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公益心得体会(整合5篇)

2024-07-03 21:34:01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益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益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公益活动记录学生组织或参加公益活动等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要求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社会能力;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最新范文2024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社会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最新范文1时间真的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大学学习就过了一年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暑假了,应学校和社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我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个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我学到了许多,也感悟到了许多。以下是我个人对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得出的心得与体会。都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

们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我们需要自立、自强;当今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不再是古代对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要求那样,对我们的要求是理论要结合实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是谋臣,还要是将才。我们要了解社会经济和形势的发展趋势,要不断地锻炼自我、改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让我们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而处于大学时代的我们,社会实践就是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我的方向标,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让我们真正的认识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用我们的所学去服务于社会,并在实践中检验自我,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去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使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成长,为以后迈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进入大学之初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加入了爱心站,开始了我的大学爱心公益之旅。由于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于是作为一个爱心站人,一年来在学校及雅安周边地区做过志愿者工作,下过社区,也去过敬老院。但是在今年五月我们公益之路却走出了雅安去到了一个偏僻的彝族村落凉山州甘洛县阿尔乡眉山村,去到那里带给我们的是心灵上无比的震撼。故事是这样开始的,____年的新年,我们爱心站的站长在省科协心理委年会上认识了一位何叔叔,并且和他交谈了许多,从他那里了解到凉山甘洛县有一个偏僻的村子,只要有旧的衣物、文具、书本捐给他们都可以,他们就会很满足很高兴了。

于是在新学期前几个月我们爱心站就开始了在全校范围内的募捐活动,终于在五一假期的时候我们的成员带着激动与好奇的心情及全校师生的爱心踏上了去眉山村的路,去了之后他们对整个村子的情况惊呆了,眉山村距甘洛县城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多为山路。村子共有300多户人,每个家庭有3个以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彝族人,全靠落后的农业为经济来源,人均收入十分低下,有些村民需要同村的人救济。今年正好国家新村建设,不少原住山上的农民能搬到山腰来聚集居住,但国家资助的钱不足建房,有些农民要借钱修房,还有不少农民一家人挤在很小的房子中。教育方面,阿尔乡眉山村有且仅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二年级共70多个学生,没有学前教育,没有老师的补习,村子里入学率仅有65%,每天约10:00上课,下午3:00下课。小学毕业人数很少,初中毕业仅有几个,全村的孩子都要在村小进行一二年级教育后到阿尔乡中心校学习,村子到中心校只有步行,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村子现在最高学历是村小现在唯一代课老师格尔列加,也仅仅只是高中毕业,并不是专业老师。村小另一个代课老师因不能承受生活压力而外出打工。整个村子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于是,他们做出了一定还会回去的承诺,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离开了眉山村,心得体会《爱心站公益活动感悟(六)回来以后,他们把那边的情况告诉了我们爱心站的所有成员,听完之后我们都对那个彝族村寨的情况表示震撼。因此20_年暑期我们准备再次起航,我们深知大山里需要太阳,当一个村子都认为知识不那么重要,当一个村子的初中毕业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我们想他们的未来是迷茫的,所以总希望能帮助他们些什么,纵然我们知道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源很深,但是我们觉得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至少问心无愧,我们希望能联合更多的力量升起大山里的第一个太阳,只要能有个开始未来会是光明的。于是我们又开始了进一步的计划,下来讨论了许多,也征求了许多同学的意见,我们决定暑期社会实践再去眉山村,我们爱心站人要用一种单纯的方式去眉山村实施塑梦计划,去塑造那边的小朋友们的梦想,同时也塑造我们自己的梦想这次我们不仅要带去衣物、文具、书本等资源外,我们还要把外面的世界带给那里的小朋友,同时也要把他们的详细信息反馈给外面的社会,争取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关注,获得更多人的帮助。这次我们的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校及雅安市区内作宣传,号召更多的学校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以个人或小班的名义捐款捐物,同时争取获得更多的资源;

二、在我们的队伍中安排成员专门2024外面的世界的相关资料,比如外面的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照,下载了许多动漫作品,下载了一些国内外著名的励志电影,下载了许多2024奥运会、世博等的图片,以及照了许多我们川农大的照片带了过去,带给那边的小朋友看;

三、在队伍内成立信息管理小组,到眉山村后把小朋友及其家庭的详细信息采集回来统一管理,建立眉山村小朋友信息库,以便反馈给关心他们的社会各界人士;

四、在队伍内安排几位有家教或支教经历的成员备课,去村里给孩子们上课,包括文化课和艺体课。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队员共十二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前期准备,终于在七月十九日举行了我们的出征仪式,于七月二十日凌晨五点半正是出发了,此次实践时间从七月二十日至二十九日,历时共十天。在那边我们的安排也很紧凑,早晨六点过起床由队员轮流做饭,吃晚饭早上八点半左右去学校,从九点正式上课,然后下午三点才下课,由于条件的局限性,那边的小朋友不会很多东西,因此在上课期间我们常常在烈日底下教小朋友们打篮球、打乒乓、打羽毛球、踢足球以及跳绳等,虽然我们的汗似小溪一样在流,衣服像淋了雨一样的湿,皮肤也在一天天变黑,但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我们心里也感到无比舒畅,他们死那么天真、活泼,他们是眉山村的希望。

而在下课后我们同样是顶着烈日回老师家,吃完那顿来的很迟的午饭,休息一会儿,按照我们成立的三个走访小分队,大概从四点过又要开始分别在全村有适龄孩子的家庭进行走访,主要是去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一下他们的家庭情况,还有他们对教育与什么看法,对孩子读书持什么态度等,一般在每户人家都会呆上几十分钟,每天都是天黑后才不舍的离开村民家,然后再回到老师家。回家以后吃完饭,每个队员还要写当天的心得体会,然后上交给我们的资料整理员,每天基本上睡觉时间都是在十二点以后,虽然每天都是那么地累,但我们都觉得很充实,我们的感触也很多。

在实践当中我们队员要扮演多个角色,在私底下我们清楚我们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我们是川农人,我们要注意个人形象,不能坏了学校的形象,损坏了学校的名誉;在与村民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是他们的朋友但更是有素质的知识分子,我们要给他们讲他们不懂得东西,给他们讲生活和生产中对他们有用的,说话要有根据,要让他们信服;在学校里和小朋友们相处时我们是扮演老师的角色,我们要教他们知识,教他们学习方法,也要注重对他们思想意识的教育,还要教他们做人的准则。我们这次实践的结果如下:

一、在全校范围内邀请到十六个塑梦小班,一个塑梦个人参与我们的活动,共捐出各类崭新的文体用品和玩具若干(共三编织袋),旧的衣物若干(由于人手原因,带过去的只有有九个装满的编织袋和一个皮箱);

二、教会了小朋友们各类体育活动、画画,以及分年级给他们补习了语文和数学等文化课程;

