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运营管理总结心得体会{集合5篇}

2024-07-13 10:46:01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营管理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运营管理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基本的经济统计在企业市场管理、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销售管理、产品价格管理、财务管理及经济效益管理等诸多领域中的正确应用能起到预测、分析、决策、监控的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既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为此,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特点,选择一套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公司内部建立一套反映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获利能力)、资金综合运营能力(营运能力)、偿付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发展能力)体现企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并通过这些能力的达到程度来综合评价本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对企业的正确决策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选择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个企业如要全面反映其生产经营状况就需要设计和运用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也就是说通过用一系列的企业统计指标才能得以反映其企业经营状况及其变化的整个过程。在具体选择组成统计指标时应该遵循三个原则一全面性原则、二规范性原则、三及时性原则,既能满足与国家宏观统计指标的一致,也要满足企业微观的要求。

二、如何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

1、客观、公正、全面评价企业经济效益

统计渗透在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中,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反映企业静态和动态、规模和结构、效益和效率、诸多数量和质量特征、各种与经营有关的情况。

为此,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它①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②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从结构上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③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

2、反映企业发展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统计指标体系

我们将企业的发展归纳为四种能力,即获取利润的能力(获利能力);资金综合运营能力(营运能力);偿付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后续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的达到程度来综合评价某一企业经营状况。

三、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

1、资产净利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与获利能力的评价

①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表现了企业运用全部资本带来的收益。它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也是整个体系的灵魂指标。②资本金利润率=净利润/资本金总额,反映了企业的出资者向企业投入的全部资本金的获利能力。③成本费用利润率=净利润/成本费用总额,即企业所得与所耗的比率,综合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关系。

2、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与偿债能力的评价

①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它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由谁承担,又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它是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②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它是评价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③速动比率=(流动资产一存货)/流动负债,它评价企业流动资产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与流动比率相比,更能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

3、资金占总资产的比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与营运能力的评价。

①营运资金占总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一流动负债)/平均资产总额,反映企业的营运资金是否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它是营运能力的核心指标。②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净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③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净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营运状况,我们用应收帐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两个指标的组合来代替这个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是销售净收入与平均应收帐款余额的比值,反映应收帐款的变现速度,也说明收帐效率。存货周转率是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值,它是衡量企业存货数量是否合理以及销售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比率。

4、全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经济效益以及净资产增长率与发展能力的评价。

①全员劳动生产率=一定时期增加值/同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反映了企业活劳动的消耗效率。它是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②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本期增加值增长额/本期总资产增长额。可以说明企业是集约型增长还是粗放型增长。③净资产增长率=(期末净资产一期初净资产)/期初净资产的比值。它反映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这套体系是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应具有的行为导向、基本素质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所以,我们在选择这套体系的分析方法上,通过内部综合统计管理软件来加以辅助实施,提高了企业经济运行分析的效率。为了将评价结果直观化,使非专业人员更易于理解、接受这样的评价结果,除采用总分评定法外,还采用了直方图法和文字诊断的方法。这样更适用于企业的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自我评价。

四、提高统计指标体系运行效率的路径

1、统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更新

(1)掌握计算机知识,努力适应社会发展

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工具无疑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平台,包括通讯技术的计算机网络。所以,统计人员除了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等,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之外,还应该至少学会一些基本编程语言并掌握其设计方法。 (2)拓展专业视野,熟悉相关学科知识

统计人员要想在事业上有全面的发展,应该在搞好自己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必须关注与统计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努力扩展自己的专业视野。通过学习有关财务、金融、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现代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本专业知识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1)建立统计监管制度

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依托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建立和健全企业统计监管制度,还应建立相应的审查机构和责任制度。保证统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积极发挥统计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作用。

(2)建立信息数据管理系统

运营管理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控制 母公司 财务监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集团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正在蓬勃兴起。企业集团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之一,是以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型企业为核心,通过资本、契约、产品、技术等不同的利益关系,将一定数量的受核心企业不同程度控制和影响的法人企业联合起来,组成的一个具有共同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的多级法人结构的经济联合体。由于企业集团的组建模式和组织形式的不同,使得其集团财务管理的主体变得复杂化,因此,控制便成为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控制是集团控制的基本手段,财务管理贯穿了企业整个运营流程,在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建立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框架,是每个企业集团须要考虑的问题。同时,由于企业集团构成形式的多样性,在财务控制的框架设置上,也应有所体现。当前,我国的企业集团往往在财务控制框架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增加了企业的风险,降低了企业运行的效率。企业集团必须建立规范的集团层级体制,建立有效的集团财务控制框架,进行有效的财务控制,才能有序运转,促进整个企业集团的良性发展。

一、财务控制的基本前提

1、 产权关系清晰 。产权关系是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母子公司之间只有存在真实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才能形成真正经济意义上的企业集团。目前我国好多国有企业集团大都是靠行政命令组建 的,由于他们不是自发形成投资与被投资关系,且股 权结构单一,有的虚假投资导致产权控制不到位,管理软化。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权责明确。在集团内部的各个机构都要建立完善的责任 制。每个机构都应是一个责任中心。或投资中心,或利润中心,或成本费用中心,各负其责,各伺其职。这种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可充分调动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企业可根据市场的变化,自行调整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可提高管理效率。 使管理形式由垂直多级式向扁平式发展,解决了管理机构庞大、管理链条长、管理效率低的现状。

3、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充分认识市场规律,遵循市场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企业,任何凭经验拍脑门的管理方式都将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集团控制存在的种种不足:

