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磁头分析报告{整理5篇}

2024-08-04 03:59:01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磁头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磁头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字:水电站;状态监测;励磁电流;功率

中图分类号:TV7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22-0128-02

0前言

红花水电站位于广西柳州柳江干流,是发电、防洪和航运综合开发利用的Ⅰ等枢纽工程,电站装机总容量6×38MW。红花水电站建成发电后,成为广西“西电东送”的一大能源基地,2007年机组全部投产后,平均每年可向广西电网输送电力8亿千瓦时。

1状态监测系统概况

红花水电站建设时因工期紧,承包商多等诸多因素,机组投运后一直未对机组进行机组稳定性分析。自2008年由中广核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收购后,要求对机组稳定性进行稳定性分析并保证运行时达到设计值。红花水电站结合机组A修,对#5机组配备了PSTA2003水力发电机组状态跟踪分析及诊断系统。系统投运后对机组振动区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设计报告,使运行人员对#5机组在各水头下振动区判定有了数据支持,并以此作为机组优化运行的依据。

该套系统涵盖实时监测、稳定性单元(振动、摆度)、气隙单元、自动诊断报告,四大模块,且可与与机组常规监控系统保持实时通讯,采集机组电气量、温度量参数,使分析报告中数据更全面,更具体,减少了人工工作量,完全实现全自动、人性化实时监测及分析诊断。

2状态监测系统应用

红花电站#5机组系由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生产,为低水头贯流式机组,设计水头13.2m,但长期在15m水头左右运行。从2009年下半年起,到2010年春季,广西地区经历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库区来水极少,同比往年下降近6成,机组长期处于低水头区间运行。因之前从未进行机组运行水头与机组稳定性分析,故电厂运行人员对此水头下,机组稳定性只能依靠人工去定期测量,数据误差较大,且耗时耗力。

2010年采用了机组状态监测分析系统后,并与机组讲课系统进行数据共享,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机组稳定性实时监测及分析诊断。2010年5月,柳江流域迎来了本年度较大一次洪峰,电站机组满发时,运行水头长期处于11.5m左右,状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单元在运行水头低于12.5m时即出现水导轴承支架振动红色报警,最大瞬时值272um,设计值为100um。出现该报警后,利用系统配备的分析系统,对有可能引起机组振动骤然增加的原因逐一分析,逐一排除,最后确定引起水导轴承支架强烈振动的原因。

2.1功率变化对水导支架X向振动影响

因机组处于低水头下,有功功率降低,首先对功率变化对振动影响进行分析。

从数据曲线可以看出,有功功率从33MW到40MW之间运行时,水导轴承支架振动从214.145μm到214.150μm之间变化,变化区间0.015μm,变化极其微弱,有功对水导支架X向振动影响可排除。

2.2励磁电流变化对水导支架X向振动的影响

数据表中从上到下第一条为励磁电流,红色为水导支架X向振动,励磁电流从292.898A增加至375A时,水导支架X向振动在73.064μm附近变化,变化幅度较小,所以励磁电流变化对水导支架X向振动影响可排除。

2.3水头变化对水导支架X向振动的影响

因来水较大,机组长期处以低水头区间运行,故水力因素也是影响机组振动的一大原因,因该系统在实施时未配置压力测点,故对数据分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通过数值曲线分析法,也可以分析出水头变化对机组振动的影响。

通过上表,可以清晰的看出随着水头的降低,水导轴承支架X向振动明显增加。

在以上所有分析中,均在各因素下对水导轴承X向摆度进行了分析,水导摆度均正常,无异常变化。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厂家技术支持,对分析结果进行确认,最终确定水头在11.5m左右,引起机组水导轴承支架X向振动急剧增加的因素为水力因素,并以此作为调整机组稳定运行区间的一个依据,为机组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持。

3结语

红花电站机组状态监测及分析系统的应用,目前仍处于不断提高阶段,但在生产中其优势已经表现突出,并对机组优化运行起了指导性作用。但利用该系统进行机组状态检修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我们将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不断借鉴兄弟单位的宝贵经验,实现真正的状态检修。

