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不良分析报告(优选5篇)

2024-07-02 03:14:02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69.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2(b)-108-02

Analysis of 158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ZHANG Yanmei, DU Xiaoju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Zhumadi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He'nan Province, Zhumadian 46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promote rational use of drug. Methods: Collected and analysized 158 case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5 to June 2010. Results: In 158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there were 75 cases men and 83 cases women. Highest incidence in the elderly, in the percent of 52.53 were the elderly. The most of the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were intravenous. The main symptom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ere damages to the digestive system and skin. On the severity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percent of 76.8 were the mild and the percent of 22.4 were the moderate and the percent of 0.8 were the severe. The patients with adverse reactions have better outcomes, 75.8% of them were cured, 24.2% of patients improved by taking effective measures with no deaths.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monitoring,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ly effective, safe and rational use of drugs.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alysis; Rational use drugs

我国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我院2005年开始对药品不良反应(ADR)实行了报告。现对我院上报的ADR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引起临床医护人员对ADR的重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2024我院2005年1月~2010年6月各科室上报的ADR有效报告158份,按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58例ADR报告中,男75例,女83例,男女比例为1∶1.108。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82岁,ADR患者年龄分布见表1。

2.2 ADR因果关系评价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物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初评,肯定13例(8.23%),很可能95例(60.13%),可能34例(21.52%),待评价16例(10.13%)。

2.3 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6例(3.8%),静脉给药149例(94.3%),其他3例(1.9%)。

2.4 涉及药品品种及分布

根据上报情况,158例ADR中共涉及36个品种,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1]的药品分类方法进行分布统计,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见表2。

2.5 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见表3。

2.6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158例不良反应中新的不良反应7例,占4.4%,临床表现均为一般反应。

3 讨论

通过对我院上报的ADR报告进行分析,以老年人发生的比例较高,这是由于老年人基础病较多,合并用药情况普遍,加上老年人各种脏器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排泄功能降低,对药物常用剂量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敏感性增强,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因此在临床用药中要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静脉给药是引发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高达不良反应的94.3%。静脉给药是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的pH、浓度、微粒、配制时间等均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2]。从合理用药的角度讲,能外用的不口服给药,能口服给药不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不静脉给药[3]。在使用静脉给药时,应重视药物溶媒的选择、配伍浓度、滴注速度等,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从报告结果可见抗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似,主要是抗菌药物在临床中广泛使用,且存在一些滥用抗菌药物现象,如无指征应用、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较大、用药时间长等均加大不良反应的发生[4-6]。因此应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力度加大,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中使用越来越多,中药注射剂的成分较多,结构复杂,相对分子质量大均可引发不良反应,而超过说明书中的使用浓度则更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应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按药品使用说明书使用。

从累及器官或系统看,皮肤及附件器官的损害病例最多,由于皮肤损害现象最为直观,其症状与表现易于观察,更易引起注意,尽管发生率高,但病情较轻,停药或使用抗过敏药物等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渐消失。

通过对我院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应加强不良反应报告的宣传,要求医务人员使用药物时注意用药观察,做到“可疑即报”,提高不良反应报告的质量,更好地为临床提供用药安全的信息平台,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

[2]刘杰,黄寿和.我院2006-2008年519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1):56-58.

[3]顾云燕.我院6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 28(11):954-955.

[4]陈静芬.我院2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0,7(1):40-42.

[5]周银才.我院1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17):56.

[6]穆惠荣,王继美.我院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32):2534-2535.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回顾性分析 合理用药

近年来,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在医疗机构的贯彻实施,医院领导和临床医护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呈良好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和特点,研究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寻求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方法,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本文对我院2024的41 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来源于2006年我院药剂科2024并呈报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41例。

1.2 方法

2006年度2024的不良反应报告,按性别、年龄、药品类别、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类型、给药途径及不良反应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资料

在 41例的报告中,男性18例,女性23例,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1.277 8∶1)。在各年龄段患者分布情况中,年龄最小为31岁,最大为92岁。

2.2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种类

按照药品的作用、用途分类,对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进行分类统计(表1)。

2.3 不良反应涉及的抗微生物药品种类

从表1可以看出,许多药物都会引起不良反应,其中以抗微生物药病例报告居多,占总报告数的46.35%。对不良反应涉及的抗微生物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进行的分类统计见表2。

注:由于有些病例报告同时涉及两个药品,故大于总数19

2.4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

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见表3。

*有些病例的药品不良反应同时累及多个系统(器官),所以总计例数为46例

2.5 不同给药途径引起不良反应的例数及其构成比

各种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如下:静脉滴注14例(34.15%);口服26例(63.42%);肌内注射1例(2.44%)。

