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解读企业信息需求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十篇

2024-11-02 03:17:01工作报告

大家目前阅读的此篇文章共有29988文字,由金丽泉专心改进,发表在!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解读企业信息需求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十篇倘若你对此篇文章感觉哪里不好,请告诉我们!

解读企业信息需求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 第一篇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种经济制度,一个有效运行的证券市场应该满足以下三个要求:资源的有效配置、信息的有效利用以及激励相容。其中,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激励相容又必须通过信息进行引导与设计。因此,在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的世界里,证券市场本质上可以看成是一个信息交换与调整的过程,其中,由投资者决策模式与决策变量所决定的信息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

多年来,2024投资者信息需求在企业报告改进及证券市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已成共识,几乎没有争议。然而,现实中存在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各方普遍认为投资者信息需求十分重要,企业报告的改进与发展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2024信息需求问题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会计职业界和学术界在此方面所进行的努力。1971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要求其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委员会在研究中考虑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包括:谁需要财务报表;他们需要什么信息;在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中有多少能够由会计师提供;为了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要求有一个怎样的结构等,首次明确了财务报表应当围绕用户需求改进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框架。1978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SFAC?N0.1)中则明确提出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现在的、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SFAC?No.1将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并回答了现行财务报告能够提供哪些主要信息等问题。1991年,AICPA为回应主要西方国家社会各界对现行企业报告模式的强烈批评,成立了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也称“Jenkins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企业究竟应当向各方面提供哪些信息、现行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是否有必要从结构上进行改进等问题。在历时三年的研究之后,Jenkins委员会首次将用户的信息需求划分为五种类型,并据此提出了新的企业报告综合模型。1997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Shelly?Taylor.&Associates对世界上62家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和全球200家大公司的年度报告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公司信息的供给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同机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存在明显差距。这些值得关注的研究及其发现,不但对美国及西方国家企业披露规则的发展走向和企业报告改进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影响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规则与企业报告改革。

在国内,尽管近几年一些研究开始关注机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吴联生,2000;周勤业等,20xx)并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然而,这些研究的着眼点各不相同。迄今,专门针对中国机构投资者需求所做的系统研究依然匮乏。同时,在信息技术、全球化、市场竞争和反“数字游戏”汇合而成的新浪潮的猛烈冲击下,各个国家的信息环境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认为,基于现有的信息环境,原有的研究结论迫切需要得到进一步研究的印证,同时中国证券市场具有转轨经济与新兴市场的双重性,改进中国企业的信息披露,迫切需要掌握中国用户信息需求的典型特征。因此,关注并积极拓展企业信息需求研究的必要性,不仅仅表现为该研究主题本身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持续探讨,还因为它是企业报告及其它众多研究命题的前提或基础。可以说,企业信息需求研究无论从促进会计理论发展或推进会计实践改革看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企业信息的关键使用者——中国机构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全面调查,查明新的信息环境和制度背景下,信息使用者运用公司报告的主要目的、投资决策模式、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信息需求偏好以及他们对公司报告质量的评价等,从而提供来自中国机构投资者的企业信息需求研究的新证据和解析,为有的放矢地改进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促进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从市场中来到市场去 解读企业营销审计_审计论文 第二篇

所谓市场营销审计,是对一个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目标、战略、组织、方法、程序和业务等作综合的、系统的、的和定期性的核查,以便确定困难所在和各项机会,并提出行动计划的建议,改进市场营销管理效果。市场营销审计实际上是在一定时期对企业全部市场营销业务进行总的效果评价,其主要特点是,不限于评价某一些问题,而是对全部活动进行评价。

营销审计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经济缓慢地增长,产品翻新加快,需求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市场营销呈现危机。工业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对市场营销活动加强核查、和控制,逐渐展开市场营销审计。进入70年代,美国许多工商企业,尤其是一些跨国公司,日益从单纯关注利润和效率发展到全面核查经营战略、年度计划和市场营销组织,远瞩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更有效地扩大经济效果。他们对市场营销活动的核查范围逐步扩大。包括用户导向、市场营销组织、市场营销信息、战略控制以及作业效率等,同时制定了核查的具体要求,确立了核查标准并采用计分办法加以评估。从那时起,市场营销审计开始成熟,并逐步发展。

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审计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发现机会解决问题改善业绩进行市场管理的有效工具。

一般来说,营销审计具有四个特点:

一、全面性。

企业内所有执行营销功能的部门都应包含在营销审计内,甚至一些非营销机构,因为其行为会影响到顾客满意的部门,例如财务部门、物流部门等,也应该包括营销审计内。

二、系统性。

营销审计必须遵循一种系统的、合乎逻辑的秩序来展开。它必须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三、公正性

营销审计必须对企业的营销的状况作出严肃而公正的评价。为了做到这一点,除了自我审计之外,必须请外部的专家审计,这些专家除了对相关行业十分熟悉,并具有丰富的审计经验外,最为重要的是,这些专家要具有必要的客观性和性。

四、定期性

许多公司都在出现销售量下降之后才进行营销审计,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司之所以陷入困境,部分原因是他们没有按时检查和检讨。营销审计可以帮助企业预见和避免问题的出现,所以必须进行定期的检查,与时俱进,而不管企业目前的形势和现状如何。

营销审计:企业持续竞争源?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成熟,中国的经济已经开始进入“卖方市场”。众多产品已经开始趋向饱和和过剩,消费者日趋成熟和理性,其消费意识和理念也日益多元化。

而与此同时,随着世界500强和外资品牌大举进入中国,民营企业的日渐成长,国企业改革之后的生命力强劲复苏,各行业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三五年”。市场竞争的激烈导致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

在这种背景下,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便日益显示出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全国各区域都在加强企业软硬环境的建设。从招商引资到上市,从人才引进到技术引导,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保姆”作用。

但毕竟中国已加入WTO,“保姆”的作用在两年后将不复存在。然而,即便如此,中国的广大企业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依然是存活率很低。20xx年,曾经视为国内民族企业骄傲的彩电行业,全线亏损,前五强卖了1200万台彩电竟然不及索尼一家卖了50万台的利润多。 纵使是品牌企业,依然也是一茬接一茬地从历史舞台中退出。曾经的三株、爱多、巨人等是何等地让国人骄傲,就是因为缺乏及时对自己的审视和与时俱进,最终从人们的视眼里消失了。据全国工商联的统计表明,近5年中国企业的存活率只有5%,远远低于世界35%的存活率。

