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阅读培训心得体会{优选5篇}

2024-07-13 18:52:01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教读式”在教读类课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所谓教读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的阅读训练形式,对应的是教读类课文。根据钱梦龙先生的观念,教读的基本方法是随机指点,教读的策略是为学生铺设上升的台阶。

“教读式”在教读类课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是方法、习惯和能力的习得训练。即借鉴应用钱老“教读式”操作模式,把每个单元1至2篇教读课文,作为训练学生阅读的主阵地,依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明确目标要求、基本流程和阅读方法,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和习惯,训练学生相应的阅读能力;关注学生文本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各抒己见、交流研讨、相互启发,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并能迁移应用,为后续的自读式和复读式阅读训练奠定坚实基础。

二、“自读式”在自读课文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自读式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一种训练形式,对应的是自读类课文。

“自读式”在自读类课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是方法、习惯和能力的迁移训练。即借鉴应用钱老“自读式”操作模式,把每个单元2至3篇自读课文,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试验田,依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单元阅读训练重点,引导学生训练相应的阅读方法、习惯和能力,并尝试摆脱教师的“拐杖”作用而自己行走阅读。

三、“复读式”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复读式本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这里创新发展为迁移运用在教读式和自读式阅读训练形式中习得的方法,在以经典名著为主的课外阅读教学中学以致用,最终形成阅读能力。

“复读式”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是阅读方法、习惯和能力的拓展训练。即创新发展钱老“复读式”操作模式,把每个单元课外自读课文和每学期两次的名著选读,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自留地,放手学生训练相应的阅读方法、习惯和能力,最终走向“教师为了不教”。

四、钱梦龙导读法的应用意义

部编教材阅读部分,以各单元学习为主(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辅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x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

(一)形成基于部编新教材的教育目的观。钱梦龙先生指出,学生不仅在阅读训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同时也在阅读训练中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培养性格,乃至形成世界观。这一切基本涵盖了人本主义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全面界定。这与部编语文教材的意图不谋而合,也是本课题的现实意义之一。

(二)形成基于部编新教材的师生观。钱梦龙先生“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观是对人本主义师生观的继承和发展。他将学生放在自身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地位上,强调学生阅读的内心体验,强调阅读的自我实践。

钱梦龙先生的“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基本理念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样的师生观更好地调和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保障了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

(三)形成基于部编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观。钱梦龙先生的“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操作模式为“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钱老反复强调,“导读”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不待老师讲”而“自己能读书”的能力;“导读”的核心问题是教会学生读书;“会读书”的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浓厚的阅读兴趣,三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四是相当的阅读能力。

阅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训练;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71-01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老师可以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可以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摘抄评价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阅读教学提一些建议,并将这些建议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就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这项活动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材料的选取选用适合程度的语言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从文章的难易程度来看,如果所读材料生词过多,难免要不停地查阅字典,如果句子过分复杂,每句都须反复推敲,那么学生必然很快失去阅读兴趣。因此所选材料应以熟悉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为基础。遇到少量的生词可以猜测其意义。猜测对提高外语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从文章的体裁来看,所读材料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阅读材料的趣味性也必须十分注意。阅读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学生培养起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将会迅速提高。阅读策略的培养在进行阅读前后甚至同时,适当插入一些特殊的训练对提高阅读效果和培养阅读能力大有好处。这些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利用上下文揭示词义,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词类形式,迅速抓住基本思想,并学会使用字典。学生必须逐步学会通过分析词的结构以及上下文关系帮助理解词义。阅读短文还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原则,按“全文、段落、句子、词语”的步骤阅读文章。可采用通读、细读和复读的方法找到最佳答案。在通读、细读和复读中,复读尤为重要且行之有效,通过复读来审视、推敲答案,提高答题命中率。只有通过增加难度,克服阅读中的困难,才能提高阅读能力。阅读速度的提高对阅读的要求,首先是理解,其次是速度。读得快,不理解等于没读,能够理解而阅读速度太慢,则效率太低,意味着阅读能力不够。

