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产品经理总结(整理5篇)

2024-07-09 07:18:02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品经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品经理总结范文第1篇

本人于xxxx年xx月份进入xx移动公司工作。在移动公司的一年时间里,本人担任产品经理一职。一年以来,在xx移动公司领导及同事的关心、支持下,本人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现将一年以来的具体工作职责总结如下:

一、产品支撑工作

在进行产品支撑工作的过程中,认真学习移动公司的各种产品,特别是我们的集团产品,熟悉产品的具体操作,并在此基础上,在客户经理挖掘到客户需求后,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合理组合产品,设计出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同时经过几次移动公司组织的产品经理素质提升培训,慢慢培养起自身的产品推介能力、客户沟通能力;在平时本人也十分注重关注通讯产品方面的最新资讯,学习其中的一些成功案例,并且经常思考这些案例能否真正运用到客户处,对有此需求的潜在客户及时挖掘出此需求,制定具体方案,并陪同客户经理前往客户处进行产品推介,及时做好产品支撑工作,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在与客户达成一致意见、签定协议后,对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全面跟踪:如某客户处需要安装互联网专线,从派全业务建设需求单开始,先转交我司技术支撑人员,待其做完资源勘探后发回于我,本人再提交给支撑中心,若终端配置以及布线超出的情况下,还需填写配置申请单于集团大客户部主观及经理签字后传给支撑中心,最后支撑中心派施工单到我司网络部,安排施工,施工开始后,经常与施工队以及客户联系,以便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按时完工,让客户及时使用,在客户开始使用后,适时进行上门或者电话拜访,了解客户使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将问题及时反馈给市公司,真正做好产品支撑工作,提高客户满意度。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移动进行全业务激烈竞争的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手上经手完成约50条互联网专线、语音专线,并且完成xx地税一卡通项目,不段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真正地做好了产品支撑工作。

二、指标跟踪工作

在进行指标跟踪工作的过程中,本着认真、细心、严谨这六个字做好此项工作,经常与各县市的经营分析人员进行交流,遇到不明白的向他们请教,学习经验,并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以及团队的指标跟踪及完成方式。

我司的指标主要分为年考核指标、季度考核指标以及月考核指标,针对不同指标时间上的差异性,合理安排时间,根据年考核指标来统揽全局,指导其他两个指标,并与季度考核指标以及月考核指标共同进行,将年考核指标融合到季度考核指标和月考核指标之中;使季度考核指标和月考核指标服务于年考核指标,在完成季度考核指标及月考核指标的时候,同时完成年考核指标。但是,指标有轻重缓急之分,不可能说做到完美,在这时候,舍去一些可以在后期完成的指标,重点完成目前紧急的指标。

具体来说,将需要完成的指标整在一个表格内,认真学习指标的具体口径,并将指标如何完成进行分解,落实到每个具体责任人,对其进行跟踪,定期提取数据,将数据缺口告知相关责任人,让其知道自身指标完成进度,积极与其和主管商谈,寻找完成方式方法,以确保各项指标准时完成。

三、培训工作

在对客户经理进行培训工作时,自身熟练掌握产品,学习产品的操作方式,提前准备好培训的各种材料,并且根据客户经理的薄弱产品进行重点推介,在培训的过程中与同事们一起学习成长,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通讯行业全业务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下,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其它工作

在做好以上具体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地完成好公司主管、领导交代的其他临时性工作,不计酬劳,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按时保质完成工作。

产品经理总结范文第2篇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剩余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创建了完整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学说,确立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宏观经济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平衡和宏观经济调控等内容,蕴含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结构优化的思想。

马克思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考察,抽象化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题,其核心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资本主义的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和剩余价值(m) 三部分组成;在实物形态上,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种不同经济用途的产品组成;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是宏观经济顺畅运行的根本和关键。只有当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和物质构成在保持一定比例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才能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整个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即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才能顺畅,社会资源才能实现合理配置。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再生产时,不仅研究了生产需求即投资需求,也强调了消费需求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在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等于年价值产品,即等于社会劳动在当年生产的全部价值。其所以如此,因为在简单再生产中,这全部价值将被消费掉。在社会再生产即社会总需求中不能忽视消费需求。总的来说,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端研究了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是一种增长理论,蕴含结构优化的思想。在扩大的社会再生产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积累的源泉来自于剩余价值,并且必须转化为一定的可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追加的可变资本,才有可能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在社会范围内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增加即经济增长。马克思还论证了,在相同的价值总量下,两大部类中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者之间分别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由简单再生产实现扩大再生产。换句话说,通过要素重新配置,进行结构优化,也能够实现经济总量增长。