1. 集团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缺乏科学性。未能确立起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

??2. 集团财务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体性。过度分权导致内部缺乏凝聚力,削弱了集团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

??3. 集团财务管理不讲配合,缺乏全面性。决策者认为财务管理无足轻重。

??4. 集团财务管理内容不足,缺乏动态性。事前预算无从谈起,事中控制甚为薄弱,事后分析未必有效。

??5. 集团财务管理监管不力,缺乏权威性。法规不完善,考核约束机制没有形成。

??6. 集团财务信息不真实客观,缺乏准确性。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无法有效预见和控制,同时难以进行准确的决策。

??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框架建立的思路:

世界上跨国公司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实现了集中管理,特别是财务的集中管理。可见,企业财务的集中管理势在必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核心是资本控制,这是企业集团得以形成的连接纽带。这主要是通过权限控制、组织控制和人员控制来实现的。企业集团建立财务控制框架的思路主要有:

??1.强有力的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体系。能够控制和协调各成员企业的活动,这是集权与分权问题的直接体现。集团公司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合理的集权与分权。

??2.设置合理的集团组织结构。包括:有效的相关财务职能的组织结构和其它牵制财务职能的组织结构。

??3.有效的集团财务监管体制。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监督手段是财务监督,使得子公司的财务人员成为集团的财务人员,而不是子公司经理的财务人员。这主要体现在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的职能设置上。在此方面,不仅包括集团公司内部的监督,也包括外部监管机构如证券监督机构等对集团进行监管的反馈机制。

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框架建立的实践

??针对上述我国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框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构建合理财务控制框架的思路,我国企业集团在财务控制框架建立的实践中,应在如下方面着手:

??1. 正确划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层次,建立强有力的财务控制体系。

??由于集团公司对成员子公司的投资结构不同,所以,在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会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集团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基本上可分为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两种。在核心层、紧密层企业之间一般是母子公司关系,而在半紧密层企业中一般是参股、合营等形式,故在财务控制体系框架的设置上,应以直接管理子公司为主,间接管理半紧密层、松散层为辅。此外,对同集团公司只有经济协议或合同关系,没有参股关系的合作、协作企业,在财务上只有结算关系不具有管理职责。根据集团公司对成员子公司的投资结构的不同,集团财务管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对母公司和全资子公司的财务必须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要求和制度执行。

第二层,对控股公司的财务管理可相对灵活,如允许其自行拟订财务管理制度,但不能出现与集团公司的财务制度不一致或相矛盾的条款,各项财务制度和重大财务事项要由集团公司的董事会或总经理审查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三层,对参股公司的财务管理可相对松散。集团财务管理部门不应该对他们限制具体内容,只需要通过集团公司派到参股公司的董事,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参与投资、分配等重大决策,掌握分析其财务状况、经济效益和重大变化等。

? 2.设置合理的集团组织结构,包括有效的相关财务职能的组织的结构和其他牵制财务职能的组织结构。

在我国现阶段,企业集团财务组织机构的设置通常有两种形式:

??(1)主体公司模式。集团公司的发展以主体公司(企业)的发展为核心,此时,该主体公司一般是母公司。集团公司的各个职能部门将依附于主体公司的各个职能相同的管理部门,这时主体企业的财务部既是主体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集团财务中心),又是集团公司的财务部。

??(2)母公司控制模式。在此模式下,母公司将注意力集中于财务管理和领导的职能。母公司通过制定财务政策,对集团内部的财务和会计实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母公司最为关注的往往只是子公司的盈利情况和自身投资的回报、资金的收益。如集团公司由不同行业或生产不同产品的多个企业组建而成,这时,集团的财务部门要重新设置,如何设置,由集团公司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当集团公司向大型化发展,子公司较多,经营多元化,彼此间的独立性较强时,集团功能更加偏向于独立性较强的财务管理与资本运作。

? 3.适合集团公司运行特点及机制。

??财务管理模式能否适宜于集团公司自身经营管理的运行要求,是该企业集团公司财务运行质量的体现、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如果财务管理的模式不能使企业集团公司的组织特性表现出其“联合”的优势,那么“协同优势”就只能成为集团公司的口号而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此外,根据企业集团的形成特征我们可以知道,企业集团可能包括从事若干性质完全不同业务的经营实体,而这些实体可能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可能也有所不同,这需要根据各组成实体的具体情况来构建财务控制框架。

??(1) 对于特定行业的实体,在制定管理框架时,经遵循并贯彻国家的特殊管理规定。集团中如果存在一些特殊行业的成员,如国家管制品生产企业或国家支持企业等,需要我们合理考虑这种特殊性,使整个集团依法运营,享受应有的政策优惠。

??(2) 根据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实体,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根据集团构成实体治理结构,集团成员一般有分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等,根据不同类型的成员企业,设计企业集团财务制度时应考虑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如总部(行政、人事、财务等)实行费用预算管理。分公司不具备法人资格,是集团内部核算单位和内部利润中心,实行预算管理和目标经营责任制管理。全资子公司系独立法人,执行公司法,实行独立核算、预算管理和资产经营责任制管理;控股公司执行公司法,实行董事会制度,集团公司或母公司对控股公司实行委派董事和监事,并实行董事、监事财务报告制度,重要的管理制度参照集团公司的规定;参股公司按照公司法运营,集团公司或母公司通过委派董事或股东大会行使管理职能。

