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第1篇
2010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桡骨远端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余人。急诊处置以“?、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桡骨远端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10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10年度诊治???人次,其中??人次,整复病例??人次,整复成功率75﹪。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中医药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桡骨远端骨折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在我院就诊的病人主要是受伤后即来我院就诊的病人,对我们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和观察,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把我院特色的正骨手法、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优化后的诊疗方案,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在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治中,在2010年度,难点体现在:1、患者行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后,远端肿胀明显。2、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经手法复位后,骨位较好,但是3天后来院复查时,可见骨折移位,影响骨折复位效果。3、行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后,束带的松紧度合适,但是随着肿胀加重,束带也就显得太紧,有些病人会出现张力性水泡,严重时会出现缺血性肌挛缩。4、行小夹板、中立板固定后,患者有时会出现皮肤瘙痒,不能耐受的患者会自行去除外固定,从而引起骨折移位。5、当骨折稳定后,去除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发现患者患侧腕、肘、肩关节功能较差。针对这些难点,通过指导患者早期正确地进行肩、肘、腕关节的功能锻炼,在复位的过程中,重视理筋手法的运用,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疼痛,减轻肿胀程度,早期进行掌指关节的主动运动也有助于骨折远端肿胀的减轻。
2011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桡骨远端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500余人。急诊处置以“骨伤科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桡骨远端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11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较2010年度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10年度急诊??人次,整复?、人次,一次整复成功率82.5%。较2010年度有所提高。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通过我们复位手法的改进及早期功能锻炼理念的建立,患者出现骨折后期患侧肩、肘、腕关节功能活动的病例明显减少,骨折远端的肿胀程度也减轻。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桡骨远端骨折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通过我们复位手法的改进,及临床路径的建立。运用一套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把我院特色的正骨手法、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结合起来,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在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治中,通过指导患者早期正确地进行肩、肘、腕关节的功能锻炼,在复位的过程中,重视理筋手法的运用,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疼痛,减轻肿胀程度,早期进行掌指关节的主动运动也有助于骨折远端肿胀的减轻。在2010年度,通过我们复位手法的改进及早期功能锻炼理念的建立,患者出现骨折后期患侧肩、肘、腕关节功能活动的病例明显减少,骨折远端的肿胀程度也减轻。但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病人出现骨折再移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2012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桡骨远端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500余人。急诊处置以“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桡骨远端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12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较2011年度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2012年度急诊???人次,其中初诊???人次,复诊14137人次。整复??、人次,整复成功率84%。各个指标较上年均不同程度增加。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通过我们复位手法的改进及早期功能锻炼理念的建立,患者出现骨折后期患侧肩、肘、腕关节功能活动的病例明显减少,骨折远端的肿胀程度也减轻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针对目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病人容易出现骨折再移位的情况,我们科室已设计出一种带牵引功能的改良中立板,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及方法也得到专家的认可,不久将会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三)疗效评估
桡骨远端骨折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通过我们复位手法的改进及早期功能锻炼理念的建立,改良中立板的临床运用,结合我院特色的骨伤科正骨手法、骨伤科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在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在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治中,在2012年度,难点体现在:1、患者行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后,远端肿胀明显。2、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经手法复位后,骨位较好,但是3天后来院复查时,可见骨折移位,影响骨折复位效果。3、行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后,束带的松紧度合适,但是随着肿胀加重,束带也就显得太紧,有些病人会出现张力性水泡,严重时会出现缺血性肌挛缩。4、行小夹板、中立板固定后,患者有时会出现皮肤瘙痒,不能耐受的患者会自行去除外固定,从而引起骨折移位。5、当骨折稳定后,去除小夹板、中立板外固定,发现患者患侧腕、肘、肩关节功能较差。针对这些难点,通过指导患者早期正确地进行肩、肘、腕关节的功能锻炼,在复位的过程中,重视理筋手法的运用,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疼痛,减轻肿胀程度,早期进行掌指关节的主动运动也有助于骨折远端肿胀的减轻。在2012年度,通过我们复位手法的改进及早期功能锻炼理念的建立,患者出现骨折后期患侧肩、肘、腕关节功能活动的病例明显减少,骨折远端的肿胀程度也减轻。但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病人出现骨折再移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在201
2年度,针对目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病人容易出现骨折再移位的情况,我们科室已设计出一种带牵引功能的改良中立板,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及方法也得到专家的认可,不久将会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现在在临床工作中针对外固定后出现皮肤瘙痒及因继续肿胀出现束带过紧的难点还在解决中,通过转移注意力以缓解局部瘙痒,密切观察指端的循环、感觉,若出现指端发麻、疼痛持续加重需及时调整外固定。
