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能力素质培训心得体会{5篇}

2024-07-12 08:41:01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力素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力素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通过这次学习,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开拓了视野,更新了思维和理念,对今后的工作和实践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通过这次学习,我有几点心得体会如下:

一、理论知识得到了更新。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懂得了自身要强大,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用最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能力素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警体素养;警察

一、引 言

面对新时期我国执政理念的显著变化,警察职能也由暴力工具转变为公平执法者,这对警察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警察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娴熟的警务体技能、正确的政治思想。公安系统为保障公安民警紧跟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一部分在职民警进行培训或轮训,而任职资格类培训又是民警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切实提高这部分民警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使之尽快适应任职岗位要求,是当前从事公安教育工作者应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以警体素养为切入点,以任职资格类培训中的民警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来促进警察警体素养的提高。

二、确立以提高警体素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现实依据

首先是自身需要。当前人类进入科技化时代,尤其是机械化和电气化的飞速发展造成人类身体结构和身体机能的退化,身体和心理都形成了一定的惰性,过多地依赖于外界工具,身体活动急剧减少。作为人民警察也在享受着物质文明带来的便利,但也同样在不知不觉当中损耗着自己的身体,加上警察职业的高风险、高压力、高负荷的特点,导致了警察没有更多闲暇时间去进行体能方面的锻炼,其警体素养不适应当前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身体素质方面的灵活性、协调性、柔韧性及反应能力方面严重不适应职业要求,这也是导致民警伤亡历年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人民警察警体素养的培养是通过警体训练来获得的,包括军事队列训练、警务体能训练、警务技能训练、心理拓展训练等,以上的警体训练对于民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是工作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2条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1]一方面通过警察的职责可以看出,警察的工作是一项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这就要求警察要具备良好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警体素质完成警察勤务。另一方面在警务实战中,由于实战训练不足,民警在同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中付出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教训是沉痛的。因此,出于民警工作需求,我们应确立以提高警体素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社会的需要。警察素质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在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对警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警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社科知识和法律知识,更要求其具备扎实的警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当前暴力犯罪和频发的社会现实中,警体素质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素质,警察如果具备良好的警体素养,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提高警体素养也是社会对警察素质的具体要求。

三、以提高警体素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

(一)培养目标

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关于新警培训、领导初任培训、职务晋升培训、警衔晋升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的要求,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目的、时间和内容的要求,科学制定各类培训教学大纲和训练方案,突出培训特色,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做到教学和训练有据可依。[2]任职资格类培训作为民警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各级公安机关培养纪律严明、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如山的优秀岗位人才,而岗位人才从事警务岗位的基础就是需具备良好的警体素养。警体素养是通过后天的培养所获得,良好的警体素养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公安民警的适应性和警务实战能力,真正使警察做到“追得上、打得过、擒得住”;另一方面能增强警察意志品质,切实提高处理警务工作的效率和成功率,以及面对突发事件和危险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培养原则

一是要以体能训练和队列训练为主,辅以警务技能训练和心理拓展训练,促进警体素质与作风、精神面貌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坚持从实战出发的战训一致原则。实战与警务活动中需要什么就重点培养什么。该原则是根据警察在执行警务行动过程中实战的特点和职业的要求,紧密结合可能承担的任务,努力缩短训练与实战的距离,提高队伍的战斗力而提出的。三是训养一致原则。是指要注重提高训练效率,注重平时的警体养成教育,提高训练效益。训养一致是提高警察意识、培养作风、精神面貌及提高实战能力的有效途径。四是坚持科学训练、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任职民警的任职警种岗位及民警本身的年龄、性别、体质、体能状况、技能水平等实际情况,在训练的安排中要合理安排、注重精讲多练,要把道理和要求讲清楚,有效进行因材施教、因岗施教。

(三)培养模式

理清培养模式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是警察教育理论的具体实践,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培养模式是在职培训模式,虽然培训时间较短,但针对性强,在警务技能的训练中占了较大比例。而提高警体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需要警察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形成的。任职资格类培训的在校时间较短,为在短时间内加强警体素养就更要注重在职民警的警体思想的养成。所谓警体思想就是警察养成进行警体训练的习惯的观念,这样在短期培训后,人民警察回到任职工作岗位中也能定期进行警体素质锻炼,时刻注重警体素质的提升,对于警体素养的不断提升和有质升华能起到保障作用。

(四)课程设置

提高警体素养是以人民警察进行警体训练为主,包括警务体能训练、警务技能训练、队列训练、心理拓展训练等。具体的课程设置以任职资格类培训的总时间1个月为准,具体的时数可进行相应调整,如表1所示。

四、结束语

任职资格类培训是为提高晋升民警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政治素养、警体素养等素质的短期培训。由于当前警察因警体素养的水平低下而导致的民警伤亡率逐年递增,严重影响了公安队伍建设。因此,提高人民警察警体素养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人民警察工作危险度的有效途径。作为警体教育工作者,首要工作就是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实现任职资格类培训中警察警体素养的提高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博.警察体能训练与测试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公

安大学出版社,2009.

