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整理5篇)

2024-07-09 14:22:01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过程的教育过程,就是信息流动的人际交往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符号的传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一种新的途径与方式,结合传播学和信息论原理,建立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运用网络传播理论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网络素养等的教育传播。信源对应着信息发出者,是传播和教育的主体;编码器对应着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制定教育目标、计划和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转化为网络平台传播的超文本多媒体信息的过程;信道对应着网络环境,指多形式、多渠道的网络技术平台;译码器对应着受教育者注意、理解、接受教育信息的过程;信宿对应着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对应着信息;反馈对应着受教育者接收教育信息的结果,及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的行为,即外化;噪音指网络特点造成的对教育信息传播的干扰;环境的优劣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就是信源(教育者)把需要传递的教育信息经过编码,加工成信号系统,在多种网络技术平台上与信宿(受教育者)进行传播、交流、反馈、互动的过程。

2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基本要素的特点

2.1教育者(信源、编码器)的主导性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育信息的来源———信源,依据受众的反馈意见,分析受众的需求和思想发展水平,制定传播目标和传播策略,采集、鉴别、选择、加工、传播和控制信息。教育者处于主导、主控地位,教育者传播什么内容的信息、传播多少、怎样传播,教育者的价值取向、认识能力、思想水平、信息素养等因素,特别是编码能力,影响着对信息的2024与筛选、加工与处理,影响着受教育者对传播信息的接受。编码是教育者将内容、意义、信息转化成形式、符号等信号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组织和编译,是把关行为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网络传媒的新特点,教育者不能仅把简单的文字内容上传到网络上,而要将教育信息2024、筛选、加工,制作成让受教育者愿意接受的信号。

2.2信息的多媒体化

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传递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教育内容必须体现时代性要求,贴近受教育者实际,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信息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多媒体组合的传播方式和超文本的组织形式,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动静皆有、灵活多样,既生动准确地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吸引着受教育者广泛接受,成为受教育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食粮”。

2.3信道的技术性

信道是信息在网络上传播交流的通道,网络媒体有信息的时效性、个性化,信息传播的海量化、迅捷性,交流方式的双向性、共享性,传播手段的信息化、多媒体化,传播区域的多边性、灵活性等特征。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的渠道、手段、工具、技术多样,在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包括了如静态网页、BBS论坛、博客、QQ、微博、微信等各种途径,在现实的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信息形式,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

2.4受教育者(信宿、译码器)的主体性

信宿是信息内容的接收者、符号的解码者,也是信息的反馈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被教育对象接受、内化,并成为个人的价值观点、思想理念,整个教育活动才算成功。受教育者在教育接受过程中,受其接受动机心理特征、个性表现影响,发挥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主体选择的功能。译码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这很大程度上受教育对象的接受程度和接受心理的影响。一种信息最终得到的反馈是正还是负,取决于“信息解码”,取决于对信息的理解、意见和评论,意见领袖起到重要作用,他能够左右人们对事件的理解,进行网络舆论引导。

2.5噪音的多元化

噪音指在网络上传播的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丰富多元的信息内容、开放互动的网络社区空间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载体,但网络信息超载、冗余甚至污染影响到学生正常的认知活动,导致思维认识上“碎片化”、无序化,“快餐”式的信息获取使学生难以深刻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内化整合,无法形成系统和富有逻辑性的认知结构,学生过度的沉迷于网络娱乐、消费和网络虚拟社交,影响学生对非娱乐信息的接受力及现实交往能力的提升,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鼓吹所谓绝对民主等不良和错误思想导致学生难以建立明确的思想道德价值标准。

2.6反馈的及时性

反馈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信息后所作出的反应,教育者依据反馈,及时调整教育信息的输出,并对下一次教育活动进行改进,体现传播过程的双向性、互动性。网络的互通快捷使反馈更加及时、方便、高效,BBS、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工具建立了信息交流的平台,转发、评论、跟贴、点赞、邮件互动等方式丰富了反馈的形式,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触角与涉及范围。

2.7环境的开放性

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和效果的氛围,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外在的宏观环境以及网络道德、网络人际关系、网络心理等内在的微观环境。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而网络拟态环境传播的广泛化、构建主体的多元化、控制主体的大众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中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应遵循的原则