2009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30000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5000余人。急诊处置以“骨伤科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09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09年度急诊33926人次,其中初诊20423人次,复诊13503人次,整复病例2785人次,整复成功率75﹪。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小夹板、钢丝托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归香正骨丸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血藤当归胶囊、双龙接骨丸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在我院就诊的病人主要是受伤后即来我院就诊的病人,也有在多家综合医院整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存在,作为省级骨伤科专科医院,对我们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和观察,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把我院特色的骨伤科正骨手法、骨伤科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优化后的诊疗方案,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在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骨折的诊治中,难点体现在复位困难、固定不稳,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预防,复查主要情况及处理:夹板松紧度、张力性水泡、移位情况、疼痛、肿胀、患肢感觉。在2009年度,我科室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钢丝托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这三点,通过在临床上的不断实践,严格掌握适应症,外固定不稳的现象基本解决,早期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嘱患者定期复查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2010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30000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5000余人。急诊处置以“骨伤科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10年度,对比优势病种的诊治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10年度急诊35443人次,整复3358人次,一次整复成功率82.5%,较2009年度均有所增加。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小夹板、钢丝托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归香正骨丸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血藤当归胶囊、双龙接骨丸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通过严格掌握适应症,早期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正确、合理地运用我院特色的骨伤科正骨手法、骨伤科伤科方药及临床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在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骨折的诊治中,难点体现在复位困难、固定不稳,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预防,复查主要情况及处理:夹板松紧度、张力性水泡、移位情况、疼痛、肿胀、患肢感觉。严格掌握适应症,外固定不稳的现象基本解决,早期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在2010年度,全科室参与新鲜闭合性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客观评价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本病种疗效,完善我们的诊疗常规与流程,从而改进医疗质量,降低并发症,节约医疗时间,控制医疗成本,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
2011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30000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5000余人。急诊处置以
“骨伤科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11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较2010年度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11年度急诊37395人次,其中初诊23258人次,复诊14137人次。整复4243人次,整复成功率84%。各个指标均有所提高。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小夹板/钢丝托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归香正骨丸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血藤当归胶囊、双龙接骨丸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在参与新鲜闭合性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客观评价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本病种疗效,完善我们的诊疗常规与流程,从而改进医疗质量,降低并发症,节约医疗时间,控制医疗成本,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的同时,严格掌握掌握适应症、熟悉解剖、钻研骨伤科正骨12法,解决复位困难的难题。经过一套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在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在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骨折的诊治中,难点体现在复位困难、固定不稳,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预防,复查主要情况及处理:夹板松紧度、张力性水泡、移位情况、疼痛、肿胀、患肢感觉。在2009年度,我科室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钢丝托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这三点,通过在临床上的不断实践,严格掌握适应症,外固定不稳的现象基本解决,早期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嘱患者定期复查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在2010年度,全科室参与新鲜闭合性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客观评价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本病种疗效,完善我们的诊疗常规与流程,从而改进医疗质量,降低并发症,节约医疗时间,控制医疗成本,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在2011年度,外固定不牢固、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预防已基本解决,手法复位仍是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掌握适应症、熟悉解剖、钻研骨伤科正骨12法。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解决这一难题。
2009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30000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5000余人。急诊处置以
