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融媒体中心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融媒体中心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上半年,融媒体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县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围绕全县“1155”发展战略和县委宣传部“134”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信心”、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深化融媒体改革为动力,坚守宣传阵地,巩固数字网络,提高服务水平,讲好翼城故事,传播翼城声音,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现将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和下半年工作计划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围绕疫情防控,增强主流舆论。
从1月23日开始,中心50多名采编人员放弃春节休假,全媒体宣传,在爱翼城APP客户端发布信息374条;翼城广电、翼城视窗、今日翼城、原创翼城四个微信公众号发布近368条;快手、抖音官方发布短视频108条,其中,快手号于1月20日首次发布疫情预防知识,爱翼城APP于1月30日上线“同乘查询”功能,快手短视频《中共翼城县委书记杨春权:要有温度、有温情、有关爱》播放量达55万+,单条点击量高超过111万+;翼城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直播节目《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我们在行动》;全媒体累计播放各类抗击疫情通知、通告、防控宣传音频147条,公益广告90条,公益歌曲15首,累计播放次数近5100次,直播11场计11小时,从2月3日开始出动5辆宣传面包车上街宣传;制作疫情防控系列专题片11期,拍摄防疫法制短剧《病毒携带者》1期,播放《急诊科医生》43集;配合制作完成原创歌曲《永远在你身旁》;在央视及省市等媒体发稿近20条,学习强国发布4条。从正月初二下午开始,放开数字电视信号,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安心防控的同时,及时收听收看党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声音,保证全县人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疫情防控权威真实信息。
与此同时,我中心稳步推进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内宣产品质量和稿件数量,夯实内宣基础。共完成《翼城新闻》132组1392条,开设《贯彻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决胜脱贫攻坚》、打造网红电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开展“三零”单位创建 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等各类专栏19个。录制专题节目《初心》12期、《对话翼城》12期、《直播翼城》15期、《健康翼城》14期、《小周帮你办》2期、《两会特别节目》5期、《经纬剧场》6期、《读书吧》12期。电台开办专栏《一路上有你》14期、《音乐下午茶》14期、《翼资讯》66期、《音乐驿站》55期、《一起成长》70期等各类直播总计290组,时长290小时。新媒体平台“爱翼城”手机客户端总计发布各类信息6027条,发展用户34078人;翼城新闻网共发布新闻1167条,新华社现场云平台经过10余次实践,已经能够熟练掌握,部分系列报道曝光率达10万+;官方快手发布437条,抖音322条;微信公众平台今日翼城1730条,翼城广电1748条。完成23期《今日翼城》报纸编排任务,全力服务了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
2.讲好翼城故事,强化对外宣传。
持续对接中央省市党报、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各大新闻媒体,做好来自新华网、人民日报、中新社、临汾日报、临汾电视台等二十余家媒体40余次的采访工作,由中心记者配合完成的《山区学校的生源保卫战:一个中部县域立足乡土的教育突围》在4月9日的人民日报教育版上进行整版刊登;4月25日配合采编的《谁来种地?时代之问这里有解》在第8期半月谈刊登;6月9日采写的《农业供给侧改革 确保粮食优质高产》在CCTV-1新闻联播播出,这也是我县时隔12年再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截止今年6月底,共完成上级台发稿500余篇,其中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央视新闻联播、央视财经频道等中央媒体报道9条/篇,省级媒体105条/篇,市级媒体289条/篇。各级外宣平台发稿量均创历史新高。
3.打造宣传矩阵,改革体制机制。
以“爱翼城”手机客户端为龙头,推进建设包括翼城新闻网、四个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快手号、人民号、新华号、新华现场云、头条号、微博、户外大屏、应急广播、报纸、电视、电台等共16个媒体平台,基本形成县级全媒体宣传矩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建设及其功能发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融媒体中心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并以县委办公室名义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下载使用“爱翼城”手机客户端,不到1个月的时间,下载量就突破3万人次大关,综合阅读量超过1000余万次,成为全县重要的新媒体宣传阵地。
围绕推进事业属性、企业化管理,融媒体中心出台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试行),经县委宣传部部务会议研究批复,在融媒体着手推进全员绩效考核(试行),实行中心人员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绩效兑现。目前,融媒体中心正在定编定岗定人定责,逐步落实全员工作目标责任制。
为提高外宣发稿积极性,县委宣传部重新修订了外宣绩效考核办法,并委托融媒体中心具体执行,考核办法的实施,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新闻工作者采稿发稿的积极性,提升了一线采编人员和通讯员上大报、上大稿、上头条的信心。
4.加强网络建设,打造智慧城市。
紧抓县城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契机,由融媒体中心承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为县城108个小区架设应急广播219个、铺设光缆100公里,既迅速加强了各社区广播宣传主阵地,也为数字电视网络转型发展和下一步融汇承载更多智慧城市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目前,已完成县城及唐兴、浇底、南唐应急广播安装工作,共安装音柱388个,总投资200余万元。同时,完成唐兴、南唐、里砦、隆华四个乡镇的智慧党建全覆盖工作,王庄乡正在加紧施工当中,预计7月底完工,其余5个乡镇也在逐步有序推进,计划年底实现全县应急广播、智慧党建全覆盖。