??4.有效的集团财务监管体制。现实表明,财务监督是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的最重要的监督手段之一,这主要体现在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的职能设置上。有条件的集团公司应该向成员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代表集团公司总部对他们的资本运营进行指导、监督,参与财务管理工作。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责是督促下属企业的财务工作符合国家、集团的有关规定,制定下属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参与下属企业运营、筹资决策,审签票据并对集团公司负责。

??5.建立权责分立的制度。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设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财务人员的权责分派。权责分派包括定义进行营运活动的权利与指派责任人,以及建立信息沟通管道和设立授权方式等。此项规定关系到财务人员在遭遇和解决问题时的主动性,也关系到财务人员所享有权利的上限、企业集团的某些政策和关键财务人员需要具备的知识及经验等。

??6.建立以资本绩效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制度。从理论上说,一个经济组织最原始的动力或目的仍是取得利润。而一个企业集团公司的成立,正是使企业集团的有限资本达到避免风险的“最优化”组合,以形成高效益的资本回报结构。其具体内容包含产业结构的效益选择比较,及时提出资本结构的调整,以及对资产结构的转移,以资本运营效益为中心。具体从集团公司的资金筹措、投向、运营、调配管理,到资金收益的产生,实施全过程的资金管理,把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作为集团公司的资本管理中心、资产运营监控中心、资金的筹措调配中心、企业资本扩张的投资中心。因此,必须建立以资本运营绩效作为集团的主要指标的考核制度。基于此思路,对核心层企业和紧密层企业也要在与企业集团总体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进行资本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陈纬,《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引进与咨询,2006,02

2、张冬,《对会计信息化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研究》,会计之友,2006,02

3、曾湘红,《企业集团与合并会计报表》,商业会计,2005,20

4、栾波,《企业集团如何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2005,08

运营管理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构建责任会计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银行管理的科学化。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存款付息,贷款收息,赚取存贷利差成为银行经营的特定流程,也就是说,一定的收益与取得这些收益所发生的成本相配比,最终形成经营成果。由于银行通常是按专业性质来设置内部职能部门,比如,贷款部门管理发放贷款,资金组织部门负责存款,中间业务部门进行市场拓展,计划部门管理资金调度等,各部门的分工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如果仅仅在收息与付息这两个环节上进行成本和收益的单纯计价,就无法体现财务的核心地位,因为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财会部门的事,而是贯穿于银行经营的始终。利润的获得也不仅仅是财会部门进行简单的收息与付息操作,而是取决于经营的全过程。实践表明,没有实行全方位计价,财务管理的职能在银行经营的各个价值链中可能缺位,造成各环节只局限于本身的业务拓展,关注量的增长,而忽视其业务所能带来的利润,有的甚至盲目扩张,有悖于商业银行经营原则。推行责任会计,就是要形成纵横的经营网络,将总体经营目标纵向分解到各级行,横向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形成联动的盈利整体。为了使各职能部门的经营方针、政策和利益与总体目标紧密结合,责任会计总中心必须对下达给各责任中心的预算和目标进行监督,对目标进行适时的调整与修订,以控制和协调银行内部各责任中心的经济活动,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考核,奖优罚劣,使银行的管理系统、规范、有序。

(二)有利于调动职能部门和员工的积极性。尽管银行一再强调“收入与效益挂钩”的经营机制,但是由于责任没有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员工,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许多部门和员工仍躺在国有银行的“铁床”上吃“大锅饭”,这种缺乏自发性的经营机制,弱化了商业银行讲求效益的原则,最终导致管理粗放、经营低效。推行责任会计,使各职能部门成为相对独立的责任实体,每个责任实体的负责人,都将成为本责任中心的内部“法人代表”,每个员工都是该中心的责任人,其利益与责任实体的利益息息相关,督促每个责任中心都从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出发,调动员工参与经营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本中心的各项专业活动能够高效有序运作且产生最大效益。

(三)有利于解决现行指标考核体系的弊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着许多欠缺,如时点指标多于时期指标、数量指标多于质量指标等,致使基层行疲于应付这些考核指标,难免产生重量轻质,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挖潜等消极行为。相当多的基层行为争取更有利的计划指标,抱着“跑市场不如跑上级行”的观念,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请求上级行调减考核指标;有的甚至在完不成指标情况下,利用上级行监管的时滞,采取不应有的对策来逃避考核,忽视了对经营效益的真切关注,比如吸收“过夜存款”以粉饰报表数字等,其结果增加了无效益的成本支出。因此,在现行体制下,如果单纯设置考核指标来监督经营行为,往往被监督的仅仅是指标本身,而并非经营管理业绩。实行责任会计,使各职能部门在一定范围内拥有管理自和费用分配权,并承担相应的责、权、利,有利于放开手脚,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彻底改变仅侧重于绝对指标的考核而无法准确衡量各行的创利能力和经营效率的局面。无论考核那种指标,最终都应归集于利润的取得,从而改变纯粹应付某项指标考试的被动局面,有利于各部门均从银行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从根本上调动银行管理与核算的积极性。

(四)有利于经营目标责任制的实现。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经营目标责任制是纵向分解到下一级银行,对所有部门和员工的约束力不均衡,产生了营业机构紧张繁忙,而机关却轻松坐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病。同时单纯由财会部门作为统管利润的中心,侧重于事后的分析考核和总结经验教训,无法从根本上约束经营过程的各种行为,监督、控制、纠错等手段均严重滞后。推行责任会计可以有效地将财务管理的职能延伸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和每个员工,使财务会计从事后的成本计算和分析考核向事前的成本制定、规划和控制转变,使银行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上都能讲求核算意识,做到纵横一体,步调一致,确保经营目标责任制的实现。

