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运动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运动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摘 要 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只有将身体素质全面提高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我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倡导“阳光体育运动”,为了落实这一倡导,促进大学生体质的健康,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阳光体育运动”进行解读,分析此项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另外,本文还分析了阻碍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相关因素和在高校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高校实施的方案,希望能够强化“阳光体育运动”,为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参照。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解析 高校实施方案 探究
2006年12月13日,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中相关部门提出了《2024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相关意见》,在随后的意念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通过了《2024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等相关意见,将“阳光体育运动”作为高校青少年锻炼的主要措施。此项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全民族的素质,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在各类学校中形成较为浓厚的运动氛围,达到全员参与的目标,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意义。
一、“阳光体育运动”相关论述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
阳光体育运动就是为了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想要做到以上这一点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进一步提高对体育的相关认识。
(三)“阳光体育运动”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
“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氛围,能够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保持民族兴旺的不竭动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因此怎样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教育界研究的重点问题。
“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能够贯彻崭新的教育理念,还能够促进学生与自然多进行接触,让学生的身心在运动中获得发展。另外,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模拟出社会环境,让学生更容易适应社会。
二、高校体育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在相关认识方面出现偏差
“阳光体育运动”在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因此还没有发挥让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的相关事务中也没有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笔者查阅了相关检查的结果发现,在县级中相关体育管理职位并没有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两个方面:1.没有设立专门的体院管理部门;2.没有安排专门的管理工作人员对学校的体育工作进行管理。
另外,在学习的考试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只注重考试的科目,并且在教育的过程中只重视体育尖子生,在相关活动方面只重视体育比赛,非考试的科目、全体学生和课堂教学、日常活动很难得到重视。在一些地区甚至还会出现体育课程开课率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推行。
(二)体育资源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通过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高校都面临着体育资源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的问题。“阳光体育运动”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学生每天都能够锻炼一个小时,这一要求就会对学校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体育指导人员有一个较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每所普通的高校学生人数均在1万以上,再加上许多高校在迎接教育部检查、评估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经费紧张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体育资源不能够满足发展需求的情况发生。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并不是独自完成的,为了达到运动的效果还需要安排专任的教师进行指导。但是这一要求在短时期内并不容易解决。
(三)学分制的实施限制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
学分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在“阳光体育运动”推行方面却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学分制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让学生凭借着自身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习更加主动和灵活,能够使学习的效果达到最佳,但是这一制度却会产生占用课外体育运动时间的情况发生,不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
三、“阳光体育运动”高校实施的方案
(一)正确认识“阳光体育运动”
改变学生和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常规认识,纠正偏差,将教学――锻炼――竞赛融为一体,将课外体育活动、训练等纳入到常规的教学计划中,这样能够让“阳光体育运动”日常化、制度化,从而实现规范化的目标。
(二)增加对体育资源的投入
在改变学生和教师的思想基础上需要增加对体育资源的投入,这样有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为其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祝菁.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05.20.
[2] 冯唯锐,徐蕾.“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4:13-16.
体育运动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反思;回归
案例教学是指藉由案例作为师生互动核心的教学方法。详言之,案例教学法指藉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P7)。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挪威等西方国家,案例教学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在我国,案例教学同样受到各领域的推崇,得到有效的使用。案例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同样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产生了一批“优秀案例”等专著和来自各方面的专题研究,而且也被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然而,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反思这些偏向,回归案例教学的本真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也是教学活动展开的高度概括。以此为依据认真考察案例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可以发现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实施中都存在一些偏差。