参考文献

磁头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手机电磁波是否会危害健康?实际上,从事任何活动,都存在程度与概率问题。目前仍无一份医学报告证实手机电磁波和脑瘤有直接关系,这说明,程度不是很严重,短期内患上脑瘤的概率亦不高。同时,意大利法院的判决,涉及的只是特殊的个案,不一定具有普遍代表性。毕竟,医学共识是:同一病症可能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病因又会因个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然而,有鉴于现代人起床和睡觉前,会拿起的物件便是手机,因此前述案件中,手机脱不了嫌疑。美国的互联网专家便曾指出,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掏出手机150次,花费127分钟上网。这是值得手机用户认真省思的问题,最起码,手机用户应养成良好使用手机的习惯。

需要适当的防范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隶属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长期追踪发现,每天讲手机30分钟、为期超过10年的人,罹患神经胶质瘤的风险将增加40%。此外,欧盟的报告亦指出,从小就使用手机,得脑癌的机率将增加2.5倍。

到了2013年5月31日,世卫首次确认,手机电磁波辐射"可能"会增加头部或颈部患癌的风险。这表示,使用手机"可能"和患癌有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世卫说"可能",是因为实际的临床结论,还需要三四年的研究。不过,已有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对于电磁辐射相当敏感,当耳朵接收50分钟电磁波后,靠近耳朵的大脑内侧,葡萄糖代谢明显增加。因此,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使用手机所产生的电磁波,或许不会瞬间伤人,但是,长期使用手机,仍有可能造成伤害。因此,适当的防范是需要的。往后,减少手机辐射或使用没有辐射的材料,将是科技界必须发展的大方向。

手机如何影响人体?

显然,很多人知道手机电磁波的风险,可是,并不会认真防范。

使用手机如何影响人体?简单来说,当你使用手机,无论是打电话、发短信还是上网,这些操作,都需要手机向远端的基站(电讯塔)发送无线电磁波来进行数据交互。正是这种无线电磁波,影响人体健康。无线电磁波的通俗说法,即是手机辐射。

手机辐射带来的伤害,因人而异,受害程度与接受辐射的积累剂量有关。一般来说,老人、病人、孕妇等族群,应尽量少用手机。手机辐射对胎儿损害更大,已知手机辐射会冲击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和生命发育功能。

避开手机辐射诀窍

手机辐射不可小觑,可是,生活里离不开手机,那该怎么办?

专家说,不必恐慌,手机辐射的轻重,和手机发送功率直接相关。只要掌握好预防的方法,就可以放心使用手机。

首先,一定要长话短说。尽量缩短曝露在电磁波下的时间。同时,在接通手机的瞬间,避免将手机贴近耳朵,因为此时辐射值最强。尽量使用免持听筒或耳机,让身体和机体保持距离。最好选择SAR值(指的是辐射被头部软组织吸收的比率)较低的手机,以降低电磁波伤害。

与此同时,手机用户必须注意,在手机讯号微弱场所,尤其是电梯等封闭空间,最好不要拨打手机。为了搜寻讯号,手机会加强无线电磁波的发送,产生辐射多达6倍。还有,避免把手机放在衣袋里,以免影响身体器官。

地铁内用手机辐射强

韩国环境部国立环境科学院新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地铁或电梯内使用手机,当事人所遭受的电磁波辐射,会较平时高出6至15倍。该院以韩国市销的7款手机作测试,调查不同的使用环境下,电磁辐射的强度。结果显示,在快速移动的地铁使用手机,比在静止状态下打手机的电磁波辐射强度,要强上约5.3倍,最强可达到7.3倍。调查分析指出,不管是在移动中的地铁里使用手机,或者是在电波收讯困难的封闭场所拨电话,手机需要不断搜索距离最近的基地台,因此造成辐射强度增加。

台湾电磁辐射公害防治协会创办会长陈椒华因此奉劝民众,电磁波可能致癌,在公共运输工具上打手机,电磁波还会影响别人,害人又害己。她还呼吁,智能手机不用时,务必关掉无线上网功能。

