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专业调研方案(整理5篇)

2024-07-01 23:48:01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调研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业调研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调研;改革

一、背景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大法,学校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如何更好地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工作。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社会对人才的中长期需求,要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1][2][3]。当前,信息管理工程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实践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走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偏离等问题[4][5]。为使专业培养方案适应广东省社会企业实际需求、跟紧学科自身的发展、力创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特色,我们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研。通过调查问卷、资料搜索、分析比较、校友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培养方案的现状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地了解,并针对目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教学效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对、分析,希望在此基础上形成新一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思路,抓住培养中的几个重点问题,形成信管专业的培养特色,适应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

二、调研内容及对象

信管专业培养方案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人才能力组成和结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手段和模式等5个方面。总的来说,社会发展的近期和远期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导向,与产业和行业的结合是学科专业优化的主导思想,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学手段和模式的改革是人才培养的配套措施。

调研范围包括:毕业生就业典型情况;企业需求和满意度;国内同类学校同类专业典型情况;本系教师和本专业在校学生。

三、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包括: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互联网络问卷和回收数据,获得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广东省内企业对本系学生需求和满意度的第一手资料;邀请企业校友回校面对面座谈;通过网上信息搜索,了解国内典型高校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对比我校信管专业和国内高校的培养计划,发现趋势、特点、差距和不足;通过教师、在校生座谈以及问卷调查,2024我校信管系教师和在校生的主要意见和建议。

四、调研分析

1.毕业生就业典型情况

设计并通过互联网络问卷,10天内回收58份有效问卷,代表了毕业生就业的典型情况。问卷设计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个人基本信息、职业选择信息、职业能力分析、专业培养体会和满意度调查,目的是考查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下面进行典型分析。

(1)从毕业生就业综合情况和专业培养,体会识别人才培养总体成果和目标。由数据可知,目前我校信管专业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包括IT与通讯业,金融、证券、保险业,商贸业,电力、石化等能源业,新闻传媒广告业,房地产业,医药食品业,旅游交通民航业,制造业,政府机关等多个行业中,集中、依次分布在外资合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民营私营企业及政府机关等广东省典型企业和部门中,就业在多个岗位。仅有两成左右的毕业生换过两次及以上的工作,超过六成的毕业生没有换过工作,能实现准确就业。近半数认为与自己专业对口,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上的占50%,3000元及以上的则超过七成。这说明本专业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较好,未来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可以沿着原有的思路,继续定位在面向广东省内。

对于原培养方案,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集中、依次表现在缺乏实践、专业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专业技术、课程内容陈旧、各课程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上。这说明了未来的培养方案急需在实践、定位、课程设置和内容上下功夫。

(2)从毕业生职业选择检验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数据显示,按照工作内容来划分,本校信管专业毕业生最集中依次分布在信息系统管理人员、信息系统分析师、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人员、信息系统程序人员、面向信息系统的企业管理人员、信息系统设计师、信息管理师、信息网络工程师等工作岗位上,与原先确定的人才培养图谱基本一致,涵盖了信息管理师、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和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人员等中间位置,但从事信息化建设管理咨询师这一岗位工作的毕业生数量太少,只有3人,而有17个毕业生都有意升迁或转换到这一岗位,说明原有培养方案的目标没有问题,是方案落实上出了问题,远远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升迁/转换意向则反映了随着经验的增长,毕业生逐渐趋于转向面向信息系统以及信息企业的高层决策管理人员,以及信息化建设管理咨询师和信息系统分析师这类综合岗位,说明原有培养方案的定位比较准确。

(3)从毕业生职业能力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得知,他们认为对各领域管理知识的学习对于从事业务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其中,位于前几位的分别是工作流管理、人事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网络营销。同样,毕业生还对辅助决策所需的信息管理类知识的重要程度给予了评价,这些都为本专业今后开设管理类和信息管理类课程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针对原有培养方案中的信息系统方向,由于受技术发展的影响很大,所以问卷中也设计了几道问题来调查目前市场上对该类人才职业能力的组成和结构的要求。相关信息都为开设信息系统类课程提供了参考。

2.企业需求和满意度调研

针对企业满意度,首先设计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在实际操作时,将该问卷的问题进行了适当的精简合并,组合进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通过网络,邀请毕业生所在单位领导填写。此外还请毕业生及其领导站在他们的角度,给出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1)企业满意度。数据显示,企业对本校信管专业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总体满意度在75%以上,具体数据见表2。

此外,企业和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优势主要、依次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知识面广、就业选择性大、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专业技术能力强”一项中,参与调查的58人次均未给予肯定意见,这说明我校信管系原有的人才培养的总体力度还不够,学生或单位普遍认为本专业没有“拳头产品”。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整合理论知识传授的内容和方式,加大专业技术知识、特别是技能训练的力度,力争在保持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同时,突出优秀的专业技术能力。

(2)企业需求。从表1的数据可知,企业或毕业生认为单位紧缺的主要人才依次是信息系统分析师、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人员、信息化建设管理咨询师、信息系统设计师、信息系统程序人员和面向信息系统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就业容易的人才主要、依次是:信息系统程序人员、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人员、信息系统分析师、信息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设计师、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和面向信息系统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有潜力的岗位主要、依次是:信息系统分析师、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人员、信息化建设管理咨询师、信息系统设计师、信息系统程序人员和面向信息系统的企业管理人员。与单位紧缺排序一致。以上数据说明信息系统技术类人才的就业易于信息系统管理类,但从长远看,综合类、高层次人才更符合企业所需以及毕业生发展的方向。所以当前的课程设置必须将学生的长期发展和短期就业相结合,仔细权衡,精心设计,达到总体满意。

