于2007年建成,2008年才开始正式运营。在乡村旅游起步阶段,偏桥村与神头村旅游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同时还带动了村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效果显著。而乡村旅游贡献度最低的石家庄灵寿横山湖景区的王家沟村,由村民自发组织开展的乡村旅游,因缺乏统一的规范经营与管理,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乡村接待与住宿服务缺乏特色,因此到访的游客数量有限,从事旅游业的村民数量也较少,制约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3.3 乡村旅游发展应合理规划,集群发展

为提高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必须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首先应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的供给数量与质量,依托当地乡村旅游资源与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创新旅游产品,创建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其次,各级政府应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明确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避免盲目开发而导致旅游产品雷同化;应按照中心辐射、特色互补的原则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实现乡村旅游的规模经济;最后,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休闲与娱乐,而乡村地区的道路、停车场、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与餐饮卫生问题却影响和制约着客流量的增加,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度,还需要全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的村容村貌,促进河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薇薇,胡晓峰.咸宁市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J].当代经济,2012(11):98-99.

[2] 生延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旅游学刊,2012(10):11-19.

[3] 宋 立. 试析城市水休闲旅游产业的经济贡献度――以扬州、宁镇扬和江苏滨水城市群间的经济势能对比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6):124-128.

[4] 孙敬水.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乡村旅游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质量;游客感知;少数民族地区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景观、文化环境和生活场景为资源,融多种旅游功能为一体的专项旅游活动。它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国内旅游市场上重要的旅游形式。国内已有很多旅游研究者对其概念、特征、类型等进行了探讨。根据开发形式和资源禀赋特点可将其分为乡村农家乐、农庄或农场旅游、乡村民俗风情旅游;根据地理区位和目标市场等特征的不同又将其分为城郊型、景郊型及老少边贫型。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人们发现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乡村旅游市场消费主体的游客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行为特征、出游动机、旅游满意度等方面。

研究者利用顾客感知价值理论中“感知利得—感知利失”的价值维度划分方法,对城市周边型的乡村农家乐旅游游客的感知价值模型进行了研究。www.133229.COm游客对少数民族地区城郊型乡村农庄旅游产品质量感知的要素有哪些?农家乐旅游与农庄旅游虽同为乡村旅游,但在开发的规模与经营尺度及旅游功能与吸引物等方面存在差异,作为组合乡村旅游产品其质量各要素的游客感知水平是否相同?带着这些问题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文从乡村旅游产品消费流程中筛选出游客质量感知较敏感的代表性因子构成测评体系,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

二、乡村旅游质量感知概念结构

游客乡村旅游质量感知是指游客在乡村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对质量属性表现的综合评价。一些早期的旅游质量感知研究倾向于将旅游产品单纯地看作是一系列旅游服务的组合,从而把感知旅游质量的评价内容局限在旅游服务的表现上,事实上,旅游产品综合形象及其资源特征也对旅游质量感知有积极的影响。由旅游质量感知而形成的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旅游区的旅游景观、基础设施、娱乐环境和接待服务等方面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程度的综合评价。

综合文献回顾资料,根据游客休闲农庄旅游经历中接触的外部综合形象、核心吸引资源、接待服务态度与质量、农庄旅游基础设施等质量影响因素,设计出游客调查问卷。其中,外部综合形象感知是指游客对乡村旅游经历的景观、环境卫生、文化氛围、安全性等方面的优秀程度的总体判断;核心吸引资源感知包括本地区传统民族餐饮、土特产品、交通便捷程度等特色旅游资源的感知;接待服务态度与质量感知以农庄商品经营人员、管理人员及食宿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感知进行测评;农庄旅游基础设施通过引导标志系统、公共休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的使用感知来测评。

本文采用访谈法、田野调查、抽样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方法,对新疆城郊型乡村农庄旅游质量游客感知进行了调查研究。论文基于两个基本假设展开论述。假设一:所有相关指标题项是相互独立的,且所有相关指标题项在旅游者的游玩过程中都是受关注并可感知的;假设二:旅游者在消费中的旅游质量感知具有相互关联性。

三、实证研究分析

本文采用访谈、田野调查、抽样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新疆城郊型乡村农庄旅游质量的游客感知进行了实证研究。

1 调查对象

新疆是我国国土面积最大的省级区域。农牧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较大。新疆昌吉州与首府乌鲁木齐毗邻,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主管部门确立了其乡村旅游发展示范区的地位。

