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试用期考核工作方案{2024年最新5篇}

2024-08-04 17:10:01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试用期考核工作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试用期考核工作方案范文第1篇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考试,是对劳动者技能水平或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各级鉴定组织和实施机构围绕鉴定工作承担了诸如发布鉴定计划和公告、受理报名申请,鉴定申请和资格审查、进行考场设置和准备,负责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出具考试成绩证明,分析考试情况、核发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考务工作,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文件材料,真实记录了每项考务工作的具体工作活动。

鉴定考务档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涉及职业广泛,内容比较丰富

目前全国有50多个行业,10963个各类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涉及了列入国家职业标准的1000多个职业。就民政行业而言,民政行业承担着福利服务、婚姻服务、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殡葬服务、灾害信息服务等多项公共服务工作,涉及养老护理、殡葬、假肢、减灾救灾工作等多个特殊专业工作。目前《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正在修订之中,今后像失智老人照护师、社区事务员、社会救助核查员、婚姻介绍师、婚礼策划师、婚礼主持人、殡葬礼仪员、骨灰管理员等10余个民政职业有望纳入新修订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之中。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没有经过认证的职业大约有2000多种,而从长远发展看,其中的一些职业将通过职业标准认定逐步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并适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鉴定考务档案涉及各行各业,形成于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之中,是国家不可多得的档案资源,必须加强管理。

(二)涉及人员广泛,影响力比较大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公报显示,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技能人才9890万人,仅2012年为1830.55万人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年有1548.75万人取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近三年以来,职业技能鉴定人数每年都呈4%-12%的增长,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职业技能人员渴望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等级证书。2008年首次开展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达11.69万人次,举办了近千场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通过考试、考核,有10.68万人次获得了相应民政职业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鉴定考务档案涉及人员比较广泛,必须予以重视。

(三)利用价值比较高,是提高鉴定实施机构自身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

鉴定考务档案中有关记录考试的组织和考试过程等文件材料,是记录考试是否规范和公平的依据,考试试卷和考试成绩则关系到考生能否取得职业资格水平的一个重要凭证。而职业等级证书与各地在职工工资定级、兑现相关待遇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些人由于职业等级证书丢失或信息不符,通过调取档案材料,经核实可以补办证书;对于成绩有异议的,可以通过调取原始信息进行复核。2012年11月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在全国民生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明确了职业资格认证(鉴定)档案属民生档案范畴。鉴定考务档案关系到广大职业技能鉴定对象的切身利益,必须进行规范化管理。

各鉴定工作实施机构在接受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机关和本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组织机构检查、进行技能人才统计、了解技能人才状况等,档案资料起到重要的查考和依据作用,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分析和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好档案管理问题。

二、鉴定考务档案的科学规范管理

(一)加强鉴定考务档案管理的组织保障

领导重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各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实施机构要明确档案工作的主管领导,配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建立鉴定考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保证鉴定考务档案管理在场所、经费和设施上的需要。在每次鉴定工作中,指定专人负责鉴定考务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工作。

(二)明确鉴定考务档案的概念以及归档范围

1.鉴定考务档案的概念。《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务档案管理办法》指出,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务档案是指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实施机构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考务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①。笔者认为对于鉴定考务档案概念的描述可以借鉴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务档案的定义,从三个方面加以界定,一是鉴定考务档案的形成主体的确定;二是明确档案形成过程的针对性,如特指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考务工作中形成的;三是明确档案的内容和形式,如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归档文件,包括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

2.鉴定考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⑴考务工作中形成的考前管理文件材料:上级单位发布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计划以及各鉴定工作实施机构发布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公告,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名单公告和考试报名登记表(册),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机关(或其办事机构)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安排表;试卷申请表和试卷交接单,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试卷清样、答题卡及操作技能考核评分记录表,经核实的考生个人身份证、学历证书、低一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复印件及职工专业岗位工作年限证明原件,职业技能鉴定补考报名表(册),职业技能(技师、高级技师)鉴定报名表,准考证发放登记表。