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创立。在该书中,凯恩斯抛弃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将经济系统行为视为一个整体,包括总收入、总利润、总产出、总投资和总储蓄等,对其进行了宏观经济总量分析。在政策上,凯恩斯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就必须抛弃放任自流的传统政策,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由于凯恩斯在经济理论、分析方法和经济政策三个方面对西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彻底的变革,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把分析宏观经济平衡的重心放在需求上,政府干预经济的重心在于需求管理。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实质性内容。凯恩斯认为,一国国民收入取决于有效需求,即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有效需求在内容上包括对消费品的需求和对投资品的需求,在数量上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由于这三大规律的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达不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因此,只有通过增加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提高资本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

在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上,凯恩斯提出二者必然相等的观点。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创立了收入、储蓄和投资的简单模型。他认为收入=产出的价格=消费+投资,而储蓄=收入-消费。因此,储蓄=投资。这一模型的理论寓意在于为宏观经济总量平衡提供了一种公式分析。但是,在现实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实现: 国民收入必须全部转化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储蓄能够全部转化为投资; 无论是投资支出,还是消费支出都能得到实物保证。显然,这在现实中是难以做到的,凯恩斯的总量平衡模型存在不足。

三、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比较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是根本不同的两种理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分析范式和逻辑起点的分野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社会关系为线索,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统一利润率的古典一般均衡分析为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建构了具有微观基础的逻辑体系和较为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论证了资本积累与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客观关系,指出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即发生经济危机进行强制平衡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所揭示的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早期的商品经济,也适用于较为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以有效需求为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建构了政府干预的理论框架。但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分析和分配理论,始终没有构建好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从而出现了经济学微观与宏观的区分、对立与割裂。这也成为国外反对和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强力武器。例如,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传统凯恩斯主义难以给出合理解释,也没有提出有效治理方案。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趁机进行了一场凯恩斯革命的逆转,凯恩斯主义由此进入低谷。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构造的不同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均衡分析之外,马克思更多地强调动态分析。马克思2024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理论,本身就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种描述。简单再生产只能维持总量不变的社会总产品生产,扩大再生产则可以增加社会总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他还指出,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通过对c、v和m的重新配置,进行结构优化,也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为经济增长理论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即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优化结构,也可以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更多的强调横截面的静态分析和静态比较分析,缺乏长期的动态分析。

在内容构造上,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更为系统完整。以宏观平衡为例,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不仅包括价值平衡,也包括实物平衡;不仅包括总量平衡,也包括结构平衡。凯恩斯在《通论》中2024储蓄与投资相等的宏观平衡理论,只是在价格形式上分析总量的平衡,而忽视了实物的平衡。在实际经济过程中,总供给是否等于总需求,不仅取决于等号两端用货币计算的价格总额是否相等,还取决于等号两端的商品在实物形式上是否符合对方需要。如果在实物形式上不符合,单纯的价值平衡也难以达到经济总量的平衡。凯恩斯的宏观平衡理论也缺乏结构平衡分析。如果投资结构比例失调,产业结构违背合理化发展,即使投资在总量上等于储蓄,也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真正平衡。

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实现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这对于当前我国在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一)宏观经济运行要注重消费需求管理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既研究了生产需求也研究了消费需求,强调了消费需求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性。从现实生活来看,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决定着商品(抑或劳务)价值总量的实现程度,关系着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满足消费需求是生产的出发点,也是生产的目的。实践证明,如果不根据消费需求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就卖不出去,就会造成积压,最终影响生产的发展。通过消费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能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则会引起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是努力方向,且消费第一,投资第二,出口第三。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鼓励消费。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的增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物质文化消费的质量、品味和层次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立足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运行必须注重需求侧管理。在消费需求领域,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在投资需求领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在出口需求领域,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

(二)宏观经济平衡要重视供给侧改革

马克思在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强调,生产生产着消费: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因而,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达到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就必须重视供给侧管理。从实践来看,一国的生产供给能力,不仅可以用来衡量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还可以作为平衡宏观经济运行的物质保障,反映出该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

产品经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再生产 总供求平衡 总量平衡 结构平衡 宏观调控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一)两个基本前提

