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生命科学报告{2024年最新5篇}

2024-08-02 13:49:01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科学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命科学报告范文第1篇

国际市场油价的日高一日,日前超出每桶70美元,给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近一个多世纪来,石油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化石能源,有“现代社会血液”之称。它不仅仅是能源之母,还是纺织、电子、化工、材料等现代工业产品的基础原材料。油价高涨、资源短缺、环保压力和高速增长的需要,形成无法调和的矛盾,直接制约我国加速建设“全面小康”和国家安全。记者调查采访了解到,我国有能力替代石油的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产业研究有数十年历史,在生物质能加工转化及相关环保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专家认为,我国有条件进行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规模工业化和产业化,可以在2024年形成产值规模达万亿元,在“石油枯竭拐点”形成部分替代能力。

石油消费仍是我国国民消费水平标志,巨量进口危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进入本世纪,石油价格上涨已让很多平常百姓感到压力。以车用93号汽油为例,目前价格已经从2000年前的1.8元左右上涨到现在的4.4元左右。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教授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据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预测,全球石化类能源的可开采年限分别为石油39年、天然气60年、煤211年,而其分布主要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中国是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专家测算石油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很可能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2024年就是石油供给丧失平衡的“拐点年”。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提供的资料,我国由1993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过去的10年中,我国石油需求量几乎翻了一倍。2004年进口原油1.2亿吨,比上年增长34.8%,占国家石油总供给量40%以上。今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上升到57%。到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4亿吨。而国内生产能力仅为1.6亿吨到1.7亿吨。版权所有!

另外,我国以石油为原料的能源、材料,如乙烯、醇类,需求量激升。2004年实际消费量1600多万吨,进口量占40%以上。专家预测,到2010年,此类产品的需要量将上升到3000万吨左右。这些是化工、电子、汽车、纺织、塑料、能源产品等的基础原料。而且,目前这类石油加工品的成套设备均为国外大公司垄断。

据有关部门的粗略统计,2004年一年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使我国增加支付金额60亿到80亿美元,相当的2000万待业职工一年的低保费用。2005年8月25日,纽约油价再创新高,突破67美元。同时,美国高盛公司预测油价还将继续上升,最终可能达到每桶10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再次预测,由于中国石油进口持续大幅度增加,国际原油价格将稳定攀升100美元以上。更有专家分析,发达国家将把石油价格不断推升,作为压制中国、印度等后发展国家的重要手段。

石油是基础能源原材料,由于资源制约因而无法调控价格,对国内市场已经造成很大压力。以安徽为例,3月下旬,安庆市因成品油价格上调引发了出租车行业的罢运、上访,全市瘫痪。此前,南京等全国大中城市多次发生类似事件发生多起。8月1日,合肥再度发生因油价直接导致的出租车行业罢运事件。即使不考虑国际政治变幻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要保证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发展石油替代产业,也成了当务之急。

建设“小康社会”汽车工业发展仍是主流

汽车,被认为是现代小康社会的标志。2000年,我国政府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当年,我国汽车销售市场出现井喷,同时出现由集团购买为主变个人购车为主的重大转折。安徽奇瑞集团介绍,汽车业界把2000年确定为“中国汽车元年”,认为这是中国汽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的起始点。

现在的成品油价格高位运行,对汽车工业发展与产品普及有一定影响,但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发展趋势看,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之势不可逆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再次预测,中国到203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3.9亿辆,约为现在的20倍。

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国汽车人才的摇篮之一。记者采访中,专家、教授们一致表示:“发达汽车工业”是一个国家步入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支柱。中国科技大学商学院有关“国家经济发展时期”研究的课题组得出结论,任何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均离不开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的贡献。过去的100年间,没有任何一项发明比得上汽车对人类进步的推动。轿车的普及以民族意识的改变、国民素质的飞跃式提高,有不可比拟的作用。汽车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集大成者,对技术进步的推动是全方位的。汽车还是高度产业关联的工业,按公认的数据,以家用轿车为主的汽车工业对辅助产业、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可达1:7:11;调查研究显示:目前世界上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有7个,其中包括中国。其余6个均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工业”,每千人拥有汽车数200-600辆。唯有中国在民族汽车工业方面相对落后,因而同列gdp总值大国,人均则只有6强的二十一分之一。

据国家科技部调研室的一项调查,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汽车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近两年增幅超过30%。2003年与上年同比,汽车产量增长35.20%,销售量增长34.21%。特别轿车,产量由上年的109.28增长到206.89,增幅达84.7%。

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专家分析,石油已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汽车燃料,过度依赖存在四大问题,包括:国内资源短缺和国际石油争夺剧烈的双重风险;汽柴油的性能已不能满足汽车高水平和高清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油价居高不下,用户负担增加;依靠进口,要花大量外汇,影响国内就业。巨大的国际采购会使我国原油陷入类似现在铁矿砂市场的“价格合围”。适应汽车消费需求,建设车用燃料替代体系成为必然趋势。

据了解,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2010年将达到5000万辆至6000万辆。届时,国内汽车年生产量将达1000万辆以上,汽车用成品油市场就将有数千亿元。另一方面,环境保护逼迫中国采取石油替代技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较早对公共交通车辆实行天然气替代石油等措施,主要是出于环境因素。目前,天然气、煤炭、生物质能等技术路线替代石油,其燃烧排放都小于石油类40%左右。按我国城市进程,2024年前还将有4亿人口“进城”,汽车保有量将急剧增加,不采用洁净的替代能源将无法维持人类适宜的城市居住环境。有人这样计算:大城市里按每车每天用15kg汽、柴油计,100万台车即用1.5万吨汽、柴油,它将耗尽18338万立方米空气中的氧气,使之变成只含二氧化碳和和氮气等的无氧气体。又因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得多,所以,它们大都分布在地面附近,可在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堆积1.83米厚,比正常的中国人还高出一巴掌。如果没有大自然赐予的空气流动,这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校长欧阳平凯说,美国国家委员会预测,到2024年,将有50%有机化学品和材料来自生物质原料。我国最先起步的是生物质转化替代石油,即乙醇汽油。生物柴油是利用植物油脂、动物油脂等提炼的车用燃料,可直接替代柴油,低排放,无需改造发动机,而且对车辆发动机还有保护作用。世界各国对此非常重视,发展迅速,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印度等都有庞大的发展计划。欧盟国家用菜油加工生物柴油,2001年加工量已达100万吨。本世纪我国政府也很重视这项工作,近年来相继建成了许多年产量超万吨的生物柴油厂,预计到2010年,我国生物柴油需求量将达2000万吨。

车用能源的市场稳定、数量巨大。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石油延伸替代市场也非常可观。安徽丰原集团在宿州建设的世界第一个生物质原料乙烯生产厂,2004年底投产,年产2万吨,效益可观。2005年7月底,记者当企业采访,负责人吴玉熙介绍,“当原油价格在每桶35美元左右,企业即可有利润;到40美元每桶,吨产品利润可达5000元,原油超过50美元一桶,吨产品利润可达8000元,利润率高达35%以上。

接受采访的专家、企业家强调,石油替代产业还有煤化工替代线路。但用一种紧缺能源替代另一种紧缺能源,只能是权宜之计。生物能源与生物材料产业链长,涉及基础研究、工艺创造、成套设备、运输分销、终端产品设计生产,等等。我国正由出口拉动转向内需接动,能源原材料“内需”强劲,必然呼唤出庞大的的石油替代产业。

替代能源:替代石油将使我国资源状况化短为长

--生物能源发展调查之二

按目前国内外研究水平,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氢动力汽车等仍有很多技术上不确定性,何时投入运营是未知数。混合动力汽车造价高,而且仍以成品油消耗为主。另一方面,石油的应用不仅仅是作为交通运输的动力,其衍生的乙烯等化工产品还是比钢铁应用更广泛的基础材料。因此,发展生物能源是必然之路,眼前解决车用燃油问题,中、长期解决后石油时代的能源、原材料问题。