三、走访了村里的大多数家庭,了解到大多数家长对教育的看法以及对待孩子读书的态度;

四、确切的采集到了四、五十个小朋友的个人及家庭的详细信息,建立了信息库,为下一步我们向社会反馈孩子们的详细情况作了充分的准备。到此我们的计划同样还没有结束,我们会长期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尔乡眉山村开展我们的助学计划,无论我们能争取到多少资源,我们都会怀着一颗单纯的心去帮助那些没有享受到受教育权利的孩子,让他们心中有太阳,最终才能升起山里的太阳。实践归来后我总结了许多,我觉得通过社会实践加深了我对社会各阶层人的了解,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社会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最新范文2自从接受真维斯公司捐助,加入真维斯希望工程爱心社以来,通过参加历次公益活动,使我明白了回报与奉献的真正涵义,也收获了人世间对真情最美的馈赠。因为付出,所以快乐。因为参与,所以幸福。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真维斯公司“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公益宗旨,都源于真维斯公司的无私与真情。

20_年9月14日,是我们青岛大学新生入学报到的开始,忙碌的校园因新生的大量涌入而略显拥挤,操着各种口音的家长与新生因对校园的不熟悉而面有难色。此时,我们真维斯希望工程爱心社组织包括我在内的部分成员在图书馆前方设立服务点,为全校的迎新工作顺利开展一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当我们在耐心细致地解答家长学生们的询问之后,在一次次帮助新生完成报到、领取到军训用品之后,我们收获的是一种奉献的快乐,一种帮助别人之后由衷的欣喜。

因为,我们也曾是新生,也曾在陌生而偌大的校园面前手足无措,也曾渴望一双热情援助之手向我们伸出。在经历一上午的迎新服务工作之后,下午有课的我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此时,目睹口干舌燥犹然热情不减的同伴有条不紊地服务工作着,我不禁心潮澎湃,因为我从他们眼中读出一种奉献的精神。而我,则被我们本身参与的活动所教育,所感动。生命,因为有了爱与奉献才如此多彩,生活,因为有了真情与帮助才如此美丽。

而11月份一个周六的儿童福利院之行则给我了另外一种体验。当我们携带着自己准备的小礼物踏进福利院大门的瞬间,说实话,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如何和这群不幸而天真的儿童完成交流。因为,我怕自己的鲁莽与不慎在无意间会对这些孤儿造成伤害。但很快发现我错了,因为在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面前,我丝毫嗅不到一丝不幸的气息。很快,我与那群孩子们打成一片,玩得开心而不乏意义。我们将自己的一些心得教给孩子们,鼓励他们坚强乐观地对待人生、社会、成长,好好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同他们开心地玩耍嬉戏,在天真的笑脸面前忘掉了所有烦恼忧愁。当我们离开之时,面对孩子们恋恋不舍的目光,我开始明白这次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只有让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关爱,让爱的阳光洒满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这个世界才会充溢着美好,我们每个人才会收获到真正的幸福。爱与奉献,不图回报的奉献,才能换回如同金子般珍贵的真情,才会换来这世界最美好的未来。

当然,我们组织本学期组织的活动还有很多,但限于种种原因我仅参加了这两次的活动,尽管活动的时间短暂,但我的收获却颇多,回味却绵长。每次活动对我来说都有着不同的体验。我们付出的是汗水与真情,而我们的获得,却远远比我们的付出要多得多。因为,活动的意义与学会的东西无价,因为我们懂得的道理无价。这些活动必将构成我最美好的回忆,其中的精神财富,足够让我享用一生,也受益一生。

社会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最新范文3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快到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忙着准备年货。大家有没有想过,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是多么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帮助啊!

今天的天气有些寒冷,我们都知道临近过年,大家都是很忙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

安新县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组织了慰问孤寡、贫困老人的活动,我也借此机会去看望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我的心中就是这样想“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和几名志愿者从早上8点出发,一直到下午5点半返回。这一天走访了十来个村,二十多户人家(第二天慰问的活动我没有参加)。看到那些老人是孤苦伶仃,我的内心顿时感到十分伤心。这些孤寡老人在恶劣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腰也弯了,腿脚也不灵活了,有的老人甚至卧床再也起不来了。这些老人见到充满爱心的志愿者,会想到他们再也不是无依无靠的人了,有志愿者时时刻刻关心他们,老人就不会觉得孤单了。这些孤寡老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关爱他们,以报答他们曾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在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将我们的中华传统美德代代传承下去。

社会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最新范文4上了大学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公益活动是最有意义的。我就跟学校的手语协会去参加过一次公益活动。我们是去石基镇的一家培智学校探望那里的小朋友。

我们去到那家学校的时候,小朋友都正在上课,我们从窗口外看到他们都很认真地在上课,没有一个人是在睡觉的。当时我就觉得有点惭愧,因为自己上课都有时在睡觉。我们的活动是在他们的食堂里举行的,我们要先去那里布置好场景等小朋友来。当我们刚布置完他们就很有秩序的一个跟一个的走进礼堂,而且很有礼貌的跟我们打招呼。活动刚开始他们就显得很热情,积极的参加我们设计的活动。他们对我们完全没有陌生的感觉,有很多师兄师姐还抱着他们一齐参加活动。记得有一个环节是跳舞的,很多小朋友都举手要一齐跳,他们以前都没有跳过这次是第一次,虽然他们跳得不怎么样,但我们看到了都觉得很开心。

当我们要走的时候,有几个小朋友还跟着我们,嘴里不断的喊着姐姐,那样子是很舍不得我们离开的,虽然相处的时间很短暂,但他们对我们都建立一种纯洁的友谊,一种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友谊。

我从来都没有想到原来他们跟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以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他们,一直都以为他们跟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当我接触到他们才发觉其实我这种想法是错了。社会有很多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其实真正有问题的是他们。这次活动使我获益匪浅,它使我对

那些小朋友有了另一种的认识,认我的人生更精彩。其实这次活动对我的道德修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努力提高道德素质,完善人格,是一种责任,“修身齐家知国平天下”,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建设,人生的成功,需要的何止是文化技术?经济在发展,一个受高等教育者,要支撑和继承的东西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去做,去行动。况且,加强道德修养,也是个人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尊敬他人等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每个大学生都懂得的。但道德意识和严于律己精神的缺乏,已严重的破坏了大学生的社会形象。这等待我们去改变。作为一个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修养多一点意识,多一点责任吧!就好像有很多人都歧视智障儿童,很多时候都用言语和动作来伤害他们弱小的心灵,如果我们多点爱心,我相信他们在这个世上会毁的更开心,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我们的道德休养水平了,如果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很低,那么他绝对不会是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

社会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最新范文5公益活动类型众多:为敬老院、孤儿院做义务的劳动,宣传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清扫垃圾,制止不文明现象,协助维持公共秩序,在公交车上提倡大家给老弱病残孕和带小孩的乘客让位等。

