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家长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2024年最新5篇}

2024-08-03 12:28:01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长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长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一、志愿服务工作的区域推进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和志愿服务的发源地,在奥运会的筹办和召开过程中采取了活动载体、区域推动的有效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市决定把志愿服务作为奥运的精神遗产,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中小学)广泛推广。

(一)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政策支持

为推动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教育部于2009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北京市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见》。

为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使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常态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0年组织专家编写了北京市《中小学志愿服务手册》系列教材,其中小学手册名为《学做志愿者》,中学手册名为《践行志愿者》。教材图文并茂地向中小学生介绍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基本含义,并用学生身边的典型讲述了志愿服务事迹,还推荐了适合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旨在倡导中小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会的各项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参与意识。

2010年末,北京市中小学志愿服务推广工作开始在西城区和昌平区进行全区性实验,在东城、海淀、丰台、石景山、密云、大兴的部分实验学校开展区域性实验。实验主要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依托,结合《手册》内容进行志愿服务精神教育;课外结合学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实践,通过实验摸索出一套区域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模式。至此,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活动的序幕正式拉开。

教育部和北京市有关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志愿服务手册》为区域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专业保证。

(二)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实验研究

根据北京市教委和教科院的统一部署,北京市西城区于2011年1月成立了“建立中小学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实验研究”课题组,采取行政推动和科研引领相结合的工作策略。西城区教委副主任赵蓬欣任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工作;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主任侯玮和西城区教工委团委书记魏锴为执行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过程性领导和大型活动的设计组织;中教一科科长张洁、小教一科科长梁勇、中教二科科长李蕾、小教二科科长芦乃静为副组长,分别协调南北区域的中小学实验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

西城区在广泛调研和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确定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北京市一五九中学等10所中学和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小学、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第一小学和北京市西城区半步桥小学等15所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持续半年时间。2011年1~2月为研究部署阶段,3~6月为课题实施实验阶段,7~9月为课题总结结题阶段。

(三)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实验成果

在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把《志愿服务手册》的使用作为切入点,二是致力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第三是坚持课题研究和实践行动的有机结合。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余所实验学校的实施方案、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收获体会被北京市教科院出版的成果集收录,7所实验学校总结出志愿服务校本实施的成功经验。

2011年5月,西城区组织召开全区德育干部和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会议,推广交流实验学校的经验。北师大附中姚茜老师《普及、持久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北师大二附中陈颖老师《“机制”确保志愿服务有效落实》、北京市第十五中学范苑老师《以课程化助推志愿服务,落实公民教育》、北京市实验二小何建雯老师《小学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整体设计与思考》、西城广外一小李颢老师《“立体式志愿服务”设计与实施》、北京小学邓学军老师《知行合一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初探》和西城半步桥小学李林的《“阶梯式志愿服务”设计与实施》等专题发言给与会者很大的启发。目前,西城区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在各中小学扎实展开,形成燎原之势。

在实验过程中,西城区还将专门致力于志愿服务研究和推广的“小天使行动基金会”引入到课题研究,他们不仅为课题研究提供专业指导,还为实验学校的项目推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志愿服务教师指导手册》就是他们奉献给课题组的一份丰厚的礼物。

二、志愿服务工作的校本实施

学校是开展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单位和主阵地,志愿服务的区域推进必须依靠各中小学的校本实施。以下是我们经过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形成的志愿服务校本实施的成功策略。

(一)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由学生处和团委共同负责,他们一直致力于科学有效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的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师大二附模式”。该模式由相互衔接的组织运行机制、项目、培训认证、学分认定、评价激励、宣传推广、支持保障、团队建设机制协同构成。

组织运行机制。学校逐步建立起校团委指导、志愿者协会统筹、各部门分工负责、各服务队建设落实的组织体系和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实现志愿服务组织的科学高效运转。

项目机制。在每学年初,由校团委、志愿者协会向全校学生进行动员工作,新一轮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信息(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所需人数等),供全体同学自主选择申报。

培训认证机制。服务项目招募完成之后,由培训部开展志愿服务必备常识、通识技能和特定服务的专项技能志愿者培训,培训合格之后方能注册认证,颁发正式录用通知。

学分认定机制。学校将综合实践模块中10天社区服务必修学分,折合成80学时的志愿服务必修内容。学期末,由学生处、团委根据学生的服务和评价记录,完成对学生的学分认定工作。

评价激励机制。志愿活动与学分挂钩,能够确保志愿服务的基础学时;五四志愿服务活动系列表彰、“质朴杯”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和十佳志愿者评选活动,则更是激发起志愿服务热情,满足了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更加人本。

宣传推广机制。学校通过《三色草》校刊“真情讲述”志愿服务专栏、学生电子平台中志愿者协会专属页面、校园宣传墙报、校园宣传展板、校园网络新闻等进行广泛宣传。

支持保障机制。每周二下午4-5点是团活动专属时间,由校团委根据共青团工作需要安排相应内容,开展志愿服务团队组建专题团会、志愿服务工作培训、志愿服务项目集中展示和评比等活动。

团队建设机制。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建设的内容包括团队文化理念建设、团队合作凝练等,还特别注重团队成员间和团队间的情感体验和收获心得分享。

(二)打造专业引领的品牌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模式由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分级管理的志愿服务团队、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双线牵动的激励机制、立体开发的基地建设、深度开发的品牌建设六部分构成,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志愿服务活动运行规律的长效机制。

专业引领、深度开发的品牌基地建设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大亮点。基地建设是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师大附中采取了校内外结合的立体开发策略,即:校内开发一些固定的志愿服务项目基地,志愿服务从身边实事做起;校外开发多个志愿服务基地,志愿服务深入社区和义工站点。在校内外基地中,北师大附中的志愿者们开展了系列活动:

“让蒲公英撑开精致的小伞,传递我们对打工子弟的深切关怀。”从2007年12月至今,师大附中的志愿者每周日下午都会准时到岗,为蒲公英“种子”们(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补习功课。学校一位随行的《中学生时事报》小记者曾经在新闻稿中这样写道:“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帮助那些和自己同龄而命运却截然不同的蒲公英‘种子’了……处在不同环境的同龄人聚在一起,互相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彼此的校园生活。志愿者们纠正‘种子’们普通话或者英语的发音,‘种子’在和志愿者熟了之后,腼腆地教志愿者几句家乡话。在没有暖气的教室里,总会传出阵阵爽朗而温暖的笑声……”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帮助年迈老人穿越生死的轮回。”师大附中志愿者服务队开辟了赴朝阳门医院第二病区临终关怀的活动项目。同学们会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去探望年迈老人,削苹果、倒茶水、读报纸、讲故事……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为老人们带来轻松和快乐。临终关怀活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爱与爱的传递,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了老人们最后的世界。