杜氏农庄是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一个典型案例。农庄位于新疆昌吉市北郊,成立于1996年,距昌吉12千米、乌市36千米,总占地面积1800亩,是全疆发展最早、规模最大、游玩项目最多的康体、娱乐乡村旅游地,属国家4a级著名乡村旅游景区,自治区五星级农家乐、自治区乡村旅游示范点。景区按8个功能区划分为:野炊区、哈萨克风情园、荷芳园区、渔村烧烤区、运动康体健身区、农家院区、古街观赏购物区、养殖区,具有同时容纳1000人以上住宿及5000人游园的承载能力。同时,新疆杜氏旅游农庄首开新疆“四季旅游”的先河,休闲娱乐活动十分丰富。农庄开设了龙舟、游船、竹筏、射箭、网球、(独轮、双人、三人)自行车、乒乓球、羽毛球、沙滩排球、马车、织布、磨米、磨面、绿荫足球等20多个娱乐项目;在此可以住在农家四合院,体验睡农家炕的感觉,感受邻里和睦的亲情;可以吃上地地道道的农家饭菜;占地60亩的畜牧养殖小区,采取原始的放养方式,不仅为游客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畜产品,而且为游客提供了畜牧养殖观光。2006年,杜庄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800万元。

本文选择此点为研究地点,以在此地游玩的旅游者为调查对象,辅以景区内部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访谈法,研究该景区游客的社会特征及游客对其旅游经历质量感知的评价。

2 问卷设计

通过访谈和实地考察掌握的一手资料,结合文献研究设计出了游客调查表。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游客社会统计特征资料。第二部分是乡村旅游景区游客感知评价资料,该部分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格式,用20个陈述句分别描述了外部综合形象、核心吸引资源、接待服务态度与质量、农庄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后的满意度等不同质量层面的个人感知。所有测评题项均表述为积极措辞,这有助于降低受测者出现默许、断言和一致性偏见的可能性。请受测的旅游者填写对20个陈述句的同意程度,1代表完全不同意,3代表既不同意也不反对,5代表完全同意。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24份,经检查剔除漏填、绝大多数答案一致等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89.3%。

3 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现场实地考察阶段,时间为2007年6月10日至12日,笔者分别对昌吉州旅游局和杜氏旅游度假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主要任务是进行管理人员访谈,了解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同时对典型示范点的旅游过程进行实际考察。掌握了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 概况及杜氏农庄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目前经营状况。第二阶段为游客问卷预调查阶段。时间为2007年6月20日至25日。笔者结合文献资料与杜氏农庄旅游的特点设计了游客问卷调查表,在景区及工作单位附近随机发放了30份问卷进行了预调查。根据预调查反映出的问题修正了问卷设计中的缺陷项,最终形成较合理的调查表。第三阶段为游客现场抽样调查阶段。时间为2007年7月10日至8月20日。期间采用调查人员现场发放并收回问卷和委托景区服务人员发放并收回问卷两种方式,对现场的旅游者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4 分析方法

采用spssll.5和excel统计分析软件。统计方法主要有(1)信度检验,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a系数检验其内部一致性;(2)kmo测度及巴特利特球检验,用于量表因子的效度分析;(3)因子分析,用于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四、结果分

完成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后,进入结果分析阶段。首先对本次调查的游客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对问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然后进行游客感知质量分析,主要从感知指标总体水平和单项感知维度的两个层面,通过游客社会特征与感知水平的比较及中西部游客感知质量的比较进行分析讨论。

1 游客样本描述

旅游者的社会特征是旅游地市场营销中目标市场选择的重要细分标准。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昌吉州乡村旅游者中性别比例基本平衡,男性略高于女性。年龄结构方面以中青年人数最多,其中18—45岁的旅游者占总量的78.5%。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学学历人数比重最大,其次是高中/中专及职高层次。月收入水平方面1201—2000元人数最多,其次是601—1200元及2000元以上旅游者并列为第二位。职业构成方面企业职工所占比重最大,达44%。最值得关注的是乡村旅游者的家庭所在地构成,从数据资料来看,昌吉州乡村旅游者中乌鲁木齐地区人数比例最大,占到50.5%,其次是昌吉地区,占32%,这两个主要客源地总和达82.5%。由此可见,昌吉州乡村旅游客源以乌昌地区城镇居民为主体,家庭型聚会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出游形式占主导。

