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乡镇民族工作总结(甄选2篇)

2024-07-07 17:26:02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镇民族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镇民族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乡人民政府2009年度民族团结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县民宗局的指导下,深入贯彻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全县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本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进一步完善民族关系协调机制,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我乡全面建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对民族团结工作、民族宗教工作列为重要事项来抓,每年召开民族工作会议不少于1次,认真研究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目标和任务,安排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同时认真去完成县委、县人民政府安排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能按要求及时报送各类信息和材料,与各村签订了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有计划、有监督、有总结,及时主动采取措施,排除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种隐患,主动开展好化解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和妥善处理好群体性事件,使之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基层,对辖区内发生的直接影响民族和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的信息,能在六小时内报送县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乡上已建立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预案,防止出现违反少数民族政策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物发生,能认真向干部群众和学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五·五”普法工作良好。副科以上领导每年到乡中心小学讲授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课,课时不少于4节。年内举办村民族团结工作分析排查农村存在矛盾纠纷隐患和排除措施的会议达1次以上。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常识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和民族团结优良传统能代代相传。

二、我乡辖区内主要以拉祜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8%,),其次为哈尼族和佤族,由于历史民族、地域的原因,他们对宗教的信仰程度不突出,因此,在民族宗教问题上,我的过多精力放在了反邪教的工作上,其次,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我乡处于西孟、孟连、澜沧三县交界,民族间的邪教问题相互渗透,在土地、山林、水源等争议纠纷存在很大的矛盾隐患,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地处边疆,离国外也只有些微距离,因此,我们还必须加强教育,防止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虽然我乡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这只能说明我的工作还是做得有些成效,离党和人民的希望还有不少差距,在今后的民族工作中,我们还应加倍努力,争取让全乡各族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安定的生活,才是我们乡工作的最终目标。

乡镇民族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民收入差异;聚类分析;德宏乡镇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31-03

新时期,较大的地区间收入差距所带来的负效应,逐渐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稳定。从农民收入角度出发,对德宏州农村居民收入区域类型进行划分,既利于政府充分认识德宏州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因地制宜进行聚类施策,又助于全面把握区域农民收入增长特征,是探索缩小农民收入区域差距的必要前提,因此,开展德宏州农村居民收入差异聚类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德宏州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概况

德宏作为云南省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辖2市3县50个乡镇336个村委会3 855个村民小组,世居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五大民族,具有“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现实。长期以来,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由于历史原因、个体差异、自然条件等因素,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不一,导致德宏州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近年来,伴随国家经济战略西移,西部大开发、沿边开发开放、兴边富民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的实施,德宏州整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逐步缩小,但不同区域间、群体间仍存在差距。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763元,比2006年的1 687元增加了1.82倍,年均增长率达18.89%。①然而,德宏州、县(市)以及乡镇的农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从县市来看,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盈江县(6 201元),是最低的梁河县(3 543元)1.75倍,二者差距为2658元;从乡镇来看,最高的是盈江县太平镇(8 030元),是最低的盈江县苏典乡(2 372元)3.38倍,二者差距高达5 658元。②由于受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民族习俗与差异、经济生产方式与社会发展差异等现实的影响,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步扩大,已然成为阻碍德宏州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结合德宏州农民收入相关数据及农业发展地域特征,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1)、农民人均纯收入(X2)、人均耕地面积(X3)、农田有效灌溉率(X4)、非农从业人员(X5)、农民人均粮食产量(X6)等六大指标,构建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分类特征指标体系。首先,对样本进行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KMO检验结果为0.701>0.600,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为0.000

F=44.906F1+24.716F2+18.049F3+11.815F4+8.478F5

(二)聚类分析

选择欧氏距离作为该面板数据的相似性指标,采用Ward最小方差法实施聚类分析,得到德宏州50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面板数据的聚类树形图。

依据因子得分与聚类树形图,可将德宏州50个乡镇农民收入状况分为五类(见下页表)。

从聚类分析结果可知,依据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对德宏州50个乡镇的收入水平进行五等分归类。第一类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值6 059元,属于高收入的乡镇:6个,勐卯镇、平原镇、太平镇、弄璋镇、旧城镇、新城乡;第二类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值4 542元,属于中高收入的乡镇:13个,轩岗乡、芒市镇、勐秀乡、户育乡、弄岛镇、畹町镇、盏西镇、景罕镇、风平镇、遮放镇、姐相乡、那邦镇、章凤镇;第三类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值3 585元,属于中等收入的乡镇:10个,芒海镇、西山乡、五岔路乡、油松岭乡、陇把镇、勐戛镇、江东乡、遮岛镇、铜壁关乡、城子镇;第四类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值2 971元,属于中低收入的乡镇:17个,三台山乡、芒东镇、芒章镇、支那乡、卡场镇、护国乡、中山乡、勐养镇、九保乡、曩宋乡、河西乡、勐弄乡、昔马镇、户撒乡、清平乡、王子树乡、勐约乡;第五类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值2 315元,属于低收入的乡镇:4个,苏典乡、平山乡、小厂乡和大厂乡。可以发现,德宏州50个乡镇农村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不高,但区域差距较大。从绝对差异来看,对高收入乡镇和低收入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2010—2012年它们之间的差距维持在2.6倍左右,且二者的差异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随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大,必然会加快农村居民总体收入差异的扩大速度。