“让快乐的花绽放在智障儿童的心上。”启蕊智障康复培训中心里有一些智力残障人员、自闭症和抑郁症患者。在融合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拔河比赛、“吹泡泡”等游戏与孩子们拉近距离,用爱带给他们关怀,用真诚带给他们尊重。一位长期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说:“活动中,附中人的爱心温暖着我,智障孩子感动着我……在他们眼里,世界是如此美丽,而他们的心灵也是如此的纯净。我们呼吁更多的好心人来保护这片纯净,让这个世界因爱变得更美丽。”

“让悠扬的歌声和柔美的舞蹈温暖孤寂老人的心。”2009年至今,志愿者们每隔一周的周日,都会到颐寿轩敬老院与老人们聊天、游戏,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将老人们推到附近公园晒太阳,接触清新的大自然。2010年重阳节,志愿者们把用“小天使基金”购买的按摩垫送给老人,为他们送上浓浓的节日祝福。学生志愿者在院子里唱着老歌,与老人们联欢,《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的祖国》《南泥湾》……引得老人们也随之引吭高歌。

“走进自然,让绿色环保理念在附中生根发芽。” 自从世界性环保组织“根与芽”2005年来到了附中,校园里就刮起了一阵绿色的旋风。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学校“根与芽”小组组织了校内外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废物减量、回收、再利用”主题环保活动、“爱水好生活”活动……2009年“根与芽”中国气候峰会上,附中“冰上王者”展台吸引了各个年龄的参与者,获得了第四期绿色阳光行动优胜小组和2009年“根与芽”中国峰会项目成就奖的荣誉。

对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感受和意义,一位志愿者在国旗下演讲时这样说道:“这是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有我们的梦,有我们助人为乐的真诚,让快乐的花沿着大地的纹路,静谧地绽放在智障儿童的心上;让蒲公英撑开精致的小伞,为传递我们对打工子弟的关怀而匆匆赶路;让我们帮助年迈老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穿越生死的轮回,守候一路苦涩与甜美,一路空灵与沧桑。”“请让我们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们自己;请让我们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因为有爱,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

(三)构建立体多元的服务模式

在学校志愿服务工作中,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一小构建了“立体式志愿服务模式”。广外一小志愿服务的突出特点是定位准确、设计立体、制度规范。

定位准确表现在,学校把小学志愿服务主要定位在家庭和学校,与学校和家庭生活紧密结合,非常符合小学生志愿服务特点。

立体设计表现在,学校设立了校级、班级、家庭、社会等多种志愿服岗位,以服务不同的区域和人群。确立校级志愿服务岗,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启动班级志愿服务岗,打造班级育人特色;确立家庭服务岗,小小志愿者走进生活;寻找社会服务岗,将小志愿者带进社区。

制度规范表现为,建立管理层、指导层、服务层三层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建立以志愿服务手册、服务学习手册、新版学生评价手册为载体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

(四)实现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

西城区第二实验小学“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与志愿服务“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非常吻合。因此,他们的志愿服务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寻求与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

在辅导模式上,他们采取了“大手拉小手”和“项目带动”两种辅导模式。学校教师、家长义工、高校学生、高年级学生都伸出大手拉小手,JA(即国际青年成就组织)志愿者服务项目、青基会“小天使在行动”项目、人民大学手拉手项目都成为学生志愿者的培训载体。

在与学校文化整合方面,他们设立了学校“育爱志愿服务基金”,开展了“育爱杯”评选活动,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学校“以爱育爱”办学理念的有机融合。

在志愿服务基地建设过程中,西城区的志愿者们提出了“体验学习”的志愿服务理念,让金融街街道、金融街少年宫、教科文组织、西城区少儿图书馆、西城区科技馆、西长安街邮局、国土资源部、宋庆龄故居等都成为了学生志愿服务和体验学习的场所。

三、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定位和建议

从世界范围来看,志愿者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支撑,志愿服务精神培养是中小学校神圣的职责。从我国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志愿服务精神是未来公民社会重要的精神内涵之一,是学校道德教育重要和有效的载体,中小学校必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志愿服务精神教育。由于志愿服务工作既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公共事业,又是一项具有内涵深刻、意义重大的专业性工作,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由未成年人构成的独特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志愿服务工作必须有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持续、广泛地进行。

(一)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定位

中小学生志愿者是志愿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不同于成人志愿者的特点。因此,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准确定位,建立不同于社会志愿活动的运行体制、机制。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志愿服务的定位应该基于三点,即:学习重于服务,体验重于认知,未来重于当下。

1.学习重于服务

成人志愿服务的侧重点是服务,是奉献志愿者用自己的时间、经历、专长和爱心,为他人、社区和社会提供服务,构建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中小学是教育机构和育人组织,培养对象是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学习,而不是成人意义上的服务;中小学志愿服务应该定位于培养未来的具有奉献精神、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的公民。这样的定位有利于扩展中小学志愿服务的领域和范围,有利于根据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全面普及和推广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一种学习。服务他人,成长自己。因此,我们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社会对志愿者的需求,更要考虑社会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提供的服务和载体。

2. 体验重于认知

志愿服务是一项具有奉献精神和专业精神的事业,志愿者只有深刻领会志愿服务的宗旨、精神,掌握相应的技能,才能自觉地和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但是,志愿服务更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活动,因此,志愿服务必须定位于以参与、活动、体验为主,而不是以认知为主。

小学生年龄很小,从理论上讲,应该定位于以认知为主,参与为辅,而不是体验为主,认知为辅;应该定位于学做志愿者,而不是践行志愿者。但是,从实践来看,小学生更应该体验重于认知,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很低,活动和体验是小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志愿服务都应该以参与志愿活动的体验式学习为主,而不是以学习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为主。只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参与志愿服务体验的途径、形式和内容可以不同,以逐步向成人志愿者靠拢。

