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文案策划内容页

春运报道策划(甄选5篇)

2024-07-04 21:11:01文案策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春运报道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春运报道策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会热点 深度策划 宣传效果

当前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致力建设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归根到底是要增强新闻传播能力,扩大新闻传播效果。而新闻策划是强能扩效的关键因素。它关系到新闻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关系到新闻宣传的“软着陆”,是参与媒体竞争的有效手段。所以在办报过程中,党报应以读者为本,大胆创新,强化策划意识。

在这方面,《芜湖日报》多年来坚持进行有益探索。其中在“乡村新发现”系列报道活动中发现新的线索,深度策划了“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专题系列报道;在“党报进社区、热线连万家”系列活动中发现新的线索,深度策划了“唐山大地震伤病员回芜寻亲感恩”专题系列报道等。在新闻资源整合、深层次开掘和统筹运作上取得成功,扩大了新闻宣传效果,增强了版面视觉冲击力,至今使人记忆犹新。

一、抓住社会热点 深度策划开掘

近几年来,《芜湖日报》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新闻队伍,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采编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其中之一,便是开设“乡村新发现”系列现场体验报道栏目,分批派年轻记者下乡沉底锻炼。短短20多天,记者从一线发回乡村生活体验性新闻近50篇。这些报道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文风清新,内容鲜活,尤其是《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富起来的农民太难找》《两张单据两样情》等,体现了现场新闻新短鲜活的特点,很富有个性特色、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

其中,在“乡村新发现”栏目刊发的报道《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新闻线索是记者在繁昌县采访时发现的,揭示了当今农村音乐教学的薄弱状况。报道迅速引起社会反响,南陵县老教师俞新生给《芜湖日报》来信,介绍自己在农村小学长期坚持自创自教新儿歌的情况,对应试教育挤压音乐课“生存空间”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表示了担忧。

而正是这封教师来信,引发了芜湖日报采编人员对记者写的《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报道的新闻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也对“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和观照。

采编人员敏锐地感觉到,“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大有新闻可做,完全可以进行深度开掘,举一反三透视社会现象,揭示新闻事件本质。于是,采编人员决定捕捉这个战机,进一步深度策划、整合开掘,扩大《芜湖日报》“乡村新发现”现场体验性报道新闻策划的战果。

随后,《芜湖日报》派出多名记者前往南陵县实地调查,并专访了老教师俞新生。第二天,《芜湖日报》在版面上强势打造,头条组合推出记者采写的报道《乡村老教师自创自教新儿歌》《乡村教师叫板〈老鼠爱大米〉》,而且配发了新闻照片、版面上的《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翻拍图片、老教师俞新生的来信及他创作的乡土儿歌《猫和老鼠》的词和曲。

该组合报道抓住热点,切中时弊,引发了社会对“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这个热点问题的关注,读者还在《芜湖日报》言论栏目“鸠兹茶座”,开展了一系列互动讨论。

“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专题策划报道,亦引起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等作了专题报道,《合肥晚报》《皖江晚报》等作了转载。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看了相关版面和报道后,予以高度评价,认为热点问题抓得好,版面处理也做到重点突出。芜湖市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亦将《芜湖日报》2024报道和系列言论,作为全市“新芜湖、新童谣、新儿歌创作大赛”宣传材料2024建档。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精神,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占领中小学阵地,用正面有益的活动抵制“粗口歌”“灰色童谣”等不良文化的影响,《芜湖日报》随后与南陵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在南陵召开“乡村孩子唱什么歌?”主题座谈会,形成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需要积极主动加以引导的共识。《芜湖日报》还推出《儿歌小话题,牵动德育大工程》专版,进一步深化了专题策划报道。

二、另辟蹊径谋划 整体运作打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都市类休闲性报刊日益兴旺、电视网络等第三第四媒体不断壮大的今天,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宣传报道主渠道之一的地方党报,如何走入寻常百姓家,如何把党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把群众的声音通过党报反映给决策者,在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真正架起一座连心桥?近几年,《芜湖日报》通过“党报进社区 热线连万家”系列活动,进行了有益而且是成功的尝试。几年来,采编人员先后98次深入社区,倾听居民呼声,推出专版98期;版面开设的“记者敲门”“鸠兹茶座”“一街一品”“社区人物”等栏目,刊发了近千篇鲜活生动的报道,使党报在群众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印象越来越深刻,亲和力越来越强。