此外,近半数毕业生认为以其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能在自己单位中找到3-5个适宜的岗位。说明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现代化,对信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信息管理涉及咨询、服务、物流等很多行业,本专业学生有很多的就业机会。

企业对应聘员工的能力要求依次排序为:实践执行能力、个性心理品质、分工合作能力、业务能力、管理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智慧胜利能力、印象管理、情绪调控能力、经济学方面才能。说明若想增强本专业学生的就业优势,就必须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实践锻炼,并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将更具有竞争力。

3.国内同类典型专业情况

目前,国内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3种模式: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工商管理模式,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以及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的信息系统技术导向模式。

(1)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工商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一般将本专业设在经济管理学院,侧重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以信息系统(包括电子商务)的应用、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提高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标,开展基础理论、企业管理模式、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系统及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这种模式结合了IT和经济管理,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技术与经济管理的完美结合,目前随着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的流行显示出了新的魅力,是当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要模式。

(2)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本专业一般设在信息管理学院,其前身是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等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3)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的技术导向模式。该模式下,本专业一般设在信息技术学院,其主要培养目标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知识,满足各类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的迫切需要。

五、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研通过调查毕业生、典型企业、同类院校、在校师生等多个调查对象,从不同侧面了解了比较丰富的信息,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2024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模式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图谱的总体思路仍然有效。本专业仍将发挥本校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全面发展的优势,面向广东省地方经济建设,致力于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信息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信息化规划和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评价以及信息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但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技术两个方向人才的培养方案,要引进订单式等培养模式,参考走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道路,落实以强化学生高级就业能力为导向,加强“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把握市场当前的需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实现人才短期就业与长期发展潜力之间的最佳平衡。

2.2024人才能力组成和结构

本专业人才贵在“复合”,难在“复合”。应突出以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增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个性心理素质。通过在校接受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锻炼,使学生掌握现代经营管理原理、方法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备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从事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信息组织、分析、传播与开发利用等信息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运行管理及维护的方法和技术,具备开发与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情报检索、信息搜索、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有信息分析与开发能力,能了解并跟踪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及其市场的发展动态,从而形成较强的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

3.2024课程体系建设

应强化融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厚基础、宽口径、适应能力强”的专业特色,对于定量数学决策优化模型技术、计算机领域技术模块,以及代表信管专业问题解决特色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核心课程知识模块等三大知识团,需要进一步精心设计、组织知识点,做到逻辑连贯、没有过多的重复,理论学时精简、合理,淘汰一些技术内容已经陈旧的课程或章节,引入先进技术内容的章节或课程,健全、完善我们的课程体系。实现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和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三大类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融经济、管理与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

4.2024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信管专业,怎么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都不过分,这是因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落实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上。应在整合理论课程体系的同时,重新审视课程实验、实训,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这一系列环节,相辅相成,形成体系,精心安排实验项目,尽量将多个知识点组合成较大的实践项目,并严格指导,突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精神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经济、商务、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2024教学手段和模式

本专业十一五期间每年招生逾200人,为很好地完成对广东本地以及珠三角地区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的支持,实现人才培养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和谐发展,必须综合运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利用教师的纵、横向科研项目成果,以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大力建设好案例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库,突出技术规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教学、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的学习法等学习方法,加强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减少必修课学时数,增加选修课学时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6.对学校、学院配套政策的建议

(1)2024素质教育。针对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了解太少,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参照上海交通大学的做法,在所有人文社科类的通识课程中设置实践环节,均匀地分布在1-6学期,其实践环节均在假期中完成。这样总学分不变,但省出了课内学时,又可使学生到社会上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具有更加明确的主题,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更加深入广泛地了解社会,锻炼其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2)改善实验条件,充分挖掘现有条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课程无法开展实验,不能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新的想法和思路也很难通过实验加以检验。当前条件下,一方面要争取对于实验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使学生能得到较多的训练。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中设置科技创新类选修课,通过各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校现在已有一些类似的政策和手段,但是还需更加系统、全面、深入地完善措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从时间上、经费上、指导上、制度上给予保障,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提高我校信管专业学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牛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探究[J].科教文汇,2009,(3).

[2] 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8):128-131.

[3] CISC2005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8,(11):102-106.

专业调研方案范文第2篇

一、 教学工作现状

我院办学历史已有77年,可追溯至1932年由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创办的陕西省水利专科班,是全国最早开办水利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学院其他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也主要依托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办学积累应运而生。在办学历程中,李仪祉先生所创办的水利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与优势专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学院群体专业及学科领域的协调发展与突破,这期间学院先后曾有9个本科专业办学经历(目前有7个本科专业招生)。