3.1开放性原则

互联网精神体现的是“开放、平等、分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是多向性的、非线性的,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社会上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影响信息传播过程和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又通过教育主体以及网络媒体流向社会,净化、引导社会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不断地通过网络平台、网络社区和网络文化等形式,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换,维持自身协调和平衡。

3.2系统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部是个大系统工作,其构成基本要素、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既发挥各自功能,又协调发展,它不是一次性的单线性传播,受教育者通过主体作用发挥在对信息进行内化整合和外化践行时,对教育者予以反馈,教育者及时作出调整,形成了系统的回路,循环发展。

3.3互动性原则

互动虚拟的网络空间,交互式、互动性的网络生存方式,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往平台,双方在网络学堂、网络课堂、在线学习中交流思想、信息、情感,利用BBS、QQ、网络电话、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实时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教育者失去了掌控信息资源的垄断权和优先权,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平等互动关系。

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具体措施

4.1提高信源的信度

首先,提升教育者的理论修养。教育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善于运用马列思想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深化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自身政治甄别能力和敏锐性,利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武器帮助学生对抗西方文化的入侵。其次,提高教育者的信息能力和媒介素养。教育者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良好的信息道德和较强的信息能力。要有良好媒介素养,了解网络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理解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检索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善于将网络上的新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有机结合,创作并传播适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不断给受教育者以新的知识信息思维和视野,自觉抵制各种负面信息,传递健康的信息知识。再次,提高教育者的信息传播技能。传播策略不同会获得不同的传播效果。一是“润物细无声”策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价值渗透到虚拟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到上网浏览信息等非课堂网络学习中去,渗透到网络社区的互动交流、舆论引导中去,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二是以“正面宣传”为主策略。三是一面传播与两面传播,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心理、学历层次等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一面传播或两面传播。四是情理交融,“情”是指通过现实情境和真实感受来打动人、感染人,“理”是指客观公正地讲道理、列事实,将二者适时结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增强教育者网络传播“把关”水平。把关不仅仅是简单地对信息进行“过滤”,而是对信息再次加工,对信息内容进行把关。在搜集、加工、审核信息时,教育者要对良莠混杂、虚实相交的信息进行客观的认知和合理的评价,对各种信息进行鉴别、过滤、整合、加工和传输,提高传播信息质量。

4.2增强信宿的有效接受

首先,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现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关键看受教育者是否对教育者发出的信息有所理解、有所收获、有所反应、有所行动,这与受众的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在内的选择性心理和受众的个体差异、心理需求、动机等2024。教育者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传输适合的教育信息内容。二是研究受教育者不同的动机、需要、心理、行为等,将教育目标的统一性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诉求有机结合。三是引导学生心理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体贴入微的关怀、细致周到的关心,让学生从心底觉得教育者是“自己人”,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网络信息意识。面对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容易在信息中迷失自己。教育者一是开展网络法制教育、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网络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二是培养学生选择、运用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筛选信息、判断信息、分析鉴别和处理信息。三是开展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四是提高学生信息“自滤”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创立一个“中心”,吸引受众以弘扬正能量。

4.3提升信息的价值度

首先,传递具有价值性的信息。对学生教育传播的内容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主流意识形态,要时刻与党中央精神保持一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设计契合受众需求的信息。大学生上网主要有满足求知、求客观、求新、休闲娱乐、人际交往、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可针对这些心理需要,策划、设计、加工教育信息。如为了满足休闲娱乐心理需求,可以打造理论版的游戏平台,或者将理论教育融入到文化娱乐中,渗透到网络音乐、视频、游戏、微电影、微视频中,寓教于乐。最后,设置引导大众关注教育的信息。媒介在设定公众议程上具有强大的效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选定的话题和议题的议程。一是重视议程维度的2024与设置。议程设置要围绕学生的心理感受和生活学习实际,“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道德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二要着眼于大局,充分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教育价值,要有一定的高度。三是重视微议程的大能量。一个话题、一个倡议等一经发贴人发出就会引起大量的粉丝关注和参与,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个人和社群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了议程的设置,并越来越对公众议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很多议程被后续的大众媒介跟进,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要针对微议程为学生自我设置的特点,想尽办法进入学生的群和朋友圈,成为学生关注的好友,在参与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4.4丰富信道的多样化