能力素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员工培训需求及师资队伍情况

员工技术技能培训需求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2012年教育培训工作会明确提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是加快实施“智桥工程”和“双千人才”计划,加大特高压人才、智能电网、应急救援、班组长等关键紧缺人才培养,落实好“521”人才及控股县公司员工培训计划,加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加强员工职业生命周期管理,大力推进全员职业生涯建设,突出实训基地和网络学院功能,构建企业大学学习管理体系,建立员工全职业生涯周期学习培训机制。

按照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智桥工程”要求和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技能培训中心依托新建的实训基地,切实开展好“双千人才”、特高压、智能电网等紧缺人才培养工作,做好“五大”专项培训、“521”人才援建藏区培训、班组长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按照培训“三化”(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要求,在课程体系、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考核形式上开拓创新,打造精品项目,提升培训质量。要全面完成各项教育培训任务,建设一支高素质培训师资队伍是必备的前提条件。

技能培训中心师资队伍现状

技能培训中心现有专任教师270人,其中主要从事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工作124人,主要从事普通学历教育工作146人(包括普通学历教育专业课程、基础理论课程及其他公共课程)。由于历史原因,技能培训中心教师大多长期从事普通学历教育教学工作,面对从普通学历教育向培训的工作重心转移,师资队伍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不合理、能力素质不适应培训需求、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其中60%的在岗教师几乎没有培训工作经历,缺乏企业一线、生产现场工作经历及精湛的技术技能。对师资队伍进一步统计和分析,从事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124名教师中,具有5年及以上教育培训经历约50人,占培训教师的40.3%,占中心教师总数的16.7%;如果按教师承担培训专业课程统计,情况更为严重,包括带电作业、变电检修、电网运行等几个主要专业在内,能承担教育培训任务的师资极少甚至没有。同时,根据调研统计,大多数普通学历教育教师转型意愿不强烈,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

针对以上现实情况,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领导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2009年抽调各单位相关专业企业兼职培训师10-15名上挂技能培训中心担任培训教师,承担教育培训工作1年。上挂教师在完成一定工作量的教育培训任务基础上,必须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开展“传、帮、带”,参与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对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以及学校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经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同意,技能培训中心2011年面向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系统公开招聘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拟增强培训师资力量。由于各种原因,效果并不理想,依靠此办法也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员工技术技能培训需求。技能培训中心培训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数量严重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

培训教师素质模型的构建

要破解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这一重大难题,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意识到必须着眼未来,内部挖潜,充分研究教师转型培养方案,调动教师转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技术技能培训教师,其技术技能专家与教练的双重角色决定了其特定的素质要求。下面我们以带电作业培训教师素质需求为例,通过岗位调研、模型设想、构建素质模型三个步骤,构建培训教师素质模型,与教师个体情况逐一对照,查找结构、能力、数量等各方面差距,思考对策,制订切实有效的师资转型培养方案及素质提升计划。

调研

该项工作由培训实施部门(如输配电线路实训室)负责,对本部门工作职责进行仔细梳理和分项,对各项培训任务及其实施过程中需要涉及的专业技术技能分别罗列、归纳,编制培训教师任职条件及岗位说明书。

同时,由技能培训中心人力资源部和技术技能培训部负责,对培训实施部门各专业课程教师及关键岗位任职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全面调研培训教师及关键岗位人员综合素质需求。我们对带电作业培训部教师和工作人员访谈后,通过整理谈话记录,分析得出了该部门岗位素质需要,按被提及的次数排列如下:专业技术技能、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客户服务意识、工作态度、专业技术资格或技能等级、责任心、现场指导能力。另外,反应敏捷、时间观念、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理解能力、大局观念、团队协作能力、亲和力等素质也被提到。显然,这些具体的素质内涵被调查者认为应当作为专业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或素养。

设想

根据对培训实施部门培训教师能力素质进行深入调研后取得的成果,形成各专业培训教师素质内涵总体要求,我们再按高、中、初三个岗位层级分别设想建立相应的岗位素质需求模型。三个岗位层级中,高级岗位培训教师要负责对中、初级岗位教师的指导,以此类推,中级岗位教师也要负责对初级岗位教师的指导。

