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和老婆一起买了两本书,她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读《好爸爸胜过好老师》。我先读完之后,感觉很失望。又去读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一读就让我连连感叹相见恨晚。两书虽然起名上形似姊妹篇,但内容质量实在是云泥之别。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家教指导书,内容贴近实际,书中介绍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理念,对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很多难题都有所涉及,非常适合我们这个年龄初为人父母的八零后阅读。
通读全书,有几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就是如何与孩子相处。在传统思维中,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听我们的话,按照我们的想法和指令去生活学习,往往我们在这种管理性的思维模式中,过分限制了孩子的天性,最终导致孩子对父母的逆反心理。所以,我觉得作者传达的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引导他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是安排好他的每一件事,或者替他做好每一件事。给他更多的鼓励,去强化他的优点,并推而广之,而不是反复强调他的缺点或者错误。想要孩子做好某件事,就要想方设法保护孩子对这件事的兴趣,而不是通过反复地指令和强迫去让孩子做,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这件事,甚至最终把这件事放到了敌对的位置上。比如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就要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通过大量的作业来滋生他对学习的反感,不是通过对分数的过分追求来加强他对考试的焦虑。
第二,作者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小学主要解决的是学习兴趣问题,初中主要解决的是学习方法问题,到了高中,才是真正比拼学习能力的时候。所以说,在小学初中阶段,学校已经把考试成绩的重要性渲染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家长这个时候就不要对成绩再有过分的关注和追求。因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并不会与孩子将来的成功与否有决定性的关系。这一点我从实际经历中就深有体会,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在走入社会后,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定就比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差。不过我虽然想到了这一点,但是我觉得作者总结的更精准,更透彻。所以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不要让他对学习感到厌烦甚至恐惧。
第三,以我们国家现在的状况,进入小学甚至初中当老师的门槛非常低,这也造成了老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孩子能否在小学初中阶段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以及为将来的成长打好基础,只能碰运气。书中写到作者为了孩子的"暴力作业"去与老师沟通,而又因老师知识背景的浅薄和教育素质的低下而无法沟通,作者为了避免孩子受到老师的冷落或不公正待遇,又不得不陪着笑脸避免与老师冲突。读到这些真是让人感慨,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到底是在为国家培养栋梁,还是在毁灭国家的未来?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究竟有多少本来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孩子,被捆住手脚困在了起跑线上?
第四,读到最后一章,作者通过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让那个曾被诊断为严重的儿童多动症的孩子恢复正常的案例,看得我几乎要流泪了,一方面我为作者能帮助一个问题如此严重的孩子改掉自身的缺陷,成长为一个好孩子而为这个孩子感到高兴,也感叹他的幸运,遇到了如作者这样的好老师,好朋友;另一方面,我又为更多的孩子感到悲哀,因为遇不到这样的好老师,这些本来没有大脑缺陷和精神疾病的孩子,本来应该通过改变家庭教育环境来得到改变和成长,却被使用副作用不明的药物来进行治疗,最终的结果只能听天由命,而如果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得不到改善,往往类似的症状根本得不到改变,最严重的后果往往会导致孩子在成年后走入歧途。
以上就是我读此书后的一些想法,其实本来读的过程中想到了很多东西,但是读完后开始写这个书评的时候,却只想到了这几点。
在此,我也郑重地推荐所有为人父母的朋友都来读一读,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说的,我们每个人的孩子都是一块玉,如果我们只会拿着锄头去雕琢,最终只能把这块美玉变成一文不名的石头。
前段时间,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同样作为妈妈,也同样作为教师的我,将全书通读一遍后发现原来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