1985-1987年间是学院专业发展较快的阶段,当时应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需求和考虑充分利用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实际,先后申请设置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85年)、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86年)和水土保持(87年)3个专业,当时除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专业为农业工程类外,其余均为水利水电类专业。上述3个专业的设置,实际上是我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的外延和扩充,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且业务相近,与我院的办学条件十分吻合。1996年,随着国家对水电建设人才需求的增大和学院办学能力的增强,申请增设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98年国家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1999年9月合校以来,学院专业发展顺应了学校总体办学思路和学科整合方案,于XX年申请设置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XX年根据学院专业发展及国家对人才市场需要又增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此同时停招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在这期间,根据学校总体布局及整合方案,将原属林学院的土木工程和园艺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划归到了学院,同时将我院的水土保持专业划归资环学院,从而形成了学院9个本科专业办学经历与格局,使学院以水利为主的专业结构呈现多样化,由原来的2个(水利工程、农业工程)专业门类演变为现在的5个专业门类。专业结构与布局渐趋合理与协调发展。

学院目前拥有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城市规划共7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共有67个班级2087名学生,其中XX级525名,XX级256名,XX级519名,2024级519名。

学院现有两个特色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学院的老牌传统专业,XX年被评为陕西省第一批名牌专业,XX年又获批国家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同年,农田水利教学团队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团队。本专业以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学院早期开办的第二个本科专业,也是学院影响力较强具有多年办学经验和历史的传统老专业,有较雄厚的办学基础和较完备的软硬件条件。1985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教授创办了“水资源规划与利用”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1998年本专业更名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自创办以来,己培养730余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生,目前该专业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区位优势,并于2024年获批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该专业正在申报认证。

二、存在问题

1、师资缺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

学院新办专业与其他院校一样同样也面临师资缺乏、办学设施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尽管学院一直致力于解决,但尚不尽人意,两个新办专业中电气专业师资缺口不大,教学运行、课程开设较好,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较高,发展趋势、前景看好,但从园艺学院转入的城市规划师资严重不足,又缺乏专业教室等硬件设施条件,尽管专业报考率较高,但专业发展已明显受到师资不足的影响。该专业从XX年开始招生以来,不仅请校内相关院系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每年都还要从西安高校聘请专业教师,自从开办本专业后,学院也选派了几名年轻教师外出培训,XX年学院接收了2名专业青年教师,但终因该专业与学院其他专业相差跨度较大,师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院,制约着该专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今年2024届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外请了3名教师,指导20余名毕业生。从专业建设及学院长久发展看,外聘教师只是临时之计,隔年招生也并非良策,本专业的师资问题还应从引进人才倾斜方面加以解决。

更为关键在08培养方案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加大学生的课外学习力度,而我们目前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为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课时减少后,教师总是抱怨课时不够,而没有在教学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应该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策改革,来解决课时少的问题,这个教学观念的转变也需要一个大的环境,因此学院要在近好一段时间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设施问题

在新的培养方案确定后,新增了大量新课程,同时对一些原有课程的内容也进行了调整,因此,原来按老培养所配置的实验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因此需要进行补充建设。另外因专业特点,学院多门课程开设课程设计,需要在专用制图教室进行,特别是城规专业专用制图室是必备的。2024此事,学院曾多次申请反映、盼望协调解决,直到2024年的下半年,在学院多次强烈要求下,为解燃眉之急才从北校区调用了一些制图桌椅,配置了2个制图教室,但按照学院专业需求还远远不够。本学期学院北校区 2024级城规专业两个班学生的“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本应在专用的画室(或制图教室)上课,但因北校区没有画室,学生不得不从北校区赶到南校区的制图教室上课,这不仅仅造成学生上下赶路浪费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南校区的2个制图教室也只能够XX级城规专业上课用,2024级城规只能在原来破旧且不配套的、数量不足另外2个教室凑合上课,因制图桌櫈不足学生上课、画图只能站着,造成任课教师、学生怨气很大,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目的的实现,也影响了学生绘图动手能力的培养。

2024建设专业画室、制图教室问题,学院多次反映申请建设,但至今没从根本上解决,此时正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及突出问题之际,盼望尽快建设标准画室及制图教室。在建设时希望考虑将计算机制图和手工制图相结合,购置时建议采用钢木结构桌椅,制图桌以能够绘制一号图大小为标准。

3、毕业生就业压力对教学质量造成很大冲击

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严俊已是普遍现象,尤其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学院本科生就业率比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形势不容乐观,教学环节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毕业生找工作参加招聘会比往年更提前、更频繁,从7学期开始不少毕业生就外出联系单位,学生因参加招聘外出而缺课也比较多,影响了学习效果和质量,到了第8学期,毕业班学生多数因找工作普遍迟迟不能按时到校,造成毕业论文(设计)不能按期进行,有的甚至开学第7周之后才到校,尽管学院对学生要求按时到校报到注册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就学生本人来讲,每一次就业机会对今后的发展和前途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为找工作而“外飘”也是形势所逼,为此学院也很难对学生管的太严格,致使学生不能安心投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上和质量上都也难以保证,指导教师只能要求尽可能完成实习内容、毕业论文(设计)。另外,今年毕业班学生还出现了新特点,要求外出自行实习、在就业单位做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比较多。总之,毕业班学生参加就业招聘会及考研对本科教学冲击很大,旷课、请假等这些学生占多数。

4、教研室及课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欠缺

各系教研室、课组之间缺乏交流机会和平台,无论是2024青年教师培养、还是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缺少必要的相互沟通和研讨,例如同一课程或相近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教案的编写、课件研制、教学方法探讨、教学大纲编制以及试卷题型题量确定等,都暴漏出缺乏沟通迹象,团队意识不强,学术气氛不浓,人人关心教学,关注教学、研究教学的氛围尚未形成。