有人说:“人生中总是不能避免沧桑,但爱心总能给荒芜的沙漠播下新的希望;生活中总是不能一帆风顺,但爱心总能给人以坚强的力量。”又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是啊!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我们祖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一个人都献出一块钱的爱心,那么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十三亿’,这样就能帮助许许多多的人。目前,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极大,有许多同胞还在偏远的山区,他们很穷,没有饱饭吃,没有钱,没有学上,没有书看,这需要人人在平时多节约资源,少倒一粒饭,多捐一本书,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们,这是我们该做的。

朋友,还记得儿时撕毁过的书吗?你是否会想起某些农村偏远山区里失学的孩童?他们更需要,他们连书都读不起。还记得聚会时大吃大喝,浪费的那些饭菜吗?你是否会想起大街路边的那些可怜的乞丐?当你从洗手间出来,水龙头没拧紧时,你是否会想起正在干旱的地区?我们要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为构建美好的社会而节约资源,献出力量,让我们多多参与公益活动,深深体会,就等我们去实践。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公益活动就像一缕阳光,它能带来温暖与希望。朋友,你是否又还记得,最近几年我国的几次地震?在地震后的几小时,有多自愿者冒着生命危险,挤进抗震的前列,争分夺秒地在震中抢救人员,震后又有许多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帮助受害人员,一缕缕阳光在他们的身旁四射,处处充满温暖。

社会公益活动人人都可以参加,也有必要参加,因为它能体现了一个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同时,促进了本身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积极参加活动从而增进对社会组织的好感,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有助于净化进步的灵魂,可以让自己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群,增加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感,让社会更加和谐。

我记得以前参加过的一次公益活动,是打扫社区卫生。当时的情景让我感概万千:山路旁的山,在几周之后突然没了,难道它们会变魔术吗?不,不是这样的。后来才知道它肚里空空,什么也没有,只剩下一坡残土。当我抬头的瞬间,远处一股浓浓的黑烟冲天而上,仿佛是要告诉我它们的冤屈,它们把云姑娘白色的彩裙给污染了,它要干嘛?原来在修炼它想要的‘武器’。

这次参加的公益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仅是扫地那么简单,让我明白了对环境的保护,对自然的欣赏。我懂得了重视绿色环保,重视地球的使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那一座座的山被挖空,用煤来炼出自己满意的财富,而不知那浓烟滚滚的危害,有些还修建高楼大厦,占用田地,破坏河流,这些是我们做的吗?所以说人人都应该参加公益活动,不仅可以陶冶自己的心灵,也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可以服务社区,服务乡村,甚至可以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这对于我们参加公益活动者来说是的荣幸。如今,我也在读大学,作为大学生有必要参加几次公益活动,这样才能散发出大学生的朝气,才能彰显出他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同时这些公益活动也提高了自身对外沟通的协调能力和增加社会经验。这些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我觉得:人人都应该依照自己的能力参与公益活动,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为构建美好的社会尽自己的一分力,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也是我们应该要做到的,我们一定要做到!让我们行动吧!

公益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公益;新媒体公益;新商业化公益;品牌;公众

基金项目:2015年度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项目成果(课题编号:ZMYB201516)

一、品牌公益

品牌公益是品牌发展的一种社会身份,起源于公益发展的社会要求。从外部环境来看,这样的历史环境对品牌提出了更高的社会要求,践行公益成为品牌必须履行的义务与社会责任。从内部发展来说,品牌对于公益的践行更是沟通品牌与受众心理的有效途径,恰当的公益行为能够使受众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和品牌信任感,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品牌的经济效益。从这一点来看,品牌公益实则是以品牌或企业为核心,进行具有商业性质的公益活动。

(一)品牌公益的发展概况

公益道德与品牌效益间的矛盾在品牌公益发展中愈演愈烈,稍有偏差的公益就可能被公众舆论所指责、抨击和抵制。对于公益的敏感,往往会导致两种极端的品牌公益行为。一种将公益变成彻底的营销,“用10万做公益,用100万做后期的公关和公益营销,从而达到1000万的经济效益,这样的激进营销方式致使了公众的反感”。借助公益营销获利造成“品牌的伪善”。而另一种则是对于公益洁癖的过分看重,导致品牌在进行公益时全然摒弃了商业性质,成为做好事却不留名的“哑巴公益”,不能够有效地借势公益促进品牌发展。极端公益的畸形发展致使了公众对于品牌公益本能的不信任和质疑,更产生了一种外国大品牌的优越和国内中小品牌不作为的误解。

(二)品牌公益发展的阶段划分

品牌公益的发展基于社会公益发展的大环境,在社会公益的发展中,受到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影响,大致分为传统公益时期和新媒体公益时期两个阶段。传统的公益发展时期,践行公益的方式更偏向于线下的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范围具有局限性,受众对于品牌践行公益的要求并不强烈。在新媒体公益时期,新媒体成为品牌和企业争相运用的宣传营销方式,在公益传播方面也较为完备。然而面对现今品牌公益的发展困境,需要剔除旧制,融合优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新商业化公益阶段”,正视品牌公益的商业化,摒弃公益洁癖,促进公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

二、传统公益传播阶段与网络新媒体公益传播阶段

(一)传统公益传播阶段

1.基本状况

在传统公益阶段的研究中,更加侧重于社会的需求和某些社会个体或团体的救济行为,还未形成一致的社会需求。这一阶段公益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小部分人的发起和社会根本问题衍生出的消极因素。公益更偏向于慈善,社会对于品牌和企业还未形成社会义务的要求。

2.环境要素

(1)社会环境:传统的公益思想主要由儒道释三家支撑,到了近代则被赋予了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文化内涵。公益源于人们的善举和对于公众社会的热爱,因此社会增进了对于救济的需求。因此品牌的慈善行为更多的是个体的“善良”而非商业化的举措。

(2)媒体环境:在传统公益传播时期,传播的方式和渠道较少,影响范围小,主要依靠传统媒体的传播力量,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主流媒体的传播更多地偏重于特定政治、经济发展。

3.阶段特征

传统公益传播阶段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公益发展缓慢,缺少媒介传播;公益偏向个人或个别组织的行为,并未成为企业的社会义务;公益方式较为纯粹,少与商业利益挂钩;公众信任度高,但影响公众的范围较小。

4.公众心理

公众对于公益的认识还并未成熟,基于社会的传统文化,公益等同于自发的善举是对弱者的一种支持与保护,而并非是商业营销的一种手段,所以公众的认可度较高。此时的品牌公益是一种选择,自由度较高。

(二)新媒体公益传播阶段

2014年8月的冰桶挑战席卷了国内外的大半个娱乐圈和知名人物, 冰桶挑战无疑是借助于新媒体获得了巨大成功。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名人效应热度传播、社交媒体参与传播力大、人际传播互动性强,这都是新媒体公益传播的优势,然而新媒体环境下所产生的品牌公益传播是快速崛起而又充满危机的。