本书的尹老师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婷婷,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无痕。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给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震撼和生活细节中的指导。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尹老师说:“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爱上某件事,他才能把这个件事做好。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尹老师设了一个“记功簿”,记录孩子成长中外在的一些进步,同时也记下了她内在的进步与成长。每页只记一件事,画一朵小小的红花——算是给孩子的奖励。这个方法,很多家长和老师肯定都用过,但却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记功簿”还有“记过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样的错,没想到这样的结果是,优点会巩固成为真正的优点,缺点也会巩固下来,成为总也改不掉的缺点。也有的在设“记功簿”时,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如作业得了几星,考试得了几分,比赛得了几等奖,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品行的培养。
儿童和成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而事实上,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点进步都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如“帮妈妈洗菜,洗得很干净”“帮邻居奶奶收衣服”“扶受伤的同学上医务室”“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动承认错误”“劝阻同学玩危险游戏”等等。作为教师,还要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三、对阅读极其重视。
该书的第二章几乎全部是讲早期阅读的,从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方法,到阅读给学习带来的好处,各个方面都阐述的很到位,并且举了很多的实例。用作者的话说,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课外阅读能提升孩子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阅读实质上构成了孩子对生活的参与性,构成了他们经历上的丰富性。
看了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让我们记住她的一句话吧!“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
暑假的时候有幸拜读了尹健莉老师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知道尹健莉老师写的书在对幼儿教育这块有很大的见解,所以这次的寒假,趁着有时间,又再次拜读了尹健莉老师的另外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完这本书之后,也是感触极深,尹健莉独特的看法,深刻的笔触,道出了很多关于幼儿教育的看法。
就如尹建莉老师之言,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他的成长需要很多的雕琢,而雕琢这块璞玉的人就是与他最亲近的人。其实妈妈在孩子的教育成长过程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妈妈是跟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跟他们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虽然父亲的作用也很重要,但是跟妈妈相比,妈妈对于照顾孩子更为细腻,更为照顾的周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爱人的也是妈妈。
我觉得妈妈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对象,有的时候妈妈也是给孩子信心的最好对象。妈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孩子都在模仿着。首先尹健莉老师她自己本身就是一位好妈妈,书中她也是用自己的案例在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做一位对孩子有帮助的好妈妈,虽然也有可能迷茫的时候,但她还是很努力,很坚强的去克服了,成功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好妈妈的力量。最为映像深刻的就是关于圆圆打针的时候,孩子们小时候最怕的事就是打针,每当孩子们听到要去打针的时候,也是不情不愿,会哭,会闹,圆圆也跟大多数孩子一样,害怕打针,去医院也会哭,也会闹,这个时候就需要妈妈的力量,尹健莉老师选择耐心的去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打针,打针一点也不疼的就像蚊子叮一下那样简单。
其实孩子会惧怕打针,有的时候是因为孩子给不了自己信心,尹健莉老师就一直在鼓励着圆圆,你一定行,慢慢的圆圆开始接受,也不再抗拒。相信打针也是很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事儿,每个月要打的预防针,生病的时候要打的退烧针,挂水的时候要打的针,每次要打针的时候孩子哭的总是那么的让人受不了,很多的妈妈肯定是一开始也是非常有耐心的去哄着自己的宝宝,可是宝宝如果还是继续哭闹,妈妈就会失去耐心,语气中可能就会略带严厉,妈妈们常常忘记了宝宝会抗拒,是因为宝宝没有勇气,妈妈也忘记了要给自己的宝宝带去鼓励,让他们有勇气面对。尹健莉老师就给我们很好的上了一课,不管是已经做了妈妈的,还是正准备做妈妈的人,这本书对于我们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映像。因为是通过自己发生的事儿,把自己当成案例写的,特别会给人感触,也特别容易让人接受,看起来是真实可靠的,而不是纸上谈兵,不牢靠。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需要妈妈的陪伴,很多的妈妈也是忽略着这一点,觉得孩子的成长自己的参与无关紧要,也不注重去和孩子交流,去了解孩子的内心,这些不关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其实孩子特别的依赖妈妈,他们需要妈妈的陪伴,他们需要妈妈的鼓励,需要妈妈给他们信心,妈妈的这一角色真的对于孩子来讲特别重要。有一些妈妈就始终没有注重到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的去看看和本书,可以给你很大的启发,你会收获很多的东西,你也将会有很大的改变。
