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合同范本内容页

智能合同管理范文2024(整理2篇)

2024-07-07 14:08:02合同范本

前言:在撰写智能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智能合同管理范文第1篇

我国智能交通的研发、应用起步较晚,至今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将ITS作为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并相继成立了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指导机构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多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九五到十一五期间,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从概念、理论研究和战略框架及标准的制定,逐步进入了实质性地开发和应用试验阶段,在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先后实施了“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现代中心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综合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确定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10个城市作为示范城市和重点开展国家高速公路网联网不停车电子收费和服务应用示范。使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智能交通系统所带来的便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交通领域863计划瞄准国家智能交通技术发展热点问题,在智能车路协同、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将有重大突破并将取得具有应用价值的重大成果。随着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网的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交通系统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指引下而基本实现。

2.对我国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几点建议

我国ITS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也存在一些应当注意和改进的问题。本文仅从立足我国国情和人性化管理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1ITS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必须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首先就是人口众多,这就决定了我国ITS应用环境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正在积极稳妥的向前推进,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不断扩展和新城镇的兴建使智能交通设施的安装和使用都受到一定影响,不断膨胀的城市规模与不断变化的路网结构使得城市道路基本信息缺乏完整性与准确性。加之近几年我国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非机动车辆比任何国家都多的特点,混合交通复杂、严重,使得很多在国外应用良好的系统,如SCATS、SCOOT系统引入后,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效。因此在研发、引进和应用ITS技术和产品时,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在基本建设包括基本交通建设与ITS同步发展中突出和实现中国特色。

2.2ITS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

对智能交通发展的核心及本质目标,欧洲、美国、日本均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即:各类交通参与者(管理者、运营者、出行者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获得其合理需求的信息,以便其科学合理决策、高水平运营、安全、高效出行。就目前我国的ITS应用现状而言,其服务对象主要是运营者、驾车出行者和交通管理者,而对于其他出行者包括非机动车出行者、步行者特别是老弱病残者服务较少。比如,针对目前的交通状况,提倡绿色出行和低碳出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公交优先已成为上上下下的的共识。作为ITS重要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如能得到优先发展和应用,无疑将大大提高公交运输率。再比如,我国广大群众的传统代步工具是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理应纳入ITS服务的内容,但是有的城市却取消了非机动车车道、不应该限制而限制非机动车上道以及占用盲人路等,侵害了这些出行者的“出行权利”;过去,国家领导人出行要封路,这实际上也是漠视老百姓的“出行权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改革,深得民心和拥护。美国运输部2006年8月公布了《ITS应用于协调和改善福利运输——改善对运输贫困者的服务》报告。“运输贫困者”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以及较低收入人群等。由此,我国ITS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为各类交通参与者服务,为大多数人服务,为“运输贫困者”服务。

2.3提高交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实现人性化的交通管理是充分发挥ITS作用的基础

智能合同管理范文第2篇

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会同2024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去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去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更为严峻的是,今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今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2024节能减排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要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要采取果断措施,集中力量,迎难而上,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力争通过今明两年的努力,实现节能减排任务完成进度与“*”规划实施进度保持同步,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狠抓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是强化政府责任的指标,实现这个目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确保实现。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市(地)、县和重点企业。要强化政策措施的执行力,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监督,国务院2024部门定期公布各地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一考核。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宏观调控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坚决压缩城市形象工程和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规模,切实保证节能减排、保障民生等工作所需资金投入。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要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公开严肃查处一批严重违反国家节能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依法追究2024人员和领导者的责任,起到警醒教育作用,形成强大声势。省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国务院报告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国务院每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在“*”期末报告五年两个指标的总体完成情况。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也要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减排工作,自觉接受监督。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管理措施,自觉节能减排。对重点用能单位加强经常监督,凡与政府2024部门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的企业,必须确保完成目标;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同时,要加强机关单位、公民等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促使公民自觉履行节能和环保义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三、建立强有力的节能减排领导协调机制

为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委,负责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其中2024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由环保总局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国务院2024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尽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落实意见。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立即部署本地区推进节能减排的工作,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中央企业要在*年6月30日前,提出本地区、本部门和本企业贯彻落实的具体方案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