围绕实现“媒体+政务+服务”的发展目标,2024年4月份,按照上级要求申报新基建项目的工作安排,我中心积极行动,在县委、县政府和发改局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中心按照新基建项目申请的有关标准,迅速开展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将2024年筹划的数字电视网络功能转型暨智慧城市、翼城县大数据产业园两个项目进一步明确为“数字电视网络功能转型暨智慧城市”、“工业服务云及传输网络”两个项目,于5月底前完成两个项目的可研、稳评、土地预审、立项等工作,“数字电视网络功能转型暨智慧城市”、“工业服务云及传输网络”均已填报录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被财政局录入地方债券项目库。
另外,在省广电局、市文旅局的支持下,向省、市发改委上报了总投资近200万元的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建设项目,目前已经完成项目的可研、稳评、土地预审、立项等工作。
自今年5月份开始,中心就着手进行内部转型,鼓励中心专业技术人员陆续成立创新工作室5个,开办电商网红培训四期,邀请各级讲师十余名,培训各行业电商爱好者300余人。6月16日,中心召开“瞄准电商网红—融媒人转型在行动”动员会。动员会用“四个尽快”确立了打造电商网红工作目标,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工作重点,同时计划通过九个途径来全方位打造翼城小米这张农特优品名片。
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政策,借鉴中央、省、市媒体先进经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依托单位宣传资源,领衔创办工作室,有效落实制播分离,向市场要收入、最大限度分流自收自支和临时人员,进一步优化中心各种要素资源配置、激发团队干事创业能力,有效让工作室制为融媒团队赋能。截止目前,中心共创立翼城融媒电商创新工作室、山西森华影视传媒工作室、紫金直播创新工作室、小蚂蚁广告传媒工作室、翼城县贤明传媒工作室、翼城融媒采编影视文化传媒工作室六个工作室。
二、存在的问题:
翼城县融媒体中心从2024年底挂牌到现在,已有一年半的时间,目前已到了改革关键期,也到了解决人事、绩效、经费、发展等深层次问题的关键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缺优秀人才。翼城县融媒体中心及下属汇远公司现有干部职工295人,年龄结构老化,在全市县级融媒体中心而言,人员最多,严重超编。但科班出身、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采编、主持、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二是缺经费保障。县级融媒体中心成立正值广电事业滑入低谷、收入逐年锐减的不良形势,而改革后所承担的宣传任务又成倍放大,经费出现较大缺口,原县级广电中心自筹自支搞宣传,不向财政要经费的局面不复存在。2024年运行经费、自收自支和临时人员工资缺口在300万元以上,需要县上向融媒体购买宣传服务、提供专项经费才能保障运行。
三是缺政策落地。围绕融媒体中心建设,特别是围绕建设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实现“媒体+政务+服务”,中央、省里出台了成套优惠政策,但从实际情况看,很难落实到位。
三、2024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是围绕中心,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是扎实做好外宣通联工作,争取更好的宣传效果。
三是全力以赴推进三个项目,争取早日落地开工。
四是严格落实“三零”单位创建工作。
五是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全力打造品牌网红电商。
六是持续完善、推行工作室机制。
七是实现10个乡镇和所有行政村智慧党建、应急广播全覆盖。
八是继续深入开展“四力”教育实践。
融媒体中心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可行性路径
对中国新闻宣传工作者来说,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014年4月23日,部长刘奇葆出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强调要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8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此后,国内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媒体融洽,2014年作为“媒体融合元年”被写入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史。那么,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落实中央精神,转变宣传教育观念,创新新闻宣传工作模式,以培养适应新媒体时展的创新人才,并进一步提升高校品牌塑造能力,就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新闻工作者着力探究和思考的问题。
高校媒体融合时代的背景追溯
1.“媒体融合”定义和来源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而广义的“媒体融合”则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而且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2000年3月,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媒体综合集团成立坦帕新闻中心,将集团旗下的报纸、电视台和新闻网站集中在一起办公,被称为“媒体融合实验”,这一事件被认为是国际媒体融合的标志性事件。与坦帕新闻中心的“人与平台”融合相比,“融合新闻”则是一种“新闻产品融合”,如获得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的《纽约时报》大制作《雪崩》,就是由两位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主创的《华盛顿邮报》“TSA”报道(《头号美国机密》)以及英国《卫报》对“棱镜门”的报道[1]。
2.“媒体融合”是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的客观需求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显示:2014年全世界微信用户已达6亿,其中,中国国内用户达到5亿,微信公众账号保持每天8,000个的增长速度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中国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现有103家,用户账号总数已达13亿。国外研究显示:如今一个人平均每天摸手机的次数大约是150次,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是38次,微博访问的比例超过70%。这一切都表明新媒体尤其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微媒体”已经成为中国信息传播的主阵地,新媒体技术不但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而且已经深深影响普通公民的生活理念和生存方式,中国已进入以移动终端为载体,以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应用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2]。近年来,传统媒体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压力倍增,纷纷寻找改革转型的出路;同时,新兴媒体虽有技术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新闻“把关人”也经常遭到争议。上述应该是中国“媒体融合”概念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
