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保险行业合规心得体会(整合5篇)

2024-07-02 22:45:01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行业合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险行业合规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文化建设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行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可以说,文化是推动行业前进的原动力,是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保险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文化内涵有自己的特色。保险文化是保险行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电是民族历史文化在保险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浓缩。我国保险行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理论创新取得突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逐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建设不断加强。这么庞大的一个行业群体,其共同遵循的行业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正是保险行业文化所涵盖的内容。

二、我国当前保险行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保险行业的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建立,文化建设初显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无论是行业的管控能力、创新意识,还是服务水平,尤其是诚信状况,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诚信体系不健全加深了社会对保险的误解

保险经营的是一种承诺式产品,社会对保险业的诚信要求不仅大于一般工商业,而且还要高于其他金融部门。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的诚信问题逐步凸显出来。首先,在保险快速扩张的背景下,保险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出现员工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营销人员为了个人私利,误导欺诈,展业时随意夸大保险责任范围,不明确告知投保人责任免除和赔偿处理等相关内容,诱导客户投保,甚至侵占、挪用或携保费潜逃。其次,部分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为了在短期内快速扩大保费规模,不惜进行虚假宣传,在展业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虚假承诺各项服务,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还有,在保险赔付阶段,惜赔、少赔、拖延不赔、无理拒赔等问题严重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这些行为极大地损害了保险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破坏了行业信誉,从根本上影响着保险业的长远发展。

(二)保险经营不合规范的现象增加了经营风险

“合规”是指保险公司及其员工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监管机构规定、行业自律规则、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李祝用,2006)。当前我国保险业在合规经营方面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保险公司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管理,有些保险机构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目标和任务,忽视合规经营风险。还有些保险机构有章不循,不执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现象突出。这些都反映了合规文化在我国保险业的缺失,合规文化还远远没有浸润到保险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中。

(三)忽视外在环境建设,行业文化宣传不到位

我国公众保险意识淡薄,保险消费观念很不成熟,国民保险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释放。这一方面导致很多地区保险市场增长缓慢,另一方面表现为销售人员误导致使保险过度消费或消费错位。20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保险业后,很长一段时间保险展业靠的是行政推动,保险的运行机制并不为公众所了解。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保险市场对内开放和90年代初期对外开放,保险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各保险公司采取的对外宣传形式包括各类广告、公共关系等,这些形式无疑对提高人们对保险的认知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保险公司为追求短期利益,各自为战,侧重对公司自身形象、产品的宣传,缺乏对保险基本知识及整体行业的宣传,甚至误导扭曲,片面强调保险的某些功能,例如某些产品的投资理财功能,从而导致人们没有真正认识到保险独有的保障功能,购买保险的动机进一步扭曲。

(四)行业文化建设没有有效结合保险行业的其他主体

保险行业主体包括保险企业、保险监管部门、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和保险院校等。当前的保险行业文化建设更多地停留在政府监管层面,而其他主体游离于行业文化建设之外,其力量和主动性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往往是上面有通知、命令,下面就开会对付,不能主动地参与到行业文化建设中。我们的监管制度框架还不够完善,距离国际保险核心监管原则还有较大差距,政府监管落后于市场,导致市场发展不规范。

(五)文化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了保险行业的发展

从现实讲,我国当前保险行业普遍缺少一种创新文化(宋福兴,2007)。不少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紧迫感不够。一些保险企业只满足于传统式的“打拼”方式和惯性思维,缺乏崇尚良性竞争的氛围;创新主要停留在简单引进和模仿上,人们迫切需要的一些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提供;创新思路不宽,没有充分认识到保险经营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创新的可能;创新机制不活,创新活动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和利益保障机制。如果这种局面不及时改观,将会严重制约保险行业的创新能力,甚至会抑制优秀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追求。

