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企业信息化行业报告(汇总5篇)

2024-07-06 14:08:02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息化行业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信息化行业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告 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 财务核心能力 改进 报告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企业财务报告与会计信息的批评越来越激烈。批评的焦点集中在企业财务报告没能跟上时代快速变革的步伐,未能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我国会计界对寻求财务报告的改进办法也进行了许多讨论(葛家澍,1998;王松年,薛文君,1999)。传统的企业财务报告重视企业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信息的披露,而事实上,会计信息用户不仅需要企业财务资源与财务状况的信息,而且更加需要企业财务能力尤其是财务核心能力的信息。因此,根据用户信息需求,构建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报告是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必然要求。

一、企业财务报告现状及其局限性

企业财务报告经历了以财务资源为重心、财务状况为重心和财务业绩变动为重心三个阶段。在财务会计产生初期,财务报告以企业拥有的财务资源即企业资产为核心内容,它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披露企业资产、负债和权益方面的信息。可以说资产负债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最初和基本形式。由于资产负债表的信息披露局限于企业某一时点的静态信息,难以反映企业经营的动态情况,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因此,在财务会计的不断发展中,财务报告逐步增加了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结果的损益表,从而形成以财务状况为重心的报告体系。毫无疑问,以财务状况为重心的报告体系比以财务资源为重心的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增强了。但是,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及其信息还是难以解决。所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又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从而形成以企业财务业绩为重心的、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要形式的现行财务报告“三表体系”的信息报告制度。

财务会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品,其缺陷反映会计系统的各个方面,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缺陷。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基于财务会计信息用户的需求。财务会计信息用户到底需要企业过去的历史信息还是需要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信息,以前在财务会计学界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财务会计信息用户更加需要面对未来的决策有用信息,因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信息的关心程度要高于对企业过去信息的关心程度。而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显然偏离了信息需求者的目标。

第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假设缺陷。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是在会计假设基础上加工完成的,如果会计假设存在缺陷,必然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产生缺陷。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个基本假设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葛家澍,2001)。会计主体假设强调企业“拥有和控制”财务资源,非企业“拥有和控制”而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有重大影响的财务资源被拒之于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之外,显然不妥。持续经营假设难以反映企业财务危机状况,与实际情况不符。会计分期假设既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又使财务会计报告信息难以反映企业盈利的可持续情况。货币计量假设使大量决策有用信息被拒之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之外。

第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内容缺陷。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财务会计报告内容缺陷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我国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内容存在严重内在缺陷:即重财务资源轻财务能力,重财务状况轻财务潜力,重财务表现能力轻财务核心能力(朱开悉,2001a)。企业财务报告的“三轻三重”现象说明现行财务报告严重忽视了企业核心信息的披露。

第四、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形式与载体缺陷。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基本采取报表、附注、补充说明等形式以定期披露方式进行,信息披露载体一直主要采取有形媒介方式,难以赶上互联网等信息传递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无法满足信息需求者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从而对信息相关性产生影响。

二、财务管理目标、财务核心能力与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

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财务信息,因此,财务报告改进目标无疑是增强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增强是相对于信息使用者(或需求者)而言的,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或需求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同。因此,传统的企业财务报告必须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进行权衡。而这种权衡的结果就是只提供企业财务资源与财务状况的报告,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财务信息可以从财务资源、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变动报告中自行提取。但由于现行“三表报告体系”的局限,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相关信息难以从三表报告体系中完全提取。所以,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及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进行合理改进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构成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两大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可靠性是基础,相关性是保证。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也就是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变动信息都视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2024的信息。这种一般相关的要求,三表报告体系能够基本满足。但是,在共同信息需求以外的特定决策需要特定信息,而这种特定决策相关的信息在三表报告体系中却很难满足。所以,会计学家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ES,1987)指出:“相关性的另一备选概念则是就财务报表使用者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讲的———目标相关性,”并且认为,“这是评价财务信息的相关性的最好概念”。目标相关比决策相关更易实现。那么,财务报告改进目标的讨论使我们可以集中于信息使用者目标的讨论。