目前,国际上生物能源技术相对成熟,替代石油的路线是:谷物、秸杆、其它植物等-发酵-乙醇-车用油、乙烯、无毒溶剂及上百种化工、原材料产品等;另一种是利用劣质食用油、麻疯树籽等直接加工生产高品质车用柴油。无论何种生物质转化,都是我国资源的“长腿”。发展生物能源是农业大国和“缺油多煤”资源现状化短为长的最佳契机。

发展石油替代行业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三农”问题、环境与资源问题,是13亿人口大国均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建立庞大的“石油替代”能源体系,不仅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农村地区城市化提供良好的机遇,是我国相当长时间发展重要驱动力,也是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最佳切合点。我国最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日前公开提出:让我国农民“种出绿色大庆”。

据科技部有关单位的调研,我国南方的甘蔗、木薯,中、东部地区的小麦、水稻,北部的土豆、玉米,西部地区的油桐。麻疯树,干旱地区的山芋,等等,都是加工转化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的良好原材料。其中麻疯树籽含油率达50%,是制造生物柴油的良好材料。我国西南地区现有10万亩,到2010年种植面积可达1000万亩。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中心主任王宏广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富余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确可“再造大庆”,即相当于5000万吨原油。如果把每年农民白白焚烧的秸杆收集处理后加工乙醇,替代车用油,总量可达6000万到1亿吨。已经开始用生物质能加工品全线替代石油产品的安徽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测算:只要石油不低于35美元每桶,用生物质能加工成燃料酒精、生物柴油、乙烯、聚酯等,都有利可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王静康等专家指出:“国际上许多国家和组织的预测表明,本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耗中将超过50%。”科技难度更大的生物制氢等一旦投入应用,生物能源前景更为广阔。可喜的是,我国生物质能富集区往往是老少边穷地区和纯农业区,经济建设相对落后,发展生物能源不仅经有经济意义,对解决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地区工业化和建设和谐社会,都有很大意义。中国著名农业专家石元春教授等专家强调:发展生物能源要做到“一石四鸟”:其一,生物质能的全面利用,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其二,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发展,可以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其三,生物质能与土地资源富集的中部、西部贫困农村的地区会形成中国生物能源企业集群,从而促进和谐社会进程;其四,结合中国能源战略调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工业可以考虑生产适应中国能源体系的生物能源汽车产品,在汽车普及化过程中迎头赶上,提升竞争力。

发展生物能源和原材料可以做到“四不”

能源、原材料是国家、社会的支撑体系,战略调整是否会触及社会基础和多方利益,从而引发较大的社会震荡?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进行了大量了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广总结为“四不”:“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传统行业争利,不与发达国家争资源”。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传统行业争利”,这是我国发展生物质能利用的新特点,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均强调这一点。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主任王宏广、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十中、大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修志龙等表示:我国科学用粮潜力很大,每年陈化粮、饲料用粮约1亿吨左右,加工转化可获得相当5000万吨的原油,同时还有30%继续成为饲料。现状是每年8000万吨粮食直接用作饮料,浪费3000万吨以上的淀粉。利用小麦陈化粮生产燃料酒精的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仅小麦麸皮中提取的物质,价值就和小麦差不多。而目前发展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原料是分布更为广泛、利用价值更高的植物。如我国科学家研究的甜玉米,每公顷产量可达70吨,可生产6吨以上燃料酒精。南方的木薯、甘蔗,生长广泛的菊芋、土豆、山芋,等等。这些不宜食用的植物,是转化为生物能源、材料的最佳原料。另外,我国现在每年仅废弃的作物秸杆、林业弃置物达10亿吨,相当于1亿多吨的燃料汽油。

就发展生物能源、材料的土地资源而言,我国有约40亿亩的低质地、荒坡、滩涂等,可以用来种植适宜物种;淮河以南还有3亿计冬季闲田,用来种油菜生产生物柴油,相当于“再造大庆”。专家介绍,我国加工替代石油产品的农作物、薯类植物研究时间长,来源非常丰富,潜力巨大。早在“七五”、“八五”时期,部委、高校就组织科学家研究、攻关,寻找到很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植物种质。如有稳定的市场,推广种植条件相当成熟。大连理工大学有教授在山东滩涂种植菊芋(洋生姜)数十万亩,长势很好。这种植物我国南北方农民都有小规模种植。在贫瘠的土地上,盐碱地、滩涂都可以长得很好,固沙能力还很强。一次种下,自然生长。每年挖取其块茎即可,第二年还会自己生发。亩产量可达万斤。糖的含量超过甘蔗30%,甜度是蔗糖的一倍。结合“山川改造”工程,我国可以大量种植生物质能富集的植物。我国西南地区的麻疯树等木质油料发展迅速,籽含油率达50%,现有10万亩,2010年可达1000万亩。

专家分析,生物质能利用,特别是替代石油的能源、材料产业,前端是农业,中间是发酵等生物转化,后端依然是现有的大化工。因此,我国大规模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并不会对传统化工工业产生冲击。同时,我国能源、原材料需求增长过快、消费量较大,传统石油加工业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产品供应保障能力薄弱,现在广东等地不断发生“油荒”已是前兆。因此,传统石化领域对生物能源、原材料普遍看好,中石油公司等国家垄断性石化公司也在力推生物质能利用。

清华大学刘德华教授等强调:生物质能利用,特别是替代石油,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解决“农业、能源、环境”难题的最佳切合点。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生物质能与土地资源富集,通过发展生物产业,可以让这些地区形成新兴产业,让农村地区形成工业化支点。刘教授专门到青海省调查,青海是德国面积的两倍,非常适合种植油菜。现在德国生物柴油年产量140万吨,如果青海能够发展到德国水平,其产业链收益非常可观。我国新疆棉产区面积广大,在棉籽中引入一个产油基因,即可让棉籽产生很高的副效益。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而且年需求量还要扩大;化石产品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相比之下,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污染排放要比化石燃料低50%以上。用生物材料,如聚乳酸等,可制成可降解塑料、绿色涂料和纺织品等。

替代能源:借鉴国外石油代替及生物能源发展经验

--生物能源发展调查之三

1907年,汽车发明人福特制造出第一台燃烧纯乙醇的发动机;20世纪30年代,不少国家用醇类燃烧替代石油作为车用能源;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我方不少汽车就是用乙醇作为燃料。但真正形成替代石油的产业,国外发展历史已约20多年。

根据发展改革委的调查,以美国、巴西为主的燃料乙醇替代石油产业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一,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发达国家和贫油国家重视石油替代,为解决对石油的高度依赖问题。美国、巴西等大规模发展乙醇替代车用油。甲醇等天然气、煤炭化工产品引用汽车能源体系;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主要解决农产品过剩影响农业发展,和由此引发的农民收入问题;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汽车保有量大增,引进醇类重点解决车用油的增氧剂,利用乙醇等提高发动机性能,减少汽车排放对大气的污染;第四阶段是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并重视石油替代,从各个侧面解决上述所有问题。对我国而言,则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途径。

生物质能转化中的“太阳能-生物质-乙醇燃料-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由于充分体现了“绿色”和“循环”,备受科学界、环保人士的追捧。现在,加拿大、法国、瑞典、德国、墨西哥、日本、印度、韩国和泰国等,均有发展石油替代产业的计划,并有不同规模的实施。其中巴西规模最大,目前汽车全部用乙醇汽油,用燃料酒精(乙醇)替代石油份额达43%。美国乙醇汽油占市场份额的12%。加利福利亚州从1993年开始实施“灵活燃油车辆计划”,制定了e85燃油规格:85%的乙醇外加15%汽油。