首先,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建设。促进学生门户网站建设,建成以“红色网站”为标榜,以学生门户网站为主体,集学术、新闻、服务等特色网站为补充的校园网络教育阵地,使专业化与多样性相统一,教育性与服务性相渗透,生活性与娱乐性同引导。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搬到网络上,将教学安排、课程资源、课程练习、课程测试等挂到网上,在网上对学生进行考核、开展网上辅导等。对当下国内外热点新闻进行解析与评论,展示反映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注重网络页面和结构的设计,吸引学生广泛关注。其次,开发利用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网络平台。开通电子信箱、QQ群、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交流和讨论平台,设置议题,由学生点击进入,阅读内容、发表看法、提出论点,建立个人资料、学习授课、表达思想的平台,与学生分享教育资源、交流教学心得,实现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形成同辈关系、朋友关系、倾诉关系。发挥手机微信、飞信、短信、尚邮、熊猫看书、手机杂志、微店、微商等功能优势,利用4G技术推动工作。

4.5发挥网络环境的涵化功能

首先,发挥校园文化隐性育人作用。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以自然景观的美影响学生;孕育感人的教育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关爱,塑造健全的人格;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校园文化内隐性、间接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无形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打造校园网络文化。一是加强网络安全制度建设与管理,运用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对网络言论进行实时监控和处理,清除网络垃圾,净化网络环境。二是充分利用校园新闻网页、校园BBS、网络视频等校园媒体网上平台,制作上传蕴含丰富教育意义的多媒体课件、电子书籍、视频等,开展多种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活动,建设健康向上、时尚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

5结论

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变革;赛博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55-02

在新时期,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也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战略阶段。然而在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发展进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要想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就必须对教育信息化的理念进行深入的解读、改革,形成对教育信息化的正确认知,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研究教育信息化,有助于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质,认识教育信息化的功能和价值,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一)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教育信息化概念

以宏观思维为指导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进行解读,当前西方语境下的教育信息化术语虽然各有侧重点,但均强调教育信息化是一种社会实践,并且认为教育信息化涉及到的社会文化心理比较复杂,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简单技术过程。

Computers in education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用来泛指计算机的教育中的应用。该术语侧重于实用主义,研究焦点在于学习和教学的微观层面。Educational computing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具有强烈的心理学研究色彩。研究的焦点在于对计算机的运算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将计算机视为一种智能化的教学机器,技术色彩比较强烈。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或informatia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这个术语流行于21世纪初,这也是当前概括性最强、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术语,其囊括了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所有研究,具有比较浓厚的教育学导向,侧重点在于教育中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全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应用教育学与心理学来推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的变革[1]。

(二)教育信息化概念的发展

自从计算机出现以来,人们就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支持通讯、处理信息,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均能够得到应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开始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性建议。20世纪90年代,教育领域出现了教育信息化的潮流,给教育实践和研究带来的冲击,也获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成为了很多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2010年,美国政府就在《2010年国家教育技术规划》中提出了“美国教育转型:技术赋予学习力量”,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已经超越了计算机对教学进行辅助的发展阶段,计算机成为了教育领域重要的技术基础设施。同时,教育信息化以复杂系统为基础,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综合性研究领域[2]。

二、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

尽管教育信息化理念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同,但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阻碍。教育信息化与文化、经济、政治均有着紧密的联系,受到学术眼光狭隘与孤立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相比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领域,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一直比较薄弱,而在现实层面,信息技术对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仍然在不断地增长,这也导致教育信息化战略走进了浅薄浮躁、急功近利的误区。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不足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了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专家指出,出于公众的期许,当前的教育系统纷纷在学校和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以此博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但是事实上教育机构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这也使教育信息化出现了跟风的问题,而理论研究的薄弱导致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无法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没有发挥真正的指导意义[3]。

尽管当前确实有研究证明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的确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大多数研究的可靠性仍然较低,有学者提出学生学习绩效的改变并不完全是利用信息技术的结果,这也使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力量受到了削弱。在当前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部分为科学研究,其研究理论基础和结论都难以得到验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的积极性。