“骨伤科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09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09年度急诊33926人次,其中初诊20423人次,复诊13503人次,整复病例2785人次,整复成功率75﹪。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拇指外展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归香正骨丸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血藤当归胶囊、双龙接骨丸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均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在我院就诊的病人主要是受伤后即来我院就诊的病人,也有在多家综合医院整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存在,作为省级骨伤科专科医院,对我们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和观察,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把我院特色的骨伤科正骨手法、骨伤科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优化后的诊疗方案,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针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难点主要是固定困难,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复位容易,但固定困难,如果处理不当,可造成远折端内收,折端向桡、背侧成角畸形,最后致虎口变窄,拇指外展。背伸功能受阻,力量减弱。固定不稳定时,可与手法复位后采用短臂石膏管固定,第一掌骨皮牵引或者拇指远节指骨骨牵引,以防止再移位。在2009年度,针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我们选用拇指外展板固定,桡、背侧放置压垫,可以减少远折端内收后引起的虎口变窄。为减少拇指外展板对皮肤的直接压迫,内侧可垫棉垫。第一掌骨基底部背、桡侧放置压垫,若骨折移位大时,会出现压迫性溃疡。
2010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30000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5000余人。急诊处置以“骨伤科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10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较2009年度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10年度急诊35443人次,整复3358人次,一次整复成功率82.5%,较2009年度各指标有增加。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密切观察伤肢循环,减少并发症。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归香正骨丸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血藤当归胶囊、双龙接骨丸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均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密切观察伤肢循环,减少并发症,通过一套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把我院特色的骨伤科正骨手法、骨伤科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结合起来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难点评析与整改措施:
针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难点主要是固定困难,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复位容易,但固定困难,如果处理不当,可造成远折端内收,折端向桡、背侧成角畸形,最后致虎口变窄,拇指外展。背伸功能受阻,力量减弱。固定不稳定时,可与手法复位后采用短臂石膏管固定,第一掌骨皮牵引或者拇指远节指骨骨牵引,以防止再移位。在2009年度,针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我们选用拇指外展板固定,桡、背侧放置压垫,可以减少远折端内收后引起的虎口变窄。为减少拇指外展板对皮肤的直接压迫,内侧可垫棉垫。第一掌骨基底部背、桡侧放置压垫,若骨折移位大时,会出现压迫性溃疡。在2010年度,我们选用拇指外展板固定,密切观察伤肢的肿胀、疼痛、循环及皮肤情况,减少并发症。
2011年度骨伤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年度总结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我院骨伤科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对各种新鲜、陈旧性骨折与脱位、运动创伤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疗;并对骨伤科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紧急救治,根据病人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年平均诊治30000余人次,手法整复骨折、脱位5000余人。急诊处置以“骨伤科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使用本院内服外敷的特效中药,伤后个体化功能训练等规范且具有中医优势与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员得到优质的服务并获得最佳的疗效。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作为我科室的优势病种,对此我科有专门的诊疗方案,充分体现我院的优良中医传承,开展了一整套中西医互补,优势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2011年度,优势病种的诊治较上年较好成绩和疗效,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业绩。
(一)病例诊治情况总结:
在2011年度急诊37395人次,其中初诊23258人次,复诊14137人次。整复4243人次,整复成功率84%。各个指标均有所增加。
(二)诊疗项目情况:
1、我科在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治疗上采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拇指外展板外固定,并指导伤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2、在药物治疗上,体现骨伤科伤科方药的优势,早期给予口服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口服归香正骨丸以续筋接骨,晚期口服血藤当归胶囊、双龙接骨丸以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3、定期复查,拍摄X线片,以了解骨位及骨折愈合情况。
(三)疗效评估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均是关节部位的骨折,需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西医对该类骨折的治疗方法多为手术治疗,该类治疗又增加了患者新的创伤,骨折愈合后需再次手术取除内固定,且多后遗有创伤性骨关节炎;治疗时间长且费用高。我们更需要探索能避免手术改善功能提高治愈率降低合并症的有效中医治疗方法。为解决这一难题,整个科室参与中医治疗新鲜闭合性第一掌骨基底关节内骨折的研究运用比较合理和安全的诊疗模式,把我院特色的骨伤科正骨手法、骨伤科伤科方药、临床的康复训练结合起来,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第2篇
近日,记者采访了综合骨科副主任兼康复医学科、中医骨伤科主任黄振俊。黄主任除了擅长手法配合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颈腰痛疾病。还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折术后等肢体功能康复有着丰富的经验,并对中医养生保健及相关心理疾病的防治、咨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他多年的医疗实践、科研创新中,探索并实现了一条中西医结合“一体化”的骨科治疗新途径。
骨伤康复融入综合骨科发展新模式
黄振俊主任说,康复医学科主要致力于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利用各种先进设备使损伤部位消炎镇痛、消肿,在骨科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临床治疗包括各种骨外科手术后和肩关节脱位、网球肘、踝关节扭伤、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断裂等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医骨伤科主要是用正骨手法配合中药、针灸、理疗等手段治疗各种骨伤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等颈肩腰腿痛疾患。