3. 未来重于当下

鉴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中小学校的功能定位,应该把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的重心放到未来,而不是当下。这样的定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教育,有利于得到家长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技能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又存在诸如安全、费用等问题,很多学校和教师认为开展志愿服务难度大。其实,如果我们把志愿服务定位于学习、体验,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操作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说,西城广安门一小在校内和班级设立了很多简单的志愿服务岗,让小学生自主申报,不仅使志愿服务教育得到很好落实,还改变了学校的管理文化,由过去的看管盯式的被动管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他们还准备建立以家庭志愿服务为核心的小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系,让小学生在家庭中开展志愿服务,此外,通过家长的引领、陪伴,实现小学生的社区、社会志愿服务,学校承担学生的教育、评价等工作,家长完成帮助孩子体验志愿服务的任务。只要家长意识到志愿服务对孩子未来成长的益处,就一定会大力支持这类活动。

(二)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建议

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需要按照学生身心特点、志愿服务运行规律和学校工作实际来开展。经过我们的研究、实践和思考,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

目前针对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教育部文件中,普通高中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时间内完成10天的社区服务,学生可以获得2个学分。初中和小学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和要求。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学校用志愿服务代替社区服务,这是具有操作性意义的一种变通,应该得到认同。北京市共青团系统对共青团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时间的规定,原来是48小时,现在很多学校把此项要求和社区服务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80小时的志愿服务,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整合和变通,值得提倡。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北京市的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制定区域性教育法规来支持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对小学、初中、高中可以分别提出完成志愿服务的时间要求,把志愿服务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之中,如此可以促进区域性的教育特色和品牌形成。

2.学校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

中小学校是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单位,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才能切实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于如何在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建立党委领导、德育副校长主管、团委和少先队负责实施的学校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尝试(下转第35页)(上接第52页)建立校内志愿服务学分制管理,与志愿服务时间规定相结合,构成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学校还应该建立与学生评价手册、综合素质评价、评优评先等相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基地、项目和机会;学校志愿服务应主要定位于在体验中进行服务学习和服务教育,以区别于社会性的成人志愿服务。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该和德育常规管理结合,和德育主题教育结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而不能另起炉灶,成为师生的负担。

家长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一、提高思想认识,组建好志愿者队伍。

镇高度重视志愿者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对镇50名志愿者的组建和6次集中培训工作。志愿者从思想上认识到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强化服务意识和提升能力。志愿团队紧密团结,精诚协作,形成强大的团队合作力量。同时,团结一切社会力量支持志愿者服工作,广大群众自觉勇跃参加到镇志愿服务工作中来。

二、围绕社会热点,开展志愿服务。

一是今年汛期以来,地质灾害频发多发,出现3次山体滑坡引起的道路交通中断问题。我镇志愿者密切关注险情动态,组织人员转移,做好应急物资准备。积极到群众家中开展60次防灾救灾宣传工作。有效避免了出现汛期期间出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二是针对近期关于餐饮浪费指示要求。镇积极开展此次志愿服务宣传活动。首先是从党委政府食堂开展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其次是组织志愿者进入学校宣传节约习惯。在校宣传3次,让同学们从小养成节约好习惯。杜绝浪费行为。三是结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发挥志愿者力量,开展党的各项思想主张在社会的宣传工作。为推进“一地三级、全域生态”和“五个”凝聚力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四是长期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宣传防灭火工作的重要性,让群众认识到火灾带来的灾难的严重后果。对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积极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镇积极开展宣传志愿服务工作,深入挖掘志愿者服务的经验和典型,通过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横幅10条,乡政府LED宣传屏等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引导人们支持志愿者服务工作。

家长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2009—2010年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在队长车莹莹的带领下,全体志愿者经过努力,做了如下工作:

1、图书馆搬迁活动顺利完成: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我们部门的活动基地之一。今年正逢图书馆进行搬迁,在全体队员的一直努力下,图书馆搬迁工作顺利完成,先后分三次共搬迁图书40余万册,志愿服务500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500小时。其间涌现出大批优秀志愿者,最终圆满完成了搬迁任务,获得了图书馆老师的好评。

2、图书馆常规活动有声有色的进行:

①每周一晚上帮助老师整理图书,每次大约10人左右,志愿服务约1个半小时,志愿者们认真细心,很好的帮助老师完成了工作。

②上一年除了每周一到图书馆帮助老师整理图书,我们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老师修补图书,累计修补图书100余本,很好的帮助老师分担了任务。

3、参与兴隆乡支教与义务家教工作

上学期我们部员参与了兴隆乡的支教工作和义务家教工作,部分同学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很好的帮助和知道了当地同学完成学习任务,诠释了志愿者“奉献友爱 互助 进步”的真谛。

4、组织公益类社团运动会。将我校七个公益类社团(爱心社,诚信志愿者,感恩手语社,绿源环保协会,擘人俱乐部,sife,素拓协作社)组织起来,在硬地操场举行了公益类社团趣味运动会。通过此次活动,增近了各个公益类社团之间的感情,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合作和交流,发挥出了志愿者服务总队作为“总队”的职能。

5、图书馆问卷调查暨捐书活动。针对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和新馆即将开馆这一契机,我们举办了图书馆问卷调查和捐书活动,搜集同学们对图书馆的建议,帮助同学们处理了一部分旧书,打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上一年的活动大体就是这些,可以说,上一年我们志愿者服务总队的活动在有声有色的进行着。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不足。

首先就是活动的范围不够广,内容不够丰富。活动内容比较局限,大多数活动总与图书馆有关,除此之外我们做的志愿者搞活动不够多。

其次就是做活动的时候过于低调,除了图书馆活动外,一部分活动宣传力度不足,还有一部分活动只在部内进行,导致做活动之后影响力不大,以致于好多同学不知道学校还存在这样一个志愿服务部门。

二、本学期工作计划

1、办好常规活动,逐渐将常规活动大众化,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扩大在同学们之间的影响力。

以前我们的图书馆活动总是有我们自己的同学来做,或者和爱心社一起做,但是长久以来造成了一种问题,就是很多志愿者长期做此活动,最后就没有了热情,以致于到后学期活动规模愈来愈小,不利于活动的长久开展。

所以,我认为,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招募更多的志愿者,才能将此项活动长久的坚持下去,每次活动之前在学校里刷海报通知,志愿者报名,然后参与活动。类似的活动方式除了图书馆活动,还可以运用的走访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的活动中,这样能够保证志愿者们长期都有一种热情。使志愿服务工作更高效的开展。

2、多多搜集志愿服务信息,寻找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

通俗地说也就是加强外联,从互联网上搜集一些运动比赛,会展,社会公益活动等需要志愿者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活动规格比较高,能很好的提升志愿者的整体素质和见闻,并且有利于我们积累经验,今后做更多的服务活动。