从实物形式来看,社会总产品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组成。马克思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将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生产)。从价值形式来看,社会总产品由三部分组成: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既在实物上得到补偿,又在价值上上得到补偿,这就是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中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的问题。只有在实物上和价值上均得到补偿,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二)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以用以下三个公式来表示:

Ⅰ(v+m)=Ⅱ(c)………………………………………………(1)

Ⅱ(c+v+m)=Ⅰ(v+m)+Ⅱ(v+m)………………………………(2)

Ⅰ(c+v+m)=Ⅰ(c)+Ⅱ(c)……………………………………(3)

公式(1)表示,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应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公式(2)表示,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总价值应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公式(3)表示,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总价值应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的总和。其中,公式(1)体现了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

(三)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

Ⅰ(v+m)=Ⅱc+Ⅰ c+Ⅱ c……………………………………(4)

Ⅱ(c+ c)=Ⅰ(v+m/x)+Ⅰ v+Ⅱ v………………………… (5)

公式(4)表示,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应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与两大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相等;公式(5)表示,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应等于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所需的消费资料与两大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的总和。

二、宏观调控的基本思想

(一)总供求平衡

首先观察简单再生产,由公式(2)+(3)有

Ⅰ(c+v+m)+ Ⅱ(c+v+m)=Ⅰ(c)+ Ⅰ(v+m)+Ⅱ(c)+ Ⅱ(v+m)………………(6)

在公式(6)中,公式左边表示社会总供给,公式右边表示社会总需求,则从公式(6)得知,两大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应等于两大部类所需求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因此,社会总供给必须等于社会总需求,只有这样,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宏观经济才能平稳发展。

(二)总量平衡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可知,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首先必须在量上保持平衡,即达到总量平衡。社会总产品不仅具有价值形式,可以用价值来计量,而且还是实实在在的、用途各异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因此,总供给和总需求不仅在价值形式上必须相等,而且在实物形式上也必须相等。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社会总产品实物形态的运动和价值形态的运动的统一 。社会总产品实物形态的运动与价值形态的运动在时间上是同时进行的,在数量上是相互适应的。因此供求总量平衡不仅包括价值平衡而且包括实物平衡。

社会再生产中,实物平衡要求以下三个方面的均衡:第一、第Ⅰ部类内部各个生产者获得他们从事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第二、第Ⅱ部类内部各个生产者获得他们从事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交换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实物总量上必须保持平衡。实物形态的运动和价值形态的运动是同时进行的,实物形式的转换伴随着价值形式的转换。因此,两大部类内部的交换以及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要求实物平衡,而且要求价值平衡。

(三)结构平衡

在社会再生产的均衡条件下,除了保持供求总量平衡之外,还必须保持结构平衡。结构平衡是指为保障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以及各个部门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而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既包括价值补偿问题又包括实物补偿问题。价值是无差别的,而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只有满足特定需求的使用价值,两大部类之间及内部之间的交换才能进行,因此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结构,才能保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供求的平衡。

结构平衡分为产业结构平衡和产品结构平衡。产业结构平衡是指两大部类产业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根据公式Ⅰ(v+m)=Ⅱ(c)可知,要使简单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交换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造成产品过剩或者需求过多。产品结构平衡是指两大部类生产的产品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一种产品生产过多,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就会受到限制,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必然造成一种产品过剩,另一种产品短缺的现象。因此,必须保持产品结构平衡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张朝尊,曹新.马克思2024宏观调控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4):12-17

[3] 段平方.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均衡思想与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J].江汉论坛.2009(3):5-11

[4] 朱方明、张衔.政治经济学(上册)[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第61页

作者简介:

产品经理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神经网络模型;农产品;物流需求;预测

一、引言

农产品是我国居民生活必需的产品,在城乡居民消费中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向来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给和需求都得到显著提高。随之引致的农产品物流供给和物流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如何协调农产品物流供给和物流需求均衡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农产品物流提供者来说,对农产品物流需求进行合理预测,是保证农产品物流供给满足需求的重要手段,是维持农产品物流供求均衡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合理地预测农产品的物流需求,也能促进农产品社会物流维持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农产品物流需求预测的关键因素

从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协调性等多方面来看,农产品物流需求规模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农产品产量、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结构、科技发展水平等。单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农产品物流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它除了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农产品消费和使用、农产品生产等各类微观因素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不断调整,农产品的物流需求也将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极大的关联。由此,利用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对我国农产品的物流需求进行预测,是具有可行性的。