其中,活动开展的当年夏天,《芜湖日报》抓住在“党报进社区 热线连万家”活动中获悉的新闻线索,迅速捕捉战机、进行深度策划的“唐山大地震伤病员回芜寻亲感恩”特别专题系列报道,在全国“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新闻报道中,可谓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该深度策划的起因,是当年春《芜湖日报》“党报进社区”活动,走进芜湖“苗木之乡”清水镇时,记者与一同参加活动的地区医院一位骨科专家闲聊,得知他1976年8月18日,不仅第一批代表地区医院去南京接收唐山大地震伤病员,自始至终参与救治地区医院接收的200多名伤病员,而且一个月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把第一批治愈的伤病员送回余震不断的唐山。

这位专家提供的许多信息和线索,给《芜湖日报》早已酝酿的“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报道计划,带来新的策划灵感和开掘新意。采编人员在先期发出一些相关报道的同时,从网上搜寻发现,当年在芜湖所辖繁昌县接受救治的唐山大地震伤员李凤春,其女儿目前正在网上发帖,寻找30年前救治她母亲的恩人――繁昌县医院医护人员李向阳、鲁金林和钱军等。

战机来临,采编人员非常兴奋,通过讨论,决定放弃策划初衷,改由以新闻人物李凤春“寻亲感恩”为新闻深度策划主线,把新闻资源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迅速集中,统筹运作,整体打造。采编人员立即在网上和李凤春的女儿联系上,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采编人员当机立断拍板敲定李凤春回芜寻亲感恩以及相关报道事宜。采编人员还获悉,繁昌县医院当年总共救治包括李凤春在内的唐山大地震伤病员达300余人。这些伤病员康复回乡后,仍恋恋不忘芜湖人乃至安徽人对他们倾注的真情。

为此,《芜湖日报》再次抓住战机、深入策划,将此次活动作为“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特别报道的重头戏来抓。首先在“7?28”劫难30周年前夕,《芜湖日报》特派记者前往北京,住进李凤春家进行采访。记者很快发回《芜湖寻恩之行让李凤春深夜难寐》《唐山孩子吃着芜湖“妈妈”的奶水》《恩人,我来看望你们了》等一批图文并茂的报道。《芜湖日报》采编人员还从芜湖市档案部门、报社老摄影记者处,寻找到一批当年芜湖军民接受救治、护送唐山大地震伤病员的珍贵历史照片,陆续配发记者的相关报道。芜湖日报还报网联动,丰富这场战役性报道的形式,充实寻亲感恩深度策划的内容。

经过精心策划的专题系列报道,发表之初便引起社会反响,《芜湖日报》读者纷纷来电来函表示,这既体现走出地震阴影的唐山人知恩图报、难忘真情的质朴情怀,更反映出芜湖人民在灾难面前无私无畏、艰苦奉献的良好品质。一位繁昌读者称她当年也参加了唐山大地震伤员救治工作,7月18日《芜湖日报》刊登的照片上,那个穿花格子上衣的女孩就是她。她还告诉记者,至今她也还保存着那张照片,也期待着30年后重逢的那一刻。在芜湖的“市民心声”网站上,《寻找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帮助过母亲的繁昌人》的主题帖,更是引起无数网民热切关注。一位网友说:网络传递着亲情;人应该有感恩的心!另一位网友更是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我是繁昌县人民医院的一名职工,近日,我们医院许多人因为‘李凤春寻找76年唐山大地震中帮助过她的人’这件事而感动。看到李凤春生活得这么幸福,真为她高兴,欢迎李凤春来我院旧地重游、追寻往事。”

2006年7月28日早晨,李凤春及其女儿、外孙,在《芜湖日报》特派记者的陪同下,从北京抵达芜湖。由于当年主治医生李向阳后来从县医院调到芜湖二院工作,《芜湖日报》策划的“唐山大地震伤病员回芜寻亲感恩首场见面会”,当天下午在芜湖二院举行。当年参与救治李凤春等的医务人员李向阳、鲁金林、钱军参会,当年分管唐山大地震伤病员救治工作的市老领导张克俭出席会议,与李凤春、李向阳、鲁金林、钱军等,一起回忆起救治唐山大地震伤病员的难忘岁月。会议真情洋溢,催人泪下。第二天上午,李凤春一行去繁昌县医院参加座谈会,并参观新县城、感受新变化。其故地重返寻亲感恩的情感更是得到了升华。