诚然,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使用目标是不同的。但是,企业财务信息首先必须满足企业管理当局的要求,并通过企业管理当局的代理行为与结果来满足其他相关利益集团的要求。因此,企业财务报告改进与财务报告核心内容的选择的核心是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然而,对于什么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界存在单一目标与多元目标之争。单一目标论的观点包括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每股市价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等目标。财务管理单一目标论的各种观点我们统称盈利能力最大化观点。在风险一定时,单" 一目标论者强调盈利能力的重要性并以盈利能力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但是,企业财务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等,单纯强调盈利能力最大化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多元目标论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确保企业各种财务能力的有机协调统一。多元目标论的观点又可分为两能力(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协调、三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协调和多能力协调三种观点。显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争论其实质为财务能力之争,那么,我们就必须对企业财务能力进行分析,以便确定最优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一部分,它取决并服务于企业能力。企业能力包括财务能力、企业家能力、管理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研发能力、原材料供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企业能力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较完整的企业能力体系。在企业能力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能够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2024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Prahalad,Hamel,1990)。企业核心能力虽然具有价值性、异质性、不能仿制性和难以替代性四个特征,但直接计量与反映却非常困难。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的披露必须借助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企业能力和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必然反映在企业财务能力和财务核心能力的改善与增强上。而企业财务能力的提高,又能维持企业能力的提高,并确保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延续。

企业财务能力包括企业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企业财务表现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社会贡献能力等多个方面,它是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在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显然是企业盈利和成长能力。

但是,美国资深财务学家罗伯特·C·希金斯教授提出警告:“从财务角度看,增长不总是上帝的一种赐福。快速的增长会使一个公司的资源变得相当紧张,因此,除非管理层意识到这一结果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控制,否则,快速增长可能导致破产”(HigginsRC,1998)。所以,希金斯教授强调公司应保持可持续增长,并指出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另一位著名财务学家詹姆斯·C·范霍恩也表达了同一思想(VanHorne,JC,1998)。尽管两位财务学家是从销售的可持续增长角度提出警告,但是他们强调成长的可持续性对我们有很大启示。在市场环境不变的条件下,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动力主要来自企业资本的增加,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及企业财务政策的改变。企业资本增加主要表现在留存收益、增发股票或增加负债。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等方面。企业财务政策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企业分配政策、资本结构优化、财务杠杆的利用等方面。可见,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涉及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等财务能力的各个方面,它在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盈利能力的最大化不如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而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不如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

财务活动能力包括企业筹资能力、投资能力、资金运用能力和分配能力等,其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包括组织的财务决策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其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最终将反映在企业财务表现能力上。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可持续盈利能力,这三种财务能力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即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基础是盈利,目的是成长,关键是可持续,三者缺一不可。由于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一方面反映了单一目标论观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财务能力协调化目标,因此,现代财务管理应以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为目标(朱开悉,2001b)。只有以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最大化为目标,才能抓住财务核心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企业财务能力,推动财务管理的深化。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企业管理当局信息需求的范围、数量、内容和形式,并通过管理当局的委托代理行为与结果影响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对信息需求的范围、数量、内容和形式。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仅决定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而且决定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指标。也就是说,以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即财务核心能力为重心,构建财务核心能力报告体系,是对现行以企业经营业绩变动为重心的财务“三表报告体系”改进的新的思路。

三、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报告的内容与特点企业财务报告

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品,其改进不仅必然涉及到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原则、会计体制和财务报告模式改革等会计基本问题的各个方面(葛家澍,陈少华,2001),而且必然涉及企业财务报告内容、报告形式、报告载体、报告时间、报告数据量、信息量等各个方面。显然,本文不可能对这些会计主要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也难以对财务报告质和量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仅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报告的内容与特点提出个人设想,期望对财务报告改进的讨论有所帮助。

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取决于财务报告信息用户的需求。如上文所述,信息需求用户不仅需要企业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方面的信息,而且更加需要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即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信息,因此,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应成为现代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以财务能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我们称为财务核心能力报告。按照这一思路,财务核心能力报告应该披露的核心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财务表现能力方面的信息。财务表现能力信息主要体现在企业财务资源、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方面。财务资源是基础,财务状况是主体,财务资源、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是延伸。这些信息集中体现在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以及相关补充信息上。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就是以财务资源、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为核心,并间接反映财务表现能力。

第二、企业财务活动能力方面的信息。企业财务活动能力包括筹资能力、投资能力、分配能力和日常管理能力等。财务活动能力不仅决定财务表现能力,而且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因为,筹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资产规模,投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投资报酬,分配能力直接影响企业声誉,日常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企业营运能力,它们共同影响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因此,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报告理应予以披露。

第三、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方面的信息。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既包括企业组织的预测能力、决策能力、计划与规划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等,也包括组织的控制能力、协调能力、激励能力、创新能力等。财务管理能力取决于企业组织的治理结构、管理方式与方法、管理者的素质等多个方面,它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因此,它们是财务核心能力报告的必要组成部分。

以上三个方面的信息属于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信息,构成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报告的核心内容。但仅此还不够,必须增加一定的非财务主体的企业能力及其核心能力方面的补充信息。企业能力包括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研发能力、企业家能力、议价能力等很多方面,其核心能力尽管还存在诸多争议,但它们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补充披露。财务核心能力报告不是对现行财务报告的否定,而是对现行财务报告的发展。它具有以下八个基本特点:

第一、非完全会计信息。严格意义上说,会计信息与财务信息不同,后者的范围比前者更宽,我国现行财务会计报" 告既有会计信息,也有财务信息,但以企业会计信息为主。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报告不仅包括财务与会计信息,而且包括财务活动能力和管理能力信息,同时还包括企业能力中有用的核心能力信息。

第二、非完全历史信息。历史信息是以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为核心的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基本特征。但是,企业财务决策总是面对未来。历史信息虽然可以作为未来预测的依据,即使其信息是可靠的,也会影响信息的特定决策的相关性。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报告不局限于历史信息,将影响企业未来决策相关的重要预期信息纳入信息披露范围,从而使其突破了历史信息的范围。

第三、非完全货币信息。货币信息是现行财务报告的又一特征之一,这是由会计基本假设和计量原则决定的。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货币信息对企业核心能力和财务核心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企业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等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超出了财务表现能力,而这些能力都难以用货币信息披露。

第四、非完全数据信息。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主要披露财务会计的数据信息,非数据信息只是数据信息的补充。数据信息主要采取财务报表形式披露,非数据信息主要采取文字说明形式披露。财务信息披露的历史是非数据信息披露不断扩大和增加的历史。财务核心报告则主要采取非数据信息形式。

第五、非完全主体信息。会计主体是财务会计假设的基本基石,也是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只披露会计实体主体的会计信息。但是,随着虚拟企业的产生和实体企业的不断虚拟化,会计主体假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所以,葛家澍教授提出了“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相结合”的假设。财务核心能力报告不仅披露企业拥有的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信息,而且要求披露企业未拥有但对企业财务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市场竞争信息、人力资源信息、行业发展前景信息等相关信息。

第六、非完全定期信息。由于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主要提供定期的财务会计信息。但财务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信息需求的时间要求越来越苛刻,定期信息披露显然难以满足信息需求者要求。因此,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期限越来越短。而财务核心能力报告由于涉及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等信息,因而要求即时披露影响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重大事项。

第七、非完全规范信息。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严格规范,这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披露规范的依据是会计标准,它要求会计标准制定和执行的规范。除财务核心能力报告中2024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信息要求规范外,财务核心能力的其它相关能力信息的披露则不要求完全规范,只要能被信息使用者理解即可。

第八、非完全有形信息。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主要提供有形载体信息,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相关的附注及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行有形载体的信息披露虽然仍有必要,但更多地将采取无形载体的形式进行披露。现行讨论已反映了这一趋势。财务核心能力报告内容是一个完整体系,它包括基本财务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表附注、财务会计补充信息及说明、重大事项及说明、财务活动能力信息、财务管理能力信息、企业核心能力信息、重要的企业能力信息等。前四个2024财务资源、财务状况与重大财务活动方面的信息采取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形式披露,后四个2024财务能力和企业能力方面的信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媒体予以披露。

参考文献

葛家澍 1998 纵论财务报表模式的改进 财会月刊,6

葛家澍 2001 2024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 北京: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厦门大学),9

亨德里克森 1987 会计理论 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会计特别委员会 1997

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王松年,薛文君 1999 论财务报告的改进 会计研究,7

朱开悉 2001a.论财务报告重心的转移:财务资源到财务能力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

朱开悉 刘伟四 2001 论企业盈利可持续成长能力 黑龙江财专学报,6

朱开悉 2001b 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 财经论丛,5

Higgins,RC著沈艺峰,洪锡熙等译 1998 财务管理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化行业报告范文第2篇

一、未来财务报告内容的拓展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营决策的信息,但由于会计环境的变化,未来财务报告的内容应拓展以下方面的信息。

1、知识资本信息。知识经济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知识。未来企业的竞争将不再单纯是企业物质财富、企业规模大小的竞争,而是拥有的知识资本质与量的全面竞争。由于知识资本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财务报告中要反映知识资本信息。知识资本信息主要包括企业无形资产信息和人力资本信息等智力资本信息。企业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的先进技术、专利、品牌价值、商誉等。传统财务报告既不反映人力资本的价值,也不反映人力资本,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额,忽视了劳动者对企业的经济贡献。因而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应充分揭示和披露人力资源这项企业十分重要的资产及其2024的权益和费用。

2、社会责任信息。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的制约,即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以不危害社会利益并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为前提。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目标。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增加社会责任信息,即增加2024企业污染环境的状况和治理污染的资料和对整个社会的贡献等信息,有利于整个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并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弥补财务数据信息的不足。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企业背景,企业关联方信息,企业主要股东、投资者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数据的分析报告等。