阅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既古老又年轻和富有生气的人类社会的文化教育活动,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有了文字就有了阅读,阅读史如文字史一样长。从现代的角度看,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阅读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倍受人们的重视。 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乐园。人类正在充分地利用和发挥着阅读的社会功能。因此,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一年级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引导独立思考,鼓励阅读个性的发展,重在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二年级重视朗读训练,培养默读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注重情感体验,享受阅读审美乐趣,重在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语气、学习默读,体验情感。三年级抓好精读课文的教学,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落实词、句训练,培养默读能力,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培养思维能力,重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习方法,自主阅读,精心指导”;组织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运用方法,独立阅读,主动学习,提高能力。四年级重视朗读指导,培养默读能力,把握内容,体会感情,读写结合,适当延伸,在阅读中积累语言,丰富自我。五年级除以上内容外,强调了阅读个性和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总之,对于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朗读训练与指导

读,要给足时间,读,要有层次的指导,读,要形式多样。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标》关于各阶段的基本要求,做到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低年级段在读中识字,以“识”促读,学习普通话,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逐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识字、写字、读书的好习惯。中年级段自主阅读,交流感受,积累语言,在读中理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阅读习惯。高年级段自主阅读,读思结合,欣赏品味,学会学习,在读中感悟,拓展阅读视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三个阶段共同的要求。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的 《桂林山水》一课时,力求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朗读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关于读,我对学生的训练过程是:初读(读 通顺,不破句,边读边画重点)――再读,默读加速,读流利--精读,高声朗诵,做到有感情――品读,读出意境,做到字正腔圆,情随文动。学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两段文字真是棒极了,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全赖于科学的训练,全在于我对“读”的训练理念的把握。从我市不少语文老师的课中都可以看出读的训练加强了,读的方法科学了,读的品味提高了。

二、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质疑问难

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倡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要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教师;把“理解”、“品味”、“领会”、“感悟”留给学生。教师的讲,讲在点子上,讲在关键处,学生的学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从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这些变化,的确是十分可喜的。例如我在执教《桂花雨》一课时,就十分精彩,生活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感的关键。面对语言文字的描绘,我们要靠开启生活图景,来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体验,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朗读的火就会点燃起来。我问:同学们,摇桂花时的情景美吗? 生1:(异口同声)“美!” 我说:“那它美在哪里呢?” 生2: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散落下来。生3: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下来。 我进一步启发说:“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4:桂花轻轻地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生5:桂花落满一身,我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我说:你的心情如何? 大家说:“我想大喊。”我乘机说:大家一起喊一喊。生齐答:(非常兴奋地一起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通过学生的展示与交流,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跃然纸上。教师利用画面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自然“由画入诗”,引导学生读诗文,升华情感,学生的品读、欣赏、动手、动口、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到这个时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教法和学法都得到了合理利用,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三、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积累语言。

阅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 课文阅读 课外阅读 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阅读作为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训练目标。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搞好课文阅读教学

新编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都编排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课文的精读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文教学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激趣导入。即在学生阅读材料之前,通过播放课文录音、多媒体展示情景、口头叙述故事梗概等方式引出材料,让学生初步感知阅读材料,产生阅读的兴趣,活跃思维。第二步,在初步感知阅读材料后,提出一二个指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限定时间内“略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篇,领会文章的主旨,避开文章的细节。第三步,提出一系列更细化的问题,让学生“扫读”课文,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信息的筛选,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弄清楚材料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态度及说明的问题,另外时间、地点、人物、数据等也是学生应注意的重要信息。第四步,点拨解疑。分析篇章结构及重点词、句用法,帮助学生攻克语言难点,进一步理解材料内容。第五步,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从范读到自读,从熟读到背诵,这是一个培养语感、消化吸收语言材料、知识内化的过程。第六步,以写带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的理解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改写、缩写等活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整体的吸收和运用,以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做好精读和泛读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但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课外阅读就成为课内阅读的必要补充。课外阅读以泛读为主,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英语报刊、书籍,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英语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增进知识,开拓视野、巩固课内学到的阅读技巧。

课外阅读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辅导为辅,如果没有得力的措施作保障就难以持续开展,所以教师要备好课外阅读这一课。首先,要为学生备好适当的阅读资料。一是所选材料要内容健康、思想性强、趣味性浓、令学生爱不释手。二是材料新颖、体裁多样、题材广泛、语言质朴、引人入胜这样才寓学于乐。三是材料要由易到难,难易适度,逐步加深,能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提高阅读水平。其次,对学生的阅读量及阅读时间也要有一个量的规定,如每天定时定量地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等。另外,还要采取有效的评价、激励措施,如定时开展阅读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览、“小书虫”评选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课外阅读的积极开展。