3.“媒体融合”从学界业界研究上升为中央政府决策
中国的“媒体融合”起步较晚,早期的“媒体融合”多是媒介的整合,即是一种狭义的“媒体融合”。石艳红将早期的“媒体融合”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复制阶段、互动阶段及全媒体阶段[3]。应该说,中国“媒体融合”在2014年才进入真正的实质阶段,这一年,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传统媒体先后推出新闻客户端,光明日报社成立融媒体中心,上海报业集团成立澎湃新闻;新华社与北京大学,光明日报社先后与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签署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土豆优酷网、头条新闻等新兴媒体也是新招频出。2014年8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从而将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推向高潮。随后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高校、从学界到业界,“媒体融合”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作为一项中央决策、一种业界共识贯穿整个新闻传播领域,“媒体融合”成为2014年度社会最新热词,社会各界和新闻界进入两情相悦的“蜜月期”。
高校媒体融合的现状分析
应该说,当前大多高校领导都非常重视学校新闻宣传工作,普遍希望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能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从而抢占高校育人舆论阵地的制高点,为高校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舆论环境。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当前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新闻宣传工作者,对新媒体时代高校媒体融合还没有深刻的切身体会,对高校媒体融合发展也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高校媒体融合路径扑朔迷离,高校媒体融合面临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并存的现状。
1.高校媒体融合缺乏顺应新媒体时展的机制保障
近20年来,国内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经历了侧重理论宣传向侧重新闻宣传的转变,大部分高校先后在党委宣传部的基础上成立了新闻中心,以统筹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校园媒体。但事实上几乎所有高校的新闻中心和党委宣传部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并未因此增加人力或物力;同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高校的校园媒体无论是校园电视台、广播台还是校报和新闻网,基本是处于一种松散的联合状态,各媒体之间无论是内容采集还是后期制作,基本上都在独立运行,这一方面使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本来有限的人员捉襟见肘,同时也使得高校成立新闻中心的初衷无法实现,新闻中心形同虚设、味如鸡肋,导致众多高校由于缺少必须的机制保障而陷入媒体融合困局。迫于人员、资金、制度等机制方面的压力,一些高校或被迫无视新媒体传播效果,或完全放弃新媒体传播平台;一些高校管理人员疲于应付,或主动将校园媒体的管理权转移,或取消校园电视台或者校报等传统媒体;一些高校虽然开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但却不能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造成新媒体平台形同虚设,媒体融合发展前景堪忧。
2.高校媒体融合缺少谙熟新媒体时代传播特点的专业人才
从技能需求来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人员,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从业人员大多是非新闻专业人才,与社会媒体相比,在新闻素养方面存在不足,加上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与传统媒体时代存在很大的不同,对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的新媒体使用熟练程度、传播技巧以及大数据分析等专业技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当前高校管理者普遍对新媒体新闻传播规律重视不够、认识不深、研究不多,漠视新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规律的不同,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办法做新闻传播工作。不少高校虽然开通了新媒体平台,但由于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节奏不能与时俱进,不但反应迟钝,而且面孔僵硬,要么说空话、说套话,要么言之无物、言之无味,使得高校新媒体运行既不接地气,也没有人气,最后只能自娱自乐。
3.高校媒体融合具有社会媒体融合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高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具有媒体融合发展诸多天然优势。首先,高校不但拥有媒体融合所需要的高科技专家团队,而且拥有一大批谙熟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学生社团和爱好者,这可以给高校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其次,高校媒体没有经营压力,不必像社会媒体一样经常需要屈从于经济因素,可以完全按照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规律来整合学校和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有利于高校媒体实现无缝对接、真正融合,具备一定程度上的经济优势;最后,高校媒体种类相对齐全,而且无论属于哪个职能部门,在高校都隶属于学校党政,管理相对集中,更有利于高校媒体根据媒体自身特点进行分众传播,具备非常大的管理优势。
