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际交流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际交流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成才视野;大学生;人际关系;人才培养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当代大学生精力充沛、独立思维能力强、有着丰富的情感,自我意识日趋完善。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较之高中生活圈子人际交往增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征。
(1)人际交往中体现出人格平等。在当今的大学生心中,人人平等已经深入人心,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已经日渐成熟。基于这一点,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都是以平等交往作为基础的。
(2)交往对象、范围、内容以及方式更具有开放性。由于信息的发达,大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更多,使得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多数都采取积极主动的心态。大学生除了在校园内与学校老师进行交往外,由于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人们还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通讯工具,QQ、微信、微博等被大学生广泛应用。新交流方式的出现,已经打破了原先交流的一些束缚,使得大学生的交际更具有开放性。
(3)较单纯的精神性。在大学中的交往中,主要还是以情感性、精神性为主,体现了同学之间最珍贵的友谊。很多人在交友方面往往都是以相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的。由于对自己交友有着一个理想的标准,所以在衡量朋友时,很多人都用理想化的标准来进行衡量。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主要有几个问题型的性格出现,导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问题:
(1)自我中心型。这类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中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愿意自我表现,以达到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他们希望别人可以接纳自己、同意自己的观点、喜欢自己。这种类型的人并不能正确处理他人的利益以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经常会斤斤计较,不愿意帮助他人、了解他人。
(2)自我封闭性。这类同学在交往过程中,经常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欲望都掩盖起来,他们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与外人进行接触和交流,更多的时候他们重视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独来独往,很难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3)功利型。这类同学在交往中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在交往中更加崇尚物质,淡化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这类的学生往往注重的是自己的利益,把人际关系交往当作满足个人需求的工具,对别人的利益毫不关心。
(4)猜疑妒忌型。人们在交往中,都会有一定的猜疑,只是程度不同。有的同学在交往中会表现出很强的嫉妒心理,在交往中对于他人的优点、长处会产生很强的妒忌心理,时常会对别人进行没有依据的批判,甚至会贬低别人,以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
(5)爱面子。现在这个社会,人人都讲究一个面子。大学生由于其攀比心理的影响,往往会更注重面子的问题,以至于在交往中会出现很大的摩擦。即使一点点小事并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有时碍于面子,使得双方互不相让,引发更大的矛盾,使正常的交际陷入僵局。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大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加强交往,主动交往。很多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没有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与同学进行交流,总是等着别人主动与自己交流。要想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应该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
(2)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人们通常在初次交往的时候会在几分钟之内就给对方留下一个总体的印象。如果印象好,那么吸引力就强,如果印象不好,吸引力就会差一点。在人际关系建立的初期,最初的印象会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深度。
(3)交往中,多为对方考虑。如果在交往过程中,什么事情都先想到自己,那么就不能使人际关系发展更加稳固。在与别人交往中,多想一想别人,多为别人进行考虑,这样人际关系就可以发展得很长久、很稳固。要真诚对待身边的朋友,仔细认真地去了解别人,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别人的价值。
(4)在交往中要注意调动别人的兴趣。在建立人际关系时,应该注意别人的兴趣,这样可以很好地抓住交流契机。如果他的兴趣是你并不擅长的方面,在交流时,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让你多了解一下。如果他的兴趣是你也感兴趣的,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建立良好的沟通。
(5)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在与别人交流时,倾听是一门很重要的艺术。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可以更好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其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倾听。
(6)优化人格。每个人的性格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改造不良的性格,培养和优化良好的性格是帮助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热情、开朗、具有亲和力的大学生更容易使人产生容易接近的感觉,可以极大地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7)真诚相处,交流思想。我们常说,交友就是交心,要真诚对待身边的朋友,和他们去用心交流,切忌虚伪地去进行交流,要撕掉面具,用心交流。
结语: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并不是掌握了人际关系的理论和技巧,就可以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我们要用一个积极开放的心态去与他人交流,如果你用心去经营,用心去努力,就会发现一切的一切都会慢慢改变。在这种环境下,人际交往就会变得十分轻松与简单,从而使学生可以以一个积极快乐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邢秀荼.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J].心理科
学,2003(6).