我希望每个妈妈都会陪在孩子身边,陪伴着他们成长,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就可以想到你,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你就在他们身边,在他们遇见一些事没有信心的时候,你依然可以在他们旁边给他们信心,鼓励着他们。不管他们长多大,你都可以在他们身边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希望每个妈妈都会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快乐,有意思的童年。
今天花费3个小时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大概给看了一遍,整体感觉,这本书对小学生家长是必备的,他里面讲到了关于写作业,暴力作业,学习提升等方面都有介绍。对我震动最大的有2个点。
1、对学习成绩的提升,在小学,乃至是初中,这些都是可以逆袭的,这个魔法棒就是课外浏览。这使我更加深信要陪孩子一起看书,将现在的看书时间再增加。而这个看书是孩子感兴趣的书,不要给孩子任何功利性的行动。这些对他以后的爆发有很大的影响。对这2个孩子,现在要把陪他们的读书时间扩大到每天的1.5小时,不要只是限制在他们的绘本上面,可以是任何的东西。在他们上小学以后就能够让他们去看长篇6??说,这个对读书习惯的养成,提升浏览速度很重要。里面讲到“当浏览量上去了,浏览速度也会提升”
2、一个家长应有的智慧里讲:最好的“管”就是“不管”,这让我想到最近和两个孩子之间的事情,特别是大宝,最近让我很苦恼,早上起来开始哭,不愿意上学。自己不穿衣服,洗脸刷牙都是磨叽的,没有很干脆的完成。上学校之前有时还会闹一场。在回来家以后,吃饭前看电视,吃饭后自己玩,在我的提示下,自己去整理玩具,洗脸刷牙,上床看书,玩玩具,听故事,该睡觉时不愿意睡觉。
想一想自己给孩子定的目标,现在发现我其实也常常的在提示孩子,这个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管,这类管会让孩子失去主观能动性,不会去安排自己的事情,让孩子成为一个很好的履行者,而没有成为一个思考者和自控者。
那这类“不管”究竟是如何不管呢,这个和我给他制定的他需要做的事情之间是甚么样的关系呢,我给他制定这么多他需要做的事情是对的呢还是不对的呢?如果是对的,那怎样样做,才能让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去自己做呢,解决这些问题呢?这些和自控力,之间是甚么关系呢?
突然之间觉得,自己是属于管的比较多的家长了,这个到底对我们家的两娃是甚么样的呢。
今天如自己所愿,把书大概看了一遍,很多好奇心被满足了,照旧值得把她买下来,花时间去看。也合适将它推荐给其他需要的人,这本书要比《完全的成长》少烧脑很多,那本相对是心理学的书,需要一句句去体验。而这本给了很多现在家长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案。
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要做的是要尊重孩子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在孩子的先天发展机制下,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协助孩子获得良好的发展。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一段话,我一直记忆犹新: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从兴趣、方法到勤奋,是个因果关系,前一项不存在,后一项就不能很好地实现。所以,在每一种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重要,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兴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所以一直以来,我们一直抱着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学习。记得有一次书写“心”字,那三点和斜钩的关系,孩子怎么写都写不好,写出来的比例关系,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不知道他是故意的还是真的掌握不了,当一个特别夸张的“心”再次出现的时候,我在中间加了两个圈和一个弯,“心”字变成了一个娃娃的头。当时我和孩子一起哈哈大笑,然后我想机会来了,就跟他说,要不来个比赛,看谁写的“心”字让对方没办法变娃娃头,谁就赢,孩子一口答应了,他认真起来了,没写几个,一个完整的“心”字出现在眼前。这时我也不忘记大力地表扬他,说他又战胜了自己,又获得了进步。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关于“暴力作业”的章节,我们学校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从来不会像书中提到的老师那样布置“暴力作业”,为我们家长减少了不少因为在作业上和孩子对抗纠缠的麻烦。当初读这个章节的时候,我也曾经“幻想”着用书中教的方法来对付“暴力作业”,当“幻想”破灭的时候,迎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家长以什么态度来陪伴孩子做作业。特别是在学习拼音阶段,虽然老师已经放慢了节奏,别的学校一个月学完的课程,我们分了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学,但孩子对拼音的认读还是跟不上。记得那些学拼音的日子,我们天天在心中默念是亲生的,是亲生的。然而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发火,试过几次,在读拼音的时候孩子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读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我的情绪来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我选择先离开,我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现在感觉得有点情绪,我需要自己待一会,让爸爸来陪你一会,等我调整好了我再过来陪你。在调整情绪的时候,我想到了著名的“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者是对事情的诠释。C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当你不喜欢C的时候,就去找A的茬,尤其与创造A有关的人,而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变的因素,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我对自己说,孩子暂时不会读,记不住,那就给他多点时间,没关系的,我不能因为这样就对他生气,这样对他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等我的情绪调整好后,我对孩子说:宝贝,学这个拼音对你来说有点难度,是不是?孩子回答说:是的,妈妈你的情绪调整好了吗?你刚才是不是想发火?我说:是的。孩子说:妈妈,你虽然有时候是一个烦燥的妈妈,但是我还是爱你的。我抱着孩子说:妈妈有情绪,是妈妈的事情,和你没有关系,我会处理好的,我也爱你。