二、责任会计体系的构建

(一)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责任利润的编制。责任中心的划分实际上就是确定银行内部各职能部门在责任会计体系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在一个营业机构中,各职能部门就是一个责任会计的分中心,根据总中心下达的责任预算合理开展业务,同时配备专门人员承担责任会计管理事宜,模拟计算责任收入、责任成本和责任利润。根据国有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相关的责任中心:

1、总中心。主要是计财部门。本中心职责除作为总责任中心外,同时还是全行的资金买卖中心和非利息成本管理中心,处于银行内部资金买卖和合理确定内部转移价格的中介位置。本中心根据上级行下达的经营目标,编制全行的责任预算,横向分解到各责任部门,并负责指导各部门的责任会计核算,协调各责任部门之间的计价、利益关系和责任关系,并定期汇总全行的责任会计报表,对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并落实奖惩方案。本中心经营活动是从资金组织部门买入存款,从同业或系统内借入资金,并向信贷部门卖出资金及向同业或系统内拆放资金以获取利差,在总负资金营运管理责任的同时,还必须压缩非生息资产占用,并对全部的业务管理费、其他营业支出负统一管理的责任。本中心的收入为向信贷部门出让资金按确定的内部转移价格计算的收入,以及其他资产利息收入;支出为占用资金组织部门资金按确定的内部转移价格计算的支出、其他负债利息支出和本部门应负担的费用和其他非利息成本。

2、信贷资产责任中心。主要是信贷部门,按目前农行的组织体系可在该中心下达若干个责任单位,并确定一个部门作为本中心的责任主体,或由各有关信贷部门单独设置责任中心对总中心负责。本中心职责是负责投放信贷资金,保全信贷资金安全,提高信贷资产收益。本中心经营活动为向总中心买入资金,并通过对外发放贷款而获取收益。本中心收入为向企业发放贷款按国家规定利率计收的利息;支出为向总中心买入各项信贷资金按确定的内部转移价格计付的利息、营业税款、应提取的相关项目以及本部门应担的费用。

3、存款利息成本责任中心。主要是资金组织部门。本中心职责是合理组织资金,通过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筹资成本。本中心经营活动是通过合理组织存款,并按一定的内部资金价格卖给总中心以获取利差。本中心收入为向总中心按以确定的内部转移价格出让资金而取得的收入,支出为对外吸收各项存款应按国家规定利率应支付的利息以及本部门应负担的费用。

4、其他收入中心。主要是中间业务部门。本中心职责是大力进行市场拓展,创新服务品牌,提高银行无形资产,狠抓中间业务收入。本中心经营活动是利用银行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以及银行良好的信誉,通过市场拓展,大力开发中间业务品种,为客户提供先进的服务手段以收取手续费收入,在服务客户、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时,可以带动全行传统业务的发展为银行带来可观的手续收费收入。本中心由于不占用银行的资产规模,因此对其利润的确定可根据历年银行结算业务量确定基准的收入,考虑当年市场拓展的目标等,确定增量的结算手续收入和业务收入。本中心责任利润的大小可通过核定收入的标准额与实际执行对比计算。

5、管理成本责任中心。主要包括非业务部门。由于非业务部门一般没有责任收入,主要职责就是搞好本职工作,在责任总中心核定的责任成本内,节约费用开支,降低管理成本。本中心责任利润的大小可通过核定成本的标准额与实际执行数对比计算。责任中心确定后,各责任中心根据总中心下达的责任预算,在本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的计量、记录、计算和积累有关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系统,通过核算及时提供各自的内部资金营运信息,由总中心作为银行内部结算中心,为各责任中心进行资金买卖提供场所,并实施监督和控制手段。

(二)确定内部转移价格的目的和定价模式。由于责任会计的基本架构是在银行内部职能部门按资金来源性质模拟财务核算,将以前由财会部门统负利润的现状改变为全行各部门均讲求核算意识,使以往单纯进行资金筹措与运用的局面改变为部门之间资金有偿使用的买卖关系,实行计价结算,使每个责任中心以出让或接受资金的收支抵补相应的成本费用后,形成本中心的责任利润。实际上,内部转移价格就是指行内部门之间资金往来应计的价格,它是责任会计制度的核心和灵魂,是实施责任会计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确定内部转移价格主要有三个目的:其一,分清各责任中心的经济责任。要通过转移价格的确定平衡各责任中心的权责关系和利益分配格局,为公平客观评价各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提供依据,进而保证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定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是确定利润预算的依据以及确保公平竞争的基础。其二,适时体现领导者经营取向与意图。内部转移价格可作为确定银行整体或阶段性发展方向的杠杆支点,管理者可通过适当提高或降低内部转移价格中的调节系数传导政策意图,从而确定银行经营的主要方向以解决主要矛盾。比如要增加信贷资金运用,可以通过降低内部转移价格,适当调低信贷部门买入资金的成本,从而刺激信贷投放;同样,要刺激吸收存款,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就得适当提高转移价格。其三,促使经营目标责任制合理地在纵横经营层面得以同步实现。科学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可以使银行所有部门、所有岗位、所有员工为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经营目标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辅佐。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内部转移价格可采取两种定价方法。一是单一的价格模式,单一价格是指各责任中心在进行产品转移时采用一个标准价格进行结算,可采用成本加成的方法定价,资金买卖双方均以同一标准价格为标准,其基准利率是银行的存款成本加上标准费用率,同时考虑到各行处的经济状况、吸存的难度系数以及适当的奖金系数等。买卖双方共同遵循同一价格,但在遵循标准成本加成法的基础上,应考虑在存款成本与贷款收益关系,并能通过这个中间价合理体现经营目标。二是双重价格模式。双重价格是指提品的责任中心转出产品与接受产品的责任中心转入产品,分别按不同的内部价格进行结算,差额部分由虚拟利润中心即总中心来承担。无论是买入资金的部门还是卖出资金的部门,原则上都可以划分两个层次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即以上年各项存贷款综合平均收付息率为基础,以现行存、贷款利率为依据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

