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建议“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规划、科学设计、精心培育。文章对就业导向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就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基本问题。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和社会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一、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我国及我省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状况
据中国教育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1147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1.4% ; 2007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就增加了202所,高职高专院校总数达到1314所,约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 % 0 2006年全国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也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一半以上;截至2006年9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数达到795.5万人。2006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任教师总数为26.8万人,生师比为15:1;在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5.7万人,占21.3%,低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合格标准;外聘教师总数为6.8万人,占专任教师数量的25.3%,其中有1.6万人具有“双师”素质,占外聘教师总数的23.4% 。2006年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教师总数达到9463人,生师比为15.2:1。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教师33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1%;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128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I3.6% ;“双师型”教师275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1%。在这些指标中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二)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与迅速增长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相比,师资队伍的数量相对不足已成为极为突出的问题。截至2005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1091所,在校生713万人,而专任教师总数为26.8万人,校均246人,生师比为26.6:1。不同地区的差别也十分突出。2007年底,黑龙江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43所,在校生达16万人,实际拥有专任教师不足7000人,校均学生3721人,生师比离合格标准的18:1和优秀标准的16:1相差甚远。由于各校存在怕亮黄牌的思想,所以在报表时,都有一定的虚数,各校的基层单位报表上的专任教师数均比实际拥有数高。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攀升,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从年龄结构上看,青年教师比例偏多,骨干教师年龄老化,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中年教师比例偏低。缺乏有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从学历结构上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少。2006年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128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6%,低于合格标准。从“双师”结构上看,“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2005年全国“双师”素质教师仅占专业教师的21.3%。从“专兼”结构上看,兼职教师比例偏低,2005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外聘教师只有6.8万人,占专任教师数的25.3%,而且外聘教师中真正来自企业和行业一线的比较少,多数来自其他高校。
3.“双师型”教师整体素质巫待提高
目前,“双师型”教师存在的问题:一是有双证的教师缺泛实践能力;二是学校认定的“双师”素质教师,企业参与程度低,成果少;三是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工作时间短,教学水平较低;四是高职院校三分之二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从家门到大学门再到高职院校门,基本没有接触社会、接触企业,实践能力普遍较低。
4.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巫待提高
现有的高职大多数是中专升格而来,教师虽然都接受了高校教师资格培训,但现有的师资培训课程有着浓厚的普通教育色彩,缺乏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性的培训课程,仅对教师从事传统理论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这些因素导致了高职教师队伍整体职业教学能力较低,特别是缺乏教学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5.“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政策不配套
“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政策和制度,难以体现“双师型”教师的价值,更难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考评体系尚未建立,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考核处于“真空”状态。
6.各类院校及校内不同专业发展不均衡
调研数据表明,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重理轻文现象比较普遍。工科院校和办学基础较好的学校以及工科专业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做的比较实,基本能够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而文科院校及新建院校做的相对较差,不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
(一)统筹规划原则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难以实施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从有利于实施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把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师资的数量、结构上进行科学规划,在专业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上下功夫,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花力气,完善各项政策、制度,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
(二)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原则
高职院校为了培养职业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的学生,就必须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师资队伍,使教师掌握行业或企业一线实际应用的技术或聘请行业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学校应通过制度约束校企双方的行为,加大投人力度,逐步形成学校为企业搞产品研发、培训员工,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主要专业技能课和在企业生产车间指导学生顶岗实践并接受学校专业教师实践锻炼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教师数量优化配比原则
学校教师配置满足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应该按照18:1配置教师数(包括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可按照20:1一22:1进行配置;专业带头人按照每个专业1名,再加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进行配置;骨干教师可按专业课教师数的1/4一1/3进行配置,一般情况下(每个专业每年3个班120人)可配置4一6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应占专业课教师的80%以上;企业或行业兼职教师应大体与专任专业课教师数量相当,逐步达到或接近1:1。
