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整合5篇}

2024-08-02 06:49:01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1.1国外研究成果

1.1.1以完整信息披露为纲要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认为提供众所信赖的、有某种全球共享的概念框架、一致的语言以及衡量标准的可持续性报告框架可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强调提供不偏不倚的完整信息为目标。报告中分别从经济、环境和社会界限上对业绩指标进行了阐述,每个界限包括相应核心和附加业绩指标的披露,其中社会指标从劳力、人权、社会和产品责任方面作进一步阐述。报告框架提到了使用报告一般注意事项,诸如数据收集过程中需明确指出报告中省略部分的材料信息以及省略的原因;数据的合并与分拆中,需要考虑报告的工作量以及细分报告数据可能带来的额外价值,两者之间应取得平衡;在报告频率中,企业应界定一致的、周期性的报告周期。可持续发展报告主张对作报告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表现提供不偏不倚的和合理的说明,包括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强调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的完整性;在报告结束时,报告撰写者应宣布它们通过“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应用等级”体系所应用的报告框架等级,通过等级宣布强调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内容的真实及详细程度。

1.1.2以指标普适性为特征的生态效率测量指南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于1992年首先引进了生态效率的概念并被广泛采用,但是,在应用中不同的企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和衡量它。于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试图建立生态效率测量指南,一个能够被各行业使用的用来评估和报告企业生态效率的指南。该生态效率测量指南包括:(1)一套有限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认为对几乎所有企业都有效的普遍适用的指标;(2)在企业或者部门水平上,选择业务相关的具体指标的原则;(3)实施指导;(4)怎样与内部和外部听众沟通生态效率信息的建议。指标选择是生态效率测量指南的核心,这些指标选择建立在八项原则的基础上,指标共分为普遍适用指标和具体业务指标两大类。关于普遍适用指标,这些指标中的每一个都涉及到一个具有全球环境关注程度或者商业价值、确定的测量方法和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所有其他不符合这些标准的指标被称为具体业务,具体业务指标不一定比第一组指标显得不重要,它们仅仅是没有那么广泛适用。

1.1.3以企业经营内部管理为预期的环境管理—环境业绩评价指南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期望从企业经营角度为企业提供一种可靠的、可核查的、及时的管理信息的内部管理流程和工具,从而制订了ISO14031国际标准。ISO14031的具体内容基于“压力—状态—反映”模型建立,按照“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的管理模式来说明环境绩效评价(EPE),其核心部分在于计划和执行两个环节。计划环节重在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ISO14031采用两类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环境业绩指标(EPIs)和环境条件指标(ECIs),环境业绩指标又有两种类型:管理业绩指标(MP-Is)和经营业绩指标(OPIs)。环境条件指标提供关于环境条件的信息,它帮助企业更好的了解其环境方面的实际影响和潜在影响,从而协助规划和实施环境绩效评价。在执行环节中,ISO14031强调企业应当定期收集数据,在指标数据搜集、分析、转化和使用中要满足数据的可核查性、一致性、可比性、有效性、正确性与完整性等要求。

1.1.4以生命周期理论为视角的企业环境业绩指标指南

日本环境部(MOE)的环境业绩指标指南在指标设计过程中从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的角度建立指标框架,指标框架包括经营性指标、环境管理指标和与管理相关的指标三种分类。该指南把重要性和普适性作为划分核心指标和普通指标的分类标准,核心指标共有9个,包括能源输入总量、物料输入总量、水输入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学物质的释放和转移量、生产和销售总量、废物总量等信息、最终处置量、总排水量等。凡不同时具备重要性和普适性条件的统称为普通指标,如补充核心指标的定性指标、不具普适性但很重要的定量指标,以及为建立可持续社会在将来变得重要的指标(以上的普通指标均包含于经营性指标中)、环境管理指标、与管理相关的指标等。

1.2我国研究现状

1.2.1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简称CASS)早在2009年11月就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1.0版本(以下简称“编制指南”)(2011年4月了“编制指南”2.0版,其3.0版处于编制过程中),“编制指南”提出了“四位一体”社会责任模型,具体是构建了一个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石,以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的“四位一体”模型。模型打破了国际上通行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初始划分,将客户责任、股东责任和伙伴责任重新组合为市场责任,结构更加平衡。并且“编制指南”拥有正式的评价标准,形成了涵盖标准、应用、评级、改进的完整闭环。评价标准以“编制指南”为依据,借鉴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原则与方式,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现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最终采取星级制,共分为七个级别和相应发展水平,各星级对应于特定分数区间。具体评价过程是,首先从实质性、完整性、易读性、平衡性、可比性及创新性等六个方面对报告主体提供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进行评价,这六个方面分别通过相应评语级按百分制打分,并根据既定权重合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得分,然后再根据所得总分数转换成对应星级级别进行最终评价。