(三)责任中心的考核办法。责任会计总中心按季(或按月)集中归纳汇总各责任中心的责任会计报表,对各责任中心内部利润的完成情况、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责任成本及部门费用的控制情况等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其责任预算进行对比,计算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查明客观与主观的影响程度,以量化的形式明确管理责任,及时监督和促进各部门业务的发展趋势,综合评价所有责任部门的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结合奖惩制度,及时兑现奖惩。

三、推行责任会计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领导重视,观念更新。由于银行推行责任会计尚属新生事物,而且涉及所有部门和员工,各级领导要予以高度重视,促进全员尽快从适应了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转变到按内部模拟市场进行运作,使核算和效益的意识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形成人人关心效益,事事讲求成本、处处精打细算的良好氛围,排除阻力和困难,使责任会计真正成为改变内部经营机制、促进经营效益提高的重要手段。同时从单纯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到责任会计管理模式,所涉及到的人员不仅仅是会计人员,对所有责任中心的人员都将成为内部会计人员,因此必须加大对员工责任会计知识的培训,有关人员必须努力掌握责任会计办法和财务管理知识,适应改革的要求,使员工成为既懂经营又善于管理的多面手。

2、切合实际,合理运用。责任会计制并不是一个万能的模式可全盘套用于各类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考虑自身特点,如组织结构战线长、形式复杂、经营规模庞大等,且长期以来专业化经营的思维仍然根深蒂固,如果单纯实施责任会计而放弃实施经营目标责任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基层行的经营特点和管理重点,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处理好责任会计制与经营目标责任制之间的关系,充分注意责任会计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使责任会计制与经营目标责任制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进银行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使国有商业银行尽快走出经营困境。

运营管理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物流节点;加盟连锁经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构建一个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对自己的重要性,而物流节点对优化整个物流网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义的物流节点是指所有进行物资中转、集散和储运的节点,包括港口、空港、火车货运站、公路枢纽、大型公共仓库及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狭义的物流节点仅指现代物流意义的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和配送网点。本文的论述中主要采用狭义的物流节点概念。

一、物流节点的功能

现代物流网络中的物流节点对整个物流网络起着重要作用。实际上,物流线路上的活动也是靠节点组织和联系的,如果离了节点,物流线路上的运动必然陷入瘫痪。从发展来看,物流节点不仅执行一般的物流职能,而且越来越多地执行指挥调度、信息等神经中枢的职能,是整个物流网络的灵魂所在,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建设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物流节点,不但有利于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地区整体优势,实现物流一体化经营,提高物流经营的规模效益,而且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物流合理化。综观物流节点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如下:

(1)衔接功能。物流节点将各个物流线路联接成一个系统,使各个线路通过节点变得更为贯通而不是互不相干,这种作用称之为衔接作用。物流节点利用各种技术的、管理的方法可以有效的不同线路的衔接中断转化为通畅。

(2)储存和保管的功能。物流节点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存储物资,并对存储的物资实施保管和控制。物流节点通过储存、保管功能,平衡生产和保证供货。

(3)流通加工功能。流通加工是将产品加工工序从生产环节转移到物流过程中的作业活动。对处在停滞状态的物流节点上物资进行流通加工,既不影响商品的流通速度,又能满足市场消费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4)货物运输能力的调节功能。各种运输工具的运输能力差别较大,需要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物流节点与之有机结合,形成各种流通中心网络系统。

(5)信息功能。物流节点是整个物流系统或与节点相接物流的信息传递、收集、处理、发送的集中地,这种信息作用在现代物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复杂物流单元能联接成有机整体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物流节点经营现状

近年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众多物流节点像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地规划和建设,但在这些物流节点经营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难题和困境。

(1)各物流节点多以自我为中心,节点间互动互助不足,节点网络层次体系差。目前有些物流节点规划由某个部门或行业牵头完成,往往带有明显的行业和部门色彩,缺乏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和支持,使得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失去了相关规划的配合与产业布局的支持,在实际运作中使得各个物流节点之间无法通过区域经济产业合作为纽带将整个区域物流设施形成有效的合力,很难有效的发挥整体及个体作用。

(2)处于物流节点的企业物流服务意识淡薄,竞争手段单一。例如从国外物流园区的运作经验来看,均把其作为非盈利性机构来运作。而国内对物流园区的建设与运作经验多来自于开发区建设和运作方面,把其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只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而忽视对整个区域内物流资源的贡献和整合,形成了物流园区的公益性和商业性的矛盾对立,这与物流园区的建设初衷背道而驰。

三、物流节点实行加盟连锁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1.物流节点实行加盟连锁经营的理论基础

(1)供应链理论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是一个包含了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的企业结构模式,而本文将要研究的物流节点连锁经营,是把研究的范围规定为石家庄市的货运、配送站、仓储等一些中小型节点,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这些节点的连锁是属于供应链结构的一部分,具有供应链的发展特征。节点加盟连锁经营主要是通过产品(技术、服务)的扩散机制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来发展壮大企业的实力,因此,节点连锁经营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以分布企业集成和分布作业协调为保证的新的企业运作模式。