高校媒体融合可行性路径探究
显然,中共中央在深化综合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媒体融合”绝非空穴来风,而是目光深远、意义重大。时至今日,笔者以为中国的“媒体融合”已不仅仅是一个只涉及新闻传播领域的概念,而是中央为了整合国际国内各种资源、抢占国际舆论阵地,统一国内各界人士认识,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推动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大决策。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高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应该引领社会风气之先,大力推动高校媒体融合的探索和研究,以培养适应新媒体时展的创新人才。
1.转变传播观念,用“分享共赢”的互联网思维优化高校媒体管理运行
高校媒体融合要强调“分享共赢”。首先,高校媒体要实现资源分享,互惠共赢。高校应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新媒体建设上,围绕新媒体传播特点打造高校媒体融合模式。其次,高校要加强和社会媒体之间的沟通联系,能用社会的、别人的技术要尽量用,不能关起门来搞融合。社会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他们都各有特点,各有所长,高校要善于搭建平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与社会媒体分享包括内容、技术、人员在内的各种资源。最后,高校要加强与上级部门、兄弟院校的互动和合作,新媒体传播是一种裂变式传播,集群效应在新媒体时代将愈加凸显,在上级部门、行业协会的统筹下,与兄弟院校实行同步互动,传播效果及影响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2.转变管理理念,用 “融媒体”的创新管理模式加强高校媒体机制建设
高校媒体融合要强调“管理融合”。首先,应成立高校融媒体中心,改变原来校园媒体相对独立运行的管理模式,建立统一策划、统一采集、分别制作的媒体融合管理模式。其次,要加强新闻宣传的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制定定期召开高校年度、季度、月度新闻宣传策划会的例会制度;综合上级部门、社会媒体、学校党政等多方面信息,一般每年年初制定年度新闻宣传的重大选题,根据选题特点确定牵头负责的校园媒体和基本新闻宣传方案;在年度重大选题的基础上,每月月底由融媒体中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一个月的新闻宣传策划方案;在年度和月度计划的基础上,每周一召开融媒体中心综合编前会,就本周新闻宣传工作的采集和编写以及后期制作进行具体分工。最后,要打破校园媒体的传统人员岗位设置现状,打造符合新媒体时代特点的全媒体新闻人才,采用采编一体、岗位轮换等方式,整合高校所有媒体资源,形成高校媒体融合人力资源合力。
3.转变制作方式,用“分众互动”的用户体验方式推动高校媒体内容生产
高校媒体融合要强调“用户体验”。首先,表现为工作重点的转变,说过“用户在哪里,阵地就应该在哪里”,高校师生特别是大学生,由于年轻而且熟知新媒体技术,对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比一般群体依赖程度更高。我们传播的东西对师生是不是有用,师生是不是喜欢看,应该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高校媒体,如广播台、电视台、校报、新闻网、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体在新闻策划上要有顶层设计,要各有侧重并注重先后,制作不同媒体风格特点的传播内容。其次,高校媒体融合发展要在提升新闻内容品质的基础上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合理运用,传播内容是决定高校媒体融合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高校更要坚持出高品质、有内涵、吸引人的传播内容,而不能简单追求“眼球效应”而降低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最后,要考虑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要重视用户体验,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分众),生产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传播内容,而不能千人一面,更不能一厢情愿,要通过新媒体技术了解师生的客观需求,线上、线下频繁交流(互动),熟悉师生的阅读习惯,精确推送师生真正关心、真心喜欢的内容。
4.转变工作角色,用“外引内培”的资源整合手段提升高校媒体业务能力
高校媒体融合要强调“人才融合”。首先,高校媒体人才队伍的融合是高校媒体融合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高校新闻工作者不但要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而且要有坚定的政治素质,同时还要能熟练使用各种新媒体传播技巧。其次,高校媒体融合要突破人才瓶颈,就需要采用外引内培双重渠道:一方面,在原有人员基础上加大人才引进的力量,高校宣传部门应该有别于其他职能部门或者党务部门,在机构设置或人员招聘时要尽量考虑新媒体传播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对现有人员进行新媒体传播理论、传播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培训,让现有人员从传统党务人员的角色尽快转型成兼具“新闻素养+新媒体技巧+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全媒体人才。最后,高校还可以通过挖掘学校的师生资源,特别应该利用新媒体新颖、时尚、互动的特点,鼓励和带动广大师生参与到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中,改变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为新媒体时代信息服务模式,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和价值观理念,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搭建各种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平台。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打通两个舆论场,真正起到“外塑品牌、内聚人心”的作用,高校管理者和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尊重新媒体时代传播特点,用“分享共赢”“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和“以人为本”“人才为先”的管理理念去推动高校媒体融合发展,让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接地气、有人气、显大气。