选取2012年作为典型年份,通过方差分析法对各类均值进行比较发现:五类乡镇的人均收入统计检验差异显著(显著水平0.05)。第一类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 619元,是第五类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 794元)的2.72倍;是第四类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 666元)的2.07倍;是第三类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 469元)的1.7倍;是第二类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 451元)的1.3倍。① 这也说明了高收入、低收入的乡镇农民收入水平差异很大,接近3倍;而中等、中高等收入乡镇的农民收入差异相对较小,接近1倍。靠近州府芒市、瑞盈陇口岸的乡镇,具有水土、林木资源优势的乡镇,能够获得国家省长期扶持的乡镇,其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反之,地处高寒山区或峡谷陡坡地带的乡镇,农田、林地等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的乡镇,其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这也表明了受资源、区位、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同乡镇间农民收入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且其差距有扩大趋势。

(三)结论

地理空间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不同强度分布在地理空间中,导致了地理空间的差异性”。通过对德宏州50乡镇农民收入区域类型聚类的结果,证明自然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拥有量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宏州区域间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区域间农民收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验证结论与德宏州地域特征和自然资源分布基本吻合,这充分说明了,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仅与地势和资源分布相关,也表现出与地方经济发展程度和基础设施水平的密切关联。

三、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距的思考

(一)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专业乡镇

结合德宏州现实,分析乡镇生态、资本、人力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施策。努力挖掘乡镇资源潜力,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依托特优农产品,合理布局农产品生产加工制造基地。坚持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打造和培育种养加工的专业乡镇。一类是对耕地多、有效灌溉率高,适宜耕种粮食作物的区域,打造种植粮食专业乡镇。二类是对旱地多、降水量偏低,利于甘蔗和茶叶生产的区域,打造种植蔗茶专业乡镇。三类是对土质较好、气候适宜,利于瓜果蔬菜种植的区域,打造种植瓜菜专业乡镇。四类是具有独特经作果品,适宜规模生产的区域,培育种植特色果品乡镇。五类是牧草地资源丰富,具有特色畜牧品种的区域,培育养殖专业乡镇。六类是加工制造专业乡镇。即处于交通要道、基础设施较完善,宜于吸引工贸企业入驻的区域。七类是劳务输出专业乡镇。即人口密度大,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大的乡镇,要加大劳动技能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向外输出劳动力。八类民族人文优势乡镇。即具有独有少数民族、风景人文资源的优势,打造民族人文生态风景名胜区。突出乡镇优势,挖掘后发潜力,促进乡镇发展、农民增收。

(二)整合资源,实施易地搬迁工程

针对处于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范围内,具有水土资源、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林木经济有开发潜力的;水资源覆盖率高,作为饮用水源、发挥水源涵养保护的乡镇,坚持禁止开发、优先保护、永续发展的原则,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工程,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和就业渠道畅通。通过空间整合、区域重塑、群体融合等手段,实现迁移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空间、村落再造,为其重建创新生活圈。综合乡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按照联动发展、辐射周边的原则,将乡镇低收入群体脱贫、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农业可持续生产、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均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畴内[1]。加大易地搬迁扶贫力度,对资源负载过重、发展空间狭小或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贫困自然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保障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前提下,采取小规模集中、插花安置方式等方式就近搬迁安置。鼓励和引导低收入农民向具备经济实力与就业容量、能够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城镇转移,建立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社会参与、企业介入、移民开发运行机制等发展对策,以保障生态移民生产生活的稳定[2]。

(三)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品牌效应

龙头企业是推进乡镇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牵动力,政府要重点扶持和培育通过制订各种优惠政策给予龙头企业持续支持[3]。依据地区现实,乡镇产业特色,政府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初、深加工制造,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加工制造布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乡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区域特色农业的产业化,逐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通过农产品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价值,实现农超对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逐步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和组织化的能力。推广节水节约土地的农业新科技,提高乡镇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含量。积极采用旱作农业栽培技术,尝试农林间作、作物套种、农牧结合等模式,提高水土、林牧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生产技能,引导农民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最终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步。

(四)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引导服务作用

政府要实现角色转换,以农户及龙头企业获取潜在利益的内在愿望为动力基础,在尊重农户及龙头企业意愿基础上,为其提供必要引导、扶持和服务。对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统筹安排,向农业特色产业倾斜[4]。尤其要正视民族差异性,把握民族心理,遵循民族习惯,给予少数民族特别关注和重视,制订发展规划、实施步伐、推进措施,持续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少数民族人口生存和发展。此外,政府要按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求,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加快推进乡镇农村产权的登记、确权、颁证,规范农地承包和林地流转,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资源开发有效利用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保障农民应有权益。

参考文献:

[1] 胡红斌.深度贫困自然村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芒市的调查[J].管理学家,2012,(10):318-320.

[2] 廖元昌.德宏州深度贫困自然村特征及反贫困对策探析[J].科学时代,2012,(23):4.

[3] 曹蔚.西部农村农业发展思考[J].经济地理,2012,(5):85-86.

[4] 王杰娅.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措施[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1-13.

①2013年德宏统计年鉴提供数据20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