与我国发展石油替代产业最有可比性的是巴西。巴西851万平方公里面积,1.65亿人口,农业是其重要支柱,其中甘蔗种植和蔗糖出口均为世界第一。巴西同样是贫油国家,1930年开始,即有5%到15%的乙醇加入汽油中使用。后石油价格下降至1美元1桶,巴西又有非常便捷的海上运输,石油替代产品的生产长时间中止。

巴西汽车工业发展较早,国内上世纪60年代汽车即有较快的普及。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当年巴西政府多支付40亿美元用于购买石油,沉重打击了巴西经济,致使政府下决心发展石油替代产业。1975年,巴西政府启动"生物能源计划"和"全国实施发展燃料乙醇生产计划",两大计划的核心是用甘蔗作原料,用发酵法,生产燃料乙醇,再和汽油混配,作为车用动力。巴西政府在数年内投入数十亿美元,扶持该上述两大计划的实施,到20世纪90年代,燃料乙醇产量达1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在车用油品中,燃料酒精添加量从35%-5%,还有部分纯以乙醇为燃料的汽车。现巴西汽车拥有量达每千人80多辆,远远高出我国的每千人16辆,但车用能源的压力并没有我国突出。

巴西发展石油替代产业,与本国支柱产业蔗糖生产相结合,逐步形成甘蔗生产-燃料酒精-乙醇汽车,一个全新的生产链。全国汽车保有量1290万辆,纯乙醇汽车达370万辆。这些乙醇加工厂在糖价高时生产食用糖出口,在糖价低时生产燃料酒精供本国使用。现在不仅国际石油价格对巴西社会经济影响大大减弱,农民的甘蔗种植与蔗糖生产也相对稳定。

据统计,在巴西实施石油替代产业的两大计划33年中,政府共投入117亿元,建成10大燃料乙醇生产基地,为国内提供了150万个就业岗位,节省石油进口外汇220亿美元。乙醇汽油相关产业总产值即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超过包括电信业在内的信息技术产业。

根据最新材料,德国大众、宝马两大品牌都在抓紧研发生物能源汽车,预计2008年前推出主流车型供应市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较早开发出“多用途汽车”,利用电子技术使汽车发动机可以适应多种能源。我国福建现有一座万吨级生物柴油工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欧洲。

纵观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到次发达的南非、巴西、韩国,到发展中印度和泰国等,均在发展石油替代产业的政策制度、技术完善、装置建设和车辆制造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为我国走中国特色石油替代之路铺平了道路。特别是巴西经验,更具实际意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等权威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是巴西的上十倍,资源与市场条件更适合建设石油替代产业链,让我国农民种了“绿色大庆”形成中国特色的能源体系,在当前显得更为紧迫。

替代能源:我国生物质能替代石油起步稳收效显著

--生物能源发展调查之四

在我国,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有可能大规模替代石油产品的主要是生物质能和煤炭。自2000年4月国务院领导批准开展变性燃料乙醇研究与实施,2002年在试点城市推广,到2005年4月1日安徽作为第五个省份开始全省封闭运营销售乙醇汽油,短短的五年,已创立了成功的生产、运营模式,并使消费群体初步接受,为我国石油替代产业书写了良好开篇。煤炭转化替代方面研究力度更大,投入更多,也有丰厚的积累和局部运营经验。

据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正敏介绍,生物能源主要指利用淀粉质生物,如粮食、薯类、作物秸杆等,加工成乙醇(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生物制氢等,直接作为动力来源;其次是通过生物技术将粮食转化为生物材料,利用玉米等生产石化乙烯、聚乙烯及乙烯转化的系列化工产品。

我国利用生物质能起步较早。抗日战争期间,河南酒精厂生产燃料酒精供给抗战军队车辆。上世纪80年代末,世界第二次石油价格上涨阶段,我国就把生物乙烯列入重点发展项目,并在安徽宿州投资8亿元建厂,后因技术与成本等原因,此厂未能全面生产。目前,我国已在东北三省、河南、安徽等5省全面销售乙醇汽油,涉及人口近3亿。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近期还将在山东、河北、湖北等部分省或城市封闭运营。现供给燃料乙醇的企业有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黑龙江华润金玉实业有限公司、安徽丰原集团等4家不同类型的企业。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我国采用乙醇占10%的配比,替代石油中污染地下水并可能致癌的mtbe,性能更为优越,而且不需要对现有车辆进行改造。综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各试点地区的情况,生物质能转化替代石油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首先,试点情况表明车用乙醇汽车在我国完全适应。不仅河南、安徽城乡,寒冷地区的哈尔滨、肇东两个城市冬季使用测试表明,燃料乙醇能够适应,为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第二,解决了使用中的技术问题。使用中的油、水分离,个别车辆动力不足、油路阻塞等,都有较好的解决办法。第三,环境保护效益明显,污染物排放降低25%-30%。第四,生产企业探索出大规模生产模式,普遍提高综合效益。现在生产企业均使用国家战略储备中的陈化粮,以玉米、小麦为主。燃料乙醇生产仅使用其中的淀粉,其它可生产蛋白饲料、油料等。安徽丰原、河南天冠等均能做到“吃干榨尽”。第五,建立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法规。如《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工作实施细则》等。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石油替代提供了积累。第六,我国政府和石油销售行业推广石油替代产品积累了初步经验。

根据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提供的材料,巴西1980年用甘蔗生产燃料乙醇,吨价高达849美元,到1998年,成本下降以300元美元以下。而我国现行的燃料乙醇生产价格成本约为3500元吨,技术水平较高的丰原集团可降到3000元以下,单位综合成本为2993元。

石元春院士提出,如果采用高新技术改良物种,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如种植甛高梁生产燃料乙醇,吨产品综合成本可下降到2800元以下,使用麻疯树等木质油料基生产生物柴油,吨成本应在3000元以下。清华大学教授、原清华大学生物研究中心主任曹竹安教授告诉记者:“我国加工替代石油产品的农作物、薯类植物来源非常丰富,潜力巨大。早在‘七五’、‘八五’时期,部委、高校就组织科学家研究、攻关,寻找到很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植物种质。如有稳定的市场,推广种植条件相当成熟。”曹教授列举菊芋(洋生姜)为例说明:我国南北方农民都有小规模种植。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贫脊的土地上,盐碱地、滩涂都可以长得很好。一次种下,自然生长。每年挖取其块茎即可,第二年还会自己生发。亩产量可达万斤。糖的含量超过甘蔗30%,甜度是蔗糖的一倍。“这在10年前就有研究结论,只是没有找准大的市场,研究成果无法推广”。

据了解,试点企业中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采用国际最为先进的奥地利高布殊(vogelbusch)工艺技术,河南天冠采用传统技术改造,安徽丰原采取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技术系统。这些成功的探索为我国大规模发展燃料乙醇提供的技术与装置条件。加上试点销售的成功,现在从南到北,各地利用木薯、玉米、甘蔗等不同生物质加工替代石油投资热情高涨,具体研发工作大大加强。

替代能源:用自主技术形成生物能源产业条件成熟

--生物能源发展调查之五

从领导到居民,从专家到经济界人士,一致认为,我国作为13版权所有!亿人口的大国,对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命脉的能源体系,必须建立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之上。

在生物质转化替代石油方面,我国企业掌握关键技术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在秸杆发酵利用(水解木质纤维素)等关键技术方面,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利用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形成石油替代产业,是最为现实的选择。