人际交流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职院校贫困生;人际交往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扩招步伐的加大及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作为特殊群体的贫困大学生,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这部分大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学习和就业多重压力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对自己的社交能力信心不足,人际交往困难成为他们心理适应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较多采取团体辅导的干预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4]。在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大学生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5]。为了探讨这种干预方式是否适用于高职院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本研究应用团体辅导技术,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进行了为期6周的人际关系团体训练。目的是要探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羞怯、交流恐惧、社交回避、孤独感等交往方面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某职业技术学院专一至专二的贫困生作为被试。从自愿报名参加团体咨询的贫困生中,筛选出36名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困惑的贫困生作为研究对象(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得分>12分),其中男生10名,女生26名,平均年龄20.3岁,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各18人,一名男生因故中途退出辅导,实际参加实验17人。
2.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测、后测设计。自变量为对实验组施行的团体辅导,因变量为贫困生接受辅导前后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变化。
(2)团体辅导方法。本次“你我同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为结构式封闭性发展性团体,具体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团体形成与接纳阶段,预期目标为相互认识、融洽气氛、增强团体凝聚力。活动有热身体操、滚雪球、大风吹、信任之旅,时间为2课时;第二阶段:自我探索阶段,预期目标为增强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和接纳,建立相互信任与接纳的团体氛围,增强自信心。活动有放松训练、优点轰炸、情绪观察与识别、人际关系中的我,时间为4课时;第三阶段:行为训练以及自我成长阶段,学会体察他人,以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促进相互肯定和接纳。活动有角色扮演、价值拍卖、拒绝与批评、行为训练,时间为4课时;第四阶段:评估与结束阶段,预期目标为体验彼此的肯定与支持,鼓励继续成长。活动有小茶话会、心语心愿,时间为2课时。共计12课时,分6周进行。
(3)测量工具[6]。①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由Watson及Friend编制,量表含28个题目,采用“是―否”评分法,分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两个分量表,Cronbacha系数分别为0.85及0.87。②羞怯量表,Cheek1983年修订,共13个条目,5级评定记分,分数越高,说明羞怯程度越高。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90。③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McCroskey 1982修订,含24个题目,四个分量表,分别用于测量在小组讨论、二人交谈、参加会议、当众演讲时这些场合下的交流恐惧程度。采用5级评定,本量表总分的α系数超过0.90,分量表的α系数超过0.75。
(4)数据统计。所有数据用SPSS12.0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1.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前后各量表得分差异显著性分析
由表1可见,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在社会回避和苦恼、交流恐惧与羞怯各量表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5),经过6周的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的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控制组(p
由表2可见,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前后控制组在社会回避和苦恼、交流恐惧与羞怯各量表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5),实验组在经过6周的团体辅导后,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交流恐惧与羞怯量表得分均极显著低于辅导前(p
2.实验组成员对团体辅导活动态度的评估
使用团体成员活动与态度的调查问卷对参加本次团体辅导的成员进行评估,问卷包含团体满意度、团体气氛、团体成员自我成长和人际交往改善情况几个方面内容。结果显示,团体成员对团体满意程度中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94.12%,感受到被真诚尊重、接纳的占88.24%,成员认为人际交往明显改善的占82.35%。调查结果说明本次人际交往训练团体是有效的,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讨论
本研究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进行6周的人际交往技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果证实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等产生了积极作用。这也说明,运用团体辅导这种辅助教育形式来改善贫困生的社交能力有其独特的优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参加此次团体辅导的高职贫困生来自同一学校、年龄相近、具有类似的家庭经济和社会背景。同时,他们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困难和改善交流技巧的意愿,相互之间防御性低、彼此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在辅导中他们既是受助者,也是助人者,他们的心理互助克服了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发生的心理不适应,提高了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与亲和力。第二,人际交往适宜行为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循环往复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对良好交往品质的“知”早已熟悉,缺乏的是“情”和“意”的调节。本研究在每次团体辅导中都设计了情感体验与活动的分享讨论环节,促进从“情有所动”到“有意调节”的深化,这对于成员适宜交往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第三,团体辅导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自信水平。社交问题往往与自信不足2024我们安排了优点轰炸、人际关系中的我、拒绝与批评等活动,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优点,体会被别人关心的感觉,提升自我效能感。活动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可以使参加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有利于大学生在团体中比较分析、自我领悟、自我成长。
人际交往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发展成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研究表明,将团体辅导这种辅助教育形式应用于高职院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有效地缓解了他们的社交焦虑,促进社交自信和技能的提高,为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艳,李晓萍.贫困大学生社交状况的个性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06-107.