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融媒体中心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014年,市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将以省创建办工作部署为主线,紧紧围绕以提升全民科学消费素质和强化食品安全工作为重点,以打造区域消费安全环境和巩固提升创建成果为目标,继续发挥好“民意主导,工商牵头,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统筹实施,协调推进,科学创建”作用,着力在打造民意工程,培育品牌特色,构建区域和谐上下功夫,进一步推动我市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监督,努力提升创建工作的知晓度。明年,我市将在扩大创建活动影响力和群众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上下功夫。一是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围绕普及放心消费创建理念、加强社会道德诚信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各职能部门、新闻媒体、文化和广告传媒以及参创企业、行业等主体作用,大力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公益宣传和全民教育活动,各县(市、区)要创建手段,拓宽平台,深入开展的放心消费公益宣传教育活动,省、市创建办在年度内要进行一次公益宣传评比,提升宣传成效,增强创建活动的社会知晓度。二是拓展宣传教育载体。通过在市、县以上主要新闻媒体开辟放心消费创建宣传专题、专栏,继续深化放心消费教育基地、道德讲堂、宣传网站建设,发挥互联网、数字电视、微博等新兴传播媒介作用,组织放心消费义务监督员、志愿者服务队和宣讲团走进社区、企业、农村和学校,以及举办“3·15”晚会、“质量宣传月”、“消费直通车”、“媒体在线访谈”、“诚信兴商”宣传教育和大型广场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开展社会评议活动。各地在开展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自我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四季度,省市创建办将通过第三方测评机构开展创建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并将把社会调查的满意度列入到年度考核范畴。
(二)继续按照省政府“百千万工程”,统筹推进,努力提升百姓的认同度。按照省“百千万工程”,我市突出自主创新和知名品牌的培育打造,将把自主创新能力强、与消费密切相关、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品牌,且成效显著的规模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年内有计划按序时进展培育10家放心消费诚信品牌企业,先进示范街(区)创建再完成任务计划数的25%,先进示范单位(含自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已认定和表彰的数量)累计完成培育计划数90%以上。在此基础上,我市将再打造一批市级先进示范企业、行为和区域,并对往年的先进示范企业、行业和区域进行跟踪指导,全程掌控,定时复核,确保达标。进一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示范岗、示范窗口、示范门店(柜组)和示范标兵等创建活动,不断巩固我市开展的“十百千万创建”成果。加强网络放心消费安全建设,强化网购消费安全创建。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对创建工作电子台账、放心消费创建门户网站的建设与日常维护和管理,全面提升放心消费创建工作的信息化运用与管理水平。
(三)围绕市委市政府开展的“民意工程”,创新举措,努力提升社会的满意度。加大市委市政府的综合管理目标对放心消费创建考核力度,结合市委市政府每年开展的“为民办实事”工程,将放心消费创建工作融入到其中,为民办实事工程重点将开展好放心消费粮油店、便民早餐店、放心快递、金融保险领域放心消费等实事工程。继续在全市食品经营户中,新增100家“食品安全示范店”,50家放心消费粮油店;在全市银行系统、保险行业开展金融消费安全创建,加强放心快递行业创建,通过创建,提升广大客户的消费安全知识普及率、金融保险网点的参创率,各银行保险企业的参创达标率,计划在全市培育放心消费创建先进示范单位50家,示范街区5个,做到让客户明明白白投资,安全放心理财;在全市快递行业中,强化企业诚信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培育放心消费创建先进示范单位40个。
融媒体中心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行哲水”为你整理了这篇2024年传媒中心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4年,区传媒中心在区委、区政府和区委宣传部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守正创新、破立并举、担当作为,全面推进建设“全媒型、智慧型、服务型”的新型主流媒体,不断提升传媒创新发展能力,切实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聚焦方向导向,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坚持守土有责、守正创新,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密集式推出专题专栏专版,全媒体、立体化策划做好“四抢四保”“聚焦区两会”“三个北仑”“文明城市创建”“对标‘重要窗口’模范生、干出一流强区新样子”等重大主题宣传。特别是把宣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北仑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贯穿全年的重点工作,在全区营造争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急行军先锋队排头兵的浓厚氛围。即时抓好动态报道,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仑考察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和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园区,“仑传”APP第一时间开辟《总书记来了》专题,发布各类动态消息20余条;跟进抓实后续报道,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争当急行军先锋队排头兵》专题专栏,推出《习近平总书记来浙考察》《科学控疫情 统筹谋发展》《防疫情 促复工》等专题报道,刊播北仑干部职工收看《新闻联播》见闻、《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园区复工复产侧记》等相关稿件200余篇,全方位呈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北仑贯彻落实的生动实践;策划抓深拓展报道,将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园区提升发展作为我区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宣传的重要切入点,成立工作专班,组织骨干记者深入园区,采写《总书记的鼓励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择一事,终一生,打造世界一流模具企业》等稿件,推出5个报纸专版,并深度参与做好“制作一个新闻锦集、拍摄一个视频、编印一本宣传册、推出一本杂志”“四个一”工作。