黄振俊回忆说,1999年康复科刚刚成立时,人力、物力资源都十分有限。2003年,康复科与理疗科合并成立康复医学科,仅有医技人员5名,工作区面积较小,设备也十分陈旧。2006年,科室结构调整,康复医学科被并入骨科,开展以骨科康复和神经康复为主的诊疗项目。这七年间,因经济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科室从人员、设备到治疗项目的开展等均发展缓慢,进步甚微,处于康复医学专业的起步阶段。然而,科室的所有医务人员从未气馁过,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为科室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10月,在医院首长和机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原康复医学科的基础上又重新发展组建成分工更细致、技术更完善的两个科室,即中医骨伤科和康复医学科。2008年,组建的“综合骨科”被总医院评为首批研究型建设科室,实现了骨科规模和品牌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3月,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以两个亚专科形式融入“综合骨科”。在黄振俊主任的带领下,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全体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为患者尽心尽力,使工作业绩逐年进步。2009年,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及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指定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北京市工伤康复定点机构,同时成立了骨伤康复病区。
现今的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可谓人才济济,有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3名,针灸师5名,康复治疗师10余名,中医正骨推拿师5名,心理康复师3名。科室拥有中药熏蒸机、高级牵引床、微电脑中频治疗仪、半导体激光等多种先进康复理疗设备。其康复治疗病区面积发展到300余平米,床位数30余张。科室在完成临床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据黄振俊介绍,近几年,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以医院先进设备为基础、专家精湛技术为保证、军医严谨医德为宗旨,为患者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全面、连贯的服务。“综合骨科”还实施了门诊“一号通”服务,包括骨内科、手足外科、脊柱科、关节科、中医骨伤康复科五个专业诊室,开通了绿色救治通道。如遇突发骨折等病例,便立即启动高效、便捷的“急诊-入院-术前准备-手术-术后治疗-康复”一条龙式服务。这些都是将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融人“综合骨科”后发展起来的新模式。得到了患者和同行的广泛好评。
五大项目配合手术的综合治疗
黄振俊说,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的加入,为“综合骨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在临床诊治上,我们始终坚持将现代康复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充分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诊疗项目从最初的以骨科康复和神经康复为主,逐渐向心脑血管病康复、肺功能康复、烧伤后康复、老年康复、残疾人职业康复等众多领域发展。
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独立开展了五个主要项目疗法,并配合“综合骨科”患者治疗康复的全过程。第一是推拿按摩疗法。以正骨手法配合中药、针灸、理疗等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背部筋膜炎、骨性关节炎等颈肩腰腿痛疾病。例如,用“五步手法”配合中药治疗颈椎病,疗效尤为显著。第二是针灸疗法。快、慢针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后遗症。帕金森病,血管性偏头痛: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呃逆、呕吐等;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以及针灸减肥。第三是物理疗法。对于多种疾病,运用中药熏蒸、脉冲短波、半导体激光、微电脑疼痛等物理疗法治疗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颈椎病等颈肩腰腿痛疾患,以及腰椎骨质增生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老年骨关节病。第四是运动疗法。采用运动疗法恢复脑外伤、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的偏瘫肢体功能;有效防止颈椎、腰椎、髋关节、膝关节等术后神经粘连、血肿形成,消肿,减轻疼痛,减少复发。第五是康复疗法,主要治疗骨折术后、关节脱位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手外伤,包括神经、肌腱吻合术后、运动损伤,以及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软骨损伤、骨关节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后遗症的肢体功能康复。
据黄主任介绍,颈椎病的类型包括:一是,颈型,一般采用牵引、按摩推拿、针灸、理疗、中草药、医疗体操等疗法,均可见效。少数有残存症状者可用颈围保护等一般措施继续治疗,原则上不须手术。二是,神经根型,主要采用牵引、按摩推拿、针灸、理疗、中草药、医疗体操等非手术疗法;其中牵引、按摩推拿、医疗体操三者结合的综合疗法效果较好。手术仅用于经非手术治疗后上肢放射性疼痛严重、肩臂部肌力减弱、明显肌萎缩等症状仍严重的病人。三是,椎动脉型,选择理疗、牵引、中草药、西药、颈围等方法,并可用抗凝疗法。在进行按摩推拿手法时,应避免大幅度的旋转等手法,以防中扯、激惹椎间孔或椎管内窦脊神经或兴奋交感神经而引起眩晕、恶心等症状。四是,脊髓型,原则上禁止牵引、按摩推拿手法治疗,可用保护性颈围。减少颈部活动,以及采用活血化瘀中草药等疗法。对较严重的病例,手术应及早进行。五是,混合型,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症,视各型的偏重不同。有重点、有目的地采用针对性方法治疗,多可获得良效。
以发展全军一流中西医结合
康复中心为己任
黄振俊说,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积极响应医院和“综合骨科”的号召,围绕全军乃至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康复中心的总体发展目标,不断深入开展科室文化建设。
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中医骨伤科是中医的优势专科,为培养有中医特色的骨伤人才,应尽早开展和贯彻中医骨伤特色教育、落实加强课程和教学内容整合等措施。
[关键词]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70-02
随着交通事故增多、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出现,骨伤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骨伤科是中医的特色专科,具有西医骨科学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中医骨伤的传统诊疗特色,如小夹板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有不断减少的趋势,部分骨折疾病可以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却逐步为手术治疗所代替,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中医骨伤人才存在诸多与设置中医骨伤方向的初衷不符之处,其中问题之一是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的中医特色并不明显,这是中医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为了办出中医骨伤专业特色,我们在总结以前中医骨伤专业和近年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医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对中医骨伤特色人才培养进行以下探讨:
1 中医骨伤特色教育要尽早开展,并贯彻到整个育人过程中
自从教育部1998年实行高校专业调整,合并了中医骨伤学专业后,因为骨伤人才的需求量大,全国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专业分化出骨伤方向,不同的院校分化方向的时间不同,多数在四年级开始分化,在后期实行骨伤方向教育。我校总结了以前办学经验,从招生开始就设置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实践证明这对培养学生的中医骨伤特色有很大帮助。