5、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台套数及功能等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发展需要

学院现有的实验室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面积偏小、台套数不足等,使1个班分成几组上实验课;二是仪器设备陈旧落后,在实验功能、实验项目、实验内容上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三是实验室分散,一门课程实验任务要到3个实验室操作完成,对专业学科发展不利;四是专业实验人员不足,缺乏必要培训学习。

三、发展思路及措施

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学院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要办好学,首先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准确把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落实于实践、贯彻于实践、指导于实践,将其学以致用。作为教学院长,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关键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我院的实际情况,调研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和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我院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方向,提出教学改革方案,保证我院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谋求长远发展,开展教学改革。近几年,学校及学院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对新的08培养方案实施中,使课程学时得到了压缩,学分减小,那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组织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在08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解决了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也就是一是要根据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结合水利建筑行业的发展大局势,实时调整专业方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三是要根据培养目标,提出我院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我院教学改革与建设激励机制,确保各项改革和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二)以人为本,规范教学管理。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管理工作也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一是体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应积极倡导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三是以学生个性培养为出发点,加大对学生的奖励力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研究项目,锻炼学生研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四是在学生管理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任课教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管理人员要多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引导和督促学生完成学业。

(三)以教风、学风建设为突破口,塑造师生形象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采取各种措施强化教风建设。长期以来,我校一方面以院务公开为基点,在领导干部中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促进良好校风的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切实抓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学院要发展,教师是根本。对教师的管理,我校始终坚持严格而不苛刻,宽容而不纵容,让教师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打造自己的发展空间。

因此,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探索促有利本科教学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机制,明确工作思路,解决当前工作中遇到困难和存在问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针对学院本科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学院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强化特色名牌专业,扶持发展优势专业,带动新办弱势专业

1)打造精品:4年内,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顺利完成国家级特色建设指标内容,并通过验收,为学院其他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另外,特色专业招收高水平创新人才,本硕博连读,保持特色专业领先地位。农水国家级特色专业应与创新学院联合招收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研究型本硕博连读学生,使专业定位与现有特色专业名称相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名牌特色专业的优势及领先水平。

2)专业层次上台阶:在全国具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招生的高校共有22个,该专业全国共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河海大学、武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目前学院该专业已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都具有较强的实力及发展潜力,因此,在今后几年内,通过专业认证,不断凝练专业特色(一是地表水与地下水方向并重,一是水环境方向加强),完善课程体系,力争把水资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另外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无论招生、就业、师资力量也都具备一定实力和基础,力争在近期建设为省级特色专业。对于新办专业通过师资培养、人才引进等措施增强专业实力,明确专业方向,确保健康发展。

2、多方努力解决师资不足

针对师资不足问题,学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解决,一是在引进青年教师政策方面应有所倾斜;二是返聘退休教师,如电气专业采取了返聘退休教师、培养扶持现有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出国留学等)的方法予解决;三是聘请外校专业教师暂时缓解;四是聘请校内相关专业教师,如今年城规专业毕业生就在林学院聘请了3名教师担任20余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任务,电气专业聘请机电学院2024教师上课等。当然从专业健康长远发展着想,引进高水平专业领域带头人及青年教师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

3、适应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并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新形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建设单位的企业化、现代化,使学生的专业实习越来越难以深入其施工现场内部,因此,要不断建立联系补充新的实习基地,以便满足实习教学内容的需要,保证实习效果和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4、加大课程建设投入,自筹资金设立课程建设项目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为了抓好课程建设,学院自筹资金采取激励措施加强课程建设。近几年,在争取其他课程建设项目的同时,学院在课程建设上加大自筹资金,以设立课程建设项目的形式进行课程建设。自XX年起,学院每年拿出5~6万元开展课程建设,设立院级精品课程、多媒体课程和面上课程建设(挂图、模型、课件等)项目。为了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学院制定了完善的立项审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办法,并严格执行。几年来,学院教学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其它高层次教学项目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学院项目的实施对提高教学地位和推动教学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营造了开展教学研究的氛围。因此,学院将进一步扩大自筹金额资助课程建设工作。

5、适当上调基础类课程课时津贴系数,使课时津贴分配与教师付出均衡

因课程特点,部分基础类课程作业多批改量大,教师投入时间较多,学院制定采取加大课时津贴系数的办法予以平衡,加大系数的课程如下:制图类课程按课头增加0.2系数;力学类课程(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按课头增加0.1系数。加大的系数均在学院原课时津贴计算办法的基础上增加,系数增加部分只是理论课时,不包括实验实践课程。

6、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学院为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教育教学成果,2024年学院出台了鼓励措施。凡在国家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教改论文版面费、教学成果申报费,经学院审核后,予以报销,并在年终学院计算奖金津贴方面进行奖励,其中,教改论文按b类论文奖励计15学时,教学成果申报按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等对待计10学时。

7、继续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提到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近几年,学院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财力,重视青年教师讲课的质量和效果,关心、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在连续几年举办的讲课比赛中,学院教师连连取得好成绩,一批优秀青年教师相继脱颖而出,今后,学院决定继续做好这方面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并加大奖励力度,为学院教学质量的整体上升奠定基础,培养后备力量。

8、实行新开课及第一次开课教师试讲制,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及教育教学能力测试