(四)引进、培养与聘用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人才是第一教育资源,向全社会全方位开发职业教育人才资源,根据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适当引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在职教师深人行业或企业一线,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和以聘用承担主要实践技能课的行业或企业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重点,开展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用好人才、聚集人才,产生人才共生效应。
(五)人事制度改革与绩效考核同步推进原则
按照职业教育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建立新的用人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着重解决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奖励与贡献相结合、岗位责任问效等问题,实行真正意义的全员聘用制,建立绩效考评体系,严格绩效考核评价,从身份管理逐步过渡到岗位管理。同时要制定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政策。
(六)教学能力、服务能力与师德培育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要求,把做学问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师德师风建设纳人各专业教学团队和教师个人的考核指标,着力培养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超群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通过表彰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优秀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活动,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
三、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
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人物,是顶层设计者。专业带头人的建设要做好社会影响力、社会服务力、专业建设力、资源整合力、团队带动力的建设,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建设形式主要包括国内外培训、国内外交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等。
(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骨干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主要执行者。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要侧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清晰的课程开发思路和优秀的课程建设团队感召力。骨干教师要具体负责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开发与课程教学实践活动。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采取外引、内培和聘用的方式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各专业要培养既能上讲台教学又能下车间训练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形式主要通过现有的在职教师可通过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国内外进修学习、承担科技项目、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实施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零适应期”的高职学生,就必须从行业或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做兼职教师。学校要努力构建兼职教师聘用、使用、管理的良睦运行机制,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青年教师的培养
学校要出台文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个青年教师选派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导师,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四、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制订切合学校专业发展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学校必须组织力量充分论证,根据学校专业发展规划要求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需要,制订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和开展社会服务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高起点。同时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做好分年度的实施方案,并有效推进,才能达到效果。
(二)制订激励性的政策和措施,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省一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政策,特别是要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培养、提高、聘用等方面的政策;学校要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方面的制度,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锻炼,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双师型”教师职称晋升、工资与福利待遇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要转变观念,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纳人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出台兼职教师聘用、使用管理办法,吸纳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三)通过引进和培养方式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队伍
学校要出台专业带头人引进的优惠政策,制定专业带头人选拔和任用的管理办法,并加以实施,引进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对现有优秀骨干教师进行培养使其成为专业带头人,逐步建立起校级专业带头人体系。同时,要建立专兼结合的运行机制,培养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影响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满足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加强对现有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要分拆师资队伍现状,实行分类培养,整体推进。一是要抓好现有教师学历提升,使硕士比例逐步提高;二是要抓好现有教师的业务进修,不断丰富理论前沿知识;三是要抓好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尤其是课程开发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培养;四是要采取优惠政策,调动现有教师下行业企业锻炼的积极性,将社会实践锻炼转化为自觉行为,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五)从行业企业引进高素质教师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零距离”接轨的毕业生,学校就需要从企业引进高素质的业务骨干,并为引进的教师创造条件,安排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导师,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并重用他们参与专业开发和课程改革,进而使教学工作更加有利于实现就业导向人才的培养。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专业建设规划 “双师素质”型 师资队伍
教育部中长期发展改革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应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院制定了《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3)》,提出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保障措施等。该规划对学院“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都作出了要求,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专业顾问委员会参与下,软件技术专业制定了《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软件技术专业作为学院首批重点专业,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受到学院的重点扶持。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把师德师风建设、人才引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作为主要内容,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原则,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建立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一、《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指出了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2009―2013年五年规划期间,师资队伍将面临专任教师数量不足、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偏低、师资团队建设力度有待加强、专任教师技能教学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等主要问题,需要我们努力加以解决。