无论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爱和自由》、《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正面管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等育儿书籍中,都离不开:爱、自由、倾听。
记得幼儿园临毕业的那个学期,孩子的状态突然退行到刚入园的时候,每天哭着说不要上幼儿园。我当时非常焦虑,孩子到底怎么了?幼儿园老师说,孩子心里有一道坎过不去,他自己表达不出来,他感受到他要去面对这道坎,但是他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去面对,他调整自己情绪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我们要给他时间,给他爱与支持,耐心地等待他跨过去的那一天,等那天到来后,他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退行状态一直持续到毕业,毕业典礼的时候,孩子拿到的是最佳进步奖,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奖项。
小学刚开学的时候,当大部分孩子怀着好奇、兴奋的心情来参加新生联谊会的时候,我的宝贝表面看着平静,内心却是紧张焦虑的。当大部分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地背着小书包上学堂的时候,我的宝贝每天醒来第一句话总是说不要上学,并哭上十几分钟。当大部分孩子在校门口迫不及待地和家长挥手说再见的时候,我的宝贝在校门口哭泣着迟迟不肯进去。
这一切,都是我预料中的,我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和孩子一起面对。班主任邹老师说,孩子在学校一切都很好,放心,我们老师会给他时间给他鼓励,帮助他过渡。
我放下焦虑,每天晚上陪他聊聊学校发生的趣事,不断地肯定孩子,只要发现他任何方面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大力地赞赏,并强调你获得的是最佳进步奖哦。
一个学期快要结束了,现在孩子不再说不想上学了。孩子说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友好。他说:班主任邹老师说话很大声,震得我耳朵都快聋了,拼音很讨厌,但我还是很喜欢邹老师的,因为她很关心我们。英语老师很年轻很漂亮,应该没有人不喜欢吧?周爸经常给我们起外号,但是他很搞鬼很搞笑,上他的课特别开心。
我一直为他的安静、顺从而感到担忧,生怕他在学校会被欺负,生怕他不敢表达自己。但是就是因为这份性格特点,让他的内心更细腻,对人对环境的观察更细致。我一直尝试着去接纳他这份属于自己的性格特点。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要做的是要尊重孩子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在孩子的先天发展机制下,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协助孩子获得良好的发展。作者:叶澔贤妈妈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已经十几年了,追求的目标无外乎一个"好老师",可是怎么个好法,却没有定论。荣升为家长刚刚三年,记得谁说过"妈妈将是一个女人一辈子的职业",所以我又有了一个职业追求——"好妈妈".一年前,听大姐给我介绍了这本书时,它的书名就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把它买回家细细品读,从此爱不释手、如获至宝。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教育专家尹建莉16年的教子手记。作者是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作者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连跳两级,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在个性品格方面,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
尹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既有独到的教育观念,又有可贵的教育智慧,更有无处不在的爱心。它改变了我许多的观念和看法,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家教观,对我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因此,我也曾多次在家长会上向家长推荐这本书。现就几处感触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关于课外阅读:一根魔杖。
1、 魔杖的魔力:点石成金。
在我们以前的观念中,好像孩子把课本读好就行了,至于课外阅读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我接触到的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课本上的知识还没学会呢,看什么课外的闲书?"虽然我们知道,读书很重要,能够使人的知识更渊博、作文写得更好、更有气质,可是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却也认识不深。
读了此书后,我了解到:课外阅读有一种魔力,它不显山不显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作者在书中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深刻分析了阅读对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影响,从而影响智力的发展。她确凿可信的理论依据、真实详尽的事实论证,让我看得心服口服。
是啊,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书籍就是一根魔杖,会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一种魔力,能让他的智慧晋级。爱读书的孩子,就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他是多么地幸运!