首先,便于早期开展中医骨伤思想教育。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聘请德高望重的中医骨伤专家举行中医骨伤讲座,使学生从一入学就了解中医骨伤的起源、特色、现状和发展前景,尽早认识中医骨伤科,培养学生对中医骨科的感情,以后我们不定期地举行各种2024中医骨伤科的讲座,介绍中医骨伤名家的高尚医德和高超技术、中医骨伤2024知识,这对树立和巩固学生的中医骨伤思想有很大作用,能显著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明确了自己是中医学专业,必须学好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而学生又明白自己是骨伤方向,未来的职业与骨科有密切关系,所以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会特别留意与“骨”2024的知识,对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中与骨2024的知识印象特别深刻,达到了全面发展和重点突出相结合的要求。以前我校在四年级下学期才分化的骨伤方向,因为骨伤方向课的教学时间少等原因,较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样的效果。
第二,可以充分发挥中医骨伤专家的育人作用。我校实行院系合一的管理模式,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主要依托大学的附属骨伤科医院办学,日常管理和专业课程教学由附属骨伤科医院负责。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除政治辅导员外,还从一年级开始配备兼职班主任,兼职班主任由从医院遴选出的业务水平高、专业思想牢固、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骨伤专业博士担任,班主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学习,解答学生的困惑,通过班主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中医骨伤的信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巩固。因为骨伤医院有相对充足的师资力量,为骨伤课程的教师遴选提供便利,在遴选时,我校把教师的中医骨伤专业思想和专业水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有中医特色的骨伤课程教学队伍。
2 在教学中重点贯彻中医骨伤特色的教育
中医骨伤科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个特色专科,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坚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结合等的治疗原则,形成正骨理筋手法、夹板等外固定、内外辨证用药、练功方法等独特治疗方法[1],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特色教育是中医特色培养的关键所在。
2.1 加强培养学生的手法治疗能力
中医传统的正骨理筋手法,是中医骨科的精华,学生必须经过多途径的学习,从理论到反复实践训练才能掌握。所以,首先要遴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医生作为课堂教师,要根据中医骨伤科的直观性强、手法操作多等特点,将文本、图形、图像、录像和声音集成在一起,产生逼真的效果, 把中医正骨理筋手法、练功方法,把复杂的疾病整个诊治过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多媒体的视觉和听觉,再配合模拟实物教具的触觉作用,使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具体, 加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启发学生的思维与联想, 提高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接着加强学生的骨科实践技能训练,调整课内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践训练时间,通过建立骨伤科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实验室,以解决扩大招生后临床见习基地不足的问题。每门骨伤课程学完一定内容后马上让学生进入训练室,把课堂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在模拟病人身上反复练习,通过实验训练考核后再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和实习,这样既减少教学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减少学生对病人的打扰,又保证学生能掌握骨伤的手法治疗,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为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很多院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改革,重视动手能力的评价[2],把以考核能力为主的考试贯穿在各种测试中,课程考试、实习出科考试、毕业考试均要制定临床技能考核规范,考核内容包括夹板制作、手法运用、手术操作基本功、伤口换药等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学生理论和技能协同提高。
2.2 重视培养学生辨证用药的能力
辨证内服和外用中药是中医骨科区别于西医骨科的特色之一,它能使气血调和,达到同时调整全身和患处局部的功能,显著促进筋伤和骨折的恢复、减少后遗症、节省治疗时间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从学习方药开始到骨伤、骨病等2024课程的学习,都在不断强化方药使用2024知识。
辨证用药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入学就开始学习,部分学生在开始学习阶段对此理解不够,觉得骨科是术科为主,骨科的诊断治疗都比较简单,X光、B超等现代检查手段一上去,诊断结果就出来了,一进手术室很多病就解决了,所以骨伤科对疾病的辨证、诊断、处方用药要求比较低,对方药掌握活血行气、补肾的药物和方剂就行了,对骨伤诊治特点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所以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动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通过座谈、骨伤名家的用药体验,使学生明白辨证用药在骨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促进学生在早期打下扎实的中药理论基础,再通过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实际用药,使学生掌握中医骨科辨证用药的精华。
2.3 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医患合作能力
现代医学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目前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医生的人文知识和能力越来越重要,传统中医骨伤疾病的动静结合、练功等更加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密切配合,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对患者的关爱、沟通、指导等能力,才能贯彻骨伤治疗的医患结合的治疗原则,共同完成治疗的任务。所以要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医古文的大医精诚开始,到当代的骨伤名家郭春园等,从理论到临床实践都要贯穿人文教育,使学生掌握骨伤科病人心理学、沟通技巧等,在诊疗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合理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调整
多数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中医骨伤方向,多年来把方向的必选课程分为《骨伤科影像诊断学》《骨伤科手术学》《中医筋伤学》《创伤急救学》《中医正骨学》《骨伤科古医籍选》等,这几门课程实际上是中医学专业中的《中医伤科学》的内容的分化后扩充而成,课程设置太多,部分内容交叉重复,而多门课程设置又把疾病诊断和治疗割裂开来,不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应该把它们重新整合,省去重复部分,使它们更便于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学习,如把某骨或关节常见的筋骨疾病的诊断(包括影像检查)方法、正骨和理筋手法、手术和其他治疗方法等内容整合到一起来系统地讲授,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们正在进行2024的教学改革。
因为骨科方向毕竟只是中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在突出基础的现代中医教育中,骨伤方向的主要课程要与中医学保持一致,才能符合中医学专业建设需要,这就产生了基本教育和特色教育的矛盾,如我校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以皮肤病、肛肠病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外科学》有81学时,而包括无菌操作、切开缝合、创伤急救等与骨伤手术关系密切的《西医外科学》只有54学时,这并不符合骨伤科的实际教学需要,我们进行局部调整,减少前者课时来适当增加后者的课时,并举行专题讲座来增加后者的学习内容,以争取骨伤特色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谭远超,刘峻.如何在21世纪振兴和繁荣中医骨伤科事业[J].中医正骨,2005,17(10):63-64.