三、建设先进的保险行业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细致入微的服务文化

构建服务文化,提升服务品质及顾客满意度,打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已是各行各业面临的战略任务。保险行业是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其客户既有企事业单位又有家庭和个人,服务范围与其他行业相比更具有广泛性,服务就是主要工作。因此,更应当大力推行服务文化。一是实行服务革命,促进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跨越。倡导由单项的理赔服务拓展为险种设计、开发、展业、防损、理赔、救助、回访、反馈的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的服务;由被动的坐等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由基础服务延伸到智能服务等。二是创新服务手段,构建反应敏捷的服务平台。着力推进“异地出险,就地理赔”服务网络建设,制定和完善统一的标准化、电子化理赔服务流程,在较大范围内实现“统保统赔”。同时,在报立案、查勘检验、单证2024、理算、核赔、赔款支付等环节实行“限时服务标准”,提高理赔速度,彻底解除客户“投保易、索赔难”的顾虑,使客户真正享受到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

(二)弘扬诚信为本的诚信文化

保险从产生那一天起就和信用密不可分,保险公司卖的不是实物型产品而是信用和承诺,没有信用便没有一切,因此诚信文化是保险行业最根本的行业文化(陶红,2006)。诚信文化要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培育保险业的诚信文化要从三个方面做起:首先,保险公司及其销售人员对客户要诚信;其次,保险销售人员对公司要诚信;再次,鼓励消费者对保险公司诚信。另外,信用仅靠觉悟和自律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制度和手段的保证,如制定保险行业营销人员从业行为规范标准等,使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具体化。

(三)构建人人有责的合规文化

经过不断的发展,合规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保险行业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在追求盈利的同时重视方式的正确性,防止出现为了片面追求高速业务增长而忽视合规要求。二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始终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注重用制度来约束人,用制度规范日常行为。为此,要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并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来规范业务经营过程,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切实堵住各种漏洞,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三是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证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建立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要在追求自我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不断自我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操作风险防范。

(四)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

从行业角度看,保险属于金融服务业,保险公司员工多属于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要比生产线上的工人复杂得多。保险行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不仅包括体质素质、保险专业素质、智力素质的开发,还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准则等直接调节、规范人本身行为的人本素质的开发。两者的完美组合将有助于保险行业精神的形成,并成为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险行业文化建设,一是要实现员工的共同进取,这是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特征。通过组织氛围的建立,塑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每个员工都自觉地努力工作。二是要把行业文化建设与建立学习型组织结合起来,提高干部职工队伍创新能力,不断推进行业文化创新。三是要强调“以人为本”和员工的成就导向,这是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五)建立多方参与的协作文化

一是充分发挥监管机构引导作用。监管部门应把握行业文化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建设目标,制定行业文化建设规划,健全长效机制。二是充分发挥行业社团组织协调作用。督促和指导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认真履行建设先进行业文化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制定从业人员道德和行为准则、组织签订自律公约、对从业人员进行资格管理、督促会员依法合规经营,维护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充分发挥保险机构主体作用。引导保险机构结合自身特点,把企业文化建设与行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把行业文化贯穿于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加快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富有行业特色的体制机制,将行业文化的实质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最后,推动保险院校积极参与保险行业文化建设。

(六)营造引领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文化

在现代的市场环境中,保险宣传对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对消费者的引导作用十分明显。要想充分挖掘保险业的潜力,必须考虑对消费者开展普及性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保险产品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如何使用。第一,政府应重视并倡导行业文化建设,以学校为依托,以教育为切入点,普及保险知识,优化公众保险意识。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和大学课程,让人们普遍了解保险产品的价值、作用以及如何使用。第二,宣传时应以行业为主体,整合宣传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功效。在宣传时要注意区分城镇和农村、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充分利用各类媒体与宣传手段。第三,在内容上加大对保险运行机制宣传,突出保险独特的保障功能。第四,各保险经营主体要切实从维护、珍惜保险行业的利益和信誉出发,准确宣传保险知识,力避相互排斥、诋毁,以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和信心。第五,注重引导和培养理性投资者,引导投资者全面了解保险业的经营规律和特点,客观看待行业发展,培养理性投资心理,使保险业在获得稳定的资本注入以外,也得到成熟的投资理念和优秀的管理文化。