1.2.2以环境绩效为重心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

2011年6月中国环境保护部(简称MEPPRC)了《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简称“编制导则”),并于2011年10月1日实施。该导则指标框架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基础信息指标、环境绩效指标和社会业绩指标,其中环境绩效指标是框架的重点,包括环境管理、环保目标、降低环境负荷的措施及绩效指标等。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可选择指标两类,具备重要性和普适性的指标为基本指标,重要性的判断依据是通过层次分析及模糊综合评价等数学方法计算的各指标权重,其社会业绩指标往往属于可选择项。“编制导则”通过对企业环境报告书中各主要技术指标在数据收集完整性、表达方式规范程度及指标计算说明等方面的直接对比来进行打星评价评价,满足“编制导则”对该技术指标描述所有要求、做得最好的直接给三星,无相关描述、做得最差的没有星级。

2中外研究成果比较分析

环保投资绩效评价具有多目标、多指标等特点,属多指标综合评价范畴。接下来,本文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和评价应用的一般物理过程对中外研究成果的特点做比较分析:

2.1体系构建思想国际趋同化

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一个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特定评价客体数量规模与数量水平的信息系统。系统的构造一般包括系统元素构造和系统结构构造两方面,在这两方面国内外相关研究大致保持了相同的研究思想。系统元素构造即明确该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哪些指标组成。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均基于定性的原则选择相应指标,也就是要求进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要满足一定的原则要求,较多评价指标体系要求指标满足“重要性”和“普适性”原则,只有ISO公布的环境业绩评价指南特别强调了指标的“相关性”和“可理解性”等原则。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类型看,大致有两类,一类称为“目标层次式的”,另一类称为“因素分解式的”。除了WBCSD的生态效率测量指南外,其余环保投资效率评价研究均采用了“目标层次式”指标体系结构,可见,这种构建体系框架思想得到了国际认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层次式”的体系需建立在对待评价问题有清晰准确的概念认识基础上。也就是,“目标层次式”构建体系框架的关键就是要对评价问题的内含与外延作出合理解释,划分概念的侧面结构,明确评价的总目标与子目标。

2.2评价方法复杂化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分为“指标量化”、“权数构造”和“模型合成”等要素,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比较主要体现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方面。国外学者比较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量化”研究,且研究内容集中在生态效率指标上。国内学者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权数构造”和“模型合成”方面,充分借鉴了近年来综合评价学在多指标评价体系方面的前沿成果。关于“权数构造”,我国学者在环境投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运用了多种综合评价学中的权重构造方法,如使用层次分析法构造指标权重。

2.3评价应用差异化

2.3.1评价范围界定方面各执一词

在评价范围的界定方面,国内外组织、机构各有说法。国外研究如此,WBCSD的《生态效率测量指南》虽然强调上下游有重要影响,但更关注企业直接控制领域;MOE的《企业环境绩效指标指南》强调按合并会计范围搜集数据,企业所能直接控制的实体和能施加重要影响的实体都应该考虑在内,无论上下游或者海内外;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指南》观点同MOE相类似,但范围更广,报告范围除了涵盖日本环境部描述的实体外,如果对方实体能对自身企业施加重要影响也要纳入报告范围,即施加重要影响具有双向性;ISO的《环境管理-环境绩效评价指南》没有提到报告范围,从语言上判断企业需报告的内容还包括了生物多样性等社会上一些和企业有关联的信息,并且报告范围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意愿。我国的研究也是这样,CASS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在描述报告界限时界定为公司及下属机构;而MEP-PRC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在编制说明中提到,对于有多个分支机构组成的企业,企业有选择是否涵盖各分支机构的自由。

2.3.2评价标准上两种思路对垒

国内外学术组织、机构主张使用等级评价方法判断企业环保投资效果,如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指南》通过指标索引对比由企业自行宣布应用等级并由GRI审核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评价标准;CASS公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通过专家点评、利益相关方评价、报告评级和报告审验等方式进行评价,其中报告评级方式是从实质性、完整性、易读性、平衡性、可比性及创新性等六个方面对报告主体提供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按百分制打分,并根据既定权重合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得分,然后再根据所得总分数转换成对应星级级别进行最终评价;中国环境部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则通过对企业环境报告书中各主要技术指标在数据收集完整性、表达方式规范程度及指标计算说明等方面的直接对比来进行星级评价。而学者尤其是我国学者大多采用价值排序方法,如温素彬(2005)计算出综合绩效得分进行排序评价等。