我国已基本掌握生物质能利用关键技术,居部世界领先地位

生物质能利用先是通过发酵、分离、提取和化工加工后形成商品。在整个加工转化过程中,发酵、分离与环保是三大关键部位。与其它领域不同,在生物质能利用领域里,我国已经基本掌握关键技术,发酵、秸杆利用等技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是最早利用发酵技术加工转化粮食产品的。根据中国科大科技考古专家认定,早在9000年前,淮河流域就发明利用粮食发酵加工制作酒(乙醇)的工艺。现在的燃料酒精生产仍维持这一工艺,只是菌种培育、发酵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成份、过程控制,全部利用现代化手段。利用粮食或淀粉质原料、糖类原料发酵获得乙醇等,我国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近。平均收益率从过去的70%多,提高到90%左右。这也是我国柠檬酸类发酵产品占世界产量近半数的重要原因。安徽丰原集团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柠檬酸,收益率高达94%。充分发酵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还为后端环保奠定了基础。

特别需要提及是的农作物秸杆利用技术,我国科学家首先在世界上获得突破,并进行工业化实验。据科学组织测算,全世界秸杆或木质纤维类生物质能约相当与640亿石油,而且真正是“绿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绝”,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预测的为人类持续提供能源的资源。我国年产生农作物秸杆约10亿吨,其中至少5亿吨被白白烧掉或废弃。相当于1亿吨车用燃油,比中国全年车用油总量还要多。收获季节燃烧秸杆的污染成为各地无法解决的难题。木质纤维素发酵成为世界科学家关注的技术。美国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做这方面工作,现有一座用传统方法分解作物秸杆,生产燃料酒精。由于成本较高,只能作为样板企业,靠政府补贴生存。我国科学用全新思路开展研究,现用8天时间可使稻草全部水解,近期有望获得更大突破。

生物化工中的现代分离技术运用较为普遍。我国许多高校、研究单位和企业在这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大型企业中应用也较为广泛。安徽丰原集团生产过程中的膜分离、分子分离等高技术在生产中普遍应用,个别尖端技术只有美国、日本才掌握。环保是生物质能加工转化中重要关键一环。莲花味精、丰原生化等沿淮河企业曾是国内外出名的污染大户。近年来,在政府和企业的高度关注下,不同技术类型的环保措施得到运用,同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环保技术系统。丰原集团投资2.7亿多元兴建了3座环保厂,年回收效益即达5亿元,污染排放仅为国家标准的五分之一。

此外,大连理工学院等高校还与企业合作,不断创新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如该校发明的酵母自动分离乙醇发酵技术,是世界上第一套工业化装置,已运用到我国百万吨燃料酒精试点项目中,并取得良好效益。

安徽丰原等企业在生物质加工替代石油产品方面已探索出成功模式

生物质加工替代石油产品方面,安徽丰原集团历时10年,取得巨大成功。安徽丰原集团引进高技术革新传统的工艺,率先搭建起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酵与分离平台。利用农副产品加工转化产品可全线替代车用油、乙烯等石油产品。

丰原集团的前身是蚌埠柠檬酸厂,由于原料回收率低,消耗高、带来重污染,。1995年大规模治理淮河水体污染时,该企业是流域重点关停的19企业之一。生死关头,新任负责人李荣杰带领科研人员,研究成功“清液发酵”新技术,使水、电消耗下降约50%,粮食回收率增加30%,企业在后来的3年中产值增加了13倍,一举成为我国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化工龙头企业,柠檬酸产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精细化工出口额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随后,该企业投入巨资,引入离子束培育菌种,分子分离、膜分离等世界领先分离技术,一方面,加工转化过程中将原料“吃干榨尽”,实现清洁生产。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生产出各种产品。在以发酵为前端的生物化工领域,丰原拥有50多项专利,生产模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据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介绍:丰原精细化工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对国际上市场、先进技术密切关注。自2000年起,石油价格上扬。丰原集团在高回收、低成本的发酵工艺基础上,不断创新,成功研发出利用粮食、薯类、秸杆等深加工全面替代石油产品的生产技术,并分别在蚌埠、宿州等地设厂生产。原料主要来源是国家库存的玉米陈化粮。产品从燃料酒精到乳酸。2004年11月,设立在安徽宿州的淀粉质原料生产乙烯的工厂正式投产。这条生产线是世界第一条粮食乙烯的工厂化生产线,不仅使我国利用生物原料生产石油产品替代品向前延伸了一大步,实现在原材料领域替代石油产品,还是人类迈向“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的有益的探索。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欧阳平凯教授对丰原的粮食乙烯生产装置测算后得出结论:如果建设30万吨乙烯生产厂,以石油为原料需要投入45亿元,以粮食为原料的生产装置只需要15亿元。

2004年底,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召开重点流域发酵行业重点企业会议。会上,中国环保协会秘书长王家廉、中国发酵协会工程师冯志合均告诉记者:“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五大工程之一。专家研究认为生物产业的潜在市场是网络市场的10倍。丰原的技术、工艺形成高效益的体系,为我国在环保的前提下,大规模利用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奠定了基础。为传统农业区工业化、城市化闯出一条新路!”河南天冠等企业在多种淀粉质原料燃料酒精生产方面,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工艺。另外,山东等地也有国产50万吨乙醇生产装置,效果较好。

替代能源:石油替代产业亟需“政府主导”

--生物能源发展调查之六

石油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发展替代产业,宜未雨绸缪。尽管我国乙醇汽油已经销售,但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决胜生物时代”的气度、投入都有一定差距。形成庞大产业亟需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完善的规划,集中技术投资,实施有限的多元化,逐步提高产业成熟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迅速建立“中国化”生物能源、生物材料体系。

“政府之手”是石油替代产业形成的关键

能源与环境,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每一步举动,都将对市场和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同样,由于石油替代产业涉及面广、投资巨大,没有强有力的“政府之手”,形成庞大产业非常困难。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勇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家环境战略的实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而国家能源战略也不完全是市场行为。”

“和发达国家态度积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总体发展计划不够,我国尚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订生物能源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目前,我国的生物能源发展的规模还非常小,生物燃料乙醇的年产量才100多万吨,生物柴油也刚刚起步,如再延续这种态度,中国将无法应对能源危机。”科技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广说,发展生物能源既然是大势所趋,中国迟做不如早做,这样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王其昌调查后认为,从2000年到2025年,是世界生物产业大发展开始阶段,各国争相推动本国生物产业的发展。以美国为例,它只有一个“硅谷”,却有华盛顿、洛杉矶等5个“生物谷”。我国燃料酒精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面积推广乙醇汽油是源于2000年4月广东一位企业家给国家领导写信。中央领导批示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

但是,作为乙醇汽油生产的生物化工行业,行业发展水平低,资源利用、环保仍是瓶颈。记者从丰原集团了解到:发酵与分离是生物化工的基础平台,目前,仅龙头企业丰原集团掌握了先进技术,企业规模与效益居国际一流水平。全行业仍非常落后,企业间技术封锁严重,我国又没有“重大技术行业共享”法规和配套政策,限制了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改革委刘铁男等研究世界其它国家推广石油替代产品的经验,认为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方式对推动替代燃料使用作用巨大。原因有二:其一是经济原因。石油价格时有涨落,当油价低于替代产品价格时,国家应予保障或补贴;其二是法律保障以增加消费者的接受性。美国早在1988年就制订了《国家替代汽车燃料法案》,1990年和1992年又在环保、能源法案中予以强化。

“模板”研究是当务之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乙醇汽油有明确的技术标准,生产与营销实施办法,发展与管理法规等相对完善的系统化、标准化体系外,生物柴油及其它生物能源相当薄弱。在替代石油方面,生物化工、煤化工替代两大行业的研究人员、企业对优劣各执一词,甚至互相诋毁现象相当严重,经常误导公众视听。