⑵考务工作中形成的考试过程文件材料:理论知识考试安排表、实际操作考试安排表、鉴定工作人员安排表,考评人员、督导员委派书(函),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现场(包括理论考场和实际操作考场)记录,考评人员使用的操作技能考核评分记录表,考生完成的理论知识试卷、操作技能考核试卷和答题卡,考生操作技能考核完成的工件和实物(录像资料和照片资料),职业技能鉴定现场督导报告。

⑶鉴定考务工作中形成的鉴定结果文件材料:加盖鉴定站印章的、考评人员签名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汇总表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人员名册,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发布的鉴定成绩公告、证书公告,职业资格证书申请和审批表,职业技能鉴定申报表(册),职业技能(技师、高级技师)鉴定资格申报表,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补办(变更)申请表,其他有关材料(如证书发放登记表、鉴定总结报告和考务管理工作质量分析材料等)。

(三)做好鉴定考务档案的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

1.整理

鉴定考务文书材料应以每次鉴定活动为整理原则,为减轻档案人员的负担,参照文书档案《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对鉴定考务文书类材料按“件”整理,一般一份文件为一件,考虑归档文件的成套性,可以将考生完成的理论知识试卷、操作技能考核试卷和答题卡、考生所有个人情况材料以及同一名称的报表、名册等分别集中,作为一份文件进行整理。按职业-年度-批次-保管期限进行分类,在归档文件最低一级类目下排列文件顺序并编号,为保证归档文件借阅后的正确归位,在每一份文件首页上方加盖归档章,依件号顺序编制归档文件目录,以便查找。而对于电子文件、声像文件材料的整理可以参照国家《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和照片声像档案有关标准执行。

2.保管和利用

(1)保管期限。建议将每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形成的考前管理和考试过程档案定为短期保管为宜,保管期限定为2-5年。而考试、考核结果档案是鉴定考务档案中最重要的档案,应当长期保存,因为一般鉴定服务对象在20年内职业技能逐步提高,职业鉴定等级也将会逐步发生变化,20年足以满足利用者的需要。

(2)保管。将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装入档案盒保存,而对于具有短期保存价值的归档文件,放入档案袋中保存,到期进行鉴定销毁即可。这样做可以延长档案的寿命,维护档案的安全,也可以节约成本并大大降低了占地空间。在档案盒正面和档案盒脊以及档案袋正面标注相关档案项目,这样做可以实现对档案实体进行查找和定位的目的。

有条件的地方可可以考虑参照国家档案库房建立档案室,对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因地制宜,必须保证档案保管所必须的场所和装具,一定要达到档案保管“防火、防虫、防盗、防日光照射、防尘、防潮、防水、防污染”要求,依经济条件逐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

(3)档案的利用。各鉴定工作组织和实施机构应当制定档案的利用制度,对档案的利用范围、利用方式和利用审批程序等作出比较细致的规定,同时利用时注意保密工作。档案保管部门可以对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出具档案证明。

3.销毁和移交

对于达到保管期限的鉴定考务档案,档案部门和业务部门必须进行鉴定,对认为有继续保存价值的可以延长保管期限,对没有保存价值的要指定专人负责销毁,并建立档案销毁目录。对于档案是否移交国家档案管理部门,鉴于目前国家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到时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当前做好鉴定考务档案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鉴定考务档案管理的政策创制。建议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职业技能鉴定业务管理机关按照国家档案局有关要求,尽快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鉴定考务档案管理规定,使各鉴定组织和实施机构有章可循,进一步加强鉴定考务档案的管理。

(二)加强业务指导。档案部门要注重对鉴定考务档案的管理,采取措施加大对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和实施机构的业务指导,培训档案管理人员,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

(三)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档案基础工作。各鉴定组织和实施机构要加强鉴定考务档案工作的认识,加强档案人员参加业务培训,保证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的有效落实。同时,档案人员要加强业务研究,做好档案的信息服务等档案工作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

试用期考核工作方案范文第2篇

(一)教材或用或舍。教师通常根据所教学生的层次选择相应的教材,但没有一本教材是尽善尽美的。授课教师也知道完全依据某本教材照本宣科是不可取的,所以在授课时对教材内容通常有所取舍,或同时使用多本教材。曾经有教师尝试舍弃某本教材,而根据多本教材内容设置自己的讲授大纲,试图集多本教材之精华为课堂教学所用,这也是很多学者所推崇的,但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课程内容整体性较差,学生复习无从下手,考核出现困难等。因此,主讲教材不能舍弃,但如何用,用到何种程度?教材或用或舍的度很难把握。