而与此同时,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和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企业内部的生命机能却是如此的脆弱,生长机制却是如此地不适应企业的发展。众多企业往往都缺乏对营销环境和变化趋势的判断和认识,没有与企业的营销机会相适应的营销目标、任务和战略,营销组织机构重叠、功能混乱、层级太长导致沟通失效,没有强有力的营销情报系统、计划系统和控制系统、新品开发和跟进系统,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情结太重,而忽视了不同产品、地区和分销渠道的赢利率和成本,好大喜功,盲目追求点子效应,希望一夜之间让品牌成名,而忽略了对产品的营销过程进行有效地管理。

作为服装行业的领头羊的L企业服装,短短几年间,从零发展到产销20个亿,便是执行市场营销审计的成功典范。

90年代初,浙东一带已开始成为服装最大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以S、L楚汉河界,共同瓜分了国内80%的西服市场份额。其时,作为从零起步的L企业,在对宏观环境和厨服装产业发展前景的预测和把握上,对全国市场进行历时半年的市场调研,确立了以西服为突破口进军服装行业的营销战略,而果断抛弃了以原先女装的设想。

了营销环境,确立了营销战略后,L企业专门成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来运作这个项目,总经理下设市场部、销售部、研发部、生产部、供应部、财务部、总经办、人力资源部和品质部等部门负责制的部门,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了与营销目标和战备相适应,并使L企业从一开始就高起点运作和品牌化管理。

与此同时,L企业建立了以市场部为主体,外包的专业调研公司为支持的营销情报系统、计划和控制系统保证L企业产品从一上市就定位于中高档,目标群就是中国的先富起来的开始注重生活品味的那部分人。同时,L比较适合中国人的款式设计、精致独到的用料和精湛的品质,彻底解决了以前的西服的款式和设计问题,短短三年时间便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又一股“L企业旋风”,销售达到三个亿。

进入2000年,L企业品牌已成为中国服装前十台。在适应市场发展的同时,为避免盲目扩张,L企业从产品、市场、地区和分销渠道上对产品赢利能力进行了优化和组合,果断地舍弃了女装这个产品,并把那种以前适应市场发展的承包制模式转为销售分公司的体制,以利于对市场、产品、分销和价格和促销进行营销管理,强化了营销功能,使L企业在众多企业如S、Y等下滑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旺盛和稳健的发展势头。20xx年经国家名牌评估事务所评估,L企业品牌的无形资产已达到10亿元,销售额则达到8亿元。

进入20xx年,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大品牌Y和S完成了分销模式的变革,一家撤分公司为特许加盟,而另一家则全国建立直营机构,一正一反,销量上升都非常明显,焕发出全新的活力。而B品牌经过整合和磨合后,在市场的上表现也非常亮眼,同时,凭借并购后的规模效应,也开始向L企业的主导产品职业服装进军,意欲瓜分中高档职业服装市场。

在这种背景下,L企业决策层再次审时夺势,把自己的竞争对手重新定位,把营销渠道和营销组织机构重新进行审视和检讨,并聘请知名的咨询公司对L企业整个营销系统进行审计和整合,引入ERP系统和第三方物流,L企业在与强大竞争对手的竞争上又多了一个根本的竞争力。

L企业正是这样,不断地通过系统地持续的市场营销审计推动着它不断地向前发展。

20xx年,L企业表现出持续和稳健的增长势头,全年完成了近20亿的销售额,西服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三。

营销审计:解决什么问题?

结合中国市场的现状,我们,认为,市场营销审计可以解决企业在营销环境、营销战略、营销组织、营销系统、营销赢利能力和营销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和偏差,使企业在不断激烈的竞争中与时俱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后依然还好好地活着。

一、营销环境审计:是否与时俱进?

市场营销必须审时度势,必须对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并在人口、经济、生态、技术、、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这种是否正确,只有经过市场营销审计的检验,才可能更明确。由于市场营销环境的不断变化,原来制定的市场营销战略也必须相应地改变,也需要经过市场营销审计来进行修订。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盲目上马,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不利于形成适度的市场规模,因而难以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原因就在于缺乏充分的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与。即使有些企业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绝大多数企业还远没有进行市场营销环境审计。审计内容包括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率,顾客与潜在顾客对企业的评价,竞争者的目标、战略、优势、劣势、规模、市场占有率,供应商的推销方式,经销商的渠道等。

二、营销战略审计:我们走偏了吗?

企业是否能按照市场导向确定自己的任务、目标并设计企业形象,是否能选择与企业任务、目标相一致的竞争地位,是否能制定与产品生命周期、竞争者战略相适应的市场营销战略,是否能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并选择最佳的目标市场,是否能合理地配置市场营销资源并确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组合,企业在市场定位、企业形象、公共关系等方面的战略是否卓有

解读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内部控制审计新准则_审计论文 第三篇

20xx年3月9日,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批准了第二号审计准则-“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该准则适用于审计师同时审计客户的财务报表和管理当局对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所出具的评估的情况。委员会在准则草案发布后收到了190余封意见反馈信,随后对准则草案进行了一定的修订以提高其可理解度。本文对第二号准则中的重要条款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新准则与草案的差异之处。依照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二号准则已提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候最后的审批。

综述

PCAOB多次强调有效的内部控制结构的重要性。委员会还特别说明,“有效的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对公司管理其事务,尽到其对投资者的责任至关重要。公司管理当局、公司所有者-投资公众-和其他相关方都需依赖公司呈报的财务信息来制定决策。”

委员会在其宣布采用第二号准则的公告中还指明,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程序,维持有效内部控制,包括定期评估都是有成本的。然而委员会强调开发、维护和提高内部控制系统所带来的利益是多样的,同时,“主要的利益……是给公司、公司管理当局、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所有者和其他利益关联方提供了一个财务会计报告的可靠基础。”与准则草案相比,新准则在成本效益原则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管理当局的责任

准则指出了审计师执行一项符合要求的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条件。正如SEC在实施萨班斯法案404节的规定中所要求的,管理当局必须:

-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

-使用适当的控制标准(如COSO标准),评价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提供足够的证据,包括记录编制来支持评价,以及

