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精选5篇}

2024-08-04 10:53:01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实践 认知规律 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22-01

新课标指导我们小学教学实践中需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小学生抽象思维尚待发展,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想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产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和冲动,我们就必须放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论说教,组织孩子们通过有针对性的动手实践来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最终获得数学知识,提升运用技能。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分别从生活化、实践化和创新化等角度对落实和践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进行讨论与探索。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关键因素

1.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介于小学生比较形象的认知取向,我们必须要对机械的教材说教进行整合,结合学生比较数学的生活情境来引导知识迁移,这样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新教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是遵循了切近生活的原则,比如:四年级下册的“营养午餐”,就是让孩子们用初步的统计和排列组合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强化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五年级上册的“铺一铺”;五年级下册的“粉刷围墙”让学生通过通过铺一铺、摆一摆等亲手实践来培养空间观念,感受面积的意义;六年级上册的“合理存款”让孩子们初步学习储蓄存款的相关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切实办法。新教材如此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数学学科的特点,借助切近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运用能力。

2.实践性

邓爷爷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实践也是认知知识,掌握技能的不二法门。实践性是高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灵魂,只有动手实践才能切实感受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才能将抽象的数学思想形象化,才能有效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运用能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1亿有多大?”让同学们通过对具体数量操作、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六年级下册的“设计运动场”让孩子在设计过程中复习图形周长和面积等知识,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培养研究和动手实践能力。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获得对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迁移知识生成技能。

3.创新性

创新是知识技能的最高要求。数学教学不是让学生玩“死读书”的游戏,而是要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问题时,有创造性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五年级下册的“打电话”就是利用电话等生活情境,通过具体分析完成创造性的安排,培养学生优化统筹思想的应用意识和技巧;四年级上册的“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运用统计、估算等数学知识等进行创新性的统计。孩子们在生活中没有仔细研究过这类问题,因此兴趣十足,在实践过程中都主动思考、努力寻求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实施探索

1.利用情境,激发问题

问题是引导学生通往知识殿堂的阶梯,情境是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灵动手段。小学生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我们就要立足以其形象思维的思考方式来通过形象、活泼的情况激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如下情境设置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知识的能动性:(1)让学生观察教室墙壁,看一看哪里需要粉刷,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粉刷方案。(2)让大家在小组内讨论,遴选出最优化的粉刷方案。这样具体到实际情景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体现实践课堂的灵动和魅力。

2.有效指导,自主学习

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还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这不等于我们放任不管、任马由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发挥其纪律组织和学习指导的功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练兵场。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巡回观察学生的进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协助指导解决,消除探索实践的拦路虎。这里还以五年级的“铺一铺”教学为例,同学们根据认知和能力搭配成三五个人的学习小组共同对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图形进行密铺实验。这个过程中,笔者一直巡视每一组的进度,保障合作纪律不紊乱,同时也针对学生的棘手问题参与讨论,比如许多同学队员找不出密铺的巧妙方法,笔者就加以指导和示范,避免探索中出现的逡巡不前现象。当然,教师指导要把握好“度”,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不能压制了学习自主探索和实践的积极性,要以鼓励和适当地启发为主。

3.归纳总结,反思升华

及时的归纳总结是对实践活动知识体会,迁移能力的有效手段,不能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可能只是一堂热闹的动手游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及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还以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教学为例,同学们通过实践操作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心得,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笔者抓住重点设计4个问题来牵引大家归纳总结,反思升华:①同学们是怎样分组的?②这样分组的优势是什么?③分组越多越好吗?④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四个问题形成主线对课程进行了全程回顾和总结,牵引大家内化知识,生成能力。

上文是笔者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站在一线课堂的角度对落实和实践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讨论和分析。总之,数学实践课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全面认知和理解数学概念,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分析和探究更优化的方案来践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重视对教学过程的适当调整和课前准备,确保课后的认识升华教学指导,全部保证教学的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兴;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J];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第11期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综合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实践活动教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在开设数学活动课的过程中,老师们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小学数学修订大纲中明确要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每学期安排数学实践活动.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必须把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的能力,作为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它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涵