2 信度与效度检验

利用spassll.5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a系数检验其内部一致性,用kmo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克朗巴哈(cronbach)a系数为0.9031,表示量表有较高的可靠性;kmo为0.898,大于0.7的可接受水平,巴特利特球检验显著,说明研究可适用于因子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1)感知指标总体分析

对问卷中的感知指标总体进行描述统计。由结果可知,乡村旅游质量20个题项的游客感知总体均值为3.28,其中题项“我喜欢这里的乡村田园景色”的感知均值最大,为3.71,说明景区点的乡村旅游环境得到游客的认可;购买乡村土特产品的感知题项值最小,为2.85,表明在乡村旅游特色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方面等尚有较多不足。结合游客本次旅游经历是否满意的调查题项分析,发现满意度总体均值为3.39,选择满意程度为一般和同意的分别占44%和38%(见图1)。这些都说明游客对本度假村的整体感知水平为良,在产品开发经营等方面尚需不断完善。

(2)感知维度分析

在spassll.5中对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提取,其中旋转方法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共旋转了25次。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以特征根大于等于1为抽取原则,选择题项因子负荷值大于0.4为标准,得到由18个题项构成的4个因子,每个因子的特征根都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达58.15%,将4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旅游者感知价值的4个维度。具体结果见表2。

在这4个感知维度中游客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核心吸引资源的感知水平最低,总平均值仅为3.0475,这就要求本地乡村旅游经营者及管理者在资源特色的挖掘与产品的开发方面加强力度。具体来说,一是应大力开发和生产乡土特色的旅游商品,二是注重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对回族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展示。相对而言,游客对本农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整体外部综合形象感知水平较高,说明经营者在乡村环境基础上进行的旅游卫生治理、旅游安全管理、游览解说服务建设与游客对乡村旅游需求是相匹配的。

(3)旅游质量感知差异分析

游客的年龄、性别、收入等社会特征会对其质量感知的形成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游客的家庭所在地、性别和月收入水平因素对质量感知的影响展开分析研究。

a 收入水平对感知的影响

个人收入水平是产生乡村旅游需求的前提,也是实现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着游客出游的消费水平和结构。以个人收入水平为自变量,以感知因子为因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总体来看,收入水平较低的游客(600元以下)其旅游质量感知的4个维度水平最高(均值为3.612),收入水平在601—1200元之间的游客感知的均值却最低(均值为3.157)。结合分析中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检验值来看,不同收入水平的游客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农庄旅游核心吸引资源质量的感知差异较大,收入水平在2000元以上的游客感知水平最低,而对农庄旅游基础设施质量,不同收入水平游客感知差异不显著。对于乡村农庄旅游综合外部形象感知的娱乐活动丰富程度的感知收入水平差异较显著。对接待服务态度与质量维度,不同收入水平游客的感知差异较显著。

分析其原因发现,处于两端的游客收入水平与感知均值呈反向变化与出游能力2024。收入水平较低的人平时旅游的机会较少,对旅游产品的消费经验少而预期期望值较低,相对而言,调查地旅游经营整体水平较好的条件下其感知水平较高,而收入水平高的游客平时出游机会多,见多识广而比较出的感知水平不高;收入水平中等偏下的游客有过一定的旅游经历但总体出游机会少,对乡村旅游怀有较高的期望值,游玩中某些方面的不尽如人意就会对其质量感知带来较大的影响,调查时段正处于本地乡村旅游旺季,游客量较大,农庄旅游接待方面的漏洞较多,投诉量增加,因此影响到这些类型游客的感知。

b 家庭所在地与性别对感知的影响

乡村旅游是本地短途休闲旅游的主要方式。调查发现乡村旅游游客群体主要集中在昌吉和乌鲁木齐地区,其他地点人数所占比重较小,因此重点分析昌吉和乌鲁木齐地区游客对本农庄旅游的感知。统计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乌鲁木齐地区游客对乡村农庄旅游质量的旅游基础设施、外部综合形象、接待服务态度与质量维度的感知水平高于昌吉地区游客,而对乡村旅游核心吸引资源维度的感知水平低于昌吉地 区游客。这一结果主要是由于旅游点位于昌吉市境内,昌吉地区游客对其资源特色有自豪感,感知水平较高,对其他维度要求的期望值高;乌鲁木齐地区游客在此游玩的消费水平高,参与项目多,获得的旅游经历较多,而表现出感知水平高。