以输配电线路实训室为例,通过调研访谈,取得了相应的调研成果。该专业所有培训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能、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大胆的实践创新精神,还要掌握带电作业前沿技术相关信息,经常性开展专业培训需求调研工作,承担培训实施性计划编制及培训课程开发,完成培训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相关培训课程教学任务。

结合部门编制的培训教师任职条件及岗位说明书,对培训教师工作职责与能力素质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我们将其必备的能力素质分解为专业修养、基本素质、团队精神、自我管理和工作实施等5大质簇:

专业修养――包括3个要素,即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技能、专业技术前沿。

基础素质――包括4个要素,即敬业精神、表达能力、自信心、执行力。

团队精神――包括4个要素,即协同合作、沟通协调、集体荣誉感、服务意识。

自我管理――包括4个要素,即学习能力、压力调适、全局意识、责任心。

工作实施――包括5个要素,即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控制、规则意识、应用与推广、创新思维。

构建

通过以上素质分析与归总,初步形成了以“专业修养”和“基础素质”为核心,以“团队精神”和“自我管理”为手段,以“工作实施”为目的的专业培训教师素质模型设想,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培训教师素质模型。如下图所示:

该素质模型包含专业修养、基本素质、团队精神、自我管理和工作实施5个素质簇和20项能力要素。培训教师素质模型提出了培训教师相对于普通学历教师而言更高、更全面的能力素质要求。如“专业技术技能”素质要求培训教师必须精通本专业各项操作技能,掌握生产现场操作规程及关键技术,准确分析事故原因并能及时处理等。

培训教师素质提升及转型培养

广泛开展教师素质能力调研

确定素质能力短板,制订切实可行的个人素质提升培训计划,缺什么培训什么,大力开展培训教师素质提升及转型培养。经过调研分析,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培训师资队伍素质能力总体上有以下3个方面需要转型或提升:

第一,由理论教学向技术技能培训转型。技术技能培训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培训教师首先就要从自身专业转型或技能提升着手。

第二,由课堂教学为主向现场实操为主转型。普通学历教育中,教师主要通过在教室、在课堂上系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但对于技能性、实践性超强的培训而言,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培训教师必须在实训基地及设备运行现场,通过操作指导等培训方式,实施培训计划,实现培训效果。

第三,由注重专业理论体系向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转型。普通学历教育,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本专业学科的理论体系,而培训教学,注重的是提高学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普通学历教育教师转型培养方案

根据调研报告,利用素质模型,编制切实可行的素质提升及转型具体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培养对象:技能培训中心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下的专任教师,重点培养和提升相关专业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技术技能。

培养目标:利用3年时间,采取多种培养措施,完成转型培养100人,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取得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培训资格及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能独立承担相应培训任务并开展培训教学。

培养内容:线路运行、线路检修、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电力营销、电网调度、电力通信、农网工作等专业岗位技术技能以及电力生产规程规范、教育培训职业素质等。

培养方式:专题培训、技能训练、结对互学、挂职锻炼、参观见习、跟班学习、课题研究、企业培训师培训。

能力素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素质拓展 训练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62-01

当前,研究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已成为大学生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随着拓展训练强势进入大众视野,其训练效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体验社会教育、形成正确的人际、情感和社会性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1 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意义

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让学生在集体中、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知识、领悟做人的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它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拓展训练能使大学生激发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极大增强合作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2 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的特点

2.1 教师为辅,学生为主

在拓展培训中,教师不再是主角,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设计、组织、布置、实施训练项目,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向。而学生是训练的主体,学生要参与训练的各个环节,完成训练任务,在每个项目中体验蕴含的道理。

2.2 活动―体验―感悟

活动是训练的外在形式,体验是学生的心理启迪,感悟是训练的终极目标。拓展训练过程一般包括“活动―分享―总结提升―应用”四个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

2.3 学生综合素质迅速提升

拓展训练所有项目以体验活动为先导,引发出人知、情感、意志和交往活动,所有项目都具有一定难度,是对心理、体能、智能的极限挑战。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队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3 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作用

3.1 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质

所谓做事先做人,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德才兼备方成事。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通过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个人勇气、信念,跨跃心理障碍,挖掘个人潜能。认识自我,敬业奉献。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和挫折。

3.2 培育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拓展训练可以有效的培育大学生团队的合作和协作能力,明确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学会处理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创造和谐团结的氛围和工作环境。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团队成员合作。

3.3 塑造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

拓展训练项目有的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每个参训者在如下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提高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创新能力”是职业素质的核心要求。 通过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训练发散性地思考问题,迅速转动大脑搜求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3.5 培养强烈的责任感