二、聚焦防疫抗疫,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坚持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不断贡献媒体力量。1月26日(大年初二),中心全体动员、全员上岗,迅速推出《众志成城 全力防控》《仑企复工战“疫”》等疫情防控宣传专题专栏,24小时滚动发布权威信息。打造战“疫”爆款,坚持以短视频为突破口,深挖抗“疫”一线凡人善举,打造了《昨晚,北仑亮灯为武汉加油!》《我的北仑春暖花开》《城市的播放键已经按下,北仑等你回来》等一系列有感染力、冲击力强的爆款短视频作品,其中《今早,16 名“白衣战士”出征》短视频,当日阅读量就达到 35 万+,汇聚了全社会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极大关注和关心。创新传播手段,开设《抗“疫”,艺起来!》等专题,推出100多个防控情景剧、主持人科普防疫知识、“土味”乡村防疫喊话、励志MV等音视频,策划开展“晒美食、秀春光,随手拍美图”“云赏春·空中看北仑”等线上活动,有效增强抗疫宣传的可看性和互动性。扩大信息覆盖,坚持全平台联动,发挥中心信息枢纽功能和优势,疫情期间农村应急广播体系连续播出98天、《北仑新区时刊》刊登科普公益广告112个整版、数字电视全频道底拉滚动式发布等,宣传防控政策、科普防疫知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强化对外宣传,将北仑作为省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窗口,深度挖掘、主动对接,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中发出“两手硬、两战赢”的“北仑好声音”,相关报道24次登上央视,其中8次亮相《新闻联播》,中心新闻宣传报道团队获评区战“疫”先锋团队。
三、聚焦整合融合,推进整体实力升级
按照“区委主导、宣传部主抓、传媒中心主体、舆论引导主业、中央厨房主创、移动端主打”的操作模式,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中心荣获浙报集团颁发的年度媒体融合先锋奖。坚持打破固有思维和旧有格局,科学编制中心“三定”规定,将按媒体平台设部门改由业务流程设科室,形成了一个“厨房”对多个部门、一根针串起多条线的组织体系,同时顺应发展形势、立足中心实际,增设人力资源部、经营管理部、新媒体部等职能部门,为增强传媒发展后劲提供有效保障。实施移动优先战略,进一步优化新媒体平台布局和功能定位,完善全媒体协作运行机制,加强视频团队和直播团队力量,“仑传”APP全年共开辟22个专题,发布稿件7000余条;“看北仑”微信号WCI传播力指数达到900+,获评全省县级台融媒体中心“新媒20强”;“北仑民生在线网络服务”平台贴文受理量、回复时效在全市116家单位中排名前十;推行常态化直播,“仑直播”全年开展104场次,并成功打造“吃喝玩GO”直播品牌。主动融入中央、省市级媒体,挂牌成立浙报集团“浙甬融”北仑工作站和浙江卫视 “蓝媒联盟”北仑协作站,推行“内容共同享有、策划共同参与、活动共同开展、产业共同拓展”,进一步打通北仑新闻产品向上向外的通道。进一步深化浙报集团战略合作,全面签署商务合作协议,加快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项目,完成“天目云”与新奥特系统接口调试,进一步打通“本地”和“云端”的互通对接;全媒体指挥中心项目完成设计、招标等环节,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将为“中央厨房”实体化、可视化运作提供有力的软硬件保障。推进6讯道高清全媒体转播车技术培训、上牌验收等工作,出色完成区“两会”开幕式、聆听“丝路之音”、“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示范园首批重大项目启动仪式等现场直播,有效提升了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直播保障能力。通过多方论证,完善设计方案,按照“高清化、数字化、一体化”要求,对中心180平演播室进行全面改造,满足全媒体、多区域的室内直播需求。
四、聚焦创新创优,提升内容生产品质
加强频道、频率、版面等资源统筹和管理,根据融合发展需要和受众信息需求,科学推进节目版面调改,着力打造品质品牌。《北仑新闻》栏目全新改版,新闻时长增加至20分钟,提升新闻时效,栏目当日新闻播出量占85%以上;按照做精做优要求,明确版面定位,推进报纸缩版,《北仑新区时刊》按照每日4版每周5期出刊,进一步推动实现报刊新闻向“精、深、活”转变。持续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重磅推出二期“民生问政面对面”电视问政节目,开展“点穴式”问政,现场“辣味”十足,所曝光问题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推动解决一批群众反响强烈的难点痛点问题;持续推进曝光类内参专题栏目《聚焦》,全年共播出20期,特别是聚焦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针对性推出6期乱设摊、乱堆放、生活垃圾、村容村貌等“老大难”系列问题曝光,并集中开展曝光问题整改反馈,立足媒体职能有效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完善北仑民生在线网络服务平台运作,明确中央媒体下派贴文流转流程和处置标准,定期开展舆情研判、台账汇总、部门排名,1-12月,接收群众问政 3115条,受理问政 3115条,办结问政 3090 条,办结率99%。继续加强外宣工作,不断提升北仑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截至目前电视在中央电视台用稿42条,其中《新闻联播》12条,广播在中央广播电台用稿33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转载稿件、图片50多篇,浙江卫视用稿226条,浙江之声用稿为415条,学习强国”浙江平台录用192条,特别是2分42秒的《吉利春晓制造基地:上万个零件一个都不能少》单条报道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聚焦北仑主要领导挂帅、多部门联动,展现帮助吉利汽车破解上下游产业阻滞困境,助力其快速复工复产的过程。坚持提前谋划、定期选评,持续推进精品工程建设,有效发挥精品示范效应,目前共有全媒体创优作品获省市级新闻奖、政府奖53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一等奖8个,获省市级县(市)新闻奖22个,获奖档次和数量均位居全市前列。
五、聚焦转型转向,积极应对市场冲击
积极应对疫情等因素带来的外部环境影响,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产业拓展基调,不断增强逆势而进的发展定力和抗风险能力。坚持把“雪亮工程”打造成为项目样本,全力以赴、狠抓进度,目前视频监控系统一期和智能感知系统项目均已通过竣工验收,总完成投资14668万元,新增监控点位3149个,视频5248路。加大工程项目拓展力度,严格流程管控,提档工程品质,2024年度共编制完成各类网络工程概预算、决算128个,设计工程项目120个,开工项目123个,正在施工38个,验收竣工65个,工程决算263个,截至12月底,网络公司工程类收入3464万元,同比增长20.9%。千方百计稳住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努力做好市场维护,在开拓新客户的同时,不断加强老客户黏性,继续推行实施“北仑区60周岁及以上居民用户免缴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惠民政策,全面做好新一轮免缴用户名单梳理和核对,目前数字电视正常缴费用户12.4万户,其中老年免缴用户5.8万户。广播加强商圈合作,提升广告增值服务,完成东银泰直播间合作续签和装修事宜,赛立信平均收听率为0.487%,同比提升0.01%,市场占有率7%,同比提升0.1%。在全市县级广播中排名第二。全力稳固专题活动市场,承办“北仑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110周年特别节目”“北仑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节目”“全民阅读 书香北仑”“红色青年培育工程启动仪式”等区域大型活动,继续加强媒资保护,突出专题制作优势,承接创作《关工委成立30周年》《北仑青年智创园》《北仑模具 铸造高峰》等专题宣传片。深化培育“小记者”项目,推出主题征文、在线课堂等“线上”项目,在“仑传”客户端开设专栏,推出“小记者”报纸专版22个。创新栏目合作的方式和内容,继续与区级部门联办《打卡吧青年》《杏林之家》《绿箭先锋》等栏目。