性别方面,女性对本地乡村农庄旅游质量的4个维度感知水平都高于男性(见表4)。这一结果可能与女性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特点2024。与日常生活环境差异较大的乡村旅游经历给她们带来的心理刺激强于男性,参观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品尝少数民族风味饮食等多种旅游项目产生了较强的愉悦感,因此形成的整体旅游质量感知水平高于男性。

4 与中部经济发达地区游客乡村旅游质量感知比较研究

乡村旅游质量的游客感知在我国经济基础不同地区表现性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改进乡村旅游供给质量,提高整体供给水平。国内学者张迪(2006)对浙江临安白沙村和安吉大溪村的城市周边型乡村农家乐旅游游客感知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选取了其研究量表中与本次调查相同的旅游需求六要素项目进行了比较研究(见表5)。

结果表明,本次调查中乡村旅游接待的购物、交通、住宿、餐饮方面游客感知水平低于中部发达地区。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中部地区经济发达,旅游基础条件优于新疆,同时经济发展的差异又带来个人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如游客样本特征方面,中部地区个人较高收入水平所占比率高于新疆乡村游客,中部地区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者占42.4%,而新疆乡村旅游游客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者仅占25%。这些差异对质量感知的影响就表现为少数民族地区游客对住宿、餐饮价格的感知较为敏感,整体水平低于中部游客。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基础的差距也造成了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缓慢,乡村旅游购物品开发滞后,从而影响游客对乡村土特产品感知水平。

调查还显示,新疆乡村旅游游客在乡村田园风光、乡村旅游卫生条件、娱乐活动丰富性和乡村旅游解说介绍方面的总体感知水平优于中部发达地区。分析其原因发现,因双方在乡村旅游游客抽样的调查地点及乡村旅游经营类型的选择上有较大差异。新疆杜氏农庄旅游度假村位于乌市近郊,场地规模大,经营规范,内部管理统一有度,投资额较大,开发了诸如水上拓展训练、农家生产生活方式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游览项目,整体经营水平较高。中部地区调查地点位于浙江省临安地区,为乡村农家乐经营模式,其多为小规模家庭经营,综合开发与营销能力有限,整体经营水平不高。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农庄旅游点为对象,对其旅游质量的游客感知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影响游客城郊型农庄乡村旅游质量感知的要素主要是乡村旅游区的外部综合形象、核心吸引资源、接待服务态度与质量、农庄旅游基础设施。

这一结果对经营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经营者可以根据旅游质量管理和游客感知要素设定相应的管理层次,通过清晰的管理边界及有效措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调查所得到的各要素因子的游客感知水平分析,农庄的经营管理层可以发现现实中存在问题的环节,采取对症下药的有效措施,提高经营质量。

如通过分析还发现旅游农庄中乡村土特产品购买是游客感知水平最低的一项。现场调查也发现农庄中设计的几处购物点所销售的主要是新疆民族手工艺品,种类与新疆多数旅游景点或旅游集市上相同。访谈中了解到到此游乐的城镇居民想在此地买到的是新鲜、绿色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对现场陈列的旅游购物品不感兴趣。鉴于此,农庄应对其购物点销售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在提高感知水平的同时,也创造更多效益。在4个感知要素中还要关注的是农庄的餐饮服务质量。因旅游旺季游客数量较多,中午就餐排队等位现象较严重,也引起游客的不满。建议经营者采取设计临时就餐点或提供不同档次餐饮品种等措施解决这一质量节点问题。

第二,对比分析表明,游客收入水平对接待服务态度与质量和核心吸引资源的总体感知水平差异较大;而家庭所在地方面表现为乌鲁木齐地区游客总体质量感知水平高于昌吉地区游客;性别方面表现为女性的乡村旅游质量感知水平高于男性。

收入水平对比分析的结果提醒农庄经营者,游客收入水平决定其消费水平。在基本功能性要素如餐饮接待、土特产品购买等方面,应提供高、中、低等不同档次的产品,如设计“全鱼宴”、“农家福”等高档餐饮品种,既能满足一部分高收入游客求新求奇的消费需求,又能减弱前文所述的午餐拥挤现象。