(二)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孰为主。本科财务分析课程一方面重视基础理论,另一方面也重视应用性与实践性。理论讲授对于任何课程都是不可缺少的,分析思维方法通常是以理论为基础并受其指导。然而抽象枯燥的理论缺乏直观性会使课程索然无味,因此,案例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案例教学根据教学所设目标,选取真实案例,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然而课时有限,多些理论讲授固然能完整地把知识介绍给学生,但此种教学方式会使课堂缺乏生气,课程内容缺少应用性及实践性;多些案例教学,可能导致财务分析内容体系交代不够完整或知识脉络不够清晰,而且学生人数越多,案例教学效果越差,因为避免不了有些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偷懒搭便车。两种教学方法应以哪种为主,哪种为辅?需要授课教师对此进行权衡。

(三)考核方式创新之困。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卷面成绩决定学生考试是否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是:第一,重结果,轻过程。卷面成绩好只能说明学生期末复习得较好,并不能说明学生对整体知识把握及应用实践能力较强。平时认真的学习、一点一滴知识的积累过程才是学生们最宝贵的经历,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第二,考核内容以偏概全。一张期末试卷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所考内容掌握不好的学生不一定对其他知识掌握的也差。而平时不注意听讲,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的学生也可能通过考试,但并不代表其已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第三,量化分数衡量学习成果不够合理。几分之差可能划分及格与不及格,但分数无法从根本上衡量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考虑到传统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财务分析课程出现了一些替代的考核形式,譬如财务分析报告、开卷考试、论文等,但这些考核形式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如财务分析报告考核需要多名学生共同完成,每位学生的分数如何认定、如何避免搭便车较难把握;如果教学班人数众多,分配小组及小组内工作量是很困难的事;开卷考试无法激励学生对这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充分复习,基本知识无法通过试卷来考核;再如论文考核,教师无法以低成本判断学生是否抄袭,容易助长学术不端。第四,考核学生越全面,主讲教师工作量越大。如果教学班级较大,全面考核学生势必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能全面衡量学生掌握财务分析课程的能力?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能在有效考核学生能力的同时避免大量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创新财务分析课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四)教学案例资源难获取。财务分析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有大量的案例作为教学的辅助,然而目前财经类高校本科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多数出自于教材中的配套习题和案例或是其他相关参考书籍,这些案例资料略显陈旧,与当前的经济环境不完全吻合。虽然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为财务分析课程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案例,教师可以利用每年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为课程服务,但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即上市公司规模庞大、业务复杂,综合分析一家上市公司需要该公司多年大量的财务与非财务资料,可能也需要利用到一些复杂的技术手段,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分析起来有些困难,教学效果不一定好。另外,目前大部分财经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分析案例教学库。选择什么样的案例,案例又从哪儿获取,是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又一困难。

二、本科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实践困境之思考

(一)根据教学班规模、学时、教师人数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班级的规模,二是主讲财务分析教师的人数,两者直接决定教学效果质量、教材使用程度、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表1可知,第一,教学班级规模越小、学时越多,教师在上课时对每位学生的掌控能力越强,这样就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来灵活安排课程内容,教材的依赖程度自然会降低,充足的案例会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第二,教学班级规模越大、学时越少,教师在上课时对每位学生的掌控能力越弱,自行安排课程内容的灵活性越弱,案例教学效果越差,以教材为主的讲授越重要,有利于学生对课程主线及整体内容的把握,所以这种情形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财务分析基本知识结构的介绍,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第三,这里的课堂讲授不是没有案例,而是以一个案例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并辅之以小案例,案例教学更重视分专题讨论的形式,如可根据不同财务分析主体分析目的而进行的专题案例分析:企业战略分析、会计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增长能力分析等。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权衡教学趣味性与知识传授完整性两方面后形成的,在保证完成所订立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好。