六、聚焦基层基础,深化模范传媒创建
融媒体中心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县级广电 媒体融合 长兴传媒集团
当前,媒体的生态演变进化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到了融合阶段。在这种大趋势下,传统媒体只有顺应时代,才能站稳脚跟。近年来,浙江省长兴传媒集团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2015年,长兴传媒集团的媒体融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全国“广播电视改革与创新”2016年推广的17个典型案例之一,2016年又荣获全国广电媒体融合创新案例20佳。目前全国有将近50余家市县媒体将长兴传媒集团的管理机制进行不同程度地复制,梳理其媒体融合之路,可以发现有如下特点。
单兵作战转为全面创新
2011年4月15日,长兴传媒集团由原来的长兴广播电视台、长兴宣传信息中心、长兴县委报道组、长兴政府网新闻板块四个单位整合组建而成,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体制保障。长兴传媒集团目前拥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新媒体等14个媒体平台,还拥有20多个微博微信平台。
理念的融合。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媒体应对挑战、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长兴传媒集团融合发展始终紧跟互联网发展形势,从理念统一、思想统一着手,多次召开领导班子理论务虚会议和中层以上思想大讨论,所有中层上台演讲,主题就是围绕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自己的工作。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长兴传媒集团融合发展始终立足自身实际,在融合转型的每个环节上进行科学、细化的调整和优化,使产品的采集、制作、加工、刊播、销售等一系列运作成为一个集约互动的整体,释放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
管理的融合。长兴传媒集团强化社会责任,大力实施“绿色传媒”战略,实行最严格的广告审查机制,始终保持广告零违法,在经营创收上采取壮士断腕的转型之路,坚决清除“三俗”广告的投放。品牌营销中心设立综合管理部,总编室设立媒体评估监管部,前者从源头上对广告进行管理,后者从准入上对广告进行监管。近年来“绿色传媒”工作位列浙江全省前茅,每年策制作的各类公益广告占广告总量的10%。2014年10月,长兴传媒集团入选原国家广电总局2013-2014年度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优秀传播机构,是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广电媒体,连续多年在浙江全省广告监管优良率全省处于优秀行列。2016年,长兴传媒集团的总编室品牌运行部又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优秀项目团队,重点予以扶持。
营销的融合。用策划创意占领营销市场,这是长兴传媒集团目前全力实施的内容和营销的高度融合的典范。新闻宣传和广告创收两条线,但是具体工作中又必须高度统一,抱团取暖。为用户策划的活动,不仅仅是营销口的人去洽谈,集团董事长、总编辑等集团领导也身先士卒,与用户沟通协商。长兴传媒集团给旅游资源丰富的一个乡策划了民俗节,创收133万元,别出心裁地给另一个乡策划了湖羊节,创收135万元。这些策划创意,都是编委会用智慧帮助营销线上在创收。
硬广活动化,活动栏目化。这是长兴传媒集团品牌营销的重要举措之一。长兴传媒集团对活动举办要求,在守住新闻职业道德和国家法律法规两条底线的前提下,举办活动,要么挣钱,要么挣影响力。对活动成本的控制是30%。如果突破必须有集团广告经营管理委员会审批,如果审批不能拍板,报请集团董事长董事会定夺。活动成本没有业务提成,也不计算在创收指标内。活动奖品可以通过广告置换,但是必须走流程报备报批。
风险共担对赌商家。广告客户不愿意投放硬广,担心有投入没产出。长兴传媒集团的选择和做法是,我当你的营销员,我来拿销售提成,这种做法商家和客户是比较容易接受的。风险广告主要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处理,有保底加提成和无保底加提成。长兴传媒集团和长兴最大的一家商业综合体签订80万元+销售提成的协议;和人民医院签订50万元+同比增收提成的协议;和旅行社签订无保底的风险广告,和汽车销售商、房产公司签订无保底的销售协议。风险广告有一定风险,但是长兴传媒集团通过自身掌握的各类资源,真诚做好服务,收入是可观的。这里的服务不仅仅是广告的投放,包括新闻宣传、活动支持等都需要跟上。
技术嫁接倒逼内容优化
内容的融合。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永远是根本,是“硬通货”,是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长兴传媒集团近年来的探索,始终坚守“内容为王”,不断拓展新闻信息服务的深度、广度、锐度、温度、力度,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同时在坚持内容为王前提下,在对内容的理解上坚持“新闻也是产品”的理念。内容为王不再局限于新闻为王,现在越来越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满足用户新闻、资讯、服务、实用、社交、娱乐六大需求,做有竞争力的内容产品,把“产品”理念贯穿到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各个环节,特别强调新闻服务化、服务活动化、活动常态化、常态精品化,每一场活动都形成一个融媒体产品,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借助新平台放大主流声音,以内容表达创新体现主题报道的权威性。融合发展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长兴传媒集团致力于打造多样化、个性化、对象化融合产品,把原创内容、权威报道、深度解读、言论评论等优势向新兴媒体延伸,实现了时政新闻的新媒体化和碎片化阅读,开创重大主题报道的新模式。集中集团新闻采编播优质资源,满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同需要,彰显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坚持强化互联网思维,创新传播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用新媒体语言,提供视角,讲好故事,传播价值,努力构建容易被用户接受的话语体系,增强传播亲和力与影响力。