在衡量农产品物流需求时,本文采用农产品物流需求规模的指标。该指标主要反映了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总量,是农产品生产决策过程中必须明晰的首要指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及与农产品物流需求的联系,本文设置了可以反映农产品物流需求规模的指标。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选择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产品产量两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农产品产量则反映了农产品的供给水平,是衡量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消费经济层面上,选择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和农产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两个指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是我国消费规模的体现,而农产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则反映了农产品消费在整个消费市场中的地位,也是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重要衡量指标。在物流运输层面上,选择农产品物流总额、总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和社会物流总额四个指标。农产品物流需求的预测实质上就是对量的变化趋势的一个把握,可用物流量或物流额来反映,而农产品物流总额正是农产品需求量的重要衡量指标;总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和社会物流总额是对我国运输总体水平的把握,反映了我国物流经济增长的情况。在运输方式层面上,选择铁路农产品运输量指标。在目前我国区域内和区域间农产品运输方式上以铁路最为普遍,因此采用这种方式的农产品运输量指标。

三、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预测实的证分析

1.样本说明

本文选取我国历年的农产品物流数据样本,对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进行预测,选取样本的时间序列为2003年至2012年。各指标定义如下:Y表示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总额(单位:亿元),X1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X2表示我国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X3表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单位:元),X4表示农产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单位:%),X5表示我国总货运量(单位:万吨),X6表示我国货运周转量(单位:亿吨?公里),X7表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单位:亿元),X8表示我国铁路农产品运输量(单位:万吨)。以上指标的原始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物流年鉴》和国研网统计数据库。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部分数据无法获取,故采用如下方法间接计算得到:农产品的物流总额=同时期农产品的商品产值-农业生产者直接通过集市贸易售-居民消费农产品总额。

以上指标的数据如表1所示。

2.数据处理

由于上述指标单位不一,无法进行指标间的比较或整合,因此通过归一化方法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设第j个指标的第i个数据为xij,第j个指标所有数据中的最大值为maxxij,最小值为minxij,考虑到以上所有指标都为正向指标,因此归一化方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x*ij=(xij-minxij)/(maxxij-minxij) (1)

其中,x*ij为xij的无量纲化结果。

3.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实证分析

为了对我国农产品的物流需求进行较为精确地预测,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SPSS软件进行仿真试验,得到神经网络体系图如图1所示。发现当隐层的神经元数目值为6时,该仿真结果是最能确保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的。因此,本文选取神经网络的输入层为8个神经元,隐层为6个神经元,输入层为1个神经元 ?

图1 神经网络体系图

利用SPSS软件,可以得到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中的各个参数,结果如表2所示 ?

图2给出了由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模拟预测效果,由图可知,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得到的历年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总额与农产品实际物流需求总额在二维坐标内基本能维持在45%线上,也就是说,该模型的模拟效果是比较好的。图3给出了由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模拟结果的误差值,由图可知,大部分数据的预测误差值能维持在300以内。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总额的基数庞大,因此图2所有的误差值相对是很小的,这也表明了由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模拟精度较高。

图2 BP神经网络模型学习得到的模拟结果

图3 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结果的误差值

将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得到的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量化比较:

ei=(yi*-yi)/yi (2)

其中,ei为相对误差,yi为实际值,yi*为预测值。每年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2的结果可知,除了2003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的预测相对误差较高(5.9911%)以外,其余年份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的预测相对误差均在-2%和2%,即相对误差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我们认为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模拟的结果是较为理想的。

因为上述模拟结果的误差控制在较小范围,模拟精度较高,因此可以根据该模型对未来我国农产品的物流需求水平进行预测。笔者预测了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我国农产品的物流需求总额,具体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2013年~2015年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总额预测

由预测结果可知,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在2012年以后的未来三年内还将持续保持稳定的增长,三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9%。由此可见,短期内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增长状况仍然是良好的,这也就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上的支持。国内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应把握农产品物流市场日益壮大的统特征,不断引领全国农产品物流全面发展;中小物流企业应及时抓住机遇,不断拓宽业务范围,争取增加农产品物流服务半径,提高农产品物流能力,满足农产品物流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结论与评价