2.3.3评价周期上大统一

关于评价周期,国内外组织、机构则一致强调了应定期公布相关信息,我国甚至直接采用财政年度作为其评价周期。

3企业环保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启示及思考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科学发展,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生态*勃湾”主题,以“从严治局,从我做起”为活动载体,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结合环保工作实际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准确把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提高环保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努力改善我区环境质量,促进*勃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要求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始终贯穿“从严治局,从我做起”,以“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把全体干部职工受教育作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把加强制度建设和提高执法水平作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核心,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一)坚持解放思想,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形成共识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形成环保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共识:第一,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必须处理好“快”与“好”的关系。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成为我区最尖锐、最突出的矛盾之一。加快解决这一矛盾,是推进我区变“增长方式”为“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在此过程中,环保部门被推到了发展改革最前沿,肩负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重大历史使命。第二,改善环境质量是所有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处理好为发展提供更多环境容量和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环境质量的关系。对环保部门来说,环境质量的改善是硬道理,我们工作做得再多,环境质量不改善,群众就不答应,社会就不满意。因此,在加大污染减排力度,腾出环境容量支持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环境感受,顺应群众渴求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的期待,认真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使人民群众享有高质量的小康生活。第三,环保部门是一个综合管理部门,必须处理好执法监督与宏观管理的关系。当前,环保和金融、信贷、土地一样,越来越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环保部门在做好环境执法监督、加强业务创新的同时,要加快由专业执法部门向宏观管理部门的转型,主动参与宏观调控,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统筹思考环境保护,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环境问题,从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综合考虑拟订环境经济政策,提高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水平。

(二)坚持“从严治局,从我做起”,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上取得新进展

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加强环保部门政风行风建设,大力推进首问责任制、执法告知制等便民利民措施。同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要进一步强化环保部门服务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建设项目的初步审查速度,对符合国家拉动内需重点投资方向、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项目,要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对不符合环保准入要求的项目要严格把关,坚决卡住,严防借扩大内需之机盲目建设高耗能、高污染、高耗资和产能过剩项目,为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问题,维护好群众的环境权益。一是要严格管理队伍,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二是要加强权力监督力度,把环保行政许可项目审批权力、排污费征收及行政处罚的所有岗位和工作环节作为重点,制定廉政责任防范制度。三是逐步实行竞争上岗、轮岗、换岗制度。通过不断加强机关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和制度建设,使“从严治局”做到制度严密、程序规范、责任清晰、奖罚分明,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良好机制;“从我做起”做到每一个干部特别是局领导班子成员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从身边小事做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兢兢业业、干干净净地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三)坚持以人为本,在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把水、大气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抓手,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速落后产能淘汰进程,强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全力抓好蓝天工程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及骆驼山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

三、方法步骤

按照区委统一部署,我局学习实践活动从今年3月开始至8月结束。学习实践活动以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全体党员参加的学习实践活动。分3个阶段和8个环节,每个阶段分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有序推进。

(一)学习调研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1.做好准备工作,进行思想发动。学习实践活动前,及时传达市委、区委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精神,及时组建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机构,制定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全局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对学习活动进行全面部署。

2.组织学习培训,深入调查研究。

(1)是组织好学习培训。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和*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以及自治区、市委重要工作会议精神,精读《、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学习资料,邀请自治区及市环保局有关环保专家结合环保工作实际进行专题讲座。采取个人自学、集体学习、听辅导、看录像、讨论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抓好党员干部的集中学习和自学,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的同时要做好笔记和学习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篇幅不限,但要有真实感受,体现学习成果。

(2)是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围绕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结合环保工作实际,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局领导按照分工,着重围绕环保模范城创建、主要污染物减排、矿产资源开发综合整治、蓝天工程等重点工程开展专题调研和实际案例分析。要围绕重点调研课题,摸清底数,找准问题,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措施,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组织开展交流。要抓住制约影响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列出专题,组织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对策,开展案例剖析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局领导调研报告经督导组审核后报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二)分析检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抓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措施。着重抓好两个环节:

1.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要在6月10日左右召开。要认真汇总梳理第一阶段以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征求对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找准主要问题和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按照“从严治局,从我做起”的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相互谈心,交换看法,认真查找和梳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要注意紧扣思想和环保工作实际,从宗旨意识、政绩观、责任心和事业心、艰苦奋斗作风、组织纪律观念以及集体荣誉观等方面查找问题,并深刻分析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前要广泛征求和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接受群众的举报和监督;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普通党员群众作为“特邀监督员”召开座谈会;坚持“敞开大门,不遮不掩”的原则,采取走访和书面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深刻分析原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整改打好坚实基础。

2.形成不少于3000字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并认真组织好群众评议。局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要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和解放思想讨论的成果,充分反映环保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情况,简明扼要概述取得的成效,系统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要通过“一对照、四查看”活动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即: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当前经济环境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实际,查看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目标任务是否得到了有效贯彻落实;查看我局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等方面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查看我局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推动当前工作的体制机制是否改进和完善;查看我局优化软环境建设方面的具体要求是否及时落实。分析检查报告力求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促进环保工作开展。

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分别召开座谈会、发放评议表等形式,组织环节干部、服务对象、党员群众代表和“特邀监督员”,广泛征求对分析检查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全局召开会议,充分进行讨论,反复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局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修改完善后报区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整改落实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抓住重点、解决问题、创新体制。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针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完善制度,做到“四明确一承诺”即:明确整改落实的项目,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在*勃湾区环保局网站上公布,作出公开承诺。整改落实情况要向党员、群众通报,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2.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对查找和群众反映出来的问题,特别是影响环保工作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特事特办的原则,通过努力近期能够解决的,要集中人力物力先行解决,短时间内不能解决的,订出计划,明确时限,分步实施。解决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不搞形式主义。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积极探索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解决方式。近期,*区环保局领导班子成员将到行风热线直播间倾听老百姓的声音,认真解决他们的环境诉求。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环保工作实际,制定完善环境执法责任制、举报部门负责制、排污费核费征收集体研究制以及大额资金使用、建设项目管理等制度,不断建立健全环保科学监管的长效机制。对涉及全局性的体制机制问题,鼓励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

