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感恩培训心得体会(推荐5篇)

2024-07-08 22:10:02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恩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感恩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军事;中级任职;培训;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21-02

感恩,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情感意识,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施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是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实施感恩教育,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军事中级任职培训对象将要在军队各个岗位上担任副团职及相应的领导职务,承担一定的指挥与管理的职能,作为中级任职培训学员,感恩不仅是一种心理要求,而且是一种基本素质;不仅应当常怀感恩之心,而且应当学会感恩。

一、军事中级任职培训中的感恩教育的内涵

1.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其实质。“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一种应尽的社会义务、一种传统美德、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思源”,这些经典话语都是感恩思想的凝聚和升华,透射出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所谓的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品性教育。感恩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指受教育者能洞察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里得以肯定;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的基础上,受教育者生发出愉悦和温暖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体验;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1]。感恩教育就其实质来说,它是一种道德教育、一种情感教育、一种生活教育、一种人文教育。

2.军事中级任职培训中感恩教育的内涵。在军事中级任职培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员的感恩意识,对学员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提高。军事中级任职培训的对象一般是拟提拔到军队各种岗位上担任副团职及相应的领导职务的正营职及相当职务的干部。他们的进步虽然与个人的素质与努力密切相关,但更多的与党和国家、组织及领导的关心培养密不可分。这其中就包括了组织的培养之恩、国家的关爱之恩、人民的支持之恩、领导与战友的关心之恩等等。对于军事中级任职培训学员来讲,知恩感恩更是一种政治要求,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激发工作动力,排除非分之想。学员应该算好政治地位账、党和人民培育账、领导关怀账、战友部属支持账、生活待遇账、家庭付出账。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有研究表明,在正面激励因素中,感恩被认为是培养道德良知、增强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长力量的最好催化剂。感恩之心驱使下的人执著而无私,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军事中级任职培训学员来说,感恩之中蕴涵着一份做人的谦虚与真诚,一种对组织、对领导、对战友的感谢和尊重。懂得感恩的人,不但关心自我,注重个性发展,更关心他人、社会、国家、军队的发展。他们总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充满感激,并且将这种感激转化成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回报组织、服务群众、奉献军队的实际行动。从最初的报答之情,到责任之感,再到奉献之举,一颗感恩的心,成就了自己的业绩。因此,在军事中级任职培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感恩教育,使学员做到时刻不忘党的培养之恩,以奉献回报组织;时刻不忘国家的关爱之恩,以忠诚回报祖国;时刻不忘人民的支持之恩,以行动回报社会;时刻不忘领导与战友的支持之恩,以关心回报领导与战友。

感恩祖国与军队。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军事中级任职培训学员要回报于社会和军队,感恩于祖国,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就为学员个人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的实践中,为学员提供了实现自己事业与抱负的平台。

要感恩于党组织的培养。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管干部是基本原则。任何一个军事中级任职培训学员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军队党组织的培养与关怀。因此,感恩于党就要坚定听党指挥的“军魂”意识和用好权力服务官兵的意识。军事中级任职培训学员要铭记党组织的培育之恩,它不同于一般的知恩图报,实质上是一个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境界的过程[2]。通过感恩教育,坚定学员听党指挥的“军魂”意识,同时,通过感恩教育,使学员们在以后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报恩之心,从而更好用好手中的权力服务官兵。

要感恩于领导、战友的信任。领导、战友信任在一个中级干部成长进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每一个学员理应对领导、战友的信任常怀感恩之心,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感恩国家,增强精忠报国意识;感恩改革开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感恩领导与战友,增强融洽官兵关系,建设和谐军营意识;感恩军队,强化战斗精神、献身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意识。