三、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重技巧的训练。首先是阅读速度的训练,体现效率优先、限时阅读的原则。“略读”和“扫读”是实现快速阅读的两种重要方法。“略读”是略过文章的细节描写,目光跳跃式,扫描式前进,快速找出文章的主题段、主题句、及每句的关键词,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文章主旨的一种阅读方法。“扫读”是带着问题的阅读,目光从上而下迅速搜寻所需内容,一旦找到答案,即可停止阅读。这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两种阅读技巧。

除了阅读速度的训练外,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一要教会学生推测:根据标题、插图推测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段、上下句推测下文内容,根据上下文、构词法、句子结构推测词义等。二要教会学生抓关键点,主题段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主题句又是一个段落要阐述的观点或讨论的问题,抓住这些关键点将对文章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在训练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逐词逐句的读、用手指或笔尖指读、小声唇读等方式,都是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因为担心对前面内容不理解或遗漏细节,不断的回视重读,对不认识的单词停下来查字典以求实解,也是不正确的阅读方法。归根到底,这些眼、手的多余动作都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影响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是对教师耐心恒心的考验,切忌操之过急或半途而废。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是关键。

参考文献

阅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一、阅读的内涵

阅读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造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书面语的交际活动,是一种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言语活动。具体的说,阅读是对三种相互有关而又互有区别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语义的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种形式。要想提高学生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教师就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效能。

二、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内在动因是学生持续学习和取得优异成绩的真正的动力源泉,而内在动因的激发是由学习者对某种事物的积极认识或喜好产生的,这种由学习者对某种事物的积极认识或喜好所产生的心理倾向性即是兴趣,因此兴趣的有无成了学习者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正如有句名言“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要前提就要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紧紧围绕不同的阅读目的,去设计形式多样而又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以最大限度的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无是阅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前提、关键!为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阅读的选材难度要适中,题材要有时代性、新颖性、趣味性,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趣味性强,又具有启发性、探讨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层次感要分明,以便于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便于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既能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又能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兴趣感。

3、阅读训练题的设计区分度要明显。对不同的学生在训练中要采取不同的训练策略,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为他们设计相适应的练习形式,优生要为之设计难度相对较大的练习,使他们在其训练中都能在不失兴趣的前提下阅读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最大限度的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限时阅读

阅读训练是一种长期而又艰苦的学习活动,平时要对学生进行多种不同题材的限时训练,题材要涉及广泛,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要有应用文,其内容要涉及日常生活、人物传记、国外风土人情、故事传说、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史地科技、自然现象、新闻报道、体育活动、广告说明、书信、通知、目录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每天最好要求学生训练1—2篇阅读,每篇阅读用时不超10分钟,只要坚持训练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训练成果!

2、略读(skimming)

略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文,迅速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主旨大意,确定作者在行文中所外显的情感态度及其倾向性,并能回答与文章主旨大意相关的问题。在阅读中要注意下面的一些技巧:

1)阅读之前要先浏览与之相关的问题,以便在阅读过程中有的放矢,大胆的取舍。2)在阅读过程中要划出与细节有关的相关词汇、句子(who、what、when、where、why),也包括一些与问题相关的长句、难句,为读后处理文后与之有关的细节题、解答难题做好准备。

3、跳读(scanning)

所谓跳读就是利用略读过程所划出的相关内容进行再读、研究,从而解答与细节相关的问题。若对整篇进行阅读势必浪费宝贵的阅读时间,也不必要。跳读的目的就是快速有效的获取细节问题的答案,因此跳读只需要特别关注常与5W(who、what、when、where、why)和1H(how)等与细节内容相关的语句,有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具体的数字。

4、精读

在对文章进行了略读和跳读之后,往往要对文章进行一次精读。精读的目的是要去理解文章的每个段落的内容、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的段落、归纳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发掘作者透过文章所吐露出的潜在情感以及态度倾向性,完成与文章篇章结构有关的练习,以便学生对篇章结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注意运用常用的阅读技巧:即关注文章的首段和末段以及每段文章的首、尾句。

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阅读过程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十分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阅读的高效性,节省阅读时间。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授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