3.总结和测评。按照区委要求,对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要制定测评工作方案,细化测评内容,明确评价标准。要合理确定参加测评人员的规模、范围,使之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规模适中。测评方式和程序要简便易行,测评结果要客观真实。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进一步抓好落实。同时形成总结报告,召开总结大会,并将总结报告报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组织保障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我局党员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在区委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把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抓好,精心组织,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把“从严治局,从我做起”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完善体制机制贯穿始终,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始终,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勃湾区环境保护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副局长姬世斌同志任组长,局长李建民同志、副局长赵兵同志、赵明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法制宣教室,负责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

二要精心组织实施。按照活动方案要求,扎实搞好各个阶段的活动,要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把教育活动和日常工作二者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加强政府方面的监督指导力度,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与企业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奠定法律基础。政府方面,日本首先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与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推行企业环境会计工作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制定各种环境法律、法规、法令700余种,自1999年以来,日本政府制定或修订了以《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为首的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

2.制定与企业环境会计相关的准则、指南、制度、标准,加强指导监督。日本政府推行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的主要指导监督机关是环境省。日本环境省为推行企业环境会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最主要的工作,是制定企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使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实务工作有章可循。目前,日本现行的《环境会计准则(2002年版)—为环境会计准则2002年版的理解》由《环境会计准则2002年版》、《问题与解答》、《事例编》三部分组成。是在2000年颁布实施的《环境会计准则2000年版》基础上修订而成的。除环境省以外,日本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还制定了有关制度标准,为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提供制度、标准基础。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深入进行相关调查研究

通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的作用,深入进行相关调查研究,促进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的科学化,是日本企业环境会计得以迅速推广的重要措施。1999年以来,日本政府委托各行业协会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如:通产经济省委托(社)产业环境竹理协会进行的《关心环境型设备投资决策方法》、《环境关心型业绩评价体系》等调查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设置了环境会计专门委员会,就国内及海外的环境会计动向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有关环境会计概念框架的报告和财务会计的结构中有关环境会计的报告。

(三)在地方政府和公共团体中推进环境会计的实施,促使全社会进行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核算

近年来,随着日本政府关于《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各种环境法规的配备和健全,不仅企业,许多日本地方政府机构、公共团体、事业单位都在推行环境会计。如:东京都(水道局下水道局)、京都府(企业局)、神奈川(企业厅)、横滨市(水道局)、仙台市(水道局)等都广泛开展环境会计。而且还产生了像横须贺市和岩手县这样的全部政府机关和公共团体采取环境会计的地方,许多大学、医院等事业单位每年也公布环境报告和环境会计信息,为开展环境保护,建设循环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四)积极推行企业环境审计监督,开展环境会计第三者认证工作

随着日本《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系列环境法规的制定执行,日本取得ISO14000认证的企业已超过8000家。引入企业环境会计,公开发表《环境报告书》的企业日益增多,在《环境报告书》中将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情况也日益增多。企业对于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需要得到社会的公认,而社会对于企业的工作需要鉴证。这一现状,使企业环境审计监督和第三者认证的客观要求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为适应社会需要,以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为主的日本相关协会、职业团体和研究机构积极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和第三者认证的调查研究及实施工作。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已在2001年7月公布了《环境报告书指南试行方案》(中期报告)。目前,在日本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独立的审计机关或独立的环境监督机关,对于包括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环境报告进行认证,以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扩大环境经营成果。在日本环境省2001年的《环境简易企业行动调查》中,有20%的企业回答已经接受了第三者认证;打算接受第三者认证的有35%。两者之和有55%的企业关心第三者认证。这一结果,推动了日本企业环境审计和环境报告第三者认证工作的展开。