1.基本状况

新媒体时代创造了颠覆性的发展。企业和品牌的传播也不再是单一的灌输,影响受众。新媒体更好地帮助品牌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人脉资源筹款,通过社会关系扩大传播,通过技术资源传播知识资源,完整公益的流程,加强公益的流通性,从发起公益到宣传公益到公众理解公益、践行公益,这得益于新媒体传播的飞跃性发展。

2.环境要素

(1)社会环境:与传统传播阶段不同,人们不只接收讯息,更能够做出反馈,发表自己的态度和看法,甚至可以通过舆论左右他人的思想,制造社会舆论。权利的下移拉近了企业与受众的距离,却也将企业暴露在公众眼前,接受公众的监督。新媒体时代所呈现出的是开放性平台,零门槛的媒介定位导致了快速发展下的公益信息的泛滥。这样的信息环境使公众的判断和选择更加艰难,也产生了更多的质疑和虚假。

(2)媒体环境:媒体渠道多元化、平民化,人人都能够发表言论,人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发出者。除此之外,传播的影响力扩大化,网络的快速和地域的联通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公众能够更加快速地获取信息使得传播效果更加的不确定。公众在获得了过多信息的同时也会难以区分信息的价值,容易获取、传播不实的信息,受到舆论的误导而失去自己判断的能力。

3.阶段特征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新媒体使一种浸润式的传播,他改变单向发行的思路为双向的参与互动,把对象公众放到内容体系里浸泡”。从公众的角度来说,信息的多样性也更多地影响着公众的思维方式,进行所谓的社会责任感的比较,将公益与价值相关联的心理暗示。从企业品牌的角度来说,新媒体公益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方式,在传统的公益思维与经济效益之间,品牌的行为选择会直接的影响公众的好恶,分寸的把握和方式的选择都极大地影响了品牌的发展前景,机遇与威胁并存。

三、新商业化公益发展的必然性

新商业化公益的特点表现为:以品牌的商业性为核心,坚持公益的道德基础,更加适用于现代商业化社会,需要品牌与公众的共同转变。在新时期环境下,需要转变原有的公益观念,抛除公益洁癖,正确看待公益与商业的关系,实现公益与商业共赢的一种品牌公益建设。

(一)品牌自身发展要求

源于品牌的商业性质,一切的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公众的认可,建立起品牌号召力,进而侧面的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和企业的壮大。如果否定商业发展的根本目的,那么品牌也将不复存在。

(二)媒体发展趋势

网络新媒体的运用已经不再新颖,过于便利的公益形式造成了公众监督的缺失。因此在新的公益发展阶段,应该更加理智、适度的对媒体和公益形式进行选择,放弃一味的简化,从公众心理出发,寻找更加满足公众需求的媒体传播和参与方式。增强公益的现场感和交流性,将公益真实可见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减少媒介传播带来的猜测与质疑。

(三)公众需求变化

传统的公益传播阶段公众的需求较弱,倾向于个人意识,没有强烈的心理期待,因此品牌公益可以较为自由的发展。新媒体公益传播阶段,人们对于公益的意识不断加强,对于品牌的要求也越加强烈。然而,伴随着一些“伪公益”的频出,公众开始增强对公益透明度的渴望,公众不断攀升的心理需求造成了品牌公益发展的困境。

(四)社会环境推进

社会中公益内容的不断扩展,使品牌公益变得更加必要。美国经济发展的出版物《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曾指出,“企业是在公众的允许下运行的,他的基本目的是为了社会需要,让社会满意提供服务。”因此,本身作为一种商业化的竞争战略,那些不只以利益作为衡量,更根据社会道德而履行社会义务的品牌更能够获得公众的肯定,达到更好的商业利益和社会效果。

四、新商业化公益趋势下品牌公益的路径选择

(一)品牌定位选择

1.与品牌其他特质的融合

品牌的公益定位是在品牌大背景下的一种延伸,因此品牌公益的定位应以品牌的核心内涵和企业文化作为指引,保证价值观的独特性。选择贴合品牌的公益文化,力求达到最佳的公益效果。

2.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

公益由善意、救济和社会道德发展而来,出于一种自愿的、不求回报的给予。因此在公众的内心深处,认为公益是无关利益的。基于公众的心理需求与品牌经济目标的偏离,品牌更需要关注公众内心,隐化商业形式,采取更加软性的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渐进的发展新型公益。

(二)构建管理机制

1.专业化:建立专业化的公益运营小组,常规化管理公益项目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整合,更有序地将公益融入品牌的运营过程中,实现专业化的管理。

2.市场化:加强公益与产品和品牌的关联度,丰富公益形式,分担公益责任。从实际的公众可见的市场中进行公益,增进参与性,借势进行营销。

3.制度化:建立完备的公益制度,设定公益准则,将公益变成有秩可循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配合企业和品牌运营的其他流程进行整体化的协调发展。从内部进行自我监督,规范的、公开的发展公益,避免舆论质疑所造成的品牌危机。

(三)媒介合作

1.综合媒介方式

综合新旧媒体优势,分散投放比例。品牌需要选择更有效和精准的宣传,避免过多的营销浪费。传统媒体的传播更加正面,具有公信力,应该相互配合,达到好的公益传播效果。联合媒体公益,以共同的公益目标为契合点,增进合作优化传播。

2.流程化合作

制定完整的媒体合作流程,制定灾难性危机的应急公益方案,及时反应,响应社会号召。坚持发展长期的公益项目,增进与公众的良好沟通。

(四)活动策略

1.加强公益参与互动性

将品牌特性和产品与公益密切结合,在践行公益的过程中宣传品牌。增强公众的代入感和体验感,实现公益传播的O2O,利用新媒体中“弱关系”网络与用户建立情感互动,将公众内心的善念外化并强化,建立集体行为框架的认同体系。 最大限度地引起公众心中的共鸣,扩大公益的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

2.增进公益结果透明度和权威性

对于公益来说,公益过程的透明度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公众在面对了大量的“公益营销”事件后,对于品牌已经不再全然的信任,更多的是对于公益落实效果的质疑。因此,只有更好地将公益流程和结果透明化才能够赢得公众的信任。

其次,新媒体平台本身由于其商业性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导致很多的公益话题和公益活动不能达到最广泛的宣传目的,因此需要增进品牌公益与政府的合作,提高活动的身份认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和知名组织的带动性 ,获得广泛的支持力量。在当今的环境社会环境下,许多的知名媒体也创建了自身的公益品牌,及时的更新和利用资源才能够更有效的发展公益基础,获得公众肯定。