(2)连锁经营理论

连锁经营是企业的一种组织结构设计,更是一种组织形式,它不属于商业层面,而属于经营层面。连锁经营本质上就是生产、管理、服务、操作标准的建立和拷贝传播。商业领域可以发展连锁经营,那么在物流服务领域同样可以。中小物流节点可以选择行业中实力强大,拥有先进物流技术和行业管理水平的节点加盟,在扩大加盟总部经营规模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援,使双方朝着合作互利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整个物流行业服务水平的提高。

2.物流节点实行加盟连锁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物流节点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在2006年全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中,全国包括运营、在建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达到了205个,至于再低一级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更是多如牛毛,无法统计。然而,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规模化、规范化是物流节点必然的发展方向,物流节点的高速增长是不会长时间维持的,如果只看到短期的高利润就盲目投资,只会造成重复低水平建设而饱尝苦果。传统的经验方式现在不行了,物流业的新技术、新科技的普及,要求物流节点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必须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我们还处在资本积累阶段,而世界竞争已进入资本、规模、规范和管理的综合比拼,任何一家企业再想靠自己利润的积累来完成做强做大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事了。所以说做连锁是现代物流节点经营的大势所趋,只有连锁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才能构建高效率的物流节点网络体系,实现物流成本的有效节约,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进而增强加盟连锁物流节点的整体竞争力。

3.物流节点实行加盟连锁经营的优势分析

(1)加盟总部的经营优势

1)总部不受资金的限制,可以迅速扩张规模。做为总部的物流节点可以不受资金的限制而迅速扩张,因为开设的每一家特许加盟店都是由加盟商自己出资,加盟商对分店拥有所有权,总部只需输出优秀的管理、品牌、产品和服务即可。由于特许经营风险较小,各金融机构更乐意贷款给总部和加盟店,因此开分店的资金来源较容易解决,这使特许加盟店能快速“克隆”。

2)加盟连锁节点更加积极肯干,有利于总部的事业发展。加盟节点是加盟店的真正主人,加盟店的经营好坏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他们中间许多人拿出自己大半辈子的积蓄投入到加盟连锁经营事业中,一旦破产则会“血本无归”。有些人是从银行贷款投资的,若无法归还,则贷款时的抵押物品也不得不赔进去,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加盟者工作起来非常勤奋,他们在将自己的加盟店经营的红红火火的同时,也使总部的事业蒸蒸日上。

3)总部可以降低经营费用,集中精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广告宣传方面来说,如果是正规连锁,由公司总部支付广告费,但如果是特许经营,加盟总部负责广告策划和实施,广告费用则由各加盟节点分担,这实际上降低了总部的广告宣传成本。而加盟总部给予加盟节点的各项援助,包括监察费用,都可以从各加盟节点的营业额中抽取一定的比例获得补偿,这实际上是让加盟节点分担一些管理费用,等于降低了总部的经营成本。

(2)特许加盟商的经营优势

1)降低创业风险,增加成功机会。随着物流节点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个资金有限、缺乏经验的投资者要在高度饱和的物流节点市场环境中开创一番事业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投资者选择加盟一家实力雄厚、信誉度高的物流节点做靠山,可以直接从加盟总部获得创业知识及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援助和培训,不必从头做起,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创业风险自然降到最低,成功的机会将会大大提高。

2)加盟节点可以得到总部系统的管理培训和指导。对于一个不成熟的物流节点来说,要想独自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物流管理方法,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要冒着经历失败与挫折的风险。但如果这些节点选择加盟一个有实力的、发展成熟物流节点企业,就可以立即得到总部的物流管理技巧、经营诀窍和先进的物流技术手段方面的培训。而这些经验是总部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投资者照搬这些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避免走弯路,容易获得成功。

3)加盟节点可以使用总部驰名的商标或服务。对于新成立的或者竞争力弱小的物流节点来说,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声誉,吸引物流服务需求者。绝大多数情况下,加盟总部己建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和高品质的物流服务,独立的物流节点若加盟了这些特许经营组织,就可以分享总部的无形资产,自己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可随之提高。就物流服务需求者而言,一般也会把加盟的节点看成是某大集团属下的企业,从而增加信赖感。利用这种优势,加盟节点可以迅速稳固市场地位。

综上所述,发展物流节点加盟连锁经营,是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和市场运行机制,深化经营网络建设,全面提升节点网络体系水平,加快物流节点适应市场环境变换步伐的积极探索与深刻实践,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因技术手段与服务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市场控制能力弱化、盈利水平降低的被动局面,对于巩固物流节点的市场控制能力和垄断地位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红霞.物流节点类型确定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4,12.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8:3.

[3]马韵馨,郑又新.珠三角物流园区管理模式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

[4]李泽.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项开发及运营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6).

[5]姚春龙,裴小平.连锁企业特许经营理论与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02:3.

[6]潘秋荣.连锁零售业供应链的研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8,(7).