保险行业合规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营销文化及其作用

2024营销文化的结构,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但支持者较多的一种观点认为营销文化应当分为三个层次:处于营销文化内核的精神层面、处于中间层次的制度和行为层面、处于表层的物质层面。本文也认同这种观点。精神层是营销文化的核心,是企业2024营销活动的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营销道德等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起决定作用的观念,这些观念是企业经过长期营销实践形成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也是评判企业和员工行为的标准。处于中间层的制度层是指那些保障企业的营销活动、员工行为、企业形象严格按照企业的营销理念进行和设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是企业营销精神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行为层包括企业及其员工在营销活动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它是以人的行为为表现形式的企业营销文化,是企业精神面貌、经营作风的动态体现。营销行为文化包括营销礼仪、营销习惯等。按照人员划分,行为文化包括营销管理层行为、榜样行为和员工群体行为。物质层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的企业营销文化。营销物质文化是指企业对外所展现出的形象,它是可见、可听甚至可触摸的,包括企业的产品、宣传手册、广告、商标、员工形象、设备设施等,是营销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营销文化作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软实力,除了具有指导营销活动开展,促进企业获取利益与长远发展的作用之外,还在以下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第一,营销人员会自然地把个人的命运与企业的兴衰联系起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营销文化对营销人员的个体行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第三,营销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能够在营销人员心中形成一种定势,自然而然地按照企业的要求行动。第四,具有辐射作用。营销文化通过各种渠道穿越企业组织的围墙,传播到更广阔的领域,并得到社会的认同,因而使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整体形象都因此得到改观。

(二)保险企业营销文化的特色

保险企业营销文化是指保险企业通过长期营销活动,在产品开发与设计、费率厘定、销售管理、促销开展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逐渐形成并向外传播的,独具企业特色的营销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形象、行为习惯与营销制度等。除了具有一般企业营销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民族性、市场性、差异性外,保险企业营销文化还具有独特之处,即更注重诚信文化、合规文化、服务文化的培养。这是由保险经营和保险产品特殊性决定的,是保险企业营销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险企业构建营销文化的目标和方向。

1.保险企业营销文化更注重诚信文化。

从本质上来讲,保险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一种信用契约,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承诺式服务。如果在契约生效之后保险企业不能按照保险合同规定履行赔偿和给付责任,那么投保人所持有的保险单就如同一张白纸。诚信是保险企业营销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保险企业营销文化的灵魂。一般的企业文化中也涉及“诚信”,但由于保险企业经营的是一种无形的产品,诚实信用就成为保险经营活动成立的必要条件,也是保险企业营销文化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

2.保险企业营销文化注重合规文化。

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时刻保持与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规章制度、行业习惯等准则相一致,即要保证合规经营,这是保险业稳健运行和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保险营销活动是保险经营的重要部分,营销人员必须遵章守规,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售后服务,都要求员工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并将合规作为营销员的行为准则,培养员工的合规意识,将合规操作的意识和理念渗透到营销活动的各个部门的各个环节,使合规文化融入营销文化之中。

3.保险企业营销文化注重服务文化。

保险服务存在于保险售前、售中以及售后的整个过程。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产品同质现象十分严重,那么衡量保险产品价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的好坏。谁的服务更好,谁的产品就更加物有所值,更容易获得客户的认可。规范化、始终如一、贴近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优质服务既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能提高保单的续保率和顾客的忠诚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因此,服务文化是保险企业营销文化中核心内容。激烈市场竞争中,客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尤其是延伸服务)的差异性。服务文化就是赋予保险产品和服务以文化含量,让客户在购买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享受到产品和服务中所蕴含的文化,在满足客户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实现与客户的心灵沟通。

二、构建我国保险企业营销文化的必要性

(一)我国保险企业营销文化现状分析

1.缺乏有特色的营销理念。

“营销文化”这个概念在保险企业还没有得到广泛关注,营销文化更多地是作为企业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而存在,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指引,服从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近年来,随着文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各保险企业开始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和应用。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纷纷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例如中国人寿的“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双成”文化;人保集团“以人为本,诚信服务,价值至上,永续经营”的经营理念;太平洋保险的“诚信天下,稳健一生”的核心价值观。这些理念虽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营销精神文化,但这些理念正是保险营销文化应当涵盖的服务文化、诚信文化等文化内容,在现实中确实充当了各保险企业的核心营销理念和价值观,指导并规范着保险企业营销行为、营销活动的开展以及营销部门中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营销文化存在雷同的现象,“创新“”一流“”奉献”等词语频繁出现在企业的营销理念之中。这样不考虑本行业、本企业特点,盲目地简单模仿所总结出的营销理念必然成为空泛的政治标语。在这种缺乏生命力的营销文化中进行的产品开发和企业形象设计也必然毫无特色,营销文化也难以被客户、市场以及社会所接受和认同。因此保险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加深对“营销文化”的重视和理解,确立一套适合自身实际的、科学的、具有特色的企业营销理念和精神。

