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

2024-07-03 02:46:02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生活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93-02

前言

体育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的身体活动过程。体育锻炼对人体有良好的健身、健心、健美作用。健康包涵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等。本研究通过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和自测健康的调查,探讨运动量和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试图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大学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共863人,其中男358人,女507人。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先后查阅了相关书籍十余本,核心期刊资料几十篇,2024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综合参考多方面的研究结果,为本研究的选题和2024理论支持奠定了基础。

2.专家访谈法 :在本研究中,从选题开始,到自变量表设计、统计方法的采用、统计结果的分析及小结部分,都向2024专家进行咨询请教,力求正确。

3.问卷调查法:运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该量表由10个维度、48个条目组成,1~18条目组成生理健康评定子量表;19~34条目组成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35~48条目组成社会健康评定子量表。48个条目中,正向评分条目有34条,反向评分有10条,健康总体自测有4条。每个条目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子量表分和健康评定总量表分的最高分为170分、150分、120分和440分。所得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好。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评定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该量表有三个项目,分别从参加身体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每个方面分为五个等级,强度与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计1~5分,时间从1~5等级分别计0~4分。计分方法为:运动量=频率×强度×时间。运动量最高得分为100分,最低得分为0分。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91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数为863份,有效率为95%。

4.数理统计法 :将所测试的数据用SPSS FOR WINDOW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运动量与健康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将运动量得分与健康各维度得分计算相关系数,发现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健康总水平都与运动量呈非常显著性正相关。我们又把大学生男女生运动量分别与健康各维度得分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男生运动量与健康各维度得分都呈非常显著性正相关,表明男生身体锻炼的运动量越大,健康的状况也就越好,而女生运动量与健康各维度得分无显著性相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女生的运动量较低,从体育锻炼促进个体健康的角度来说,还未构成实际意义上的锻炼效果。建议大学女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

(二)大学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生理健康主要由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和身体活动三个维度组成。除日常生活维度外,大学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各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

(三)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心理健康主要由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三个维度组成。我们将运动量得分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计算相关系数发现,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

(四)大学生运动量与社会健康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社会健康主要由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三个维度组成。我们将运动量得分与社会健康各维度得分计算相关系数,可见除社会支持维度外,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健康总水平都与运动量呈正相关关系(P

三、小结

(1)除日常生活、社会支持维度外,大学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健康总分及各子维度呈低度正相关并具显著性差异。(2)女大学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及子维度呈低度负相关,与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健康总分及各子维度呈低度正相关,但都无显著性差异。(3)男大学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健康总分及各子维度呈低度正相关并具显著性差异。

四、建议

(1)进一步加大高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的改革与管理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习惯及体育观念,真正地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从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总体健康水平。(2)体育教师应注意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其获得更多的积极的运动心理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不同层次、性别的学生,合理地设置运动锻炼项目,激发他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他们自觉锻炼的习惯。(3)建议积极倡导大学生体育活动的运动量,尤其是女大学生的运动量,具体的强度、时间、频率因人而异,以使体育锻炼达到最好的健康效应。

参考文献:

[1] 王晓芬.体育统计与SPSS[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60-168.

[2] 王健,马军,王翔.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0-104.

[3] 黄茂武,陈智勇.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5-25.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K].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理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有明确规定,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这一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只有心理健康,人们才能对外界做出良好的适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现代心理学证明:心理健康的人,较能充分发挥其心理的潜在能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成绩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工作效率也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这是因为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奉献精神,能耐受挫折和逆境,能够在困境中战胜困难。拥有健康的心理,人的创造力和潜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财富,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心理健康是成才立业之本。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保障生理健康,真正提高生活质量。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一个人只有生理健康了才能谈心理健康,而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保障和维持生理健康。最简单的原因是长期的情绪不良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严重下降造成容易生病。临床上也有相应的例子证明,已经证明,感冒、肝炎甚至癌症等疾病都与人的心理因素关系极大。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导致健康的行为,才能使生命发出绚丽的光彩。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集体中受欢迎的人的个性品质,恰恰与心理健康的标准相一致,而集体中受人排斥的、嫌弃的个性品质也恰恰与心理健康的标准相悖。因此,心理健康的程度对人际关系有直接影响,从而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拥有高质量、高品质生活的前提。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更好的战胜困难和挫折,取得人生的辉煌。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有的人被他打败,有的人坚强巧妙的战胜了他,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才是一个成功者。一个人的命运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是许多欲成大事的人非常关心的一个人生课题。如果我们能够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汲取新经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并坚强的战胜困难和挫折,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有收获。健康的心理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实现更好的人生。