目前,我们已经和西安市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取得了联系,他们会定期举办会展,我们今后可以在会展中心举办的会展中做志愿者,我们会留意网络上有关会展的新闻,提前跟他们商量合作事宜。

3、加强与本校公益类社团联系,与他们合作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并发挥我们志愿者服务总队的职能,尽可能的帮助各个志愿服务类社团举办活动,加强社团之间的合作和联系,并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活动,指导和帮助他们活动开展。

加强合作方面,如与爱心社一起进行志愿家教,兴隆乡支教,图书馆活动等,一来能够加强交流合作,二来也能通过注入新鲜血液,把此类志愿者工作进行下去。

目前,按照刚刚划分的结果,我校公益服务类社团共有7个(包括爱心社、感恩手语社、诚信志愿者、古文化协会、茜靛女生社、辛德瑞拉成长社、hands等)。

这些社团的活动绝大多数以对外为主,在学校外面做志愿服务活动,加之活动总是在社团内部进行,所以导致一部分活动影响力不大,部分社团无法提高自己的社团声望,无法吸收更多的社员,无法参加更多的活动,甚至面临被注销的危险。

面对这些问题,我认为,作为社联的一个部门,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帮助社团完善自己。

首先,我们志愿者服务总队可以向各个公益类社团派一名常驻志愿者,在他们做活动的是或共同参与,帮助他们做活动,并为他们打分,弥补活动部无法在校外打分的不足,这样更有利于实现社团评比的公平。派驻志愿者作为联络人员,也能加强各个社团之间的交流。

其次,我们作为一个有丰富经验的志愿服务组织,更容易找到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上网搜集信息,以及通过我们与其他学校志愿者服务总队的交流,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志愿者活动。包括与西安公益联盟、西安义工联盟联系。我们将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与几个公益服务类社团共同来做,有利于丰富他们的活动内容。此项工作最好要有交流部的帮助,和几个社团共同完成。此外,我建议将上级(团委)分配下来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由志愿者服务总队统一调配给社团去做,避免长期将一部分活动交给一个社团去做,导致部分社团无事可做而部分社团整日很忙的情况。而是一个活动交给几个社团去做,共同完成。

再次,我们要定期举办趣味运动会和一些经验交流会。上一年,我们总队举办了一次公益类社团趣味运动会,通过这个活动,加强了各个公益类社团的联系和交流。这个活动我们还有坚持做下去。还有就是举办经验交流会,定期几个社团主席在一起交流一下工作经验和近期的活动。

还有,我们志愿者服务总队要发挥出全校志愿者服务工作领导者的效能,定期将各个社团的近期活动制作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志愿者工作简报”,公布一下近期主要的志愿活动,是同学们了解这些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这些社团影响力。

总之,我们作为社联的一个部门,作为西电志愿服务的领导者,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帮助这些志愿服务类社团,服务于这些社团,丰富他们的活动,加强他们的交流,使我校志愿服务工作呈现新气象。

4、加强与其他学校志愿者服务总队的交流。

同行之间定期见面,相互交流一下经验,并且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参与。

目前,我们和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定期相互交流经验,共同进步。

5、加强与其他西安市的公益组织的合作。此处工作目前我们只是空白,我们将回去尝试着进行努力,目前可以联系西安公益联盟和西安义工联盟,其实最终我们是想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志愿服务资源,是咱们同学参与到其中。

6、完善宣传制度,提高影响力。

首先,做志愿活动前要张贴海报宣传,介绍活动。活动后(特别是有特色的大型活动后),要进行总结备案,每次活动都要保留照片和其他的电子版资料。

其次,定期制作“志愿者工作简报”,通告近期我们所做的工作和近期全国各地的重要志愿者服务工作成就,提高志愿者服务总队在同学眼前出现的频率,提升影响力。

家长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我国志愿服务大规模开展始于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到今天已经越来越向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大学生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一支非常重要的主力军。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我国的志愿服务将从“一阵风”走向常态化,因此,对高校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发展是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新课题。

从20世纪初开始,国外对志愿服务理论的研究渐趋专业化。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荷兰等也纷纷在大学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将对志愿服务的研究从理论转化为实践。从国内研究的情况来看,滕晓黎的《从美国服务学习看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从志愿服务组织形式的角度出发,对密西根州立大学服务学习和公民参与中心及美国的“校园契约”进行研究,发现美国大学为保证志愿服务学习的持续运营,建立了统一管理、灵活协调的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积极地、注重服务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的学习机会。在靳利飞的《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中,通过对北京市1752份相关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主要受观念和经验因素、体制因素影响的结论,同时他也提出虽然得出了有关影响志愿服务持续性的相关因素,但具体因素的影响程度还无从进一步得知。

本文所研究的志愿服务的持续性是指志愿者保持长期参与,同时志愿服务项目长期开展的状态。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以高校志愿服务为研究对象,从志愿者动机、志愿者心理和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三方面分析影响志愿服务持续性的影响因素,结合高校青年活动特点,得出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二、志愿者动机和心理研究

本文对志愿者动机和心理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影响志愿者持续性参与的因素,通过题目对情景进行描述和模拟,让被试者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做出最真实的选择。

(一)被试群体

通过网络方式向内地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8份,回收率为94%。被试者中男生77人、女生111人;从本科一年级至本科生四年级以及文科、理科、工科、农科、林科专业上均有分布;户口类型上城市户口居多,占62%,农村户口占38%。

(二)问卷构成

问卷共有41道题,1道主观题、40道客观题。包括志愿动机、志愿服务心理状态以及激励方式三个维度。其中志愿动机16道,包括9道个人动机、6道社会动机和1道“其他”选项;参与志愿服务时的心理状态16道,包括8道正面状态和8道负面状态;志愿者激励问题10道。

(三)因子选取

1. 志愿者动机问卷。以龚河华的七因素结构模型为基础,即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社会责任、环境影响、交往需要、利他和利己七个因素,从动机源的角度归纳,归纳为个人动机维度和社会动机维度,具体题项如下:

个人动机、

1. 提升自身修养

2. 提高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

3. 认识更多朋友

4. 获得组织的表彰与认可

5. 获得物质奖励

6. 发挥特长,自我实现

7. 体验感受志愿活动,满足好奇心

8. 综合素质测评加分

9. 开阔视野,增加人生经历

社会动机、

10.回报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1.传递曾经从别人身上得到的爱与帮助

12.感受志愿服务价值,自我激励

13.帮助他人达成心愿

14.获得服务对象的感谢

15.服从组织安排,活动组织的认同

16.其他

2. 志愿服务心理状态问卷。根据BFC心境量表为基础,BFC心境量表有活跃性、思量性、抑郁性等8个因素。为方便被试理解和体会,将题目转化为情景,只分为正面状态和负面状态两个维度,具体题项如下:

正面状态、

1. 做了一件好事,帮助了他人,很快乐。

2. 完成高难度的工作。

3. 即时活动中发生了不公平的事情,自己也可以释怀

4. 过程中被别人指责,但觉得没有关系

5. 哪怕当时身体抱病,心情也很阳光

6. 干的是自己平时不接触的工作也依然很开心

7. 工作比较累,但并不感到疲劳和辛苦

8. 即使生气了也不会当众表情,迁怒他人

负面状态、

1. 作业总是跟不上他人速度。

2. 总觉得工作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3. 对于环境的转变有所担忧

4. 怕与陌生人打交道

5. 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害怕帮助不到他人

6. 容易忘记一些事情

7. 总觉得紧张不自然

8. 工作时间长而感到不耐烦

3. 志愿者激励方式调查问卷。通过访谈普通同学、志愿服务团体骨干及征求专家意见,共罗列了9项主流的志愿者激励措施,让被试进行填写,具体题项如下:

1. 提供志愿证明

2. 提供综合素质加分

3. 系统的志愿者培训

4. 高平台、高水平的志愿活动机会

5. 志愿单位相关的工作机会

6. 大型志愿者表彰典礼

7. 一定的物质奖励

8. 志愿活动的组织开展协调有序

9. 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10.其他

本问卷采用李斯特问卷方式(即按照感受或者符合程度进行评分,十分不符合为1分,十分符合为7分),加入问卷引导语录入问卷星,生成问卷。

(四)数据分析方式及问卷检验

使用SPSS 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问卷分析。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α=0.721,分半信度β=0.535,KMO球形检验为0.646,证明在信度上有较好的保证。

(五)调研结果

按照问卷结构,从志愿服务动机、志愿服务心理和志愿服务激励方式三方面呈现结果。其中“志愿服务动机”表现出一定的群体差异,因此分群体进行分析;“志愿服务心理”和“志愿服务激励方式”的群体差异不明显,做整体分析。

1. 志愿服务动机统计结果。由下表可见,在个人动机上,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实践能力和感受志愿活动这三个方面得分最高,社会动机方面各个项目没有显著差异,其中“回报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高,“服从组织安排”最低。

为了更好的呈现结果的差异性,接下来将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的得分进行集中呈现。

从性别上看,女生的志愿服务个人动机高于男生,社会动机方面女生低于男生。通过配对T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表明(t1=22.391,df=188,P

从年级上看,大四志愿者的个人动机方面最高,大三志愿者表现出的个人动机、社会动机都最低。通过配对T检验进行差异检验表明(t1=22.574,df=188,P

数据结果显示,生源地的不同也在志愿服务动机上产生了显著影响。个人动机方面,来自地级市的志愿者得分最高、而省会级志愿者最低,社会动机方面则不同,来自省会城市的志愿者得分最高、而县区志愿者最低。通过配对T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表明(t1=20.798,df=188,P

总体来看,青年大学生的个人动机普遍低于社会动机,也就是说,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时更加看重对社会的付出和回报。通过配对T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表明,(F=2.199,df=188,P

2. 志愿服务心理统计结果。由下表可见,在志愿服务心理状态中,正面状态“做了一件好事很快乐”得分最高,“过程中被人指责也没有关系”最低;负面状态“总觉得工作还有很长时间”最高,“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最低。由此可见,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的体验,但是如今高校的志愿活动时间工作安排需要往更加科学系统的方向发展,劳逸结合,创建更加高质量、高效率的志愿团队;“对自己能力不自信”得分低,说明大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收获了对自我的肯定。

3. 激励方式统计结果。由下表可见,通过系统的志愿培训来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更能激励志愿者进行长期的志愿服务,除此以外,高平台、高水平的志愿活动机会也能吸引志愿者持续高效地服务。而物质方面的激励并不太被志愿者看重。

三、具有较好持续性的志愿服务项目案例研究

本部分从志愿项目设计的角度,选取持续性较高的志愿服务项目,分析其共性,从而探究影响志愿服务项目持续性的因素。

(一)案例简介

1. 北京林业大学“绿桥、绿色长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1984年,北京林业大学学生率先走出校园向社会公众开展以宣传环保知识为内容的绿色咨询活动;1997年,在原有活动基础上,由北林学生发起、首都各高校大学生参与的绿桥活动创立;2007年,在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由北京林业大学发起,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学联、北京林业大学联合主办了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活动,全国三十多个高校团委组织生态环保志愿者共同参与,使绿桥活动内容进一步丰富。活动以设在北京林业大学团委的中国青少年生态环保志愿者之家和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为依托,通过生态环保活动宣传、生态环保成功案例调研、生态环保科学研究、青春志愿林种植、全国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骨干培训、绿色播种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资助等多项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以实际行动来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目前,首都大学生“绿桥”活动和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活动已连续开展了十八届和八届,每一届的活动主题紧扣时展和社会需求,在活动内容形式上进行不断创新,活动覆盖范围从最初的发起高校扩展到首都、全国,近四万名绿色长征志愿者参与活动,共营建两千余亩青春志愿林,撰写了五百余篇社会观察报告和三千余份志愿者日记,开展了二百余次绿色咨询活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等近百家海内外媒体上百次深入报道。其中绿色长征纪录片在2009年美国纽约皇后国际电影节最佳国外记录片金奖;绿色长征活动2009年获“母亲河奖”;绿色长征活动获2010年第六届中华宝钢环境奖。被称作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青少年绿色环保活动之一。

该项目的开展有如下特点:第一,“绿桥、绿色长征”活动获得了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的共同支持,在活动中探索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在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建立了绿桥基金。这种运作方式从政策、人员和资金多方位保障了项目的持续发展;第二,在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期,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主题,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第三,始终围绕绿色环保,不断进行创新。如在2013年提出了全新的“A4210”青少年勤俭低碳养成计划。