4、未来信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环境复杂,企业管理者要运用前瞻性信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筹划,利益相关者也日益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因此必须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企业未来信息。未来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盈利性预测,管理当局的远景规划,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等。

5、公允价值信息。传统财务报告反映的是资产的历史成本信息,然而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技术更新的日新月异,已使其失去其本身的意义。未来的财务报告,将更多以公允价值和历史价值相结合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是一种以多种计量模式反映信息的报告。

6、分部信息。企业集团的综合信息反映了集团的整体情况,但由于集团各公司行业不同,所在国家或地区不同,其利润率、物价水平、发展机会、未来前景和投资风险都有较大的差异性,按行业、地区等的分部信息所反映的收益或现金流量往往比整个企业集团的更为有效。在分部信息披露方面,198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布了IAS-14“按分部编报财务资料”,要求企业按照产业分部与地理分部揭示来自外部与内部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及可辨认资产等2024信息,我国《股份公司会计制度》也对企业所应提供的分部信息作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企业披露行业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

7、衍生金融工具信息。一些银行、证券公司近年来推出了一批新“组合”的衍生工具,像“封顶、保底”、“加固”、“互换期权”、“汇价幅度期汇”等。金融工具创新呼唤财务会计报告的创新。若将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排除在财务报告外,将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构成了潜在风险,影响其决策。反映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数量、价值、风险、未来收益可能性将是未来财务报告反映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未来财务报告方式的创新

1、实时报告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使企业的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Internet与Intranet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手工系统中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能以实时方式完成,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实时提供财务报告。企业内外部人员可以动态得到企业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2、多样化报告

随着数据库技术、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未来财务报告可以是形式多样的报告。多样化报告仍以报表、文字信息为主,辅之以图形、图像、声音等更生动的形式,从各个角度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交互式报告

在手工操作环境下,只能由各种不同类型信息需求者去适应传统财务报告模式。知识经济时代则可提供各种财务报告,反映多样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犹如计算机语言的交互式执行方式,对财务报告的提供也可采取交互式报告方式。各报告公司均可与如Internet之类的计算机网络联网,这样使报告公司直接通过网络与信息使用者紧密相连。报告公司可以在网上公布其所能提供的各种会计报告与信息,信息使用者则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根据系统内存放的标准化基本数据项,借助软件技术,可以依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选择快速产生各种定义了的会计报表。这种方式下提供的会计报告既全面充分,又有针对性。同时,财务报告的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地提出信息需求。报告公司的会计人员借助软件技术,针对信息使用者所想了解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进其提供的财务报告。这样,通过财务报告提供者与财务报告使用者交互式联系,不断完善财务报告,使其更符合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三、未来财务报告发展的基础

目前传统财务报告已经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必须对现行财务报告进行改革,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要具备以下基础:

企业信息化行业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局限性改进措施

企业财务报告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基本信息,一方面,它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便于管理人员分析问题,找出不租,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另一方面,通过财务分析,使企业的投资者或债权人决定是否继续持有企业股份制,是否继续增加投资,而潜在的投资者可决定其资金去向,并且可以通过企业财务报告,满足企业外部集团的需求。

现行财务报告偏重于揭示存货、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的财务信息,而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源、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的财务信息揭示不足。现行法律规定,无形资产的投资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20%,实事上由于企业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不确定,债权人、投资人、以及相关利益集团迫切要求企业披露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以更好的有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经营决策。这些信息反映了企业未来的潜力,发展前景,对财务报告使用者非常有用。所以,会计必然要转向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增加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偏重于财务信息的披露,而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但非财务信息不仅是企业管理者的2024政府部门了解企业,并加强对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其他信息,也是投资者、债权人等其他利害相关者分析未来企业发展前景所必须的信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与否,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一步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从实现财务报告决策有用目标的角度来讲,企业应该将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作为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再者现行财务报告偏重反映企业历史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而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披露不足,缺乏前瞻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展示过去的辉煌业绩,但随后经营状况却直线下降,而投资者也往往受现行财务报表的蒙骗遭受损失,但目前的财务报表却无法披露这些与企业2024的各种不确定信息。

现行财务报告时标准化的通用报告,即向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格式、内容相同的财务报告,这难以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在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单一的披露方式,不仅成为可能,也成为必然;传统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的逐级上报的通用性的财务报告制度已难以完全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因此,如何妥善解决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对未来信息披露形式提出了挑战。同时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披露方式不够完善,表外信息披露不充分、不规范。表外信息不能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但对企业来讲又是十分重要的,是财务报表必要的补充。而作为一个完整的财务,未能在报告中全部列示信息对用户决策影响重大。因此对表外信息的披露是非常必要的。