家庭所在地及性别对比分析的结果也为农庄经营者提供了有益的营销信息。针对乌市及女性游客感知水平高的特点,经营者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拓展乌鲁木齐这一新疆最大城市居民市场,并可增加设计一些适合女性游客的参与性游乐项目,吸引更多游客。

乡村旅游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0-0115-03

1 概 述

现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民众衡量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标准,旅游业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旅游业作为与第一、二产业快速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10%左右,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产业。贵州也将旅游业定位为服务第一、二产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自十以来,党中央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到国家战略实施层面,在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贵州省,扶贫攻坚的“当头炮”已经打响。而今,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的方兴未艾,旅游业逐渐成为实施精准扶贫的新动力和新机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还有助于提升贫困群众的文明素质,有助于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建设美丽乡村主要原动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成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的新路子、新举措。

2 旅游产业的战略定位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政策 保障

2.1 国家层面对旅游产业的战略定位

国务院颁布的《2024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到“十二五”末期,把我国的旅游业初步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24年,使我国的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2.2 贵州省对旅游产业的战略定位

2012年1月,《国务院2024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贵州建设成“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的战略方向,并把“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支柱产业来培育。贵州省委省政府已经确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贵州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服务业,使贵州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同时还确立了“十二?五”时期将贵州省建成旅游大省,到2024年建成旅游强省的“两大战略目标”。“十三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山地旅游大省、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的新部署,把旅游业列为全省“三大长板”之一。

旅游产业战略地位的提升,不仅得益于旅游业对GDP的贡献,更得益于旅游产业链的扩展壮大,对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就业率的提升和发展绿色经济的贡献。

3 旅游产业对GDP的贡献为实施精准扶贫提供坚实 的依据

3.1 近三年旅游业对全国GDP的贡献

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旅游产业规模、接待能力和发展实力不断提升。

2014年,国内外旅游37.28亿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人民币。

2015年,国内外旅游人数达40亿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

2016年上半年,国内外旅游人数达22.3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47%,旅游总收入2.25亿,增长12.4%。旅游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3.2 近三年旅游业发展对贵州经济发展的贡献

近年来,贵州省旅游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4年贵州接待游客3.21亿人次;旅游接待总收入2 895.98亿元,旅游业增长在全国名列前位。2015年贵州省接待游客3.76亿人次,同比增长21.30%,旅游总收入3 512.82亿元,同比增长17.12%。2016年上半年,贵州省接待游客2.5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

2 241.35亿元,同比增长41.10%。其中仅2015年一年,贵州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593亿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42%,旅游收入705.9亿元,年均增长31.7%。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已位列全国15位,接待总人次位列全国17位。旅游战略支柱产业地位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建成旅游大省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而今,国家从战略层面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务实有效地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一缕春风。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大发展的一股生力军,不仅有利于带动GDP的增长,还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

据《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乡村旅游正成为促进农民就业的主渠道,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推动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和实现农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4 现阶段发展乡村旅游已有的措施及成效

今年,国家旅游局会同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十二部门正在制定《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2.26万个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全国各省纷纷针对旅游扶贫特别是乡村旅游扶贫频频出招。

通过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旅游电商推进、万企万村结对帮扶、乡村旅游创客、旅游扶贫人才素质提升等专项行动,大力推进推广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为旅游扶贫在全国的推广积累了经验、树立了典型。

目前,贵州省深化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各项工作逐步完善。100个景区建设将陆续竣工;全省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景区景点打造进一步深掘;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完善;省际、省内高速公路、高铁的迅速拓展,为发展乡村旅游,吸引省内外游客提供了根本保障。

伴随着旅游供给侧改革成效的初显,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已突破3000个。近5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贵州近64.7万人脱贫。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打赢扶贫攻坚,助力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民生的关键,也为生态保护、脱贫攻坚插上了旅游的翅膀。

同时贵州通过构建以产业为基础、园区为平台、企业为龙头、农民为主体的总体思路,构建的“园区+”的发展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得到试点推广。

目前,全省农业龙头企业2 686个,农民合作社31 434个。省级工业示范园区385个,从业农民484万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10家。为贵州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推动精准扶贫提供了良好示范。