李凤春返回北京后,《芜湖日报》重头推出专版,报道了包括见面会在内的李凤春一家来芜寻亲感恩的前前后后,以及那些难忘的瞬间,给这场深度策划的战役性报道划上圆满句号。

“乡村新发现”系列报道活动、“党报进社区 热线连万家”系列报道活动,是《芜湖日报》多年来许许多多次成功策划的一小部分。而从这些活动中发现新的新闻线索,经过深度策划而产生的“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专题系列报道、“唐山大地震伤病员回芜寻亲感恩”专题系列报道,以及所产生的放大效应和宣传效果,无疑是《芜湖日报》善于捕捉战机、精于深度策划的典型范例。它不仅告诉我们,新闻的深度策划和整合开掘,是新闻人增强新闻传播能力,扩大新闻传播效果,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永恒的话题和创新的追求;而且还告诉我们,在新闻策划和采访报道中,社会生活永远是第一性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才能开掘出汩汩的新闻报道源泉。

春运报道策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视媒体 电视新闻策划

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展壮大,策划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生产和传播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策划就是“出谋划策”和“策略规划”,是新闻记者对将要采访的人或事件所做的事前分析、构思和规划。

一、电视新闻策划应该把握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新闻的首要原则是客观性,它要求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电视新闻策划依附于电视新闻生存,是对真实存在的具体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和规划,所以新闻策划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准确的、经得起考究的。

2.正确的舆论导向原则。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策划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拿不准的时候,必须严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尽量满足老百姓的愿望和诉求。报道要有鲜明的思想,给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除了政治导向以外,新闻往往还会涉及到思想导向、经济导向、行为导向、生活导向和消费导向等,这些导向虽然不是政治问题,但也有可能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有时还可能演变为影响社会安定的政治性问题,所以记者在采访制作新闻的过程中要加以关注和把握。

3.创新原则。电视新闻策划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精心组织使得报道不落俗套、与众不同。采访制作一条新闻或一组新闻时,首先要有新点子和新想法。敲定主题以后,还要用创新意识引导策划的进展,不能走老路、套模式,要以开放性的思路,找角度、挖亮点,结合新闻媒体的新手段,把有价值的东西报道出来,让新闻报道起到推动、鼓舞、影响或推介等作用。例如:今年央视走基层清明特别策划《写在墓碑上的人生》和“五一”特别报道《奖章里的故事》,从全新的角度、奇巧的立意引领策划,是节假日策划的一个重大突破。这种大胆创新、富有创意的优秀策划意识,孕育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播出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思考和热议。还有最近《内蒙古日报》连续刊发综合消息+特写+评论的组合报道,特别是评论《黑白“蝶变”巧妙转型》《善借“外力”释放“内功”》《创新孕育了活力》《金融和物流玩“跨界”》,都非常出彩出色!

4.变通性原则。任何电视新闻策划都是对新闻传播过程中某一个具体的点或时段的谋算和规划,但事物和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中,随时都可能出现策划者不曾预料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所以,策划者就要善于审时度势,随时变通、跟进、调整。在策划报道实施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地对各种突况进行及时分析研究,使策划方案更具灵活性、应变性和可操作性。

5.以观众需求作为第一的原则。把观众需求作为第一推动力,把观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选题、内容和手法上多花心思,使新闻要做得接地气、有内涵,让广大观众喜闻乐见。例如:从马年春节开始,呼和浩特各大医院的妇产科爆满,孕妇们在临产前6个月就得预约产床,医院新生儿出生率比去年增加20%以上,很多孕产妇从孕检到生育都得排长队。月嫂的价格也上涨近一倍,达到八九千、一万元以上。可是,从千禧宝宝、奥运宝宝到金猪宝宝,这些当年的幸运儿现在却面临入托、入学、升学的巨大竞争,内蒙古电视台《点经内蒙古》针对这一现象策划了“‘马宝宝’扎堆儿生,是喜是忧?”专题,从社会各个层面、多个角度深入采访,通过实例有理有据地对比论证,引导大众理智看待。

二、电视新闻策划的类型

1.可预见性电视新闻策划和非预见性电视新闻策划

可预见性电视新闻策划,是指能够提前预知、充分做好准备的新闻报道策划。如,每年的“两会”报道、“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庆报道、春耕备耕报道、生态旅游报道,都属于可预见的新闻报道内容。

非预见性电视新闻策划,是指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策划。如地震、森林火灾、飞机失事等,都属于不可预见性的新闻报道内容。对于这类新闻报道的策划是无法提前进行的,一般是在事件发生后才能做出反应。如,马航失联报道、韩国沉船事故报道等,策划和报道是同步进行的。

2.阶段性报道策划和非阶段性报道策划

阶段性报道策划,是指新闻采编部门在某一时间段或特定阶段内,依据重点关注的宣传报道方向对日常新闻报道的常规性策划。策划的时间具有连贯性、延续性,如“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是从今年年初开始,结合不同时段的特点,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一个阶段性报道。