石油替代产业涉及环节众多,从汽车制造和替代燃料生产,到两大生产领域的成套装备,庞大的营销与服务系统,到消费市场的宣传与推动。都应在政府指导下动用市场机制。专家分析认为,石油替代给生物化工、煤化工企业带来机遇,同样,对国产汽车业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机遇。但我国乙醇汽油已推广约20%的市场,使用中也发现乙醇汽油对汽车的橡胶件、金属件都有特殊的要求,但汽车业及零配件产业,难有实质性动作。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热物理学院副院长顾中柱接受采访时提出,石油毕竟是世界、我国目前占绝对优势的车用能源,石油替代产品种类也很多。不说生物化工、煤化工可替代石油产品众多,工艺繁杂,如混合电池汽车、氢能汽车,尽管突破技术制约仍无把握,毕竟呼声很高。但是,中国地大人多,车用燃料多元化只能是有限度的。国家应明确石油替代战略,制定指导性发展方向和时间表。这样让企业敢于投入,勇于投入,尽量少走弯路,节约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王其昌强调指出,明确产业扶持、投资与推广政策是当务之急。

加大政府投入,实行税收与信贷倾斜政策

几乎所有的专家都提出,石油替代产业是环保与能源安全的结合点,事关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安全,政府应加大政府投入,同时实行税收与信贷倾斜政策,鼓励生物化工企业、煤炭企业和有实力的投资企业,在石油替代产业上下功夫,多渠道吸纳资金。

记者在安徽丰原集团采访时了解到,这个龙头企业的发展受资金制约严重,无法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丰原集团是我国唯一在生物替代能源领域长期关注并实施深度开发的企业。近10年由3000万资产发展到116亿,下辖3家上市公司,粮食年加工能力达310万吨。国内规模最大,国际上有显著地位。企业在蚌埠、宿州等地建起以淀粉质原料加工转化替代石油产品的企业,其中在产的有燃料乙醇、乙烯类等。另外,在通辽、白城、齐齐哈尔等地还在建设年总加工能力约210万吨粮食的企业,产品方向均生物能源、生物材料、无毒溶剂、无毒增塑剂等替代石油产品。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划,丰原年加工能力应达700万吨。但由于股市低迷、配股增发困难,宏观调控措施实施后金融部门贷款门槛提高,企业仅能维持,有些在东北的农产品转化项目已经停工,很难有财力再行扩大替代能源项目投入。

生命科学报告范文第2篇

所谓“危急值”(Critical Values),也称为警急(panic)或警告(alert)值[1]。指的是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危及生命的人体检验、检查结果。当这种检验或检查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有效消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2]。本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日急诊量为150人次左右,从2011年1月制定制度至2011年12月接收危急值报告患者共186例。急诊科是危急值报告制度相关的重点科室,护士在执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1年的应用总结如下。

1方法

1.1确立危急值的报告范围

1.1.1检验科危急值见表1。表1检验科危急值

1.1.2放射检查危急征象气胸、肺组织压缩>60%;肺梗死;主动脉夹层、脑动脉瘤;起搏器电极脱落(折断);急腹症: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肠梗阻;脑出血、脑水肿等引发的脑疝。

1.1.3B超检查危急征象急性胸腹腔出血(外伤、肿瘤破裂、宫外孕等);大量心包积液(>1.5CM);主动脉夹层、大血管栓塞等。

1.1.4心电图检查危急征象急性心梗(首次心电图检查);严重心律失常:室速、室扑、室颤、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窦性静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P-R>3.0s、平均心率

1.2危急值的处理流程医技科室出现上述危急值时,在确认仪器设备、检验过程正常的情况下,立即将结果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并在《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记录上检查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床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时间(min)、报告人、备注等项目。护士接到医技科室危急值(征象)的电话报告后,必须在5min内将报告结果通知值班医生,医生必须及时对患者病情做出判断(考虑两点:一是该结果是否与临床症状相符;二是如果临床症状不符,样本的留取是否有问题?如需要,马上重留标本,免费复查)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报告上级医生及科主任。护士配合医生抢救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必要时按医嘱采集标本或重新复查,并关注再次检查的结果。当班护士必须在“危急值”报告本上认真做好记录,包括患者姓名、检验(检查)项目名称、结果(数值)、电话报告者姓名、报告时间通知医生姓名、通知时间,备注等。同时在急诊护理记录单上记录接到报告的“危急值”,采取的抢救措施以及病情观察。对于跨科转运的患者,在危重患者转运单上注明“危急值”,作重点交班,便于病情观察及动态追踪。

2结果

本组共报告危急值患者186例,其中检验科报告76例,放射科报告88例,B超科报告15例,心电图室报告7例。涉及内科82 例,外科88例,妇科12例,儿科4例。通过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本组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患者及家属表示满意。

3体会

3.1要充分重视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可忽视。所以护士对危急值的报告必须了解,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要及时汇报医生,严防推诿现象发生。医护人员得到危急值报告后,一定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作出判断,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该流程的实施,在医院内部形成了一个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不仅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同时也提升了医院管理水平,提高了患者的抢救实效性和成功率[3]。

3.2根据实际设立危急值项目及范围危急值的设立要严谨,不能照搬其他医院的范围,要根据医院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设立危急值项目及范围。

3.3要加强危急值工作的管理科室要组织危急值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规范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实践水平。对危急值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总结,确保运行通畅。

3.4护士在过程的实施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护士接到危机值报告后,正确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主管医生,在检查医生和主管医生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5提高了急诊科护士的业务能力接到危急值报告后,护士结合临床进行评估分析,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对偏差因素的分析,规范了操作流程。同时与多方的合作中,加强了沟通能力。

3.6加强了科室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危急值的及时报告和多重提醒,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获得危及患者健康安全的信息,从而及时有效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了医疗风险,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杜绝了相应的医疗纠纷隐患。

【参考文献】

1秦晓光.必须正确认识和应用“危急值”报告制度.江西医学检验,2007,25(2):97-99.

2张真路,刘泽全,赵耿生,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28(4):452-453.

生命科学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耶鲁报告;课程使命;价值追求;自由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6-0111-05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历次大学教育改革辩论最后都会聚焦到课程改革问题上。1828年耶鲁学院发表的《关于耶鲁学院教学课程的报告》(Reports on the Course of Instruction in Yale College)(以下简称《耶鲁报告》)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有关课程改革最有影响的报告之一。美国著名史学家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指出,这是“19世纪上半叶美国高等教育中最有影响力的文献”[1]。文章期望通过对《耶鲁报告》的解读,研究其所体现的课程使命与价值追求。

一、 《耶鲁报告》形成的背景与过程

19世纪美国新学院如雨后春笋,从19世纪开始的20多所学院,到20年代末超过100所,19世纪中期更是达到200所[2]。学校的增加使各学校入学人数降低,学校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面对美国社会经济急剧发展的现实,以及欧洲启蒙主义思想及德国新大学运动的影响,强调民主价值、注重实用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改革派提出了对传统学院课程内容进行改革的设想,焦点集中在去除古典课程必修制和引入实用课程上。另外随着知识的日益丰富,挑选出适合有限的大学四年学习的知识不再是件容易的事。受去中心化影响,学院没有一个权威机构给予指导,课程政策制定复杂性大大增加。上述原因都影响着学校的课程,使得课程改革成为美国高校“不得不参与的一场复杂的游戏”[2]。

1819年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创建了弗吉尼亚大学,推行“平行课程”的改革,以传播实用的科学知识为方向,倡导让学生有一定的选课自由。与此同时,从德国留学归来的乔治·蒂克纳(George Ticknor) 在哈佛学院建立选修课制度,调整古典语言等传统课程,引入现代语言、自然科学等学科,扩大学生的选课自由。除此以外,阿默斯特学院、联合学院、佛蒙特大学等也都开始对课程进行调整。代表功利主义教育观的选修制被引入美国大学,渐成燎原之势,对古典学院课程模式和权威形成挑战。