2、 诱惑阅读:兴趣引导。
作者尹老师说:"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所以,阅读也需要诱惑,尤其在电视和电脑这么普及的今天。
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一到放假,在电视跟前一坐就是一天,赶都赶不走,什么节目都看;或者在电脑跟前整天整天地打游戏,连吃饭睡觉都不顾。他们根本就不看书,也看不进去书。
是呀,在电视节目异彩纷呈、电脑游戏新奇有趣的今天,再想让一些孩子坐在桌子边文静地去看书,是真的需要诱惑的。
除了从小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尹老师的做法就很好,她引导女儿从二年级开始读长篇9??说,就从引人入胜的金庸武侠小说开始的,她买来后,自己先看,每天看完还夸上两句,有意无意地讲一些有趣的情节,讲到精彩的地方就停下来,说还没读到,然后鼓励女儿自己读,告诉她只要看懂大概意思就行,不会的字可以问妈妈,让孩子毫无顾忌地读书。像她这样的诱惑阅读,真的是不动声色、有心而又自然!
在控制孩子少看电视上,我也深有感触,我们大人忙了一天,回到家也总想休息娱乐一下,于是看电视也就成了消遣方式。可这时孩子也在看,不知不觉中他也迷上了看电视,成了"小电视迷".最糟糕的是,家长整天在看电视,却把孩子赶到书房,孩子能静下心来看书吗?
尹老师就建议大家:可以规定孩子看的电视节目,在他非常想看的时候,让他心安理得地去看,但家里平时要尽量少开电视,家长在看电视上做到节制,以身作则。从幼儿期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也是防止患上电视瘾的好办法。
其实,从有女儿开始,我们家就很少看电视,尤其是1岁半以后,家里的电视几乎就不开,每天女儿只在电脑上看一两次动画片,晚上有时间我们就会和孩子玩一会儿、闹一会儿、画会儿画、一起看会儿书、讲讲故事。以前,我也喜欢在电视前打发时间,现在发现:没有电视的日子,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丰富。
3、 有用书与闲书:有趣为主。
在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很多人在阅读上存在着一些误区。如:什么是有用的书,什么是闲书?以前总认为,与学习知识相关的书是有用的`书,而什么武侠小说之类的都是闲书。
而尹老师提出来,作为常规阅读材料作文选没有什么意义,中小学重点推荐读长篇10??说,以兴趣为主。
这让我想起自己中小学阶段,就很喜欢读长篇11??说,尤其历史类的章回体小说,它很吸引人,总想让你一探究竟,揣摩最后的结局是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阅读经历是那样的兴奋和好奇,真想一口气读完。
是啊!只有"有趣",才能让孩子实现阅读活动;只有实现了阅读活动,才能实现"有用".