非阶段性报道策划,是指对新近发生的热点、焦点和突发消息的报道策划,一般不可能提前预知,也就无法纳入到阶段性报道中,只有在事件来临或发生之后才能着手策划报道。如,马航客机失联特别报道,就是随着事件的不断深入分阶段分层次策划报道的。

三、电视新闻策划的内容和步骤

电视新闻策划是“攥紧拳头击出去”,要群策群力。分管台长、中心领导负责提纲挈领,抓全局性策划;部门制片人负责局部、阶段性的报道策划工作; 编辑记者是策划的最终实施者。三者要默契配合、相得益彰,才能有精品“出炉”。

例如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新闻联播》近期播出了四集系列报道《重点项目?呼张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建设》,是现阶段备受内蒙古上上下下关注的一个重点项目。但由于呼张铁路客运专线目前实体工程尚未开工,沿线施工进展情况不明显,涉及到工期、工程量、拆迁、招标等一系列敏感话题比较多,策划之初,曾一直困难重重。如何把一个尚未正式开工的项目做成连续报道,在内容单薄、重复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既要介绍清楚线路,又要从不同主题出发做好报道,成了策划的难点。在经过近300分钟的电话沟通后,承担采访任务的记者才征得了同意。如何把握来之不易的采访机会?分管台长召集中心值班主任、各部门制片人和负责采访的记者团队反复研究、讨论后,暂定以记者行进式的方式,探访呼张铁路客运专线全线进展情况,贯穿起点、终点、沿线最大的桥梁、隧道和车站;主题初步确定为“起点:百姓期待从这里出发”“隧道、桥梁缩短距离 让内蒙古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和“287公里连通草原和首都”。采访过程中,兵分几路的记者不仅随时和分管台长、中心值班主任、部门制片人沟通,而且彼此之间也及时联系,根据采访内容的深入不断地调整着方向,不断地按照新的策划行动、配合,最终形成了总时长达18分钟的四集新闻节目:(一)百姓期待从这里开始、(二)桥梁隧道施工难度大、(三)乌兰察布:四年迈进京津冀‘两小时’生活圈、(四)圆梦终点:开放的内蒙古从这里走出去。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良好,好评如潮,达到了党委政府和老百姓“双满意”的预期效果。这充分说明,无论任何报道,只要有创新性的思路和角度,重视策划、做好策划,都可以取得从内容到形式的重大突破。

春运报道策划范文第3篇

通过发动采编人员,几上几下总结经验,编委会梳理明晰了春城晚报的办报理念,提出了15字的报纸定位:权威性、公信力、都市味、时代感、本土性。我们认为,这15个字,就是春城晚报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其中,“本土性”的提出,算得上是编委会的得意之笔。

外因:“川军”大兵压境、攻势猛烈

春城晚报最先遇到的对手是外来资本。1999年前后,《成都商报》等一批“川军”携资进军云南报业市场,先后在昆明办起了3张以成都职业报人为主的报纸。客观地说,“川军入滇”给云南报业市场带来了很多新气象,他们把经过成都报业磨砺过的先进的办报理念、商业化运作模式、新的价值观念以及成熟的管理经验全套照搬过来,由精心选派的管理高层及大批四川员工运作,给原来平静如水的云南报业市场带来强大冲击。在开初的一两年内,他们迅速抢占市场,站稳脚跟,有的报纸甚至实现了当年创刊当年赢利。

在“川军”的强大攻势之下,昆明的一些本地报纸也开始改革,发生蜕变。有的报纸高薪聘进四川职业报人,甚至把一些重要部门交给“川军”全权包办;有的报纸从办报理念到具体做法都全盘克隆省外畅销报纸,甚至连办报口号都照抄照搬……一时间,昆明报业市场风起云涌,炮火连天。云南众多都市文化生活类报纸开始竞相降价,竞相公证发行份数;甚至互挖人才,互相攻击。手法众多,但目标只有一个:让自己迅速强大起来,夺取春城报业的“老大”地位。

然而,几年过去了,春城晚报并没有被打倒,反而巩固了作为云南最强势主流媒体,稳居影响力、发行量、广告收入“老大”的地位。

为什么春城晚报的生命力如此旺盛?我们在梳理自己的办报理念时发现,晚报与同城报纸有着诸多不同:尽管大家都热衷于抓社会新闻、民生新闻、经济新闻、服务新闻、时政新闻,但其他报纸更追求刺激、火爆,或商业广告意义;同样是社会新闻,春城晚报则更关注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关注民生、民情;同样是经济新闻,其他家可能关心它能带来多少广告效应,但春城晚报则更关心这样的经济事件可能会给广大市民、给城市未来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变化……这是春城晚报全体采编人员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的浓浓情愫,与这里的人民保持深厚感情的自然体现和流露,而这正是春城晚报一直深受市民喜爱的地方。

