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计划内容页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精选5篇}

2024-08-03 12:22:01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准企业化”模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一、前言

“准企业化模式”就是模拟服装企业内部的岗位运作机制,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能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同时,在校内建立岗位实训室,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在该模式下,施行“项目化、模块化”课程,逐步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开放的课程体系,适应本地市场的需求。同时,在课程改革中,坚持“课程市场化”,把企业典型案例引入到课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服装职业教育“准企业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服装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来料加工已被转型创建品牌或品牌提升所取代,各种生产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细分化,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企业进入核心的人才竞争阶段。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市场的迫切需要!

中职服装教育既然服务于企业的人才需求、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要,那么课堂教学便不能局限于校园,面向市场,引进企业专才,走进企业岗位实践,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掌握实战技能,使学生能胜任企业的岗位,满足企业对职业教学的要求,是我们进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是中职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

三、服装职业教育“准企业化”模式的实践

实施“准企业化”教学模式,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借助行业企业力量,确定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规划专业方向;(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职业能力;(3)制定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可实施性教学计划;(4)建立企业标准的实训室、实习基地;(5)实施“重基础、分方向”教学,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一)吸纳行业企业贤才,成立服装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

为了使服装专业发展与市场需求接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和就业期望,保证服装专业“准企业化”模式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必须争取服装企业、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甄选乐于助教的服装企业及协会人士,成立专门的“服装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通过建立“服装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跟服装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共同研究课程计划,科学合理地规划服装专业,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为服装专业今后的发展制定规划方案,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确定重点专业建设方向,从而为校企合作“准企业化”模式教学改革实践铺平道路。

(二)加强师资培训,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实践教学离不开具备实战经验的教师,为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服装专业教师应该进入服装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和培训,定期到企业实践,并不断进行市场考察,了解行业信息,提升市场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教学间隙、寒暑假,到合作企业在缝前、缝中、缝后各岗位顶岗实训,并参与设计、制板、裁剪、缝制、质检、营销等岗位的生产实践,提升实战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从而为课堂教学积累实践经验。

为了促进实践教学,服装专业可以外聘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外聘教师定期到校讲课,或举办讲座,让教师、学生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行业的新技术,市场的最新动态,加大专业教学与市场结合的力度,校企互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调动专业教师进修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我校聘请以纯集团的设计部跟单技术人员作为我校以纯专班的兼职教师,每周为学生授课,在授课前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就授课内容先沟通好,做好授课计划准备,专职教师按照以纯兼职教师的要求,讲解设计、制单、跟单岗位的基本技术和工作规范,兼职教师则并以案例的形式给予形象的评述,并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完全按照企业的标准和流程完成作业,兼职教师以企业岗位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给学生做出评价。同时,我校外聘专业培训公司的讲师,专门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在职业道德、团队意识、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极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企业的充分肯定,学风班风在学校的各项评比中名列首位,学生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校企合作·中职服装职业教育“准企业化”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立足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制定服装专业的可实施性实践教学计划。

为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任务的有效对接,使实践性教学计划的目标更加明确,必须进入服装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岗位群工作内容,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岗位能力,并结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服装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的指导下,专业教师加强对服装及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研究,与行业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指导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其中,大部分计划内容按企业要求确定,并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能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适时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专业。

(四)模拟服装企业流水线,建立“准企业化”教学实践基地。

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之前,必须对服装企业的流水线进行观摩,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和车间布局,建立各种“准企业化”功能室,并完善相关的设备。同时,根据教学的要求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师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实现教学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可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实现实践基地多样化,比如,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成立服装设计工作室,为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成立服装板房、服装特种缝制技术工作室;为服装陈列设计专业成立服装品牌专卖店、网络实体店;为表演专业配备专业服装表演厅,为营销专业配备服装陈列室,从而方便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和岗位模拟教学。