1.专任教师总量不足,专任教师中的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偏低。随着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专任教师队伍急待充实,高级职称人数急待增加,且此项工作应尽快完成。
2.师资团队建设力度有待加强。聘请校外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来院作兼职教师,教学教师人数较少,专任教师技能教学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二、《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2009―2013年间,软件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3)要求,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为指导,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为重点,以充实师资数量为基础,通过引进、培养、激励等多种渠道及措施尽快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数量适当、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三、《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了“双师”结构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支适合高职教育的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师德建设目标。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和爱校教育,使全体教师做到严谨治学、以德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精业勤业敬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院负责。
(二)师资队伍的总量与专业发展的规模相适应。
在五年规划期满时,师资队伍的总量应与专业发展的规模相适应,专任教师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大于1:18。
(三)师资队伍的结构要逐步趋于合理,整体素质要有较大提高。
1.职称结构。通过引进、聘请、鼓励专任教师参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鼓励专任教师考高级职业资格证,不断提高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比例不低于30%。
2.学历结构。5年规划期满时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应达到专任教师数的75%以上,以后逐步增加。
3.专兼团队结构。从09年开始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要鼓励他们考取教师资格证,评教师系列职称,成为“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同时还要注意增加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强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建设,将专任教师打造成“教授(副教授)+工程师”型教师。
(四)专业骨干培养建设目标。
大力推行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通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选拔、培养和考核,采取遴选优秀、择优支持等措施,促进竞争、提高水平,将优秀的专业带头人推向市内、省内学术前沿,并且在本专业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使软件技术专业的整体教科研水平处于同类民办院校前列,为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在现有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基础上,争取到2011年前再引进、选拔和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2至3名骨干教师。
四、《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中对专兼结合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途径
(一)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和爱校教育,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做到严谨治学、以德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精业勤业敬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大力倡导团结协作、敬业奉献、严谨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二)推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选拔和培养工作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引进专业带头人标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发展空间,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工作经验、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教学改革能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选拔专业带头人标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教学改革能力,能够根据软件行业的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指导开发新的专业课程,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引进或选拔骨干教师的标准:具有“双师”资格或在企业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根据岗位技术要求开发课程,根据学生真实工作体验和企业人才规格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按照《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任职条例》、《专业带头人任务书》和《专业骨干教师任务书》的要求,明确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任务,给予其一定经济待遇,并将待遇与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政策。通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为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努力使专业的整体教科研水平处于广东同类民办院校前列。
(三)注重提高青年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是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重点。
面对民办学校专业青年教师比例高、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高的现实,应加快现有专任教师培养、培训的步伐,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1.学历提升。鼓励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与学院签订长期合同,选取、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攻读学位,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应用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学院资助他们在职攻读硕、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
2.企业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分期分批选送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工厂实践锻炼,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加快推进教师“双师化”进程;加强校本培训,举办教学竞赛,采取人事激励政策,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3.考取职业资格证。鼓励青年教师考取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水平考试“系统分析师”、“项目管理师”、“网络规划设计师”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后,学院会每月发放双师津贴。