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第4篇
XXX,男,XX县XX镇农业行政村卫生所乡村医生,1953年出生,是位土生土长的壮家人。 在长期的探索中,XXX还拜副主任药师、广西草药王张超良为师,得到了张超良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为了识别壮族草药,掌握壮药的药性药理及资源分布,XXX随张超良老师多次到广西大瑶山、大苗山、猫儿山、大明山、十万大山等地识别、采集壮族草药。经过不断深入地实践、挖掘、总结,XXX已成功掌握1000多种壮族草药治疗骨科疾病及常见病。
1981年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作医疗解散。为了生存,更为了让自己一技之长为民造福,XXX带头坚持创建卫生所,然而,面对XX本地几十家个体医疗诊室机构的激烈竞争要立足就必须迎难而上。事业的发展源于民众的信任,民众的信任离不开自身精湛的医技,为此,他从不放弃学习提高的机会,时刻注意提高充实自己。
首先抓住各种进修函授的机会,参加各地院校举办的各种医疗培训学习。他带着临床中的各种疑问、难点、虚心向导师求教,对把学到的技艺付诸实践,更好地解除患者病痛,服务于病人,而形成了一个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
XXX,从未进过正规的医学院校,启蒙于师传口授,在多年的“赤脚医生”临床中,带着临床实践中的疑问参加短期医学培训,在临床中自学,自费购买了几万元上千册的医学书籍,订购二十余种医学杂志,一有空余时间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2024各种医学知识图卡。为了系统学习中医学,1985年参加了光明中医大学骨伤科系统函授学习,坚持一年中抽四个月时间到南宁听面授课,经四年系统的函授学习后,取得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骨伤科急救学、骨伤科基础理论等14门单科合格证书,终于1989年毕业,成为一名具有专科学历的医务工作者和管理人员。
毕业后,把学到的中医骨科理论用到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总结,认真地辩证诊断,严格按国家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观察制订临床资料,再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总结。1989年,XXX的《脚踏整复法治疗陈旧性肘关节脱位》论文首次获国际中日骨科优秀论文奖,从而取得了一个个喜人的突破。近几年,卫生所负责XX镇解放社区、永安东路一段的计划免疫工作,在镇保健所的指导下,积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按时填好各种表册。并且按传染病报告制度,承担管辖范围内的病情管理及报告工作。几年来,计划免疫工作都走在各社区、村委的前列。
为积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为了落实贯彻上级2024文件精神,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吴医生积极动员群众参加新农合,做好参合群众的费用收缴,全村委2007年至2008年共收上参合金64370.40元,参合率达88.30%。
为了更好地解除骨伤患者病痛,提高发掘壮族骨科医药遗产,1993年10月5月经上级卫生部门批准筹建了XX农业骨科医院(与农业行政村卫生所同时并存),XXX担任骨科医院院长兼卫生所所长。业务发展后,XXX更热情地为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痛及各种骨折、骨病患者解除病痛,同时根据“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发挥自身壮药治伤接骨医技,同时引进先进现代医技,开展了手术整复内固定,颈肩腰腿痛等专科业务,大大提高了大家的专业水平。
XXX所师承的壮医药疗效确切,为他在临床实践中研究壮医药提供了可靠的客观现实和现实基础。但由于是口授师传,没文字记载,得不到系统的发掘整理和文字总结。为了对壮医药深入的研究,以唯物辩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XXX虚心对师传的壮医药实践经验进行科学验证。依靠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整理壮医药。
首先是整理壮族草药治疗骨伤。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除重视骨折的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外,同时重视从整体出发,通过四诊八纲,综合全身及局部症状,辩证论治,内外用药,以促进肿胀消退,气血流通,代谢增强,加快软组织的修复,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骨折早、中、晚期的内外用药是传统中药。而壮药在治疗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应用中更优于中药。
在探讨治疗颈肩腰腿痛范畴中,XXX医生先后拜北京光明中医骨伤医院院长,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秘书长韦以宗教授,原广西中医学院院长、广西中医骨伤科研究所所长韦贵康教授,中国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等各名家流派为师。前往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骨伤科研究所等地多次进修手法推拿及小针刀疗法,吸取各家之长。
通过从师学习进修,认识到软组织损伤,特别是脊柱软组织损伤与其出现的脊柱相关疾病已由颈肩腰腿痛范畴,发展成为70多种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病因治疗理论,涉及到多个临床学科。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是脊柱力不平衡而导致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移位压迫、刺激周围的血管神经,从而引起相应的组织脏器病变,仅颈椎病就有眩晕、头痛、耳鸣、视力异常、肩痛手麻、血压异常、心律不整等。由于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大学课程中尚未开设,许多医院亦没设立此科室,再加上媒体对这门新学科宣传甚少,故使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对软组织损伤与脊柱相关疚病的临床实践中,XXX医生着重以现代理论为指导,则重运用手法推拿,小针刀疗法治疗,辅以壮族草药内服外用,取得良好的疗效,为大批颈肩腰腿痛患者解除病痛。