2. 北京林业大学“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项目。北京林业大学“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项目是在团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北京林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牵头,全校14个学院团组织积极参与的一项定志愿服务活动。2009年至今,共有20支志愿服务队伍先后与海淀区11所小学结对,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内容方面,以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活动为主,同时,北林大学子发挥在绿色环保教育方面的专业优势,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子女环保教育课堂”、“绿色咨询”、“环保游戏”等特色授课及活动内容,并充分利用高校的软硬件教育资源,通过让农民工子女参与大学活动、实地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创新了项目服务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北林大各个学院、各级学生组织和社团都有对接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形成“一对一”结对:工学院团委“绿叶支教团暑期支教项目”,通过“接力”方式连续开展了近十年;学生社团“翱翔社”持续八年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暑期支教活动;校学生会“一条鱼”支教项目也连续开展了九年。其中,以环境学院与海淀区前八家小学结对为优秀典型。几年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曾对活动的开展情况做出深度报道。

该项目的开展有如下特点:第一,2010年,团中央启动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2011年11月共青团中央在全国推行的“七彩课堂”活动,同时建立了农民工子女档案和志愿服务档案,记录志愿活动的相关事宜,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以北京林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为纽带,与各院志愿团体共同合作的方式,更好的调动全校的优势资源,使项目更具有整体性;第三,采取结对方式,以“一个学院对接一所学校”的“小结对”模式避免了活动的零散性与随意性;第四,服务对象较广,通过走访家庭,建立完善农民工子女学业、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全程式”帮扶内容。在贴近农民工子女生活、学习的同时,通过举办“工友夜校”将关爱辐射到农民工,为其提供更多技能培训,多方面帮助受助者。

3. 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项目。2004年,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发起了“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项目,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连续多年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向公众宣传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同年,在湖南省环保局、湖南大学校团委等领导的多方支持下,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联合中南林学院“绿源”环保协会和国防科大“绿城”环保协会,举办了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主办的“不要让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3.27保护母亲河大型系列活动”,拉开了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项目的序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5年,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保护母亲河”项目以“透视湘江”为主要活动,由志愿者前往湘江边进行污染水的取样及拍摄,邀请相关专家对采水样进行全面分析检测,并挑选出活动中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图片资料在长沙市各高校、社区、小学巡回展出;2008年,湖南大学“保护母亲河”项目再次由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牵头主办了“湘江清理活动”,该活动以湖南大学各院系青协为单位,分派到湘江岸边的滩涂上,捡拾裸露的垃圾,最后统一将垃圾运往了垃圾转运站,避免了其对湘江的污染;2009年3月,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开展了“保护母亲河”长沙市大学生水体调查以及宣传活动;2009年11月,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举办了“保护母亲河―徒步湘江”活动,几十名湖南大学的志愿者一起从长沙沿湘江一直徒步到湘潭,引起媒体的和公众的关注,呼吁人们保护湘江母亲河;2011年,长沙市水利税务局牵头、湖南大学后勤处及共青团湖南大学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和湖南大学FLY协会承办了“节水大型宣传活动”;2012年3月,为了迎接世界水日,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们再次牵头,举办“探访长沙市第一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活动。湖南大学“保护母亲河”项目系列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提升,活动内容更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形式丰富,不断创新。湖南经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等曾对相关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影响。

该项目的开展有如下特点:第一,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紧扣时代主题开展活动,并获得团中央项目资助,活动水平和吸引力不断提升;第二,整合多方资源,寻求政府支持,同时联合其他高校、企业等开展活动,获得了多方面支持保障。

4. 同济大学“城市年轮”志愿服务项目。2002年,上海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在之后的几年中,同济大学依托这一契机,进行城市文化保护的宣传。2011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起“城市年轮”历史遗产保护志愿服务项目,依托学院专业特长,依据上海世博会有关城市及城市人的思考,义务为上海的小学生宣讲,从基层逐步唤醒社会正缺失的文化保护意识,成为同济大学“济?城市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之一。目前,该志愿服务项目已覆盖杨浦区同济小学、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控江二小等12所学校,志愿者们每周不间断前往沪上各小学宣讲。

该志愿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培训和研究中心(亚太地区)、未来建筑师协会、青年遗产保护联盟等多家单位以及同济大学相关专家的支持。近年来,先后获得同济大学中欧国际志愿者创意大赛个人金奖以及团体优秀奖、“上海十大最具潜力公益项目”等奖项。

该项目的开展有如下特点:第一,项目依托上海举办世博会这一契机,进行城市文化保护宣传,同时密切结合团队专业特色,寻求大型机构支持;第二,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这是志愿活动得以具体化,实践化的重要推动因素;第三,从传统支教创新为校园宣讲,以支教模式达到宣传作用,内容形式新颖。

5. 浙江工商大学“心译”外语志愿服务项目。浙江工商大学“心译”外语志愿服务项目由浙江工商大学“心译”语言服务队于2008年发起,2009年7月,正式更名为“心译语言服务总队”,隶属于浙江工商大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心译”总队共建成19支外语志愿服务分队和英语、日语、法语、韩语等多语种特色服务队,累计有3562名学生参加了外语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总时数达7354小时。2011年,“心译”服务总队将外语志愿服务推广到杭州市的周边城市;2012年起,外语志愿者走向省外,为大型展会或赛事提供志愿服务,如2012杭州上城区国际日活动、2012年拉美峰会、2013年世界文化大会等。该项目曾被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该项目的开展有如下特点:第一,依托于大型的国际赛会,但是并没有止步于“逢赛会,有服务”的简单模式,而是在学校中积极推广外语口语练习,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与外国人直接接触交流,由此又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志愿者资源,为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了人才保证;第二,该项目由浙江工商大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牵头、各个学院共同参与,具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三,目前社会的专业化外语志愿者,尤其是小语种志愿者的短缺,推动了“心译”外语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随着浙江省国际交流的愈发频繁,该项目也有了更多的展示平台,这为活动的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共性分析

1. 社会需求。以上案例中,志愿服务的对象都选取了目前社会所需、时代呼唤的内容。如北京林业大学“绿桥”“绿色长征”项目和湖南大学“保护母亲河”项目,针对“美丽中国”建设,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用大学生的行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北京林业大学“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响应团中央号召,紧紧抓住社会关注的农民工群体,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志愿服务,从侧面为国家三农问题贡献积极力量;同济大学“城市年轮”志愿服务项目则抓住了上海举办世博会的良好契机,为上海城市形象宣传做贡献。