3.合理分配宣传营销比例

在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商业利润的双重驱动下,品牌的公益的属性要求以感性需求为主导,以善意为核心,而不是将公益完全变成一种商业手段。在公益面前过度的宣传只会致使公众的厌恶与反感,最终形成对于品牌的排斥与情感否定。

4.转变公众思维

面对公益的转变,公众需要时间和契机,需要品牌与社会的共同作用,这无疑也是帮助品牌建设的必经之路。在现今的社会发展中,公益不再只是施舍与救助,更是品牌寻求更好的长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把握公众的心理取向,创造出更有内涵的公益活动自然会获得公众的广泛参与,消减公众的心理防线。

公益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治理是使相互冲突的利益或本文由2024整理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同时亦是各种公共和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1](p42)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核心要件为行为主体的多中心化。多中心行为主体有效适用公共治理理论的指向,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中多中心行为主体均势以及依靠指向与均势建构起来的秩序,是不论何种意义的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研究都无法忽视的议题。

国内学界对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的研究有脱离语境的倾向,一如其他可以汲取西方学术观点的研究。“……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如火如荼,许多政治学学者都加入到公共管理研究的行列,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公共事务、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的探讨。”但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治学自身的许多领域却少有人问津……”①诚然,我们并非否认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重大意义,而是试图指出,公共管理学与政治学无法分离,这已经为西方社会发展的历程所印证。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根本是要依赖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推进,因此,必须明确公共管理学的政治学基础地位,深入挖掘公共管理学的政治学基础性作用,将公共管理学与政治学研究结合起来。

一、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指向:实现公共利益

无论是过程意义还是结果意义,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都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只能依靠政府、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等行为主体。而对多元行为主体的依仗并非代表着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指向在于维护其单独的利益诉求,虽然这些利益诉求同样亦是必须关注的焦点之一。“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2](p5)不过,对公共利益做简明扼要的界定是十分不容易的。典型的定义如:“公共利益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从私人利益中抽象出来能够满足共同体中全体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经由公共程序,并以政府为主导所实现的公共价值。”[3]这一典型定义统合的“公共利益”之要件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私人利益”、“共同体”、“公共需要”、“公共程序”、“政府主导”、“公共价值”等,足见其内涵之复杂。而且,对公共利益真切的感受更明显并突出地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其一,不能以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吞噬公共利益。实现公共利益是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指向。公共利益观念决定了公共治理理论适用的走向。“探讨公共利益的观念并不只是一种有趣的学术追求。我们对治理和公共利益的思考方式规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4](p65-71)从应然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秉持与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将有助于实现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但是,在政府依然为治理的绝对主导性主体的情势下,以公共利益名义出现的实际上往往是政府利益。而政府利益最终的落脚点是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将权力转化为利益资源的行为不再仅仅是个人行为,政府及与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共同进行的团体行为也屡见不鲜。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既得利益群体凭借手中的权力试图将以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吞噬公共利益制度化、法治化,这将进一步危及到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甚至可能影响当代中国改革的进程。因而以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吞噬公共利益就成为公共治理理论无法有效适用的基本阻梗。

其二,不能以意识形态之争掩盖利益之争。当前,掌握着大量资源的既得利益群体“巧妙地”将利益之争转嫁为意识形态之争。“当改革的具体做法或者经济工作出现失误,群众的利益受到某些损害,而群众又误认为是改革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而对计划经济时代产生某种‘怀旧’情绪的时候,他们往往不自觉地变成保守倾向的支持者;而保守力量这时又因为自己的某些主张获得了群众的共鸣而活跃起来,对改革采取一种进攻的姿态。”[5](p16)通过将实质上的利益之争转移到意识形态之争上,使得普通民众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产生偏差,进而受到蛊惑、引导,被利用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群体利益的工具。比如在如下问题上,人们存在分歧:“行政审批要不要尽量减少,利率要不要逐步放开,汇率要不要实现并轨;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应不应该在条件具备时果断地放开;国有企业的改革应当以放权让利为核心还是以制度创新为基础……。”[6](p17)而这些问题的形成不排除其中有认识上的分歧,但更大层面上是利益之争。当代中国,这些分歧及争论通常以意识形态之争的方式,即以“要不要改革”、“要什么样的改革”等形式来体现,其背后根源是不同利益群体对利益的争夺。对于可以从传统计划经济中获利的群体,以及可以从体制间隙和漏洞中获利的群体来说,回到原有体制和保持现有体制,是他们的追求。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绝对的治理主体,其他个人与组织完全被政府所统摄。在现有转型体制下,虽然公民社会逐渐成长,但并不成熟,而且保证公民社会成长与成熟的法治民主体制还未能得以有效建立与健全,因而多中心这一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核心要件自然无法有效形成。

如何破解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阻梗,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是摆在理论研究者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而试图从一元主体的角度,仅仅依靠政府来完成这一任务是不现实的。①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核心要件是多中心作用的发挥。要使得多中心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基本前提是多中心之间必须是均势的。只有多中心行为主体均势,才能使得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成为可能,才能实现公共利益。

二、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均势:主体与保障

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核心机制是基于信任的合作而非控制。信任与合作是多中心行为主体有效行为的基本机制。而合作与单纯的社会协调活动是不同的。[7](p63)在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中,平等是基本取向。但国内学界对公共治理理论之“治理”与传统使用的“政府治理”时常混淆使用,将前者仅仅看做是政府治理的基本手段与工具,这是与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价值理念相违背的。当然,我们依然需要指出的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离不开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当代中国。

其一,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均势主体:政府、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无政府固然是事实,但无政府状态事实上并不存在。”[8](p3)亚当·斯密对政府基本职能的界定是:保卫本国社会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略与欺侮;尽可能保护社会所有成员不受其他成员的欺侮或压迫,即设立严正的司法机构;建立和维持某些对于一个大社会当然是有很大利益的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9](p507)政府若做不到以上几点,就是失职,就是对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阻梗。

同时,政府不能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在政府之外,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也可以亦应该承担起维持秩序,参与经济与社会管理的职责。治理绝非政府的专利,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都可以进行治理。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就是要“重新塑造公共服务,以便使政府能够集中处理服务管理和协调的事务,而由那些私有的、营利的或非营利的组织去从事具体的服务活动。”[10](p1)发挥政府、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的多中心作用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要义。有效公共治理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权力。政府应该做的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控制和引导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去治理,这是政府的能力与责任所在。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作用的发挥不是通过控制实现的,而必须借助合作形式。公共治理理论之“治理”与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治理”是根本不同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治理”是控制基础之上的协调。

其二,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均势保障:法治与民主。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就是指多个权力中心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实现公共利益。因此,去中心化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要件之一。中心地位的祛除意味着利益结构的调整,会使得既得利益群体产生抵制情绪,进而使得改革过程变得艰辛与复杂。而要保障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之多中心行为主体均势的生成首先需要施行的是法治。