通过感恩教育,使学员常怀感恩之心,感恩之后图报,感恩之后思进,感恩之后明责,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自觉培养践行“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二、军事中级任职培训中的感恩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把感恩教育纳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把感恩教育纳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感恩教育纳入人民军队性质教育,感恩党。我们的军队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根本的建军原则,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党的旗帜就是军队的旗帜,党的方向就是军队的方向。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关系我军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国家长治久安。二是把感恩教育纳入人民军队宗旨教育,感恩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唯一的宗旨,服务人民,是人民军队一切奋斗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是把感恩教育纳入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人民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四是把感恩教育纳入历史使命教育,坚定学员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使命感与责任感。

2.多途径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铸牢学员感恩意识、强化感恩行为。一是搞好感恩系列专题教育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教育内容紧贴时代的特点,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的主题活动,强化教育效果。如邀请社会名流、成功人士现身宣讲、交流的互动式活动;开展 “感恩组织、回报社会和军队”的主题征文、主旨演讲的自我启发式活动等。培养学员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二是在年度主题教育中融入感恩元素。如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赞颂新成就、履行新使命、迎接十七大”、建党建军周年纪念等活动中,通过回顾光辉的历程和业绩,激发学员感恩情感,增强感恩意识。三是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学员队日常工作生活当中。比如,在每周班务会中融入感恩教育内容。四是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实现学员感恩意识到感恩行为的转化。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实行感恩教育。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感恩军队,就要增强承担起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刻苦学习、增强素质,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首要的是应对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首要的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3]。

3.创建感恩校园文化,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所谓感恩校园文化是指一种将感恩教育渗透进以学员为主体的课外文化活动中,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感恩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创建感思校园文化,对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有着较强的导向作用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要充分发挥军营文化凝聚军心、陶冶情操、育人成才的特殊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特别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建设,使之成为学员接受感恩教育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赵晓芳.2024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B版,2006,(7):117-119.

感恩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感恩教育 教学方法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素材、活动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认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需要切入学生个体心灵世界,激发个体的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现象、事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感。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怀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抱怨、矛盾、仇恨和对抗,多些理解、宽容、友善和快乐,就会明确责任,和谐相处,感受幸福,享受生活,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业,对社会予以回报。

一、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感恩教育的阵地

1.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倘若我们的教育仅以可以量化的效率为主要目标,而缺乏对思想和情感完整性的追求,缺乏对精神与文化的敬畏,那将成为没有灵魂的教育”。语文学科教学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大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之一。感恩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传承下去。我国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诗经?大雅》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孟子?梁惠王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陈寿《三幽志?吴志?骆统传》的“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等指的就是感恩意识,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晋朝时李密以孝敬祖母闻名于世等都是鲜活的感恩事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渗透感恩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是德育的现实需要。

其一,当代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父母为他们提供了较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今天的孩子开始更注重自我感受、自我享受。再加上有些父母不能理智地教育孩子,溺爱、迁就和包办代替,致使一些孩子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感恩似乎成了没必要的东两。他们忘记了我国自古就有的“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忘记了感恩或者有意无意地忽略感恩。因而,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其二,感恩教育正逐渐从语文课堂消失。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不少语文教师没有坚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把语文课当成了知识与技能训练课,只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了喊喊的口号,只教书不育人,没有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正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消失。

3.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细化的具体要求。

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感恩教育其实是一种更实际更具体的形式。现今的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很多人高呼“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但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提出学校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源何在。其实,现行德育真正缺乏的是实效。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并实践抽象而宽泛的德育概念,谈何容易。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感恩教育才应运而生。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肯定地指出:“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把感恩作为基本情感之一,让它成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之一,也许更利于广大中学生接受。在这方面,语文学科大有可为。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勇担重责,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

二、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1.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的反映的是山河的壮美,有的反映的是人物的高尚情操,有的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不少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例子,如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因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选文情况,挖掘、整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品味课文所包涵的感恩之情,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感父母之恩,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师长之恩,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让学生感自然之恩,陶冶美好心灵;让学生感社会之恩,树立回报他人的意识;让学生感国家之恩,培育爱国精神。