在继续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及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的基础上,实行新开课及第一次开课教师试讲制,严把教学质量观。为了保证新课程的授课效果,保证青年教师能合格上岗,学院坚持青年教师首次开课前试讲制度,即对新开课及第一次上课教师进行试讲制评价,试讲评价合格后方能任课,否则不得上讲台,这有效措施为学院严把教育教学质量观起到控制作用。

9、领导重视教学工作

20xx年,学院书记、院长组织召开本科教学专题会议6次。班子成员共6人全部深入课堂听课,每学期院领导听课次数25次以上,并且每次考试,学院领导全部参加巡考。今后学院领导将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不断深入教学工作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明确将教学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明确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教学工作质量。

10、坚持教学检查与督导制

认真作好定期教学检查工作,即开学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考试检查;教学档案(试卷、毕业论文或设计)检查;督导组、院领导等随堂听课及跟班实习督导检查等。做到检查工作有计划,有力度,有成效,有总结。

11、本科生提前导师制管理,毕业论文(设计)提前安排

现在本科生名为4年学制,其实已是虚化,从本科生安心在校学习的时间现状看,实际学制只有3年,而最后1年学生为找工作、考研等已很难安心坐在课堂,大4学生缺课、逃课、不按时到校已是普遍现象,无论是学生管理还是教学管理陷入两难境地,一些管理规定也难以严格执行,一方面考研、就业事关学生前途命运、未来出路的大事,另一方面保证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神圣职责,现有学制的虚化及在校有效学习时间的缩水已对当前本科教学、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造成了很大冲击,即学生名为4年,实为3年,与过去相比,再扣除双休日、国家法定大休日、黄金周、越来越长的寒暑假等,学制仅剩2.5年的时间,因此,如何探索、应对这些矛盾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针对以上现实问题,拟解决的思路是:一是提前安排毕业论文(设计),使学生及早动手准备、搜集查阅资料,提前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学习研究状态,并利用学院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和优势,让学生介入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及设计项目的2024环节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及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等,在这方面学院具有较好的实验及师资条件。二是本科生提前导师制管理,从学生2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公共基础课程学完后到了学生课程时由导师指导学生选择课方向及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等,这样既加强了对学生选课学习指导,又弥补了学生因考研就业对毕业论文(设计)投入的不足,既有效解决了时间不足,又保证了学习效果和毕业论文(设计)完成的质量。三是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捆绑式安排,将越来越弱化、形式化了的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连体安排,由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根据选题内容具体安排实习地点、内容,或施工现场、或实验项目等,这样既使实习落到实处,又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得到保证。四是适量调整课程安排,为学生就业考研创造条件。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将第7学期的课程尽量靠前安排,前半学期课程学时量适当偏重,并提前结束考试,后半学期课程、学时量尽可能少安排一些,或者安排一些课程设计等实践类教学,尽量留给学生一些自主支配的时间,为学生考研及就业创造条件,提供宽松自主的学习空间。

12、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实行联动机制,促使整体管理水平上台阶

教学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管理模式,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破辅导员单线管理学生势单力薄的局面,扭转学生管理人员只负责学生活动不问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授课质量的局面,管理学生就是辅导员等政工干部的偏见和思想。新机制使得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能够相互协作,使学生培养管理成为一个整体,优化管理程序,避免工作环节的漏洞,消除工作推诿现象,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有效的解决管理人员不足的矛盾,保证学院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联动机制使学院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得到扩展和延伸,教学和学生管理联系得到加强,增大双方有效管理措施,使得管理深度和广大都得到加大。联动机制的执行实施使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管理措施得到加强,有力地促进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专业调研方案范文第3篇

行了走访调研,通过反馈信息分析对《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课程设置、内容等方面给出了修改调整建议,能够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好的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而有利于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质检 调研 人才培养方案

0 引言

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全面了解企业对本专业的市场需求的趋势、岗位指向、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和设置本专业课程的内容与结构等方面的针对性的问题,探索专业建设的方向,制订合理的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1-4]。相关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对本专业已经就业的学生及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和主管领导进行了大量走访及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本专业在生产中的具体工作情况,为本专业的建设方向提供有力的依据[5]。经过大量走访和调研,发现了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在工厂工作中的要求存在一些相适应的问题,也听取了相关人员对于本专业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为下一步编制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

1 调研基本情况

为了能够切实深入了解本专业的毕业生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具体工作情况,特此制作了《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需求调查表》,主要调研:近三年质检人才需求状况;能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哪些类型的工作岗位;就业岗位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企业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对该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建议。调研教师对全国各地的百余名学生、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和主管领导,进行了走访调研和座谈调研等,并完成了调查表的填写,获得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2 调研资料分析

调研资料中的一些调研项目可以有多项选择,而有些调研项目的一些被调研对象没有做出选择,每一项调研内容的百分比为选择该项的调研资料份数与总份数之比。

2.1 近三年质检人才需求状况

2.1.1 需求人数:1-3人,30份,34.5%;4-6人,19份,21.8%;7-10人,6份,6.9%;10人以上,14份,16.1%。

2.1.2 需求趋势:上升,38份,43.7%;下降,1份,1.1%;无变化,5份,5.7%。

2.2 能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哪些类型的工作岗位

机械产品检验,70份,80.5%;质检工艺编制,8份,9.2%;计量仪器操作,32份,36.8%;机械产品加工,21份,24.1%;产品质量分析与改进,27份,31%;车间技术组织与管理,6份,6.9%;企业内审员,18份,20.7%;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咨询、监督,19份,21.8%;其它岗位,2份,2.3%。