-在公司最近的财年末,就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出具书面评价。

审计师如果得出管理当局没有履行上面提到的责任,不能完成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就应当拒绝表示意见。

管理当局的评价程序

一个严格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程序应该提供信息帮助审计师理解公司的内部控制以及规划完成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工作。根据第二号准则的条款,管理当局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程序应包括:

-确定需要测试的控制措施,包括所有与主要账户和财务报表披露相关的控制措施;

-评价控制失败导致财务报表错报的可能性、错报的重要程度、以及其它控制措施可能达成相同控制目标的程度;

-决定评价中应包括的特定地区或经营单位(适用于那些多场所或经营单位的公司);

-评价控制措施的设计和实施有效性;

-确定已识别的内部控制的缺失是否构成了重要缺失或实质性薄弱;

-将发现传达给相关方;

-对发现是否支持其评价进行评估。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管理当局不能使用审计师的程序或相关发现来支持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管理当局的记录编制

管理当局所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记录的深度和广度是管理当局、审计师和内部控制顾问需要深思熟虑的一个日常主题。全面且清晰的记录编制有利于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评价和评估,同时为审计师发起审计程序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在确定管理当局的记录编制是否支持其评价时,审计师应评估记录编制的内容,包括:

-控制措施的设计,这些控制措施应覆盖所有与关键性账目和财务报表披露相关的管理当局声明;

-2024重要交易如何发起、授权、记录、处理和报告的信息;

-2024交易过程的足够充分的信息,足够充分指的是能够识别因错误或欺诈导致的实质性错报的发生;

-为预防和侦查欺诈而设计的控制措施;

-期末会计报告过程的控制措施;

-资产保全的控制措施;以及

-管理当局测试和评估的结果;

二号准则指出,管理当局的记录编制可以是纸质、电子格式或其它形式;记录编制的信息也可以是多样的,包括政策指南、流程模型、流程图、职位描述等。准则没有提供客观的方法来确定管理当局记录编制的充分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记录编制的缺乏被认为是控制措施的缺失,审计师应就其严重程度和对审计师报告的可能影响进行讨论。

通过实际演练理解控制措施

二号准则要求审计师询问、观察执行控制措施的员工,检查实施控制措施的文档或实施后的文档记录,并且将这些文档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方式审计师能够理解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内部控制。准则还进一步指出,“审计师达成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公司的关键流程进行实际演练。”

在实际演练中,审计师可以从发起点跟踪交易和事项直到财务报表,这个过程就包括公司的会计程序。准则要求审计师每年必须就每一关键交易类别执行至少一次实际演练,审计师应完成此项演练。准则中定义的关键交易类为那些能够给公司财务报表带来显著影响的业务。准则指出实体的期末财务报告程序就是一个关键性程序。

评价审计委员会监管的有效性

准则也强调了审计委员会在帮助制定“高层基调”时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审计师应评价发行人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作为其对控制环境和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审计委员会对外部财务会计报告和内部控制无效/低效的监管被认为是一个明显的缺失或内部控制实质性薄弱的标示。另外,准则要求将审计委员会监管无效的实例直接呈报给公司的董事会。

影响审计委员会监管有效性的因素包括管理当局成员的性,委员会责任的清晰表述,管理当局和审计委员会对责任的理解程度以及审计师和内部审计师的交流程度。

测试操作有效性

准则要求审计师获得控制措施2024操作有效性的证据。为了遵守准则的规定,审计师就需要测试这些控制措施的操作有效性。

在确定一项控制措施是否具备操作有效性时,审计师不仅应评价控制措施是否依照设计操作,还应该评价执行控制措施的个人具备必要的授权和资格。另外,在第二号准则下,审计师应在足够长的时期里获取控制有效性的证据。期间执行的任何测试都应及时更新以确保所测试的控制措施在年末仍然具备操作有效性。

利用他人的工作

?[2]??下一页

审计有风险准则来导航-中国注协对审计风险准则的解读_审计论文 第四篇

近年来,企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及其经营活动的方式日益复杂,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影响日益加深,会计准则要求的判断和估计日益增加,企业管理当局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压力日益增大。相应地,审计实务也在随之变化,导致注册会计师行业风险日益增加,迫切要求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定期评估准则的适当性,使其能够对审计实务进行有效和及时的指导。

审计风险准则项目最早是由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提出并起草的,后与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原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设组织)成立了联合风险评估工作组,制定共同的审计风险准则。1998年,加拿大、英国、美国的准则制定机构与学者组成联合工作组,了解和研究审计实务的发展情况,并为准则制定机构修订审计准则提供建议。2000年5月,联合工作组发表了研究报告《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方法发展》。2000年8月,美国公众监督理事会(PublicOver鄄sightBoard)发布了2024审计效率的研究报告。这两份报告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基础的审计风险模型并没有被废弃,但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在审计风险准则项目开始的初期,一些国际知名公司相继发生了财务舞弊丑闻,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对审计有效性的信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审计风险准则项目的起草进程和主要内容产生了重大影响。20xx年10月,IAASB批准发布了4项审计风险准则,即《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审计证据》、《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急速变化,我国审计准则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行业面临的风险有日益增大趋势;现行审计实务不能有效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准则的导致国际审计准则出现很大的变化;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面对上述挑战,中注协认真研究了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内容,进一步加快了审计准则建设和国际趋同进程,起草了我国审计风险准则。审计风险准则的重大变化

起草审计风险准则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程序。

与现行审计准则相比,审计风险准则的重大变化体现在以下方面:

1.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程序,更广泛和更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了解内部控制,为识别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更好的基础。

2.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而不能直接将风险设定为高水平。

3.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在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与识别、评估的风险相联系,以防止机械地利用程序表从形式上迎合审计准则对程序的要求。

4.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一种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固有限制,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均应当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不得将实质性测试仅集中在例外事项上。

5.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审计风险准则的,有利于降低审计失败发生的概率,增强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心;有利于严格审计程序,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有利于明确审计责任,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有利于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同时,审计风险准则对注册会计师风险评估程序以及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影响很大,从而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需要依据审计风险准则对相关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审计风险准则的主要内容和意见反馈情况