4.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老教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四)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合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要求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
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讲学,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来自企业的一线,他们更清楚市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实践技能,更清楚如何讲授专业实践课程。软件技术专业目前虽然聘请了一些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但与该专业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我们计划在3―5年时间里,利用珠三角地区软件行业较为发达这一有利态势,积极聘请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相对稳定、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教师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已不是为弥补师资不足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
总之,在五年规划期间,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点,而建设双师素质型的师资队伍是时代赋予高职类院校各专业的职责,也是推动高职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落实责任,健全制度
1、几年前,我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低,骨干教师奇缺,学科教学不配套,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都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口号,认识到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教师法》,为教师办实事好事的实际行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薛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在回顾历史,预测未来的基础上确定了具体目标与任务,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可持续发展勾画了蓝图。
2、我校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考核、评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2002年先后出台了《薛窑中学教职工聘任制实施办法》、《薛窑中学结构工资试行办法》、《薛窑中学骨干教师管理暂行办法》、《薛窑中学教职工工作考核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还制定了《薛窑中学师资培训计划》,进一步明确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把师训工作的重点从提高学历层次转移到培养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上来,不断总结经验,确保投入,促进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健康发展。经过广泛的调研,并到兄弟学校学习取经,从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留住和引进人才,有利于促进学校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又制定了各年级考核奖惩条例等。
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做到了年度有工作计划,年终有工作总结。
二、加强师德建设 规范师德行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行为如何,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全面健康成长。1、师德建设一直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我们制定了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的思想政治素质目标;以厚德笃学、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理想目标;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关爱学生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一支以身定教、博学多能、具有高尚品格和渊博知识、精于业务、创一流教学质量的职业道德水平目标。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思政工作队伍不仅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我校育人目标的需要,而且是维护校园稳定,确保我校教育教学秩序正常运转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其主要内容就是加强这几支队伍的建设,大力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和推进思政队伍立体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一、建立“立体式”思政工作队伍,构建全员育人模式
1.配足配强组工干部,为思政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这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有明确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组工干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的业务能力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我校党委和学院党总支要配足配强专兼职组织工作干部。
2.优化强化辅导员队伍,实现思政队伍职业化
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第一线,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建立一支稳定规范、精干高效、独具特色的政治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优化强化,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职业准入制度。我校在选聘辅导员时,要加强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核,辅导员上岗前应经过心理测试和职业倾向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作为其任职的重要条件。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新任辅导员上岗前要参加不少于40个学时的岗前培训,由学校对培训合格的辅导员颁发结业证书,使辅导员做到持证上岗。按照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的职业等级要求,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化建设,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2)实施一年一培训计划。开展全校辅导员全员培训,使每一名专职辅导员1年内至少参加1次学校组织的专业培训。重点加强新聘辅导员培训,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辅导员在岗期间每年要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在岗培训。选派优秀辅导员参加内地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研修培训。提升辅导员学历层次,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他相关学位,学校积极推荐工作实绩突出的辅导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非思政专业辅导员应在参加工作3年后,选修并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六门主干课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建设一批网络培训精品课程,提高辅导员培训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我校要将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享受有关鼓励政策。
(3)完善实践锻炼制度。依托我校与疆内其他高校、内地援疆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组织辅导员赴北疆高校、内地援疆高校学习考察,帮助辅导员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组织辅导员到革命圣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等开展社会考察和假期实践,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广泛组织辅导员开展假期家访,密切家校联系,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需求。建立辅导员校际挂职锻炼机制,推动辅导员与党政干部之间的经验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学院选派辅导员到学校党政机关、学校周边的街道乡镇、国有企业等挂职锻炼。