儿童比成人更受危害

关于手机辐射,最须关注的是儿童使用手机的危害。研究称,儿童大脑吸收手机辐射比成年人高50%。

日前,英国有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因为孩子的免疫系统仍在发展建立中,他们对手机辐射会比成年人更敏感……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建议12岁以下儿童禁用手机……除此之外,儿童使用手机通话几分钟后,大脑的活动会迅速减弱,手机辐射还会对孩子听觉带来一定程度影响。"

相关的专家因此总结,儿童的大脑仍处于发育阶段,但手机的使用正在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驱使他们疏于思考,行为方式变得更冲动。加上长时间盯着手机荧幕,容易造成他们视觉疲劳,诱发近视。

磁头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故障现象

一辆201O年款的荣威550汽车,配备18K4C的DVVT发动机,5速自动变速器。车主报修该车ABS故障灯常亮。首先确认了故障现象,用电脑检测故障码为“左前轮速传感器效能”,清除故障码后ABS警告灯熄灭,重新发动后警告灯正常,然后进行路试,可是刚上路就发现警告灯再次点亮,并且不能自行熄灭。与客户(也是一家修理厂的维修人员)沟通后得知,这是一辆事故修复车,左前翼子板部位被撞严重变形,左前轮附近的零配件都因为事故严重变形而更换新的零配件。经过目测确认该车的ABS泵、左前轮传感器和线束、轮胎刹车片、刹车盘、半轴以及刹车分泵都是新的。

故障诊断与排除

连接故障诊断仪有故障码,说明该车的ABS系统确实存在故障,故障码能够被清除,并且系统在自检的时候没有发现异常,说明线路和传感器的电阻值基本没有问题。在车辆正常行驶的时候会报传感器性能不稳定,是不是因为电脑没有接收到左前轮的转速信号呢?

连接电脑进入ABS的实时显示功能,然后进行路试,查看每个车轮的速度,发现该车在行驶中除左前轮外的3个车轮的速度从O开始均匀上升,数据没有异常变化,能够真实反映该车轮的运转情况,唯独左前轮的数值一直是O,即电脑收到的左前轮数值始终为O,与其他车轮比较后报故障码,并点亮ABS故障灯。

目测可以看出所有的零件是新的,客户也保证所用的材料均是原厂配件,看上去安装也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用万用表逐步进行检查,以确定故障的具体部位。4个车辆的传感器的电阻都为1.1kQ左右,属于正常范围;在打开点火开关的情况下测量电脑给每个轮速传感器检测电压,4个车轮数值都在2~3V之间,也是正常的。用手转动车轮测量传感器的输出电压(拔下插头,直接量传感器插脚),左前轮没有反应,其他在交流1 V不到。难道感应齿圈没有安装吗?拆下传感器,用小的一字螺丝刀伸进传感器的孔,没有感觉到有齿圈的凹凸感,用手电筒照过也没有发现感应齿圈,此时客户说以前也用同样的方法检查过右边的传感器,没有发现齿圈。

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通过分析原理,霍尔式或者电磁式转速传感器总是需要对着齿圈并做相对切割运动才有信号输出,拆下半轴没有发现齿圈类的东西,但是经观察发现轮速传感器的一端指向前轮轴承,说明轴承上应该有花头或者问题就出在轴承上。仔细观察发现轴承果然不寻常,该轴承的上下油封不一样:一面是胶木材质,一面是铁材质(见图1)。

我们刚拆下的是铁材质面对着的轮速传感器,那么是不是右边的轴承刚好相反,对着传感器的是胶木材质这面呢?经拆检,验证了我的猜测。然而由于该车是事故车,左前轮及其附件都因撞击报废,该车进行碰撞后维修的工人在维修时没有对拆下来的轴承进行检查,甚至有可能都没有拆,凭着自己的经验将新的零件装配,轴承装反,所以ABS不能正常工作。

在征得客户同意后更换了轴承,并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安装,经过反复路试确认故障排除。事后翻看相关资料发现,胶木质的轴承油封内含了一个带48对磁极的磁性元件,当车轮旋转时,跟随轮子一起转的油封里的磁极在ABS传感器内产生电压波动,该电压波动被转换成方波信号,并被输出到ABS电脑。