突出与受众利益相关的本土性。从利益相关这个角度出发,受众更关注本地新闻,本县乃至本乡镇、街道、乡村、社区的新闻无疑对他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长兴传媒集团作为一家县域媒体,来自基层最鲜活的素材是其传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原因,县域媒体具有中央级和省域媒体很难具备的优势。所以,长兴传媒集团坚持做最“土”的社区新闻、乡村新闻甚至弄堂新闻。2015年3月30日长兴传媒集团打造了全国首家区域24小时电视新闻频道,全天滚动播出新闻节目,均为自采自编的本地新闻节目,六档自办节目,时政、民生、方言、评论、公益、新闻性专题类节目,深得受众欢迎。正是这些最“土”的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使该媒体每年平均收视率及收视份额位居长兴地区60多个落地频道首位。
丰富内容呈现形式的可视性。长兴传媒集团拥有一支比较优秀的包装制作团队,在重大主题报道时,不仅仅本集团所有的内容制作都由品牌制作部负责,而且外接业务,帮助包括央视在内的兄弟单位制作,如央视2015年五月一日的《劳动铸造光荣》大型专题片,2016年在杭州召开的G20全球峰会,在主会场播放并且要在各大媒体播放的电视专题片《杭州》,部分后期也由长兴传媒集团的总编室品牌运营部负责制作。长兴传媒集团和湖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浙江卫视以及其他省市的兄弟台都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专门承接电视节目后期制作。长兴传媒集团以制图、宣传片等更加直观可视的形式报道会议内容和精神,尤其是在处理数据新闻时,优先使用制图,以提高数据新闻的可读性。同时,使用H5等能够快速掌握且无使用成本的计算机处理手段,让图文、视频、音频、数据图表实现动态化呈现,提高传播效果。
形态的融合。基于多元多向传播关系的互动性,长兴传媒集团以社交媒体为平台,吸引受众、鼓励互动。长兴新闻网、长兴广播两个微信公众号每天的粉丝互动量超过300人次,长兴新闻网官方微博、无线长兴客户端等也已经成为受众评价新闻内容、提供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
融媒体直播。2016年6月22日,长兴传媒集团策划推出了全媒体融合式大型直播――《高考揭榜夜》,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全媒体直播,于17∶30―21∶00在电视新闻频道进行直播。从尼尔森收视调查分析,17∶30―21∶00 区间的收视率3.14,收视份额9.4,触达率12.03,每个观众平均收看54分45秒。该时段的收视率比平均收视上涨74.4%,收视份额上涨67.9%,触达率上涨50.4%,观众平均时间多了7分25秒,各项收视数据都有较大的提升。可见《高考揭榜夜》的直播大大提升了观众对新闻频道的信息依赖度和观众粘性,成为了观众最为依赖的信息通道。实践证明,这样的体制机制是能生产出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和传播规律的新闻内容。
融媒体传播。长兴传媒集团特别强调打造融媒体传播的理念,从传统的微信微博,升级为微视频,现在又提出要做强移动微直播。广播、报纸、电视、新媒体进一步融合互动,以新媒体来打头阵。如2016年9月6日的《太湖开捕季》移动直播,时长超过4个小时,直播运用互联网平台斗鱼结合长兴新闻网进行了移动直播。当天的直播移动端连续观看人数两场共达3000人次以上,间接通过微信链接进入观看达到7000多人次。长兴新闻网、长兴通^微信首推,阅读量达到15000多,整体直播效果较好,短时间内引起了广大粉丝的关注,后台留言明显增多。
技术的融合。无人机在媒体中的运用是这几年最热门的话题,轻巧便利、操作简单的无人机已经被广泛运用于长兴传媒集团的新闻、专题栏目、活动、直播等方面的拍摄。无人机航拍的独特视角,给观众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编委会作为长兴传媒集团最早接触和使用无人机拍摄的部门,对于无人机的了解、运用的方式、掌握的技巧都自有一套。可以说无人机在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上是有着较大的运用价值。长兴传媒集团目前共有无人航拍器6台,还打算采购4台,组建无人机航拍编队。在新闻采集和图片拍摄中,航拍已经实现常态化,主要用在新闻拍摄、大型活动、形象宣传、突发新闻等方面。
表层相加迈向生态革新
机制的融合。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核心是推动各媒体平台充分融合。我们再造新闻采编播流程,倡导广播电台和新媒体首发,要求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为流量导入口,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渠道整合、内容共享。长兴传媒集团现在已经从早期的现场发文字和图片,优化升级为现场发微视频。全媒体信息采集策划中心获取突发事件信息后,立即启动执行方案,全媒体采访中心派出全媒体记者赶往现场,途中第一时间连线广播、推送网站;抵达事发现场后第一时间传送图片和微视频,并再次连线广播播报最新情况;采集完成后提供影像、文稿至全媒体编辑审稿平台,供广播、电视、报纸、网站、杂志等媒体选用,实现一次采写、多次编辑、多平台运用。
业态的融合。长兴传媒集团通过多年的市场历练和经营实践,在坚守传统广告的基础上,立足媒体优势,大胆实施跨界融合和项目制运营,实施业态混合运营,这是集团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另辟蹊径提出的一个新思路,从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线上线下、跨界经营四位一体角度出发,实行“媒体+互联网+产业”的一种发展新型模式。长兴传媒集团先后推出了“媒体+会展”“媒体+地方政府债”“媒体+车险”“媒体+少儿产业”等经营项目,目前这四个项目运营非常成熟,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四个项目不仅仅在长兴运营,已经和全国多家媒体在深度合作。
渠道的融合。一、无线城市业务(“i-zhejiang”&“i-changxing”)。2016年初,爱浙江(i-zhejiang)无线网络建设被纳入长兴县两会议程,成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同时,紧紧抓住全县推进“i-zhejiang”WiFi建设的机遇,同步进行自有品牌“i-changxing”的覆盖工作。经过两年的建设,现已完成全县主要公共场所的WiFi覆盖,含政府机关办事大厅、重点交通枢纽、会展中心、旅游景点、公益文体场所、医疗机构、城区主要街道及部分中心集镇等。截至目前,共部署无线AP数量1500台;实时在线用户约1万,并呈稳步上升趋势。借助“i-changxing”品牌的影响力,上网认证门户可按宣传要求,定时按需各类资讯,配合电视、报纸等主流平台做好新闻舆情、活动推广等工作。
二、信息平台。互动平台拓展的板块业务,该板块内可灵活创建如看长兴、便民服务、智慧社区及乡镇风采等等子模块,使其成为电视端的涵盖长兴本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信息平台。目前已上线的栏目有党员远教及阳光国土。党员远教是2016年向长兴县组织部争取的项目,建设完成后系统将延伸至县内每位党员家庭,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借助党员远教、阳光国土等在各自系统内的影响力,互动机顶盒相应板块可按宣传要求,定时按需各类资讯,配合电视、报纸等主流平台做好新闻舆情、活动推广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