5 乡村旅游扶贫仍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瓶颈

5.1 游客的井喷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矛盾

2015年贵州乡村旅游共接待1.593亿人次,乡村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然而,游客的激增使旅游地的承载能力受到严重考验。为应对猛增的游客数量,大量对游客预期数量估计不足的经营户不顾长远利益,以提供价高质低的产品和服务应对扑面而来的游客。

同时,对游客预期的估计不足,导致乡村旅馆严重超载、餐饮质量大打折扣;随着私家车出游的人数增多,乡村旅游地停车位的容载量也经受严峻考验。旅游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引致游客的不满,对乡村旅游地品牌形象的塑造、增加游客二次旅游的兴趣等方面都带来不利因素。

5.2 游客需求的多元化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提升的矛盾

乡村旅游形式的主要以农家乐、农产品采摘、棋牌、垂钓等方式经营。单一化的旅游产品使得乡村旅游虽在一定程度上占据地理位置等优势,但伴随着游客需求的多元化,复杂化,单一的旅游形式已不足以吸引游客。

同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的欠缺,导致服务质量不能达到游客的预期,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及单一化的旅游产品成为制约乡村旅游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5.3 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与旅游扶贫思想认识不到位的 矛盾

由于部分地区特别是贵州部分地处偏远的山区,经济发展滞后,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战略及措施的认识不到位,致使部分地区缺乏发展乡村旅游及开展旅游扶贫的政策支持、自然条件和发展动力。少数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和商户也由于缺乏大的范围和政策环境、处在自主化经营、简约式经营的境地。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农民从事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也不高,经营的产品难免同质化、单一化。加之对外的宣传不利及经营手段的单一,导致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偏远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并以此实现旅游扶贫显得困难重重。

5.4 对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不了解及乡村旅游宣传不到 位的矛盾

发展乡村旅游、将旅游与扶贫有效结合、单靠农户、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迫切需要政府的引领和政策支持,现如今,贵州许多地方政府已将当地的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或支柱产业。实施供给侧改革,助力旅游扶贫,政府应充当“抬头兵”应“打头阵”,然而,部分地区处在产业转型的过渡期,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旅游经济的责任意识还不到位,政府疏于对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扶贫措施的重视。

此外,部分地区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过去对景区景点的开发和扶持上,而今,旅游产业发展已迈入新时期,因此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景区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成为实现旅游扶贫的新理念、新方式。

此外,部分地区虽坐拥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然而由于缺乏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和打造,致使旅游资源未能转化为经济效益;此外,由于缺乏对乡村旅游宣传平台和措施的打造,也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知识经济及信息爆炸的当下,“藏在深闺人未识”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营销宣传模式已不适用当下发展的需要,如何探索出一条既解决宣传成本又起到宣传效应的发展模式,成为需要深思的问题。

5.5 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匮乏和剩余劳动力素质亟待提 升的矛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步入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旅游业相关产品借力电子商务进行营销和推广已成为宣传推广和营销的主流,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同步经营也成为旅游营销的发展趋势。

然而,乡村旅游的营销和推广由于从业者文化水平较为低下,对旅游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尚处于不了解状态,传统营销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实现百姓富、生态美,让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寻回乡愁、推动农民返乡致富、走一条既符合生态发展、又增加农村收入,推动贵州地方经济的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实现旅游扶贫必然要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面对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遇到的困难和瓶颈,笔者认为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

6 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旅游扶贫,助力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的建议及对策

6.1 政府主导、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实力、深掘及打造好 贵州旅游产业整体品质

随着贵阳到广州、长沙、上海、北京等地高铁的相继开通,贵阳已进入“高铁时代”,结合“县县通高速”的契机,政府可依托高铁、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建成,加强对外宣传及景点打造。以政府牵头、村民参与、企业加入等形式打造高速公路沿线景点,为推动乡村旅游开发和旅游扶贫做好基础设置建设。

同时,政府和企业利用大数据为基础对乡村旅游地游客量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监控,通过开展区域间的合作、互惠等方式,避免出现游客在知名旅游地区扎推的情况,提前做出有效预测、为游客的分流做好预案。

6.2 打造运用好新时期网络平台建设,助力乡村旅游的 宣传和营销

以“大数据”为基础,加强对农村地区旅游从业者的网络营销技能培训,利用大数据将贵州旅游商品、农产品、特色民主文化推向世界。同时,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新契机、加强对旅游网站、旅游APP、旅游公众号等的维护和开发,联合农村淘宝、去哪儿、携程、地方电子网络营销平台等新的营销平台,为地方乡村旅游的营销和推广找准运营商,解决“走出去”的问题。