正是由于教育信息化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滞后,使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人们也无法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来解决这些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研究人员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研究时,有浪漫主义和基础乐观主义的错误倾向,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学习变革的深刻性和高度的复杂性。

三、推动新时期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的具体途径

(一)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

各国均对教育信息化投入巨大,并予以了广泛的研究,但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2024专家认为,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受阻的根本原因在于重视硬件建设,同时忽视了质量控制。人们在推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对“信息技术手段应该如何被使用”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事实上,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每一种技术进入实践领域之后,都会重组人们的交往模式而创造一种新的环境,对人们造成改变,对人造成改变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创造的新的环境。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还会带来教育制度的变革。在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发展中,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改变自身的深层技术观,将技术作为改变人的力量。要将传统的硬技术和软技术的两分法打破,认识到以社会媒体为代表的新技术对学习和教学实践产生的影响。在追求技术的过程中更要重视基础周围的社会环境,使教育信息技术具备更加浓厚的人文关怀[4]。

(二)将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的支点构建起来

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2005年美又启动了赛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其目的在于建造新一代信息高速公路,从而推动美国科教文化的发展。这一举动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也可以通过赛博基础设施建设来汲取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的经验。

1.赛博基础设施的含义。赛博基础设施是一个大型科教平台,其具有四个主要领域:学习与劳动力发展、赛博服务与虚拟组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高性能运算,这四个领域各有重叠。赛博服务与虚拟组织的作用在于使教育和学习共同体,突破时空的限制;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用于分析和处理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高性能功能则是以海量的实践数据为基础进行建模。这些领域的相互联系,能够对学习和教育方式进行改变,有利于推动学习变革与劳动力发展。赛博基础设施与高性能运算、大型数据库和国际互联网的融合,构建了一个具备专门技能、各种应用软件、先进的计算机资源和高速互联网络的科教平台[5]。

2.赛博基础设施的人文性。有别于第一代信息高速公路的是,赛博基础设施将“人”作为核心,对技术本身进行了超越,通过人与人组成的“共同体”,能够将协同工具、通讯技术、数据资料、分布式计算、软件与硬件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构造公共知识服务体系和知识网格平台。通过整合和集成模拟、建模和可视化工具等各种应用软件,以及中间件、大规模数据集、远程传感器和高性能运算,赛博基础设施能够将人力资源、数据信息和技术手段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平台。这样一来,能够更加便利地进行数据信息和工具手段的共享,并且实现隐性的专业特长的共享,打造以此为基础的知识共同体,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6]。值得借鉴的是,赛博基础设施对人的价值的彰显,美国教育研究机构将其作为推进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动力。将教育赛博基础设施的创建作为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的支点,就要强调人的中心地位,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和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3.赛博基础设施的价值。分布式、跨学科和协同性是新型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特征,其目的在于教育信息化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共同体,推动新方法、新模式、新工具和新思想的产生,使教育信息化战略得到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要促进教育的转型和变革,催生新一代师生群体,从而使教育信息化更加具有人性化和个性化,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使学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

赛博基础设施具有强大的功能,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人员而言,应该对复杂概念进行可视化和建模,加强相互合作,开发新的可用于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情境的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并对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过程中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大规模、及时准确的跟踪和评估。以赛博基础设施为基础,将家庭、工作场所、图书馆、实验室、课堂以及其他领域整合起来,打造泛在学习环境,突破旧有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推动教育领域的变革。

四、结语

在新时期,各国都对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予以了充分的重视。从计算机的产生开始,人们就在不断地探讨如何发挥计算机的运算功能,将计算机引入教育领域,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过程,其具有超越单纯的技术逻辑的思维方式,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予以深入的理解,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彰显人的价值,吸收美国赛博基础设施的有益经验,打造具有个性化、统一性和开放性的学习和教育领域。

参考文献:

[1] 吴世勇.从教育口号看建国以来的教育价值取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6).

[2] 李汉潮.德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及启示[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3).

[3] 易玉梅,彭志明.教育价值取向的分裂与创业教育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整合[J].湖南社会科学,2011,(1).

