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所阅读的此篇共有15919文字,由安国鸣认真修改之后,发布于meiword.com。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运用微信开展企业文化宣贯的策略研究论文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篇 运用微信开展企业文化宣贯的策略研究论文
微信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兴起,因为它不仅具备其他大多数通讯软件的普遍功能,而且为人际关系网的构建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有趣的交流与互动方式。“当一件工具与‘人性’和‘需求’发生联系,那它就不仅仅是工具,会渐渐变成一种‘生态’。”(朱艳婷,20xx)微信的成功就在于它展现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功能优势和前所未有的社交理念。(一)运用微信开展企业文化宣贯的功能性优势1、跨平台、跨运营商,通信成本低微信软件本身是免费的,适用于各类手机系统,不受运营商限制。在2G/3G/4G网络下,传输各类数据仅耗费少量的流量。同时信息传播范围广,无论远近,均可通过微信发送消息,传输效果丝毫不亚于传统。对于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而言,一个月十几元钱的流量包费用就能达到随时与家人、朋友、同事联系的目的,微信因而成为他们的首选。特别是在WIFI环境下,使用微信将不需任何流量费用,通信成本大大降低。2、立体化的展现方式,增加沟通趣味性,减少距离感与传统依靠生硬的人机对话相比,微信能够实现内容丰富的多媒体传输。既可以发送附带表情的文本,又可以传送留言、发送多媒体文件。在网络较好的情况下,还能轻松进行视频通话、实时对讲,一改以往单一的文字输入方式,使沟通变得更加立体鲜活、富有情感。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让企业员工们更乐于与领导和同事们交流,加深员工情谊。微信的出现“让我们在半熟社会里找到了可以快乐沟通的对象”(吴银平,20xx)。3、实现互联网络由“弱关系”转向“强关系”,圈子交流私密化与微博等手机媒体不同的是,微信的社交圈基本上是熟人社交,正如杜子建所说:“微博和微信最重大的差异只在于――微博玩的是消息,微信玩的是关系”(杜子建,20xx),因而微信更加注重情感交流,利用“朋友圈”功能,可以在封闭的熟人社交圈内,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非微信好友不可查看。一方面使得熟人“强关系”进一步稳固,另一方面也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意义。当然,通过“弱关系”结识的朋友,也可以在接触过程中逐渐向“强关系”转化。4、信息推送更具时效性,方便共享微信公众平台拥有自己的目标订阅用户,在信息投放上更具精准性。平台每天向用户推送各类通知公告,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件披露、思想类和励志类信息,即时发送至用户手机,变主动阅读为被动阅读,节省自行上网查找信息的时间,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企业通过对目标客户的精准人群定向,有针对新地点向这些目标客户推送信息,能收到比在传统网络媒体更好的效果。”(连花,20xx)(二)运用微信开展企业文化宣贯的实用性优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身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一致,传统的企业文化的宣贯方式必然要做出调整与改变,微信的出现恰好为企业文化宣贯方式的与时俱进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运用微信开展企业文化宣贯的诸多有利因素,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对微信平台的使用。1、节省开支,降低宣贯成本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少数人或一两个部门所能完成的工作,也不是仅靠进行几次宣贯培训、或开展几次活动就能取得效果的”(杨永昭,20xx)。当宣贯内容较多、较重要时,往往还需要不断举行大大小小的会议,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相似内容,这极大的增加了企业文化宣贯的成本,对宣贯效果而言也并非明智之举。相比之下,利用微信平台,可以进行交流、视频转载学习,会议精神可及时通过图文传达,生动形象,而且内容全面,方便员工们随时随地不断地学习和领会会议精神。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是不需要额外费用的。 2、减少环节,提高宣贯效率目前,在许多企业当中都面临着“员工分布广,工作距离、沟通距离远的现状”,因此“利用新媒体平台集约化、远程化建立一个有效的、便捷的、统一的沟通宣贯渠道”(王海霞,20xx)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微信平台上,大家在同一个公共平台和群组之中,同时接收会议内容,省掉许多环节。不仅如此,通关过微信进行信息传送,有效避免一些员工在传达会议内容上的错误理解,直接有效的把信息发送给了每个人。在公共群组中,企业员工还能就宣贯内容展开讨论,领会会议精神,分享个人理解和学习心得,极大的提高了会议内容的贯彻和落实力度。3、打破限制,增加宣贯机会传统的企业文化宣贯方式面临许多限制,每一次集体活动都要召集员工到指定地点,在时间、空间上都要考虑周全,因而宣贯活动受到很大限制。而微信平台可以直接把这些内容同时呈现在每位员工的手机上,就效果而言微信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微信平台的宣贯机会是随时存在的,运营团队可以借助任何热点新闻、焦点事件以及关系到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展开宣贯,“信息推送时间的灵活性与固定性相结合,增加了新闻的时效性”(赵亿,20xx),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渗透。4、提高知名度,增强企业竞争力公众号是微信的主要服务之一,近80%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企业和媒体的公众账号是用户主要关注的对象,比例高达73.4%。④企业公众账号的内容推送可以起到企业形象宣传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代表,也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外传播渠道”(刘铁,20xx)。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微信公众账号所蕴含的能量是无法估量的,打造一个优秀的微信公号,已经成为当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微信公众账号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互动的营销方式,因而是企业提高知名度和占有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第二篇 运用微信开展企业文化宣贯的策略研究论文