1.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课的界定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课”就是在游戏、实验操作、引探训练、综上所述和构建等形式下,结合现行数学课程标准,使数学问题转化为现实生活科学问题,从而使学习过程由学科课转变成科学技术综合课. 在课程设计时,注意“分科素质”综合一体化,并充分考虑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尊重个性,尊重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2.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课的特性

数学活动课中的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因此也是与一般数学课堂的主要区别. 数学活动课的特色是依据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为此,数学活动课要尽可能做到内容方法“活”,组织形式“动”,体现出如下特性:

(1)实践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倡“让学生从做中学”,这正是数学活动课的一个主要特征. 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活动,激发学生乐学情趣,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

(2)开放性. 这也是数学活动课的显著特征,包括在具体内容和结构模式上的开放. 从内容上说,可以分为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维开放、生活开放这四种类型. 通过这些开放性,使学生细心审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严密科学性;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有效地拓展思维,增长才干.

(3)灵活性. 数学活动课既无教学大纲,又无教材;既不是教学内容的超前讲授,也不是课堂教学的重复补课;更不能脱离教材,抛开多数学生讲奥赛. 因此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范围广,灵活性大,不要求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只要利于学生吸收新信息、新思想,能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均可以开展.

(4)趣味性. 曾有数学家说过,数学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略为趣味化.

三、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施策略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实际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但长期以来,人们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 为了避免出现课内与课外、知识与实践等人为割裂的状况,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笔者根据08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下面几种活动课实证模式.

1. 问题情境―假设推测―活动验证―作出总结

通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体验某个角色,体验实践探索过程和某种社会情感等,都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激发学习内驱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主体自主参与.

2. 故事导题―游戏活动―讨论点题―说唱记忆(比赛竞赛)

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它重在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旨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活动课,应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

3. 布置课题―展开调研―撰写报告―评价总结

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可操作性,教学中可打破时空的限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地地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

实践与综合应用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 教师要通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认识和理解数学,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教材的改革应体现学以致用的目标,所以数学课本必须实现学与用有效结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善于发现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并能灵活机动地将生活实践问题引入数学教学,实现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合。

1.依据教材,超越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不符合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教师应有意识地对这样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恰当地应用生活现象再现生活画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在强调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可以多运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例子替代枯燥重复的讲解与练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生动、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树立数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观念,又可以训练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感悟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当讲到“时、分、秒”等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读表、调表、定时,而且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进行时间上的运算,具备相应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比如可以问学生:“1天只有24小时,1小时等于60分钟,1小时能做什么?1分钟又能做什么?有的同学感觉一天什么都没做就过去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有时间观念。”如此一来,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变得活力四射,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2.来源生活,内外结合

想要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有效融合,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大胆创新,树立“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良性互动,比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搜集一些长方体,然后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学生积极汇报并制作长方体,从中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加以点拨便可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本质特征了,同时学生感受到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让学生把课内外知识紧紧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可以确保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有效融合。

3.积极实践,创新评价

长久以来,教师把考试看成是评价学生、管理学生的利器,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就必须借助教学评价上的创新实现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促进。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人民币,会使用人民币,懂得钱数汇总与找零,必要时教师可以借助“班级币”这一虚拟货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引导学生利用“班级币”进行物品的虚拟买卖,灵活开展合作性的实践活动,从而加大对学生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极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和数学情感的养成,真正热爱数学。

二、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是指除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和人文融合的课程。从《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通用技术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等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通用技术的课堂实践活动该如何实施呢?

一、配置合理的通用技术专用教室

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有技术原理和技术知识的学习,更需要有技术与设计的动手实践。而技术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以设备、工具和原材料为基础,所以,学校应配备通用技术课程专用教室。专用教室包括两类,一是通用技术试验室,需要配备若干工作台,基本的金工和木工工具、简单加工材料、简单加工设备(如教学用微型车床)等,主要用于学生在校内各种设计作品的制作,如模型或原型的制作,进行各种技术试验、技术操作、技术装配等;二是技术设计室,需要配备制图工具,若干台能够进行简单绘图或者辅助设计的电脑等,主要用于学生进行方案的构思与设计。当然,在浙江省通用技术作为高考科目之一,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配备电子控制室,让学生能够对简单的数字控制电路进行设计和调试。