2. 组织保障。以上项目的开展都有着完备的组织保障。“绿桥”、“绿色长征”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学生的联合主办,同时建立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模式,使活动的开展有了较高的组织平台;在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中,北京林业大学采取“结对”的方式,以北京林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为纽带,各学院志愿服务团共同参与,更好的整合全校的优势资源,提高了项目的整体性,使项目具有更广泛的参与度;湖南大学“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项目取得了湖南省环保局等多方支持,同时与中南林学院“绿源”环保协会和国防科大“绿城”环保协会等志愿服务团队共同主办,保证了项目的高质量和高覆盖。

3. 项目创新。以上所举案例在开展形式、活动内容、支持模式等多方面都有突出的创新性。“绿桥”“绿色长征”志愿服务项目在每一年的发展中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不仅开创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的全新运作模式,更根据不同时期青年特点选择了青年喜爱的方式开展活动;北京林业大学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在传统支教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增加了“绿色课堂”的内容,学生社团“翱翔社”建立了“一毛钱工程”项目,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许多大学生长期资助农民工子女;同济大学“城市年轮”志愿服务项目创新性的以“城市文化”为切入点,将历史遗产保护带到校园中。可以看到,与社会需求、服务对象及青年特点相结合,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提升项目活力和生命力,是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开展的“强心剂”。

4. 突出特色优势。以上项目在着重“志愿”的同时,有效结合了学校特色,与学校优势专业挂钩,使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学以致用,在发挥特长的同时提升技能水平,“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被紧密结合起来,与这一特点使得项目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四、讨论

(一)高水平的志愿服务项目和科学的志愿者培训能够提升志愿者的持续参与欲望

通过对被试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所得出的结果可知,具有较高水平的志愿服务项目及有着科学化系统化培训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更愿意长期参与其中。较高水平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志愿者认识社会、锻炼自我提供了更高的平台,而科学先进的志愿培训系统能够提高志愿者自身修养和实践能力,实现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高校工作者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应不断提升自身工作水平,提升志愿服务项目影响力;同时建立科学系统的志愿者培训。例如,可以在学期初开展全校志愿者通用培训,在各类项目开展前开展志愿者专项培训,同时为志愿者提供更多接受专业化培训的平台,如组织志愿者参加专业外语培训等,使志愿者不仅向外提供服务,更能够从内接受服务。另外,在项目设计时,也应注意志愿者的体验感受、服务时长的科学规划等。

(二)对待不同的志愿者人群在志愿服务激励方式上应有不同侧重

志愿者的性别、年级、个人成长环境、经历、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也不尽相同。在性别上,男生比女生的社会动机更高而个人动机更低;在年级上,大二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最高,而大三志愿者最低;从生源地上看,个人动机方面,来自地级市的志愿者表现出更高的个人动机,而省会级志愿者则表现出更高的社会动机。在志愿者的激励保障中,根据群体的主要特征(如男女比例、年级比例等),最大化的满足志愿者合理动机,能够使志愿者更愿意长期参与志愿服务。

(三)符合社会需求是志愿服务项目保持生命力的先决条件

社会需求是志愿服务产生的本源,通过提供志愿服务从一定程度上填补社会服务的空白,是大学生贡献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社会需求也是志愿精神的实际意义所在。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时,应紧跟时代步伐,首先抓住社会需求,找到“志愿者所长”与“受助者所需”的契合点,使志愿服务项目焕发长期的生命力。现如今,我们常可以看到诸如“敬老院老人一天被多次剪指甲、洗脚”的新闻,就是志愿服务没有真正找到“受助者所需”。

(四)创新发展是志愿服务项目保持活力的根本保障

志愿服务要持续发展,“持续发展”不代表“不变的发展”,而应在传承中创新,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和青年的特点,一成不变的志愿服务项目只会逐渐丧失活力,无法取得长期发展。在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时,从开展形式和活动内容上有所创新,符合受助群体的变化需求,激发志愿者参与热情,吸引广泛的社会支持,保证志愿服务项目健康蓬勃发展。

家长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姜云辰

抱着对志愿工作的好奇和莫名的热情,我报名加入了彩云支南社团。起初是想要加入寒假的支教团,但担心自己的经验和资历都不够而放弃了面试。从小处做起,从低起点出发,是我给自己的定位。

在此之前从未参加过任何正规志愿工作的我,在何洁阿姨的引导下,开始思考什么是志愿者。除了自愿与低报酬甚至无报酬之外,志愿者还要做到什么呢?首先,志愿者需要专业化的团队。以往志愿者工作的出发点都是自身心理上的满足,他们有一腔帮助别人的热情,却忽视了受益者的心理需求。我们要给他们提供帮助,但是更要讲究方法。我们必须保证我们给他们的一切都是他们需要的。当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往往志愿者从受益者身上能学到更多。其次,志愿者要有坚持、诚信的精神。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要做到。我们不仅要坚持对孩子们的承诺,也要坚持对自己心灵承诺。

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的经验,我也不能说更多。但是我相信在我加入这个团队后,在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能够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也希望被社会物质和浮躁氛围影响的灵魂能在这里接受洗礼。

赵国帅

周六下午的讲座确实感受很多,对热爱家园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原来热爱家园的历史与复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没有志愿者经验的我来说,对于他们辞去工作专心致力于志愿者工作感到很不可思议。中国自古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致力于非营利组织也许就是这一思想的现代版。青海、四川在我看来是如此的陌生,除了在书上知道的山川气候之外对于那里人们的生活状况没有一点的概念,不知道原来在今天的中国还有如此贫困的地方。那些出现在电视上的画面,正是那个地方的现实。个人与组织相比,组织会有比个人更大的优势去解决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普蓉

因为我自己个人的因素以及专业相关性,我其实也蛮热衷于公益事业、志愿者活动的,大一一年下来常规课程没有给我明显的直观上的很大收获,而志愿活动却让我成长了不少。下午的培训事先知道是志愿者的培训,还蛮期待的,果然虽然时间是稍微长了那么一点,但收获还是不少。我就重点说两个部分吧,首先,开场部分经验交流让我们有了对志愿者的直接印象,尤其是对没有类似经历的新生或者老生来说很重要,经历过的老人们也可以从中学到可能自己缺少的东西。我们讨论了,志愿者的涵义、定义,怎么做志愿者,老师说,爱心、责任心、准时、尊重、遵守承诺哦、平等心、珍惜资源、感恩心、知识与技能是关键,我觉得尊重和平等心可能是目前我们一部分学生在做志愿者时可能会缺少的特征,虽然志愿者是出于好意要帮助学生,却往往忽视了某些学生的强烈自尊心,所以我们要尊重我们志愿活动的对象,不能显示出好像我们做志愿活动就一定很有优越感的样子,记住我们都是一样的。还有就是,另一位老师讲的青海支教行和亚洲动物保护基金会给了我很深的感触,我们的祖国尚有还未developing的地方,还有纯真的梦想没有条件去实现,也许我们一两次支教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真诚改变他们的观念,为他们带去哪怕一缕阳光,动物尚有希望可以期待,更何况那些稚嫩的笑脸呢?