二、 关于爱:有心而无痕。
从书中可以看到,尹老师对女儿是何等用心,而她的教育手段又是何等自然无痕,这是多么美妙的教育境界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世上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这种爱却千差万别,也正因为这种爱的不同,而造就了不同的孩子。我在书中"如何提高爱的质量"这一章,学到了许多东西。
比如:"引导孩子如何对待打针?"看了书后,我就按照尹老师的方法做,尤其是在前不久3岁的女儿患肺炎每天输液,我就做到了以下几点,没想到效果很好:
1、平静自若,不表现出焦虑。
我们很平静地告诉女儿,生病就要来医院看病,让医生看看,病很快就会好的。
2、对于为什么这样做,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对她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激发孩子的勇气。
当医生看过病后,说让拍肺部CT.于是,我就告诉女儿:"医生说让我们去拍个片子,给你的肺照个像,看看肺里有问题吗?"而且还告诉她肺的位置和作用,让她吸气呼气感受肺的位置。女儿问:"拍片疼吗?"我说:"和你在照相馆里照像差不多,不过它是用一个大圆筒给你的肺照像的,你只要躺在一个小床上一动不动,就行了,倒是不疼,就是有些不舒服。不过,妈妈会陪着你的,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妈妈会一直拉着你的手,只要你不动,很快就会拍好的!"结果,拍片时,她非常配合,真的一动不动,我们很快就拍好了。
后来,医生看了片子,说是肺炎,要马上输液。以前女儿从未输过液,于是我平静地告诉她:"你病得有些重,医生让我们输液,这样会好得更快些。"她问:"输液是什么,疼吗?"我说:"输液就是把治病的药直接输送到你的身体里,让你很快战胜病痛,这样就不咳嗽、不发烧了。其实扎的时候会有一点点疼,像刺扎了一下,但输的时候就不疼了。"她以前有过被刺扎的经历,听我这样说,也就释然了。
来到扎针的地方,我们发现那里哭声一片,有的孩子反抗特别激烈,扎了好几次都没扎上。这时,我问女儿:"哭能止痛吗?""不能!"于是我说:"那我们还不如不哭呢!"
到了扎针时,护士对女儿说:"不要动,一下就扎好了。"女儿懂事地点点头,说:"我明白了,我不动!"她伸出手,放到那里,真的不动。护士赞许地说:"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在扎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女儿眼里闪烁的泪光,但她却没哭出来。输上液后,她高兴地对我说:"妈妈,扎的时候有一点点疼,现在不疼了!"她很配合地输液,所以在输液的那四天,我们很快就扎上针、输上了液,很快就输完液回家了。
在这期间,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勇气,让人惊叹!就像是尹老师所说:"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三、 学习与玩耍:
其实,在教学上,我也一直提倡:"以学习之乐激起学生的兴趣。"我还曾经改过一段话:"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这点与尹老师不谋而合。
是啊,如果你把学习当做一件轻松的事,你就会享受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只是追求学习成绩。
她写的"让孩子识字不难""开小卖部""写作文的最大技巧"等,不仅让我在家教上有所收益,而且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有趣而高效?如何加入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呢?怎样引领他们阅读呢?"
其实,这本书还有很多地方,我都深有感触。可是,内容太多,不能一一讲完,这次就先说这三点吧!
在这本书里,不但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有许多的操作原则和方法,便于我们运用,所以书里的文章值得我们反复地读,才能自然地融入到我们的家教实践中。
这本书增加了好老师、好妈妈的内涵,同时也改变了我的看法,因此,我今后要做学生和女儿的引路人,既要做个好老师,又要做个好妈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一直在当当网热销榜中居前不下,最近,我也买了一本。
看完之后,有些感触,书中的确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对于没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较实用。本文由一。约四、五岁时让孩子背优美的古诗;重视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她有更多时间去看课外书,阅读有用小说;正面鼓励孩子:只设记功簿,让孩子有快乐的童年;正确对待多动症(有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我也建议若不是离谱得厉害,不要让这个痕迹流经孩子的生活,当开始诊断和吃药的时候,本有希望的病也会无力回转了)等。
但我更多的是质疑,一个能将教自己小孩的老师公然用"蠢笨"等词语形容,便将最起码的温情与敬意毁之一旦。难道说女儿考进了清华,这样的个体就代表着她成功了吗?她的教育实践放之四海而皆准了吗?我发现周围活得幸福的人,都有个共同的特质:感恩。而不是某种利益驱使,对老师面上和谐,背后切齿。
老师现在难当,真正想要做个好老师,在学校的评价系统,社会的评价标准和自我的认知中就需要有不一样的水平,在横向比较中,会让你承受压力,打击你的自信;在纵向比较中,人们少有记起自己的启蒙老师;自己在周遭一片怀疑的目光中,走得坚定,可有谁肯定过他们的付出。有素质的家长会评判你的种种行为,动不动就是破坏了学生幼小的心灵, 扼杀了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可为什么不反思现在的年轻人那么脆弱,经不起一些风浪;缺少知识的家长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个个体不同,每班有五十多个人。哪怕是五十多人一同去点菜,也无法取得一致的意见。如果,尹建莉处于小学老师的处境,我相信她断然写不出如此的形容。不是说现在的教育不存在问题,只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个当过老师的人,一个肯定会为自己女儿选择老师的人。我相信教她女儿的老师肯定不会很差。用周围的亲人、朋友、老师来衬托自己的高屋建瓴,让人不由得唏嘘。
这点是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真的培养孩子成功的话,的确需要一位好妈妈,她坚持、豁达、上进、包容,和自己的孩子一同认识世界。
有心学习的人只需学习她对待孩子的态度,有她那样一份心和毅力,你也会做得不错。而且,要知道不少没有读过北大清华的人同样过的很幸福。不凡自己去寻找快乐之泉吧。