[2] 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31-1032.
[3] 王丽萍,李征澜,余林.社交效能感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85-986.
[4] 刘佰桥.人际交往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健
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89-491.
[5]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01-302.
人际交流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一、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现状调查
为了解2024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笔者在江西省南昌市十余家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1份,调查对象为大一至大四学生。
1.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分析
通过对所收回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发现,仅有20.21%的用户日均使用时间在2小时以下,44.49%的用户每天平均使用社交网站进行社交在2―4小时,而35.3%的用户平均每天使用社交网站在4小时以上。分析以上数据,说明当代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分配上较为合理,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2.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目的分析
调查发现,社交网络的设计及其人性化,操作简便易学,且界面丰富多样、富于变化,使得其在广大青年学生群体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而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运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以近乎成为了一种零距离、零成本、高效率的社交方式,社交网络信息实时更新,这些优势使得它成为大学生们交流学习、追逐时尚、娱乐消费等的平台。目前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社交网络有新浪微博、QQ 及微信等。而诸如微信、QQ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的软件,克服了了传统通信方式高成本、时间长等缺陷,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节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社交平台。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在使用社交网络时存在一人多户现象,即每个人都会选择多种社交网络,在南昌大学生中,使用频率排名前三位的便是QQ、微信、微博。在使用社交网络的用户中超过半数的用户选择用来与朋友聊天以及通过朋友圈了解好友的最新消息,并与朋友进行互动。而26.3%的用户选择用来了解时事新闻政策,打开视野。18.9%的用户选择了通过社交网络来了解八卦新闻,查找身边新奇的新闻。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1.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1)方便沟通,打破障碍。社交网络极大的方便了现代大学生的人际沟通,丰富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社交网络也正是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打破传统只能当面交流或事后电话沟通的障碍,通过网络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与朋友交流,并且使广泛结交良师益友并深度探讨学术问题成为可能。
(2)网络传输,消息实时更新。通过诸如微信朋友圈、QQ空间之类的平台,使朋友间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随时了解对方的生活与动态,并且经常实时互动,一方面可以增进朋友间的感情,使彼此间不会因距离遥远而变的生疏;另外也可以拓宽交流渠道,使相隔千里的人也能了解到彼此的感情与心情,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心情。
(3)匿名交流,保持平等关系。由于诸如微博、知乎论坛类的网站是匿名注册、登录、发表言论,使得人们在发表看法的时候更加轻松,不受拘束与限制,并且能够使网络上的每个个体间保持相互的平等,没有所谓的等级的区分,保持彼此的神秘感,使得在网络上交流各自的思想与看法变得更加真实、有说服力。
(4)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由于互联网的全球化与普遍性,使得使用社交网络的交往几乎可以遍及全球各地,在交流中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开拓视野的同时提高了个人的交往能力与交际技能,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模式,拓展了交往空间,借助社交工具有助于扩大交际语言,并最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满足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即为认同感,个体认为是某一群体或者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而大学生的这种群体归属感,主要表现在个体有困难时向群体求助。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帮互助中,而社交网络正是一种可以加强将个体与群体联系的平台,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络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同时可以引发许多人的认同感,社交网络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把想法相同或相近的人联系在一起,引发彼此间更多的探讨与讨论,而这种方式正是一种很好的满足大学生集体认同感的方式,也同时可以使自身思想受到群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获得彼此的帮助与认同,即寻得一份集体归属感并同时获得一份自我认同感。
2.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1)过分依赖,影响正常生活。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在日常使用社交网络时过分依赖,每隔几小时就要登陆一次社交网络查看是否有消息,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有的同学甚至是每隔几分钟就会登录一次,而这种过度依赖的现象就导致了很多同学将社交的重心完全放在了手机社交网络上,而忽视了现实中正常与别人的沟通与交流。有些同学甚至表示,过度依赖使得无法专心专注的思考学习,而总是会担心自己的手机上有没有消息,有没有人又找自己有事情。
(2)不当使用,增加孤独感。正确使用互联网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引感孤独,甚至是性格孤僻等症状。而长期沉溺于网络社交甚至会导致情感淡化,缺少热情,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而很多依赖于网络的大学生满足于在虚拟世界的情感交流,缺乏必要的、真实的社会实践参与体验,一旦依赖于虚拟世界的交流,便会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漠不关心甚至疏远,久而久之变得孤独,不适应真实社交。