我们认为,这种与生俱来的本土情结,使我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距离。

内因:地方报纸扎根沃土、办报人的“本土情结”

新闻的接近性,特别是其中的地域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已成为新闻价值的重要内容,是每张报纸都要努力追求的。但一张地方性报纸,尤其是都市文化生活类报纸,仅将报道身边事理解为地方特色,仅仅体现接近性,是远远不够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这样的报道应该引起本地读者的强烈共鸣,应当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春城晚报恰恰具有这方面的先天优势。

我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早年在彝族山寨插队的知青生涯,使我熟悉了农业、农村、农民;在云南日报、春城晚报担任记者的三十多年,我写过云南全省128个县市区中125个县市区的新闻报道。熟悉云南的山山水水,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使云南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各族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使云南大地变得越来越美,这种与日俱增的“本土情结”,贯穿于我新闻工作的始终。春城晚报的采编人员都和我一样,百分之百地生于云南、长于云南或长期工作于云南,有一种自发的、与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集体性的感情,这就是春城晚报“本土性”的内在原因。

我们的竞争对手,善于炒作新闻,善于制造新闻的冲击力,善于包装……这很值得借鉴和学习。但这些都是很表面化的东西,可以一学就会,拿来就用。而采编人员的本土文化底蕴,人与土地、与当地各族群众的血脉联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植起来的。在外来资本没有意识到要与本土人才很好融合,而他们引进的外地人才还较急功近利的情况下,正是我们发挥“本土性”、寻求发展的大好时机。

目前,全国晚报系统内都在倡导写作“三特”新闻,即写作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点、晚报特色的新闻。所谓的地方特点,指的是新闻的个性,即尽力展示本地的独有新闻,有明显的地方特点。但“本土性”不等同于“地方特点”,它在“地方特点”的基础上还要更深一层。因为报纸不同于其他物质产品,它是有精神内核在其中的。绝大多数新闻作品,特别是上佳的新闻作品,在确凿、雄辩的事实背后,浸透着作者的意识倾向、思想感情、好恶爱憎,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灵魂和血肉,才能真正感动和打动受众。作为一张地方都市文化生活类报纸,你是真正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忧市民所忧,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是哗众取宠,只想如何更多更快地赚钱,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从你刊登的稿件中就能明察。从这一意义上说,“本土性”不仅是地域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的融合和深化,还能有力地增强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采编实践:自发而为到主动出击

春城晚报“本土性”的根,可以追溯到1980年元旦创刊的那一天,可以追溯到那时的老报人。27年来,这种“本土性”的血脉生生息息,连年相传,日益浓烈。27年来,春城晚报锲而不舍地关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水质状况、关注滇池治污、关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这在同城媒体中绝无仅有。在2002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建水假古街毁了真古街》后,本地媒体全部跟进报道,但都流于表面。只有春城晚报将报道面拓展到了向《焦点访谈》提供新闻线索的人及其动机,以及如何用法律手段防止此类事件继续发生,报道面及深度都是其他新闻媒体无法企及的。

这些成功报道是我们在采编实践中不自觉地注入了“本土性”的结果。在认真梳理并确立了自己的报纸定位后,我们开始把不自觉变为自觉,有意识地主动利用“本土性”,加强新闻策划,主动出击,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

2003年6月28日,就在云南的3名代表启程赴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遗产中心年会――这届年会将投票决定云南“三江并流”能否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时。春城晚报同日推出了“申遗倒计时”特刊,在其后的10天时间里,特刊共刊出十余万文字、近百幅照片共51个版面的报道。其中,有五万多字的反映申遗全历程的报告文学,有“三江并流”地区的全貌介绍,有中国申遗历程及反思等深度报道;更有独家与在巴黎的中国申遗代表团的时空连线,每天反映申遗的动态、消息――抓住了最详尽、全面的主体新闻。在此期间,同城媒体中无一家有能力跟进,仅在申遗成功的那天,发条简短的信息及一些报道,甚至有两家照抄我们前几天的报道及图表。人民日报、新华社的同志称赞说:“春城晚报的申遗报道策划,可谓真正的大手笔!”云南省申遗办主任马苏红说:“春城晚报2024申遗的连续报道异彩纷呈,饱含激情,给赴巴黎的代表团极大的支持;你们的记者作风最扎实,采访最深入,报道最全面,和我们是一家人了。”