法治关涉到对公共治理之主体是“一视同仁”还是“区别对待”,民主关涉到公共治理之主体关系的构建是“一步到位”还是“循序渐进”。诚然,对于“一步到位”究竟到哪里,人们还有争议,但对于如下事实在当代中国的存在应该不会有不同的声音:“如果说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标志,我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已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的话,那么在政治发展方面则相对滞后,腐败现象猖獗而尚未得到有效的抑制,权力制约没有取得结构性突破,决策民主化缺乏具体的制度安排,党群和干群关系趋于紧张,政治调控机制衰变与老化,公共权力的越位和缺位凸现”,这些不能不说与“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并存”[11](p1)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只有在法治与民主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语境下,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与人们对代议制民主的批评2024。“精英主义、新保守主义和多元主义有许多一致的信念和共同点,例如它们都认为公民个人在民主体制中的可能作用是微弱的……。”[12](p69)但公共治理理论还不至于成为代议制民主的替代——这也并非它的追求。在民主理论上,公共治理理论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它对参与式民主的强调与检验上。这与当代中国在民主问题上的现实诉求有契合之处。

三、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秩序:双重意义与多重建构

“秩序既是政府统治的前提条件又是政府统治的结果。它们之间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它们互为解释。没有秩序就没有治理,没有治理也就没有秩序(除非一定时期的混乱也被认为是秩序的某种形式)。”[13](p80)治理是意向性基础之上的秩序建构。此处的“意向性”指称“以何为指向”,“何种关系的行为主体”从事建构。

其一,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秩序: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双重意义上。西方适用公共治理理论的前提是经历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更进一步的前提是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民族国家制度的建成。而当代中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市场失灵”与社会主义法治民主不健全的“政府失灵”基础之上推动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的。即我们在未能充分经受现代化的洗礼之时被“抛入”了后现代。这同时也是治理理论给予我们的基本启示——“治理理论体现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某种交融。”[14]

从现代性意义上说,在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过程中至少需要同时积极促进现代民族国家制度的建成,其中包含有建立与完善现代官僚制、建立与健全法治与民主制度、引导公民社会成长与成熟、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①等等。而从后现代性意义上说,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蕴含着对代议制民主的批判,意味着对官僚制的超越。治理理论在全球范围的适用更带有消解主权国家的色彩。因此,如何处理好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之秩序建构首先需要应对的课题。本文以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公共治理理论的适用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回避不是理性的选择,也不现实。而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基础同样亦是不能回避的。可能的选择只能是从双重意义上推进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同时,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过程也是对其要件建成的倒逼。

其二,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秩序:多重途径的建构。一如前文所指,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具有现代与后现代双重意蕴。“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5](p38)当代中国要想成功应对来自现代化转型的压力与挑战,有效适用公共治理理论,建构稳定的秩序,可能采取的基本途径有政府管理、公民社会、合作网络②等。其中,将政府管理等同于治理的途径认为,政府治理具体可分为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作为善治的治理。这种途径建构的秩序带有明显的西方自由主义色彩,未能对后发展国家的实质做出准确的把握,最终有背离原有治理目标的风险。社会自组织途径认为,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因而必须坚定不移地引导公民社会的成长与成熟。 但不容忽视的是,公民社会的成长与成熟需要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成作为支撑。理想状态是两者的良性互动,良性互动的具体承载是网络途径。网络途径的治理要求对政府干预的范围与形式作出准确界定,促动政府、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通过合作利用市场或准市场的方法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这一途径强调社会自组织能力及社会与公共权力之间平等的法律地位,其可以通过民主对公共权力形成有效制约。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秩序与指向、均势的密切关系。

公益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电视 公益广告 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公益广告水映了这个城市、地区或国家民众的文化道德水准和社会风气。”对一个电视媒体来说,在公益广告和公益活动传播上付出多大努力都是应该的和必要的!

一、电视媒体公益广告传播要提升策划意识

策划,是预备、思考、谋算之意,它与谋略、运筹、决策、计划密切相关。策划是行动的指南与纲领,也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广告策划是策划在广告领域的运用,是媒体企业在注意力经济的大背景下,提升广告传播效果的一种思维创新,它对于提升广告的社会传播力和社会营销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筹帷幄,精心策划是非常必要的。

1 把握好选题

公益广告的策划首先需要明确主题。电视公益广告的主题选择直接影响着一则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和教化功能的实现。

(1)公益广告选题应突出时效性

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任务、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人们的关注点会有所不同,因而电视公益广告传播应结合热点问题有计划、有步骤的及时创意制作、公益广告。明确选题的针对性,创作人员须研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消费者内心对于公益广告传播的深层次需求、主题要与公众切身感受息息相关,如此方能引起公众的关注,优化传播的社会效果。如中央电视台等播出的反映下岗问题的系列电视公益广告,“真正的男子汉”等广告适应当时机构调整、下岗就业的社会现实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激荡人心。再如1998年“抗洪救灾”、2002年“抗击非典”等主题公益广告以社会焦点事件为切入点,宣扬传统美德、匡扶正义,弘扬精神,通过积极健康向上的形象和姿态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营造了一种良性的社会空间,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巨大反响。

(2)公益广告选题要力求实现系列化,规模化

电视公益广告应走规模化、系列化的发展之路,强化品牌意识。公益广告因其所关注的主题往往是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等比较宏大层面的问题,因此将主题进行解构进行系列化传播和连续性的规模化传播,深化主题。强化接受。更有利于公益广告的叙事,提升传播效果。2001年,央视为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特别制作推出了系列公益广告,每则广告同时在央视各个频道播出,每天播出不少于22次,总播出频次高达50多次,个别精品广告播出频次甚至达到110次。高密度多频次的系列播出有力的强化了公众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知晓、理解和接受,保证了《纲要》的顺利实施。

2 创意独特。内涵深刻

公益广告的主题选定之后,就要通过巧妙的创意来表现广告的主题,使公益理念得以最大化的传播。公益广告应摆脱说教口吻,强调受众导向。如伯恩巴克所言“公益广告需要创意,为其赋予精神与生命”。新颖的形式,巧妙的构思,来源于对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深入体察和把握,要能对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进行筛选、提炼,从而达到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耐人寻味又让人经久难忘的目的,从而实现公益广告社会教育的功能。