2.缺乏与营销理念相匹配的营销制度文化。

目前保险企业营销制度方面还存在着制度与精神“脱节”的现象,制度与营销理念不匹配,没有起到应有的辅助与保障作用。例如,我国寿险公司仍以保险人为主要销售产品的渠道,这种以推销为主的“人海战术”式的营销制度,以及营销人员高度的流动性、营销人员缺乏归属感,导致大量“孤儿”保单产生,影响了保险售后服务水平,也为保险公司的保单续期等后续工作带来麻烦,影响了保险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因此,我国保险企业应在营销制度设计和创新方面加快步伐。

3.保险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营销是保险企业经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管理层一般都对营销活动给予高度重视。我国保险企业通过选拔和塑造在营销各个环节中最能体现企业营销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和表扬,引导其他员工尊重和效仿模范榜样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将企业的营销文化灌输到每一个员工的头脑中。营销方式上,保险企业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引导下,逐渐改变以往依靠“狂轰滥炸”的“煽情式”的游说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帮助客户设计最佳的保险方案,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与客户建立起合作互惠的良好关系。我国保险企业一贯重视营销人员的礼仪修养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自身价值,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在营销行为文化方面,未来我国保险企业应当在如何选择一套科学的营销策略,不断完善营销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方面下功夫。

4.尚不能满足国民迫切需要的保险需求。

我国保险企业在产品开发、服务创新和硬件技术等物质营销文化建设层面取得了不小进展。保险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开设理赔绿色通道、开通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电话;建立网络、电话保险销售支付平台等。尽管目前保险产品种类繁多,但在“以合理的价格提供满足国民迫切需要的保险保障”方面,还存在巨大差距,这是当前保险产品设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保险企业构建营销文化的必要性

加速构建保险企业营销文化是保险企业做大做强、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1.是提升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C.K.Prahalad和GaryHamel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两个部分:即产品、技术等硬件和价值观、使命、远景等软件。其中产品和技术是归属于营销文化物质层面的元素,价值观和使命等则归属于营销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企业的营销文化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和目标市场的选择,也就决定了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采用什么样的技术。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也是企业赢得客户的前提。体现在保险企业中就是保险公司履约能力和其他售后服务水平。质量的关键在于员工的质量意识。如果保险企业营销文化顺利形成,质量文化就会成为员工的整体文化,质量意识被灌输于每个员工心中,那么履行约定,提高服务水平就会成为员工的行为准则。这种约束方式既节省了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成本,还可以保证约束力的持久性。营销价值观渗透于企业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决定了企业营销方式的走向。在产品同质化较严重的保险行业,能够赢得客户的信任,不仅仅取决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在于它的营销方式是否能够被客户接受,它的营销理念能否被客户认同。可见,优秀的营销文化构成了保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持久竞争力,有力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是保险企业打造品牌做大做强的需要。

品牌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企业文化总体的一个缩影。好的品牌必定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带给人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享受。好的品牌不仅仅是好的产品和服务,还要使客户获得额外感受上的附加价值。客户对一个品牌的了解和忠诚度,往往是通过与品牌的产品、服务、营销员工的接触逐渐形成的。优秀的营销文化正是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向客户展示企业形象,传播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以获得客户的认同和支持。因此,通过建设营销文化,能够增加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使产品和服务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打造成响亮的品牌,形成企业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增强客户的忠诚度。保险产品容易被复制,开展价格竞争和品种竞争的空间较小。但如果将企业打造成一个品牌,在产品中融入文化因素,融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满足客户的精神需求,就会将企业形象提升至更高的境界,实现企业长期盈利和做大做强的目标。此外,通过打造品牌还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认同和共享企业价值观,凝聚成一个积极进取的队伍。