(一)认识上的偏差
倾向一:案例教学等同于“事例的教学”。这是指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与讲授教学中的“事例”相混淆的情形。认为举例说明就是案例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这种偏向在实践中也许表现并不明显,因为我们不会在教学中进行严格的方法上的界定,但是这种模糊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然而,事实上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与讲授教学中的“事例”是不同的。首先,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虽然在实践中两者要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效果,但两者不管在理念上,还是教学过程中都是有明显区别的教学方法。其次,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与讲授教学中的“事例”也是不同的。“其一,实际的例子经常用来说明一项重点,而案例不仅要提供抽象概念的具体说明,更重要的是要引起讨论,协助学生从多元的观点,发展出分析问题的技能,并联系理论与实际,产生问题解决方案。其二,即使一个好的例子,也不可能有详尽的细节叙述,而案例的叙述较例子更为丰富。其三,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阅读或准备案例的讨论,使学生有更多反省和思考的机会,也鼓励学生对案例产生自己的解释;这与例子只由教学者在上课时提出,并依赖教学者的解释,有很大的不同。”[1](P6)
倾向二:案例教学等同于“教学的案例”。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过度强调案例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案例本身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本的教学目标。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而社会现实本身的人物、情节又是活生生的、极具吸引力的,通过多样与多层的展示手段更是可以形成“强化①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就可能出现“案例”唱主角的情况。比如,在教学中可能花太多的时间用于案例本身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讲解,而淡化了与案例结合的教学主题。显然,这样似乎将案例变成了“典型”的报道或“事件”的回顾了。然而,案例教学不仅仅是这一目的,案例教学更强调通过案例这种媒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掌握相关的概念或理论,进而培养高层次的能力。
(二)实施过程中的偏差
不仅在认识上存在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事例的教学”和“教学的案例”的模糊倾向,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1.使用范围扩大化。就教学内容而言,案例教学中案例一般都由特定的内容组成,所包含的知识体系相对琐碎,缺乏系统性;与此相应,案例所提供的知识也必然偏向于程序性的、实用性的知识,而对实体性的、理论性的知识则相对而言分析并不深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2]。这表明,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使用案例教学具有契合性的一面,但并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内容都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等等内容使用案例教学法就有可能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性与方向性。然而,在实践中这一问题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注意到或落实得很好。由于这些内容具有价值性和较强的理论,不易在教学中讲好,讲得透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不自觉地采取“所谓的案例教学法”,以使教学具有“吸引力”。
2.使用方式简单化。如前所述,案例教学强调以案例为介体,通过师生互动的学习,实现教学目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课堂内的活动,相反,案例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生成过程。一般而言,案例教学的实施至少要有实施前的准备(如案例的选择、教师学生的课前准备)、实施过程(如如何组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展开、如何处理)、实施后的反馈(如学习心得、教学评价)等三个相辅相承的环节。但是,由于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少、学生多的“僧多粥少”现状,一方面,一个班级达一二百人,另一方面,每位教师往往要上三到四个教学班,工作量较大;此外,由于理论课教师在学校的位置较为模糊,在一定程度上是“课程生存”、“工作生存”的被动状态,而不是“学科生存”的主动状态,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时具体的要求并不能做好,甚至有些环节被忽略了,比如,教学反馈就是个极易被忽略的环节。
二
上述案例教学在认识上、实施中的偏差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当中。当然,这些偏差是很小的,并没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的实现,但是,这些不同程度上的偏差对当前的教学的影响也确确实实存在,而且存在扩大的可能。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关节点”,将有可能转向相反的一面,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有可能形同虚设了。因此,如何实现案例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融与契合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提升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核心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归根到底是价值观的教育,而价值认识却是依赖主体自身特殊性的,其认识终极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从案例教学来看,师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为案例教学不是单向的、被动的学习方式;相反,它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过程。综观上述认识上、实施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的种种偏向,不是由于主体的“不能做”,而是由于主体的“不想做”而形成的,其根本也正在于缺乏主体的能动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与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是密切相关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成为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成功运用的核心。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3](P155)就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而言,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受教育者的全面认识;对教育介体的科学运用;对教育环体的优化与开发。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是双重身份的统一体,既表现为教育客体,又表现为教育主体;所以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案例教学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而言,主要表现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动意识;对教育目的价值认同;对教育活动的积极互动。