2.6 药品不良反应的结果

不良反应的结果有治愈、好转、后遗症及死亡等情况。绝大多数不良反应病例在停用可疑药品并接受对症治疗后会有好转或治愈,只有极少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后遗症甚至死亡。对本组41例报告结果进行的统计分析见表4。

3 讨论

3.1 性别、年龄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

从统计数据来看,4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高于男性。因为我院为老年护理医院,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品代谢速率慢、血浆蛋白含量低等,同时还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增多。因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般较高,而且一旦发生,情况相对比较严重,再加上原患疾病的影响,往往使病程延长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考虑年龄因素对不良反应的影响,加强对老年病人的用药监护。

3.2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

在41例不良反应中,14例是由静脉滴注引起(占34.15%),26例由口服引起(占63.42%),1例由肌注引起。这可能与老年人用药习惯2024。尽管口服占的比例比静脉滴注高,但是不应忽视静脉滴注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因为静脉给药可使药品直接进入人体,且静脉给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的直接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因此在临床上应引起充分重视[1]。

3.3 抗微生物药的合理使用

在4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抗微生物药引起的有19例,占总数的46.35%。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有过敏反应、高热、头痛等全身性损害,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恶心、呕吐等胃肠道损害,头痛、头晕、失眠等神经系统损害,还有肝酶升高等。抗微生物药品的多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与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1]。41例不良反应病例涉及抗微生物药品以喹诺酮类、抗结核病药、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青霉素类为主。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品的使用频率高、剂量大2024。大量使用抗菌药品,使患者体内菌群失调,增加了疾病治疗的难度。在此提醒广大的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情况出现。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英文Adverse Drug Reaction,缩写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中药药剂学》定义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复方中药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注射剂。本报告选择批准文号以"z"开头的中药注射剂[1],统计分析我院2012~2013年在临床使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2013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33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类别、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报告类型、ADR发生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在33例ADR报告中,年龄2~90岁。男性20例,占60.61%,女性13例,占39.39%。60岁以上患者最多,占48.48%,见表1。

2.2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33例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66.66%,循环系统和全身性损伤次之,各占12.12%、9.09%,见表2。

2.3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主要药品 引发ADR的中药注射剂类别为理血剂、补益剂、开窍剂,共涉及8个品种,其中理血剂占比较大,为26例,占78.79%,见表3。

2.4 ADR发生时间与药品说明书 33例ADR报告中有28例在30 min内发生,占84.85%;其余均为数小时后发生。26例为已知的一般ADR,占比为78.79%,7例为新的一般的ADR,占比为21.21%。随着人们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逐渐重视,2024中药注射剂ADR报的文献道越来越多,但其说明书中不良反应缺项问题仍较严重,如有文献报道40例血必净注射液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的临床表现有呼吸系统、皮肤及附件、循环系统、全身性损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2]。在表2中可以看出,我院血必净注射液发生6例ADR临床表现与报道相同,而该药说明书中[不良反应]仅标注为"个别患者出现皮肤痒感",这样极易造成临床对中药注射剂的滥用和误用。

3讨论

3.1患者因素 从表1中看出33例ADR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从年龄分布来分析,60岁以上患者构成比最高,由于老年人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因而理血剂类中药注射剂使用量较大,加之老年人肝肾功能退化,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均受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另外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偏多,临床对症治疗中常常多种药物联用,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大ADR发生几率。

3.2药物本身因素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2011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指出, 2011年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排名居前的类别是理血剂、补益剂、开窍剂、解表剂、清热剂、祛痰剂,占中药注射剂总体报告的97.3%。从表3中看出,我院引发ADR的中药注射剂类别排序与国家相同,其中理血剂类占78.79%。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日益增加,理血剂类中药注射剂具活血、化瘀、通脉功效,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维持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因此此类药品在我院使用品种较多,临床使用量也比较大,因而相应ADR发生率也明显偏高。

3.3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①联合用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2013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指出,2013年中药注射剂安全状况平稳。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现象依然存在,可能增加安全风险,临床应谨慎使用。33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绝大部分来自住院患者,且在临床治疗中多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因此普遍存在联合用药现象,这样加大了ADR发生率。②患者过敏史:报告中有3例患者在病程记录中已明确有过敏史,临床应慎用中药注射剂治疗。有研究表明,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复杂,多为大分子物质,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过敏反应[4],因此中药注射剂ADR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③特殊人群用药:老人和儿童发生ADR例数占比达66.66%,这类人群易发生ADR,为临床用药中重点监护对象,临床也比较重视ADR的监测报告,另外,临床药师应配合临床,对老人及儿童实施个体化给药,以减少ADR发生率。④合理用药:辨证用药是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减少ADR的关键。现代研究证实中药注射剂经过现代制药工艺加工后,其寒热温凉等药物的属性不变,因此其临床适应症不仅要看其提取的活性成分,还应考虑药物的属性。如儿科常选用醒脑静注射剂对症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高热等症,按中医辨证小儿急性发热多为表热症,且多风热证,但小儿纯阳之体,热易入里,里热证热入心包,高热烦燥选用该用治疗是对症的,但若用于风热证,患者无烦躁、神昏谵语等症候,使用该药不能表散凤邪,却因大剂苦寒清泻,有引邪内陷之虞,在24 h内会出现体温反弹[5],影响临床治疗,并增加了ADR发生率。