3.是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的需要。

营销文化作为一种软性的约束,更强调精神理念的灌输,用理念去规范员工的行为。当保险企业营销文化形成之后,由于共同观念的约束,企业的经营决策、员工的营销活动都会自觉地按照企业营销文化所规定的标准去做。建设符合市场规则要求的营销文化,有助于提升保险行业整体形象。

4.是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不同企业的营销文化各不相同。即使两家企业推出的产品在保障范围、费率设定等合同内容完全相同,但由于其背后的营销文化不同,凝结在产品中并传递给客户的知识、习俗、道德、情感等内容会给客户带来不同的感受,使产品焕发出独具一格的文化光彩,为产品创造出惊人的差异性。可见,构建营销文化是打造个性化产品,满足保险客户差异化需求的有力支撑。

三、构建我国保险企业营销文化的建议

1.在精神文化层面,倡导诚信文化,建设合规文化,提升服务文化,鼓励创新文化。

诚信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是保险企业必须坚守的生存之道。诚信营销理念要求秉持道德的正确的利益观,要保证客户利益的实现,在客户满意的同时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求对同行竞争对手同样保持诚信,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建设诚信文化,要求保险企业制定明确的诚信行为准则,将企业价值观和理念融入其中,并作为评判企业政策和员工行为的标准,教育、引导员工树立诚信观,规范员工的行为。在建设合规文化方面,可以借助我国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自觉、克己的理念,强调遵纪守法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倡导合规创造价值、自觉合规等理念。有了合规意识还要有完善详细的规范标准。除了国家法律和行业规范外,保险企业还应当结合自身情况设立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在提升服务文化方面,保险企业要用真诚、细致入微的服务为客户提供便利,提升客户忠诚度,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这就要加强对员工进行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培训教育,使员工自觉改变以往被动的、基础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主动的个性化和感情化的服务。用面对面、情系情、心连心的服务,带给客户热情和温暖,激发客户的信任。特别是保险售后服务,更要求提供充满真情和人文关怀的服务。为此,保险企业要制定一套员工服务行为准则,明确每一个岗位员工的服务要求,便于企业内部开展服务监督检查以及开展量化考核。保险企业可以建设顾客满意度CS系统,请客户配合企业的满意度调查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调查客户满意度指标,及时掌握服务中存在的漏洞,并积极寻求方法加以完善。保险企业营销文化的创新不仅指营销文化精神层面的创新,还要求相关的制度、行为和物质方面不断创新。以保险产品为例,创新文化需要保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研究保险需求,科学地开发新型保险产品。此外,在保险营销策略方面,保险企业也需要不断探索,学习世界先进的营销方法。例如引入文化营销的方法,给保险产品注入文化元素,借助文化的力量促进营销的开展。在宣传保险产品时除了宣传产品的功效之外,还应当宣传保险产品本身蕴含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孝道”,使保险产品从一种经济补偿产品升华为一种文化产品,开发潜在客户的需求。