(五)实施重基础、分岗位方向的“准企业化”教学模式教学。

针对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就业需要,服装专业实施重基础、分岗位方向的“准企业化”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入学前三个学期从事专业基础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第四学期开始,按照市场岗位人才需求,以班为单位划分专业培养方向,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重新选择以岗位定方向的班级。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以企业任务驱动,模拟企业班组,实施小组合作的项目教学形式,学生按照职业方向所对应的岗位任务确定学习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分组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辅导,学习成果面向企业、公众公开展示,由企业设计师或兼职教师评价的“准企业化”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模拟企业班组的形式分组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作为辅助者,通过过程评价、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任务,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学生以岗位角色的形式,相互配合,合作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准企业化”教学模式 按照岗位的分工,校企结合以企业岗位项目或任务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真实体验并熟练掌握岗位职能和岗位间的协同配合,从而达到岗位熟练程度,免去了企业再培训的烦恼和人力物力的支出费用,学生基本可以直接上岗。

参考文献: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品测绘 机械制图 开发 实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053-04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出发点应立足于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入门性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形成的制图识图能力、资料查阅能力、工具运用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职业素养,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日后从事机电产品制造、装调、检修、管理等职业岗位的专业技术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和导向作用。

自2010年以来,我们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针对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群,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结合机电产品测绘、机床设备改造、机械产品开发等产学合作项目,以真实的产品测绘任务为载体,以测绘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测绘项目发包的工作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基于机电产品测绘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在培养学生制图、识图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和熟悉典型的机电产品及其结构原理,掌握各种拆装、测绘工具以及各种技术资料的使用方法,形成安全文明、科学规范、团结协作、耐心细致等良好的职业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科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一、机电产品测绘的一般过程

生产企业的机电产品测绘,一般包括机械拆卸、零部件测绘、工作图绘制、装配图绘制以及工程图样档案管理等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

产品解体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拆装工具,将产品解体为一系列的零件或部件,从而熟悉产品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各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和装配要求,并对零件进行归类和清洗,为开展产品测绘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产品解体过程中,应对拆下的零部件进行编号和标记,绘制产品或部件的装配示意图,并做好有关技术要求标注。在零部件测绘阶段,主要包括零件测量、草图绘制与标注、零件工作图绘制、部装图绘制、总装图绘制等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熟练使用各种测绘工具、设计手册以及计算机绘图软件等工具或资料。在产品测绘的最后阶段,需要按照总装图、部装图、零件图的顺序,对产品的图纸或CAD文件进行编号建档,形成产品的技术文件档案。

二、课程开发理念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相一致,学习过程应围绕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展开,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工作程序,它既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依据,也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归宿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任务,就是将企业工作任务中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处理,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知识、技能系统的建构过程,将其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情境,并以教学项目的形式呈现。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的制造、装调、检修、管理等岗位技术工作,而机械零部件的测绘,则是机电产品制造、装调、检修等岗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设备检修、仿制等工作中,一般都包括产品解体、零部件测绘、工作图绘制、装配图绘制以及工程图样档案管理等工作过程。因此,以机电产品的测绘工作过程为依据,开发和设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案,可以创设一个与机电产品制造、装调、检修等岗位工作相吻合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实现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生产环境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以真实测绘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

一般说来,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二是这些内容如何结构化。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电产品制造、装调、检修、管理等岗位技术工作要求他们能够熟练绘制和识读机械零件图、产品装配图、设备安装图以及电气控制系统图等各种工程图样,能够综合运用制图识图、工程材料、公差配合、安装工艺、检修工艺、计算机绘图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机械制图课程内容的组织,应立足于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群,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典型产品的测绘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完成产品测绘所需的制图理论、公差配合、工程材料、技术测量以及计算机绘图等相关的知识有机整合和序化,并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实现将各种离散的、跳跃的知识结构化,通过多个项目的反复实践,逐步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自己的有用知识。

(三)以行动导向理论为依据组织课程教学

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产生和维持行动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职业活动过程,注重合作学习,注重学业评价的多元开放,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因而较好地适应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要求。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应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通过创设有效的产品测绘工作情境,组织学生按照小组学习的形式,自主完成咨询、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组织策划、检查指导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过程监控,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工作任务,自主构建专业知识,逐步形成职业能力,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学业评价

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和诊断,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进而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基础。因此,机械制图课程学业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应以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体,以终结性评价为补充,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方法、情感、态度等非专业因素,自主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基于学习过程(工作过程)的、多元开放的学业评价考核体系。