[4] 李凯.试论教育价值取向的演变与发展[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素养;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26-01

信息化社会是以信息为战略资源,依靠知识和信息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它要求教育者必须是信息技术武装的信息化人才。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越来越快,更便捷,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不断改变,这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教师教育方法、信息素养、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

一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使之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其中,数字化使得教育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扩展时空、远程教育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繁杂工作自动化。

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新的教育形态,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二是资源全球化,利用互联网,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信息海洋,供广大受教育者共享。三是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四是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得到认同,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五是活动交互化,通过交互方式学习也是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六是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系统,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七是环境虚拟化教育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

二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创新

以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引起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与手段等的全面变革。教育创新本质上是教育文化的创新,它离不开教育信息化这一必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能够促进教育文化革新。回顾教育技术的发展进程,可以考察IT对于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影响。当分立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个别化指导;当局网开始用于教育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变为合作性的小组探讨;当互联网进入教育后,教育者则转向对“虚拟教育”的研究,并出现了“虚拟学校”之类的新概念。

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可以造就崭新的教育文化。当基于技术的新颖教学模式被人们尝试时,主体文化与技术文化相互作用。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新模式,这种技术文化就变为人们主体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实现了教育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它能够便利地提供有利于创新意识发展的环境,使创新素质获得成长的土壤。其一,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使学习者及时掌握最新知识;其二,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其三,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交流和应用创新的条件。更进一步,利用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开展跨专业交流、建立学习微博,并可让学生深入到专家的研究中。

另外也应当认识到,虽然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创新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但这种作用不会自行产生。教育能够培养创新,也可能抑制创新。任何技术手段、教学模式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教师。只有教师形成教育创新的主动意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开展教育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进教育创新。

三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

我们提出“信息素养”,来概括信息化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素养”的说法比“素质”更加强调后天教育对处理信息能力的影响。

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也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面对信息的修养。具体而言信息素养应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二是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三是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四是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五是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 那么,信息化社会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新的素质呢?

在信息时代,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是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同时还特别要学会选择信息并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教师应掌握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技能,成为现代教育中真正的行为主体。同时,教师应具有把握教学情境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不仅能预期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能根据学生的行为及时调整并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能从多个角度创造性地陈述问题,引起学生各种思考,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获知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推论学生知识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 完善知识的建构。

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质;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5-3745-03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XU Wu-peng

(Lvlia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Lvliang 033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 used as a newly arisen course continuously pound at the tradition's education,and this text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school education, among which emphasis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applicati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llenges the school's management、teaching activity、course set、teachers and students, students are the core of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all factors are around this core. At las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 and combine the future of the educate to information to do the outlook.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multi-media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y

据新华网上海2003年1月21日消息:在上海最抢手的IT人才是高档的成熟型人才。现在企业需求的都是些高档次的,拿到项目即能开发、生产的实战型人才。应届生却遭冷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遍很差,而IT行业最注重实际操作;二是大学生普遍缺少创新精神,而这又是信息产业最为讲究的。

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被社会认可,不能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生存环境;不具备信息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存在的大问题。这就将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并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来帮助我们指导以后的学习、工作。

1 信息技术的发展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结绳记事”、“烽火告急”、“信鸽传书”等储存、传递、选用、表达信息的技术。

信息就其含义而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的内容;二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载体,如符号、声音、文字、图形等都是信息的载体。而对信息技术,由于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认识,广义上讲,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狭义上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如遥感技术、遥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各种显示终端技术等。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生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产业,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电信设备、微电子生产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体现在信息技术的扩散上,包括信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在信息技术系统中,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称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从微电子技术看,晶体管发明以后,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引发了一场微电子革命。微电子技术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系统可以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使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微型化、低能耗成为可能。集成电路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逐步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英特尔公司的前董事长摩尔发现每隔18个月,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度将提高一倍,计算机也随之而升级换代,而价格却保持不变甚至下降,这就带动了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创造了信息技术产品性能不断提高,而价格不断下降的奇迹。

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看,从电报技术的发明到程控交换机的诞生和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应用,使通信技术开始向数字化发展。卫星通信、称动通信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开拓了通信手段,进一步扩展了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笨重的、庞大的、高电能耗的计算机问世以后,随着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能力不断提高,其功能也从单一的计算功能发展成能处理数字、语言、图象等多种信息,其应用的领域也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