实际上,“三江并流”能否申遗成功,是有一定风险的,春城晚报敢于这样大手笔地策划,就在于对情况的了解和熟知。早在1999年,几乎与申遗专家的第一次科考同步,春城晚报便在第一时间把“三江并流”的概念刊诸报端。在其后的几年间,始终追踪这一事件的发展进程,并派记者组多次深入“三江并流”地区进行采访,积累了大量材料,也与申遗办工作人员结下了深厚感情。我们所做的这些努力,并非处心积虑地炒作,而完全出自于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为建设家乡出力的强烈责任感驱使。厚积薄发,使我们在这一新闻事件到来时,能敏锐地觉察其蕴含的巨大新闻价值,有魄力和能力来进行大手笔的策划。

2003年5月下旬,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现代新昆明”的宏伟蓝图,这是昆明市民和全省人民极为关心的话题。怀着对建设好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的无限深情,我们拿出7个版的篇幅,对这一蓝图中涉及的“一湖四片”、“一湖四环”、滇池治理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详尽解读。其他媒体后来跟进时做得花哨,玩概念,而我们做得更全面、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很多读者说,正是看了春城晚报的报道,才知道“现代新昆明”到底是什么样的规划。此后,我们开辟了“关注新昆明”专版,始终不渝地对新昆明建设进行跟踪报道。

2003年11月8日,中国第三届“村长论坛”在昆明市官渡区召开。一般人以为,都市文化生活类报纸没有必要涉足重点谈论“三农”问题的“村长论坛”。这时,“本土性”再次发挥了作用: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我们知道云南的国土面积有94%地处山区,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以上,如果居住在山区的广大农村人口没有富裕起来,云南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就成了空话。我们的编辑记者虽说都是“城里人”,但大多数来自农村或在农村插过队等,对农村和农民怀着血脉相连的关注。基于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以及理性的分析判断,春城晚报在“村长论坛”召开的当天,推出7个版的“村长论坛”特刊。其中有城里人关注农村的N个理由、中国村官称谓的变迁、名村长的财富表征、中国亿元村诞生的六种模式、流行词解读现代新农村、云南十大村官“秀”、官渡小康“三小龙”探班等内容,用晚报的独特视角写“三农”问题,在市民中引起极大轰动。会议主办者称:“村官论坛”在全国举办了3届,没有哪一届像这届宣传得这么好,其中春城晚报的报道最为出色!会议承办方――昆明市官渡区委、区政府对我们更是感激不尽,认为晚报的规模报道先声夺人,在昆明的媒体中独树一帜。如今,像这样“本土性”浓烈的新闻策划,每年我们都要搞十几桩,桩桩都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本土性”:新闻策划的强劲支撑

“本土性”的确立,使我们的编辑记者更自觉地关注民生,关注社区新闻,关注新闻事件的社会意义,关注新闻中的人文关怀。过去一些不起眼甚至认为可抓可不抓的线索,在“本土性”的指导下,经过精心策划和认真实施,不少成为具有社会影响的大新闻。

其一:2003年夏季,昆明城区毛毛虫成灾,市内绿化树木普遍遭殃,有的社区居民甚至不敢出门晨练和散步。单个的、零散的新闻,昆明的报纸几乎每家都作过报道,但只有春城晚报做出了规模,做出了社会效应。我们以为,小小毛毛虫已成为影响昆明市民正常生活的大事,作为以“本土性”定位的报纸更要把它当做大事来报道。经过策划,在半个月时间里,晚报对昆明市区毛毛虫为害的状况进行了全面扫描和科学的分析与解释,并组织商家免费为市民发放杀虫药剂,对义务为民杀虫的集体和个人给予报道表彰。这一系列策划报道有效促成了园林绿化部门的参与,并促成了毛毛虫杀虫剂产业的兴起,赢得市民一片叫好声。

其二:2004年农历八月十五前一天,昆明的一家报纸推出《节前送礼造成昆明市区交通阻塞》的报道,观点十分偏颇。对昆明交通状况早有调查的我们立即策划,组织精干的记者小组进行采访,结果发现节后交通拥堵状况依旧,并非如那家报纸所言,而是昆明城市路网规划落后、建设滞后的结果。从9月15日起,春城晚报推出了“2004,我们怎么走”系列策划,就“行路难困扰昆明市民”进行全面报道。由于问题抓得准,报道火候掌握较好,所述事实及分析既符合实际又合情合理,叩动了市民心中绷紧的那根弦,社会反响极为强烈。市民、专家、政府官员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不少合理化建议;昆明市公安交警支队负责人约请本报记者,商讨症结所在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2024部门负责人认为这组报道为政府即将出台的2024规定和建设方案作了很好的舆论铺垫,市民高兴,政府满意。