三、课程开发方案

(一)学习载体选择

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而言,学习载体的选择不仅要满足课程教学以及课程间衔接的需要,更要解决好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接触真实的生产任务,逐步熟悉实际生产的组织形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熟悉与岗位工作相关的技术手段,为其将来从事岗位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我们结合机电产品测绘、机床设备改造、机械产品开发等产学合作项目,选择微耕机、普通车床、甘蔗剥叶机等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机电产品作为课程教学的学习载体,设计轴套类、轮齿类、叉架类、箱体类以及装配体等测绘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对这些真实产品的拆装和测绘,既可达成培养制图、识图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又可认识各种机电产品及其典型零部件,熟悉各种机电产品的结构原理和装配关系,对其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日后从事相关职业岗位的专业技术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在知识目标的设计上,淡化知识的理论体系,突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结合具体的产品测绘任务,将投影法、基本体、组合体、截交线、相贯线、表达方法等理论性强、难以理解的知识模块进行分解和重组,分别融入到轴、套筒、顶尖、拨叉、齿轮、箱体等真实零件的测绘任务中,引导学生结合形象直观的实物零件,分析表达方案,绘制零件草图,标注零件尺寸和相关的技术要求,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零件工作图和产品或部件装配图,解决产品测绘工作中的各种专业技术问题,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自主构建专业知识体系,逐步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2.在能力目标的设计上,强化基础技能训练,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结合具体的产品测绘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机械拆装、零部件测量、草图绘制、零件工作图绘制、产品(部件)装配图绘制、工程图样档案管理等全部测绘工作任务,将测量、草绘、手工绘图、计算机绘图以及技术资料查阅、工程图样标注、拆装及测绘工具使用等多种能力有机融合,并结合轴、套、顶尖、拨叉、齿轮、箱体等具体的零件测绘任务,强化基本体、组合体、表达方法、标准件与常用件等基础技能训练,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在素质目标的设计上,突破传统的概念说教,重视良好职业习惯的形成。结合具体的产品测绘任务,以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为依据,要求学生编制测绘工作进度计划表并严格按进度计划执行,自觉接受同学、老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的监督检查。以国家标准和企业的技术要求为依据,要求学生规范作业,按质按量地完成各个阶段的测绘工作任务,按时提交各种图纸资料和技术文件,逐步培养和形成科学规范、耐心细致、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三)训练项目设计

根据机电产品测绘的工作过程,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设计机械拆装、工作图抄画、机械零部件测绘和图纸档案管理4大教学训练项目和相应的工作任务(见表1),将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模块融入到各个工作任务中,组织开展基于真实产品测绘的项目化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知识构建与能力训练、专业素质训练与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机结合。

四、课程教学实施

(一)以任务发包的方式组织实施课程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真实产品的测绘工作任务,以项目发包的形式,按照任务发包、计划编制、机械拆装、零部件测绘、交货验收等产品测绘的工作步骤,组织开展项目化教学,如图 3所示。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做、学、教一体化,知识、能力与素养并重,通过完整的真实工业产品测绘训练,有效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顺利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1.测绘任务发包。每6~8名学生组成一个测绘小组,承接产品的部分测绘任务,与教师或企业代表签订测绘工作合同,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和交货日期,自觉遵守执行,并接受教师和企业的检查监督。

2.编制测绘计划书。各测绘小组根据承担的测绘工作任务,分析了解产品的结构原理和测绘成果要求,讨论测绘工作方案,进行小组人员分工,了解测绘工作所需的工量器具及学习资料,结合课程教学计划,编制测绘工作进度计划,形成产品测绘计划书,经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审批后执行。

3.机械拆卸与装配。根据测绘工作任务,对产品进行拆卸解体,熟悉产品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各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装配要求等信息,在拆卸过程中做好检查和记录,并对各零部件进行标记和编号,绘制产品或部件的装配示意图。

4.典型零部件测绘。根据小组承接的测绘任务,对拆下的零件进行测量,绘制零件草图。根据测绘精度要求,查阅有关设计手册,标注零件的尺寸、尺寸偏差、几何公差和表面结构等技术要求,使用AutoCAD、CAXA电子图版等企业要求的CAD软件,绘制零件工作图、部件装配图和产品总装图,最后对产品的测绘图纸及CAD文件进行归档整理,建立工程图样档案,并打印出图,装订成册。