2.3 就业岗位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

2.3.1 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46份,

52.9%;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的能力,40份,45.9%;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42份,48.3%;具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29份,33.3%;具有在团队合作条件下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44份,50.6%。

2.3.2 专业能力:具有阅读机械专业2024技术文献、资料的能力,36份,41.4%;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制图的能力,23份,26.4%;能使用游标卡尺寸、千分尺等常用量具进行产品检验,49份,56.3%;能使用三坐标、万能工具显微镜等现代测量设备对机械零件进行检测,28份,32.2%;具有对机械产品进行质量分析的能力,35份,40.2%;能够对常规量具及测量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护、调试的初步能力,15份,17.2%;具有学习及应用新技术的能力,34份,39.1%;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员岗位的工作能力,21份,24.1%;具有正确编写中等复杂零件的检验工艺规程的能力,26份,29.9%。

2.4 企业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具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28份,32.2%;具有识图、手工绘图、计算机绘图等方面的一般知识,52份,59.8%;掌握必须的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电工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12份,13.8%;掌握简单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理论,11份,12.6%;熟悉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41份,47.1%;掌握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的方法,并进行质量分析及产品质量改进,25份,28.7%;了解计量仪器原理及其操作方法,31份,35.6%;机械加工质量控制与检测等专业理论知识,20份,23%;了解现代企业管理与ISO9000质量体系

及标准化法、计量法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39份,44.8%。

2.5 对该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建议

2.5.1 需要加强的知识技能: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需

要加强,要有更多的机械加工实践机会,要了解一些现在先进的检测技术。

2.5.2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规范使用各种通用量具,对气动量仪和内径表这方面知识更应该加强;对课程方面应该加强学习材料力学、金属表面处理、机械加工工艺,这样可以准确的判断出不合格零件产生的原因。

2.5.3 正确应用下列术语:合格、不合格、缺陷、返工、降级、返修、报废、让步、偏离许可、放行,会熟练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业务管理和质量信息处理,具有生产技术知识。

2.5.4 要有对产品质量进行审核,对产品设计进行评审和新产品鉴定的能力,具有调查研究质量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建议的能力。

2.5.5 在学校应当多安排实训,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待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及对工作的责任感、生活的积极态度。

3 调研结论及建议

从调研资料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质检专业设置的课程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学生在校学习这些课程和走上工作岗位应用这些课程之间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正是我们所要调研企业对于质检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正是我们今后应该在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完善的薄弱环节。

①适当增加机械加工工艺、测量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等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的课时。

②总体要求毕业生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能从事生产一线机械加工、工艺实施、机械产品检验、企业内审员、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咨询、监督等岗位。

③应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引进企业先进的检测技术和企业文化。

④开设实用的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类课程,以适应企业的急需。

从调研结果来看,本次调研达到了调研的预期目的,为教研室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韩丽珠,林琨智.面向生产一线的工程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3):19-21.

[2]徐秀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徐秀娟.机械制图[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费业泰.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李焦明.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调查与对策[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5(6):52-54.

专业调研方案范文第4篇

一、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构建

基于教育的基本原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建设思路应是通过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人什么”以及“怎样培养人”三个方面展开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具体来讲应是:一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二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即培养人什么;三基于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创设实践教学情境等,即怎样培养人。笔者从人才方案构建的基本要素出发,结合近年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从目标与规格、体系与标准、方法与资源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科学路径。

(一)调研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重点对行业人才需求进行三个层面的调研:一是行业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对专业对应行业的政策法规、发展现状、未来专门化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与分析,从而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以确定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方向性;二是对用人单位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实地考察 、座谈 、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面向职业岗位(群)以及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层次与类型的人才;三是岗位层面具体需求的调研与分析,明确某专业、高职层次职业教育所面向的主要工作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详细准确地把握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调研结果,科学总结,严谨论证,结合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要求,最终对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及素质规格方面提出要求。

(二)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与标准

在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者对课程建设在具体设置的课程模块以及结构的组合的原则与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如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双证课程在工作任务分析的逻辑起点以及将工作过程转化到学习教学过程的组织原则都存在些许差异,但是课程构建的路径基本趋于一致――采取研讨式任务分析法(头脑风暴)或是现场工作观察记录法等方式对岗位对应的工作领域及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工作任务的分析描述每项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即职业能力分析。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轴心进行整合或者分化,序化课程结构,并依据职业能力分析提出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重新组织课程内容。

(三)基于认知规律,确定教学模式与资源

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从课程视角转向教学视角,基于职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配套教学资源。高职生“往往对符号是排斥的,他们更善于用直观的、具象的事物来传递知识,传授技能,通过有形的实践获得职业能力的建构,这就需要行动来践行,在实践中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因此多数研究者提出建立“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理念。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总结:(1)教学目标上强调强调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要求:“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四是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2)教学设计上强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阐述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中来。(3)教学组织上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与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相结合的组织形式;(4)教学评价上强调依据学生完成工作项目、任务的质量及学习态度,采取多方评价。(5)教学资源上除了双师型教师要求之外,重点强调职业情境的创设,实现“实训室的建设按照生产的要求和职业实践的过程来设计,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在真实程度高的情境中学习”。