6.3 树立“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和理念,破解乡村旅游 自主经营、独立营销的困境

贵州在近年的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旅游协会+农户”、“政府+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农村合作社+村民”等多种富有个性的,社区参与、民主管理的贵州乡村旅游模式,使乡村旅游成为贵州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政府牵头,应将上述模式发展的经验和成果汇集成案例库和培育成示范点,在全省各乡村旅游地区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培训。

同时,可探索结对帮扶及合作交流等形式,开展区域之间发展乡村旅游的交流和合作、形成结对帮扶、合作共赢的良好态势。

6.4 树立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产业供给侧改 革和转型升级

结合贵州“县县通高速”的契机,将原来分散各地的景区、景点集中连成一片,打破地域之间的地理限制,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旅游产业及企业的转型升级对发展乡村旅游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对乡村旅游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推广、通过寻找乡愁、美丽乡村、四在农家等建设,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助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6.5 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乡村旅游地服务产品的研发,加 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 平和提升旅游地品味

通过免费向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发放《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知识读本》,分级分类定期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帮助从业者树立文明服务、主动服务理念,掌握接待礼仪礼节,更好地服务游客。夯实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

7 结 语

综上所述,要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必须走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带动农民通过从事旅游脱贫致富、顺利完成剩余劳动力转移。

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扶贫同时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旅游业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服务广大群众的有效方式,代表着今后旅游业及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通过探索“大数据+全域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推动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通过旅游产业升级转型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旅游品质、通过提升旅游品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使农民的腰包真正鼓起来、农民的信心真正树立起来、农民的生活真正富裕起来,真正打赢脱贫致富这场大战。

乡村旅游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农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A

本文中民族地区是指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和集中的地区,主要是指我国内蒙古、新疆、、宁夏和广西5个少数民族地区和云南、贵州、青海、四川、重庆和甘肃6个多民族省份以及吉林、湖南、湖北和海南等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课题组经实地调研,对当前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以助力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1986—1994年),主要标志是农家乐的兴起;二是全面发展阶段(1995—2001年),主要标志是乡村假日经济迅速发展;三是纵深发展阶段(2002—2006年),这一阶段借助国家三农政策,乡村旅游全面深入发展;四是提升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旅游产业地位不断上升,产品不断升级创新。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区域分布不均衡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近年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布情况,可以归纳出民族地区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区域分布特征。总体来看,民族地区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目前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共计359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0个。其中,贵州和四川最多,有21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58%;广西和新疆各有15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27%;最少,仅有1个,占全国总量的0.22%(见表1)。

(二)乡村旅游类型丰富

我国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以及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形成了不同的类型。通过对现有乡村旅游开发各要素的分析与整合,结合乡村旅游产品系统理论,可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类型概括如下:

1.农家乐型

“农家乐”旅游是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是以农家为主要旅游资源、农村其它资源为辅助旅游资源策划开发的旅游产品类型。“农家乐”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主要发展载体,重点突出一个“农”字。如四川成都郫县农科村、锦江区三圣乡,甘肃龙门镇五里铺村等乡村旅游是典型的农家乐类型。

2.民俗风情依托型

民俗风情依托型主要是依托典型的天然村落,利用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展示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节庆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实践证明,这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民俗文化村模式。如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民俗村、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红旗村以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博荣村等都是依托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的典范。

3.古村落型

古村落型主要利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镇或元、明、清时期遗留的拥有大量传统民居的古村落来发展乡村旅游。如云南腾冲县和顺镇、大理喜洲镇,广西大圩古镇。

4.农业观光开发型

以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吸引游人,具体以生态庄园、观光农场、花卉生产基地、果木园林以及特殊地形下的农田景观等形成“人—村落—农事现象”和谐的生态环境来发展乡村旅游,典型的如广西南宁的八桂田园、广西龙胜县龙脊梯田等。

5.现代农村展示型

此类型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优先选择村镇集体经济比较发达、村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乡村,在旅游宣传中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主要卖点,典型的有广西恭城红岩村等。