按照审计准则制定程序,每批审计准则需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中注协于20xx年10月8日和?20xx年7月12日先后两次发布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从反馈意见来看,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准则的基本内容和体现的风险理念表示认可,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目前,中注协正在根据各地反馈意见对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进行再次修订,以便提交中注协审计准则委员会讨论。

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本准则是在借鉴《国际审计准则第200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准则《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进行修订,主要内容包括:(1)区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公司管理层的责任;(2)明确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3)确定审计工作范围和合理保证的内涵;(4)确立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从反馈的意见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2024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本准则将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规范为“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编制发表意见”,只强调了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发表意见,注册会计师是否仍应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意见。(2)2024审计工作的范围。本准则将审计工作的范围定义为:“为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职业判断应当实施的恰当的审计程序。”该定义不容易理解,是否适当。

[1]?[2]??下一页

会计法的文化解读_会计论文 第五篇

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对个人、群体、社会起着塑造、整合和导向功用的2024体。尤其在某种文化结构下的社会生活中,必然会充满着与之相适配的包括会计法律规范在内的各种规范制度,这些规范制度往往就形成了一个国家、一个社区或一个行业的文化特点。而会计法律规范本身又是会计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会计规范文化层的核心。因此,研究会计文化不能忽视对其法规的研究,研究会计法亦不能缺乏对其文化的研究。

一、会计法与文化的关系

由于会计法是经济法的一种,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亦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文化阶段才陆续产生并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故而从会计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来看,就是一个从民族习俗到习惯法,再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一个长期渐进的会计文化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与私有制、国家的由萌芽到形成和成熟发展的人类社会文化进程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会计法与文化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会计法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其本身又是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而文化则是会计法产生发展的环境基础,文化的发展能促进会计法进一步科学完善,会计法的科学完善又能更增强文化的功能与发展。具体到文化的尤其是与会计法较为关联的几个构成要素,其关系如下:

1.会计法与哲学

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会计法在内的全部社会科学和会计法律现在内的一切,总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的支配和影响下进行的,都得接受哲学的支配。因此,哲学能为会计法的研究、制定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而会计法的研究、制定又能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材料。

2.会计法与经济

经济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法律制度及其社会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会计法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受制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会计法的性质。反过来,会计法又反映了社会的生产关系,服务于经济基础,是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的工具,即通过经济基础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反作用。

3.会计法与

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其表现形式为代表一定阶级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活动。会计法是执政党或执政集团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活动方面的法律化和规范化,反映了统治者的,并为其服务。而统治者的要求则必然会体现在会计法中,使之成为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工具。

4.会计法与道德

道德是指人们根据人际关系的内在(伦理)要求来调节人们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在历史上比法产生早,作用比法广泛,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会计法对会计道德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甚至在必要时可以将某些会计道德规范直接规定为会计法律规范。而会计道德规范由于不是通过国家强制力而是依靠社会和人们的信念力量渗透到会计活动的各个方面,能延伸到会计法所不能及的地方,对会计法起到了不可缺少的补充作用。

二、会计法的文化蕴含

就广义而言,会计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或行力机关制定颁发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经济活动中2024会计关系的法律、条例、规章、制度等法律规范的总称,是通过人类长期的社会文化积淀,即不断的会计实践和法制实践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规范文化的产物。因而其文化意蕴特别丰富深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渊源方面

包括会计法在内的法的渊源较为广泛,在历史传统渊源上,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海洋法系(普通法系)国家,其主要渊源是普通法;以法、德为代表的西方大陆法系(民法法系)国家,其主要渊源是罗马法;而我国春秋时期成文法就已形成,历代封建王朝法的渊源就有律、令、格、比等,至清末民初,开始采用西方民法模式。在思想理论渊源上,西方普通法系国家较倾向经验主义;民法法系国家较倾向向理性主义;我国则较倾向主义。在效力渊源上,西方普通法系国家的会计准则一般由民间会计组织机构如美国的FASB.英国的ASC制定发布;民法法系国家的会计法规通常在公司法、商法或税法中阐述,一般由机构制定发布;我国的《会计法》由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制定颁布,会计准则、制度一类的会计法规由机关(、财政部等)制定发布。

2.立法思想方面

会计立法思想是指指导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立法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会计法律、条例、规章、制度活动的基本思想观点,这种思想观点是不能任意选择改变的,主要受制和体现在法律本位思想和经济专业思想两个方面。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法律本位思想是义务,强调人们应服从统治者的权力,2024调整会计关系的律令之类主要是维护王权和封建主的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法律本位思想是个利,强调天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024调整会计关系的法规主要是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及企业的利益;步入二十世纪下半叶,法律本位思想逐渐向社会利益转移,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共利益至上,产生和出现了社会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绿色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新兴的会计分支和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的趋向,2024调整会计关系的准则。法规逐渐地转向维护社会利益。在调控会计活动的经济专业思想方面有两种最基本的专业倾向,一种是对会计活动过程进行全面调控,不仅对会计核算、会计、会计检查、会计监督管理作出统一规定,而且还对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设置、会计人员资格要求。职称考评等亦都作出具体规定。该种立法思想要求会计法规规定得越具体越详尽越好,一般都倾向于制定具体性的会计制度;另一种是对会计活动过程只进行重点调控,亦即只对关键性的会计程序方法如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要求作出原则性的规定。该种立法思想要求会计法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般都倾向于制定较为抽象的会计准则。

3.立法模式方面

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会计法时既要受到法的渊源的影响,又要接受立法思想的指导,且还要兼顾到各个方面的利益以维护现行的社会经济秩序。但在事实上又不可能排除在某一方面利益上的倾斜,这种立法文化上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从宏观经济运行的立场对会计活动的利益关系的调整。据此,在世界范围可划分为五种会计立法模式:(1)投资者利益取向型,即会计立法以保护出资者的利益为价值取向,会计活动和会计关系的调整向股东和出资人利益倾斜,强调应按“公认会计原则”提供会计报表,该立法模式以美国文化为代表;(2)债权人利益取向型,即会计立法以保护债权人利益为价值取向,会计活动和会计关系的调整向信贷资本提供者、债券持有者利益倾斜,强调应按“真实公允”的会计原则提供会计报表,该立法模式以英国文化为代表;(3)企业利益取向型,即会计立法以保护企业利益为价值取向,会计活动和会计关系的调整向企业利益倾斜,强调应按充分稳健的会计原则提供会计报表,该立法模式以德国文化为代表;(4)税收利益取向型,即会计立法以维护的税收利益为价值取向,会计活动和会计关系的调整向的税收利益倾斜,强调应按“纳税的需要”提供会计报表,该立法模式以法国文化为代表;(5)国家计划利益取向型,即会计立法以维护国家的计划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会计活动和会计关系的调整向国家的计划经济利益倾斜,强调应按“国家计划”的需要提供会计报表,该立法模式以前苏联文化为代表。