(1)巧用幽默法

公益广告中使用幽默手法,可以寓庄于谐,运用轻松愉快的方式来表达严肃的主题和意向,增强广告的吸引力,避免刻板的说教、吓人的警示,巧妙的隐蔽传播意图,潜移默化的激发受众好感,以一种愉快的方式缩短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消除受众的怀疑和抵触心理,轻松愉悦的接受公益广告观念,同时得到审美体验。2008年北京奥运30秒电视公益广告《交通协管员篇》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运用幽默进行劝服的电视公益广告佳作。片中由冯巩饰演的交通协管员,真实而可爱、普通而平凡,“违章停车――我贴;自行车逆行――我拦;行人翻阅护栏――我拽”!这位协管员踌躇满志尽职尽责,且行且说:“就要开奥运了,咱得模范遵守交通法规,就是行人也得做到红灯停绿灯……”走着走着,不经意间抬头看到了红灯,他面带愧色和尴尬,口中念道“我改”,于是小心翼翼的退了回去,然后定了定神,颇感自得的说道:“像我这么自觉,你能做到吗?”。就这样,通过执法者违法的情节创意,透过交通协管员有趣可笑的语言和表情,以及执法语言和行动的矛盾不协调形成一种幽默感,一个公正执法者的可爱形象便跃入公众的视野中。严肃的执法者违法的话题也通过幽默手法的巧妙运用而变得轻松。

(2)凸显人情味,以小见大

学者朱月昌曾提出:公益广告创意要遵循思想性、情感性与民族性、倡导性原则。其中情感性即强调公益广告要通过调动人的情感,以感情为创作中心,注重用情感和细节打动人,感染人,让人在情感共鸣中接受广告诉求,在艺术的感染中让受众自己去思考和体会。为此,公益广告创作者应着眼普通人的视点和心情去创意,将公益的主题赋于受众可以感知的现实语境中。注意电视公益广告文本的人文内涵。完整准确的传达广告诉求,冲击人们的心灵并引发深刻的体悟。“公益广告是一盏灯”照亮环境的同时,可以温暖公众,你一定记得这样一则公益广告描述的场景“一个北方的冬夜,呼呼的北风不停的刮着,一个女孩下自习回家,骑车走在黑漆漆的小巷里,一边骑车一边唱着歌给自己壮胆,当走到一个拐角处的时候,一个卖宵夜的大爷为她照亮了回家的路。话外音:平安有时就是一盏灯让人心里暖暖的灯字幕:平安中国,和谐为本。广告中的细节让人心暖,”漆黑的小巷、呼呼的北风、暖融融的灯光、稚气的孩子、慈祥的老人、亲切的话语……”。观众在感受温暖的同时接受了公益广告传达的观念。

(3)适时引入名人代言

名人在倡导社会公益观念时,因演技高超,艺德高尚而深受观众喜爱,容易与公众实现良好互动。比如08央视奥运系列公益广告征集比赛通知中就特别强调“要为知名人士奉献奥运提供机会和舞台,邀请名人参演公益广告电视片和担任公益广告形象代言人等,以实际行动支持奥运,展现民族精神为社会作出表率”,随后我们看到名演员濮存昕、央视知名主持人、歌唱家宋祖英等众多音乐界、京剧界、曲艺界等社会知名人士出演的公益广告《关注篇》、《明星篇》、《京剧篇》、《曲艺篇》、《濮存听的相信篇》,凭借他们特有的知名度和感召力,有力的诠释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广告主题。名人代言、“平民”路线、生活化的场景、情感化的诉求极大的提升了公益广告主题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当然,与商业广告一样,公益广告启用明星要慎重,不合适的明星会导致适得其反的传播效果。

3 巧选时机

公益广告的必须要考虑到公益广告的主题与内容。就公益广告自身贴近生活、表现多样化与费用等

因素,使用多种媒体,强化整合营销传播的意识,其基本思路在于置换商业营销传播中的消费者利益为社会公众利益,从而综合运用广告、公关、促销等手段。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公益广告整合营销传播的一种方式,公益事件行销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已在实践中初露端倪,其运作的要诀在于借用时间的焦点效应,影响公众关心事件本身所附带的话题。

4 积极提升百姓参与公益的意识

公益广告创作可以调动社会力量来集思广益,促使更多的电视观众思考公益广告的创意,并在这个过程中来反思自己的言行,这本身就是一次最大范围的公益观念的教育和传播。

公益广告的使命最终能够完成有赖于每一位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广告传播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交流关系,因此,公益广告要带动受众思考,参与创作,为大众留下充分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使其投入其中,更为深刻的感知公益广告的内容,带着受众一起思考,互动交流沟通,这样才能达成更好的传播意图。如迎奥运公益广告征集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国家级媒体的号召下,形成多媒体、多区域、全方位联动的公益广告展播优势,通过公众欣赏、投票的多媒体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公众参与的热情和力度,形成了公益广告全民参与和高度关注的传播实效,其成功之处可圈可点。

二、电视媒体公益活动传播应巧借事件营销

公益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总结成功危机公关的经验,并且从管理沟通的角度进行深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危机公关应该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以维护、展现危机当事人的良好社会形象为中心,以1)关心并保护危机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和2)真正解决问题为两大基本点;并且始终坚持:诚意原则、诚实或信息透明原则、全责或彻底原则、及时或飞毛腿原则四大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其实是很平实很朴素的,不仅差不多是常识性的,并且也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危机当事人却往往不顾常识,言行举止经常与浅显的常识背道而驰。

一个中心:以维护、展现危机当事人的良好社会形象为中心

危机公关时必须时刻牢记我们危机公关的目标、目的是什么?我们花大钱出大力耗大心力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争得一时之利吗?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吗?是把事实掩盖起来让别人看不见吗?是为了推卸责任吗?都不是。危机公关的目的或目标和非危机公关的目的、目标其实是一样的。那是什么?是为了塑造、维护或展现公关当事人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聪明的危机管理者总是坚持形象第一、品牌第一。所有的公关行为都应该围绕着良好社会形象这一个中心,危机公关也不例外。

明确这一个中心对于正确处理好危机事件无疑是决定性的。既然危机公关必须以维护、展现危机当事人的良好社会形象为中心,那么:

1) 凡是有损于当事人社会形象的事不能做;

2) 当具体实际的利益与维护社会形象发生冲突时,应该毫不犹豫地舍弃具体利益;

3) 处理危机事件的方法措施应该光明正大,不能弄巧成拙,进一步损坏社会形象;

4) 当事件只涉及具体利益时,应该立即将其与当事人的社会形象明确区分开来,不让其与社会形象挂上钩;如事件涉及到或损坏了社会形象,则应该以马上修补社会形象为主目标展开系列针对性的公关行动;

5) 平时就应该围绕良好社会形象这一中心梳理、细化危机管理体系,设立、完善必要的危机管理组织结构,并且将危机管理分层次、分类别具体分解、落实到人员、岗位责任人上去管理,形成较完善的危机管理系统;

6) 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事先应该由责任人做好两到三个可能的预备方案,并且交由危机管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必要时还要进行“消防演习”。

在危机处理时,以下一些言论或行为是不妥当的,是有损于当事人的良好形象的:

1) 声称“任何企业或个人都可能会发生同类事件”;

2) 声称“事件的发生是由于供应商或什么别人的原因”;

3) 声称“此类事件属于不可抗力”;

4) 不直接、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在为处理事件具体做什么,而是说一些不传达任何有效信息的废话;