(二)考核方式取决于教学班规模和主讲教师人数。对于考核方式的选择重点在于平衡全面考核学生与不会给主讲教师带来过大工作量这两个目标。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班级规模越小,授课模式越适合分专题的案例教学。若主讲教师人数充足,每位主讲教师可负责一个专题并进行考核,即分专题考核方式。可供选择的考核方式有分组讨论、专题分析报告、专题阶段性测试、论文、课堂演示等,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出勤、作业等。在期末时进行一次综合考试,目的是考核学生对财务分析整体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可供选择的考核形式有财务分析报告、论文及答辩、传统的期末试卷(闭卷或开卷)等。若主讲教师人数不足,可适当减少专题考核的数量。第二,班级规模越大,主讲教师越少,传统期末试卷考试比重越大,这主要是因为以多种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必然会大幅度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一些小考核来弥补传统期末试卷考试的不足,譬如阶段性小测试、报告等。通过考虑教学班规模和主讲教师人数来选择考核方式有利于主讲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全方面的考核,同时也能兼顾主讲教师的工作量问题,使得每位主讲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其工作尽责。这些考核方式的选择不是一味地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来实现所谓完美的考核,而是更具有贴近现实的可行性。

试用期考核工作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考核 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操作性的课程,是高校经管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学科,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法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研究人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一般规律,内容涉及到职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等诸多方面,为组织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理念和发展趋势,理解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流程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有关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还比较少。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不是孤立的某一个教学环节的改革,而是整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考核改革的滞后,使得教学改革等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而是依靠考前突击复习过关,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考核改革,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高校很多课程以期末笔试考试作为考核方式,所以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主动性不高,都抱有最后冲刺的侥幸心理。而且有些老师还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学生考前通过复印笔记和考试重点,通过一两周“临时抱佛脚”就能过关甚至能取得优秀成绩。虽然有些高校也规定平时成绩要占一定的比例,但实际上,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一般不超过30%,而且考核的衡量标准很模糊。二期末的考试占考核成绩的比例过重,一般占课程总成绩70%以上,这削弱了考试在教学中的诊断反馈功能,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才发现问题。第二,重理论而不重技能。由于传统课程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造成课程考核也以考查知识点为重点,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及备考时,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记忆,而不是理论的运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设计。第三,评价方式单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查的重点多是知识点的重现。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们往往死记硬背,小部分学生还根据教师划定的考试范围制作成小纸条带进考场。也有以期末课程论文作为课程成绩,一些学生上网复制粘贴,抄袭情况普遍。第四,考核题型客观题偏多。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深刻影响,名词解释、填空、判断、单选、多选等客观题偏多,而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分析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题偏少,而且答案标准化,很少留给学生结合实际、探索创新的空间。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第一,考核内容多元化。对这门课程的考核,即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更要考核学生运用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能根据不同要求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流程进行设计的能力。第二,考核过程全程化。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学的进度,逐步进行平时考核,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第三,考核方式的多元化。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如作业、论文、情景模拟、小组汇报等。第四,考核主体多元化。既有教师考核评价,又有组长评价及个人自评,不同主体考核的侧重点及权重不同。第五,课程成绩结构多元化。课程成绩应该由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论文、期末考试等不同部分组成,同时要注重各部分的权重不同。第六,考试题型的主观化。减少考查知识点再现的客观题目,多采用开放型的主观题目,如案例分析、论述题等等。评分的要点不在于答案的一致性,而在于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圆其说,并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体系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出勤及课堂表现,占课程总成绩的10%;平时考核,占60%;期末考试,占30% 。

1.考勤及课堂表现

首先,考勤是衡量学生学习态度的,以抽查方式进行考核,考勤共5分,针对旷课的同学,一次扣1分,扣完即止。其次,课堂表现占5分,针对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加1分,5分封顶。

2.重视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循序渐进进行考核。以笔者所上课程为例,使用的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董克用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该教材一共分为11章,其中第1-3章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第4-11章为人力资管理职能。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及职能,平时考核方式如下:

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各项任务的考核中,要将自评与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结合起来,不同的评价主体权重不同,而且评价的指标也不同。第一,自评,占30%,根据具体工作、工作准备及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第二,组长评价,占40%,根据组员在团队中的贡献、工作配合程度、工作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第三,教师评价,占30%,主要根据小组前期准备情况、模拟情况、报告等进行评价。针对学生个人完成的论文或作业,教师评价的指标主要在于:能根据所学的内容分析问题、思路清晰、逻辑性、表述等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的指标,进一步细化为不同的标准。