最近在微博里看到一个小男孩因不满妈妈不给其买玩具而当街拽母亲头发、扼住母亲喉咙的新闻,让我大吃一惊,而后寒心不已。是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才造就了这一幕的发生。这个男孩不仅扼住了母亲的喉咙,也扼住了教育的喉咙,更是扼住了社会的喉咙。为了减少这一幕悲剧的发生,我在此特别推荐一部家庭教育经典作品——《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希望能给天下的父母亲带来帮助,给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作者是教育专家尹建莉,她是一名教育学硕士,曾从教多年,现在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尹建莉熟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特别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品学兼优,曾两次跳级,20xx年16岁的女儿即参加高考,成绩超过当年清华录取分数线22分。在个性方面,她女儿自主自立、自强自爱,是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尹建莉以自己的教育理念培育了一个优秀的女儿,还出版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和家长们分享自己的家教心得,颇受天下父母亲的欢迎和喜爱。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尹建莉的教子手记,记载了她成功的教育理念和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它首次提出了一系列新颖成功的家庭教育原则,还给出了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它不但教你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它还教你如何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格。它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是实事求是谈论家庭教育的典范,更是家长们最实用的育儿工具书。
俗话说,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是孩子从小的榜样。一个优秀的妈妈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一个心地善良的母亲,不太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一对不孝敬长辈的父母,绝不可能培育出一个大孝子。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写道,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关注孩子的幸福感,要给孩子真正的自由。作者的一位老同学说:“我原来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自从看了你的这些文章,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尹建丽是一位成功的妈妈,更是一位好老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书中,作者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对孩子的深深温情;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细细讲解了对孩子的呵护之法。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感受到她女儿所有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在这本书里,我学会了不少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孩子逆反的时候怎么办?怎么和人交往?前言中说到:"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那就是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不一样,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读完后,我会不知不觉地对照一下自己,发现我自己原来有时也在用"锄头"雕琢着自己手里的玉。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小蜗老师,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要走的教育之路。
作者的教育理念让我耳目一新,看完这本书,我从内心里感到自己在教育意识上的许多不足之处,甚至是自身的许多不足之处,包括为人处事的各种方面。看来想当一个好妈妈,一个好老师,我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尹老师的很多教育教学方法值得我去学习,就阅读这一块而言,作者对阅读极其重视,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让孩子识字不难这篇15??者说:"我的做法谈起来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她讲故事时,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她读。"作者在对女儿的教育中,就是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本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孩子学起来轻松,大人实际上也轻松,事半功倍。"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地一招。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针对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看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就会恍然大悟,就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先要爱上它。
看完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读过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自已比单纯地督导孩子更重要!看似不教育的教育比教育的教育更有效!身教永远大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