5.交货验收。将产品图纸、CAD文件档案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材料,提交企业验收,验收合格的,完成测绘任务,验收不合格的,重新整改后再接受企业验收。

(二)以学习过程为依据组织学业考核评价

在测绘工作过程中,学生的测绘方案、机械拆装、零件测量、草图绘制与标注、CAD工程图绘制等各个工作环节,均要经过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等评价环节,实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合格,均须返工重做,从而建立起基于学习过程的开放式多元学业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在学业考核工作中,为每位学生建立学业档案,从测绘方案制定、测绘方案实施、方案实施效果以及拓展训练、课外作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评价结果适时更新,学生可随时通过学业评价管理系统了解各自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效,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主动学习,自我构建,学业评价的诊断、引导和激励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构建开放式、网络化的课程教学平台

结合课程教学需要,建设机械制图课程网站,提供Pro/E三维电子模型、AutoCAD上机练习系统、自主学习测评系统、学业评价管理系统以及学习指南、视频动画、工程图库、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及时更新。学生可通过校园网登录学习,下载资料,提交作业,查询个人学业变化情况,教师和企业人员可上传文件、批改作业、答疑辅导,制图测绘、机械拆装、CAD/CAM等实训室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免费开放并提供技术指导,从而建立起开放式、网络化的课程教学平台,打破课程教学的时空界限,有效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校内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有效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结合真实的机电产品测绘任务,组织开展基于产品测绘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显著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 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2]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J].职教论坛,2004(2)

[3]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11)

[4]姜大庆.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集装箱操作实训;职业素质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28. 227

1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价值

近几年,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法、角色扮演法等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已逐渐渗入我国各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理论匮乏、方法单一、技术落后等问题已得到较大程度的解决,高等职校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新面貌。但是由于教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对其内涵、教学流程和基本特征缺乏全面认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仅考虑知识框架,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只考虑了如何使用先进教学方法,而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集成性、应用性、系列性。如果教师能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各要素,充分认识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几种实用的教学方法的集成,能够依托企业实际需要,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就能充分地体现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价值。

集装箱运输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的运输方式,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集装箱运输技术、工艺的不断完善与成熟,集装箱运输已成为国际货物运输中主要的运输方式与组织形式,全球贸易货物中70%是用集装箱装运的。这样就使得《集装箱操作实训》这门课有较广的运用范围:集装箱港口、集装箱班轮公司以及与集装箱有关的货运、船舶、无船承运业务、多式联运及第三方物流等。《集装箱操作实训》作为国际物流管理及国际货运等相关专业长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集装箱运输实务》的后续实训课程。《集装箱操作实训》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操作能力,即将之前所学过的《集装箱运输实务》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训练,在训练中对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学生能够在实训中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且及时纠正。

2 系列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具体研究内容

2. 1 学情分析

《集装箱操作实训》是专业实训课程。开设的时间为第二学年下学年。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以本专业现有的教学条件为依托。运用系统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将实际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与实训教学相对接,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更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2. 2 岗位工作内容分析

根据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基本流程,分析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分别设计实训内容、实训任务、考核标准。突出区域特色、以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为情景、以企业的真实业务流程为主线科学序化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整合软件和硬件实训资源,强化实训资源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实用性的、系列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2. 3 系列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分析及实施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倡导的行动导向教学逐渐被我们所熟知和应用。“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职业目标,在与该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相应的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及经验体系。在行动导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理解验证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负责意识,但是此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课程内容安排没有充分对接实际工作内容、教学资源没有充分统筹利用以及课程性质局限性等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行动导向教学”的优势,从而使“行动导向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就是要开发适合《集装箱操作实训》课程的系列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可行性、延展性、通用性。

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及评价

3. 1 结合实际企业的工作内容,安排教学内容

本专业与辽宁宝华集团、丹东港集团进行深层次合作。《集装箱操作实训》的课程体系的研究以实际企业为依托,序化集装箱运输企业的工作岗位,并对具体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和分解如下:①检查桥:闸口管理员;②受理中心:③业务管理员、咨询员、财会师、业务受理员、公路、铁路联运受理员等;④堆场:码头堆场管理员;⑤配载:船舶指挥员;⑥控制中心:中控管理员、调度员;⑦船舶计划:船舶指挥员。