1、 学会猜测词义

高考阅读是允许出现5%的生词的,阅读过程生词的出现往往会影响或限制其阅读进程,以至于使学生丧失继续进行阅读的信心。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遇到此种情况正确的处理方法,告诉学生一定不要慌张,因为任何生词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有时候要读完整段或整篇文章至少要联系出现生词的上下句,然后才能理解其意义;其次要充分的利用构词法、同义词、近义词以及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来预见生词的意义。例如:foresee其词根是see “看”的意思,而fore 则是前缀“在前面的”的意思,因此这个词的意义就是动词“预知”的意思。

2、抓住文章的首尾段,以及每个段落的首、尾句

这是对文章进行略读必须运用的阅读技巧,这一阅读技巧有利于学生快捷的捕获文章的主旨以及文章每个段落的大意,能够大大地提高阅读的绩效。因为文章的首段往往是为了表达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而末段则往往起到对文章主旨大意进行补充和强调的作用;而每个段落的首句则往往是对整个段落的概括,而尾句则也是起强调作用。

3、学会正确分析长句、难句

近年来高考阅读文章中出现的长、难句逐年增多,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往往不知所措,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进程,而且会大大地挫伤学生的阅读自信心,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遇到此种情况时的正确处理措施,首先要告诉学生不要慌张要冷静,并且要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具有能够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利用已有的语法知识储备对长、难句式进行正确的语法分析,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分清主从句以及他们之间在语义上的内在联系,分层理解,最后整合整个长句的意义。有时候短句也是难句,要能把短句根据上下文意义补充完整的语义句。 4、学会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正确的处理一些推断题

阅读往往还会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阅读完全文之后能根据文章中所述的事件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所透露出的情感态度对某些事件发展的趋势或结局进行必要的预测。这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题型,它能够较好反映出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也是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的考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渐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告诉学生在进行推断时候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推断时学生必须牢记:任何推断都要忠实于原文,要在文章中寻找根源,要把已知作为推断的前提,从而推出未知部分,切忌学生去凭空臆想、为所欲为的妄加推断、评论。解这类题的常用方法是领悟文章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相邻句子间的关系。并且要充分的关注文章中所呈现出的一些连词如:if, because, though, as, which, and, but, however, therefore, so, for example, so that, so…that, on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等。明确哪些是表条件关系的,哪些是表结果关系的,哪些是转折关系的,哪些是表原因关系的,哪些是表并列关系的等。

5、学会根据文章的上下文以及文章作者的笔调来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

要告知学生作者陈述自己的观点往往都是借助于别人的观点,但有时候也有先陈述某一观点的,然后对此突然转折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的。所以在解这类题目时要告诉学生特别注意这一点,即文章中表面的观点不一定是作者的观点所在。

五、阅读过程中要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

不良的阅读习惯往往会限制着阅读速度,而且会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阅读的高效性。这些问题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又具有普遍性。

1、出声阅读(verbalization)

出声阅读的主要弊端是阅读速度和效率都会受制于说话速度的限制,这种不良阅读习惯严重地制约着阅读的效能。从阅读速度上比较,默读速度几乎是出声朗读速度的2倍还多,而出声阅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候是嘴唇在动,有时候是喉部在动等等,这些都会制约着视觉对文字的扫描速度,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努力纠正学生的这种不良习惯。

2、心读

心读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自言自语,它过分的依赖于语言符号而忽略对句子意义的整体理解。虽然阅读过程中人体的各部位都没有明显的外部表现,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会直接影响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读者一旦形成这种习惯便很难克服。

3、指读

指读就是读者借助于手指或者其它工具指着一个个文字进行阅读的一种形式。指读的习惯会大大地阻碍眼球的运动,它极大地限制着大脑的快速反应的活力,因此学生必须克服这种阅读习惯。

4、复读

复读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遇到某个生词或不熟悉的短语就会重新回到这一地方,或者读完一句或一段觉得不理解又会重新回到这一部分的阅读方式。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阅读目的不够明确,而且缺乏阅读的自信心。纠正的方法首先是明确阅读目的、树立阅读自信心,其次是在平时训练时要强迫自己的目光从左向右扫描难度适中的读物。只要坚持训练就一定会克服这种不良的阅读习惯。

5、逐词逐句的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