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阅读的这篇六篇共有12607文字,由萍傅建认真更正之后发布。如若你对此篇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改进或者修正,请告诉我们!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第一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背景和特点。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4. 培养学生对诗意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
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出示一幅扬州图,向学生介绍历史上的扬州背景,并谈论扬州文化的繁荣。引导学生思考“扬州初逢”这个题目所暗示的意义。
2. 导入课文(15分钟)
教师讲解杜牧及其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背景。简要介绍杜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他与乐天的友情。并对诗歌的主题进行梳理。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2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从韵律、格律、押韵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语言魅力。
4.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每一个意象所代表的含义,以及诗人对初次相见的情感表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5. 欣赏和理解(1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古筝演奏《扬州慢》,并讲解曲中的音乐意象与杜牧的诗歌有何异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杜牧的文学成就和扬州文化的内涵。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对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理解了诗歌的语言魅力。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 学生能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来进一步理解诗歌。
六、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欣赏。
2. 学生可以进行扩展阅读,了解更多杜牧的作品和扬州文化相关的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第二篇】一、说教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学习古诗文来感受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本文是一篇酬答诗,作者通过对好友赠诗的回答表现了自己豁达的人生观。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备课。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积累,基本词汇、常见修辞等等都有了较为自如的把握。对于诗歌这种文体,他们已接触过很多年。但由于对诗歌这种文体的情感把握还不够精准到位。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口语表达及写作的环节,学生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以及诗中蕴含的情感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谈话、讨论法、PPT辅助教学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将学生带进语文学习的氛围中来,因此,导入新课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入手,为学生补充一些他们可能不太清楚的知识。我先会补充“酬答”这一古代文人社交传统。用PPT出示一些酬答诗,如《闺意献张水部》《赠李颀》,引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这首诗是酬答诗当中的“答”,其中有些内容与赠诗是相关的,所以我会在简单介绍刘禹锡生平之后,用PPT出示刘禹锡所酬答的白居易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赠诗,并稍作讲解。有了背景知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才立体、完整。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朗读可加强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感受,可加强语感;默读可加强学生对文章框架的整理能力,可训练学生的逻辑性,尤其是诗词这类非常富余音韵美的文体。因此,在本课开始,我会给同学们3分钟,请他们用大声朗读的方式初读课文,同时请学生结合注释简述一下全诗的大意。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对诗文内涵有了整体上的把握,为我们下一步从细节上深入做好了准备。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是如何支撑逻辑框架的,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细节信息是如何通过逻辑框架服务于主题。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PPT按诗文顺序所涉及的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问题的方式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我们要理解本诗的内涵及情感,就须将本诗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对比白诗,来看看刘诗第一联为什么要这样写?
2、第二联有什么典故?暗含了怎样的情感?
3、本诗的第三联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对比两首诗品析一下这两句。
4、第四联质朴清新平实,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诗文的四联,内容上涉及了内容、语言、手法,通过从这三个层面的把握,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文章主旨。
(四)巩固提高
我们学过的诗中,常常蕴含一些人生的哲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者你听说过哪些类似的诗句?简述说明了哪些道理?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利用我们本节课的思路:内容、语言和手法结合分析,并组织语言表达。分析的过程也是学生一种自学方式,口头表达又是训练交际能力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对于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情感升华。因此我会在回顾了内容和知识点之后,进行情感上的总结。如下:
遇到挫折后,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叹息抱怨,而是勇敢豁达地继续生活下去
作业课程实践性地拓展延伸,也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基于此,课下请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下节课点评。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文章的关键字句和情感走向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析唐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说明:这是七年级“唐诗精华”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沉浸文本,指导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进行诗歌的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品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趣)引出白居易的诗
二、释题
(讲清“酬”、“初逢”、“见赠”三个词语)
三、品析朗读
1、让学生自由小声的朗读,初步感知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联系课文,阐明理由)
2、从刘禹锡的诗文中,你感觉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2024刘禹锡的诗文)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是什么?