从网络技术看,从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到1986年建成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因特网。1991年因特网进入商业应用,从此因特网开始迅猛发展,给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电子邮件到电视会议,从因特网传真到因特网电话、从网上浏览至购物等等丰富多彩的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更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机会,而且带动了同因特网2024的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中,网络和信息产品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的增长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微型化、移动化、服务化、参与式和交互式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信息化的主要方向。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进入教育领域后对学校管理、教学活动和学校课程设置都提出了挑战,使得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教育内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信息技术给大家带来了开放的心态、自由的知识与新颖的方法。

2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2.1 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给学校教育方式带来巨大影响,表现在:

1)教育投资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工业社会中,教育以消耗物质资源如校舍、桌椅、粉笔等维持,因此教育投资的重心主要是物质资源的投入。而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具有无损使用、无损分享、不可分割、公平性等特点,使其将取代自然资源、资金、人力等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投资的重心也将转变为信息的开发上,因为信息产业是开发费用高、使用费用低的产品,其低廉化使用是建立在高投入开发的基础上的。因而,教育一旦依赖于信息资源,则其开发问题将制约网络化教育发展,教育的投资由过去重在物质条件的扩充转向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成为不言而喻的事情。学校要想增添价格不菲的当代信息技术产品,并要跟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经费是个难题,这必将严重影响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及推广。

2)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将被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取代。“班级授课制”这种曾大大提高过教育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被信息技术打破。互联网络应用于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固定师生关系,使异地授课,网上学习成为可能。计算机将替代教师的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教师将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真正去进行脑力劳动,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得到极大的提高。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光盘或通过上网,就可以找到自己学习所用的所有知识;对课外知识,他们兴趣可以更广,完全可以进入各地图书馆以及各种网站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知识。此外,学生通过上网学习,将会经常碰到优秀教师的指导。在人机交互时,学生领悟到了自己作为教育主体的真正含义,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兼具了主体与主导的双重身份。在学习场所上,学生不再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与可能的情况来确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习;在学习内容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可以在网上或光盘上随意浏览与下载自己想学的知识;在学习方式上,学生也不再苦于单纯的死记硬背或题海战术,各种形式的教学与学习指导都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得以展现。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功能的优势,通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多重感观参与学习生活,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2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学生与教师

学生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核心部分,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直接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进行教学和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直接对象。不重视学生就不可能使信息技术教学系统化。教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者,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各种资源需要教师去开发;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需要教师去承担;2024信息技术教育的思想、原则和方法需要教师去化为自觉行动。再先进的教学工具也取代不了教师。没有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就像无轮之车,无法推进。

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信息技术三个要素的关系可用图1来描述。

其中,培养信息素质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课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与教师地位是平等的,都须通过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与学的优化,最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个先进的工具出现的,关键的还是学生与教师怎么来利用好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学生的信息素质从教育学角度可分为多种信息能力,从心理学角度可分为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会认识到信息素质的核心是创新素质。培养好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学生信息素质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创新素质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对事物进行认识、评价、设计、开发、利用、管理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这就要求我们做到:①更新观念。因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必须真正认识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树立新的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②改革课程与教材体系。在课程类型中,要注意学期大课与微型专题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自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科学组配。要改变以往统一大纲、材,多年不变,人人一样的教材编制模式,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生理、生活特点编制多样、适量、有趣、有弹性的教材。③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技能与创新人格的培养,必须大胆探索一些新的教法与学法。如项目开发法和电子作品创新法,这些方法都是把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用、创新和评价相结合。先由教师对范例分析与提出创新任务,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制作完成,最后再由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在这些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就会用到许多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威力。

2.3 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教育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极限,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了学校的教学过程。如多媒体辅助教学、远程教学等。

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用一种生动的场面来描述一些纯文字化的东西。如语文课文中的故事情景、物理运动过程等,这样更接近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和现实生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多媒体技术将声、文、图、像集成于一体,使传递的信息更丰富、形象,是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环境和方式。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接受信息,可以加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并有助于学生的联想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此外,多媒体的形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信息技术教育中,能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新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技巧,并利用计算机来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3 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发展与新材料、新能源研究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正孕育着重大变革――由被动的“死技术”变为主动的“活技术”――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的具体应用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智能(软的智能技术)与智能机器人(硬的智能技术)。具有教学功能的智能又称作智能教学,具有教学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又称作教学机器人。智能教学与机器人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3.1 智能教学及其应用