4.国际协调方面

由于不同文化对各国的会计法及其会计实务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差异,势必有碍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和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及国际融投资,会计法的国际协调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亦正是会计文化所面临的新课题。而国际协调又可分为间组织协调和民间会计职业组织协调两种:前者如(UIV)、欧洲经济共同体(EEC)、非洲会计理事会(AAC)等;后者如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IASC)、欧洲财经会计专家联合会(UFC)、亚太地区会计师联合会(CAPA)等。这两种协调较有成效的是EEC和UFC等地区性的组织,而世界性组织的协调则难度较大。这是因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语言习俗、宗教观念等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大体一致或较接近,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就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区域文化的一些共同特点,亦即在全世界范围内就形成了一个个各有特点的地理文化圈。在同一文化圈内的国家,由于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的较为接近,包括会计法在内的制度文化亦就较为接近。而处于不同文化圈内的国家,因其文化差异较大,会计法规的区别亦就较大。故而地区性的无论是还是民间会计组织对本文化圈内的国家比世界性组织对世界各国在会计法的协调上就显得较为容易和有效。

5.实施方面

会计法的实施就是指会计法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尤其在调整会计关系的过程中所得到的贯彻执行,包括执法和守法即适用和遵守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活动皆受制于一个国家的文化环

现代企业内控制度:概念界定与设计思路_审计论文 第六篇

本文根据对亚新科集团内控制度现场研究的顿悟,从现代企业实务出发,指出COSO报告和巴塞尔委员会的2024文件对内控制度只强调评价而忽略设计和执行的缺陷,并对内控制度概念予以补充和扩展。其新颖之处在于将“作业”及其相关概念(诸如作业管理、供应链、价值链、流程再造等相关管理方法和ERP、CIMS、Internet、办公室自动化等新兴信息技术)引进到内控制度,特别提出内控制度是最优化、最简捷和最理性的作业标准或作业程序的观点。其次,根据扩充的内控概念,演绎出总体设计思路和单项设计思路。前者针对一个集团或子公司而言,其方法包括三维立体的静态结构、过程循环式的动态结构和常规/非常规事件结构;后者针对单个内控项目而言,其设计方法包括按部门、按项目和按流程。

【关键词】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设计 作业

一、引言

过去几年,我国会计以至整个管理领域对内控制度的需求日益强烈。其根源并不是控制一词所具有的“治人”与“治于人”的含义对人们的诱惑,而是在国外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的下,我国党和机关、企业及其他各类营利或非营利组织越来越倾向于将内控制度当作治本的手段,用来遏制领导干部贪污、堵塞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漏洞、规避企业及其他营利或非营利组织的经营风险和制止虚假企业会计信息流入证券市场以至整个社会等等。国家2024部门、营利组织已经制订并实施与内控制度相关的法规或政策:

1986年财政部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其中对内控制度作了明确规定;

1999年全国通过新《会计法》,将内控制度当作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和完整”的基本手段之一;

20xx年6月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

2000年11月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招股说明书正文中专设一部分,用来说明其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1997年1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施《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以便于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执业质量;

1997年1月国家实施《中华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其中将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当作“作业准则”予以规定;

、中组部等近几年也发布了一些相当于内控制度的文件(如“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营利组织特别是“三资”企业大多有一套成文的内控制度。例如接受我们咨询的亚新科集团(亚91洲战略投资集团公司的简称),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内控体系,按篇幅计算超过150万字,其中还不包括质量控制项目。

不言而喻,我国内控制制度建设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取得重要成果。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第一,党和国家2024部门以及各类组织的相关文件中所谓的内控制度在概念上并不统一;第二,我国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结构、内容和联系);第三,我国现存内控制度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严重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第四,在内控制度设计上明显存在着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第五,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认为,我国内控制度之所以存在着这些缺陷,其原因就是我们尚未注意如何界定概念和理清设计思路的问题。本文由此立论,做一些初步探讨,希望对弥补这些缺陷有所裨益。

二、何谓内控制度

(一)西方人的界定内控制度是外来语,英语为InternalControlSystem。美国是内控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像巴塞尔委员会这样的国际性银行组织对内控制度也特别关注,发布过很多相关的、有价值的文件。在西方,内控制度的概念具有历史性,是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1 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使用“内部会计控制”的术语,作为根除“大危机”中虚假会计信息泛滥的根本措施之一。

2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一份特别报告中,首次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一个企业为保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和可靠、提高经营效率、贯彻管理部门既定决策,所制订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按照这个定义,内部控制一开始就突破了财务会计的范围,包括了成本、预算等项内容。

3 1958年会计程序委员会发布《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的报告,其中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2]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内部控制制度“二分法”的由来。

4 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第12届国际审计会议上发表《总声明》,赋予内部控制新的涵义,即“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它是由管理者根据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3]”这个概念相当的宽泛,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

5 1988年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在结构上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

6 1992年COSO委员会①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即著名的COSO报告;1995年,AICPA又以《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的形式发表。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4]同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COSO报告提出的这个由“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审计人员及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因而成为迄今最权威的内部控制的概念。

7 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银行组织中内控制度的框架》的报告,将COSO报告提出的内控制度的02①包括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经理协会(FEI)、内部审计协会(IIA)、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整体框架成功地应用于银行业,并演绎出适合银行业但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十三条原则②。该报告实际上是对巴林银行失控案例的积极反应,但同时也将内控制度的范围推广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二)我国的提法

在我国,由谁在哪部文献中首先使用内部控制概念已无从查考,但在正式法规中首先有实际意义的使用似应确定为198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该规范只提到内部会计控制,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2024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这个定义为嗣后财政部发布的其他内控文件以及《会计法》所沿袭。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文件及《会计法》中基本上将内部会计控制当作会计监督的一部分。实际上英语“Controls”作为名词的复数形式可以翻译成“监督”,那么,“InternalControls”完全可以翻译成“内部监督”。