2.将感恩教育穿插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之中。

感恩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懂得感恩的道理上,最重要的是要把感恩思想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让感恩变成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并促使学生影响别人、影响社会。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必须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之中释放他们的感受、体验、情感。通过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让学生辩,让学生演,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1)写一写。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体现自我、实践自我的最好场所。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及写作训练,通过写去表达学生的真实的感恩情感。(2)说一说。学了课文后,学生肯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通过说来展露学生的内心感恩之情。(3)辩一辩。让他们畅所欲言,敞开他们的心扉,飞扬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感恩故事的震撼。(4)演一演。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或课文所给予的情境中扮演角色,使学生体验感恩之情。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地。学生通过角色换位,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角色换位,学生产生心理换位,感恩之情向深刻性、丰富性、理性升华。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课外阅读历来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2024感恩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恩教育。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教学应切实把感恩教育作为渗透德育的切入点,让学生认恩、知恩、懂得报恩,不忘国家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父母之恩。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知恩图报才能成就美好人生。

感恩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牛牛老师礼仪培训心得体会

本周六我园进行了第二次礼仪培训,比起第一次培训,我觉得这次培训的内容对于上岗时间不长,工作经验还需多多积累的我们来说更加具有实用性,使我受益匪浅。

在正式培训各项形象礼仪之前,我们先完成了上周讲师布置的作业,以"感恩、感谢、礼仪"为主题,可多选或任选一个进行演讲,有许多老师踊跃举手报名上台演讲,大家声情并茂,有感而发,在谈到礼仪的时候,有的老师认为礼仪非常重要,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幼儿,并且伴随他们的一生,个人的礼仪修养会影响到幼儿园甚至于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我突然觉得自己肩上的任务沉甸甸的,我会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以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我演讲的题目是《拥有一个感恩的心》,在演讲中我提到了要感恩父母,感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因为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会感觉到快乐、温暖和感动。

由于时间关系,在四位老师演讲完后,我们就正式进入了本此培训活动的主要内容,是2024"幼儿教师的形象礼仪"方面的内容,包括站姿、走姿、坐姿,还有情态语言等形象要求标准和规范。培训过程在理解、表达、实践、修正中进行,会后,我都再次凭借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将各种姿态要求做了认真的梳理:

站姿主要讲的是教师在上课时、迎接孩子和家长时以及与人交流时的站姿规范,双脚并拢或称人字步站立,忌侧身而站,因为那样就照顾不到全体幼儿,还忌把双手背在身后,会产生一种距离感,老师如果站的太久虽然可以左右替,但不能变换过于频繁。

在学习坐姿的时候,老师讲得特别具体,坐下时一般应先站在椅子左侧,其右脚跨出,左脚跟上,离席时先撤右脚,从右侧离席,(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以及双手不能同时靠在扶手上,应坐三分之二的椅子,双脚双膝并拢,并且还提到双腿在各种场合下的各种礼仪摆姿等。讲师鼓励我们说:"如果学会了这些坐姿,你便能成为一名优雅的淑女"

在学习走姿时,我们从对比实践中感受到了步位适宜、步幅适度、步速平稳,眼神平视不低不仰,以及与对面的人交错时要走在客人的左侧,诠释我国"以右为尊"的优良传统,让我感叹我国国学文化根基深远、内涵丰富,充满作为一名中国人而自豪的激情。

最后学习的内容是在我看来是一个属于"内外兼修"的课程——情态语言;它分解为眼神和微笑两块内容,原来音容笑貌也是礼仪修养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

眼神是作为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教师切不可出现扫视、斜视、盯视幼儿等行为,眼神可以传达一个人的心情,教师的眼神会影响到幼儿,教师与幼儿交流时要做到蹲下与幼儿平视,同时也提到在社交场合注视对方眼神要做到亲切随和,一般公务注视时要注视上角地带(额头到眼睛)等,由此说来,眼神是多么重要。