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必须学会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和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要有高于现实的理想,而又不会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若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太不公平而怨天尤人,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则无法适应现实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就更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讲究心理卫生,必须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讲究心理卫生,主要是指要注意用脑卫生。用脑卫生除了避免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有害影响之外,主要是指在使用大脑时候要讲究科学用脑,就是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避免大脑的过度疲劳以致功能衰弱,特别是应有充足的睡眠,以便使劳累一天的大脑有一个及时而有效的修复过程。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没病不等于健康

“不生病、不吃药就是健康”、“天天开心,没有大毛病就是健康”……在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只要不生病就算是健康。只有极少数人能认识到健康是身心两方面的,仅仅身体没病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心态平和也很重要。

然而,健康的涵义远不只这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全方面诠释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命生存的正常状态,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基本保证。健康包括3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身体没有疾病、不虚弱,这是满足生存条件的健康。包括无饥寒、无疾病、无体弱,能精力充沛地生活和劳动,基本的卫生要求可能得到满足,具有基本的健康障碍预防和治疗知识,对疾病和灾害能够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对健康的障碍能够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二是精神健康或者说心理健康,包括有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经济要求能得到相对满足,可以舒心自在地生活。三是社会幸福或者说社会适应能力完好,包括能通过适当训练掌握高深知识和技术,并且有条件应用这些技术,过着为社会作贡献的生活,这是最高层面的健康。

防病重于治病

一粒小小的小儿麻痹糖丸不仅可以避免日后患脊髓灰质炎后不得不花费的巨额治疗、康复费用,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一个人终身的肢体残疾。古人云:“上医治未病。庸医治已病”。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和人群健康需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疾病的预防。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充分证明了疾病预防的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者,有些疾病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预防,如艾滋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但这些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心理疾病不容忽视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二是有良好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消遣娱乐活动等,比如通过各种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人际关系良好。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并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使得许多心理疾病得不到合理的干预和治疗,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例如:一些人认为患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种耻辱,对其一味回避,不敢面对,因而得不到合理的治疗;一些性格内向、好面子、谨慎的人当心里不快或出现问题时往往选择压抑和克制,时间一长,就会焦虑、多疑,进而引起胸闽、气短、食欲不振、便秘等,所谓“病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心理健康是健康重要的一部分,心理疾病不可忽视。

积极面对社会环境

在健康的3个方面中,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远不及生理健康,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认识又远不如前两者。事实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缺一不可的。

没有生理健康。人的生命将不复存在;而生理健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的水平,心理健康能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因为一个人的快乐不完全决定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生理健康。快乐与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能促使心理平衡,使人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条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利于健康,而且能大大促进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事业的成功。因此,应该积极地适应社会大环境,并参与其中,以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更需用心经营

人们愿意经营财富、积累财富,其实。健康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和积累。人人都知道拥有健康最重要。可获得健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就从现在开始用心经营健康吧!

身心健康都重要。“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剂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马克思曾经这样阐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人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调节,很快将心理问题解决;而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有限,会使自己的心理一直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甚至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有的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受不了老师的批评,翻来覆去想好几天,愤怒、焦虑的情绪使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因此,专家建议,要重视心理问题,加强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学习调节心理的方法,尽快走出阴霾与困惑、重塑健康心理。

积极适应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由于对社会的态度和理解不一样,每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不一样。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社会的积极方面,客观地看待存在的问题,因为社会适应能力首先表现在一个人能否接纳这个社会,也就是对社会的认可程度。其次。要积极地参与社会。比如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往往感到无所事事、枯燥乏味,而把自己整天关在家里、天天看电视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无益。其实,许多活动都非常适合老年人,比如旅游、运动、参加社区活动、到老年大学进修学习等等。年轻人除了日常的工作和人际交往外,还可以学习利用新的渠道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使生活充满新意,学会享受人生的新内容,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事业需要社会支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虽然目前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有专家认为,健康事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加强健康管理。目前,一个与健康管理事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健康管理――正在兴起。顾名思义,健康管理是指健康管理师凭借其专业知识,对一个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制定出适合一个人的健康计划,比如饮食结构、运动项目、疾病防治等。专家认为,健康管理事业开始逐渐兴起,说明了人们对于健康管理理念的接纳和需求。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人格方面的偏差,将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实践和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呼唤我们应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2024健康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性。

我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性心理: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既能悦纳自己又有自知之明,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强,个性结构完整;善于、乐于与他人合作相处,人际关系协调;具有乐观向上的品质,在群体中有安全感,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好的社会心理。

2.学习心理:认知能力正常,轻松、愉快的上课,能基本掌握上课基本知识,在课外活动中表现出广泛的兴趣爱好,正常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于学业有满足感、成就感;对考试成绩既看重又不过分依赖,对考试既重视考试结果更重视过程,能客观的对待冷静的分析考试结果,制定出今后学习更切实际的计划。