(与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对应着讲。)
四、小结
回头总结诗人的心情脉络,注明朗读起伏节奏。
(板书)
昂扬乐观
凄凉
伤感苦闷
五、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
2、围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写一段话
3、课外寻找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第四篇】一、说教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传达了刘禹锡在经历了二十三年的贬谪后,仍然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当遇到逆境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也于第五单元单元主题相契合。
《新课标》要求在古诗教学中,初中阶段要达到让学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因此本课教学从语言着手,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触摸古诗中的情感基调。古诗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要有效利用诵读、想象等手段,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说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三、说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2、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四、说教法
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这节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想象入境法、联系扩充法。
五、说学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法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感受、大胆想象、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简介诗歌背景。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接着向学生展示诗歌的写作背景资料,进入本课的学习。
(在这一环节中,导入语的设计应该简洁直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的目的,引发学生的共鸣。这个导入语还暗示了诗歌的主旨,对下一环节读懂诗歌起到一定的作用。简介写作背景,是本课教学中必要的一个环节,否则诗人的情感和精神品质就不易被理解。这一环节,为下一步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
第二环节: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指名读。
(这一环节以诵读贯穿始终。诵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同时增强古文言语感,提高品悟能力。采用不同形式诵读,让学生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利于把握全诗的情感,同时指导学生,读好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
第三环节: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词间蕴含着幽微意蕴,跳荡着节奏张力。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再次回归诵读,读出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品析能力。)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诗歌的后四句在情感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环节的诵读,是为了让学生来感受这种变化,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抓住重点诗句,让学生去理解想象,进入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同时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说,发展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对古诗名句的多元解读,我向学生出示刘禹锡答和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抽出其中的名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让学生解读,进一步感受诗人的豁达乐观胸怀;之后,再向学生出示一份今人对这两句是的解读文字,引导学生对古诗名句的多元解读,实现名句教学的重点突破,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中包含的哲理。)
5、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教学环节引入诗人的另两首诗,同时简介创作背景,使学生对诗人顽强豁达精神有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作品走向生活,从情感走向精神,创建大语文的学习情景。)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再次回归诵读,始终抓住古诗文教学的根本,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发展阅读能力,提高学习素养,培养学习兴趣。)
第四环节:总结归纳,试背整首诗。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语文一科更是如此,只有背诵下来,才可能被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抓住背诵,就是抓住了学习的根本。为促进知识的转化,这中间插入一个补写诗句的小练习,用优美的语言补写出自己对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紧扣诵读、咬文嚼字,辅以拓展延伸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感知情感、感神,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使学生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第五篇】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2、了解诗人。
3、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4、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认识诗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体验。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诗人以诗传情,以诗言志,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作品。
二、作家作品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作品集为《刘宾客集》
三、复习诗歌鉴赏方法
1、赏意象(描绘了什么?)
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
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写作手法。)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四、写作背景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xx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五、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六、学习诗歌。
(1)注释。
(2)译文
61548;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翻译:
6154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翻译:
6154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翻译:
61548;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3)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2024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4)思想内容
诗人被贬回来后心情惆怅,但并没有沉沦,他襟怀豁达,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全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第六篇】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xx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学生自读这首诗,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者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啊。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导思:①诗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千帆”“万木”又比喻什么?②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
提供刘禹锡的另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诗,进一步理解他的豁达乐观胸怀。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提供今人对刘禹锡这两句诗的解读材料:
人生何不是如此,生命拥有了青春和活力,人生填写了奋斗和收获,必须要“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新的必然要替代陈旧,诞生与死亡都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生命永远延续的催化剂,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面对老去,应该释放大度、无私、宽容和坦然;
面对青春,应当获取拼搏,谦逊,珍惜和自律。
这才是健康,发展,文明和生机勃勃的人类生命链。
这是我读懂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后人赋予的哲理: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我们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感叹,相反,应该把我们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
教师讲解:
“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间,你我只不过是一蚍蜉而已,我刘梦得今日虽已是“沉舟病树”,可我之后,依旧千帆竞发,万物争春啊!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多么顽强!多么的积极和乐观。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一是诗句中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豁达乐观和不屈不挠不怕打击的倔强意志。
5、“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怎样理解诗句中的“长精神”?
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之今的成语。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8、完成下面的填空,对名句说出自己的味道与理解。
后你的一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
————————————
————————————
四、总结归纳。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五、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诵读,了解诗歌内容——赏读,体会诗人情感——回读,共鸣诗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