2.加快营销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建设。

制度是根据企业的营销理念和价值观等精神制定出来的,反映了企业的营销观。制度在企业的营销文化还没有完全被员工接受时,可以作为一种外在约束引导员工的行为,保证员工行为不违背企业的营销理念,同时硬性约束久而久之会成为员工的工作习惯,进而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因此,企业制定的制度首先必须严密,尽量不留漏洞;其次必须切实可行,切忌简单照搬照抄;再次必须公平,即企业营销制度一旦实施就要对公司所有员工具有约束力,不应有例外者。保险营销制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模型,每个企业应针对自身实际设计相适应的制度。面对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保险企业必须结合实际持续地对营销制度文化进行优化和完善。在具体操作步骤上,保险企业一要根据已经确立的营销核心精神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营销制度框架体系,具体的制度规章可以逐步出台,但是整体框架应当尽可能一次性设计好,避免出现完善过程中偏离最初预想的现象;二要根据拟定的制度框架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出台相关营销制度,先出台基本的营销制度,具体的产品开发、销售等环节的制度办法可以逐步完善;三要结合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时制定、完善相关制度的标准化文件,保证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目前改革人的薪酬制度、建立责任明晰的权责制度、完善的客户管理制度以及完善员工培训制度等。尽快建立起与企业营销理念相匹配的制度,避免营销文化流于口号。构建保险企业的营销行为文化,就是要在企业营销理念的引导下,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由各个级别的员工共同努力、实践,打造具有企业特色的营销行为文化。根据营销人员职位级别不同可以将员工行为分为高层领导行为、中层管理者行为和基层员工行为。不同级别员工的行为在保险企业营销行为文化中发挥的作用不同。高层领导是文化的提炼者和推行者,他们在企业营销行为文化构建中起到重要的引导、带动、传播和示范作用,还负责理念的提炼宣传并以身作则;中层管理者是企业营销行为文化贯彻落实工作的操作者,发挥着承上启下和监督管理作用,他们需要正确理解企业营销理念,自觉践行营销行为文化的要求,还要指导和帮助员工理解营销理念,实践行为文化,监督员工行为;基层员工是保险企业营销活动的直接操作者,他们直接面对客户,充当了企业形象代言人,客户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感受企业的营销文化,其行为对企业核心营销理念和规章制度的实施具有重大影响,关系到理念和制度设置成功与否。具体选择何种营销行为,需要各个保险企业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选择和创造,保证营销行为既有特色又具有适用性。例如,针对目前消费者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认知度低、信任度低的问题,保险公司可以选择开展公共关系营销———不以销售产品获取利益为首要目标的营销方法,通过开展公关活动,回报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的支持和厚爱,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具体操作上,保险企业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建立慈善基金等方式,树立回馈社会、奉献社会的企业形象,传播企业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价值观,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此增强公众对保险公司与保险产品的了解和认同,水到渠成地实现产品热销。

3.建设营销物质文化。

保险行业合规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正常流动,维护劳动者合理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是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根据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现就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基金征缴力度的2024问题通知如下:

一、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目标任务

(一)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工作目标。各级政府要严格落实《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征缴范围,扩面工作要一步到位,不留尾巴。今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要达到90%以上。对各地、市、州实行扩面、征缴任务目标管理,具体指标另文分解下达。各级政府要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作为近期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研究制订具体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工作目标如期完成。

(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工作重点。基本养老保险要把港澳台和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作为扩大覆盖面的重点。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的重点是:集体企业、国企联营企业、国企独资公司、港澳台及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事业单位。凡应参保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照2024法律法规和省政府2024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

(三)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工作步骤。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按《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将全省范围内所有应参保的单位纳入社会统筹,并定期进行清查,不留“死角”。各级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要协助支持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加快推进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统筹工作。外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费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2024征收费用由省财政厅和省地税局商定,但不得从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交警部门要将《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缴纳社会保险费凭证》作为工商登记、年审和车辆年检、年审的内容之一。对城镇个体货运、客运及各种机动出租车行业从业人员和其他城镇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公安交警部门在进行车辆和驾驶员年检年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工商登记和年审时,必须先查验其办理《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手续后,方可办理年检年审和登记手续。

(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2024政策。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均属于国家强制性社会保险、各2024部门要结合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认真研究解决2024政策问题,确保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工作的顺利进行。

1、建立和实施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各地要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抓紧规范社会保险登记的管理、审批及变更、注销、检查程序,加快登记审核工作,保证所有应参保的单位和个人都及时参加社会保险。

2、国有企业转制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独资公司联营公司等形式后,都要重新进行登记,不得以转制为借口不参加社会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由再就业服务中心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保持社会保险关系不中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参保登记和为下岗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实行单列统计。下岗职工离开或未进再就业服务中心,到其他所有制经济组织再就业的,应继续参加社会保险。

3、着力做好城镇县以下集体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工作。县以下集体企业应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由于这些企业原来的退休制度、待遇水平很不规范,与统一制度差距较大。因此,在扩面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待遇水平。各地、市、州要按照“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吸纳城镇县以下集体企业参保的统筹办法,将城镇县以下集体企业纳入社会统筹。

4、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开展社会保险专项执法检查。对应参加而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企业,要限期申办社会保险登记,并按规定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其参保前的社会保险费原则上应补缴,具体办法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规定。对过期仍拒不办理登记者,各级政府要依法追究企业法人代表的责任。

二、努力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

(一)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今年内,基金收缴率要达到90%以上。各地要以贯彻实施《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为契机,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财政、 银行、税务、工商、公安、审计等部门都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予以大力协助和支持,共同做好征缴和把关工作。各级政府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和奖惩制度,促进基金的征缴。