(三)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多元化

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经营模式(见表2)。

“农户+农户”模式 农户们在“示范户”的带动下,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那里学习经验和技术,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统一。 优点: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不多,能体验最原生态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缺点:缺乏资金与技术支持,经营管理水平低, 接待量有限。 四川成都农科村、广西恭城红岩村

“公司+农户”模式 旅游公司依据当地的民俗、农事活动开发旅游产品,并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资产和富余的劳动力,并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 优点:强化公共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开发了单个农户难以实现的产品;接待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缺点:缺乏政府统筹且受投资商实力的影响较大。 云南丽江束河古镇

“村委会+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 而是通过当地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由旅游公司来组织服务培训及相关规则的制定。 优点:利于克服公司与农户因利益分配产生的矛盾; 村委会对公司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缺点: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导致农户参与性不强。 四川天全县黄铜村

“政府+公司+农户”模式 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投入资金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吸引公司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引导村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 优点:减少了政府对旅游开发的投入及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

缺点:政府的主观干预意识较强;农户参与权利不大。 贵州肇兴侗寨、西江千户苗寨

“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司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组织村民进行旅游接待服务,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优点:政府组织,公司和协会分工协作,农民广泛参与,避免了过度商业化,保护了本土文化。

缺点:参与领域广,难于协调。

贵州平坝县天龙屯堡古镇

个体农庄模式 农业个体户者对自己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独立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 优点:自主经营,投资少,回报率高;缓解就业压力。

缺点:管理水平不高,相关知识技能欠缺。 青海互助才伦多森林农庄

村集体模式 村集体进行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组织村民自愿参与村集体开发经营的旅游项目。 优点:易于统一管理,减少了农户开发的盲目性。

缺点:资金、专业人才缺乏。

云南普洱市思茅区

公司制模式 公司进行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 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公司,农民以个人身份加入,以劳动获取收益。 优点:解决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问题;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

缺点:最大受益人为公司,不利于农户参与。 广西兴安县 “乡里乐”、“忘忧谷”, 桂林蝴蝶谷瑶寨景区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一)优化民族地区农业结构

民族地区乡村通过调整农业布局,对土地进行规划,使农田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实现单纯的农业向旅游观光农业转变, 农业结构由传统单一的种植结构向综合农业转变。在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根据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需求,村民们提供餐饮服务,开设家庭旅馆;发展绿色水果、蔬菜的种植和销售。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乡村娱乐设施不断增加,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上,优化了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如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通过发展“养殖+ 沼气+ 种植+ 加工+ 旅游”的“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将单一的农村经济向养殖、种植、垂钓、旅游、观赏、餐饮和度假等多元化结构发展。

(二)形成了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旅游已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1年贵州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000个,经营实体达6万多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606万人次,占贵州全年接待游客总数的33%,使近75万农民摆脱了贫困。截至2011年,云南已初步建成10个乡村旅游特色县、100个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实现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万人,间接就业1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乡村旅游已成为云南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使农民走上以旅助农的致富路。

(三)改善了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

发展乡村旅游,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了乡村道路建设,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例如桂林蝴蝶谷瑶寨景区在旅游开发时投入了280 万元来建设 321 国道至东宅江村长达3.5 公里的旅游公路,完善的道路交通既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有利于游客的进入。云南丽江金山村随着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社会公共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该村积极探索有利于农村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与此同时,在道路交通、通讯事业、医疗卫生、住宿条件、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方面也有了明显改善。

(四)提高了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乡村旅游的开发打破了民族地区的封闭状态,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接触,可以给当地带来新知识和新观念,有利于农民了解非本土文化、开阔眼界和更新观念;使当地的居民能够更多地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乡村旅游开发中各级部门争相对农民进行各种宣传和培训,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对乡风民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如广西红岩村因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就对瑶族文化中的茶文化、酒文化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经营管理者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为农户,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未受过正规培训;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市场意识淡薄、不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市场营销,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等客上门而非主动宣传,缺乏对客源市场的探索与开拓。而作为乡村旅游管理者的村镇领导,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市场经济知识缺乏,管理理念和方法陈旧,管理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宏观决策和指导不到位,影响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虽然民族地区的大部分村民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由于管理专业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加上个别乡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只注重眼前利益,对乡村旅游的开发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民族地区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民族地区乡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五、结论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有效促进了民族地区农业结构的转变,改善了民族地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总体上我国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仍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相信只要有效解决当前问题,乡村旅游在民族地区建设中一定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