3. 2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技术操作能力尤为重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形成职业教育特色。笔者充分考虑了这一点,通过具体实际任务的操作,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专业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深刻思考能力等。

根据实际工作岗位业务流程和业务操作内容将《集装箱操作实训》训练内容做了调整。课程内容框架构建为:

岗位名称:闸口管理员;岗位业务内容:进箱、出箱箱体检验岗位能力要求:①能进行货物、箱损鉴定;②能正确核收单证和资料;③知道港口库场的主要指标;任务内容:集装箱码头闸口管理。

岗位名称:集装箱货运站业务操作员、理货员;岗位业务内容:进行集装箱货物理货、装载业务;岗位能力要求:①知道各货种的理货业务流程和相关法规;②能正确核收单证和资料,准备理货用;③知道各种理货方法、集装箱常识;④能进行货物的丈量、计量及验箱工作;⑤能进行货物、箱损鉴定;任务内容:集装箱货物配装实操训练(订舱、发放空箱、拼箱装货、整箱交接)。

岗位名称:堆场管理员、中控操作员;岗位业务内容:进行集装箱码头业务操作;岗位能力要求:①能看懂函电内容、货运资料;②能正确签收货运资料;③能编制船舶计划;④能根据计划进行码头准备工作;⑤能根据计划组织车船作业和现场调度;教学内容:任务三 集装箱堆场管理(集装箱货物交接、堆场管理,集装箱的归、并、转)。

岗位名称:船舶指挥员、中控操作员;岗位业务内容:进行集装箱水路运输;岗位能力要求:①能编制装卸作业计划、库场计划、集疏运计划;②能进行装卸机械工艺设计和操作安排;教学内容:任务四 集装箱装船管理。

岗位名称:特种集装箱业务操作员;岗位业务内容:进行特种集装箱业务;岗位能力要求:①懂得危险货物保管方法;②能够进行危险货物集装箱单据处理;教学内容:项目七 危险货物集装箱运输(特种货物集装箱运输)。

3. 3 软件教学和硬件教学相结合

本门课程现在已有大量的视频、音频、图像等生动的教学资源,并且配套有练习题库,《集装箱码头管理》软件可以使学生从流程化的操作中了解、熟悉集装箱业务的各个岗位的职责;笔者现着力于研究和探索将国际物流实践教学器材与物流管理仿真实训室进行教学对接,一方面可以使国际物流学生得到更多更全面的实践操作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好的教学效果。

3. 4 系列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负责意识。要开发适合《集装箱操作实训》课程的系列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调研―计划―安排―整合―实施―评价”的系列组织实训内容、实训任务、考核标准,该模式让学生主动按照“计划―完善―实施―纠正”的系列自主学习和实践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课程通过情景模拟、项目实施和任务教学三个环节,让学生由表及里,体验、接触和亲历职场和业务,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设置职场模拟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组建虚拟的货代公司等企业,完成集装箱业务操作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小组成员在共同研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人沟通能力,初步形成对工作岗位所需职业素质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陈玲. 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上接P226)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出:“教学是教师为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更高水平能力的提升搭建一个脚手架的过程,教师的角色随着学生熟练程度的提高要不断进行调整,即教师在学生需要时提供支持,但随着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教师的作用逐渐淡化”。简言之,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帮助(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为教师如何搭建支架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工具。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是笔者进行顶岗实习教学改革探索的一项成果,同时它也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工具,可以以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为基点,构建各专业整体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欧盟项目Asia-Link“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矿区铁路;人力资源;行车组织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9-0099-02

1 淮南矿区铁路资源现状

1.1 车站分布概况

淮南矿区铁路专用线内共设有19个车站,其中5个解编作业车站、7个快速装车站、2个卸车站、5个中间站。专用线与两个国铁站接轨,经国铁线路运输的列车分别从两个交接口接入和交出。2个卸车站为矿区内部电厂车站。

1.2 人力资源组成

整个公司由机关单位、生产单位和辅助单位三部分组成,其中生产单位包括车务段、机务段、工务段、水电段和车辆段5个段。19个车站均设车务段驻站人员负责日常接发列车及调车作业,装车站均有电务段、车辆段驻站人员负责设备维修保养、检车作业。为保证行车组织作业顺畅,在公司机关设立行车调度统一指挥作业。