(4)为辅导员配备助理,把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为辅导员配备助理,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选用高年级的学生干部作为辅导员助理,使辅导员可以专心致力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工作,把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增加辅导员的工作幸福度。
3.充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实现全员育人目标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员参与,实行班级导师制是充实和加强班主任队伍,实现全员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作为班主任队伍的补充,班级导师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包括各学院教学管理主要领导、党总支书记、副书记)以及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组成,与班级和学生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和学生交朋友。
4.用好用活思政教师,提升思政队伍专业化水平
通过聘请思政教师担任社团导师和班级导师,把教学实践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让思政教师能够结合学生中的各种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提高自己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并将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两课”教学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以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学习特征的了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有力的辅助队伍。既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和主课堂作用,同时发挥思政教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势,具有“双重效应”。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能力提升的具体措施
1、规范培训,建设“学习型”思政工作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面对时代的变化与挑战,发挥好思政工作队伍的主体作用,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建设“学习型”思政工作队伍是唯一的出路,规范培训是建设“学习型”思政工作队伍的有效途径。
规范培训内容是规范培训的核心。紧紧围绕思政工作知识与能力所需规范培训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中共党史与党建理论、共青团历史与团建理论、世界观与人生观理论、思想道德修养等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内容;二是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咨询知识、法律常识等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三是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教育能力、职业指导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思政教育岗位必备能力的培训课程。四是“菜单化”选学课程。
2、以干代训,建设“实干型”思政工作队伍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往往是辅导员,年纪较轻的辅导员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也更容易理解学生的动态、想法,增添了思政队伍的朝气与活力,但年轻辅导员往往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见识不多,经历很少,所以他们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足、方法欠缺。通过建立日常工作会议制度,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沟通、交流、讨论和重点讲解,在讨论分析中寻找突破口,解决突出问题,使思政干部在业务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提高;通过“一带一”、“一帮一”互帮互学的形式,实现干中学、学中干;通过岗位实践加强思政干部的工作实操能力;通过交叉检查、现场观摩,实现互帮互学、互相促进,提高学生思政工作队伍的战斗力。
4、拓宽思政工作队伍职业发展渠道。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干,科学设计学生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职业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思政工作队伍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创业咨询师等资格证书,引导思政工作队伍走职业化发展之路。建立思政工作队伍与校内专业教师的交流机制,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职务与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衔接机制。把思政工作队伍作为高校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建立从专职思政工作队伍中选拔党政管理干部的长效机制。
5.推进职业文化建设。坚持精细化工作理念,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内涵建设,培育思政工作队伍核心价值观,凝练思政工作队伍职业伦理。建立思政工作队伍岗前宣誓制度,培育发掘思政工作队伍先进典型,塑造思政工作队伍职业形象,增强思政工作队伍的凝聚力和职业认同感。每年举办全校思政工作队伍职业能力大赛,展示思政工作队伍才能风采,以赛促学、以赛促建。健全完善思政工作队伍谈心谈话制度、家访制度。通过调查研究、交流谈心、走访慰问等方式,加强对思政工作队伍的人文关怀,改善思政工作队伍的工作、生活环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6.加大表彰宣传力度。学校党委、组织部将思政工作队伍纳入优秀教师评选表彰范围,并在校优秀思政工作者评选表彰名额中向一线专职思政工作队伍倾斜。设立校级优秀思政工作队伍工作示范岗,着力培养一批思政工作队伍的“带头人”。加大对思政工作队伍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能力提升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要把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作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和人才强校的重要举措,统筹培养、同等支持。建立高校党政“一把手”领导责任制,高校党政“一把手”是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党委要明确专人分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定期召开党政专题会议,分析、研究、部署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工作。
2.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构建全员育人格局,实现队伍整体优化,做到思政工作队伍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相互支持,思政工作队伍岗位与其他教育、管理、服务岗位的相互配合,思政工作队伍工作与校外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相互协调,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思政工作队伍工作的有利环境和氛围。
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导师队伍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研究至上、合理流动、动态激励”的原则,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学术潜力较大,充满活力的导师梯队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
教育家梅贻琦说:“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可见,教师在大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建设一支高水平、富有感召力,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已成为世界诸多品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共识。
一 导师队伍建设的指导原则
建立一支学术精湛、师德高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高效、最现实的选择。在导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统筹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校导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力量,其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在导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着眼于导师发展的需要,以导师的发展为目标。首先,加强对导师本身的投资。如引进与培养高水平的导师;提高导师的学历层次;建立导师的学术进修制度,鼓励导师定期进行学术休假,并对导师的学术进修给予时间和待遇上的照顾。其次,对于导师的科研压力过大问题,培养单位应当建立合理的导师评价机制,减少或取消对导师科研任务的量化规定,使对导师的评价能够转到重质而不是重量的方向上来,让导师潜心于学术的研究以及对研究生的精心指导。