二、日本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现状和结果

日本企业对于环境会计的关心,是从1997年以取得ISO14001认证的企业为中心开始的。这些企业伴随着ISO14001认证的取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企业和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但是,这些重要活动存在着不能合理计量、不能公布发表而得不到社会公认的潜在威胁。到了1999年,这种情况更加突出,企业要求引进环境会计的愿望更加明显。因此,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日本政府开始了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各种工程进程:3月份由当地的环境厅(现在的环境省)公布《关于环境成本的把握及公布的准则一环境会计的确立(中期集中汇总)》,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分类、计算方法等确定认识方法。5月份,日本富士通等公司公布了环境成本与经济效果对比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而,以大型制造企业为中心,相继出现了引入环境会计的企业。6月份,设立了“环境会计企业实务研究会”。11月份召开了“确立环境会计研讨会”。这一系列活动的目的是企业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这样,从1999年开始,环境厅、企业实务工作者、公认会计师和研究人员从不同领域开展对企业环境会计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在2000年5月份环境厅发布了《环境会计准则(2000年版)》,明确指出环境会计成本、环境保护效果和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的定义、范围、计算方法。作为标准处理的依据,大大促进了企业环境会计的引入,使采用环境会计的日本企业迅速增加。根据日本环境省每年实施的以东京、大阪及名古屋证券交易所一部、二部上市公司和从业人员在500人以上的非上市公司(有效回答数为2898家)为对象的《环境简化企业行动调查》,200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1家已经引入环境会计,占被调查企业的16.94%,有580家正在研究引入,占被调查企业的20.01%,即已经有约1100家企业引入或正在研究引入,占被调查企业的36.95%。与2000年相比,引入的企业增加数有150家。从引入的企业的类型来看,制造业有385家,占全部引入企业的78%。有367家公布环境会计报告,与引入环境会计的企业相比较占引入环境会计的企业的75%。公开发表环境数据资料的企业在上市公司中占40.9%,在非上市公司中占25.8%。在上市公司中有15%以上编制和发表环境报告书。

三、日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工作的启示

(一)法规制度的建立应是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先导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发展历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为了防止这种传统落后的社会发展模式在我国重演,加紧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必须首先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形式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自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已颁布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法律十余部,行政法规30余部,国家环境标准360多项,地方法规600多项,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20余项。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已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制度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目前我国还应加强对于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更为密切的法律法规的制定。通过制定有关法规,使企业更加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及其评价标准,明确企业环境会计和报告方面的责任和要求,促使企业贯彻实施企业环境会计。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使企业将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统一起来,使企业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政府部门和行业部门的指导监督是重要保证

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的国家环境管理主管机构是国家环保总局。各级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属于加强的执法监督部门,实行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目前,中国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2500多个,这些都为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但是与世界许多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国家环保总局还没有将环境会计等相关准则、指南的制定纳入工作范围。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表明,以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为主,联合国家财政部门、注册会计师执业等机构和组织,共同研究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制度、标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企业环境会计工作既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环境保护工作信息的集中反映,理应属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环保管理机构的管理监督范畴。所以应扩大我国环境管理机构的工作范围,同时加强财政部门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相关专业协会的作用,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制度、准则,加强环保部门、财政部门对企业环境会计工作的监督指导,促进企业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

(三)企业的内驱力是推行环境会计实施的根本所在

我国加入WTO后,许多企业为到国外投资或出口产品,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社会的要求,都积极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通过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的认证。可以说企业在国际大趋势和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引导下,进行环境保护的内在需求不断提高。如上海大众在1997年12月5日通过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心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率先成为国内机械行业第一家通过ISO14001国际环保认证的企业。该企业在2000年12月公布了1999/2000年度环境报告,是我国第一家向社会提交和公布企业环境报告的汽车制造厂家,荣获了联合国环境委员会大奖。虽然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公布环境报告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寥寥无几,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使用,企业的内驱力将不断增强,这是企业开展环境会计核算的根本动力所在。将促使企业对环境成本与效益进行核算并加以披露的环境会计发展迅速展开。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日本;环境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4日

环境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的分支,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日本环境会计的研究是从90年代开始的,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相对迟,却十分迅速,目前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环境省对企业环境会计的定义是: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保障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良好关系,并高效率地推进环保事业,企业应了解自身业务活动的环保成本与效益,从而定量地加以测定,并向社会公众公开这些数据。环境会计明确表明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的效率,以及经济活动和环保效率的关系。与国民环境和经济核算体系相比,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是一个微观的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

一、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的动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业经济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连续发生了三重县四日市煤尘事件和富士县神通川、新泻县阿贺野川和熊本县水俣市有机水银中毒事件。这些事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当受害者诉诸法律时,当事公司全部败诉。从此以后,各公司都转向了考虑环境因素的经营方针。

8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提出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上防止污染的战略规划,后又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循环经济等规划,目的就是要实现生产消费节能减排,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日本社会、民众和企业也逐步开始关心自身生存的环境,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消费者愿意使用可循环的商品,多数上市企业都要公布环境会计报告,社会从整体上对环境的识别能力增强。除此之外,日本还积极学习欧美等西方国家先进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会计报告制度等,为其环境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

20世纪末,日本企业受到欧美国家绿色壁垒的影响,提出了向以“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经济社会”转变。自此,日本开始重视环境会计的研究,如今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日本政府的环境会计促进机制

(一)多主体协作机制。日本环境会计是以国家政府部门(环境省)为主体,经济产业省、企业界、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和学术团体之间共同协作开展,几者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环境省在1997年开始实施环境会计项目计划,组成了环境会计委员会,并于1999年了“关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原则”。环境省指南注重于外部公开功能,而经济产业省环境会计指南注重于企业内部管理功能,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友好投资的决策方法、环境友好的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成本规划)、物流成本会计、环境友好的绩效评价系统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计算。