中注协的内控概念的外延比较宽泛,在其1997年实施的《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称内部控制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该定义是审计的概念,它明显地套用了AICPA在1988年提出的内控定义。

、国家、中组部、等部门的内部控制概念与上述两种大同小异,但似乎是“各有所司”:主要防范上市公司及金融、保险机构的会计信息失真;国家主要防范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资产流失和信息失真;和中组部主要防范领导干部贪污,诸如此类。

很明显,我国内控制度的概念受西方影响很大,中注协的概念明显地套用了AICPA在1988年提出的内控定义。而财政部有意识地将2024文件限定在会计控制的范围,除了行限的考虑之外,也表明我们对其他内控制度及其与会计控制的关系的认识还不成熟。

(三)我们的观点

我国内控制度在概念上基本套用西方的。西方的内控概念概括起来无非是上文所说的“三个目标”、“五个要素”、“十三条原则”。但是,西方内控概念大多由实务界特别是审计和经济监管组织所界定,因而描述性的多,对本质的揭示不够充分,同时以现成的内控制度为前提,强调对内控制度的评价,忽略了如何设计和执行内控制度③。对企业来说,这些被忽略的东西正是第一位的。我们认为,补充下列几点十分重要:

1 内控制度首先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内控制度发生在社会领域的各类组织中。在抽象的意义上,控制就是A委托B

符合性测试概念研究_审计论文 第七篇

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依赖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既然是现代审计的基础,研究和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自然就成为现代审计程序中的重要一环。研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必然涉及到审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作为一个概念涉及的是审计理论问题,作为一种程序或方法则涉及的是审计实务问题,符合性测试在审计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遗憾的是,符合性测试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作为一种方法目前在我国还都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甚至2024符合性测试的概念,在我们理论界也还存有很大的矛盾与冲突。所有这些不仅制约了我国审计理论的发展,对我国的审计实务亦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笔者以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对符合性测试概念形成一种科学的认识。有鉴于此,我们在本文中对符合性测试概念作了一些浮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符合性测试概念可见于我国诸多审计文献之中,虽然这些文献给出的符合性测试概念不尽相同,但大至可分为二类:一类认为符合性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一类则认为符合性测试的内容不包括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测试,也即符合性测试仅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的有效性。

第一类观点以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审计》为代表,其具体的表述为:“符合性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符合性测试是在了解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来确定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

第二类观点则以《释义》为代表,其具体表述为:“符合性测试是指通过一定的审计方法,测试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运行与相关内部控制的符合程度。通过符合性测试,注册会计师便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进一步评价,并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不难看出,上述二类符合性测试概念的矛盾和冲突集中体现在符合性测试的内容(或对象)是否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因此,搞清这个问题就成为解决符合性测试概念矛盾和冲突的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把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看作一个过程,然后我们再把这一过程按进展程度作一划分并作些,籍此或许能够有助于弄清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

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个过程,大体上要经过以下一些步骤:

1、调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把调查了解的惰况记录下来形成工作底稿。内部控制制度调查记录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即调查表(问卷)、文字表述和流程图。

2、进行穿行测试。所谓穿行测试就是指在每一类交易循环中选择一笔或若干笔业务进行测试,以验证工作底稿上描述的内部控制制度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穿行测试(Walk-Through Test)也叫全程测试、了解性测试(Test of Understanding)、摇篮—一坟墓测试(Cradle to Grave Tests)。实施这种测试的目的在于防止工作底稿中对内部控制的描述出现偏差;

3、初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注册会计师每次审计时,在了解了内部控制之后,应对控制风险作初步评价。由于在这一阶段,注册会计师尚未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仅对内部控制作了了解和描述,因此,初步评价只能从内部控制的设计角度进行。初步评价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审计程序,其实质在于把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现有模式与理想模式进行比较,从内部控制的设计方面找出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不足,以及这些不足可能对会计系统产生的影响。这里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企业所设计的内部控制的系统性、有效性、协调性以及内部控制的适用性等方面。“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内部控制问题或调查表’。‘内部控制问题式调查表’是将内部控制的各个要求以问题方式列出的一种表式。因此,‘内部控制问题式调查表’实际上是理想控制模式的一种表示形式,它使理想控制模式具体化,使审计人员易于用理想控制模式对实际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初步评价以后,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内部控制完全不能依赖,注册会计师或者放弃接受委托或者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一般要评查),如果这样,内部控制的研究。评价到此即告结束。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内部控制可以依赖或部分可以依赖(仅从制度的设计角度)且对实际存在的内部控制运行状况的检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注册会计师则要进入下一道程序;

4、对内部控制在受审期间运行的状况进行检查。这里的检查实际上就是查看内部控制在整个受审期间是否按照设计的要求有效地运行,其实际运行的状况与制度设计的要求符合程度有多大。因为,设计再完美的内部控制,如果没按要求运行,内部控制只能形同虚设,注册会计师同样不可对其依赖。注册会计师仅在满足下列条件下才对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1)存在可以依赖的内部控制;(2)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可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这里的检查方法可以按交易测试和机能测试分别进行。所谓交易测试就是对某一交易事项的突个流程或整个程序所采取的一切控制措施进行审查,其目标在于查明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信息流向,查明信息流经的控制环节是否都在发挥控制功能,其发挥的程度和效能如何。交易测试一般应按交易循环进行,注册会计师从每一交易循环中选择出若干交易事项进行测试,这里的测试既可以顺查也可以逆查。交易测试的实质在于是对内部控制在一个较为狭窄的时间范围内所做的横向检查;所谓机能测试是指对某控制措施(控制点)在整个受审期间是否一贯地有效执行所进行的测试。这种测试要求注册会计师从内部控制中选择出若干关键控制点,并对受审期间内所有经过这些控制点的业务进行控制情况检查(抽查)。所谓关键控制点是指一旦这些控制环节的控制失控,错弊就极易发生,符合这种特性的控制环节,就可称之为关键控制点。机能测试的实质在于是对关键控制点在整个受审期间所做的纵向检查。交易测试结合机能测试可以便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较为镇密地、有效地立体检查,这里的检查仍为抽查。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后,接着就要进入下一个程序;