夏晓娟

现在,好似乎许多人都十分热衷于志愿活动,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目的,例如:为了在自己的简历上有更多的东西可写,打发自己多余的时间,锻炼自己,实现自我等等。我们不能论这些目的孰对孰错,但是我觉得如果真正从事志愿活动,做一名志愿者,不论你怀有什么功利或其它纯精神上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你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做志愿服务时,即使自己本无什么要求他人回报的想法,但当提及感恩时,却总会想到我们帮助了他人,怀有感恩心应是他们,基本上不会将感恩与自己联系起来。可是,我们应该仔细的思考一下,当我们为他人提供帮助时,我们也许根本就没能为他们做出一些真正对他们有意义什么的实事,但反过来,在我们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同时我们却是收获了许多:经历、经验、自我价值、充实感……的确我们才是这些活动中受益者。既然我们无法总是真正有效地帮助他人,但实际上又往往不断的从中获得,那我们作为一名志愿者就必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做每一项志愿活动。

陈荣彬

09349020008)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09级临床8年

通过这次热爱家园的志愿者培训,我懂得了很多道理,精神层面有了提高,仿佛无形中丰富了很多阅历。首先,我明确了志愿者的含义,当何洁老师让我们考虑什么是志愿者的时候,我想了两点,“志”代表志向,也就是有志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愿”代表愿望,指的是完全出自内心,源于自愿,无私无悔。后来经过何洁老师的总结,我又明白了志愿者要出于个人自愿,而且做志愿者是一种工作,过程需细致严谨,要经过调研,了解受众对象的需要以及他们的现状,使我们做志愿者工作知道从何下手,给以我们力所能及的最大帮助,而不是单纯为了一份实践报告或是闲得无聊来玩玩,绝不能报玩乐的态度。当然,做志愿者工作也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或者说是一种精神洗礼,比如像何洁老师说的,她为什么几度要放弃收入颇丰的工作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志愿者工作中来,因为那使她的生活从此丰富多彩,获得了精神收获。我想,如果我有一天也获得了这样的机会,我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坐在办公室里的价值真的不如深入山区,帮助那些渴望知识,渴望关怀的孩子们。在我的印象中,何洁老师讲的那个故事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时常用来鞭策自己。那个25岁的艾滋病患者只剩下半年的光阴了,他打算让何洁老师做他的指路明灯,为他规划剩下的时光。何洁老师说自己有什么资格……这句话一直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的是,我们还在抱怨学习压力大,学生工作繁重,家长唠叨,室友的种种不尽人意,我们有什么资格抱怨,我本有着人生最重要的资本,那就是健康与青春的活力,然而我们却在耗费青春,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根蜡烛,虽然亮度有所不同,但是都应该有燃烧自已照亮别人的举动,哪怕是这种想法。热爱家园是让我们的想法得以实践的地方,我选择它,我无悔自己的选择。由于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以及发展的不均衡,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较发达的城市都有很多的外来务工子女,其他一些不发达的地区则相应地出现了留守子女。这些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凭我们的力量解决它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愿意能帮一个帮一个,就像那时地震后一样,我们举国同心,能救一个救一个。

利琼老师也介绍了自己的经历,而她在可可西里的经历感受触动了我,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他进行了比较,那的孩子们吃不饱穿不暖,而她的女儿以及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却穿的暖暖的,不受一点苦。可是他们的态度呢?他们通过抽签上学,教学资源那样匮乏,条件那样恶劣,可我们复旦大学的学生们,有着宽敞的教室,舒适的空调,优秀的教授,可我们还逃课上网,上课睡觉,挂科。身处复旦,虽然充满着种种诱惑,我们要坚定信念,坚定主线。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份感想我昨天忘了交了,那次会后,我没有及时总结,态度不够认真,认识的也不是很深刻,但是我有志于志愿者服务!

洪水平

星期六进行的志愿者培训的讲座,我觉得还是蛮有好处的,几位老师一样的人讲了自己从事志愿活动的经历,每个人独有自己的精彩的故事,也让我看到了社会上那些可以说是阴暗或者说是不完善的地方:甘肃的不穿鞋上学的孩子似乎历历在目,农民工子女那渴望求知的双眼等。我想作为一个大学生,不能仅仅想到自己的将来多么美好的生活,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我们应有的关怀。

我觉得这次志愿者培训是成功的,达到了目的,使得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尽管现在离真正的志愿者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我会努力争取,使得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其中有位老师说“志愿者就是要发现社会问题,然后自己解决或者邀请朋友一起解决”。我很欣赏这句话,这是我一贯理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能给社会带来点什么,以至于自己的生命有点意义。

马薇

06300190085

--彩云支南第一次培训感想

2009年12月5这一天阳光明媚,晒得人暖洋洋的,心情也很是舒爽!下午两点,第三教学楼的3106教室却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咦,今天不是星期六吗?怎么教室里大家好像还在上课?这可不是上课哦,这是我们彩云支南大家族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家庭大聚会。不仅如此哦,我们还有幸请到了热爱家园的一些有着十几年志愿者经验的老志愿者们给我们讲讲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感想。

若说这次大聚会给我的感想是什么?那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家!一直以来,总是很热衷于志愿活动,总是期望去帮助别人,也参加过一些志愿活动,但是每次参加都是自己一个人,虽说有时候会和一些同学们去,但是等活动结束后便不再联系,在活动时也是很少与他们交流,从来没有问过其他人为什么要来参加这样的活动,参加这样的志愿活动有什么收获?所以自己一直感觉很孤独,总是一个人,一个人去瑞金医院看望那些身患绝症的孩子们,一个人去照顾那些被社会被亲人所遗忘在养老院里的老人们,一个人去将知识和希望的种子种在那些渴望知识的可爱的孩子们的心里,一个人… …在参与到其中的时候自己总是很快乐的,但是当做完所有的一切,一个人归来的途中时总是很忧伤,很孤独,很落寞!每每想激情澎湃地与人分享一下这次活动的喜悦和乐趣,每每想与人交流一下这次志愿活动的感想,每每在为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而一筹莫展时,环顾四周,竟无一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