目前,对于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并没有统一装配标准,各学校可本着合理投入、充分利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配备。比如,我校在开设通用技术课同时,配备了两间实用的专用教室,工具材料有:金工工作台16张、大型台钻1台、金属锉刀(平锉和三角锉)各50把、木锉50把、手锯(锯金属用)50把、板锯(锯木料用)50把、手锯锯条100条、小锤40把、小手电钻20个、什锦锉20套、粘胶枪40把、与粘胶枪相配套的固体胶若干条、工具柜2个、消耗材料若干。如果条件允许,还可配备少量的微型车床、微型钻床、台式砂轮机等。这只是满足最一般的教学要求而配备的,如果有条件可以提高设备水准和增加设备数量。

二、技术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技术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实践准备阶段、动手操作阶段、评价总结阶段。下面以“纸质小板凳的制作与承重能力试验”的实践活动为例,简单阐述技术实践活动实施的主要环节。

1.实践准备阶段

实践准备阶段是活动之前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必须过程,是动手前必须做好的重要环节,决定着技术实践教学的质量好坏。实践活动准备先要确定下活动的目的,然后再准备实践过程中所要用的材料和工具,具体如下:

(1)教师在实践前的亲身体验

教师要事先做实验,求证该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教师要事先考虑好制作模型的原材料、所需要的工具、需要测量的数据、完成实践的时间、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等。

(2)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制定设计方案

学生应在动手实践前把收集好的信息整理出来,根据实践的目的和要求,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讨论出具体设计方案,画出草图和图样。然后准备好相关的原材料,如废报纸、废草稿纸、胶水、细绳等;准备好工具,如剪刀、小刀、直尺、彩色笔等。各小组应分工明确,并落实到具体成员。

(3)强调安全规范,做好防护措施

在模型制作时安全要放在第一位,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如使用小刀、剪刀等制作构件时的注意事项。教师还要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准备好创可贴、纱布等常备的防护用品。

2.动手操作阶段

动手操作阶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阶段,即实施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技术活动中,并按要求和操作规程完成设计与制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学生根据小组的设计方案,分工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有的小组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凳脚长短不一影响稳定性,马上用直尺测量后加以调整,从而解决问题。随着活动的深入,小组成员通过检验、改进、装饰使板凳模型更加合理、美观。

教师巡视指导。对于普遍问题,要突出强调。如怎样才能使纸质的凳脚和凳面更加牢固,这时要提醒学生可以通过对纸张进行折叠等操作,改变纸张的结构造型。对于个性问题,可以个别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给予指导,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努力改进的方向。

(2)学生做好活动事项与注意事项的记录

在技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步骤及事项的记录,例如记录下具体操作细节、小板凳各构件的尺寸等数据。学生记录时要力求数据真实可靠。

(3)教师关注课堂细节,及时反馈鼓励学生

教师要密切注意各种细节和意外情况的发生,掌控课堂实践操作的步骤和环节。提醒学生注意课堂时间,保证在一定的课时内完成活动。及时反馈,鼓励学生要有耐心、要严谨,及时肯定做得好的小组和小组成员。

3.评价总结阶段

在评价总结阶段教师协助学生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优化设计方案。此阶段的主要环节就是总结和评价。

(1)各小组完成技术评价表

每个小组要各自完成技术评价表,然后选派一名成员到讲台上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表述。技术评价表应包括设计方案、结构制作、稳定性测试、承重测试、结构总得分、改进意见等。另外告诉学生技术实践也有失败的可能,当出现失败时,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2)教师及时评价反馈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模式 校内调研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环节调研的基本情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最贴近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课程,因而其实践环节要考虑这样的特殊性。为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针对实践教学中学生偏好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对于学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给出的校外基地考察、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等11个选项均有选择,比例超过10%的集中于以下四项:观看影片(29%)、课堂讲解(22%)、社会热点问题研究(14%)和校内调研(11%),这四个选项中,校内调研既有助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较快融入校园生活,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本研究中,将校内调研作为主要采用的模式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组织学生在校园之中开展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主题调研,使其认识大学生活特点,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并提高相应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环节之校内调研内容