1.3 行车组织方式

自交接口接入列车,由自备机车从国铁车站将类车接入专用线内车站,根据货运计划整列送至装车站待装,装妥后根据国铁接车能力送出重车。内部电厂站列车为单位自备列车,根据货运计划在装车站和卸车站之间进行循环作业。

2 建立岗绩认证体制,优化人力资源

(1)认证遵循有效期限、逐级申报和认证上岗的原则,分为上岗资格认证、晋级认证和认证复核。所有岗位职工必须根据“认证上岗原则”参加相应岗位要求的上岗资格认证;在职岗位职工有意向在本岗位基础上更高一层时可申请参加比现岗位高一级岗位资格认证;当某一认证等级人员在其认证等级有效期满后仍然在原岗位工作的需要采用考核手段对其是否具备原认证等级的职业技能水平进行检查和检验,若复核合格则原认证等级有效期顺延,否则必须在有原认证等级有效期满后重新参加认证。

(2)职工违反考场纪律的,取消当年认证成绩,且下一年内不允许参加认证;情节严重的,由公司责成所在单位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3)职工“全员考核”成绩优秀的,依据岗绩工资逐级晋升的原则晋升一级岗绩工资;职工“全员考核”不合格的,依据岗绩工资逐级晋升的原则下调一级岗绩工资,并给予一次参加上岗资格认证的机会,仍不合格的,予以转岗或下调岗位。

(4)因认证不合格导致岗位降至最低职位的,再给予一次上岗资格证认证机会;经培训后认证仍不合格的,进入公司内部劳动力市场。

(5)职工岗位调整后,若不具备新岗位对应的上岗资格证的,必须参加该岗位的上岗资格证认证。

建立健全职工岗绩认证体制可以转变职工培训理念,提高职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快速将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职工安排到较高岗位,将不能胜任本岗位要求的职工调整到较低岗位上,以做到人尽其能,优化人力资源

配置。

3 建立环流机制,引导职工合理流动,促进人力资源结构良性循环

(1)狭义的环流机制是对在岗人员的管理,包括待岗、培训、竞争上岗三个环节,通过竞争上岗将富余人员从岗位上撤下来,进入公司内部劳动力市场,进行技术业务强化培训。待业务技能考核达标后再参加下一轮竞争上岗。待岗、培训、竞争上岗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首尾相接。员工在三个环节中循环流动,对竞争下来的员工,不增加“闲岗”。这样每一次循环,都将推动员工队伍素质上一个新台阶。

(2)广义的环流机制是整个劳动用工管理,包括招收、培训、考核、上岗、竞争、淘汰等环节,建立用工管理的大循环系统。从提高进入门坎开始,把住人员入口。通过科学合理设置岗位,严格贯彻劳动定员标准,解决用多少人的问题;强化劳动绩效考核,解决谁上谁下的问题;实施末尾淘汰,富余人员进入公司内部劳资市场进行环流培训,解决多出的人哪里去的问题。

(3)广义的环流机制将员工的招收、使用、考核、培训、退出等环节贯穿起来,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员工素质为中心,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步入良性循环,从而快速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要求。

4 整合人力资源,降低企业成本

4.1 合并调车和检车作业,减少检车次数,节约人力成本

快速装车站即车列由机车牵引进行装车作业,作业过程中调车长负责指挥对位,连结员负责作业前检查和对位防护作业,作业形式较为简单,安全压力相对较小。

针对作业量较小的快速装车站以及作业简单的卸车站,撤销检车员配置,对检车员进行合并分流,经培训后上岗。原则上每班留一名检车员与原调车人员合并共同从事调车和检车作业。快速装车站调车人员(含整合后的检车员)负责对列车进行商检和简略试风作业,不再进行列车全部检查作业,列车出发至指定车站后再进行全检和简略试风作业。卸车站调车人员(含整合后的检车员)负责对列车进行车辆外观检查和简略试风作业。

4.2 撤销助理出务接发车,保证运输安全,提高作业效率

个别车站作业量大、站线长、股道多,作业繁忙时助理出务接车值班员作业失去互监互控存在安全隐患,同时遇接车一侧有停留车时观察到站列车运行状况困难,出务接车实效性不强。