现行财务报告的时效性不强,在信息时代,信息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不仅是体现于其内容,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及时与否。及时有效的信息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之后信息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而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

会计环境的变化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发生变化,而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要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鉴于财务报告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报

告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改进。

一、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内容方面的改革措施

首先,扩大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范围。增加对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披露。可以把它们和原先的无形资产分别加以列示以便更好的反映知识资本价值和获得收益的能力,突出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知识资本更重要地位。能予以量化的尽可能加以量化,对这部分的披露可采用文字叙述法、表格法和图式法并用的形式。

其次,适当增加财务报表辅助的信息质量,提高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及数量。未来的会计应在拓展财务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为增加财务信息的价值服务。非财务信息披露方式比较灵活,可用文字或数据形式在报表附注、招股说明、年度财务报告等处加以说明,对比本报表的信息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以帮助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财务报表信息。同时加强披露财务预测信息,使财务报告由揭示事后信息为主向揭示事后与前瞻性信息并重转变。预测性财务报告时间里在对未来经济条件和行为方案进行假设的基础上反映企业下一年度或未来期间的主要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的报表。是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以增加使用者决策和评价的相关性,从而成为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形式方面的改革措施

编制专用财务报告,实现标准化的通用报告按编制专用报告转变,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要求。通过专用财务报告,企业即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特殊需求,又可以避免因为广泛性对外披露给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现行财务报告在其他方面的改革措施

通过电子介质等手段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实现从定期信息揭示向定期信息与实时信息揭示并存转变。实时报告时指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实时所发生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并将其存储在可供使用者查阅的数据库中,以便使用者随时查询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变动状况以及其他重要事项。

尽管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变革的步伐,但历史的发展自有其不可分割的延续性,所以未来财务报告必须能够兼容现在和过去,这是技术史的共同规律。

参考文献

1.李萍现行财务报告局限性分析及改进构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4)

2.甘翠如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局限性及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家用2005(S5)

3.徐小华当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展望[J]商志现代化2007(7)

4.李治平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及其改进[J]集团经济研究2005(5)

5.裘宗舜柯东昌企业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建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6)

6.张雪莲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J]发展2007(1)

7.吴明菁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分析[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5(1)

企业信息化行业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以及信息网络化的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风险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披露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现行财务报告进行改进。具体设想是:财务报告的目标多元化,其披露范围应扩大,财务报告的种类应增加,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建立非财务评价指标。

关键词:新经济;财务报告;社会责任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科技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更。一场以电子通信及计算机运用等高科技和信息产业为主要标志的新经济时代正在全球兴起。由于这种新经济与传统的“工业经济”差异较大,从而使得与传统工业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报告也暴露出较多的局限性。

一、新经济的本质

“新经济”是1996年在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来的。文章指出,“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之所以被称为“新经济”,原因是这种经济表现出许多与传统经济不一致的现象,传统的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有着很强的依赖,而今天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技术、人才、资本;传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而今天的经济发展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这一切表明,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因此,新经济是一种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知识生产、使用和分配为基础,以网络为核心,以创新为主要特征,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生长的经济形态。由此可知,新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诞生于传统经济,以人为本,体现在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是传统经济的倍增器,是传统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是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的财务报告应该反映时代的发展,体现“知识”这一会计要素,将知识纳入到会计要素范围内,并将其纳入到会计计量与报告系统中,才能反映时代的特征。新经济时代,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企业和投资者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这种经济活动的广域性和信息需求的及时性,对传统财务报告定期定对象的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它要求通过更先进的信息交换媒介进行广泛及时的信息加工与传递,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财务报告在报告的披露时间上可以从定期式向实时式转变,可以适时地向报告阅读者提供信息,而不必在一年或半年定期报告;财务呈报可以从单一的财务数据模式向复合数据模式转变,同时要求突破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提供一些不一定用货币计量但却非常有用的信息,为此要改进和扩大信息披露,也终将促进财务报告的多方面和高质量。

二、新经济对现行财务报告的冲击

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构成的现行财务报告三表体系,虽能基本满足使用者对企业真实、公允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新经济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使得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冲击。

(一)现行财务报告的前瞻性不强

现行财务报告是在传统的财务报告基本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传统的会计假设在现在及未来的环境下,已经证明是不存在的,至少说是不完全真实的。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一般是在历史交易基础上的2024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及其结果的信息,即使现金流量信息也是过去经营的结果,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大部分滞后,前瞻性不强。所以,就其相关性来说,这种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也就较小。再者,现行财务报告过于重视利润数据,而且利润还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是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基础上的概念,它是在收入/负债观念下的会计利润。所以它并不代表企业收益的真实情况。