(二)加强理论研究是关键
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中的核心要求。但仅有能动性因素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教学展开的实际条件,这就需要加强理论创新。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而研究则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一架桥。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案例教学法的契合性的研究,将可以减少将案例教学演变成“教学的案例”或“事例的教学”等倾向,超越教学的自发状态,达到自觉状态。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尤其要强调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第一,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法融合的研究。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案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辩证统一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法的融合成为避免偏向的重要条件,也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效教育的前提。从实践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整个学期的课程完全以案例教学法方式进行教学显然不太合适。如果同一专题先用其他教学法再用案例教学法或先用案例教学法再用其他教学法,也许在实践中更为可行。然而,具体操作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第二,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转化的研究。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中心线索展开教学的,这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材体系,对教材体系进行“二次创造”,实现案例的合理运用。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既存在“照本宣科”这样几乎没有转化的一面,也存在“随心所欲”的不系统的一面。因此,研究的另一层次必然是教材体系如何恰当地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问题。
(三)优化教育环境是保证
案例教学法有其特殊的功能,但也有其教学上的限制。“案例教学法实施的限制,也可以分为案例本质上及案例教学法实施上的限制。案例本质上的限制包括:案例与实际情境有差距不及亲身实地经历、成效因学生背景和科目而异等。而案例教学法实施上的限制,包括:案例撰写困难而且取得不易、案例发展及案例教学均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等共四项。”[1](P138)如果说案例教学本质上的限制决定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注重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法的整合,那么,案例教学实施上的限制则是要求外部条件的保障。第一,加强教育培训。认识上的模糊和实践上的被动状态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来改善。第二,调整班级设置。在可能的范围内对班级进行一定的调整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第三,建立较为完善的案例库。当前,虽然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都有配套的教学案例,但还是不够的,因为这些普遍性的案例,可能并不能适用于各层次、不同地区的教学;同时,这些案例既然成为专著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可能做到及时更新。所以,建立多层次的、不断更新的案例库成为必需。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倒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体育运动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tdk”三位一体 体育活动 高中模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153-02
一 前言
新课改后学生体质仍在下降,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发展学生体能和素质被提上日程。对于高中教学来说必须思考如何才能抓好模块教学中的体能补偿,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tdk”三位一体的体育活动模式的构建正好弥补了高中模块教学中学生体能性发展失衡的问题,将体育课(显性)的技能教学和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大课间(隐性)的体育活动形成一体化的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的同时,全面发展体能,而且能使学生掌握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技能和科学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全面发展学生体质为宗旨,将我校高中年级实施的“tdk”三位一体的体育运动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并查找不足,以期建立长效的参考模式。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网、教育网等网站搜集2024学校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现状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
2.问卷调查法
向学生发放问卷,征求社团——俱乐部和吉尼斯挑战赛的项目。共计发放1660份学生问卷,其中教师问卷200份(包括行政干部和分管的校长),采用集体倡议和班级宣讲等形式进行动员,回收的有效学生问卷1588份,有效教师问卷198份。根据回收的问卷整理出具体的实施内容和细则。
3.个案分析法
以新桥中学高中体育课、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模式作为个案进行研究。
三 结果与分析
1.“tdk”三位一体模式构建的原则
任何方案实施的前提都要有保障性的原则,“tdk”三位一体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和核心,如此庞大的工程要实施好就必须遵照一定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可操作性原则。(4)科学导向性原则。(5)安全性原则。
2.方案征集
据表1调查构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实施细则,考虑到难度和性别差异,让学生自己构建小项目,尽量满足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和都好参与的心理需求。如篮球项目中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最想学的项目有哪些,如投篮、全场跑篮、指尖转球、攻防技巧等。根据学生提供的思路,教师设计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方案试行,并修改和完善,最终构建表2的框架3.“tdk”三位一体模式构建的方案
第一,“t”方案实施细则和注意事项。模块教学是高中体育课改的一大特色,模块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需要和新课改的需求。体育课上教师在纯技能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体能补偿教学,而课课练即是最好的补偿方式,在每节课的技能教学末尾进行游戏性的素质练习,不仅可以巩固技能,同时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
注意事项:(1)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将课课练作为必备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并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情和课堂情况随机安排运动量和强度。(2)依照模块内容安排课课练,进行体能的互补,如太极拳模块内容教学内容偏向与静态的下肢运动较多,所以在课课练部分应该安排一些动力性的素质或技能练习,如跳绳或快速跑等。(3)课课练设计要以兴趣性和游戏性为主,既能放松身心也能增强素质,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时思路要新颖。