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了“考虑环境因素下公司管理的环境成本信意的利用”和“环境报告书保证业费指南”等指导文本。公认会计士们必须承担起环境报告的保证工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进行深入调研。为促进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的科学化,日本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报告,大大促进了企业环境会计的迅速推广。由环境省颁发的《环境会计指南》是日本第一份官方环境会计报告。编委员会中有高校理论研究者,有公认会计士协会成员,有行业协会的企业家等。从委员构成上就充分体现了协作和沟通。

(二)环境教育机制。环境会计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环境会计人才。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对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在日本各高校现在均设有专门的环境会计课程来培养本国的环境会计人才,以供给各单位对环境会计人员的需求。

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小学就出现了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并配有相应的环保实践活动。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文部省又不断补充和完善中小学教学指导大纲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此外,日本大学的环境教育更加注重专业性,很多大学都设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专门研究机构。

(三)环境审计监督机制。为获得公众的认可,日本还非常重视推进企业环境审计监督。开展环境会计第三方认证。进一步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扩大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果。

目前,在日本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独立的审计机关或独立的环境监督机关,对包括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环境报告进行认证,以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为适应社会需要,执行环境审计的主体多种多样,有会计师事务所、环境检察部门、环境研究所、同业协会中的环境监查委员会、咨询公司等。审查的重点包括环境信息的正确性、报告内容的全面性、环境对策的适当性、环境工作的合法合规性。但由于环境审计至今尚未制度化,环境审计报告书的格式也并未完全统一。在此次调查中,编制环境报告书的1,160家企业中,有近17.8%的企业接受了第三方机构的评价或审核。通过接受第三方环境审查,既避免了企业不能如实和全面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又促进了企业环境经营的改善,确保了社会公众的确认。

三、日本环境会计立法和相关准则的细化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为环境会计的推进实施奠定法律基础。迄今为止,日本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7,000余种,并不断进行健全和完善,为推进环境会计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表1)

日本的环境会计在亚洲发展最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环境省的研究推广工作。日本会计界把1999年称为“环境会计元年”,原因是环境省在同年3月公布《关于环境成本公示指南》,意味着日本企业在环境会计实践方面跨出了规范性的一步,初步建立了环境会计框架的同时,也使得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得到了普及。

之后,日本环境省大量环境会计法规。例如,2000年5月公布《引进环境会计体系的指南(2000年版)》、2000年6月颁布《环境会计手册》、2000年7月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编写《环境会计指南》、2001年2月颁布《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会计绩效指标-2000年》、2001年5月《环境会计手册Ⅱ》、2002年3月颁布《环境会计指南2002年》、2002年6月颁布《环境会计手册2002年――为了理解环境会计指南2002年》、2004年修订、《环境活动评价计划(2004年版)》等。多项研究表明,环境省的《环境报告指南》对企业影响非常大,80%以上的日本企业参照该《指南》编制环境报告。

四、普及环境报告书

近年来,日本企业通过健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为环境会计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明确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2002年环境会计指南》中,对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做出了规定。按照规定,日本企业对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5项质量要求:即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可核实性。其中,相关性强调对具有环境影响的重点事项必须进行专门的会计核算和报告。可靠性则突出诚信披露,强调实质重于形式,要做到公正与谨慎。这无疑与当今困扰全球会计界的诚信危机有关。

环境报告书已成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环境报告书是企业伴随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对环境影响程度及为消除影响采取自主行动的说明。它是将企业自身的环保方针、计划和业绩等对外公开,供有关部门、消费者和客户对企业环境会计乃至环境管理进行评价的资料。早在1994年世界产业环境协议会就提出了《环境报告书指导方针》。按照国际惯例,环境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有4项:①经营方针与体制;②产品、制造工程的环境影响;③环境活动的财务开支;④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等。

日本是从1997年开始实行环境报告书的。按照环境省《2000年环境报告书指南》的规定,环境报告书的基本内容包括:①基本项目(经营者序言、企业概要等);②环保方针、目标及业绩概况(方针、目标、计划、业绩、环境会计信息等);③环境管理状况(环境管理体制、研究开发、信息公开、规制遵守、社会贡献等);④降低环境负荷(状况及对策)。另据日本学者八木裕之对199家上市企业250份环境报告书的调查显示,近年来日本企业的环境报告书有3个明显趋势:一是每份报告书都详细拟定了环境成本、环保效果、经济效益的计量范围和计量标准;二是建立了与企业内部环境会计相联系的外部环境会计,或披露内部环境会计信息;三是披露与利益关系人相配比或信息使用者需要的环境会计信息。

日本最早的环境报告是1993年本田汽车与东京电力公司两家企业的。近年来,日本环境报告的公司数量直线上升。根据日本的地球环境战略协会(IGES)调查,2001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1,400多家公司中,有297家发行了环境报告,超过了20%。2004年日本的上市公司和雇员超过500人的机构共有6,000家,其中约700家了环境报告。日本内阁于2003年3月《促进可持续社会建设主计划》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50%以上的上市公司和30%的雇员超过500人的未上市公司,应环境报告(日本环境省,2004)。日本超大型企业环境报告的比重已居于世界第一位。