(3)使现实人际关系弱化。社交网络可以进行人际交往,寻找交流对象,然而过度依赖则会导致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很多学生会无时无刻不低头玩手机,并导致逐渐弱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由于在虚拟网络环境下人们一般无法得到最真实的面部表情、肢体的反馈,使得人们逐渐弱化了对这种真实交流的敏感程度,而这种长期的机器化交流会使人逐渐淡化现实中的人际交流,在完全不同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现实生活中变得不适应,甚至会刻意逃避现实的人际交往,从而导致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4)社交网络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信任危机。由于很多社交网络不必填写完整基本信息,而很多时候所填信息也与实际不符,使得很多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即使看到对方的消息也持一定怀疑态度,而在一些完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人们可以完全卸下人前的模样,任意发表看法,一个人可以在生活中扮演多个不同角色,扮演不同身份,使得很多同学在网络上与网络下完全判若俩个人。而由于匿名登录发表言论,使得很多学生的言论毫无约束,甚至肆意散步网络谣言,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发表看法,使得网络传播存在极大的信任危机。
(5)语言退化。在社交网络中,由于信息的隐秘性,很多人忽视甚至是放弃了使用文明用语,放松对自我语言的约束与管制,用语低俗,而当这种行为随着网络使用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为一种习惯时,当回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时便很难再改。而这种标新立异的低俗用语却因为其自带的独特感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并在网络上疯狂流行。
三、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对策研究
1.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1)心理压力大。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所面临的毕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等使得大学生在一个高压环境下高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会将长期压力积压在心底而无处宣泄,但由于社交网络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针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个人看法,甚至借此发泄个人情绪,而这种宣泄往往会得到网络上一些人的回应与认同,并因此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成为了可能。
(2)环境决定,缺乏沟通。由于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使很多同学缺少与同龄人的必要沟通,使得他们缺乏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而在社交网络中,由于彼此间的沟通缺乏面对面的眼神与表情交流,则淡化了实际的人际交往则可以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心理。
(3)大学生心理。由于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是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集体式宿舍生活,在行为及思维方式上则需要一段时间转变,而在转变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内心孤独甚至有些被孤立的感觉,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马斯诺的需求理论,个人心理的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但社交网络正是一个可以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平台,她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在这里与志同道合的人交谈,从而找到一种自我归属感,内心的孤独感便可得到弥补,而这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愈强烈,愈会使得大学生依赖于社交网络。
(4)现实人际交往少。“依赖于手机的低头族”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态,当周围的同学即使相互见面也都在低头玩手机时,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就会变少,每天将自己封闭在人机环境中,失去了与现实生活的接触,造成了现实的人情关系的冷漠,并逐渐转化为一种对社会问题的淡然或是自卑。
(5)政府缺乏监管。由于中国很多社交网站监管不到位,致使大量不良信息充斥着社交网络的界面,而这些不良信息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意志力的形成,甚至会最终导致不良人格的形成。而针对这种行为,政府缺乏监管,没有合适的法律来约束诸如此类的行为,监控与执法脱节,使得这类违法行为在网上肆意妄为。
2.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网络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的宣传教育。大学生所处的是价值观形成的黄金阶段,却也正是最容易被影响的阶段,如果受到了正确的引导,则会逐渐走向正确的道路。所以,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宣传教育及其必要。加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自我约束意识,加强宣传与教育,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为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社交环境。
(2)重视舆论媒体的导向作用。传媒作为社会舆论的导向,在网络告诉发展的今天更是对人们的思想以及观念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正确、全面、客观、真实的报道,对于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做到:一、紧跟时代脚步,反映贴合客观实际,传播主流意识;二、报道贴合群众,拒绝庸俗八卦的小道消息;三、保持自身职业操守,倡导文明网络。
(3)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引导。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环境的组成便包括家庭、社会与学校。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家长已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了解电脑网络,甚至对网络上所充斥的不良信息毫不知情,任由孩子使用社交网络,如此毫无约束的情况极有可能使大学生无法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因此家庭、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正确引导。
(4)进行自我引导与自我教育。作为网络时代的主体,大学生自身也应该认识到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的重要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尚未成熟,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还会有考虑不周全的情况,则需要通过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媒体的引导讲解分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与自省,吸取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并主动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自我主动教育,凭借自身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训练,大道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加强自我约束力,在能够明辨是非的前提下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意识的克服自己的问题,并持之以恒,改正不良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梅英.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冲击和影响[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4,(1).