其三:2005年初,中国扶贫基金会欲将“新长城关爱行动”移师云南举行,便派员到昆明“探班”,寻找一家合作媒体。如参与这一活动,报道时间长,耗费版面多,又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云南众多媒体对此均显犹豫。深怀“本土性”的我们,自云南大学发生“马加爵事件”以来,就一直关注着在校贫困大学生的状况,考虑着为他们做几桩分忧解难的实事,见到这一机会岂能放过!对方也经过深入考察,认准了很有影响力、具有“本土性”的春城晚报是最佳合作伙伴。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从当年1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城晚报与合作方配合默契,组织发起一个个宣传劝募高潮,共占用版面近百块,引起较大社会反响,取得良好效果:筹集到四百多万元,资助了1000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春城晚报还捐出了这年3月18日改版当天的义卖零售报款5万余元。这是云南慈善事业史上,针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组织的一次规模最大、最为成功的献爱心活动。

春城晚报的“本土性”深深地感动了广大读者和市民。“本土性”的定位,使我们在跟踪全国性重大新闻时,更注意关注这些重大新闻中的云南元素,以及这些重大新闻对云南的影响力,从而策划出不少“落地新闻”。

中华骨髓库的志愿捐赠者与受助者首次配型成功,并将因此挽救一个大学生的生命的消息由新华社向全国播发后,我们发现这位志愿者是云南人。为此,我们迅速找到了志愿者的工作单位,在同城媒体中独家与这位远在北京等待捐献骨髓的志愿者取得了联系,每天电话采访报道,并在他捐完骨髓后派记者接他回家,在全省人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新华社报道我国刑法中新增7项新罪名,这些罪名都与动植物保护2024。我们认为,云南是著名的动植物王国,这七项新罪名与云南关系极大,便马上派人采访本地知名律师,请他解读新“七宗罪”,以及对保护动植物王国的意义等,传播效果远胜于只报道新华社的消息。

“本土性”不等于自闭保守

春运报道策划范文第4篇

学校20xx年春游活动计划书(一)一, 策划背景:院团委学生会红十字会20xx~20xx学年第一次全体活动

二, 活动主题:领略自然风光,加强组织各位干事间的情感交流

三, 促进本部门干事间的交流,营造和谐融洽的集体氛围,

丰富干事们的校园生活,陶冶情操,同时领略优美的景色,院团委学生会红十字会决定在本周六举行春游活动。这既可以为全体成员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又可以加强同事们的集体意识。

四,春游活动策划八,

1、 前期工作:①咨询烧烤炉多少钱租一个,包括有什么服

务,大概计算每个炉能坐多少人 ②对游玩地做好充分的了解工作,了解此次春游路线与行程、价格,就相关的各类事项达成共识,统计并记录人数,避免遗漏 ③准备烧烤的东西 ④咨询幷订好车 ⑤准备游戏道具

2、 具体活动流程:①当天早上7点半到7点50分为2024

时间,8点准时上车出发 ②预计在10点到达那里后,然后进行游玩活动,为保障全体干事的利益和安全,最好一起结伴游玩 ③xx点全体在某一个地方(具体到达后决定)2024然后准备烧烤 ④游戏环节:游戏一:分组进行你讲我知游戏 游戏二:分组进行纸杯接水游戏 游戏三:分组进行运气球游戏 游戏四:分组进行运兵乓球游戏 (具体游戏规则另附纸张)

六 应急措施:①出行时由干事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应

急药品,如清凉油、风油精、晕车丸等等,以处理突发状况。②如果活动当天下雨那就活动改期

七, 物资准备:1、烧烤所需:烧烤架、叉、食物(另附具

体明细)、扫子、调味料、锡纸、一次性手套、杯、碗、台布、纸巾、垃圾袋、小刀、(炭精,打火机,碳预备)

2、游戏道具:气球,兵乓球,纸杯,纸片

八, 经费预算:70/人

九, 后期反馈工作:1、召开总结会议,全体干事交流春游

感受。2、负责人听取干事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工作进行总结。

十四, 本次策划书策划人:张卓健,黎静霞,吴瑞英。

日期:20xx年3月xx日星期日

学校20xx年春游活动计划书(二)一、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发现春天的美景,感受自然。

2、在幼儿、家长、老师的互动游戏活动中,让大家放松心情,紧密家园关系增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

3、给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促进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活动准备

1、发布活动方案给所有家长知晓活动内容;(周一发放纸质方案)

2、接受报名,尽量所有小朋友都能参加;(周三放学时接受现场登记)

3、由家委会成员负责组织活动筹划及后勤准备工作;

三、活动安排

2、活动地点:XX公园(后面附路线图)