在保证作业安全的前提下保证作业效率,针对个别车站可根据车站实际情况将助理值班员岗位设为信号员岗位,撤销助理值班员出务接车作业,由道口员兼任接发车作业;道口员出务接车作业时必须携带无线电台,发现列车异状及时向车站值班员汇报。

5 优化行车组织,促进效益增长

5.1 提高调度指挥协调能力

5.1.1 加强信息传递,有效减少专用线内车流集结,提高运输效率,加快车辆周转。对于空重列车,公司调度密切与运销站、运销处调度、国铁沟通,提前做好列车预确报、车流方向调整,尽量做到空车的均匀配送和重车的及时上线。

5.1.2 根据各矿区车站站场、车流、区间运行时分,结合取送车计划合理安排列车在中间站会让,不断减少会让次数和时间。对在车站停留时间超过一定时间的机车采取停机措施,提高机车运用效率同时节约机车用油。

5.1.3 对零散车辆及时联系运销站、国铁,组织利用;对下矿材料车,提前联系、及时排空,减轻矿站股道占用压力;对违编车辆,原则上在装车站或中间站调整,保证枢纽畅通;对扣修车,及时联系国铁原编组返回,减少甩挂作业。

5.2 提高车站运输组织能力

5.2.1 车站作业人员熟悉站细规定、熟悉站场设备分布,特别是车务行车人员要充分利用到发线有效长及信号机联锁防护关系,合理安排径路,提高车站的运输能力。

5.2.2 车站加强与公司调度、国铁交接站的联系,及时准确掌握车流方向及甩挂作业要求,提前通知有关行车岗位,最大限度减少集结车流,提高线路利用效率,合理安排调车作业,尽可能组织平行作业,保持有两条到发线空闲,以随时通过上下行列车。

5.2.3 各工种加强联劳协作,不定期召开驻站各段协调会,协商彼此作业流程的衔接与配合,分析、解决影响作业效率的问题,确保整体运输通畅。

5.3 提高装车站作业能力

5.3.1 装车方面:建立与市场部调度及各矿装车部门联系平台,做好装车资源与运输计划的衔接配合;车站加强与装车方联系,做好装车预确报工作,为车站作业和公司调度合理安排行车计划创造条件;对于等装列车,装车站密切与矿方联系,以提前通知、提前准备。

5.3.2 装车站行车组织作业:根据岗位作业标准对每一条调车径路进行细化,规定解编作业时间,控制调车用时;根据站场及车流情况,合理利用装车线进行编组发车,减少不必要的调车作业时间;对干扰车站正常作业的因素要及时排除,排除有困难的,要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安全。

5.3.3 检车作业:检车部门根据岗位作业规定和需检列车的车种、辆数,提前细化检车计划,合理减少看车时间,同时加强与矿方装车人员的密切配合,减少不必要的车门捆绑时间。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81-03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核心是从职业需要的角度出发,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逼真的企业环境中边学边做,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征,有效解决企业所需与学生所学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就业竞争力[1]。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借着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改革的精神,2009年,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教研室对该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在该课程已建设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1 课程定位

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后建立课程体系。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是为电气装调与维修岗位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知识覆盖面广,是强电与弱电的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求通过该课程及前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独立进行整台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元件的布置、连接、调试及电气故障排除、维修。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共88学时,在电气工程基础1与2、机械技术应用基础及相关实训课程完成的基础上,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依据,选择数控机床为载体,通过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训练,使学生根据数控机床电气原理图计划、决策电器元件布置图及接线图,以决策结果实施元器件的布置、接线、电气调试、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电气装调知识、技能,具有数控机床电气安装、调试、维修及设计的综合能力,为后续课程数控机床PMC控制与调试、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中级工、毕业顶岗实习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课程开发思路

根据高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职业岗位(群)中的数控机床电气装调与维修的任职要求,参考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中级工考核模块之一——数控机床电气装调与维修的考核要求,并且结合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经过多次走访数控机床制造及应用企业,对其工作岗位的实际任职要求、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相关技能、知识、素质、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归纳、整合,进行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工作任务的开发,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情境显现、模拟仿真等方式组织教学,建设典型工作任务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课程开发思路设计如图1所示。