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

高职专业建设处在一个动态环境中,必须持续改进,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的循环过程,才能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单是通过上述路径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更需要厘清变革的影响因素,科学有据地实行动态优化,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适时有效。

(一)动态优化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层面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方式。如:(1)基于市场层面 “每年根据市场调研和合作企业的反馈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2)基于学生层面,“依据学生的培养过程,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动态的信息采集,涵括了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与调整;(3)基于组织实施的过程控制,通过“制定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调整。笔者试图以学校为主体,将人才培养优化的驱动因素可以划分为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其中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行业和岗位发生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由于行业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岗位,(2)由于行业的发展或者科技的进步产生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对职业素质的新要求。学校内部的因素往往比较复杂,涉及到多维度,多层面,为了更好地厘清学校内部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可以从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从职业教育的视角来说就是师资、生源、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实训环境等等,而这些正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实施对象以及实施条件。相对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来讲,内部因素如何组合与运行以及运行的结果才是促使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主要作用力。

(二)动态优化的方式

正是由于外部的变化和内部运行的问题,才需要适时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动态优化的方式使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更适应岗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近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经验以及对本市相关教育专家访谈与兄弟院校调研,笔者获悉,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每实施1年后需要进行微调,实施3-5年后需要重新依据专业才培养方案构建的路径实施全面的调整。而优化改革的方式则是学院进行顶层设计,专业部系主导具体实施,多个职能部门参与、配合。具体优化方案则应结合内外部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手段来实施。

1.全面调研,整体调整

一般来说,针对外部变化可能会涉及较大变动,多在三年即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轮后进行全面调研、整体调整。针对上述外部因素的两方面原因,势必要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2024行业与岗位的相关信息。根据诸多示范高职的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委员会议2024身处一线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2024行业与岗位变化发展的相关信息;第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行业岗位发展的相关文件、新闻等信息――了解行业、岗位的最新动态,包含反映职业素养的最新资讯等等;第三,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访谈――设置问卷与访谈提纲,细致了解初入职者岗位工作与课堂教学内容对接的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情况等。并在三年之后根据信息做好相关行业、用人单位以及岗位调研的准备,切实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调整。基于以上三个角度,本研究设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各专业的行业岗位发展信息网络互动平台,一方面通过设置相关咨询问题让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和毕业生,都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过程中来,通过网络及时反映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搜寻到最新的2024行业与岗位相关资讯,方便专业了解到第一手的资料,而这个平台即相当于专业发展信息资源库一样,随时搜集最新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向专业建设者开放,也可以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部分权限,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行业以及岗位发展的最新信息。

在学院授课的行业兼职教师以及学院的毕业生是人才培养方案有着直接联系的重要角色,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两个资源,势必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尤其是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了解到许多具有较远建校历史的高职示范院校都很好地利用了优秀毕业生这一资源,这些毕业生后来成为行业专家,同样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做出了贡献。

2.发现问题,内部微调

对于内部的因素,多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一年后,发现实施过程中问题,进行相应地微调。一年后根据生源、师资、课堂教学及督导、座谈等2024的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这种微调基本上不会对本专业该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模式、专业建设的思路进行全方位的调整,而主要是教学进程的安排、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及学习情境的设置或实训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优化。进行内部微调的前提则是具有良好的质量管理机制,这取决于部系与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互通机制。笔者认为应当建立“迅速反馈,及时改进”的质量反馈与反应系统。一方面对学生评教、调查座谈、问卷、督导听课等渠道获得的教学信息及时反馈于专业部系,另一方面快速反应,即专业实行自我调控的质量诊断与预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及时给出诊断,提出建议,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在现行的学院组织机构结构的状态下,职能处室与部系,职能处室之间要做到信息及时沟通,反馈,而部系也需要有专人2024信息,整理信息,进行研讨,及时解决问题,此外还应对问题进行反思,形成人才培养年度总结报告,并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更好地建设与实施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

专业调研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动态优化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是各高职院校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课程体系,规范课程内容,提出2024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师队伍的要求及组织教学活动等2024工作的基本依据;它同时也是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平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没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而缺少适时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样无法培养出适合时代与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合理构建与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仍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题。

一、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构建

基于教育的基本原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建设思路应是通过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人什么”以及“怎样培养人”三个方面展开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具体来讲应是:一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二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即培养人什么;三基于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创设实践教学情境等,即怎样培养人。笔者从人才方案构建的基本要素出发,结合近年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从目标与规格、体系与标准、方法与资源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科学路径。

(一)调研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重点对行业人才需求进行三个层面的调研:一是行业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对专业对应行业的政策法规、发展现状、未来专门化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与分析,从而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以确定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方向性;二是对用人单位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实地考察 、座谈 、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面向职业岗位(群)以及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层次与类型的人才;三是岗位层面具体需求的调研与分析,明确某专业、高职层次职业教育所面向的主要工作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详细准确地把握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调研结果,科学总结,严谨论证,结合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要求,最终对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及素质规格方面提出要求。

(二)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与标准

在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者对课程建设在具体设置的课程模块以及结构的组合的原则与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如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双证课程在工作任务分析的逻辑起点以及将工作过程转化到学习教学过程的组织原则都存在些许差异,但是课程构建的路径基本趋于一致――采取研讨式任务分析法(头脑风暴)或是现场工作观察记录法等方式对岗位对应的工作领域及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工作任务的分析描述每项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即职业能力分析。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轴心进行整合或者分化,序化课程结构,并依据职业能力分析提出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重新组织课程内容。