最新数据显示,截止今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①,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5.57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xx年的81%提升至85.8%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信用户数量的飞速增长,也预示着“微信时代”的必然到来。如果微信只是工具,也许它不会引起我们太大的关注,但微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对于许多人而言,它已经取代了、QQ成为新的沟通方式。企鹅智酷发布的《腾讯:20xx 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显示,微信的用户群体非常年轻,近一半用户年龄低于26岁,近用户年龄低于36岁。微信用户的职业分布比较集中,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是比例最多的4类职业。从该报告中可以看出,企业职员占职业分布图的31.9%,是微信用户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一部分。③第三篇 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论文
河南民间美术作品种类繁多。以下2024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符号特色的阐述将从曾实地考察过的几项艺术作品展开:2.1 淮阳“泥泥狗”淮阳“泥泥狗”是对淮阳泥玩的总称,它以黑色做底,周身施以艳丽的纹饰,极具观赏价值。淮阳“泥泥狗”既是原始文化中的精神艺术产物,又是联系人与女娲氏、伏羲氏二神的纽带,通过对它的探究使人们对原始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下从两个方面讨论淮阳“泥泥狗”的艺术特点:(1)造型上。淮阳“泥泥狗”造型古拙、怪诞,这与其地域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几个淮阳“泥泥狗”所具有的地域特征符号:1)图腾符号。淮阳“泥泥狗”的许多造型都来源于远古部落的图腾,这些远古的氏族文化为“泥泥狗”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就像“猴头燕”便是对伏羲氏和女娲氏图腾的继承与创作。2)生殖器符号。淮阳“泥泥狗”的很多造型都是对男性生殖器符号的艺术化变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人面猴”,还有独角兽头上的角也是对男性生殖器的直接变性,这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思想来源于原始先祖对生殖器官的崇拜。(2)形体纹饰上。淮阳“泥泥狗”的造型与纹饰与祭祀和祈子相联系。它的纹饰图样实质上都是一些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近似符号或花纹,这种表现形式反映出“泥泥狗”的内涵核心就是繁衍生息。其中较为典型的纹饰有太阳纹、女阴纹、花草纹、类蓝纹等等。在具体的绘制过程中,点线符号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短线、圆点的不同摆放,形成了装饰感极强的抽象符号,这些装饰符号呈现在怪拙的泥泥狗身上,犹如原始的印记,释放出一种原始文化的野性味,反映了强烈的生殖崇拜意识。2.2 浚县“泥咕咕”浚县“泥咕咕”同样是河南民间美术中的黑底泥玩,它因其尾部有孔,并当人对着孔吹气时能发出类似斑鸠“咕咕”的叫声而得名。浚县“泥咕咕”的早期造型以隋末时代的英雄人物为主。相传“泥咕咕”起源于隋末瓦岗李密起义时期,战后存活的士兵用泥土捏制泥玩祭奠死去的战士。长此以往,“泥咕咕”的创作技艺便流传了下来。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几个方面的浚县“泥咕咕”的创作特点:(1)鸟题材的广泛运用。鸟是浚县“泥咕咕”创作时的一个重要题材,该题材的运用可追溯到古人对鸟的信仰与崇拜。浚县“泥咕咕”以鸽子和斑鸠的造型最为常见,据悉古人将鸟类作为崇拜的对象时因为它们的产卵率和存活率都大大高于常人。对于鸟类“泥咕咕”的造型创作都是尽量简化头部和尾部的造型,却极力夸张肚子,给人一种稚气可掬的观感。(2)英雄主义情结的体现。浚县“泥咕咕”的产生由来便是隋时士兵为了祭奠死去的战友。因此,英雄人物也是“泥咕咕”创作时常常会采用的原型。所以像三国或隋唐人物的一些特色之处。例如,关公的大红脸、秦琼的秦家锏、罗成的罗家枪都是“泥咕咕”的制作师傅们能信手拈来的。(3)花草纹饰的充分利用。浚县“泥咕咕”除了人物面部和动物头部之外,其装饰几乎都采用了花草纹。就像古代骑兵水袋上也是清一色的花草纹装饰,细腻、流畅的花草纹就如同一枚生命力旺盛的徽章,蕴含着中原地区特有的创造力。浚县“泥咕咕”的源远流长与其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泥咕咕”的制作材料是一种可塑性极强的土质,名叫黄胶土,它产自浚县附近的黄河故道。黄胶土粘性较大,仅需经过烘烤或风干就能形成紧密的泥塑作品,并不需要烧制。黄胶土的运用为“泥咕咕”的创作赋予了地域上的优势。2.3 滑县木版年画滑县木版年画,作为一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遗留产物,在当地被人们以“画轴”称之。释道儒三教人物、各个行业中供奉的诸神、祝福年画等多为滑县木版年画的取材范畴。木版年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家族谱、中堂、对联。下面是对滑县木版年画的特色:(1)在内容上,滑县木版年画属于风俗类的木版年画,它的创作灵感多来自于民间的古老传说与信仰。古代“天神赐福”、“观音送子”等思想都在木版画中有所体现,表达了农耕时期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以及普通百姓对天神的崇敬与膜拜之感。(2)从绘画风格来看滑县木版年画是典型的手工画,其上色方式是用水稀释过的颜料来作画,所以整个画面呈现丰富而雅丽的色彩效果,淡黄通常作为整幅画的主色调,并且画面中很少用到其对比色――紫色。采用清水稀释后的颜料做出的画作,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3)在制作上,滑县木版年画以单线手绘为主要表现方式,手工艺人通常采用不同的色调和画法为不同的图案做加工。值得注意的是,滑县木版年画把字和画做了非常好的结合,通过对联、横批与图画的配合,使其即文雅又大气。总之,滑县木版年画是极具我们传统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的瑰宝。第四篇 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论文