5、对内部控制的再评价。通过上述几个程序,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设计以及运行情况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注册会计师要对整个内部控制的情况也即控制风险水平进行再评价,看其控制风险是高还是低。将控制风险评价为高水平,意味着内部控制不能及时防止或者发现和纠正某项认定中的重要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很多认定或者所有认定的控制风险,都被评价为高水平,那么,注册会计师就应考虑是否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对控制风险的评价,是为了确定完成审计工作所需执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评价控制风险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实质性测试的适当性。至此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的一般过程就全部结束。

[1]?[2]??下一页

积极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_会计论文 第八篇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概念框架是会计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一方面,概念框架的许多内容来源于对实践的归纳、总结,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会计理论来说,概念框架比较具体,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连结点。在国际会计趋同的今天,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念基础之上,否则概念基础不一致将给会计准则和会计的国际化带来诸多障碍。而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建设和会计理论完善的最佳时期,因此,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乃当务之急。

要从根本上整顿我国会计信息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资本市场,稳妥地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除了健全法制、规范市场、加强监督等措施外,重构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是必不可少的

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势在必行

风行世界,无奈尚需完善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of?Financial?Accounting,CF)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2024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等3个文件中。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了规范公众公司的会计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了一系列会计准则,但事后人们发现各项准则在概念运用、处理程序与方法上缺乏协调性,甚至相互矛盾,为此,人们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制定一个概念框架以统一概念、协调矛盾和指引方向。FASB于1976年率先提出了“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的研究计划,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等文件形式予以发布,到2000年已经发布了《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非营利机构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等七个文件。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IASC也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报告,对国际会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谓概念框架,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它是一个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系。这个体系能指导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也就是说,概念结构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协调一致的系统,是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FASB在发表的第二号概念框架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前言中写道: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美国FASB的概念结构,所讨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会计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特征、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一份名为“财务报表概念”的文告,认为财务报表概念框架的目的是描述那些指导建立和使用通用目的会计原则的概念。它所讨论的概念主要有财务报表的目标、效益与成本约束、重大性、信息质量、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计量、公认会计原则。英国发布的“原则报告”指出,确立指导对外财务报表编报的概念,主要目的是为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与审查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内在一致的参考框架。它还可在特殊情况下为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提供依据,所讨论的概念分别是财务报表的目标、信息质量、报表要素、确认、计量、财务信息提供、报告主体。澳大利亚发布的“会计概念报告”中明确说明:会计概念报告确定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编报所必须遵守的基本概念,即它们直接被财务报告实务所遵守,而不象其他国家,概念公告只是理论,通过评估、指引会计准则来间接影响会计实务。这份概念报告讨论的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的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确认、计量、财务信息的列报。葛家澍,刘峰综合其他国家研究的概念框架,认为财务框架概念结构实质上是由一些财务会计最为基本的概念所组成,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目的在于指导框架准则的制定或应用。

一般认为美国FASB的SFACs最能代表概念框架项目。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ASB)、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也都发布了各自的概念框架,只是名称不完全相同:

1、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Framework?for?the?Preparation?and?Presentation?of?Financial?Statements,IASB?Framework)?.

2、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of?Principles?for?Financial?Reporting)。

3、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称为“一般会计”(General?Accounting),分为:“财务会计概念”(Financial?Statement?Concepts)61段和“财务报表编制的一般准则”(General?Standards?of?Financial?Statement?Presentation)12段两部分。

4、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称为《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of?Accounting?Concepts,?SACs)共4份,但也简称为“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

虽然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名称不尽一致,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对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为其提供一个更一致的概念基础,并作为评估既有会计准则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发展新会计准则。具体而言,这些概念框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性。

第一,在概念框架的名称上,美国等国家把概念框架称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加拿大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其为“编报财务报表概念框架”,英国则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名称虽然不同,但这些概念框架都与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2024。

第二,各国会计界对财务信息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问题的认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投资、信贷决策的信息需要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

第三,在“安然事件”之前,似乎愈来愈多的国家或会计组织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从“真实性”的“公允性”转向“决策有用性”。这一概念的转变将导致对传统单一的会计模式进行修正。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不同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可能互相结合。

第四,许多国家和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作为一份(或一系列)单独的会计文件而与会计准则分开。概念框架主要评价现有的准则并指导新准则的制定。在一般情况下,它并不用来直接规范会计实务。因此,绝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置于会计准则体系之外,以便在发挥对会计准则的指导作用时,保持概念框架本身的性和灵活性。

然而必须承认,迄今为止,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份权威的概念框架能够充分地指导财务会计和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制定工作,许多会计与财务信息披露问题只能就事论事地加以解决。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概念框架对2024会计问题进行评论,而无法就许多基本问题达成共识。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所有的概念框架虽然都列示了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但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应满足哪些特定使用者的需要或哪些方面的信息需要,还未达成一致意见。2024会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等也悬而未决。总之,概念框架虽然在指导会计准则制定、促进财务报告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本身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步履蹒跚,不减世人美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一般认为,西方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70年代。在此之前,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职业团体及一些著名会计学家的2024专题研究报告。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原因是:

(1)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明显落后于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7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企业兼并、租赁、物价变动影响和国际结算等。因此,迫切需要许多新的会计技术方法和新的会计准则。

(2)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这样,与会计准则2024的一些重要的会计www.c

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_会计论文 第九篇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述

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概念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Conceptual?Framework?of?Finacial?Acconunting,CF)专门术语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2024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等三个文件中。

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解释,三概念框架是一个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相互关联有内在逻辑性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也就是说,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套把目标和2024联的基本概念联结起来的凝固体系,是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2.?西方会计学界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动因

最近一二十年来,西方各国会计学界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纷纷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研究。为什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浓厚兴趣呢?7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制订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学会以及一些著名会计学家的2024专题研究报告。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严重冲击,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完整的和规范性的会计理论框架,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订和约束会计实务。究其动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明显落后于环境形势和会计实务的发展。7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呈现“滞胀”状态,给会计实务带来许多新问题。如企业兼并、租赁、养老金计划、物价变动影响、国际结算、国际税收、外币折算等重大会计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许多新的会计技术方法和新的会计准则。(2)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与会计准则相关的一些重要的会计文献往往观点不一,甚至于相互抵触,从而导致会计实务的混乱,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强烈批评。