当时的耶鲁学院有大概12名教师,275名学生,其学生来自美国不同的地区,是美国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学院之一[3]。为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耶鲁学院也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一些自然科学学科开始进入课程。然而,对急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来说,耶鲁的改革显得过于缓慢,社会各界抱怨课程僵化,变化缓慢。1827年,毕业于耶鲁学院的州议员、校董事会成员诺伊斯·达林(Noyes Darling)提出课程大纲中应放弃希腊语、拉丁语等“僵死语言”(dead languages) 的教学,用实用课程来代替。校方十分重视,董事会迅速行动,任命了由州长汤姆林森(Tomlinson)、校长杰里迈亚·戴、卡文·查品(Calvin Chapin)、诺伊斯·达林和福温(Abel McEwen)五人组成的一个专门委员会进行调查研究。委员会充分调查了学院课程的有关情况,广泛征集了学院教职员工的意见,于1928年发表了《关于耶鲁学院教学课程的报告》。报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校董事会撰写,一部分由教授负责撰写。后者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解释分析了学院秉持的教育目标和规划;第二部分对古典语言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份报告没有迎合当时社会人们的喜好,而是对美国传统学院教育进行了有价值、负责任的思考,驳斥了批评耶鲁课程的观点,重申了耶鲁学院所追求和坚守的自由教育和古典课程的价值。报告认为课程改革关系到办学目标的改变,将引起学院组织和章程的根本性改变,直接影响学院的利益和声望。报告是经过全体教职人员认真思考和热烈讨论而形成的,所提出的观点比较成熟而全面,一经问世便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二、 《耶鲁报告》的核心内容

(一) 学院教育的本质:奠定完整教育的基础

《耶鲁报告》强调决定现行课程取舍之前必须对学院教育性质和目标有个清晰地认识。报告重申了耶鲁学院的教育目标是为完整教育(thorough education)奠定基础。这个基础是广博、深入和扎实的(broad, deep, and solid),它区别于局部(partial)的或浅薄(superficial)的教育[4]。报告中将片面发展心智能力的一两个方面比作只有一根支柱的宏伟建筑,花费高昂却极易倒塌。只有各方面按比例均衡发展,心智才能达到完美。因此,在学院的教学课程中,文学和科学各科均要占一定比例,以便使学生性格各方面达到平衡。

报告指出,学院在进行课程价值选择时要理清三点。首先,大学是教育的开始而不是完成。由于学院教学目标是为卓越教育奠定基础,是教育的开始,而不是完成教育。因此学院课程不能无所不包,而应透彻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掌握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是一个转识成智、转识成性的过程[4]。报告解释了要获得完整教育所必需的统一课程,不能根据学生的爱好、天资和未来职业进行课程选择。因为这些课程所讲授文理学科的基本原理是获取更高知识的共同基础,只有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们才能知道他们对哪个学科有爱好和资质,从而进行正确选择。

其次,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奠定基础,而不是获取部分的、肤浅的知识。报告驳斥了那种认为数学、古典语言等基础知识无用的观点,提出:基础知识不是在狭隘的层次上有用,要在一个更高、更广的角度去理解有用与否。通过自由教育所掌握的这些学科知识用途极为广泛。即使他已经忘记了这些学科知识的许多细节,由于熟悉科学的一般原则,有能力选择任何一个他感兴趣或者有潜质的领域继续自己的追求,处理事情也更务实和通情达理。

再次,课程学习不是为职业、专业作准备,而是奠定坚实的基础以适应将来任何职业、专业的需要。之所以要花时间学习与未来职业没有直接联系的这些知识是因为它们是专业和职业学习的基础,能扩展和平衡心智能力。一个人的思想如果总是局限于某个方面,就会形成狭隘的思维习惯和怪癖的性格,也会因此视野狭小,造诣有限。反之如果拥有广博的知识,就能塑造美好和谐的性格,未来职业发展迅速。报告反问:一个人难道除了通过职业追求获得生存能力外别无其他目的?难道他不需要履行其他的社会职责,如对家庭、对其他公民、对国家,而履行责任?这些都需要多种广泛的知识的装备(intellectual furniture)[4]。

报告同时认为,自由教育与职业训练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并不一味地反对专业教育和实用知识的教学,但坚持所有专门的或职业的训练都应在本科生学院之外实施,以保证学院教育中人文课程作为整体的核心地位。有两点须注意:一是学生在学院有限的三、四年中,不可能什么都学,只能是抓住主要科目,奠定基础;二是职业训练应以自由教育为先导和基础。前一点是轻重的问题,后一点是先后的问题。而美国高校当时推行的选修制改革,其实是为了迎合社会那些庸俗、狭隘和利欲熏心的要求,从而降低教育的质量,无法达到为人的一生做准备的目的[4]。

(二) 课程目标设计:基于心智训练和心灵装备

报告认为,要达到学院教学的目的,必须为学生提供心智的训练和心灵的装备(the discipline and furniture of the mind),课程的目标设计建立在“训练心智”和“装备心灵”这两条重要原则之上。训练指扩展心理官能的力量,教养指要以知识来充实心灵,其中训练和教养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4]。

居于第一位的传统课程原则是“训练心智”。通过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辩论、想象力、记忆力等开发学生的天赋,进而发展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又能按照人的意志从一个学科迁移到另一个学科,从一般的学习迁移到各种职业。居于第二位的传统课程原则是“装备心灵”。传统的课程在具有精神训练因素的同时还具有道德训练的因素。比如古代语言中的句法或许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但仍然是有益的,因为学习句法所形成的坚韧性及其自我克制精神被认为足以增强个性,提高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报告指出,在“训练心智”和“装备心灵”这两条中前者更重要。心智能力的提高需要对学生进行持续稳定地、强化地、系统地训练。这些训练是艰苦而乏味的,但却是打开智力之门和获取知识的唯一道路。

耶鲁学院学者将心智训练建立在官能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官能心理学假设了人的三个官能或能力:意志、情感和智力,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心智能力,如阅读、记忆、推理、想象等。要均衡地发展学生的所有能力,包括身体的、心智的和道德上的。古典课程的学习是心理官能最有效的训练,掌握它们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地训练心智各方面的能力。官能心理学建议不管哪门学科,要想与心智能力的训练联系,就必须关注其普遍性、理论性的部分,关注其训练、发展人的各项能力方面,而不是其可能的实际应用方面[4]。

(三)课程的内容选择:古典学科和课程

为实现心智训练和心灵装备的课程目标,《耶鲁报告》认为与专业化、职业化相对,追求人知识的广博与深厚以及心智训练与良好性格养成的古典课程应该是学院课程的主要内容。古典学科研究的领域自语言基本要素一直拓展到文学研究最繁难最深奥的问题,涉及心智的每一方面,能够为任何程度的心智训练提供素材,贯穿青年学者从启蒙直至成熟的全部过程。缺乏古典学科知识的专业或职业工作者只能在一种较低层次上奔波于生计,极少获得较大成功[4]。

《耶鲁报告》同时认为课程中文学和科学必须综合发展,缺一不可,以便养成学生平衡的人格。光有深厚的知识但没有表达出来的能力和善于表达而没有具有表达价值的知识都是不全面的发展。报告考察了耶鲁学院所开设的主要课程,详细地介绍了每一门课程的作用,如数学培养学生实证推理能力;物理帮助学生了解各种现象并加以归纳;学生通过英语阅读了解语言的力量;逻辑与心智哲学展示思考的艺术;修辞与演讲向学生传授口头表达的艺术;反复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简洁性;即席讨论使学生思维敏捷,表达流利,且富有激情、个性活泼[4]。对于是否应该摒弃古典课程,《耶鲁报告》予以了坚决的否定,认为古典课程基于以下原因不可抛弃:首先古典语言具有文学价值,是欧洲现代文学、思想的来源;学习古典课程体现了自由教育的内在价值,能帮助训练学生心智、形成良好品格;古典课程提供了关于品味和美德的最好范式,现代艺术创造无不从古典作品里汲取营养、获取灵感;古典课程也是今后职业教育、专业研究的最好准备,具备了一定的实用性;古代语言还是学习现代语言的基础。因此,放弃古典语言课程,会损害学院的内涵和品质,进而危及学院的生存。