经过这次的维修,使我回忆起前几年曾经修过的一款福特水星商务车,这两辆车有类似的故障现象,但是当时由于没有解码器,维修有一定的难度。

案例2

故障现象

一辆1996年的福特水星商务车,驾驶员报修该车在高速公路行驶的时候,ABS故障警告灯常亮,但是速度降低后,警告灯就自行熄灭了。该车在70~80km/h之间的时候有可能点亮故障警告灯,通过初步的检测没有发现线束、插头或刹车油存在明显的问题。

故障诊断与排除

因为当时还没有解码器,不能准确地读取故障码,只能根据驾驶员的叙述进行分析。ABS的零件不多,有刹车开关、4个传感器、ABS控制器总成:线束也简单,分别是电磁式轮速传感器、刹车开关、手刹车指示开关、ABS警告灯;电源线、接地线也很少。

修理该车的难点是在高速的时候才出现故障,甚至没有下高速路警告灯就自己熄灭了,故障是动态的,警告灯在低速的时候不亮,甚至在坏路面上也不亮,在某种程度线路接触不好的毛病也可以排除,剩下主要就是考虑传感器了。

首先拆下4个车轮的传感器,测量电阻在1.2kQ左右,相差不明显,每个车轮都收到电脑的2~3V的检测电压,用力晃动每根线,检测电压始终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最容易坏的4个轮速传感器的配线没有问题(尤其是前轮的配线)。以60 r/min的转速转动每个车轮,然后用万用表的交流电压挡检测传感器的输出电压,每个都在O.1V左右,看来传感器的问题也不是很大,再检查ABS电脑的每一根线的接触都十分牢固,刹车灯开关、手刹车灯开关、刹车液位过低报警开关以及其线束都仔细做了检查,均未发现问题。

把ABS电脑的电源和接地等重要的线束,另外附加了1根线以加强保险系数,然后找来两个万用表(原本打算找4个),把每个车轮的轮速传感器的线束引到驾驶室,接到万用表的交流电压挡上,到高速公路上试车,发现车子在刚开始的时候,无论是同时测量哪两个轮胎,两个万用表的读数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只到40~50km/h的时候,发现前轮的数值开始比后轮的高一点,但相差不大,都为交流1 0V左右,此时的故障灯还没有亮。差不多80km/h前后发现后轮的数值耍比前轮的小到1 V多,此时故障灯已经点亮,也就是说,此时后轮的速度明显比前轮慢,并且车速越高数值相差越大。

回去后检查了4个车轮的刹车是否咬合,接着又检测了轮胎气压和轮胎直径,因为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各轮速度,但没有发现问题,只是两个后轮磨损异常,4个轮胎都是同时换的,按照常理作为转向轮的前轮磨损度应该比后轮高,但是这车子后轮的磨损不比前轮少,还有一些不规则的“吃胎现象”,也就是说,找到轮胎磨损异常的原因就能找到真正的故障点。既然刹车分泵没有问题如果,剩下的一个主要怀疑对象就是后轮轴承了。

更换左右后轮轴承并且做了四轮定位,经多次高速公路行驶没有发现ABS故障警告灯亮,故障就此排除。

仔细检查旧的后轮轴承发现有明显受过高温的痕迹,并且固定弹珠的花篮有不太明显的断裂变形,可以推断该车在车速不快的时候轴承能够正常转动,但是车速较快的时候会使得弹珠往一个方向挤压,轴承于是就有点紧,并且是随着车速增加而变的更紧,使得后轮抱死,车速明显下降,在一段时间内ABS的电脑持续收到前后轮的速度相差达到某个数值,于是点亮故障灯,退出ABS的正常工作模式,进入故障模式。但是车速下降到一定程度,前后轮的速度差不是很大的时候,电脑认为故障消失,电脑又转入工作模式,同时熄灭故障灯。

维修总结

维修ABS的故障其实不难,只要知道ABS的工作流程即可,点火开关打开后,ABS开始自检,同时点亮ABS故障指示灯,该灯在自检结束后熄灭。经过自检的车辆可以确认线路和传感器电磁阀的阻值都是没有问题的。