如壮医药在治疗风湿类疾病(简称风湿病)中,XXX制定了壮医治疗风湿类疾病措施,自拟壮药内外治疗类风湿疾病方剂,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壮医学治疗风湿类疾病理论。即:一是采用1988年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二是辩证论治;三是壮族草药的应用。故在临床上XXX采用西壮医结合办法探讨治疗风湿类疾病取得了一定经验,在参加全国风湿类疾病学术交流会上,多篇论文获奖,卫生所被中国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类疾病协作组接收为协作组成员。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及杂志社联合行文给XXX医生,建议向当地政府申办“风湿、类风湿病研究所”,在运用壮医壮药医疗风湿、类风湿病经验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从血液流变学、免疫学和生物学方面进一步研究,以提高传统疗法的科学性,以利向国内外推广。
XXX的三篇论文《壮药吹风藤汤、吹风藤酒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568例临床报告》、《壮药治疗骨关节炎》、《壮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荣获世界中医骨科最高成就奖的尚天裕国际科学二等奖。
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第5篇
在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礼上,张英泽教授低调而谦虚,但实际上,他在骨科领域做出的很多原创性的贡献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关注,并于2015年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轮评选。
2015年岁末,中华医学会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授予7个项目,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张英泽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骨折微创复位固定核心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荣膺榜单之列。2011年,张英泽教授就曾荣获过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时隔5年,他再度获此殊荣。
针对我国缺乏骨折流行病学大数据的现状,张英泽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历时12年,开展全国骨折流行病学调查,跑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83所医院,2024了各种骨折病例43.18万例,建立了中国创伤骨科流行病学体系,以及全世界样本量最大的骨折样本数据库。2009年张英泽教授出版《临床创伤骨科流行病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骨折流行病学专著。该书版权被德国Thieme出版社购买,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建社以来第一部被国外购买版权的西医专著。2012年德国Thieme出版社面向全球发行该书英文版。201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临床创伤骨科流行病学》中文版进行了修订再版,2016年英文第二版即将发行。
双反牵引,微创复位“优势明显”
在2015年朝阳国际医学大会骨科高峰论坛上,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张英泽教授介绍了他发明的“双反牵引器”微创复位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技术。
他首先介绍了胫骨平台骨折的基本情况。胫骨平台骨折是创伤中常见的膝部损伤之一,胫骨平台的致伤原因包括外翻应力、垂直压力、内翻应力和高能量创伤。造成的后果包括单侧平台塌陷,由于膝关节向该侧倾斜,导致外翻或内翻畸形;平台骨折劈裂下陷致关节面不平整,可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伴有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损伤,易造成膝关节不稳定;关节内出血,出血与髌上囊粘连,使膝关节屈伸功能发生障碍。因胫骨平台骨折系关节内骨折,对治疗要求也较高。
胫骨平台的解剖特点为内侧较外侧大,关节面为凹形,承受60%至80%的体重;而外侧较内侧高且小,形似马鞍,呈凸形,只承受20%至40%的体重。胫骨平台从前向后大约有10。的倾斜角度,平台正中的髁间嵴为交叉韧带附着点。胫骨平台的关节软骨下骨较股骨髁薄弱,外侧骨皮质较内侧薄弱,因此胫骨平台外侧骨折较为多见。
胫骨平台骨折分类多种多样,以x线表现为分型依据,分为Moore分型、Sehatzker分型、AO分型、三柱分型等。最常用的为Sehatzker分型,是奥地利裔的加拿大医生Schatzker提出的一种简单实用、应用方便的分型。
Schatzker分型把胫骨平台骨折分为6型:Ⅰ型外侧平台单纯劈裂骨折;Ⅱ型外侧平台劈裂合并塌陷骨折;Ⅲ型外侧平台单纯塌陷骨折;Ⅳ型为内侧平台骨折,可表现为单纯劈裂骨折或塌陷骨折;Ⅴ型为累及双侧平台的骨折;Ⅵ型为平台伴干骺端骨折。前3型都在外侧平台,第4型在内侧平台,第5型是双侧平台,第6型是粉碎性。每一型都有相对应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法且预后各不相同。
张英泽教授强调,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有5个主要目标――关节面平整、良好的关节稳定性、正常的下肢力线、恢复膝关节活动范围和避免继发性创伤性关节炎。其治疗方法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仅限于非塌陷性骨折,采用骨牵引和手法复位,石膏、支具固定。常规手术治疗包括切开解剖复位,螺钉或螺钉、接骨板内固定;外固定架治疗。由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切口范围大、软组织破坏严重,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近些年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内固定材料设计的发展,接骨板的使用越来越多,随之出现的手术并发症,如切口裂开、感染、骨髓炎等情况也日益增多,影响了治疗效果。
经过多年的临床、基础研究,张英泽教授自主设计研发了双反牵引快速复位器和精准微创植骨术,结合小切口接骨板植入技术,使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实现微创化――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临床疗效良好,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双反牵引。如何定义?