报告反对缩短课程,反对使课程更实用,反对选修课,反对取消已死亡的语言课程,反对以德国大学模式改造耶鲁学院。对于其他学校所推行的选修制试验,报告表示将不予采纳。原因在于目前的课程是基于学院使命的充分认识及深入思考高级精英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性格素养后提出来的,是每一位接受完整教育的学生所必须学习的科目。另一方面,美国的学生心智不像德国大学学生那样成熟,他们的认识较肤浅,尚缺乏设计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能力,尚不能正确利用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引导。美国大学生对构成高深学术成就统一基础的各类知识尚难以准确地把握,把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交给学生是轻率的。

总之,耶鲁学院课程关注心智的成熟和品性的修养,不仅要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或职业学习奠定基础,更要奠定的是智力、能力和广阔视野的基础,强调的是知识的“可迁移”性。学院课程注重基本知识、原理、方法和课程内容蕴涵的精神的挖掘,内容选择上更注重基础性、广泛性。

(四) 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讲座法与导师制

报告指出学院每门课程要有一本统一的教材,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记录并背诵,通过考试方可拿到学位。因为讲授的都是一些已成定论的基本知识、原理,为便于明确学习、测试的范畴,避免学生涉猎不同的教材而导致理解上的混乱,挑一本优秀教材即可。

课堂教学一直使用讲座法。在讲座中可以解释书本上的知识,操作实验和示范样本等。讲座法的最大优点在于调动讲座者做出最大的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学术成就。但由于学生只要坐在那儿静听就可以了,有必要结合一些其他的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辩论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可以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讨论。

实施讲座法的同时还辅之以背诵和考试。指定学生背诵具体的内容可对学生的心智能力实施持续有效的训练,能让指导老师准确辨别学生学习是否勤奋,是否已经熟记教材内容。耶鲁学院确立每半年度一次考试,包括大四学年七月份的毕业考试,一到三年级四月份的年度考试等。考试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本州不同地区的教育人士和杰出人才。每个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被当场记录,学院永久保存,供他人日后查询。相比而言,学生在背诵室的日常考试更能反映学生的学术水平。考核是学习的强大刺激因素,它与其他方式结合,共同促进学生学业进步。

耶鲁学院课程管理体制中的一个特色是导师制。由于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因此需要学院老师提供“父母式的监护”(parental superintendence),通过与学生密切接触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督促。学生每班被分成2到3组,每组配有1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每天要检查、指导本组学生。

三、 大学课程的使命与价值追求

(一) 大学课程的使命

大学课程的使命问题决定着大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大学课程的实施起指导作用,是研究大学课程的关键。只有了解大学课程的使命,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才不至于盲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才有可能发挥出来。在改革呼声下,耶鲁学院冷静思考,认为应首先探究大学课程的使命问题,方能对大学课程进行准确定位。

《耶鲁报告》赋予学院课程奠定完整教育基础的使命。报告提出学院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提供一种仅仅包括几门学科知识的部分教育;也不在于提供一种几乎包括了所有领域的零碎知识的肤浅教育;更不在于传授任何专业领域的具体知识的专业教育或实用教育;而是在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许可的限度内着手提供一种完整教育,为所有的专业研究及职业生活奠定统一而扎实的基础。因此,大学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具有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奠定基础的使命。《耶鲁报告》同时赋予学院课程在建立学生平衡宽广的心智能力和全面良好的性格中发挥作用的使命。通过开发学生的天赋,进而发展学生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意志。

(二) 大学课程的价值追求

大学课程的价值追求问题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问题上的体现,是判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根本立场问题。课程的价值选择表现为人们希望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具有的特征以及体现的精神和意义。在大学课程改革历史上,什么知识最能培养学生的心智、养成学生高尚的品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耶鲁报告》认为学科知识要根据大学课程的使命有所扬弃。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未来的、长远的发展需要;要趋向于有价值的知识而不是学生、社会所暂时希望的知识。报告认为古典学科涉及心智的每一方面,是知识的必要分支,也提供了关于品味和美德的最好范式,具有极高的陶冶价值,是今后职业教育、专业研究的最好准备,因此最适合于学院课程。报告同时认为学院课程中文学和科学必须综合发展,缺一不可,以便养成学生平衡的人格。

《耶鲁报告》准确地表达了美国19世纪上半叶之前古典教育者的自由教育理念,论证了古典课程的不可替代性,指出了高等教育滑向职业性的危害。在社会发出改革学院课程的呼吁下,《耶鲁报告》不盲从市场,通过根本性的思考澄清学院课程的使命,不因流俗而丧失学院课程的价值追求。随着当时美国高校一项项激进的课程改革的失败,《耶鲁报告》所反映的课程观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美国大学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思想的过分泛滥,直接影响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Hofstadter R,Smith W.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A Documentary Histor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275.

[2] Pak M S. The Yale Report of 1828: A New Reading and New Implications[J].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2008(1): 3057.

生命科学报告范文第4篇

吴秀玲:女,本科,主管护师

吴秀玲罗玉珍梁婉珍黄惠英黄家萍

摘要目的:探讨“危急值”报告在ICU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ICU病房中的3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实施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后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实施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18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急值”报告对于ICU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提高患者抢救时效性和成功率,增加护士的责任感,进一步保证护理质量。

关键词 危急值报告;护理安全管理;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70

"Critical values" reporting application analysis in the ICU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WU Xiu-ling,LUO Yu-zhen,LIANG Wan-zhen,et al

(Jiangmen Central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Jiangmen529030)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cet of "critical value" report applicated in ICU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Select our hospital on May 2012 to May 360 in ICU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implement the inspection after the "critical values" reporting system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180 patients,not implement inspection "critical values" reporting system a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180 patients,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Results:Patients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satisfac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Critical values" reporting for ICU patients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can improve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timeliness and patients,increase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to further ensur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Key wordsCritical value report;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Application

“危急值”是指某项或某类检验异常结果,而当这种检验异常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师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1]。近年来,检验“危急值”报告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ICU是临床危重患者较多的科室,我院将危急值报告应用在ICU护理安全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ICU病房中的3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5例,女155例。年龄18~85岁,平均(50.5±3.5)岁。将2008年5月~2010年5月的1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0年6月~2012年5月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

1.2.1.1密切观察危急值报告项目危急值报告项目包括血清钾、钠、钙含量,pH值、血清肌酐、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空腹血糖、总胆红素、血红蛋白、白血球、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以及无菌体液细菌培养等项目,护理人员一旦发现上述项目的指标超过警戒线,应及时报告。另外须注意的是,对于一些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检验结果,检验人员也需要将其列入到危急值报告范围中[2],如患者在高危病区检验出高致病病原菌等。

1.2.1.2危急值的登记和交接医师开具的详细检验单项目送交检验时,要详细记录在危急报告本上,并让护理人员与检验人员进行详细交接。检验室接到急诊标本后,立即进行检测,快速准确地报告结果,以保障血液标本的及时送检以及检验质量。检验结果出来后要及时反馈给临床,并向报告者进行详细叙述。危急值报告遵循全程负责制,即谁检测谁报告,谁记录谁负责。报告采用及时电话通知或电脑显示危急值紧急警示。护士接到“危急值”报告后迅速通知主管医师,主管医师在收到危急报告后要在5~10 min内作出有效处理,同时护理人员应配合医师做好抢救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另外,如果主管医师认为患者的危急值报告与其临床症状不相符,护理人员应对检验项目进行核查,必要时重新留取标本送检后进行复查[3]。医师和护理人员必须详细记录患者的危急值处理过程,将“危急值”报告列入交接班的重点内容,接到的“危急值”、抢救措施、病情变化等在护理记录单中体现,护理人员在交接班的时候,要详细做好交接和记录,便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追踪观察[4]。在科室内设置“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填写内容包括:患者床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报告日期、时间,危急值内容、报告者、报告方式、处理意见、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1.2.1.3危急值的维护和监督检验人员和护理人员应做好危急值的维护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危急值的报告进行监督,另外危急值或其他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运送等,也需要确保其科学、有效的进行[5]。医护人员应随时追踪患者的危急值动态变化,严密观察病情,实施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1.2.1.4特殊护理由于ICU病房都是重症患者,对患者给予特殊的护理显得非常需要,如心理护理、营养护理、疾病教育等等。