五、对我国环境会计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环境管理的强制功能。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法律、法规、准则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如体系不尽完善、内容较空泛、可操作性较差、执行力度不够等。2007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35号令,公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在该办法中,一方面强制规定有关行业的企业必须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另一方面也鼓励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但从2008年度报表来看,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或内容并没有增多,为此,政府应该考虑加大这方面的执行力度,以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二)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专业机构的指导作用。国外政府往往与会计专业团队合作,在技术规范上出台统一的标准,确保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政府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为基本战略,标志着环境会计引起了政府的重视。2001年中国会计学会专门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为理论界提供了环境会计的研究平台。此后,我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政府会计管理机构在环保方面作了一系列努力,但现行的用于指导企业会计与报告实务的一些法规和相应的会计与报告实务基本没有涉及到环境会计问题。对于上市公司也主要是针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有一些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而对后续的定期报告则很少有环境方面的具体披露要求。激励机制是促使企业进行环境会计计量的一项重要基础。为此,应由国家环保总局或其他相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予以奖罚,同时帮助企业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将环保绩效考核纳入企业负责人的有关体系中。

(三)建立环境教育机制,形成全民环境意识的终身教育。要加强环境教育法制建设的研究,通过深入、系统、有针对性的研究。确定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目标、宗旨及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制定环境教育的地方性法规,为全国的环境教育法制建设探索路径,提供经验。

(四)环境会计实务要尽早在上市公司实施。由于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比较健全,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相对也比较高,且需求公司信息的公众面广,公司的影响力大,因此实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当从上市公司做起。现阶段,当务之急是促使国内上市公司普遍实施环境会计,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在环境问题的核算、计量、报告上可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财务会计模式。笔者认为,目前可以先对上市公司拟定环境会计披露的一般性要求和指导,这种要求应以简易操作为主。可以把污染企业进行等级划分,对不同的等级采用不同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可以先在污染行业中重点试行,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到其他企业。而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则要待相关理论和实务研究成熟以后再实施。

(五)建立和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科学院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我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拉动GDP增长的几乎都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由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未将环境资源的消耗和补偿列入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导致了GDP的虚增,国民经济的虚假繁荣。而环境会计能将企业在资源循环利用中发生的相关活动及其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进行充分的揭示,进行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核算,以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2007年初,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了我国第一个正式考虑环境损失的GDP估算报告。根据报告,我国需要8,40亿美元来清理2004年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相当于2004年当年GDP的3%。因此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应当共同关注和推动环境会计。同时,公开包括环境会计信息在内的环境信息,提供格式规范具有可比性的环境报告书,可以使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企业的环境行为有清楚的认识,使其决策更加理性。我国政府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规范本身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我国企业一直坚持不断地探索与改进,特别是2008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使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有了法规依据,不过还未能有效贯彻落实。因此,环境信息公开在整体上还需要制度方面的提升和执行方面的监管。

主要参考文献:

[l]龚蕾.日本的环境立国战略与环境会计研究[J].新会计,2010.9.

[2]杨靖.日本环境会计的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5.3.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 碳信息披露 CDP

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企业碳氧化合物的大量排放是其首要因子,而碳信息的披露是碳管理最直接的数据来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管理会计领域的前沿。

一、碳信息披露研究现状

(一)环境信息披露内容

由于没有碳排放会计准则的约束,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比较广泛,形式比较灵活。国外学者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分为外部环境管制政策信息、内部环境信息、环境负面影响和正面的保护措施对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这三部分,另外,M.Ali.Fekrat,Caria.Inclan和Davia Petroni(1996) 认为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还要求披露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反应。而我国学者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环境财务数据信息、环境绩效评价的信息,以及成本和负债会计处理方式。其中,将环境内容细化为:与环境有关的收益和支出,环境管理绩效,环境问题对公司的资产负责表、现金流量表的影响,相关的环境会计政策等。

(二)环境信息披露模式

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不同的途径下披露的环境信息程度存在差异。由小到大依次为年报、公司网站、独立报告,大部分企业倾向于运用独立环境报告形式,使用公司网站对年报进行补充披露,并且逐渐使用非传统、新的披露方式。由于企业环境行为和环境事项的复杂性,不符合传统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至今仍未纳入财务会计报表体系。孙兴华、王维平(2000)等人认为可以将环境信息在传统的财务报告里进行补充列报或者调整现有财务报表基本架构,亦或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为了同时反映经济受托责任和环境受托责任,向春华(2010)提出将独立报告模式与补充报告模式结合起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聚焦于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多,其主要从企业外部压力和内部驱动因素两方面进行讨论。Cho和Patten(2007)研究发现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各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的舆论或市场行为,其中投资者的关注程度是最主要的因素。H.C.Li和K.F.Hua(2010)认为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大于内部利益相关者,而中间利益相关者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策略的选择。针对公司内部驱动力,普遍认为公司规模和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正相关,重污染行业披露水平明显高于非重污染行业。而在债权人压力、企业实际控股人性质与地理位置的相关性上则存在一定的分歧。Elijido-Ten(2004)认为债权人压力与环境信息披露这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Clarkson(2008)则持相反的观点。李晚金等(2008)认为CEO是否两职合一、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及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程度之间的关系不明显,而Simon和Kar(2001)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中企业家族成员的比例与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意愿呈负相关。同样,Karim等(2006)发现外资股权集中度越高的企业在年报的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环境信息较少。