感恩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精神动力。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更应具有感恩之心。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不懂感恩的大学生:有的大学生认为既然父母生下了自己,就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却不知道自己对家庭要付什么样的责任,最后成了持高校文凭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啃老族,做出了威逼全家人勒紧裤腰带帮自己在城市买房的事情。感恩教育一方面要从青少年抓起,一方面要从教育这些青少年的教师抓起。在广西全自治区掀起感恩教育热潮的今天,作为广西师范教育龙头的广西师范大学会有哪些新招、实招?…… 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该校党委副书记唐仁郭。

明确感恩教育目标,以校训精神的弘扬和践行作为感恩教育的落脚点

《中国教师》:你们自治区提出了在全区各行各业大力开展感恩教育的要求,贵校在感恩教育方面已经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将来有哪些新的计划?

唐仁郭:为什么要开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什么,这是我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着重考虑的两个问题。首先,我们认为,在大学生中间开展感恩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其次,经过认真研究,我们把弘扬和践行校训精神作为感恩教育的落脚点。我校的校训是“尊师重道,敬业乐群”,弘扬和践行校训精神,即要求我校学生要有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要树立感恩教师、感恩工作、感恩社会等意识。

2011年学校发展与改革研讨会上,我校明确提出了学校的大学文化即“乐群文化”,强调博爱、关怀和责任。一年来,学校文化建设以传承“乐群文化”为重点,打造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出了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形成了全校师生的价值认同,进一步激起了学生自觉加强感恩意识培养的内在动力。

注重身教的力量,让感恩教育走进课堂

《中国教师》:贵校在教学中是如何融入感恩教育的?

唐仁郭:作为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我校除了开好思政课,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适度渗透德育,包括感恩教育之外,还始终坚持以教风带动学风的理念,要求广大教师身正为范,以师生的和谐情谊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威信;鼓励教师将感恩话题带入课堂,并充分发挥身教的积极作用;鼓励教师创新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感恩教育。经过辅导员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开发了很多感恩教育的特色活动。据悉,行政管理专业有个班级曾以漫画的形式分享了身边的感恩故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个班级曾进行过以“感悟、感恩、奉献”为主题的为期三天的团日活动,包括走进食堂、采访后勤、问候老教师。还有的班级奔赴中小学,和中小学生共话感恩教育,在教育别人的同时进行了很好的自我教育。

以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提高感恩教育实效性

《中国教师》:感恩是件知易行难的事,单凭教学难以取得实效,贵校是如何保证感恩教育实效性的?

唐仁郭:感恩教育需要说理,更需要通过实践去感悟。我校通过实践活动主题的精心设计和规范的学分制管理确保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进而提高了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在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立体式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究。针对媒体报道的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通过课题立项,调查了本校受助生的感恩意识,发现78%的受助生有明确的感恩意识,但有的人不知道应该通过什么具体渠道表达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的感恩之情。有鉴于此,我校确立了“在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强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的指导思想,让受助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情,强化责任感,锻炼能力,培养才干。

此外,我校还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倡导公益育人,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策划、组织和参与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让他们在诚挚谢意面前深刻体验奉献爱心的快乐。此类活动是一种“爱心传递”的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延伸。它强调“博爱”,着眼于培养学生宽厚无边、慈爱关怀的大爱;它强调“义务”,倡导一种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它强调“责任”,鼓励道德自律,并倡导个体在对责任的承诺中滋养爱心;它强调“团队”,推动团队在共同承诺、共同奉献的基础上形成众志成城的精神。例如,我校以寒暑假和重要节庆日等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平台,并将其纳入了本科教育体系中。每年春节我们都会举办“感受亲情”摄影活动、“我为家乡献一策”的返乡调研等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乡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主人翁意识和社会使命感,同时感受亲情温暖和家乡发展,以此促使其将感恩祖国之心转化为立志成才的不竭动力。