作者简介:

运营管理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 论文摘要:电视频道运营是电视业整体改革发展的基础,是电视机构整体运营、人才整合、资金流动、节目经营的基础。本文结合中国电视频道运营的现状,论述了构建电视频道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电视频道绩效管理的概念、目标、战略战术和电视频道绩效管理的激励机制,旨在为中国频道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和为中国电视业和电视机构的运营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电视行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我国共有2100家电视台3600多个频道,其中通过上星对全国播出的频道超过50个。电视台管理的理念也从过去单纯要求电视台做“党的喉舌”,到现在同时强调电视台的经济属性,即“两个效益”的协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媒体间竞争的加剧,大量同质化的频道和形式雷同的节目迫使各个电视台从频道资源的量的扩张逐步向分众化、专业化的方向转变。而作为产业集团中相对独立的电视频道如何去经营管理,更需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机制来进行评估和认定。所以,本文从电视频道运营入手,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绩效管理机制在频道运营中是如何发挥它应有作用的。

1 电视频道运营的现状

所谓“电视频道运营”,就是把电视频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经营单位和核算单位,相对独立地进行经营管理。具体来说,就是电视媒介经营单位根据电视的内在规律和电视受众的特定需求,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划分,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比较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受众群体的需要。

中国电视频道运营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5年11月30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四套加密卫星电视频道,分别以播出电影、文艺、体育和少儿、农业、科技、军事等专门节目为主,这标志着我国频道运营的大幕正式拉开。接下来,随着1999年中办82号文件的出台以及2001 年年中广电总局关于“无线、有线合并”通知的下达,我国的频道改革制不断深入,频道制运营成为了我国电视业的主流。我国电视频道在电视台(产业集团)中扮演角色也从最初的节目展播平台演变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这主要表现在,最初只有电视台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电视台内部实行中心制,如总编室、新闻节目中心、文艺节目中心等,这些中心与台之间不能以独立的形式存在。频道出现后,成为节目的亮相舞台:“节目─台─观众”变为“节目─频道─观众”,这就要求频道成为节目制作和市场运营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由于频道既独立于台,又高于栏目,体现鲜明的电视品牌特征,这就使得频道走上完全独立的道路,成为最为重要的电视经营资源。

2 建立电视频道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总体上看,我国电视频道运营还只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由于我国广播影视长期以来实行计划事业型为主的体制,我国的电视媒体的管理上往往表现出粗放式随机性的特点。表现在频道经营管理上就是,频道的整体定位还比较模糊,缺乏对今后发展的长期规划;不计运作的投入与产出,不认真体察与研究观众的收视期待,更不会细致评估传播或者宣传的实际效果,简言之,就是管理缺乏系统性、经营缺乏计划性、决策缺乏科学性、生产缺乏合理性。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要期待相关的法规与政策的调整与跟进。从微观角度讲,特别是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的电视频道的内部运作来说,就有必要以一种精细化的管理代替先行的粗放性管理。绩效管理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控制手段,它将已发生的结果或者行为和预先确定的目标进行对比,来判断现状的好坏,供管理者采取下一步管理活动提供分析决策信息。可以说,进行绩效管理与评估是电视频道在寻求精细化运营管理的最佳选择。

当前,整个广电行业正在进行“制播分离,转企改制,三网融合”等一系列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大变革,这种变革命不仅包括内容和技术层面的调整创新,还包括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上的变革转型。据悉,继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制播分离方案获得批准之后,湖南广电集团,山西广电总台也递交了各自的体制改革方案。实际上,管理是个复杂的体系。其中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流程优化和成本核算,对于广电行业时下的发展尤为重要。作为基础管理的一部分,绩效管理与上述各个环节都有很强的关联度。因此,本文下面从绩效管理这一话题入手,管窥广电业管理水平领先者之秘诀。

3 健全的绩效管理机制助推电视频道快速发展

当前,80%的电视台经营得不好的根源在于缺乏健全的绩效管理机制。通过研究发现,从国内排名靠前的媒体集团到地市级媒体平台,很多媒体都有过聘请管理咨询公司做“外脑”的经验,但是管理变革能达到什么效果和程度,则不尽相同。就绩效管理而言,笔者觉得,“一定要先从战略管理入手,然后做组织架构,最后才是绩效管理。战略是方向,组织架构决定了在怎样的组织基础上运作,最后才是把组织目标分解,分级进行考核” 。现代管理理念也认为,明确目标与责任是提升执行力的首要条件。只有目标层层分解,考核层层落实,才能最终形成全员绩效管理。

3.1 绩效指标要体现战略战术

管理学上,绩效管理是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在内的一个闭环系统。作为绩效管理流程中的一个环节,绩效目标如何制定是技术,也是艺术。绩效目标的制定源于对未来发展的判断,绩效目标怎么定,看情况,看基数,看增长。我们用电视广告营收目标举例,“每个城市的经济结构不一样,关键要看两个数据:当地消费水平和人均消费量,以及电视媒体在本地的市场份额。”我们制定指标一定要上下沟通,不能强迫,要告诉电视从业人员绩效指标制订的利与弊,权利不到位给权利,资源不到位给资源,激励不到位给激励,给他们支持。指标一旦制定,就不会情易改动。考核指标的确定对电视台是把双刃剑,是广电业绩效管理的难点。比如,频道一般用收视率进行考核,但是广告营收和节目制作是分不开的,联动指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出现一线(节目制作部门)指责二线(广告经营部门),二线指责一线的情况。笔者所在的天津电视台改革前的情况就是如此,“搞经营的搞经营,做节目的做节目,各管各,内部经营出现扯皮的现象。后来电视台请来了咨询公司指导管理变革,首先对台里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将原来以功能划分设置的新闻部,文艺部,专题部,广告部等各部门,改成了各专业频道,,节目购销公司,技术中心,广告经营中心。在绩效考核上,对频道内的节目生产部门按照收视率,市场份额和广告承载三项指标进行考核,收视率,市场份额以及广告承载各部分的比例分别是50%,20%,30%。组织架构和考核指标大大提高了经营和节目生产部门目标的一致性和积极性。同其他台一样,天津电视台对频道既有收视率考核和市场份额考核,也有广告承载和互动协作的考核。今年1-10月份,天津电视台自办节目在当地的市场份额位居省级以上城市台前十名,天津电视台一直以来倡导的“媒体资源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和“整体作战”的思路,并有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绩效管理规范来保证。具体到执行当中,月度考核只考核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季度考核考核的是整体作战,互动协作的情况,会有广告经营支持奖,活动冠名奖等,年度考核则主要考察广告承载,频道在广告经营上面做了多少贡献,包括自办栏目承载了多少广告额,创收了多少利润。采取“加权打分”的方式,把收视指标,经营指标,管理指标等各类指标联动起来。注重收视,就把收视的指标定得高一些,注重利润,就把收视的指标定得高一些;注重利润,就把利润的权重定得高一些。此外,电视媒体毕竟有其特殊性,对于具有政治导向性的新闻节目,就不能简单地用收视率和广告指标进行考核。对此考核制度的总原则就是“导向金不换,收视硬道理”,对所有节目实行“导向一票否决制“。据了解,大部分电视台对于新闻内容都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大都采取了“一票否决制”的考量方法