3.改革期末考试

试用期考核工作方案范文第4篇

1.1一般资料

特选择该院内科作为调查研究的科室。该科室护士27名,年龄在23~42岁,平均年龄为(32.13±2.45)岁;医生6名,男性5名,女性1名;年龄在33~48岁,平均年龄为(40.23±4.53)岁;另选取2013年9月—2014年8月在该院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41例,将其设为试验组,试验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年龄在6~67岁,平均年龄为(38.13±2.01)岁;病程为2个月~2年,平均病程为(0.88±2.51)年。同时,选取2012年9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41例患者,将其设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例;患者年龄在8~59岁,平均年龄为(33±3.51)岁;病程为1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2.21±3.50)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首先,对该科室选择出来的41例对照组患者的医院病案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对管理病案的人员进行整体评估。随后,在2013年9月—2014年8月期间,对该科室实施绩效考核,并对试验组患者的医院病案进行分析与探讨。应根据每个医务人员的岗位、风险系数、工作性质开始制定绩效考核的标准,应反复探讨修改,以确保绩效考核可以顺利开展。绩效考核的分配应统一采用考核计分的方法,根据工作数量、工作人员的完成情况进行计分。管理病案的人员应充分分组,如整理装订组、编码录入组、病案复印组、医疗统计组、归档供应组等,确定自己的工作量,并建立奖惩制度,如负责整理装订的人员,未能及时录入病案影响使用的、化验单粘贴出错、病案填写装订出错等则相对减分;如病案复印组,服务态度好,无端受到患者的刁难仍继续履行职责等,应予以加分。除此之外,还应对医务人员的劳动纪律、出勤、医德医风进行考核,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加减分时应注明相应的原因。每月的月末进行科内总结时,主任及护士长应根据考核的评分对工作完成较好的人员予以奖金激励,对减分情况进行讨论与分析。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案质量情况、患者的投诉情况及患者的满意程度。非常满意:服务全部达到患者的期望值;满意:服务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患者的需要;不满意:患者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满意程度=非常满意+满意。并作统计学分析。

1.4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时应当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案的质量情况及患者的投诉情况

试验组患者的病案质量的完善率(93.6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病案质量的完善率(60.08%);试验组患者的投诉率(2.4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投诉率(3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情况

试验组患者的满意程度(97.5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程度(5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试用期考核工作方案范文第5篇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其特征是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水利工程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施工技术、施工材料和施工组织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对《水利工程施工》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是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很重要的内容。长期以来,闭卷考试一直是学生考试考查的主要方法,这种考试考核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

(1)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不紧密考试不但要注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还要考虑评价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操作实践的能力。但在实际中,我们往往只是注重理论考试,考试内容偏重于记忆性成分,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的活学活用水平。

(2)考试形式单一,评定方法不合理以往学生成绩评定偏重卷面考试成绩,最终的成绩评定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往往较多地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则较少体现,容易使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而且,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强调分数的能级表现,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静态考核、简单判断,尤其是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地结合,使学生产生了功利化倾向,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短期虚荣投机行为。

(3)考试内容过分依赖于教材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笔试考核内容适合于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反映不够准确,也无法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但教材本身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无法完全适应更新速度,考试内容过分依赖教材就使得考试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工程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的内容与实际工程联系非常密切,实用性非常强。如何让学生学好,让他们既能掌握理论,又能够动手操作,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识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切实加强实训内容,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互相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上述目标。这种学练结合的课程,再用传统闭卷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显然是不够完善的,应随着学习目的取向的不同作相应的调整,走真正能够客观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考核之路。

2《水利工程施工》考核改革的具体做法

2.1《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的目标定位及考试考核目的目标定位:通过对《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工种及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程序、操作技能、施工特点及质量控制;具备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制能力、施工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工程施工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水利工程施工以及解决工程施工中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能够根据工程条件组织实施施工活动和编制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方案。考试考核目的:熟悉水利工程施工新技术,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在一定工程条件下组织实施施工活动和编制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方案。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2.2考试模块及成绩评定结合《水利工程施工》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的改革,变已往传统的理论考核为全方位、多视点的考核机制,采用了四模块考核法:模拟实际操作考核;闭卷理论考核;阶段性讨论及分析;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查新四个模块,旨在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评成绩按照四个模块的权重来确定。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查新报告(10%)。