[2]乔虹,贾琳.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4).
[3]杨宏兰.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 学习月刊. 2011(14) .
[4]张玲娜.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思考[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6).
[5]张敏.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之影响[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
[6]王雅倩.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心理教育研究,2008,(1).
[7]李万兵.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
[8]夏俊.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9]杨平.网络交往与人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 2008.
人际交流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新;人际交流;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27-02
怀着美好的憧憬,大学新生踏入大学校园,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让大学新生产生沮丧甚至抵触的消极情绪。就人际交往方面,大部分新生情况不容乐观,面对人际交流方面诸多挑战和困难,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新生因缺乏交际技巧而迷失了方向。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以及模式的变化
人际交流是每个新生个体都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大学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生活模式、周围环境的骤然变化让很多大学新生变得迷茫、不知所措。《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面对的主要的活动之一,也是学习、生活和心理的一种必要的社会需求。正确合理的人际交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业发展、生活幸福感甚至就业前途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人际关系,从广义上讲,是指大学生和与之2024的一切人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从狭义上讲,是指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和周围的人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双方的互动[1]。根据近几年入学新生的情况看,新生的基本特点是依赖性强,社会阅历浅,思想较单纯,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较低,并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原来单一的人际交往圈转变为多维度复杂的交际,心里或多或少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
二、导致大学新生人际交流障碍的因素
1.人际交往外在因素。马克思认为“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人”[2]。(1)父母溺爱。目前,生活条件好了,大部分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产生溺爱。这就出现一部分大学新生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思想,并且缺少谦虚、忍让和宽容的良好品德,这些都很容易激起与他人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不和谐的人际氛围。(2)父母严厉。有的父母管教比较严厉,从来不与孩子进行交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这就导致大部分新生没主见,对事情没有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环境,更是不知所措。有的甚至产生懦弱,羞怯不敢与他人交流甚至是抵触与他人交流的消极心理,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
2.社会背景因素。(1)语言障碍:在大学校园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新生汇聚于此。大家交流的时候,有的人害怕大家嘲笑自己的方言从而产生自卑和胆怯的心理不敢与他人沟通,不愿意开口说话。还有另一部分人,双方听不懂彼此的语言,造成了交流的停滞。(2)文化差异:大学新生是一群青春、活力无限、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青少年,个性张扬、富有创造力是他们的特点。在不同的文化碰撞下,没有共同语言导致了矛盾的发生,这就使得交流出现了危机。
3.环境压力因素。(1)陌生环境下的交流障碍:离开昔日熟悉朋友,在一个全新的环境,大学新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2)教学方式的转变:在高中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在进入大学校园,自学能力、独立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都受到严峻的挑战。(3)学习竞争压力下的心态:进入大学,大家都是平分秋色、伯仲难分,学习压力也就随之而来,往往这个时候,关心的只有成绩的高低,缺乏交流思想,阻碍人际交往的进行。
4.虚拟网络因素。当今我们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家在网络上随心所欲地交流,在现实生活中却不知道如何与对方交流,缺乏一定的交流技巧和语言交流能力。同时,伴随着QQ、人人网、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的普及,大学新生在网上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也导致他们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逐渐锐减。
三、人际交往内在心理因素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自我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是大学新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与他人相处交流时,不考虑他人感受,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感自,私自利,久而久之,人际交流的圈子会越来越小,他人只得敬而远之。
2.自卑心理的交流恐惧。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新生,往往因为胆怯、害羞以及懦弱的心理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这部分大学新生大部分来自贫困的农村,害怕被他人嘲笑。每个人都有自卑之处,但是严重的自卑心理会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3.嫉妒心理。当别人某一方面比自己优秀,就会产生嫉妒的心理。嫉妒心理表现为对他人家庭、学习或是生活的不友好和仇视憎恨,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心态。
四、应对的办法及解决策略