这样,在大批财务会计准则后,当人们发现在概念运用、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上不一致或出现分歧时,才感到有必要对基本概念进行研究,以统一概念、协调矛盾和指引方向。因此,70年代中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首先展开对概念框架的研究,以便为纠正会计实务中的不足和发展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随后,英国、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都先后对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发布了阐述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报告。

3.?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就西方会计学界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当属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从事得最早,也最具有代表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6年提出的名为“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SCOPEANDIMPLICATIDNSOF?CONCEPTUAL?FRAMEWORKPROJECT)的研究计划中指出,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及相关的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1)确认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2)对财务报表要素作出定义。(3)评估财务会计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4)解决如何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5)某些重大财务会计问题。

4.?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一贯性,缩小不同准则之间的不一致或冲突,限制实务中相同交易的多种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会计准则的规范化。

第二,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与

限性,据以作出恰当的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第三,可以给会计准则的制订及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方向,而且,它还能减少准则制订过程中的个人偏向,抵制不同利益集团的压力。

第四,有利于会计理论的发扬光大和观念更新。概念框架既充分肯定了传统框架理论中可以继续适用的合理部分,又努力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或基本概念的相应转变与发展。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

在我国,尽管基本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很相似,但不得将其等同看待。因为:

首先,从中西方会计准则体系比较来看,美、英等国,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把概念框架作为一份(或一系列)单独的会计文件于会计准则进行公布的,只不过各国对概念框架的称呼不一样,如美国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之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而我国将会计的基本概念归集到基本准则之中,并没有另外单独公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其次,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适用范围来看,《企业会计准则》(下称《准则》)虽说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但在实际运行中愈来愈表现出缺乏调整力度的问题,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感到无所适从。如,在我国非盈利性组织会计通常运用现金制,而《准则》明文规定一般企业必须采用应计制。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暴露了《准则》适用性所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内容来看,《准则》目前存在着会计科目表达抽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会计要素定义不够科学、完整等问题,因而,尚不能用来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

那么,究竟如何处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准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准则》的出路又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1)“同一论”。即将《准则》认同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对之进行适当修改。(2)“并存论”,即在对《准则》进行适当修改的基础上,再构建一份概念框架,这样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就分成三个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基本前提概念、《准则》、具体会计准则。(3)“替代论”。即取消《准则》,重新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不同的观点将导致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同的基本内容和运行效果。笔者赞同和主张第三种作法。因为:(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式可以避免基本会计准则理论深度不够、理论阐述不多、有些原则空泛抽象、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摆脱因具体会计准则的修改而不断修改的局面。而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可以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充分论述,以便在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实践起指导作用。(2)运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可以避免《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的重复问题。如对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与计量,在具体会计准则的要素中必然要涉及。(3)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代《准则》之后,也就不存在所谓《准则》的适用范围问题,而是将其作为评估、理解和发展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4)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代《准则》,可增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理解。

?[2]??下一页

试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构建_会计论文 第十篇

一、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历史沿革及其作用

所谓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指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

纵观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形成的历史,始于20世纪30年代Paton提出的以会计假设为起点的会计研究,其奠定了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研究的基础。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会计假设及以此为基础的原则受到了全面挑战。以会计假设为研究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其自身的缺点诸如缺乏首尾一贯的一致性以及其本身是一个简单的抽象范畴,受到各方的口诛笔伐。伴随196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提出,以会计目标为研究起点的财务会计研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师协会制定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框架的主要目标。从此,以会计目标为研究起点,“目标——假设——准则”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模式纷纷为各国效仿,为会计研究的发展,也为财务报告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诞生无疑为促进会计理论的完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会计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对占主导地位的会计理论观点的高度总结,是对各种抽象的会计概念进行具体的理论说明。

2.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规范会计实践的指南。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起指导作用。从以“假设——原则——准则”转向“目标——假设——准则”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模式,均产生于实践,并且是在实践中不断提炼,上升为理论。同时,它还可以评估并完善现有的准则,并对制定新的准则指明方向。

二、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研究的现状

(一)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产生、发展及其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发展经历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历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1951年下半年起,我国就实行了分部门、分行业、分所有制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这与当时的计划经济是相适应的,但是对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几乎停滞。二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会计也由实务(会计制度)到准则(基本准则)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其研究方向逐渐转向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对此,分别提出了以下不同的观点:

1.同一论。该观点认为,我国1992年会计改革推行的基本会计准则即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基本会计准则只是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普遍适用的一般原则,财务报表的要素、要素定义、内容、分类、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做出原则性的规定,相当于西方所提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该种观点在我国会计改革的初期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的。

但是,笔者认为,如果现在还将此种基本会计准则认同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未必恰当,因为它会削弱会计准则中基本概念体系的指导作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偏重于理论性,而会计准则的发布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把一个具有相对科学性、权威性的概念结构置于带有行政命令性质的准则之中,着实不妥。

2.并存论。该观点认为,应在准则基础上,再制定一套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以指导准则和会计实务。这对已有的准则变动较少,似乎更容易让人接受,但长此以往在准则外另立一套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有可能在会计概念的阐述上会重复,既不经济,也不能提高效率。

3.替代论。即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替代准则(基本准则),用以指导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其优点显而易见,与国际惯例接轨。但是其理论性太强,实务性不够,会使一般的会计工作者望而却步。

(二)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替代准则(基本准则)的必要性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原因有三:

首先,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代替基本会计准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转换,更多的是对重要理论问题充分论述,以便在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同时,具体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可以考虑到中国大多数的会计工作者文化层次较低的现状,能兼顾他们的利益。

其次,现行的基本会计准则理论性、层次性不强,过于抽象。有些理论问题,如会计本质、会计对象等并没有做专章描述。有些概念,在原有的准则中理论说明还不够,例如,第三章到第八章,其对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标准,不是把握各类要素的共同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做出一种原则性的规定,而是直接阐述各具体项目的确认与计量标准。因此,应另立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以替代基本会计准则。

最后,借鉴国外的做法,英、美都将概念结构于准则予以公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也认为:“概念公告不像准则公告,概念框架不要求成为公认会计原则,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没有建立描述特定项目或事项的会计程序或披露实务,而这些是由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发布的。”并且,准则由行政机构发布,具有强制性。作为概念结构而言偏重于理论性,指导具体准则和实务。

[1]?[2]??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