河南民间美术是对民俗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民间美术作品都能追溯于当地的岁节时令、神话传说或古老图腾等。“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户户贴春联……”,不仅如此,各家各户的大门上还要贴门神。在河南人们惯用的门神像多为秦琼、尉迟敬德、五福临门、和合二仙等。在农村,人们还会在门口或迎壁墙上贴上一个“福”字,底下或会配着一条“喜迎新春”、“开门见喜”或“欢度春节”之类的吉祥话。农历六月初一被人们作为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在农村,这一天又被称为“过小年”,人们用贴着“福”字的簸箕盛满新收的小麦,与人分享丰收的喜悦并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在端午节这一天,你会不时见到一些挂着精美的香囊,系上五色彩线的小男孩在人群中嬉戏玩耍,还有漂亮的小女孩们会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黄色绣花鞋,就连尚在襁褓中的婴孩也会换上母亲特质的五毒肚兜。孩子们穿戴凝结着母爱的衣饰在节日中畅游,这不仅让妈妈们得到极大安慰和满足,也为传统的端午节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河南民间美术同样与许多古老神话紧密相关。据悉淮阳“泥泥狗”中的“人祖猴”就是根据远古神伏羲氏的神像变化得来,而在人们常见的“三足蟾”也是由川西北古羌族水神信仰演化而来。还有从远古流传至今的龙图腾和凤图腾,无不展现了民间遗俗与民间美术的关联。而人们根据自己的传统遗俗生活着,这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也从侧面展现了民间美术的生命力。第五篇 细胞培养论文
关键词细胞工程;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细胞工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性很高的一门学科,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命遗传物质,以获得具有目的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它既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工具,在高校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1-2]。学好这门课程,将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及与细胞工程2024的生物技术产业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授课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认知并对该领域产生兴趣,系统把握相关原理、方法、技术和进展;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结合细胞工程的特点,就提高细胞工程教学的质量进行探讨。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1组建教学团队
为了解决教学内容学科跨度大、背景不同的问题,打破传统的一人一课的教学模式,组建教学团队,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一模块由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力争紧跟各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
1.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现代教学思想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学习与讨论;定期组织在教学方法上有建树的专家进行听课和有针对性的评课;督促教师认真备课,业务上要精益求精,特别要求教学内容要紧跟学科前沿,使自己成为本专业的真正专家和学者,站在本专业知识发展前沿。同时不定期展开自评和互评,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融合科技发展,改革、更新教学内容
细胞工程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综合性学科,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即要注意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要保证授课内容的全面、趣味、实用。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目的和现有教材,在课程内容上,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细胞工程基础,包括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细胞培养的基本设施、条件、方法和技术等;二是植物细胞工程,包括植物组织培养、脱毒与快繁、单倍体诱导与育种、胚胎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和人工种子技术、原生质体融合、染色体工程、转基因技术等;三是动物细胞工程,包括动物细胞培养、细胞融合、染色体工程、细胞重组与克隆、转基因动物与生物反应器等;四是细胞工程的实践与应用,包括细胞工程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进展,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等。
此外,由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量增长迅速,细胞工程的研究内容也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调整并更新教学内容,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掌握生物工程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把这些动态、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攻关的重大课题融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讲解“克隆技术”时,及时把国内外最新的成果向学生传播,包括20xx年12月14日韩国孔一根教授通过一只成年雌性土耳其安哥拉猫的表皮细胞克隆出3只含荧光蛋白的白色小猫;20xx年1月Cloning and Stem Cells杂志网络版报道,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烟台毓璜顶医院成功获得人体细胞克隆胚。又如在讲解“染色体工程”时,结合20xx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最新成果进行阐述。