张英泽教授详细解释了“双反牵引”的定义:通过自制牵引复位器,一侧向膝关节远端牵引,一侧向膝关节近端牵引,形成以平台为中心,上下相反的两个牵引力。双反牵引利用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挤压、复位作用可达到以下三个目标――纠正力线,复位膝关节脱位;挤压、复位分离骨折块;如有塌陷需顶起骨块时,防止骨折块向周围分离。最主要的目的是微创复位骨折,不暴露关节面,不破坏关节囊。
既往使用牵引床进行骨折复位的最大缺点是――牵引的力线与下肢的机械轴线不一致。普通牵引床以会挡杆作为反牵引臂,容易造成会挤压伤,且牵引力量小,难以满足临床需要。张英泽教授研制的双反牵引复位器,可微创复位胫骨平台骨折。将两根牵引针分别置于股骨远端和胫骨远端,牵引力线与下肢机械轴线完全一致,真正实现了骨与骨之间的牵引,且牵引力量大。
张英泽教授介绍,应根据骨折位置调整进针角度,导针指向塌陷部位的中心。对于Schatzker分型前3型伴有塌陷的骨折,可不进入关节腔,利用牵引器牵开关节,恢复力线,自胫骨结节下方2~3cm处经皮置入导针,方向指向塌陷骨块。导针可在胫骨结节下方偏内侧进针,斜向塌陷部位钻入,采用阶梯钻沿导针方向逐级扩大针孔,以骨块顶起器多角度顶起塌陷部位。经皮置入接骨板,并以加压螺栓纠正平台宽度。对于胫骨结节内侧骨折,进针点应在胫骨结节下方的外侧。对于双侧胫骨平台骨折,应在内外侧各钻一孔,采用顶起器复位塌陷骨折,并植入自体骨填充骨缺损。
病例介绍
病例1:
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外侧骨折患者,在胫骨结节偏内侧打进一个导针,用阶梯钻扩出一个直径1.5~1.6cm的孔,用打压器顶起塌陷的部位,然后进行接骨板的固定。如果胫骨平台变宽,则应使用加压螺栓纠正平台变宽。
病例2:
Schatzker Ⅱ型外侧平台劈裂合并塌陷骨折患者,术前CT显示外侧关节面劈裂塌陷,通过双反牵引器恢复力线,使分离的骨折块部分复位,通过软组织铰链的张力挤压作用,使打压时骨折块不易分离。患者是外侧平台劈裂,经皮于胫骨结节下方植入导针。进针点是胫骨结节偏内侧,离胫骨结节约6cm,不进关节腔。我用阶梯钻将针孔扩大,用打压器打压塌陷的部位,术中应用O形臂和CT检查复位质量,将髂骨条植入骨隧道中,在外侧放置钢板,胫骨平台变宽,在对侧使用加压螺栓复位骨折。从CT三维重建图可以看到,骨折块复位理想。术后患者自感无疼痛,45天后下地活动。
病例3:
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双反牵引后力线恢复较好,通过顶起器复位塌陷骨折,缺损处植骨,加压螺栓恢复宽度。术中CT检测关节面恢复较好,使用双钢板固定Ⅵ型骨折。
张英泽教授最后总结了目前应用双反牵引复位器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所有病例,包括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31例,中国人民总医院完成的2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1例,山东齐鲁医院完成的2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完成的2例,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完成的2例,总体来看患者预后良好。
他表示:“有人问,如果没有O型臂,是否就无法进行术中牵引?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等几家医院治疗的几例胫骨平台骨折,术中并没有使用O型臂,拍摄正侧位X线片即可。”
微创治疗能降低出血和感染率,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早期活动,是医生、患者及家属共同追求的目标。骨折微创手术的关键是闭合复位,临床常规使用的牵引床价格昂贵,从数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由于经济、使用率等原因,在县乡级医院不能普及。
张英泽教授发明的双反牵引复位器几乎可以用于所有下肢骨折类型,如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上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胫骨干骨折、胫骨远端骨折和踝关节骨折等。
采用双反牵引治疗下肢骨折的优势是:闭合复位创伤小;不暴露关节,关节感染率低;打压植骨,骨折愈合快;可以早期不负重离床活动。“双反牵引快速复位器”价格仅为5万元左右,县乡级医院都能用得起。目前这一发明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两三百家医院普及应用,并在微创复位和微创固定中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专家小传
张英泽,著名创伤骨科专家,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河北省创伤急救中心主任、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1975年毕业于河北新医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前身),毕业后留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从事创伤骨科临床和科研工作,历任骨科主任、院长、副校长。
从医40年来,为了给患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骨科医学新成果,张英泽教授始终致力于手术创新,先后建立了6项原创性手术技术,以第一发明人或专利权人获得10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3项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多项专利已经成功转化为实用产品,其中锁骨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复位器等3项专利已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成功注册。
为提高骨科领域的创新能力,他在医院成立了医疗技术创新工作室,为临床医生提供专利申请、实验设计、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服务,以便将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形成的新思路、技术,快速地转化为专利和产品。据了解,这种以医疗技术创新为目标的工作室在我国医院系统中还是头一个。
张英泽教授带领团队历时12年,建立了中国创伤骨科流行病学体系。他还主持、参与了30余项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先后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带领团队不断开展科技攻关,获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世界上首先发现胫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一种有规律的骨折类型,国内骨科权威专家将其称为“张氏骨折”。
他自主研发出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和导向器,解决了髋臼粉碎骨折需多块接骨板固定、损伤大、费用高且难以有效固定的难题;发明了骶1椎弓根轴位像x线投照技术指导骶髂螺钉植入,降低了手术难度,显著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该通道被国外专家誉为“魔幻式通道”、“骶骨椎弓根的终结投照角度”;在国际上最早发现并报道了骨盆后环损伤新类型――“骶髂关节前脱位”,阐明了其损伤机制,制定了损伤分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