(二)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一方面会计在将大量的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的复杂过程中,经过初次确认和再确认造成的客观信息不一定真实;另一方面,现行财务报告将报告重心放在硬性资产上,而对一些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和2024企业无形资产的信息则不能准确反映,从而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预测的需要。由于在报告中无法得到这些重要信息,投资者不得不转而寻求其他信息渠道,从而增加了信息搜寻成本和信息风险,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再者,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风险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披露的要求。在新经济下,信息用户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同时,用户对信息的质量要求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财务报告应当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充分披露这些风险信息。但按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指标内涵及其计量原则,是无法充分揭示企业面临的未来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信息的。

(三)现行财务报告不注重社会责任的披露

在现行制度下,企业通常被短期利益所驱动,往往尽量减少生产成本来追逐较大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注重社会责任的披露,甚至逃避社会责任。现在的社会公众不仅关注企业财务责任履行情况,而且也关注企业在扩大就业范围、维护职工利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保护资源及提高环境质量等社会责任方面所作的努力和结果。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各会计主体之间的交易,不能反映主体与社会之间的交易,不能反映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四)从财务报表的方面来看,现在的财务报表也具有较大的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性

这些不适应性主要包括:第一,财务报表不能够反映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企业职工的素质及企业文化,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的供应及企业销售渠道等;第二,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报表上所反映的资产价值能够代表该资产的未来可实现的净值;第三,财务报表往往过于重视法律形式,而不是将2024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作为其计量报告的重点,从而使得它所反映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及损失与经济现实不相符合;第四,建立在人为确定的一套规则的基础上的财务评价指标主观性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助长了公司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资行为;另一方面财务评价方法所描述的过去的事项,在信息时代,对指导和评价企业创造未来价值则捉襟见肘。

三、对现行财务报告改进的设想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现行的财务报告已经与变化了的企业环境和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不相适应。但是,与新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报告尚没有最终形成,而且这个形成过程可能要花很多的时间。在此,我们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提出如下设想: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应多元化

财务报告目标也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尽管财务报告目前是以“经济决策”为目标。但我们相信,将“决策有用性”与“经济责任”观点结合起来,可能更符合“新经济”环境,而且现在确实有人试图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认为这两个方面均应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因此,我们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不应是单一的,“决策有用性”与“经济责任”并不是矛盾的,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如果决策离开了对企业管理当局或资源的受托者的经营责任的评价,那么,我们相信决策也容易失去意义。

(二)现行财务报告应扩大揭示范围,力求做到充分披露

现行财务报告应扩大揭示范围,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定量信息、确定性信息和企业整体信息,而且要尽可能地多披露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不确定信息和企业分部信息,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主要体现在未来财务报告应重视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赢利能力的剧烈变动,如不对这些信息加以披露,就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决策方面发生失误。在新经济环境下,仍把信息披露重点放在实物资产上存在着很大局限性,因为实物性资产价值量的大小与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在减弱。在新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财务报告应提供更多的2024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财务信息,突出知识资本的重要性。

(三)财务报告的种类应增加

为了更好地披露会计信息,更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报告的种类也应增加,概括起来,可能会有如下几种:

1.实时报告系统。现行财务报告是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按年、月进行编制的。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者是有用的,据此他们可以大致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年甚至以后几年的财务状况。但在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经营活动不确定性增强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企业将有可能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情况对财务信息进行实时计量。实时呈报要求提供与各种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信息,由使用者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输入自己的决策模型,数据的2024和评价标准由使用者自行决定,避免会计主体对数据的武断加工。因此,应在保留现行定期报告模式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随时产生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使企业外部人员适时得到企业动态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2.简化型报告。简化财务报告是一种差别报告,它是根据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报告。就其内容来说,一般包括压缩后的财务报表和财务评价,而不包括附注等内容。因此,简化型报告实际上是一份财务报告摘要,它起到了财务报告导读的作用。

3.编制预测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环境飞速变化的时代,人们不可能直接用过去的财务报告推测企业未来,这就要求企业提供预测性信息,诸如企业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为财务报告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价值趋势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都急需了解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要求得到2024企业未来的预测信息。根据前瞻预测信息,管理当局应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做出预测。但投资者仅根据现行财务报表中的历史信息已不足以预测企业的未来,也不可能简单地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去推论企业的未来。同时,由于报表使用者自身的经验、技术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存在的不足,致使其无法对企业的未来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计。因此可根据2024资料编制上年、本年和下年三栏结构的预测“资产负债表”、“预测利润表”和“预测现金流量表”,披露2024的预测信息。并在表外尽可能详细地披露与预测企业未来价值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企业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信息,为财务报告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价值趋势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