本文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情况,从宏观经济、消费经济、物流运输量和运输方式四个层面提取了能够反映区域农产品物流需求的定量指标。然后,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以我国农产品物流相关数据为样本,对农产品物流需求的数据进行模拟,并对未来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进行预测。通过比较2003~2012年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原始数据与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数据可知,由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的数据精度较高,因此该方法可用于对未来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根据本文对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预测结果,至少在短期内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的增长状况仍然是良好的,这也就为农产品物流市场的拓展提供了经验上的支持。因此,国内规模以上物流企业以及中小型物流企业都应充分把握这个时机,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能力,满足农产品物流日益增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候媛彬,杜京义,汪梅.神经网络[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产品经理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科技革命及知识经济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仅仅从课本学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不能直接解释许多新的经济现象。因此,应研究劳动价值论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发展劳动价值论。本文是笔者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什么是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是从分析1夸特小麦出发,指出在1夸特小麦里面,有一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马克思称之为商品的价值。这种共同的东西的实体是什么呢?马克思经过详尽的分析后认为它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并不是现成的出发点,而是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这一点马克思在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说得很明白。马克思说:’‘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抽象意义上的人的力量,人类劳动耗费,首先必须是有用劳动。”因此,价值是社会对个体活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的有效用程度的一种评价。从劳动到价值有一个质和量都要进行转化的客观的社会过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2024商品价值这一术语的内涵是很明确的,它指的是商品在交换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个为一切商品所共有的某种等质的东西,即商品中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它已经转化成社会劳动(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而不再是私人劳动(即个别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价值仅仅是指“凝结”在某种使用价值中的抽象劳动,马克思在多处不断地阐明“凝结”这一思想,例如,马克思说了:“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个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当我们把商品看作价值时,我们是只把它们看作体现了的、凝固了的或所谓结晶了的社会劳动。”显而易见,在谈到商品价值时,马克思总是强调它是商品所包含(凝结)的抽象劳动,而不涉及生产商品时的具体活劳动耗费。但是,这种细微的却是极其重要的区别,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并没有引起注意。

二、劳动价值论面对的现实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相应带来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同时给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作为马克思经济理论基石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有三方面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要由“知识价值论”来取代;第二种观点要建立新的“劳动价直论”;三是主张“发展”劳动价值论,充分注意到科学技术等,“知识”在财富,乃至价值创造造中的重要地位,承认知识及包含知识的先进技术生产设备与活劳动一起创造了价值,而且比活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些主张虽然观点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活劳动不再是,或者不是唯一的价值创造者。

这些主张对劳动下介值论在新形势下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以前罚门认为,马克思主义“句句是真理”,不容经典作家的论述与之有任何差异;改革以后,虽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个别论述、个别原理可以发展,甚至修正,但由于思维定式的作用,仍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发展。澎门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等于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包含“内容”和“方法论,’两方面,内容的根本就是“基本原理”,方法论即“唯物论和辨证法”。当然,这也说明,发展马克思主义只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的前提下进行。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一是应该发展的,但发展要坚持两个前提:即“唯物辨证”的方法论和劳动价值论的本质。劳动价值论的本质是“只有人.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新形式下坚持“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一劳动价值论的本质特征,是因为这一“本质”仍然揭示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价值的真正来源。

马克思的劳动下介值论是科学理论。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科学揭示出劳动的二重性质,科学地解决了价厦形成、决定和实现的难题。但是,劳动价值论是抽象的、本质的理论,它揭示的是整个商品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津,不是商品经济某一发展阶段的具体规律。在商品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劳动价值论有不同的表现形丸探讨这些不同的具体形式不是马克思的任务,他也不可能对当时还没出现的“阶段”的,般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作出准确描述。这一任务正是马克思的后继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做的事。将抽象的理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体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技术能否创造价值,将书本上的理论和现实实耐目结合,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知识是劳动创造的,而且是复杂劳动创造的,所以知识有价值,而且商品中凝结的“知宝州介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是知识作为脑力劳动的结晶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将自身价值转移于新产品之中。这种解释无疑是有道理的,但与书本上的劳动价值论是有矛盾之处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在创造造知识的劳动中从事基础科研、教育等独立于生产过程之外的成分被划为不创造造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结果科学技术劳动只剩下技术劳动;但科学理论研究的是技术创新的基石断口前提。二是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同一劳动单位时间里生产更多的产品。把这种劳动仅仅解释为是一种复杂劳动,单位时间里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是没有说服力的。三是根据劳动生产率与价值的关系的规律,并不能推导出科技不断进步会使产品中的’‘知识价值”含量越来越高的结论。科技进步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喇氏单位商品的佣直量,但无论劳动生产率姻可,等量劳动时间总是生产等量的价值。科技进步水平被劳动生产率提高水平等额抵消,因而科技进步并不增加劳动的总价值量。