3.4 ADR的临床表现 33例ADR报告中有84.85%在给药30 min内发生,说明大多中药注射剂ADR发生时间快,另有1例ADR报告为患者在输液数小时后,夜间发现皮疹,后自行消失,次日查房时告知义务人员。这提示临床药师可完善对患者及家属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用药教育,鼓励他们积极参与ADR监测报告工作。由表2看出,涉及皮肤及附件损伤的ADR报告例数占比较大,为66.66%,其临床表现多为皮疹、红斑、全身发红、瘙痒、潮红、局部红肿,这可能是由于大多中药注射剂说明书标注的不良反应项目中以变态反应居多,临床易于观察等因素相关。

3.5 ADR与国家基药使用 《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及云南省基本药物增补目录,本报告中涉及基本药物品种有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粉针共3个,均属于理血剂类中药注射剂,共计发生的ADR例数占比较高,为51.52%。临床药师应积极做好基本药物ADR的监测报告工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对基本药物的动态管理提供临床依据,促进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中"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2]洪小凤,林琴,等.血必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10):942.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药制剂;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adverse reaction in our hospital in 2014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ADR) monitoring report,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reasonable medication safety. Metho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method, 69 cases of ADR reported data collected in our hospital in 2014,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patients, drug categor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dministration route and other aspects of evaluation, analysis. Result My courtyard below 14 and above 60 years of age for the ADR high risk population,ADR occurred on the mai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re intravenous drip,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ADR in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respiratory system, cardiovascular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of large.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and strengthen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ADR) monitoring work, Medical personnel to carry out the ADR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To reduce or avoid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ADR) occurrence, To promote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Key wor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Adverse drug reaction;Analysis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医院药学的重要内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也是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对我院2014年2024到的69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2014年,我院上报湘西自治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共69例。笔者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69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表中,一般的ADR报表22(31.88%),新的ADR报表16例(23.19%),严重的ADR报表14例(20.29%),新的、严重的17(24.64%)。门诊9例(13.04%)住院患者60例(86.96%)。ADR结果:治愈48(69.57%),好转21(30.43%)。

2.2 患者的年龄分布

69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中,男33例,女36例,女性多于男性。年龄最小的10月,最大的84岁,以0-14岁年龄段最多,占总数的23.19%,其次是60-69岁年龄段,占总数的21.74%。具体见表1。

表1 患者年龄分布

2.3引起 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7版)药品分类方法[1],69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共涉及中药品种17种,排前十名的中药品种发生ADR58例(84.06%),全部是注射剂,复方甘草酸苷发生率最高,共16例(23.19%)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2.4 ADR累及的系统-器官

69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共发生不良反应113例次,累及多个系统-器官,其中以皮肤其附件损害发生例次居首位,共21例次,占18.58%,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静脉炎、皮炎等症状;其次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损害,20例次,占17.70%;再次是心血管损害,19例次,占16.81%。见表3。

表3 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2.5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69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口服给药7例(10.14%)静脉滴注给药的有60例(86.96%),外用2(2.90%)。

3 讨论

3.1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发生与年龄的关系

表1显示,0―14岁年龄ADR的发生率比重较大,为23.19%,其主要原因可能与人类的自身免疫力下降,特别是小孩的身体机能各方面尚未发育完全2024。50岁以上年龄人群ADR发生率较高,与报道一致[2、3、4],这应该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代谢、排泄功能减退,药物的半衰期相对延长,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更差,敏感性更强,同样的剂量用在小孩和老人身上,容易促使ADR的发生。提示在老年人和儿童用中药制剂应谨慎。

3.2 中药制剂发生的ADR与药品种类和ADR的关系

2014年我院上报ADR报告301例,中药制剂种占69例,占22.92%,因此,中成药制剂引起的ADR的病例不容忽视。表2显示,药品种类前十位全部是注射剂,而且主要在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两个大类,提示我院这两大类药临床使用量较大,使用频次较高,引起ADR的发生率也相对增大。