(四)编制社会责任报告

企业只有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企业经营成功与否,不仅有赖于其财务状况的优劣和赢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在财务报告中应当增加2024企业污染环境的状况和治理污染的资料、绿化情况以及对整个社会贡献等信息,这样有利于整个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并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因此,投资者在关注企业财务状况和赢利水平的同时,还应重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有利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协调劳资双方、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化解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同时可以了解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有利于国家科学地制订宏观决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024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不同国家披露的要求和内容也不相同。但2024社会责任最主要的方面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公益事业、职工就业和培训、职工劳动保护和休养、资源环境的保护以及城市的改造和开发等。我国企业的实务中可以通过其他财务报告或以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对外披露。

企业信息化行业报告范文第5篇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与披露范围界定

1、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思想产生于1924年, Oliver Sheldon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经营者应该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的需要。1953 年Bowen 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具有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去确定政策、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的义务。”此后,国内外学者大多都是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来定义CSR。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企业的交易伙伴,如股东、债权人、等,还包括政府监管部门、社区与居民等压力集团,以及其他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然而,正是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本身涉及很广,没有一个明确固定的范围,致使企业社会责任至今仍然是一个含糊而充满歧义的概念。

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增进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责任。企业必须摒弃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社会的福利的关注,具体包括经济、法律、文化、生态和伦理五大层面,从而实现企业、环境与社会三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企业的长期利益和长远绩效。

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范围界定

国际上学者们对于社会责任披露的范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其中,著名的 RDAP 模型由Steveb L.Wartick 和 Philip L.Cochran 提出。这个模型包含四个维度:经济责任、公众责任、社会响应和社会问题处理。而由美国的 KLD 公司开发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多维指标体系,则涵盖社会关系、环境绩效、员工关系、产品等利益相关者指标。

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界定也进行了深入研究。20 世纪 70年代,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十分流行。部分学者通过分析公司已公开的诸如年度报告等文件,对环境、机会平等、人力资源、产品及其他等六大方面内容进行量化打分,进而得出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评价。晁罡(2008)认为涉及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消费者、股东、环境、社区和特殊群体等。张玉爽(2011)所划分的社会关系、差异性、员工关系、环境、商品五个维度,则是参考了美国专业机构 KLD 制定的多维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尽管研究者所界定的范围不尽相同,但我们不难看出,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范围,基本包括如下六个大类:股东与债权人,环境与能源、员工的安全与福利、产品与服务、就业与地方经济,其他。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方式

2008年之前,分散披露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即在企业年度报告的各个部分,分散式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然而,这种方式限制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范围,影响了社会责任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还有部分企业将社会责任信息在年度报告中单独设立一个模块进行披露。也有企业利用公司官方网站、电视等媒体渠道对特殊的社会责任事件进行信息披露,但这种方式多用于解决危机公关和处理企业负面新闻,持续性和可比性差。2008年后,独立于年度报告之外的社会责任报告在我国大型央企和国企开始推行,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然而,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以文字性叙述为主,国外报表性披露的形式还尚未出现过。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数量和质量

2006年,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仅为32份,此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迅速增加,2012年增长到1006份。2013年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达到1231份。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占比约为10%。

按板块划分,各板块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数量均在上升。沪市主板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量最多,有40%都发布了责任报告,有386份,占全部报告的58.66%。深市主板上市公司其次,发布责任报告共计119份,占比18.09%,较去年的123份稍有下降。中小板发布的报告数量显著增加,比上一年度增长26.5%。创业板最少,只有29份,所占比例不足5%。我国A股上市公司发布独立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量逐年上升,2013年共计658份,包括《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1.15%。除了被强制性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上市公司外,共有247家公司自愿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如表1所示,创业板企业有高达96.43%的企业属自愿发布,而沪市主板仅有21.2%的企业是自愿发布,在各板块中比例最低。

[板块\&2013年发布

报告公司数量\& 自愿发布报

告的公司数\&自愿发布报告公司

占板块内发布报告

公司比例\&沪市主板\&382\&81\&21.20%\&深市主板\&118\&46\&38.98%\&中小板\&120\&93\&77.50%\&创业板\&28\&27\&96.43%\&]

按行业划分,如表2所示,制造业公司2013年发布报告344份,位居各行业之首,增幅13.91%;传播与文化产业、建筑业增速最快,分别增长50%、25%;而交通运输、仓储业公司报告数量则呈现小幅下降趋势;综合类企业报告发布数量没有变化。