设置的调研主题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与教材中讲述的内容密切联系,主题选定之后,要根据主题细化可选的子题目和具体内容。(表1)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环节之“校内调研”模式应用

3.1 总体设计

校内调研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环节模式,是与课堂教学相伴,在课堂之内设置的实践环节。总体设置是学期初布置调研任务、中期检查、学期末总结,依照每学期16周授课安排,环节如表2。

作为在课堂教学内设置的实践环节,布置任务、中期检查和活动总结是在课堂内进行,调查研究是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环节的具体进度为:(1)第一周:课堂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并推选组长;(2)第三周:提交本组调研策划,教师反馈意见;(3)第四至六周:设计调查问卷,教师反馈意见;(4)第七周:印刷调查问卷;(5)第八周:发放调查问卷;(6)第九至第十周:撰写调研报告;(7)第十二周:提交调研报告,教师反馈意见;(8)第十三至十四周:组内修改,准备总结汇报;(9)第十五周:调研总结。

3.2 实施方式与考核标准

该课程的实施是基于自然教学班为基础,班级人数在100~110人之间。以教师的课上指导、课下辅导与学生实践调研相结合。具体做法是在学期初布置调研任务,学生在自然教学班中根据系别和各自的小班自愿分成小组,按照选题提交调研策划、实施调查研究,调研过程中可以用电子邮件、BB教学平台、飞信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也可以随时了解指导学生的调研过程。

实践环节的考核形式是调研报告和分组展示,成绩以每组最终提交的调研报告和活动总结中的分组展示为准,采用100分制,由学生代表和教师共同评分,最后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

3.3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对策

(1)关于调研时间与授课时间的合理分配。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设置的校内调研的实践环节增加了授课的任务,也需要占有课堂授课的部分时间和课余时间。如何协调时间的分配,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与课下时间,是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的层面考虑,教师会在每次课堂授课中留下10~15分钟的时间,用于各小组对于调研中问题的集中讨论,以便因为各方面原因无法有效集中的小组组员都能够融入调研的整体过程。其余的调研环节需要学生课下完成,但调研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在固定的时间节点运用检查或者其他方式,督促各个小组按时完成调研任务。

(2)关于调研中学生与教师的有效沟通。作为实践教学的方式,校内调研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除了布置任务和活动总结等完整的课堂交流外,其余时间怎样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教师能够了解小组调研进度等,是此种实践模式需要面临的问题。实践中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各种交流平台,包括学生比较常用的QQ、飞信、电子邮件和学校开发的BB网络教学平台,将任务要求、调研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等及时告知学生,同样学生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针对问题与教师及时沟通。这是比较快捷和方便的沟通途径,也是同学比较认可的途径。但要注意,这种交流方式不能替代面对面交流,所以与小组成员或者组长的当面交流也是必要的。

(3)关于调研中小组成员的作用发挥。因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都是超过100人的大班授课,在自然班级基础上的分组既要保证小组的有效运转,又要兼顾大班的组别容量,组员人数少,有利于小组操作,但导致的问题是整个课堂组别过多无法有效管理。组员人数多,在组内无法有效沟通。实践中一般是8~10人一组比较有效。在具体的调研实践中,怎样能够让每个组员都能真正地参与调研活动,而不是调研成为组长个人的任务或者小组中几个人的任务。有效的做法是要求小组提供调研环节中任务分工并在每个环节由相关同学向教师汇报调研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调研的进度对于小组成员进行抽查,了解分工的执行情况。

(4)关于调研的考核及结果运用。虽然调研题目的设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但作为教学中环节,学生也很关注成绩。在学期初布置任务时即明确了校内调研所占的分数及具体考核方式。在调研总结展示中,请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和教师一起打分,为保证公平,最后每组的成绩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作为组别的成绩。展示的成绩与调研报告的成绩相结合,给出每组成绩。鉴于各小组组长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在最终分数上会为组长设置一定比例的“奖赏分”,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