第二,“d”方案实施细则和注意事项。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进行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手段,它既是一种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它肩负着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全面育人,调节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所以应开辟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运动需求。我校大课间采取广播体操、韵律健美操、武术操等运动形式,让全体学生在自编自练自创中得到全面发展,并结合以兴趣小组为组合形式的社团、俱乐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注意事项:(1)大课间时间的安排要合理,要根据季节变换,及时变换内容,调整运动量,如秋冬季要变换跑操形式。(2)为保证学生活而不乱、活而有序,要制定相关的安排表和制度表,每周都要做好活动内容登记,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相应的社团活动,安排学生准备相应的活动器材。(3)体育教研组更要有创新精神,及时更新运动项目,并整理成册,在体育课的课课练部分让学生提前熟悉,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兴趣和练习情况重新选择新的兴趣小组。
第三,“k”方案实施细则和注意事项。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和补充,是检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效果的有效手段。普通高中由于受到升学的压力,加之课外活动自由无序的模式,每周3次的课外活动成为可有可无的自由课堂。开展校园吉尼斯挑战赛弥补了这一不足,让课堂变得充实有趣,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自己组织各项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团结拼搏精神和勇于争先的优良品质。校际联赛要按季度或月份,分班级、年级举行比赛选拔,最终和兄弟院校以联谊赛的形式进行比赛,共同促进技能的提高。
注意事项:(1)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干部和体育骨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组织才能。如从发通知、组织报名、抽签、组织比赛以及结果统计等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教师只给予技术指导和做裁判工作。(2)设立有一定鼓励意义的奖项,如“积极参与奖”、“组织团队奖”、“精神道德风尚奖”、“优秀奖”等,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每月在挑战赛中挑选出校园吉尼斯保持者,给予一定的奖励。(3)校际联赛的安排要和领导及兄弟院校形成联谊,以友谊赛的形式竞争,安排特定的比赛日,如“a校和b校6人制篮球联赛”、“a校和b校太极拳套路演练赛”等。
四 结论
第一,“tdk”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和运动爱好及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第二,“tdk”三位一体模式的共同推进,弥补了高中课堂模块教学的体能发展性不足,促进了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
[2]谢长林.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探索[J].临沂师专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3]王兰娇.普通高中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实施方案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3(2)
体育运动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反思;回归
[作者简介]林楠,南方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广东广州510515;练庆伟,中山大学社科系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275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5-0192-03
案例教学是指藉由案例作为师生互动核心的教学方法。详言之,案例教学法指藉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P7)。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挪威等西方国家,案例教学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在我国,案例教学同样受到各领域的推崇,得到有效的使用。案例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同样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产生了一批“优秀案例”等专著和来自各方面的专题研究,而且也被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然而,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反思这些偏向,回归案例教学的本真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也是教学活动展开的高度概括。以此为依据认真考察案例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可以发现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实施中都存在一些偏差。
(一)认识上的偏差
倾向一:案例教学等同于“事例的教学”。这是指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与讲授教学中的“事例”相混淆的情形。认为举例说明就是案例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这种偏向在实践中也许表现并不明显,因为我们不会在教学中进行严格的方法上的界定,但是这种模糊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然而,事实上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与讲授教学中的“事例”是不同的。首先,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虽然在实践中两者要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效果,但两者不管在理念上,还是教学过程中都是有明显区别的教学方法。其次,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与讲授教学中的“事例”也是不同的。“其一,实际的例子经常用来说明一项重点,而案例不仅要提供抽象概念的具体说明,更重要的是要引起讨论,协助学生从多元的观点,发展出分析问题的技能,并联系理论与实际,产生问题解决方案。其二,即使一个好的例子,也不可能有详尽的细节叙述,而案例的叙述较例子更为丰富。其三,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阅读或准备案例的讨论,使学生有更多反省和思考的机会,也鼓励学生对案例产生自己的解释;这与例子只由教学者在上课时提出,并依赖教学者的解释,有很大的不同。”[1](P6)
倾向二:案例教学等同于“教学的案例”。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过度强调案例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案例本身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本的教学目标。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而社会现实本身的人物、情节又是活生生的、极具吸引力的,通过多样与多层的展示手段更是可以形成“强化①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就可能出现“案例”唱主角的情况。比如,在教学中可能花太多的时间用于案例本身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讲解,而淡化了与案例结合的教学主题。显然,这样似乎将案例变成了“典型”的报道或“事件”的回顾了。然而,案例教学不仅仅是这一目的,案例教学更强调通过案例这种媒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掌握相关的概念或理论,进而培养高层次的能力。