[行业\& 2013年报告数\&2012年报告数\&增幅\&制造业\&344\&302\&13.91%\&交通运输、仓储\&38\&39\&-2.56%\&金融、保险\&40\&39\&2.56%\&信息技术业\&40\&36\&11.11%\&房地产业\&40\&34\&17.65%\&采掘业\&32\&30\&6.67%\&电力、煤气及水的

生产和供应业 \&28\&27\&3.7%\&批发和零售贸易\&29\&26\&11.54%\&综合类\&19\&19\&0\&建筑业\&20\&16\&25%\&社会服务业 \&12\&11\&9.09%\&农、林、牧、渔业\&10\&9\&11.11%\&传播与文化产业\&6\&4\&50%\&]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从总体上看处于发展阶段,但仍有近一半企业的报告仍处在起步阶段。2013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分为35.3分,比2012年略有上升,整体质量水平有待提高。从行业看,天然气开采与加工业、电力供应业和银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较好。从企业的特点看,央企控股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处于领先地位,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水平落后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

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理论研究上以及实践上,都很不成熟,各界对于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存在较大分歧,且认识不足。通过对多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选择性披露,报喜不报忧。有的企业几乎没有对一些利益相关因素进行披露,涵盖内容很不完善,最终导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形式化。总览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情况,年报将大量篇幅花在了披露企业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公益事业上。对于信息使用者最需要的信息产品安全责任信息,以及环境保护责任信息则覆盖很少。

(二)信息披露的质量参差不齐

在我国,社会责任报告仍然没有得到企业管理层及社会的重视与关注,社会责任报告多被作为公司年报的附件进行反映,导致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形式重于实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在不同行业以及不同性质的企业间差别较大。

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水平较为接近,民营企业披露质量最差,几乎未披露任何责任管理信息。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在国有企业中水平最高,中央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大大超过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业。此外,行业的不同使得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制造业和采掘业,由于行业的环境污染和员工安全问题突出,其行业责任管理处于领先地位。

(三)缺乏系统化指标

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系统化的指标来规范各个公司的信息披露,致使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被忽略,社会责任披露形式化严重。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披露现状来看,2024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整合度差,层次不明晰,对需要重点披露的信息例如消费者权益和员工安全问题说明很少,而对树立企业形象有利的信息浓墨重彩。在绝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文字性的叙述为主,量化的数字信息少之又少,成为定量分析的严重阻碍,难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

(四)缺乏有效监管体系和第三方审计

社会责任报告2006年才开始在我国发布,监管体系还很不完善。在披露出来的社会责任信息中,虚假信息和信息垄断的问题比较严重,从而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效果,信息使用者可能会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此外,我国也没有要求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因此,当前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大多数是没有经过审计的,真实公允性存疑,有的甚至成为企业的树立企业形象的广告平台。

三、优化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

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所暴露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范围认定和理解存在分歧的问题,导致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社会责任报告的主体和时间范围,继续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理论研究成果的成熟可以帮助企业明确和清晰社会责任相关概念,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理念。针对不同的行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不同侧重,将各行业进行划分,针对其社会责任敏感方面做出强制性披露的要求。例如,食品加工产业,是质量和诚信敏感型企业,需要公开消费者权益、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信息。煤矿采掘企业则是环境敏感型和权益敏感型企业,需要披露环境保护和员工生产安全与福利方面的信息。

(二)加强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作用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做出强制性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处于自愿性阶段,报告质量不高。我国急需通过制定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责任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行为。此外,还需要出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指导政策和系统化指标体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特征的企业社会责任指南,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2、加强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监管和评审

首先,政府及相关部分在监管上需做到奖罚分明。对于虚报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同时奖励和表彰积极自愿履行社会责任,提供高质量的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给予其贷款、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号召其他企业学习。其次,改良对企业和地方领导的评审考核方式。除了考虑经济成果和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还应该将环境指标,公众利益以及促进地方就业指标纳入考核。使地方领导转变工作思路,鼓励企业在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投身慈善事业,改善员工福利,吸收残疾人或者下岗工人再就业,促进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1、增加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强制性披露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上采取的是积极干预的政策,例如,法国政府早在《诺威尔经济管制条例》中,将劳工健康与安全,社会和社区参与等信息规定为强制性披露的信息。相较之下,我国政府监管漏洞则十分明显,干预很少。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鼓励企业自愿性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强制性披露的要求,灵活运用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制度。这种制度除了鼓励企业进行资源披露外,还要规定其强制披露那些涉及公众重要利益的信息。

2、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第三方审计工作

我国目前只有针对财务收支的审计业务,针对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还未成形。这不仅会阻碍企业社会责任披露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2024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我国急需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审计方法,使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有据可依。一方面企业应确立相关的信息审计制度,可以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或聘请第三方进行,共同促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走向正规化和透明化,保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性。另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标准,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方法,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