智能是对“”的智能性的一种强调。智能具有如下特征:性、自主性、社会性、主动性、监控性、智能性、安全性、个性化等特性。应用于教学中,具有教学功能的智能就是智能教学,其种类很多,有信息、任务、教师、学生等。

智能教学有多种应用模式:① 充当教师,用于辅助教学;② 充当管理者,用于管理教学;③ 充当同学,用于合作学习;④ 充当朋友,用于情感交流;⑤ 充当秘书,用于处理各种事务。

智能教学对各级各类教育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可以开展基于智能的游戏教学。在中学、大学可以充当导师、专家帮助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3.2 机器人教育

机器人是指具有人工智能的,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实现各种功能的自动化机器,如果机器人具有辅助教学、管理教学、处理教学事务乃至主持教学法等功能,就成了教学机器人。

教学机器人的应用将会给教育带来重大变革。一是优化教与学的效果,二是优化教师与学生的劳动方式。前者强调以较少的教育投入取得较大的教育效果,后者指采用机器人这种教与学的劳动工具,能改善教学方式与方法,减少师生的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机器人教育的核心基础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以物化、人性化、智能化的形式加以利用,而人工智能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次重大飞跃。信息技术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向机器人教育重心转移。

总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的变革,知识经济端倪初露,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人材标准要求今天的教育必须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必须注重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学习及应用,来帮助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点击教学创新丛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张维明.多媒体信息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 李龙.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J].电化教育研究,2004(4):6.

[6] 李志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角色[J].中国远程教育,2004(1):58.

[7] 宋吉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4(4):72.

[8] 孙立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类型和关系[J].中国电化教育,2004(1):33.

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顾明远先生指出,教育犹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而不研究文化只能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顾明远,2004)。作为这条教育大河的一条支流,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教育信息化绝对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祝智庭,2001),是一个包含诸多侧面与环节的系统工程。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因区域差异问题这成为新时期推进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困境。要破解这一问题,文化成为探究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究教育信息化与文化差异之间的相关性,透过文化差异挖掘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动因并提出一些推动文化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以具体的形态存在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及其内部有着复杂的关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文化的发展规律。只有将教育信息化置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规划和实施,我们所期望的教育现代化才可能实现。

1文化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1.1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大量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从最初的“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再到现在的“教育信息化”,在各个发展阶段,其中有太多的“舶来”、“移植”成分,但这种“舶来”和“移植”是否成功值得我们进行客观的分析。

首先,从思想理论上看,中国的“电化教育”是美国视听教育在中国的应用。中国的一些教育思想先进的学者,将其引人国内,应用于教学中。而当时中国社会缺乏一定的客观条件,同时由于在科学技术上的长期落后使人们形成了忙于追求先进技术的心理倾向,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先进的媒体方面,而没有把握其本质。追随西方先进国家,盲目应用先进媒体,没有考虑如何利用中国现有资源有效地促进教育发展,导致在实际教学中“电化教育”的作用失效,这种失效又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它的误解。

其次,从实际经验上看,同一种技术工具在不同文化之中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许多国家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形成了有效的做法,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强行移植可能会产生“水土不服”的后果,如现在很多人推崇的电子档案袋评价方式,它是建立在国外小班化教学、网络计算机相当普及的基础上的。然而,我国的教育体制和西方却存在很大的差别。

以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认识中,我们总是认为先进的就是好的,“学习”总不会错吧?其实,盲目的学习真的是错的,而且是大错特错。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接受事物的心理倾向的不同,造成了国外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与本国实际情况的冲突,这种冲突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2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不同的共同体,在其周围的大自然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产品是不同的”。不同地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社会状况、生活内容、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忽视这种差异,盲目进行改革会产生不良的结果。