车辆起步后速度超过30km/h后,ABS开始进入工作模式。ABS电脑开始分析每个车轮传出的数据,前轮的速度差达到6km/h,后轮的速度差达到2km/h,并且保持一段时间后开始报故障码并且点亮故障灯。除了机械故障引起的电信号失准问题外,都可以考虑ABS电脑损坏的可能性。当然制动系统和防抱死系统的基本原理也要懂,比如踩下制动踏板后制动系统是怎样工作的,什么是“增压阶段”、“保压阶段”或者“减压阶段”等。根据这些原理分析ABS的故障原因,大部分的故障都可以排除。当然,现在的ABS通常增加了一些新功能,如ASR、ESP和EBD等,给维修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专家点评——焦建刚

两个案例都是ABS系统较不常见的故障。第一个案例是现代车辆ABS轮速传感器结构上的变化引起的,由于取消了常规的机械靶轮。取而代之的是集成在轴承中的磁性感应片,所以从外表上已经难以辨别普通轴承与磁性转子轴承之间的区别了,但是对于这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判断方法,这就是用铁的物体(比如大头针)靠近轴承的侧面,如果其中一面有较强的磁性,则该轴承属于带磁性转子的特殊轴承,对于这类轴承,安装时有安装位置、安装方向的要求,甚至部分集成式的轴头是以左右轮来进行区分的,上面带有L或R的标记,遇到这种轴承,一定要按照维修手册的要求来进行安装。

磁头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核磁诊断;X线片诊断;诊断准确率;对比探究

股骨头坏死在骨关节疾病当中非常常见,对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率较高,为了提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1]。本文总结核磁在该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所收治的8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对其分别进行核磁与X线片检查,核磁检查结果作为核磁组,X线片检查结果作为X线组,患者中男38例,女44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68.43±7.65)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9.32±3.18)年,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患区疼痛、活动疼痛以及下肢活动受限症状,患病原因中,18例患者由于髋关节感染患病,23例患者由于髋关节骨折患病,22例患者由于长期酗酒患病,19例患者由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患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发病原因等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在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相同检查项目的检查,检查前患者均更换医院的检查服,并除去金属饰品、手表等。

核磁组采用核磁检查,仪器均采用飞利浦Intra 1.5T超导成像仪进行检查,主要在患者的髋臼伤员以及股骨颈下缘进行横断扫描,扫描患者股骨头的冠状面和横断面,并作骨修复覆盖扫描,X线组则采用X射线检查,X线片仪器均采用飞利浦PCR AC5000成像系统进行检查,检查方法是对患者的髋关节的正斜向进行平片扫描。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记录并作对比分析,对比项目主要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阳性率以及关节积液检出率。检出率/阳性率=检出数/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核磁组检查为阳性82例,无检查为阴性患者,阳性/确诊率100%,X线组检查为阳性68例,检查为阴性14例,阳性/确诊率82.92%,两组确诊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核磁组关节积液检出率70.73%,X线组关节积液检出率36.58%,两组关节积液检出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原因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外伤造成股骨头供血出现异常甚至是中断,最终导致股骨头骨骼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2]。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导致患者髋关节出现功能障碍,严重时患者会感到下肢在活动时受限,甚至出现剧烈疼痛,造成患者无法进行常规活动[3]。在患者的患病早期,由于症状不明显,且特异性不强,容易被患者忽视,一些患者虽然到院就诊,也经常会出现漏诊、误诊,为了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检查和诊断方法是核磁检查、X线片检查,其中X线片作为临床应用历史较长的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检查准确性,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位置较为特殊,通过X线片检查的检查准确率较低,且X线片在检查过程中对患者股骨头的情况表现较为模糊,无法对患者股骨头位置的情况清晰的展示,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确诊率不高,为了提高患者的确诊率,临床将核磁检查引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当中,核磁检查能够将股骨头以及其周围软组织通过不同的效果进行成像,在检查结果当中能够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骨髓病变程度,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核磁共振检查已经作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金标准”。

本文所选患者中,核磁组阳性/确诊率100%,X线组检查阳性/确诊率82.92%,核磁组的检出率更高,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建业. 磁共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0

磁头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临床;脑电图

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体多种多样, 包括乙脑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1]。由于病原体分离困难, 临床上常常依靠多种检查手段确诊[2]。为研究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 本院展开相关回顾性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0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检查报告, 其中男348例, 女152例, 年龄1~62岁, 平均年龄(25.42±9.35)岁。所有患者入院后行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电解质、胸片等常规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脑电图检查, 其中284例行CT检查, 357例行磁共振检查, 436例行脑脊液检查。