(三)基于认知规律,确定教学模式与资源

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从课程视角转向教学视角,基于职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配套教学资源。高职生“往往对符号是排斥的,他们更善于用直观的、具象的事物来传递知识,传授技能,通过有形的实践获得职业能力的建构,这就需要行动来践行,在实践中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因此多数研究者提出建立“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理念。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总结:(1)教学目标上强调强调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要求:“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四是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2)教学设计上强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阐述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中来。(3)教学组织上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与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相结合的组织形式;(4)教学评价上强调依据学生完成工作项目、任务的质量及学习态度,采取多方评价。(5)教学资源上除了双师型教师要求之外,重点强调职业情境的创设,实现“实训室的建设按照生产的要求和职业实践的过程来设计,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在真实程度高的情境中学习”。

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

高职专业建设处在一个动态环境中,必须持续改进,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的循环过程,才能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单是通过上述路径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更需要厘清变革的影响因素,科学有据地实行动态优化,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适时有效。

(一)动态优化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层面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方式。如:(1)基于市场层面 “每年根据市场调研和合作企业的反馈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2)基于学生层面,“依据学生的培养过程,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动态的信息采集,涵括了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与调整;(3)基于组织实施的过程控制,通过“制定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调整。笔者试图以学校为主体,将人才培养优化的驱动因素可以划分为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其中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行业和岗位发生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由于行业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岗位,(2)由于行业的发展或者科技的进步产生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对职业素质的新要求。学校内部的因素往往比较复杂,涉及到多维度,多层面,为了更好地厘清学校内部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可以从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从职业教育的视角来说就是师资、生源、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实训环境等等,而这些正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实施对象以及实施条件。相对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来讲,内部因素如何组合与运行以及运行的结果才是促使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主要作用力。

(二)动态优化的方式

正是由于外部的变化和内部运行的问题,才需要适时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动态优化的方式使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更适应岗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近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经验以及对本市相关教育专家访谈与兄弟院校调研,笔者获悉,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每实施1年后需要进行微调,实施3-5年后需要重新依据专业才培养方案构建的路径实施全面的调整。而优化改革的方式则是学院进行顶层设计,专业部系主导具体实施,多个职能部门参与、配合。具体优化方案则应结合内外部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手段来实施。

1.全面调研,整体调整

一般来说,针对外部变化可能会涉及较大变动,多在三年即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轮后进行全面调研、整体调整。针对上述外部因素的两方面原因,势必要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2024行业与岗位的相关信息。根据诸多示范高职的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委员会议2024身处一线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2024行业与岗位变化发展的相关信息;第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行业岗位发展的相关文件、新闻等信息――了解行业、岗位的最新动态,包含反映职业素养的最新资讯等等;第三,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访谈――设置问卷与访谈提纲,细致了解初入职者岗位工作与课堂教学内容对接的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情况等。并在三年之后根据信息做好相关行业、用人单位以及岗位调研的准备,切实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调整。基于以上三个角度,本研究设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各专业的行业岗位发展信息网络互动平台,一方面通过设置相关咨询问题让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和毕业生,都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过程中来,通过网络及时反映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搜寻到最新的2024行业与岗位相关资讯,方便专业了解到第一手的资料,而这个平台即相当于专业发展信息资源库一样,随时搜集最新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向专业建设者开放,也可以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部分权限,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行业以及岗位发展的最新信息。

在学院授课的行业兼职教师以及学院的毕业生是人才培养方案有着直接联系的重要角色,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两个资源,势必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尤其是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了解到许多具有较远建校历史的高职示范院校都很好地利用了优秀毕业生这一资源,这些毕业生后来成为行业专家,同样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做出了贡献。

2.发现问题,内部微调

对于内部的因素,多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一年后,发现实施过程中问题,进行相应地微调。一年后根据生源、师资、课堂教学及督导、座谈等2024的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这种微调基本上不会对本专业该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模式、专业建设的思路进行全方位的调整,而主要是教学进程的安排、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及学习情境的设置或实训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优化。进行内部微调的前提则是具有良好的质量管理机制,这取决于部系与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互通机制。笔者认为应当建立“迅速反馈,及时改进”的质量反馈与反应系统。一方面对学生评教、调查座谈、问卷、督导听课等渠道获得的教学信息及时反馈于专业部系,另一方面快速反应,即专业实行自我调控的质量诊断与预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及时给出诊断,提出建议,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在现行的学院组织机构结构的状态下,职能处室与部系,职能处室之间要做到信息及时沟通,反馈,而部系也需要有专人2024信息,整理信息,进行研讨,及时解决问题,此外还应对问题进行反思,形成人才培养年度总结报告,并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更好地建设与实施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

三、结语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绝对不是一个职能部门或是单一专业部系的任务,而是需要集学校整理的力量去设计、实施以及不断完善这个蓝图,通过科学的制度与合理的组织形成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机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也绝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有切实依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共同发挥影响作用,人才培养方案需随之进行改革与优化。因此,每一年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微调不仅仅只依据内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要关注本年度行业与岗位中的重要变化。总之,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构建与改革活动研究的不断深入,希望能够在未来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2024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2000-1-17.

[2] 杨正俊.构建以行动为导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0(3).

[3] 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马成荣.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5] 黄瑞.高职院校基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人力资源开发,201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