2.“研究至上”的原则。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研究型大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必须以深厚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需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且偏重于科研。对于作为研究生教育主体力量的导师而言,“根据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原则,只有一名好的研究者,才是一名好的教师,也就是说,研究至上,这不是一个非份的要求。”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倡导“研究至上”的原则,就是要求导师要精通业务,有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作风。导师不仅要对从事的专业领域了如指掌,熟知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理论前沿、争鸣问题、发展趋势等,而且对待学问的态度要求真务实,严肃谨慎,锐意进取。
3.“合理流动”的原则。导师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导师自身的成长,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导师队伍结构的优化。要实现人才合理流动,一方面要营造宽松的用人环境,靠制度留人,更应靠感情和待遇留人,而对于因不能胜任岗位职责或任教资格的导师应取消其导师资格,以确保导师的质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广泛吸纳国内外的专家和具有相当学术造诣的各学科的大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带动学科的发展,充实导师队伍,以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多元化。“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保持导师的合理流动,才能永葆导师队伍的活力和学科的发展后劲。
4.“动态激励”的原则。激励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可通过薪水激励、淘汰激励、声誉激励、自我激励等措施来促进研究生导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建立评估机制,破除导师终身制。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估机制,增强研究生导师的竞争意识;采取动态管理,实行优胜劣汰的聘任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局面。其次,实行奖励制度。如建立科研奖励制度,对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著作,取得教学科研成果的教师均给予相应的奖励;设立教学奖励制度,对在教学中成绩突出的导师梯队成员给予奖励;建立年终评奖制度,年终奖金按年考核结果分档次发放;建立拔尖人才奖励基金等。最后,给予导师充分的招生自,将其指导研究生的工作计算成合适的工作量等方式,以表明对其工作的认可。不要对导师的指导工作给予过多的干涉。
二 当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我国近三十年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我国各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形势的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导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学历结构指获得不同最后学位的导师占导师总数的比例。学历结构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导师队伍在其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与发展潜力,是影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因素。早在1973年,美国高校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就占40.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85.7%。在美国,具有博士学位是大学专任教师成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条件之一,博士生导师首要的条件是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据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博士生导师中具博士学位的比例占62.%,具有硕士学位的占11.2%,具有学士学位的占17.3%,其他学位的占8.9%,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导师的学历水平显然偏低很多(如图表1)。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博士生导师没有博士学位,部分导师只有本科甚至本科以下学历。可见,我国学历结构偏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导师“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美国大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般不留本校的毕业生任教。例如,尽管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十分优秀,但在哈佛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来.源于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最多,占16.9%。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存在着较严重的“近亲繁殖”和“师徒同堂”的现象。据调查表明:2003年我国博士生导师中有62.3%的人是在本校获得的学位,31.3%的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其他院校获得博士学位,仅有5.5%的博士生导师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这表明我国高校研究生师资力量主要立足于国内。研究生导师“近亲繁殖”的现象不利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3.导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导师队伍建设远远赶不上研究生发展速度。根据对重点大学的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间,博士研究生扩招的年均增长率为19.5%,硕士生达到23. 1 % 0 2000年,平均一个导师带3. 8个研究生,到2004年平均一个导师要带7. 7个研究生。据教育部2006年统计,普通在校硕士研究生人数已达到868213人,全国硕士生导师总数为14499人,师生比例达到1:16,人力资本供给明显不足。导师的精力有限且在实际指导过程中,由于出差、出国、担任过多行政职务等原因,势必造成导师指导研究生的频率下降,指导力度不够,必然影响质量。
4.帅才型、领军型研究生导师比例偏低。目前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结构已经得到明显改善,现在的教师队伍呈现的是一种结构性短缺,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匾乏和短缺,缺乏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缺乏能够领军作战的将才、帅才,缺乏大师级或重量级的学术人才,这也体现了培养这些人才的战略眼光、体制和机制的缺乏。大学许多资源还没有“以人为本”地围绕研究生导师加以配置,资金投人和配套力度不够,资金的主要流向依然以学科建设、设施建设为主。
三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性思考
1.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在于高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的整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位结构状况。首先,应提高新教师的聘任门槛,博士学位应成为我国高校教师学位结构的主流。其次,加大对导师的培养力度。加强导师的职前和在岗培训工作,鼓励年轻导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访问,申报国家级课题,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再次,为在职教师的深造创造条件,提高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数的比重,以期逐步改善研究生导师的学位状况。高校教师整体学位层次的提高将有助于研究生导师学位层次的提高。
2.优化研究生导师学缘结构。学缘结构是指一所学校全体教师最终学历学校的构成状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导师队伍的学术创新水平和新的学术生长点的生长速度。优化研究生导师学缘结构是冲破学术羁绊,打破学术近亲繁殖现象,促进学术创新的重要环节。首先,注重从国内外选聘教授,促成导师队伍的合理流动,让大学不断吸人新鲜学术空气,促进各学术流派的交流,学科渗透和学科改造,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始终充满勃勃生机。其次,建立合理的人才引人机制,通过培养、引进、聘任或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拓展研究生导师的来源渠道。学缘杂交的师资队伍,由不同学派的人聚集,能博采众长,熔于一炉,产生新的学术思想生长点,构筑良好学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