1.2.2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安全管理指导护理人员加强对危急情况的观察及处理,护理人员则按照常规的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一切依照医院各项管理制度处理。

1.3疗效评价标准以临床基本监测数据为标准,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体温、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肝肾功能,监测数据在正常范围之内,则判断为治疗有效,数据处于危急值,则无效。同时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情况调查。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危急值报告是ICU病房护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是指检验结果高度异常,提示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机状态中,此时如若不能给予及时地、有效地处理和治疗而错失最佳抢救机会,患者病情可能加重或产生严重后果,生命甚至受到威胁[6]。因为这种检验结果可能危及生命,所以把这种生命试验数值称为生命“危急值”。生命“危急值”安全管理制度在防范医疗安全事故,提高诊疗水平,确保医疗安全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医护人员对危急值的概念、危急值项目等应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7]。

危急值的管理在临床上,尤其是在ICU、急诊、患者抢救和手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危急值安全管理报告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医院协会指出,医院已经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还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再制定更为针对性的、具体的危急值项目和界值范围[8]。医院方面要对护理人员提出高要求,不但要清楚危急值的界限及范围,还要知道其可能的临床表现,知道观察病情变化,在确认仪器设备正常的情况下,一旦察觉或出现危急值,要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并且立即填写“危急值”报告登记表。

在危急值安全管理体制中,护理人员是关键,生命危急值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不能有丝毫的忽视,而护理人员是第一接触者,最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危急值,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各方面衔接。临床医师更是一个核心角色,也需培训危急值报告制度,以便顺利作出判断,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另外检验科工作人员也是危急值安全管理体制中另一个关键因素,检验科负责危急值的检测和输出,一旦检验人员出现失误,产生的后果不言而喻,因此护理、临床医师、检验等各方面都对患者负有直接责任。提高护理人员和临床医师以及检验科人员的工作绩效,保证工作有序、连贯、有证可循的体制操作,可减少和防范医疗事故的产生,提高医疗效率[9]。

完善的危急值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危急值报告制度顺利进行的关键,检验“危急值”护理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后,加强对血液标本的采集、运送等各个环节的护理质量控制,使危急值血标本的错误显著降低,使危急值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

综上所述,“危急值”报告制度在ICU护理安全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而且能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提高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及业务水平,进一步保证了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冯海丽.ICU检验“危机值”护理安全管理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0):888-889.

[2]王姝,巩丽颖,吴洁.危急值检验标本的护理质量控制[J].护理学杂志,2008,23(3):19-20.

[3]黄桂芹,张志深.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医疗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2):46.

[4]黄秀华,张素玮,梁天英,等.基层医院ICU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J].广州医药,2008,39(6):63-65.

[5]Raab S S.Improving patient safety through quality assurance[J].Arch Pathol Lab Med,2006,130(5):633-637.

[6]张真路,刘泽全,赵耿生,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4):452-453.

[7]孙宝全,安爱红,严庆贤.检验危急值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0,8:166.

[8]郑君德,陈涛,刘汉欣,等.推行信息化危急值快速回报保障病人安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7(2):47-48.

[9]范红玲,郭晓红.采血不规范造成的“危机值”报告制度[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226.

生命科学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ueditor富文本编辑器 在线编辑系统 高校实验报告

一、引言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4年)》,规划提出未来十年要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开放、互动、知识共享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质量工程计划的实施,实验室作为教学、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不仅在学校的科研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校的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在实验室开放管理、器材管理、资料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理念和手段,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在现代信息技术逐渐成为21世纪高校实验室发展新动力的今天,基于传统概念下的实验室各项工作正在发生质的演变,朝着现代化、开放化和高效化的工作模式跃进。

二、当前高校实验报告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实验报告的管理还是采用传统的纸质实验报告。纸质实验报告存在以下问题。

1.纸质实验报告信息含量低,很多课程的实验结果在纸质实验报告中不能表现或不能完全表现。

2.学生不能方便地提交、查询实验结果。

3.大量的纸质实验报告在批阅、管理和保存等方面浪费人力和物力。

4.纸质的实验报告给学生相互抄袭提供了可能。

实践证明,这种纸质实验报告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信息化办学模式,急需一种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实验报告管理模式弥补以上不足。

三、基于ueditor富文本编辑器的实验报告在线编辑系统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由百度Web前端研发部研发的ueditor富文本编辑器为高校实验报告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富文本编辑器(Rich Text Editor),简称RTE,它提供类似于Microsoft Word的文本编辑功能,可以被不会编写HTML页面的用户使用并且支持各种文本格式的设置。较之已有的基于C/S、B/S模式的实验报告在线编辑系统,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功能全面,性能优良,使用简单且支持多种主流浏览器等特点。用户可以其嵌入在网页中,在编辑器的编辑区域编辑文字样式、上传图片和Flash文件、编辑表格等。

(2)分层架构,方便定制与扩展。整个系统分为了核心层、命令插件层和UI层这样三个低耦合的层次,核心层提供了编辑器底层的一些方法和概念,如DOM树操作、Selection、Range等。在核心层之上覆盖的是命令插件层。所有的功能型实验都是通过命令和插件来完成的,并且各个命令和插件之间基本互不耦合。UI设计与核心层和命令插件层几乎完全解耦,简单的几个配置就可以为编辑器在界面上添加额外的UI元素和功能。

(3)开源基于BSD协议,允许用户自由使用和修改代码,支持商业和非商业用户的免费使用和任意修改。

2.系统设计

根据高校实验教学的特点,选择ueditor富文本编辑器作为开发工具,并对其功能进行扩充,设计出一种适用于高校实验报告在线编辑的系统。该系统能指导学生在指定编辑器中插入图片、音频、视频、flash等多媒体文件及超链接,且具有自主绘图、屏幕截图、自动批改、添加网页批注等功能,达到减轻实验教师的工作量、方便学生填写实验关键数据、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目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ueditor富文本编辑器内嵌于浏览器。主要包括精简无关的文档及示例页面、部署PHP程序目录、配置ueditor编辑器等。

(2)ueditor富文本编辑器个性化功能模块开发。主要根据当前实验报告管理模式的需求,开发出具有自主绘图、屏幕截图、自动批改、添加网页批注等具有个性化功能的模块。

(3)前、后端数据之间的交互。主要实现富文本内容、图片上传、word图片转存、图片抓取、图片在线管理、屏幕截图、附件上传等交互功能。

(4)实验报告中自动批改规则的制定方法。运用基于DroolS规则引擎的软件专家系统解决实验报告中自动批改规则的制定,包括规则引擎的软件结构、批改规则的存储模式、推理模式匹配算法的选择等方面,实现实验报告的自动批改功能。

四、结语

基于ueditor富文本编辑器的实验报告在线编辑系统,结合J2EE、技术,解决传统纸质实验报告无法提交多媒体数据、教师需手动批改报告、不能实时对学生的实验结果作出反馈和指导等问题,达到减轻实验教师工作量、方便学生提交实验关键数据、强化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侯颖.基于.NET的中学实验报告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

[2]张明文.初中化学虚拟实验半自动实验报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3]朱倩.实验报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09.

[4]王军.基于Web的教学资源在线编辑技术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