强烈的责任感是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训练项目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责任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应具有的信念。拥有责任就拥有了善良,拥有了责任就选择了谨慎,拥有了责任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石。责任心就是做任何事所需的一种平常而力求完美的心态。

3.6 锻炼较好的心理素质

职业素质训练中的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心境具有抵抗作用,使其个性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改善个性自我知觉,提高自信心。从而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4 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设置

4.1 高空项目

高空项目是利用大型的空中训练器材来完成一些高难度的高空技能训练。高空项目的目标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这个项目的设置目的是让学员感受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集体之间的愉悦感,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潜力,在培养学员的团队精神方向,这个项目起着重要的作用。

4.2 场地项目

场地项目的设计宗旨是“促进个人成长,提升团队效能”。场地项目为了培养学员的行为习惯,改善学员的心理素质,在项目内容设计时将拓展训练和体能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得学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拓展项目中改变行为,提升心理素质。

4.3 个人挑战类项目

在个人挑战类项目中,所有的项目都有较高的难度,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和挑战性,并且这类项目是要由学员独立完成的,因此需要学员具有极大的用气和决心。这类项目可以挑战学员的意志力和信心,还可以激发学员争取荣誉的斗志和责任心,进而向目标努力。

4.4 双人协助类项目

双人协助项目虽然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是这类项目的突出特点是它要求两个学员要互相包容、互相配合,通过共同的努力来达到目的。这类项目有助于培养学员包容心,以及互相尊重和帮助的美好品质。

4.5 团队合作类项目

团队合作类项目要求整个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通过默契的协作来排除活动中的困难。团队合作项目看似不难,但是它是以团队之间的合作为主,要想顺利完成活动,全队人员之间要互相鼓励和宽容,通过默契的配合来使整个团队获得成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拓展训练就是这样通过设定特定的环境和活动规则使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可以预见,拓展训练以其新颖的教学内容,独特的学习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方法必将成为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经。

参考文献

[1] 谭璐.人民论坛,2009(27).

[2] 雷光.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6).

能力素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一、高考体育生的心理素质概况

参加高考体育专业考试的学生一般为具有体育专长或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因此部分成绩较差或没有接受专业体育训练的学生并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经过专业训练的体育生形成了明显差异,最后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使其心理素质更加脆弱。作为体育训练的教师,不仅要从专业技术训练的角度提升学生的训练自信,同时要注意对体育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考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对体育生还是文化生,高考是我国教育的一个总体体现,它主要针对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有一个总体要求,首先客观上要求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主观上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判断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高考考生学习的信念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也是考生主体发展的主要条件,培养考生的心理素质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2.改革教育体制的需要

与传统的体育考试制度中对考生自主学习受到严重制约不同的是,新的教学理念体现的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对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调动,努力为学生创建平等的教学环境,为考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加??考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改革中教育体制的需要。

3.学校工作的需要

学校的体育课程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基础体育知识的认知和基础体育技能的掌握。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获得基本的体育知识,从浅显的理论知识到专业知识,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高考体育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对学习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高考体育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其体育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体育考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模式。体育考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考生要在教师具体要求下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素质培养,增强考生的信心,实现体育考生的培养目标。

1.创设轻松愉快的训练氛围

良好的训练氛围是激发学生训练热情的基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训练氛围中不仅能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训练,同时还能让学生进行愉快的体育训练,对教师讲授的体育训练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例如,在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增加一些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会体育知识,同时也能减轻自身的压力。在游戏中,学生和老师能较好进行交流互动,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能较大程度地增强考生的心理素质。

2.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学生训练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成绩考核,同样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认可。教师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完善的评价机制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训练热情的内在动力。但是教师在建立评价机制的过程中要注意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与时展相符合的评价机制,从不同方面建立评价机制,对训练中态度端正的学生要予以奖励,并且树立良好榜样,端正其他学生的学习训练态度,对每位学生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

3.设计完善的训练环节

符合学生发展的体育训练环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育训练,促进学生完成体育训练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分为。因此,体育训练老师在训练环节中,要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训练环节,确保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进行体育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在体育训练中获得自信,提高自我的心理素质。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基础。人际关系不仅是体育生训练环境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体育生交往、建立队友信任的基础,是培养团体合作精神的前提条件。因此,作为体育训练教师,在日常训练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除此以外,体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保学生在日常训练中能对教师产生信任,对学生有正确的心理评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训练心态和性格。

5.增强体育生的主体意识

高考体育训练是以体育生为主体开展的训练,因此无论是对其进行专业训练还是进行心理素质训练,都要增强体育生的主体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情感,促进体育生的训练热情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其次,要完善体育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6.树立体育生的自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