感恩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两辆大巴一行95人顺利抵达位于旅顺的培训地点。刚走进培训主楼大厅,一段红彤彤的欢迎词映入眼帘,“大连青领班往届小伙伴们,欢迎回来相聚!感恩青春,感恩成长,接下来的三天,让我们继续汲取营养,共享欢乐,共话梦想!”这一刻,对每一位学员来说,意味着大连团市委对他们归来的期待,也意味着提升培训即将开启。

光阴飞逝,暑去寒来,转眼间,大连青年领袖培训班已走过四个年头,坚守着“扶正德行之根、激发报国之志”的开办初衷,大连团市委已培训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牛津大学等120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近500名优秀大连籍大学生。但为什么从2014年开始要给这些往期的学员举办提升班呢?正像大连团市委赵书记说的那样,举办青领班就是为了“通过国学培训,让这些大学生走正路,真正地成为国家的栋梁和领袖。什么是正路?第一,是相信党,热爱党,热爱祖国。第二,就是知孝道,懂感恩,做善良和奉献的人。什么是领袖?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青年领袖就应该是照亮世界,引领人们前进的火炬。”谈到举办提升培训,她说“大连团市委要跟踪往届每一位学员,我们就想看一看,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短短几天的培训,是否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了善的种子,它生没生根,发没发芽,开没开花,结没结果。无论你是在校生,还是已经参加工作,只要你参加过往届青年领袖培训班,任何时候,都可以回来参加我们的提升班,我们欢迎大家。”

青领班让学生们与善结缘,懂得感恩,让学生们崇德重信,懂得担当;它从细微处将学员带入到修身立德、向上向善的氛围中,正是这种正能量和家国情怀的感召,正是四年来青领班带给学员的种种道德积淀,从2014年起,每当提升班的集结号吹响,立刻就会受到往届学员们的关注,大家相互转告,竞相报名,亟不可待地要回到青领班的课堂再次充电、自省、提升。有的学员已经毕业参加工作,事务繁忙;有的正在读研究生,赶着完成导师布置的项目;还有的在军事院校,管理非常严格,但都尽可能地协调时间,哪怕头几天少睡几个小时赶项目,哪怕拿不到满勤奖,哪怕为了批假条要向学校政治部详细汇报参加青领培训的感想,都在极尽所能地归来,为了别后重逢共话成长,为了再次沉淀和提升自我。

重温国学经典,增强互动交流,

青领的课堂更活跃、更高效

翻开《学员手册》,国学经典《大学》《孝经》成为学员每天清晨必须诵读的书目。走进课堂,学员们惊喜地发现课桌不再是呆板的摆放,而是被分成8个小组,活泼而不失严谨。本次提升培训一如既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孝亲敬老、感恩励志等修身立德方面的教育,但力求更加体现开放式课堂和互动式教学的优势效果。

第一天,大连明德书院创始人李显峰老师讲授的《财富的本源》启发了学员们对责任和孝道的深度思考。他向学员们抛出了“培训的三天里你能为大家做哪些事,你敢承诺践行么?”“上天为什么赋予你才华”等问题,让大家分组讨论,并通过分享互相借鉴、不断反省,深深地引发了学员们勇担责任、诚信践行、德本财末的强烈共鸣。团市委机关的徐薪然和刘海鹏老师通过风趣幽默、真挚动情的分享解读,将《群书治要》和《孟子》两部经典中立德修身的精髓潜移默化地送入每一位学员的内心,刘海鹏老师还精心设计了感恩父母“爱的三句诗”创作分享环节,“借我一个暮年,与您相伴,共赏夕阳变与不变。”“你的存在,我的期待;你的风华,我盼绝代;有你的未来,我不会失败。”“当,你银发满头,我必踏雪归来。”大家用真挚的语言写就一首首充满孝道与感恩的短诗,并在分享中互为感动。很多学员课后马上给父母打电话发短信,“我爱你”不再是表达爱情的专属词,更成为学员们学会感恩父母的真情表达。