3.3 中药制剂发生的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率最高的剂型和给药途径是注射剂和静脉滴注,共60例(86.96%),与报道资料一致[5、6、7],这主要是因为静脉给药可使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易诱发不良反应;也存在上报病例主要以住院病人为主(住院病人主要以静脉滴注为主)的影响,其他剂型和其他给药途径是在院外使用,有些不良反应患者不容易发现,如:肝、肾功能的损害。提示在选择用药方面应尽量遵循能口服不注射,尽量不多种药品合用的原则,以降低ADR的发生率。对院外用药要加强监测。

3.4 中药制剂累及的系统-器官及结果

表3显示,多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所累及系统-器官存在2种或2种以上,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多见,共21例(18.58%),其次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的反应比较明显,容易发现;消化系统反应患者感观明确,容易描述;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主要反映在严重的不良反应。更应该注意的是严重不良反应有31例(44.93%),全部不良反应经停药或治疗后都已治愈或好转,没有后遗症。以上结果提示,中药制剂并非人们误认为很安全,无毒副作用。临床医师在使用中药制剂特别是注射剂的过程中,要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理论,严密监测中药制剂的ADR。

随着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加快进程,新的中药制剂会得到更多的开发。中药制剂在临床使用中会越来越广泛,临床对中药制剂的ADR监测越来越重要。医务工作者应该重视中药制剂的药物禁忌、适用范围、剂型、剂量、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医院应该重视和加强中药制剂的ADR监测工作,认真学习新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提高医务人员对中药制剂ADR的正确认识,促进合理使用中药制剂。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071

[2] 王会容.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7(4):234-237

[3] 余雄杰,刘生友.29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事,2013,27(1):115-117

[4] 张敏红,章宏法.7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2009,21(3):161-162

[5]黄振伟.临床常用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及预防[J].中国药事,2010,24(2):200-202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不良反应;抗菌药物;统计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据国家不良反应检测中心的统计,2010年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69万多份,呈现同比增长的趋势,一方面表明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预警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合理用药还存在较多的问题[2]。我院从 2005 年 2月起成立了由临床医护人员和药师组成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现就我院2006年7月~2013年7月2024到的7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 7月~2013年 7月2024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75例,按患者年龄、男女比例,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报告来源、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在75例不良反应报告中, 男性 40例, 女性35例; 有既往过敏史的2例, 无过敏史者65例, 不详者8例,各年龄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构成比见表1。

2.2 75例不良反应报告涉及到各种药物共计28种, 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 中药制剂次之,见表2。

2.3给药途径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见表3。

2.4不良反应的系统分布、临床表现类型进行分类,见表4。

2.5 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一般来说,大多数常见药品的不良反应都是轻微的,停药后就会消失,不需要特别处理。用药者一旦发现自己有较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停药,并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及时接受诊治。就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个人目前用药情况,尤其以往用药的过敏情况。对副作用大的药物不应长期连续服药,有药物过敏史及肝肾功能受损者,在用药前必须向医生说明。

3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在75例报告中,男女比例接近1:1,与文献报道一致[3],老年人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据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60岁以下者为6.3%,而60岁以上者为15.4%[4]。医生应当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测,尽量减少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给药途径不同,关系到药的吸收、分布,也影响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持续时间[5],文中71例不良反应均由静脉滴注引起,这与静脉给药方式在临床的广泛应用2024。故应尽量选择口服给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住院患者68例,门诊患者仅占7例,报告率低,需要加强监测报告。75例报告中,皮肤过敏反应占总数的45.33%,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反应,这是正常的"生物学差异"现象[6,7]。建议临床医生开处方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家族史,慎重选择药物并注意用药剂量的个体化。综上所述,医院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专项治理要求,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以减少该类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反馈不良反应信息,可防止不良反应重复发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Wallerstedt SM,Brunlof G,Sundstrom A et al.Rates of spontaneous report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for drugs reported in childre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ith data from the Swedish adverse drug reaction database and the Swedish prescribed drug register.[J].Drug safety,2011,34(8):669-682.

[2]Lapeyre-Mestre,M.,Grolleau,S.,Montastruc,J.-L. et al.Adverse drug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NSAIDs: A case/noncase analysis of spontaneous reports from the French pharmacovigilance database 2002-2006[J].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2013,27(2):223-230.

[3]吴平,曾繁荣.老年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中国药业,2009,9(2):56.

[4]Aagaard,L.,Strandell,J.,Melskens,L. et al.Global pattern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over a decade: Analyses of spontaneous reports to vigibase?[J].Drug safety,2012,35(12):1171-1182.

[5]Hazell,L.,Cornelius,V.,Hannaford,P. et al.How do patients contribute to signal detectio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spontaneous reporting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the UK's yellow card scheme[J].Drug safety,2013,36(3):199-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