2.3实施方案

2.3.1模拟工程实际操作考核利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同时也可考查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体做法:考核前由老师拟定实训操作的项目和具体实施要求,学生可以从以下两类项目中选择一种,然后组织实施。

(1)钢筋技能操作考核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不超过三人,指定钢筋的加工要求和具体的钢筋骨架规格,给定时间,让学生自行选择机具进行加工和安装。

(2)模板拼装、拆卸操作考核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不超过五人,指定要浇筑的梁(柱)的尺寸,限定时间,让学生自行准备工具和选用规格适宜的模板,进行拼装。完成后可以安排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点评。最后由老师对操作情况,尤其是一些细节,比如钢筋的起弯点与弯心直径、钢筋的弯钩和弯折、箍筋弯钩形式、模板的拼装牢固程度、接头处的处理、模板选用的是否经济合理等进行针对性点评,并根据两组的表现,如操作步骤、操作时间、操作质量、问题回答等方面,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定量评价,定出操作者成绩。评价项目见下表。

2.3.2理论知识的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3.3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根据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

2.3.4对施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查新报告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3《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考核改革的效果《水利工程施工》的课程考试考核方法由单一理论性过渡到多样化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考核内容的模块化,对学生能力的反映更加客观、真实,基本达到了考核改革的预期目的。

3.1网络查新考核方面学生利用网络优势获得水利工程施工新技术、新知识方面有了较大进步,也使学生了解了水利行业的最新动向及其技术的发展状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通过这种途径,锻炼了学生从浩瀚广泛的资源海洋中汲取有用资源为己所用的能力。

3.2理论考核方面出卷时,题目侧重于理解性、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点,对那些单纯记忆性的问题少出甚至不出,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地应付考试,由考学生的记忆力变为考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动手、动脑和分析、整理、判断、整合等能力。这既可培养学生搜集针对性强的相关知识用于分析题目得出结论的能力,又可避免学生考试时通过作弊轻松得高分情况的出现,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范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3.3阶段讨论与阶段性大作业考核方面学完相应章节后,安排一个综合性题目,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这种大型题目锻炼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筛选、揉合和有机整合、升华的能力,克服了以往那种单纯性的分散学习知识,把所学知识点隔离开来的不足,这对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3.4技能操作考核方面针对课程特点,选取模板、钢筋等有代表性的工种进行技能考核,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体会“学中练、练中学”的意义,也能激发学生的潜质,把晦涩拗口的理论用实践操作较好地体现出来,有些课堂上不易理解的知识在实训场得到了透彻的理解和记忆的强化。通过技能考核,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考核改革的不足与建议

4.1考试考核方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考试的时间无法集中。模块考核的时间较长,尤其是技能考核模块,全部学生考核一遍,所需时间更长,同时考核类型的数量相对较少。对于考核过程有无必要在保密状态下进行,以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保证学生评价机制的科学、合理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2)模块考核中,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应付心理。尤其是技术查新模块考核,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仅仅从网上搜集与水利有关的论文上交,而没有考虑与考核要求的一致性,导致考核效果不明显。

(3)钢筋、模板操作考核要涉及到建筑系所管理的实训场所,考核时间安排、所需考核用品、考核具体方式等均需要妥善解决。在技能考核中,教学相关部门应进行协调和组织,以保证场地、资金、耗材等的配套供应。

(4)四模块考核法的总成绩评定时,是否有必要设定单模块的最低成绩等等,这些都是在以后考试考核改革推进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2考试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1)考核内容方面应体现“高职教育观念尽快从理论讲授向理论够用、突出实践、强化技能、理论为实践服务转变”的高职教学教育理念。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2)课程考核模式方面应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紧密结合。通过考核,体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发展”的教育目的。

(3)在考核方式选择方面考核方式选择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考不出”的能力,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选择“问题”,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取消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有所创新,打破以往对于考试的“对不对”评价,而代之以“合理不合理”、“合理度”的评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