1. 2 脑电图检查 统一采用本院十六导三维脑电图仪(上海泰益医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型号MND-3000), 描记时间24 h。在盘状电极上涂抹电极膏, 待吹干固定后, 按照国际脑电图学会电极安放法安放。①行常规脑电图30 min, 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 嘱患者配合做睁闭眼反应、闪光诱发及3 min过度换气诱发实验。②行30 min常规脑电图检查后, 再行24 h动态脑电图检查, 待纪录完成后, 选择无干扰的脑电图进行分析, 观察脑电图有无异常改变[3]。

1. 3 脑电图阳性标准[4] 脑电图阳性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具体标准如下:①轻度:α波频率减慢, 波幅降低, θ波活动增多, 以6~7 Hz为主;②中度:α波频率解体, θ波明显增多, 呈广泛性、弥漫性, 掺杂少量δ波, 以2~3 Hz为主, 偶发少量局限性尖波、棘波及复合波等。③重度:α波基本消失, θ波、δ波呈广泛性、弥漫性增多, 以1~3 Hz的δ波为主, 部分出现爆发性尖波、棘波及复合波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病毒性脑炎临床特点分析 500例患者中, 1~14岁患者134例, 占26.80%, 15~40岁患者310例, 占62.00%, >40患者56例, 占11.20%;前驱症状中, 出现头痛284例, 占56.80%, 出现发热297例, 占59.40%, 出现意识障碍244例, 占48.80%。病毒性脑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 常以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等为前驱症状。

2. 2 脑电图检查与其他检查结果比较 脑电图检查阳性率87.20%, CT检查阳性率26.06%, 磁共振检查阳性率46.22%, 脑脊液检查阳性率61.24%, 脑电图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检查手法,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金标准是脑脊液的病毒支原体DNA检测(PCR)阳性, 但其实现难度较大, 不宜应用于实际临床中[5]。脑电图是显示大脑细胞电活动的最敏感指标, 可基本反映脑实质受损的程度[6]。传统上临床确诊以脑脊液检查为标准, 脑电图作为无创检查, 在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中越来越重要。

本次研究中, 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0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检查报告发现, 病毒性脑炎发病人群多在15~40岁, 占据62.00%, 儿童人群占据26.80%, 因此病毒性脑炎的发病年龄集中在1~40岁;病毒性脑炎的前驱症状以头痛、发热、意识障碍为主, 在本次研究中, 500例患者中以头痛、发热或意识障碍为前驱症状人数达438例, 占87.60%。本次研究中, 通过与CT、磁共振及脑脊液的对比, 发现脑电图检查阳性率高达87.20%, 远大于其他检查, 脑电图异常常表现为弥漫性的高中波幅增多以及局限性改变, 脑电图的阳性程度往往反映患者脑组织的病情严重程度, 对于患者的治疗、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可能与脑电图可以较CT、磁共振及脑脊液检查更早反映脑组织改变有关[7, 8]。脑电图也有其自身的弊端, 在病毒性脑炎发病急性期时, 患者脑电图往往表现正常, 一般在发病后3~5 d才有异常提示。因此, 在患者治疗期间, 长期进行脑电图观察有助于指导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综上所述, 病毒性脑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 常以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等为前驱症状, 脑电图检查敏感性高, 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丽莎, 赵传胜. 46例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及临床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2(10):944-945.

[2] 黎惠贞.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应用.当代医学, 2012, 18(33):296-297.

[3] 林燕, 韩冰.脑电图检查在病毒性脑炎中的诊断价值.临床医学, 2010, 30(6):93-94.

[4] 陈华容, 刘仲初, 曾光华.病毒性脑炎125例的临床与脑电图分析.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7):992-994.

[5] 杨映红.脑电图监测在病毒性脑炎诊断及预后的应用价值.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27):116-118.

[6] 杨敬良, 李焕生, 周丛斌. 56例病毒性脑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10):1937-1938.

[7] 章镭.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分析.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4, 21(1):39-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