3改革教学方法
3.1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
作为综合技术课程,细胞工程的各章节逻辑性不强,理论表述较少,应用技术细节较多,给欠缺基础知识的学生在理解、记忆课本内容时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启发式、问题探究式、讨论式、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讲授细胞重组与克隆过程中,只讲解细胞重组和克隆相关原理,而克隆的最新进展则由学生在查阅资料后,对其做讲解和归纳总结,由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和修正。
3.2应用 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细胞工程是一个基础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信息量大,内容基本是微观水平,传统的的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呈现如此大信息量的课程内容,而且也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的懈怠,降低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以 计算机为工具,通过多媒体、教学录像、 网络资源、CAI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还可以提供更加美观的人机交互界面,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3]。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抽象的、在普通条件下难以观察到的过程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利于增长学生灵活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在正常的授课之余,还尝试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很好的效果[4]。如在期中时,给学生布置写一篇综述的任务,题目和内容自定,只要是学生自己感兴趣、与本学科内容相关的即可。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产生了以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愿望,有的还主动找到教师,申请提前进入实验室。又如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让学生在学完每章内容后自己试编题并给出答案,然后以作业的形式上交,教师综合学生编写的题目和各方面资料建立题库。这种形式,一方面,体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教学原则,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细胞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编题的过程也是学习掌握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大学生对期末 考试“一考定终身”不满,因此,制定 科学可行的考核办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改进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引导学生全面 发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该课程针对目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试模式的改革探索:一是在考试内容上除了包括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同时也考察学生的在融会贯通基础上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平时成绩考核,将课堂的出勤、回答问题、作业、讨论及课堂讲述等情况记入平时成绩;三是最后总评分时按平时成绩占30%(作业、出勤、课堂的参与程度等),平时的课堂活动、创新活动占10%(包括撰写研究综述、运用细胞工程技术手段、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成立兴趣小组、参与课题研究、课堂讲课等),期末考试占60%(注重考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束语
在科技竞争、人才竞争、 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通过研究与探索细胞工程课程教学体系,把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采用先进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核方式,细胞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要不断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认知水平,同时每次上课前精心备课,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改进,提高细胞工程的教学质量。
第六篇 细胞培养论文
[1] 柳俊,谢从华.植物细胞工程(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 姜振华,周大祥.地方本科院校细胞工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20xx(27):52-53.
[3] 王义,刘思言,孙春玉等.在《植物细胞工程》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xx(9):85-86.
[4] 杨清玲,章尧,陈昌杰等.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建设的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xx(34):166-168.
细胞培养论文附加篇细胞工程教学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