(二)所有参保企业和个人都必须按国家和省的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和个人无论哪一方未缴费,均不得记录社会保险个人帐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得与缴费单位和个人“协议缴费”,过去已“协议缴费”的,必须限期纠正过来;仍实行社会保险基金差额缴拨的地区,要于6月底前改为全额缴拨方式。任何企业都不能拒缴、欠缴社会保险费。缴费单位逾期拒不缴纳社会保险、滞纳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

(三)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尽快将工作重点转变到对缴费单位登记、申报与缴费情况的审查、稽核上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审查、稽核制度。加强对企业申报与缴费情况的审核,核对企业是否按要求申报,代扣代缴以及缴费情况是否及时足额等;重点抽样检查企业申报与缴费的基础资料,及时掌握参保单位的职工人数、工资基数、财务状况变动等情况,纠正单位瞒报、漏报和拖欠缴费的行为,确保申报缴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每年重点稽核的单位应不少于本地区参保单位总数的10%。

(四)坚决清理追缴企业欠费和回收挤占挪用基金。对目前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要坚决清理追缴,重点是有能力缴而不交的欠费大户,清欠比例年内要达到50%以上。对少数拒不缴费的,要按照2024规定对企业领导人和2024责任人作出处理;对被挤占挪用的社会保险基金,要在1999年底之前全部收回,并严肃查处违规违纪案件。要继续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

保险行业合规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保险业;提升;诚实守信;对策

2013年3月,中国保监会向全社会发布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和保险业核心价值理念,其中保险业核心价值理念为“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保险业核心价值理念是保险业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既是对保险发展实践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和要求,体现了全行业的精神文化追求,是全行业的共同意志和行动指南,具有推动行业改革发展、规范约束行为、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

一、保险业不守信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保险业整体的信用程度不高。众多保险公司在经营指导思想上“重展业、轻理赔;重保费、轻管理”,部分寿险公司存在分红和万能险展业中的误导,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存在理赔难和保险纠纷高发等问题,这些问题和行为严重破坏了保险业的信誉,使社会对保险业的信任度不高。

二是保险公司之间的违规行为和恶性竞争屡禁不止。高手续费、高返还、低费率等恶性竞争问题非常突出,保险业内部相互诋毁现象比较严重,行业内部自毁长城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保险业内部比较混乱的印象。

三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严重缺失。部分业务人员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特别是部分保险营销员对外误导客户,对内欺瞒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而社会大众不知道是营销员个人行为产生的误导,只是认为是保险公司甚至是保险业的信用问题。

二、保险业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是如何解读保险合同关系。保险公司更多地把保险合同等同于普通的经济合同,殊不知作为个体的被保险人面对可以说是“庞然大物”的保险公司,这种合同关系的本质是不平等的。因此各国保险法均要求侧重保护被保险人,保险业需要重新认识并解读保险合同的平等问题,因为只有让被保险人真正感受到平等才是保险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如何对待保险合同纠纷。保险的特征决定了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纠纷,导致纠纷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被保险人对保险合同缺乏了解和理解。但问题的背后却是保险公司和从业人员的宣传、解释和服务不到位而导致的。

三是如何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险业要比其他任何行业更要重视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只有让广大客户认为他们的利益是绝对有保护的,才会放心并积极地投保。所以要重视被保险人的纠纷解决途径问题,关键是要有一个有效的解决和疏导机制,而这个机制必须是简易和便捷的,是低成本和易执行的。

四是需要培育一种共同维护行业形象的氛围。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信誉和形象对于行业的意义,就应当加倍珍惜并维护行业的形象。部分从业人员往往觉得行业的信誉和形象与自己相距遥远。殊不知,行业的信誉和形象就在每一个从业人员心里和手中,要树立“行业形象,人人有责”的文化。

三、保险业自身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

守信用是保险经营的基本原则,诚信是保险业的生存之本,是行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保险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保险业必须以最高的诚信标准要求自己,信守承诺、讲求信誉,向客户提供诚信服务,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赢得社会的信赖支持,才能又好又快发展。