(二)实施过程中的偏差
不仅在认识上存在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事例的教学”和“教学的案例”的模糊倾向,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1.使用范围扩大化。就教学内容而言,案例教学中案例一般都由特定的内容组成,所包含的知识体系相对琐碎,缺乏系统性;与此相应,案例所提供的知识也必然偏向于程序性的、实用性的知识,而对实体性的、理论性的知识则相对而言分析并不深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2]。这表明,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使用案例教学具有契合性的一面,但并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内容都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等等内容使用案例教学法就有可能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性与方向性。然而,在实践中这一问题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注意到或落实得很好。由于这些内容具有价值性和较强的理论,不易在教学中讲好,讲得透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不自觉地采取“所谓的案例教学法”,以使教学具有“吸引力”。
2.使用方式简单化。如前所述,案例教学强调以案例为介体,通过师生互动的学习,实现教学目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课堂内的活动,相反,案例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生成过程。一般而言,案例教学的实施至少要有实施前的准备(如案例的选择、教师学生的课前准备)、实施过程(如如何组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展开、如何处理)、实施后的反馈(如学习心得、教学评价)等三个相辅相承的环节。但是,由于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少、学生多的“僧多粥少”现状,一方面,一个班级达一二百人,另一方面,每位教师往往要上三到四个教学班,工作量较大;此外,由于理论课教师在学校的位置较为模糊,在一定程度上是“课程生存”、“工作生存”的被动状态,而不是“学科生存”的主动状态,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时具体的要求并不能做好,甚至有些环节被忽略了,比如,教学反馈就是个极易被忽略的环节。
二
上述案例教学在认识上、实施中的偏差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当中。当然,这些偏差是很小的,并没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的实现,但是,这些不同程度上的偏差对当前的教学的影响也确确实实
存在,而且存在扩大的可能。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关节点”,将有可能转向相反的一面,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有可能形同虚设了。因此,如何实现案例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融与契合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提升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核心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归根到底是价值观的教育,而价值认识却是依赖主体自身特殊性的,其认识终极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从案例教学来看,师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为案例教学不是单向的、被动的学习方式;相反,它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过程。综观上述认识上、实施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的种种偏向,不是由于主体的“不能做”,而是由于主体的“不想做”而形成的,其根本也正在于缺乏主体的能动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与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是密切相关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成为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成功运用的核心。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3](P155)就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而言,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受教育者的全面认识;对教育介体的科学运用;对教育环体的优化与开发。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是双重身份的统一体,既表现为教育客体,又表现为教育主体;所以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案例教学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而言,主要表现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动意识;对教育目的价值认同;对教育活动的积极互动。
(二)加强理论研究是关键
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中的核心要求。但仅有能动性因素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教学展开的实际条件,这就需要加强理论创新。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而研究则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一架桥。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案例教学法的契合性的研究,将可以减少将案例教学演变成“教学的案例”或“事例的教学”等倾向,超越教学的自发状态,达到自觉状态。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尤其要强调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第一,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法融合的研究。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案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辩证统一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法的融合成为避免偏向的重要条件,也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效教育的前提。从实践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整个学期的课程完全以案例教学法方式进行教学显然不太合适。如果同一专题先用其他教学法再用案例教学法或先用案例教学法再用其他教学法,也许在实践中更为可行。然而,具体操作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第二,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转化的研究。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中心线索展开教学的,这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材体系,对教材体系进行“二次创造”,实现案例的合理运用。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既存在“照本宣科”这样几乎没有转化的一面,也存在“随心所欲”的不系统的一面。因此,研究的另一层次必然是教材体系如何恰当地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问题。
(三)优化教育环境是保证