教育信息化面临同样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别明显,民族众多,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这种差异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建设、推行方式及发展进程。东部沿海地区的渔业生活与西部草原的牧业生活对教育内容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因而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上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在推行方式上,人口集中地区和人口分散地区采用的教育信息化方式也要不同。如果我们忽视这些差异,以个别为例,强行在全国推行体现城市信息技术水平的、反映城市内容的网络建设和资源开发方式,教育信息化将无法被多数城市或农村所接受,长期下去人们无法认识到它的实效性,进而会对教育信息化产生怀疑、排斥。同时,当前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就农村而言,按经济状况来分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发展水平接近城市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二是虽远离城市,但人们仍可以保证基本生活的地区;三是贫困地区,很多人的温饱还是问题。面对这种现状,教育信息化不能要求全国一盘棋,如果人为地在最贫困的地区配备计算机,那只能造成浪费。教育信息化必须注意到区域的差异,否则,将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重重阻力。

1.3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文化传统并非传统文化,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既定的教育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观念层面上稳定的心理倾向,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地区世代传袭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特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相对独立性,强有力的惯性,它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一般地说,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民族倾向性、民族差异性等特征。

文化传统包括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这三个层面分别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不同层次上的制约。文化传统的物质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机构对教育信息化的阻碍作用。学校教育机构是最基本的物质文化层而。学校教育起源于奴隶社会,己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这一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便有了固定的场所。学校现存的教师、教室、黑板、粉笔,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有效的物质文化载体己经延续了很多年。一方面,财物因其容易变革,物质文化往往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各国大力投资教育,促进教育的信息化就不足为怪;另一方面,因为这一物化的文化载体一旦形成后,就会产生巨大的惯性,对教育信息化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在体制层面上,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有统筹规划全国教育的传统,倾向于对整个国家的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如果国家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则教育信息化物质层面建设的进程较快,反之则较慢,如中国、法国等。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观念层面,首先,传统的心态观念使得在新事物,新方法收到制约,人们习惯于用固有的观念去思考事物,处理问题。

2从文化方面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议

2.1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化道路

总结从电化教育到教育信息化的历史,在我国内始终有一些历史重演。首先,每当国外兴起一个新技术时,我国必然引起相应的改革,并大量的引进相关理论和经验。其次,学校内会纷纷购买设备,争相效仿。但是几年之后,大家会发现那些曾经备受关注的理论和所购买的的设备已无人问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我们所效仿的不适合中国的国情。邓小平说:“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因此,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立足本国经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深人研究其背后所隐含的实质,探求扎根于本土的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模式。

2.2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地推进教育信息化

“数字鸿沟”是美国教育信息化带给我们的教训。美国各学区经济,自然、种族状况不同,同时教育界对发展信息化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各学区自行发展,结果带来了信息化发展的混乱和差距加大的局面。因而我国要吸取教训,目前来看,由于区域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已严重不均衡,而这种不平衡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及教育信息化发展急需面对的难题之一。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化无法协同发展,发达地区的资源、经验、技术不能为落后地区共享。我们建议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注意以下几点:(1)总体指导上要分析全国经济文化状况,合理规划教育信息化层次,制定各层次发展的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2)各地要分析本地特点,如自然、民族状况,确定本地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3)组织力量探讨、开发适合本地的教育信息化理论和操作模式;(4)各地区“友好帮助”,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实现共同发展。

2.3传统教育应与教育信息化有机整合

教育信息化作为先进的教育,发展趋势受到了教育传统和人们固有心态的排斥与阻碍,但这并非是相悖的。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所引发的新的教育体系不可能一时建成,新的教育体系需要从传统教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如果在传统教育中引人教育信息化的成分,将引起人们认识上的改变,并采取相应的方式接受这种新的事物。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调和二者,改革学校制度、评价制度等,将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人才标准、教学内容等纳入到现有的制度中,寻求教育信息化与传统教育的有机整合。

2.4促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先进文化交流

从文化差异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或者地区其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国家和地区之间应该经常开展富有成效的交流以强化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的经验。共享在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思路、策略及规划上进行多层次多层面的交流。促进知识共享和文化变迁,鼓励创新和发展。例如中国内地和香港、新加坡具有几乎相同的文化指数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王佑镁2007)。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其它具有相类似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沟通借鉴。

3结论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与文化密切相关。在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中,文化只是其中之一,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同时也需要我们去探究。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各方各面,运用全局思维看待教育信息化才能使其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冬梅.简论文化对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4(10):42-44.

[3] 和学新.课程:教育的文化选择-课程设计的文化学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3):51-54.

[4] 彭虹斌.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53-5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