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单从课本上理解是不够的,一定要从现代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新特点、新趋叁冲目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更妞断旨导洲门的实践,也是洲门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目的。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本质—有效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谈到商品价值时,总是强调它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由于主张劳动创造价值的经济学家们,都一致认为可以用劳动持续时间来计量劳动的量,所以马克思在谈至嘀品价值时,又强调了’角直是凝固的劳动时间或劳动时间的凝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用“凝结”、“凝固”、“结晶”以及“物化”等等用语,不能仅仅单纯地理解为要把抽象人类劳动凝结在一定的使用价值面,更深入的理解是:马克思使用“凝固的劳动时间”或“劳动时间的凝结”等等用语,就是要强调,在商品生产中可以直观知道的具体活劳动时间,并不是都能不折不扣地“凝结”到一定的对象里,面,全部转变成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不是社会必要的(浪费的、多耗费的等等无效用的)劳动时间是不会“凝结”到一定的对象里面,而是作为“杂质”衫洲滁了,只有有效用的劳动才会“凝结”到一定的对象里面。大家知道,倒可劳动产物都耗费了州门的劳动,但其社会效果却是千差万别的。如果社会经济生活中不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就不必计较其中有效用劳动的含量。劳动产物也只有在商品交换中,其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的有效程度才需要,并且获得评估,使表现在物的形彭让匕的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经过“凝结”的过程,将无效用的劳动作为“杂质”排除之后,剩下的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才会形成商品价值。

综上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本质上应是有效劳动价值论,理由有三个方面:

首先,有效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是指商品中所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它是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的表现,而不考虑这种活劳动耗费的社会有效用程度。

其次,我们把劳动对象吸收的劳动量称为有效劳动,那末很自然地,有效劳动总量的多寡就是劳动对象吸收的劳动量抢以造产品的数量,即与使用价值的数量成正比的,这才是真正地体现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这样,在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同量的劳动量所产出的使用价值数量增加了,目也就是消耗同量的劳动量所创造的价厦总量也增加了,转化率提高了,即具体活劳动的有效性增加了,这就能圆满地解释在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中活劳动相对减少而价值总量却在增加的现象

再次,科技的发展对社会财富的创造发挥了巨大作用。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书冲副变大大高于就业人数的增长幅度。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技术因素所起的作用已达60—80%,活劳动的作用显著下降,这与商品佣直是由耗费劳动决定的观点存在突出的矛盾。因为才剐居耗费劳动价值论,设备越落后,耗费的活劳动就越多,创造的个别价值也越多;而设备越先进,耗费的活劳动就越少,创造的个别洲也越少,这样,科技进步反而成了获取更多价值的障碍了。从有效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顺里成章的。科技的进步,先进机器设备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耗费的劳动量到劳动对象吸收的劳动量的转化率,使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

三、“创造劳动”与“超额利润”

要想理解“超额利润”的深刻内涵,首先要搞清楚课本中马克思主义的“总体劳动’,价值论在解释现实问题时的困惑。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较直接地或者较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现实的情况是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生产组织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各种劳动形式的“个别分化”和总体“结合”的情况更加纷繁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某些形式的劳动主要是智力劳动从直接物质生产领域分离出去,另一些原本分离的劳动形式又“总体地”结合在一起,限于“物质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商品形式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已不局限于‘.间接生产”领域,创造价值的劳动不能再局限于直接的物质生产领域,创查介值的方式也进一步社会化、复杂化。大量的科技劳动潜藏于其他“物化劳动”中,掩盖了价直的真实源泉,这是形形色色“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论产生的直接现实原因。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论述是基于当时的生产社会化情况,化好旨的’‘总体劳动”主要限于直接物质生产领域内的“结合,’,而且他的论述只是在“资本一般”的限度内。

从科学劳动部门内部看,科学劳动不创造价值。由于科学理论研究的牛条珠刀险,其成果不能变成商品,因而其“价值”不能直接体现,这是传统理论的思维。那么从事理论科研的“创造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我们按传统的理论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一下:如果不承认理论科研劳动创造价值,那么,同等劳动条件的企业一旦采用了先进技术,在同等劳动强度和同等劳动时间会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不可能是先进设备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其本企业的劳动创造的,因为他们并未多付出“社会必要劳动量”。如果承认基础科研劳动创造价值,则运用的其他生产环节的“价厦.,属于物化劳动,它已经等额转移入产品之中,因而“超额利润”的来源仍然得不到说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