3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在分析、整理典型职业活动工作过程的前提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行重构。

3.1 岗位职业行为能力分析

在深入理解工作过程系统化后,本专业教师经过对包头及周边地区数控机床制造及应用企业的电气装调工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与总结,确定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岗位的岗位职业行为能力如表1所示。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在进行岗位职业行为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原则是凡是与工作任务有关的知识都纳入教学中,无关的知识尽量不讲,针对其预设能力目标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

3.2 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岗位职业行为能力拟定该课程教学目标,包括应知知识、应会技能和应具备素质三大项教学目标,其中归纳出如数控机床电气原理图识读与分析等15项应知知识,能够独立完成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等9项应会技能,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等5项应具备素质。

以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学习载体的选择,载体选择的原则是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3种典型数控机床为载体,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划分5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3项任务,共计15项任务。

情境1 简易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现1开环进给轴、1主轴及刀架换刀控制功能运行,计划学时18学时;

情境2 简易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现2开环进给轴、1变频主轴及刀架换刀功能运行,计划学时14学时;

情境3 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现2半闭环进给轴、1变频主轴及刀架换刀控制功能运行,计划学时16学时;

情境4 数控铣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现3半闭环进给轴、1伺服主轴功能运行,计划学时24学时;

情境5 加工中心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现4进给轴,其中3直线轴、有1直线轴是全闭环控制、1旋转轴、1主轴、1刀库换刀功能运行控制,计划学生16学时。

4 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六步法原则:教师下发任务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电气原理图;学生咨询,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计划与决策,主要是绘制电器元件布置图和接线图;教师给予指导、答疑、评价;根据下发的元器件清单和工具清单进行准备,依据计划和决策的内容进行任务实施,即将数控机床电气系统安装调试好,实现该任务的功能运行。在计划、决策、实施过程中贯穿小组及教师的检查与评价。

4.1 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改变传统的“一言堂、一张黑板”教学,坚持“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采用行之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及手段,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操作技能,达到理实合一、交互渗透、逐渐递进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情境1的任务1“刀架控制电路”为例,来说明使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师用任务驱动法引出任务1“刀架电路连接与调试”,用引导文法引出任务1需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在进行刀架控制相关知识点传授时用主讲教学法;用演示法向学生演示刀架动作过程,可直观形象地说明刀架动作过程;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实练法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消除学生心理害怕的顾虑。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知识点传授时采用经典板书、PPT课件相结合;用数控机床调试维修教学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可增强学生对元器件的布置和接线的感性认识;实物真做法可以提高学生实施的可操作性;学生可通过学院该课程精品课网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从情境1至情境5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增多,教师的主导性逐渐减少。

4.2 考核方式改革

在课程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分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并且过程考核占最终考核结果的70%。过程考核强调学生素质和能力,每一学习情境对学生每个工作过程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

5 教学质量保障

为了更好地达到改革后预想的教学效果,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完成企业真实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需要有相应的教学保障,分别是师资队伍、实训中心及教学资源。

5.1 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敬业、团队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研究和运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服务于课程开发与实施;其次,把握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生困难的解决者、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最后,能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了解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把握所授知识的重点和深度,引导学生运用电脑、网络等新型学习工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5.2 具有企业真实环境的理实一体化实训中心

需要有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建设的具有企业电气装调工真实工作环境和职业氛围的实训中心,为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及资格证书考核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实训平台,能够创造良好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理论、实践教学环境和职业氛围。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利资源,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保证该课程及电气装调工岗位实训、毕业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

5.3 丰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为了保证该课程顺利进行,需配套相应教学资源以满足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现在该课程已为省级精品课程,配套资源有自编讲义、项目任务书、引导文、考核评价标准、习题库、PPT课件、配套说明书、精品课程网站、多媒体教室、网络平台等。

6 改革前后比较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后,与改革前的情况比较,主要有3个方面的不同,如表3所示。

7 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的改革,经过笔者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在教学内容上创设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应用性,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中注重过程考核,是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增多、教师的主导性逐渐减少的诠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燕栏.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装调》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6).

[2]陈志平,尹存涛.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核心课程开发[J].当代职业教育,201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