1.采取的措施和策略。(1)抓好入学教育的工作,辅导员应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学校要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辅导员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行为习惯并且注意学生的言谈举止,对于有严重交流障碍的同学,多给予帮助和关心进行感情的沟通,让学生感到家的温暖,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适应新生活,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远离不良的社会风气,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2)学校或班集体要开展一系列活动,增加学生与他人人际交流的机会,丰富大学新生的生活,开展一系列活动,增加大学新生交流的机会,塑造一个良好的人际交流氛围。(3)构建大学心理咨询室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心理咨询室要合理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全面掌握大学生心理问题,让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定位,明白交际的重要性。有的同学在心理上有困难,但是又不敢去心理咨询室,害怕大家嘲笑。那么这个时候,心理工作室的老师应该采取合适的方式,消除他们的担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交友观。(4)开展讲授“人际交往技巧”的系列讲座。一系列的讲座教育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也是很有作用的,给予必要的人际交流技巧传授人际交流的方法,及时解答大学新生的困难和困惑。
2.对新生的建议。(1)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构建和谐的人际交流,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本身的努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也不能太过自卑。(2)多看些人际交往的书籍。人际交往也是一门艺术,多看些人际交往的书籍,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和经验。(3)试着和他人去交流。勇敢地迈出步子,试着与他人交流,克服心理障碍,实践就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王广震,李玉运.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改善研究[J].心理健康教育,2012,(1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3]周玉林.从马家爵案反思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林业教育,2006,(2).
人际交流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口语交际情境;联系生活;模拟场景
新课标中总体目标与内容对口语交际提出要求,学会运用口头语言良好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学会交流、聆听与表达,具有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再看看课标中对教学提出的要求:
①学会聆听,用普通话进行交谈,能就不理解的地方与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探讨。
②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叙述。
③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从总体目标到阶段目标,不难看出,教学注重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情景,好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语言进行沟通,懂得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情境,情境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指景物、场景、环境;另一种是指人物、场景以及景物唤起人心中的情绪和内心感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动、逼真,与现实生活相像,那么,如何在口语交际中创设情境呢,我们来结合教材中口语交际的内容谈一谈。
一、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许多教材里面都有学生所喜欢的情境,学生对此饶有兴趣,用
这一点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成功之举。
1.从故事情节中来制造情境
故事情节最大的特点就是连接生活,深入内心,最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激发学生心中的角望,以此让学生更热衷于进入情境。
2.借助书中图话来设计情境
图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逼真,可以吸引小学生心中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书中的图画来创设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进入情境,让学生有所感触,学会思考,最后学会表达。
3.结合表演创设情境
表演,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去表达、演出。表演是学生们喜欢的上课方式,小学生的表演心情一般都比较强烈,好看的表演能触发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使他们的口语表达更加符合剧情,更深地进入情境,就像教学中“狼外婆的故事”,在背熟课本的基础上,抓住课本角色的特点,让学生们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带“小红帽、狼外婆等”头饰进行表演,学生表现得认真,加入自己对课本的理解的想象,把动作发挥得惟妙惟肖,把小红帽的天真,狼外婆的狡诈,表现精彩有加,通过表演不但可以让学生记起课本内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时候进行口语交际,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二、联系生活,在意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多味的生活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开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小伙伴、老师、父母交流中,一般都是平平淡淡、无所顾虑。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学生要自己创设交际的情境,发挥出不一样的口语交际面,还原生活,这样可以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变得自信,积极投入,提高训练质量。
1.把生活中的点滴带入课堂
口语交际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生活技能,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积累,让学生在课堂的口语交际中,表达出真实、具体、有趣的语言沟通,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课堂上,如果单单只使用语言沟通,是相当枯燥的,创造形象的意境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产生兴趣,以此最大限度地把精力用在学习课堂内容上。特别是口语交际课,本来就需要交流本身的对白,给学生一个大的交流环节,让学生进行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沟通,并且让学生课前2024拍摄情境。
2.创设社会生活情境
结合社会生活和突发事件并根据时代的主题创设社会生活环境,让学生根据这些生活环境进行口语交际,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崇高的人生态度。
三、模拟场景,置换参与角色
在课本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角色扮演的不同,学生们对各个角色的兴趣也不同,这样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转变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学生喜欢模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能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口语交际是学生在未来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教师可以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下更好地锻炼沟通能力,
并在每个环节开掘学生的潜质,让学生以后成为一个口语交际能力强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