分享追梦历程,永葆家国情怀,

青领的课堂更贴心、更前沿

三天培训中的“2024梦想的小小论坛”将本次提升培训推向了高潮,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等不同领域的嘉宾们真诚热情地向学员们分享了各自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如何战胜挫折、如何坚强奋斗,如何一步步踏实稳健地走近成功和梦想。

青年领袖培训班的发起人团市委赵书记也是嘉宾之一,她动情地为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和工作之后不同阶段的梦想和心路的变化,告诉大家要把自己的梦想与为百姓造福紧密联系起来;大连出版社刘明辉社长讲述了自己从小家境贫寒,却坚持学习,虽然差点与大学失之交臂,但最终凭借着坚持,完成学业,并且在工作中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萧峰献身说法,虽然小时候不愿上学,但酷爱读书,而这种特质让他不断沉淀自己,凭借一己之力,忍受孤独和疲劳,完成了公司上市的艰苦历程;大连市乐学文化培训学校创始人赵吉玉,初中未毕业就进入社会打工,凭借着一股韧性,在不断地尝试过程中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达沃斯全球杰出青年”里明,原全国学联副主席、湖南大学原学生会主席李如飞,全国“自强之星”大学生、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韩道满,大连二十四中学高三学生、《爱心》杂志创办人裘敬元也纷纷讲述了自己追梦的心路历程。嘉宾们的讲述深深启迪学员们要做一名有梦想、有道德的有为青年,他们的经历也令大家为之折服,在论坛上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老师也被邀请来为学员们讲授《中日关系》。他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从历史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关系变化,他说“我作为日本旅居华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一点一滴促进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在提问互动环节,学员们踊跃提问,场面异常热烈,蒋丰老师一一回答,鼓励大家要强大自己,增强实力,做好人生规划,追求更大的自我价值。而学员们也从课程中学会理性地看待历史,认识到了祖国发展和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进一步塑造了自己的家国情怀。

注重实践育人、以情感人,

青领的课堂更温馨,更公益

延续往届青领班的特色,本期提升培训仍然为学员们安排了自己动手包包子、敬老院慰问、“心手相牵”团队互动式体验、学习手语舞、夜读醒思文等环节,力求让学员在整体课程设置中既紧张充实又不失活泼愉悦、既有理论感悟又能躬身践行。

“心手相牵”团队互动锻炼了学员们团队协作意识,让大家深深懂得了对伙伴的信任以及合作中正确沟通方式对于团队的重要性,当大家相互扶持完成挑战后都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在手语舞《跪羊图》的学习过程中,学员们由一开始的拘谨不投入到后来怀着恭敬心认真地用每一个手语动作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到福利院走访孤寡老人让学员们对社会弱势群体有了更直接的接触,也深刻地体验了对老年人给与关心照顾的必要。大家走进老人们的房间,与老人热络地唠家常,为老人送上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和自编自演的小节目,给老人带去温暖和快乐的同时,也将一颗造福社会、传递爱心的种子播撒在自己的心中。夜晚,结束一天的课程后,学员们齐声诵读《夜幕省思文》“省思再三,我仍需再接再厉”,在每日三省中总结收获,反思不足,感恩师长,感恩生命。这一幕幕,都将成为学员们永留心底的深刻记忆,将成为伴随着他们一路成长的不竭动力。

举办提升班最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学员们的成长经历分享,可以说他们在讲述自己青领班结业后的种种经历带给了大连团市委感动、带给了赵书记感动,也带给了包括汇报人在内的所有学员一份感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刘泉利两年时间里阅读了700本书,从书中深刻领悟知行合一的道理;北京大学的平赫通过青领班的学习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同感,回到学校后发动同学一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一起做公益,并将《论语》等国学经典制作成数百部微课内容放到网络平台上与同学分享;长春工程学院的盖圣翰积极投身公益活动,在校园里奔走宣讲,为弱势群体募集善款,并为之坚持不懈;更有很多同学谈到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懂得了孝道,体谅了父母的辛劳,回家后主动为父母分忧,改善了和父母的关系。通过分享,学员们互相比照,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加坚定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