3、2024时间与地点:XX幼儿园门口,08:302024。

4、活动策划:XX班家委

5、活动主持:刘XX妈妈

协助人员:XX班家委

参与人员:XX班小朋友及家长(邀请园领导)

四、物品准备

1、家长们给宝宝穿适合运动的衣服,准备更换的衣物。

2、跌打油、创口贴等处理意外小伤口的用品,家委会适当准备,家里有的可以自己准备;

3、自带饮用水、食物及水果;餐巾纸、湿纸巾和垃圾袋等;

4、宝宝的脚踏车、风筝、吊床、野餐垫等,家里有的都可以带上;

5、幼儿家长联系电话通讯录;

6、家长们有专业相机的可以带上。

五、活动内容

1、安全教育:

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指导孩子们听从老师和家长的指挥,不随意离开集体,避免去靠近河边的地方,小朋友有哪不舒服及时报告老师和家长;

2、寻找,观察春天的景色:

到达目的地后,给老师和孩子们派发印有幼儿园字样的小帽子,带领孩子们进行游园参观活动。

3、亲子游戏:

(1)破冰游戏:将所有人排成相对的两个同心圆,边唱歌边走动转圈,内外圈的旋转方向相反,歌声一停,面对面的两人要相互握手,并向对方介绍自我,歌声再起时,游戏继续进行;

(2)找孩子:家长和孩子隔离一定距离站成两行,家长蒙上眼睛,原地转三圈后,走到对面找到自己的孩子再返回,用时少者胜利;

(3)萝卜蹲的游戏

4、趣味拍照:

(1)请家长担任专业摄影师,热烈欢迎有兴趣爱好的家长报名;

(2)捕捉精彩游戏瞬间,留下宝贵回忆;

(3)亲子游戏结束后,各种趣味造型拍照;

(4)单人的照片上传到微信群,自行下载;趣味集体照,将冲洗出来后派发给每一位参与的小朋友。

5、集体休息、品尝分享食物,分享春游的感受,自发表演节目;

6、清理场地,整理幼儿物品,返程。

六、温馨提示

1、本次活动实施自愿参与原则,请各位家长确保自身及孩子的人身财物安全;

春运报道策划范文第5篇

我的体会有几点:

一是精心策划。我们集中优势兵力,打破部门和栏目界限,进行优势整合。对新闻素材,我们力求通过新闻策划来放大其新闻价值,在采写思路、采访角度、写作风格、编排包装等方面,进行精心策划,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让新闻报道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特别是在策划方面,提出力求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注重以平民视角讲述新闻故事,以故事点作为新闻的切入点,以百姓身边原汁原味的“小人物”的故事,来表现新闻事件中寻常人的不寻常之处,使观众动心、动情,使新闻产生亲近感和吸引力。

二是精心选题。一个比较好的电视栏目,每一期的内容都应是为大多数观众或某一阶段、某一群体的观众所关心或者感兴趣的话题。选题比较好,做出的节目会让人看后受到心灵的震动和思想的启迪。针对伊春林区的实际,时任班子提出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兴市富民”的发展战略,在广大林区职工层面,形成了放下斧头锯,千方百计奔小康的喜人局面。为展现新林区人民创业热忱,大型系列报道《走遍兴安》正式开机。

《走遍兴安》记者的足迹踏遍了全市218个林场、经营所,累计行程35000多公里,与近千名采访对象在林间、地头、厂房进行了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采制了400多件弘扬时代精神、具有浓郁生活色彩的新闻作品。通过一些鲜活的报道,客观地反映了全市各林场(经营所)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奔小康、加快经济转型、林权制度改革等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突出典型和先进经验。报道抓住了亮点、突出了特色,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地展示了林区人生产生活画面,为人们认识伊春、热爱伊春,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伟大实践发挥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继《走遍兴安》之后, 2009年4月又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大山里小康之家》,以林城精神文明建设中“创建小康之家”活动和“十万职工创业富民行动”为依托,歌颂林区职工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苍茫的大山深处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反映他们富裕和谐的家庭生活。 这两档节目由于主题鲜明,贴近群众,播出后受到了广大林区职工群众的广泛欢迎。

三是精心采制。为把两部系列报道打造成精品,我们不断强化精品意识,力求把新闻点做足,把事件挖深,把故事讲好。用记者体验式见闻式报道,增强生动性和现场感。策划了“记者感言”、“百姓心声”等一些小看点,丰富了报道形式。使用了跟拍、多机拍摄等各种手段,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运用得当,并且十分注重镜头语言的运用。尤其是《大山里小康之家》栏目中,介绍了一些创业者在实现小康生活过程中的命运转折和心灵体验,我们就大量运用了人物面部的“特写”细节,对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柞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