5) 面对媒体和公众时态度不严肃、不诚恳,表现出不耐烦或怒气冲冲;

6) 事件发生后显得不温不火,似乎对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漠不关心、若无其事;

7) 嘴上说在处理,但行动上迟迟不见动静;

8) 在处理危机事件时,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9) 态度强硬,在没有做调查之前,就一再坚持:“是别人弄错了,自己根本没有问题”;

10) 面对媒体或公众,发言混乱,出现前后矛盾或多个声音。

两个基本点:1)关心并保护危机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和2)真正解决问题

危机公关要成功,在紧紧围绕维护社会形象的一个中心的基础上, 当事人更要坚持两个基本点。所谓基本点,其实是对因危机事件而产生的危机相关利益群体对于当事人的基本需求点。危机一旦发生,受害或受影响的公众或消费者最想要的是什么?很显然,是两样东西:1)希望能够维护好自己的应得利益,2)已经出现的问题何时何地何人何种具体方式真正解决。因此,在处理危机事件时,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危机利益相关群体的根本需求,做好以下两件基本工作:

1) 关心、保护危机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

在危机发生之后,危机当事人应该在第一时间、以第一速度向危机相关利益群体发表讲话,传递关心、保护他们利益的信息,明确表示当事人十分关注所有利益相关群体在此次事件中的损失或不便,并表明当事人已经着手调查并处理此次事件,声明所有危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得到充分保证,以安抚所有危机利益相关者,并且明确展示当事人的良好态度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危机发生时,最不能采取的措施是:置广大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不顾,试图自己一个人“悄悄地灭火”的方式处理掉危机。这样做的结果是广大利益相关群体得不到他们利益能够得到保障的信息,进而立即采取进一步措施,有意无意中将危机事件扩大,给当事人造成更大有形或无形损失。

2) 真正解决问题

危机发生时,危机当事人应该立即表态,但在表态之后,利益相关群体最关心的就是你怎么行动了。“怎么行动”就是你怎么真正解决此次危机中已经暴露或已经存在的许多严重问题。

这些问题本身可能是严重的,也可能根本是不严重的,但哪怕再小的问题,一旦被认为因为它的存在而影响或损害了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那么它就是不再是小问题,而是成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可以引发无限联想的、可以无限“上纲上线”的大问题。因此,凡是损害利益相关群体利益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小事情。

聪明的危机处理者总是采取这样的郑文斌博士危机沟通五步曲来处理危机事件:一,良好积极认真地表态;二,公布某某某处理措施在进行中;三,公布处理结果;四,公布危机事件的详细原因及当事人弥补、改进方案;五,集中发布更多正面信息,以支持和提升利益相关群体对自己的信心。

显然,让利益相关群体知道你在采取什么行动,行动过程是怎么样的,何时能出结果,结果又是什么,即危机当事人是如何真正解决问题的,对于安抚利益相关群体的情绪是相当重要的。在整个危机处理过程当中,最忌讳的下策,就是不但不接受危机利益相关群体的情绪,顺着他们的利益和情绪加以梳理、满足、引导,反且一再刺激相关利益群体的情绪,让利益相关群体不仅不能平和冷静下来,反而让他们处于一种不理智的激情状态,其结果是事件越闹越大,危机当事人可能会因此要悔恨终生。

四项基本原则:诚意原则、诚实或信息透明原则、全责或彻底原则、及时或飞毛腿原则

显然,要成功处理好危机事件,光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个基本点是不足够的,成功危机公关还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这些原则都一目了然,但只有优秀的危机管理者才能真正做到,正因为他们做到了这几条,所以成功是可以预期的。

一、 诚意原则

诚意原则就是危机当事人在处理危机事件全过程当中,必须始终胸怀和保持对于所有危机利益相关群体的尊敬和诚恳,在处理危机事件时一丝不苟,认真严谨。态度决定行为。态度更具有镜子的反射效应,当你态度充满诚意时,当你处事是如此认真仔细时,你的对手或你身边的公众就会对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公关作为管理沟通的一种,其理论基础是共通的。在管理沟通学中,对对方观点、人格、利益的尊重和平等交流的态度是一切有效沟通的基础。态度是感性的,是人人可以感觉到的,

当你对对方没有真正的兴趣或诚意的时候,无论你表演得多么好,你都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内在的热情,对方是马上就会感觉出来的。没有诚意的公关无非是一种做秀或欺骗,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当然,要做到真正的百分之百的诚意,对于许多危机当事人来说比较困难。但我们只要来看一看那些政治领袖,看看他们的一些表现,你就会明白,危机管理者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素质:坚定的信念和不容置疑的责任感让民众们感觉这个人可以信赖,因为“这个人说的话做的事都是真的”。说句不应该说的话,哪怕你就是假装的,那也得装得象个“诚意十足”的人啊。当然这绝对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没有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诚意,我们处理危机时的行动就不可能充分和恰当地考虑到相关利益群体的感受和利益。

二、 诚实或信息透明原则

诚实就是说真话,不欺骗他人。说实话对谁说?是对需要知道你这些信息的利益相关群体和对公众说。把应该告诉他们的话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们,而不要让他们心存疑虑。也就是说,要尽量将与此次危机2024的信息透明化处理。信息越透明,公众和公关目标群体得到的信息就越准确,谣言和误解就越少,危机事件就越容易顺利处理。

那是不是危机处理过程的每一件事都应该说呢?不是。而是:公众和公关目标群体关心的要说,不关心的不说;事件原因和处理措施及处理结果要说等过程的关键点一定要说,但琐碎的次要内容不说。信息传达还必须简明扼要,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诚实的原则是为了让公关目标群体和公众放心,稳定其心理情绪,避免事态恶化。

三、 全责或彻底原则

危机事件发生后,责任由谁来负?当事人第一反应往往是想把责任推给别人。但我们提倡的原则仅仅相反。我们如果站在危机受害者或受影响者的角度看,危机当事人才是危机事件的唯一责任人,而与其他任何人无关。这是受害者的正常思维方式和正常反应。显然,基于这样一种逻辑,你当事人想推责任是徒劳无益而且会适得其反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正确的做法是自己先担负起所有责任或第一责任人,给事件相关利益群体一个可靠的利益保障,然后慢慢再去找第二责任人或第三责任人进行追索。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事人试图拉几个人和自己一起担罪名,这也是下策,既不能给相关利益群体一个好交待,又有损于自己的良好形象。因此,聪明的危机管理者总是自己首先站出来担负全部责任,也就是彻彻底底地把全部责任归于自己,并立即着手去解决问题,然后再去找其他责任人。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公众和公关目标群体知道,只要有事,他们是可以立即找到责任人的,并且责任人是真正能够对他们负责任的,这个责任人就是危机当事人。因此,公众和公关目标群体的不良情绪和应激反应就会消失。

四、 及时或快速处理原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