(四)碳信息披露的数据质量

碳信息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ure Project,CDP)所披露的温室气体(GHG)排放信息和碳会计处理方面的信息程度不够,其收集的碳信息数据质量欠缺,不能满足政府、投资者、NGOs等利益相关者对碳信息的需求。在2008年标准普尔500公司中,仅有5.6%的公司披露了相关GHG排放的信息,在年报中提到气候变化的公司只有24%。Elizabeth Stanny(2010)分析2006年至2008年碳信息数据,结果显示:强制性披露效果优于自愿性披露,并且公司更愿意概括性披露碳信息,回避碳排放数据及碳会计处理方法。Brendan O'Dwyer et al(2005)认为CDP公布的数据可靠性不强,主要原因是CDP没有成功建立信息需求者和碳信息披露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其缺乏由独立的第三方实施审验。

在国外有较为完备的准则和规范作为研究和推广碳会计的前提下,我国碳会计理论与实务还落后于国外,在这方面我国需要加快环境财务会计体系与FASB、IASB的趋同,积极研究有关碳会计规范有关的配套准则。张巧良(2010)指出碳管理信息披露可以通过设置独立的气候变化信息板块的方式来披露,或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描述气候变化信息,建议通过后者来实现现有财务报告与碳排放报告的有效融合。同时将碳信息披露的内容细化为:碳排放数据、统计方法,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治理、战略、风险、机遇、管理业绩等信息。

(五)碳信息披露项目(CDP)的披露框架

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一直致力于将气候变化的信息融入商业策略和投资决策中,已向全球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 800多家上市公司发出其年度气候变化数据披露请求,主要在管理部分、风险和机遇、排放这三方面进行调查。管理方面的调查具体包括:公司治理层面的管理机构、激励机制,公司战略,公司开展的减排目标、行为以及社会责任报告。在风险和机遇方面,2011年设计的调查问卷将气候变化的风险与机遇类型分别划分为三类:法规风险/机遇、有形风险/机遇以及其他风险/机遇,并且最后的结果显示风险与机遇的六个部分重要程度相同。测量与核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作为温室气体管理的关键环节,主要从排放核算方法(新增关于排放基准年的问题)、排放数据(包括三个范畴、温室气体的具体排放数据和外部审验情况)、温室气体细分、能源、排放绩效、排放交易等方面对公司展开调查。

(六)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体系

世界各国对基于碳排放信息披露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式并无标准,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目前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评价体系主要为环境业绩方面的评价体系。

世界各地的政府机构、会计机构及环保团体组织等相继提出了关于环境业绩应包括的指标指南。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1)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ISAR提出将环境业绩指标融入财务业绩指标来考核企业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2)由非政府组织领导的全球性报告促进行动(GRI)。从1997年开始GRI就着手研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内容,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各指标。(3)促进全球发展可持续委员会(WBCSD)。WBCSD将环境核心指标概括为: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原材料消耗、水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等指标。(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SO的ISO14031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包括:环境状况指标和环境绩效指标。

国家层面的企业环境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包含在国家环保总局的两个通知的附件中,以及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等提出的“中国公司责任报告编制大纲”中。2003年5月的“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活动的通知”附件2中,提出6个环境指标:环境管理体系、排放达标、总量控制、单位产品综合能源消耗量、单位产品水消耗量、单位工业产值。而在2005 年11月的“关于加快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工作的通知”附件和2007年三中心联合的“中国公司责任报告编制大纲”又引入了社会影响、环境责任与业绩描述。

二、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通过对国内外碳信息披露文献的回顾和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碳信息披露研究都相对不够成熟,我国企业主动披露碳信息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在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上均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环境信息的碳信息披露内容、方式、影响因素以及框架这几方面,为后面的学者研究提供了不少的方法和思路,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碳信息披露框架和评价体系,不仅使企业之间的信息缺乏可比性,而且不利于监管部门进行碳管理。二是参与碳信息披露的企业以大型上市企业为主,民营企业或者中小型企业很少涉及,因此实证研究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由此而构建的碳管理方法很难适应小型企业的碳披露,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四是由于缺乏一致的核算标准,且碳披露数据缺乏严格的审核,披露信息定性多于定量,难以将碳信息披露进行量化和制定出具体的碳减排目标。五是与国际环境信息披露相比较,我国碳信息披露呈现出参与公司数量少、数据质量不高、主动性不强、可比性差的特点。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环境法规、国家制定的有关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国家的重视程度等不同而造成的。

总之,碳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今后的学者辨证分析以前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实证研究不断完善和验证理论研究。同时,需要强化会计体制改革,加强环境会计制度准则的建设,明确规范环境事项的确认标准和计量属性,以全面体现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环境责任。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