案例教学法有其特殊的功能,但也有其教学上的限制。“案例教学法实施的限制,也可以分为案例本质上及案例教学法实施上的限制。案例本质上的限制包括:案例与实际情境有差距不及亲身实地经历、成效因学生背景和科目而异等。而案例教学法实施上的限制,包括:案例撰写困难而且取得不易、案例发展及案例教学均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等共四项。”[1](P138)如果说案例教学本质上的限制决定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注重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法的整合,那么,案例教学实施上的限制则是要求外部条件的保障。第一,加强教育培训。认识上的模糊和实践上的被动状态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来改善。第二,调整班级设置。在可能的范围内对班级进行一定的调整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第三,建立较为完善的案例库。当前,虽然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都有配套的教学案例,但还是不够的,因为这些普遍性的案例,可能并不能适用于各层次、不同地区的教学;同时,这些案例既然成为专著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可能做到及时更新。所以,建立多层次的、不断更新的案例库成为必需。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倒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2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
体育运动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一、学校体育档案资料管理的目的与作用
体育档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体现,记录了各阶段的体育工作的详细情况,为下一阶段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完善的体育档案管理不仅体现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水平,也能真实地还原一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其次,详尽的学校体育档案记录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对记录在案的档案进行还原分析、反思既可得出成功的经验,也可吸取失败的教训,对今后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再次,多所学校之间进行体育档案的借阅,不仅实现了经验的相互交流,同时在交流中也可以发现本校在档案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为提升学校体育档案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
二、学校体育档案资料管理的原则
在学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中应遵循系统性、历史性、规范性等原则,做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真正体现档案建立的价值,更好地为学校体育工作服务。
1.系统性原则
2024摄取信息加工保存信息
接收反馈信息输送信息
学校体育档案的建立首先是进行信息的摄取与2024然后对2024完毕的信息进行加工、保存,筛选后留下有作用的、对今后工作有参考价值的部分,再对信息进行录入、保存。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对工作及整个事件的反馈。
2.历史性原则
体育档案应真实、完整地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个过程,在建立学校体育电子档案时应遵循事件的先后顺序,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真实地还原。例如,在对一届校运动会的建档过程中,应以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对运动会的方案、运动会规程、运动会报名通知、各班运动会报名表格,开幕式议程、运动会竞赛日程表、各项目预决赛情况及最后比赛名次进行记录。完整地对整个事件进行记录,真实地反映该事件的发展过程,达到建立档案的初衷。
3.规范性原则
学校体育档案不同于其他项目的档案,其具有特殊的专业性。在学校体育档案电子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由懂体育、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参与的专职体育教师进行录入,同时该人也应具备熟练操作电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
三、学校体育电子档案的分类
由于学校体育工作涉及面广、事件发生的时间跨度大、档案数目众多等因素,因此,对电子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将大大提高档案查阅的效率,体现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经过对学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总结,本校严格按照项目分类法对学校体育档案进行管理。该方法针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不同项目进行分类,其好处是在查阅或档案输入时十分便捷。
以长兴县西太湖图影小学体育教研组实施的学校体育电子档案管理为例,体育组按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情况将档案分为:(1)组织管理机构;(2)教研组的建设;(3)课堂教学常规;(4)教育科研工作;(5)阳光体育活动;(6)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7)课余运动训练;(8)体育特色学校建设;(9)体育器材登记;(10)其他项目内容等不同大项。然后再根据不同事件对电子档案进行细化处理,在大的分类下,又对各子目录进行细化分类:
1.组织管理机构
a.校体育工作计划与总结
b.校体育工作相关会议记录
c.体育经费支出
d.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办法
e.体育活动安全防范措施
f.两季作息时间表,总课表,体育教师任课表
2.教研组的建设
a.教研组制度;工作计划
b.青年教师成长规划
c.体育教师带训制度
d.体育教师培训
e.体育教研组成员基本情况
3.课堂教学常规
a.公开课、教研课、展示课记录
b.教师备课听课情况
c.体育教学计划:学年、学期、单元、课时
d.体育考核内容、要求、成绩登记
e.学生体育课考勤
4.教育科研工作
a.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b.教学理论学习资料
c.课程的开发和课题的研究
d.论文、案例、发表
5.阳光体育活动
a.创建阳光特色学校制度、方案
b.课间操、体育活动内容安排
c.校各类比赛活动资料
d.校体育节资料
e.校运会资料
6.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a.各班测试原始资料
b.全校测试结果分析与统计
c.年度测试项目与测试要求
d.测试工作计划、总结
7.课余运动训练
a.参加各类比赛资料
b.各运动队名单
c.各运动队日常训练考勤
d.输送名单
e.训练计划、总结
f.运动员基本情况
8.体育特色学校建设
a.体育特色项目学校的相关资料
b.体育特色学校内部建设资料
9.体育器材登记
a.器材损耗登记
b.器材总账册
c.新购器材登记
10.其他项目内容
a.体育活动照片、书籍、刊物、影像资料
b.体育兴趣小组开设资料
四、学校体育档案电子化管理的优势与意义
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相比,学校体育档案电子化的实施,首先,充分利用和发挥了现有计算机的潜能,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次,电子档案具有占用空间小、易于保存的特点,在保管过程中电子档案不易受虫、鼠及其他有害生物的侵袭而损毁。传统的纸质档案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分类、复印、装订、保管的工作中,而档案电子化的管理可实现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效果,这种存储方式改变了信息加工受经费限制的局面,其信息成果可多份拷贝,社会影响力将大大增强。
五、实施电子档案管理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责任明确、分工清晰
在建立体育电子档案时应明确各个教师的职责,明确档案建立的信息2024、加工保存、信息录入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同时由专职的体育教师负责档案的录入工作,做好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
2.及时录入、完整录入
在体育档案管理中,应对各事件进行及时的导入,以保持信息的及时性与完整性。
3.及时更新,多份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