3.2 绩效管理要帮助员工完成任务

绩效管理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也不是简单的激励,而是为了帮助员工有效地完成任务。如果只问结果而不管过程,往往会使得下属无所适从。每个员工都要有一本绩效考核手册,到年底竞聘时,考核达到良好才有竞聘的资格,达到优秀的才有竞聘的条件。对部门考核则全是硬指标,完成了指标的120%是优秀,100%-120%是良好,100%是合格,100%以下就是不合格。湖南广电集团采取了一种取巧的办法。完成了广告任务,频道能拿到50%的收入,集团拿到另外的50%;而任务以外的部分,频道可以拿到70%至80%,其余则归集团。至于任务的制定,则要考虑来年的资源情况,当年的完成情况,并给足发展的后劲。除了常规的绩效考核,电视台还可出台名目繁多的管理办法对频道和栏目进行考核。举例来说,天津电视台就出台了《频道考核管理办法》,《节目经费管理办法》《天津电视台创意奖管理办法》和《栏目警告和推出管理办法》。栏目做得好就追加经费,表现差就适当删减经费,减到20%就打住,减经费不是目的,即使栏目触碰到底线,也不会马上拿下,还会有两个月的考察期,目的都是为了鞭策和激励后进,帮助员工完成工作任务。

3.3 薪酬激励是绩效管理的关键

任何一个绩效考核体系都是和薪酬挂钩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的努力获得应有的回报。薪酬激励是绩效管理“计划─实施─检查─激励”管理循环中的最后一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薪酬激励的结果决定了新一轮绩效管理循环的效果和质量。在薪酬体系上面,要尽量做到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两个原则。笔者认为,可以确定“整体薪酬,为岗位付薪,为绩效付薪”的薪酬管理理念。整体薪酬,就是每月所有职工的薪酬总额与频道当月的总收入挂钩,即每月的薪酬总额是当月收入的一定比例。这样,薪酬总额总是随着总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收入增加,则当月的薪酬总额就增加,总收入下降,则当月的薪酬总额就随之下降。为岗位付薪,是指薪酬分配的依据之一是岗位,分配上不看学历,不看资历,不看职称,只看在什么岗位上,岗位的重要性是决定职工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为绩效付薪,就是要彻底改变“大锅饭”分配模式,频道的薪酬总额由频道的总体绩效来决定,部门,栏目的薪酬总额由部,栏目的绩效决定,个人的薪酬由个人的绩效决定。具体操作起来,每个月初,频道首先根据各栏目在上个月的收视排名和收视率核算出各栏目组的绩效考核系数。具体办法是,若实际排名和实际收视率达到或超过目标,则绩效考核分配系数为实际收视率/指标收视率(大于1);若实际排名和实际收视率只有一个达到或超过目标,则绩效考核分配系数为1;若实际排名和实际收视率均没有达到目标,则绩效考核分配系数为实际收视率/指标收视率(小于1)。频道总监可以根据薪酬总额,各部门(栏目)的绩效考核系数以及各部门(栏目)的岗位设置情况,将薪酬总额一分不少地分配到每个栏目,栏目负责人再将员工的考核情况换算成岗位薪酬,分配到每个人员。这种薪酬分配办法使得每个部门和栏目组的负责人和员工不仅关心本栏目的考核结果,更关心本部门或其他频道的考核结果。这是因为,在频道薪酬总额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一个部门或栏目的绩效考核结果与上月相同,但其他部门和栏目的绩效考核结果与上月相比都有增加,那么该部门或栏目的薪酬总额一定会下降。即使所有的部门和栏目的绩效考核结果都增加,增加最少的部门和栏目的薪酬总额也会下降。这样频道上下就形成了“不进则退”和“进步慢也是退步”的意识和理念。采用这种绩效管理的激励性作用,可以体现出来栏目与栏目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职工个人之间你超我赶,一种积极进取的频道文化氛围。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任何组织只有不断新陈代谢,才能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体制,让“人才能流得进,庸才能流得出”,保持流动的机制,激励在岗人员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努力工作,电视媒体才能更好地发展和稳定。而对于电视频道经营者来说,只有不断实践并探索全新的绩效管理的方式,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员工工作质量,才能提高电视媒体的整体绩效,使我国电视媒体在世界媒体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