保险信用体系有其独特性,表现在保险业经营的独立性较强、信息不对称及合同不履行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保险人一方,而引起保险市场不规范的原因主要在行业内部。因此,加强保险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是保险公司本身必须真抓实建。

一是思想上要重视。保险公司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保险业核心价值理念以及建设保险信用体系的意义,学习信用及保险信用的基本概念,明确保险信用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明确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自觉成为保险信用体系建设的参与者。

二是文化上要认同。营造保险业信用文化,形成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从而影响员工价值取向。企业是树,文化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信用在企业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保险公司应培育诚信理念,使诚实守信的伦理精神渗透到每位员工的意识中,营造讲信用、守信用、重信用的环境,使信用意识逐渐成为员工的一种自觉行动。

保险行业合规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一)社会进步对财产保险责任承担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保险环境发生了变化,保险业经营主体大量增加,保险业务总量大幅增长,保险业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人家,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保险业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和要求,即:经营主体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经营方式集约化、政府监管法制化、行业发展国际化。

(二)转型时期保险公司自身发展的要求。自2008年保监会70号文《中国保监会2024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方案》实施以来,财产保险行业真正迎来了转型时期。在这一持续转型过程中,财产保险行业自身发展对增强社会责任担当也提出新的要求。一是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需要。现代公司经营行为既影响到了众多利害关系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其经营决策必须更加注重从内部和外部共同对公司结构进行调整,健全公司的经营决策机制,让投资者、劳动者(员工)、消费者(被保险人)、社会等更多地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来,充分体现他们的意愿。只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做出准确理性的决策,才能响应市场的需求。二是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多年来,产险公司纠结于“规模”、“效益”两大主题,往往是做规模时忽视品质,什么样的客户都接受;求效益时对业务吹毛求疵,对客户挑三拣四,甚至出现交强险拒保这种极端事件。其根本原因在于财产保险公司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没有适应形势需要而树立相应科学发展观。因此在当前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财产保险公司必须开扩视野,跳出狭隘的产品、市场竞争方式。深研保险的功能,以保险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改善社会大众对财产保险公司的认识,获得全社会最大多数的认可,从而获得保险公司自身的快速发展。

二、当前财产保险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还做得不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社会风险担当能力不强。当前保险市场竞争激烈,而有风险的领域明显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产品条款同质化十分严重。二是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供给明显不足,市场竞争主要集中于风险经营的传统领域,如车辆险、企财险类,而社会领域的责任保险、农业保险和信用保险以及中小企业保险明显呈现供给不足,许多保险主体对传统领域业务倾力竞争,甚至违规竞争,而面对真正需要保险保障的所谓高风险业务即止步不前、畏首畏尾。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现代保险企业的责任担当是不相符的。二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不足。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是保险公司利润的根本源泉。诚信、公平地对待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热心地帮助他们选择恰当的产品是保险公司应尽的责任。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不严,从单纯追求规模或眼前考核利益出发,不仅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不足,有时甚至做出了种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如理赔服务中设置重重障碍,出现“惜赔、少赔、不赔”现象,严重损害财产保险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形象。三是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违规经营现象普遍。一些保险公司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普遍存在违规违法经营的现象,通过各种手段打压竞争对手,很多行为不仅违反了行业行规,也损害了其它同业的利益。

三、面对这些问题,财产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政保合作,大力推进责任保险。财产保险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在经营中主要以责任险的经营和各种政保合作项目得以体现。在政府主导下推进责任险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政府是最大的客户,加强政保合作是必由之路。当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责任保险,主要有机动车交强险与商业三者险、承运人责任保险、雇主责任险、火灾公众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等。随着国家法制的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机动车交强险与商业三者险已是惠及万民,深入人心;农业保险为国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经济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各种责任险为社会公共安全的维护作出了保障。

(二)加强合规经营,促进财产保险业有序、健康发展。从公司法、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法规都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必须加强合规经营,但现实当中保险公司总是在违规行为与违规成本之间进行博奕,“球”行为屡禁不止,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一方面体现的是公司合规经营不足,内控乏力,另一方面显示的行业竞争乱象。财产保险公司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就必须加强合规经营,通过规范化、法制化的行为与动作,既使社会大众感受到产险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又能使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得到有序、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