3.生活心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关心身边的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而不沉溺,能很好的把握住自己的现在;社会适应能力强,行为规范,行为与年龄相符;乐于交友,珍惜友谊,与异往正常、自然。

4.择业心理:人生目标明确,人生态度积极,对未来充满信心;富于进取心,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一旦确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就会采取行动向既定目标努力。

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内容的确立上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目标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应进行相关内容的课程安排,进行咨询辅导、心理测验、活动训练等。

2.科学性原则。学校应组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认真学习学校教育学、心理学。在教材选择上要注意教材的系统性、可操作性,教材必须是经过一定科学研究筛选后确立其内容;在教学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提高;在评价方法上,多采用科学方法,如测量工具、统计技术等。

3.活动性原则。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突出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认识他们面对的一切,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不是靠“听”得到的,它是通过主体自身的活动实现的。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所有心理器官都直接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丰富心理世界,提升心理素质。

4.差异性原则。即承认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差异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实效性的前提。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要进行分类指导,满足其不同心理需要。尤其是对有心里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指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饱满的教学热情,奋发向上的理想,顽强不屈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严谨的治学风格,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以创设和谐气氛和良好关系为前提,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同学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相比,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再内容上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针对某一种心理缺失来有针对性地辅导、咨询或训练,而是针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个性成分。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隐形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因此,课堂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耕具有灵活性。

3.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在有机的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2024活动,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的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生活中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心理健康的知识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体会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与生活。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2024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了解学生为基础,根据学生生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宗旨。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当前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力的加剧,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学生在面对繁重的课业问题时,其心理的健康状况也受到了影响。有些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还要接受一些繁重的课外辅导课程,不仅要学习本应学习的知识,还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可以说,我国的现象教育制度的缺陷,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有些学生不堪重负,出现强迫、情绪不稳、人际关系敏感,严重的还出现自杀等心理想法,学生的这种心理的负面想法,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令学生极易犯下大错。从上述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变得岌岌可危。

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在高校学生教育实践中由于意识缺乏,鲜有人会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素养提高的重要手段,也鲜有人会在解决学生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用心理的手段去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只是最后才想到的解决方法。日常工作中,只要学生不出事,基本上意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一旦学生出现各种问题而用常规方法不奏效时,又寄托于心理咨询与辅导,把它看成是能“医治百病”的良方。

2.心里健康标准的混乱。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偏差时,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只是将其认作是学生青春期的表现,或者是认为学生本身的性格内向而导致的。在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时,往往会将一些高校学生的规章制度标准和道德的标准归纳到心理健康标准中,这就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判并不全面,也很容易出现错判的情况。另外,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的标准也不一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只是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同一个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看法,说明了教师所持有的心理健康标准不一致,这就也就体现出了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混乱性。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学科教学”化现象。目前,承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的一般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由于缺乏专业化师资,也没有定期的教研活动,任课教师得不到切实的指导,往往用传统学科教学模式或主题班会形式来施教,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得不到感悟和体验,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一般文化学科知识灌输类同,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的完整性,课堂结构的合理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成了学科知识灌输课,学生得不到体验,反而感到乏味。

三、改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加大宣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 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要以主动, 热情的心态来进行。 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为高校学子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并形成成熟完善的工作模式。

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通过科研的方式在小范围开展工作是可以的,但要在大范围开展,离开学校行政部门的推动是很困难的。高校领导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决定着2024政策的制定和基本条件的创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所谓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即高校学生内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度,主要指校内机构的组建、管理层之间的权限分配等问题。在高校学生内部,管理体制合理与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讲应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3.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创造快乐与幸福。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在高校各种教育活动之外去搞多少新花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渗透在高校的所有教育活动中因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就是从高校教育的各种活动中“塑造”出来的。高校学生教育从事的一切活动者日不可避免地带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以前可能是不自觉的现在教育者要自觉地把所有教育因素都变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就要严格挑选或聘任心理咨询教师。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科学的管理、良好的职业道德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心理教育与日常生活教育结合起来。为此在制定高校教师培训计划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5.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创设健康的学生心理成长环境。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将其订入学科教学计划,纳入课表,每周一课时,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课。二是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科教师在制定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方案和教学计划时,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根据主题活动和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三是设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室,由心理教师在固定时间对有轻、中度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团体训练;四是办好家长高校学生,家校协同,共架育人桥梁;五是开通心理热线,提高“危机干预”的机智和能力,对学生提供最全方位、最直接、最及时的心理援助;六是加强宣传,使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家长都认识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认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给学生一个心理成长的健康环境。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