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义务劳动活动总结(整合5篇)

2024-07-06 07:51:01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义务劳动活动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义务劳动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为了认真贯彻全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现场会的精神,进一步调动全区广大职工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崇尚知识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为我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中走在全市前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经研究,决定在全区企事业单位和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以“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促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1、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重要意义。组织动员职工开展劳动竞赛,激发职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是中国特色工会工作的优良传统。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

2、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实施“商旅富区、工业富区、科教兴区、环境立区、依法治区”五大战略为方向,以努力“打造杭州RBD,构建和谐新__”为目标,以企业和职工为主体,以工业、服务业和背街小巷工程及其他重点工程为主阵地,全面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促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动员全区职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二、具体内容

根据总体要求,今明两年我区在工业企业、服务业单位、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及其他重点工程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具体内容为:

(一)工业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以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素质为重点,开展“争做知识型职工,争当技术能手”为主题的万名职工技术大比武活动,评选出在本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种(岗位),职业技能处于领先水平的一线职工技术能手。通过评选技术能手活动,充分调动职工学习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在企业形成学能手、比能手、赶能手、超能手的良好氛围。开展以节能增效为核心,全面开展创新业绩、创优质品牌、增加企业效益、增加职工收入为重点的“双创双增”劳动竞赛活动。开展岗位练兵、技能培训、技术比武活动,实现职工岗位成才。发动职工就降耗增效、安全生产、工艺改造等方面生产领域技术改造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今年将组织50家企业和万名职工参加,建立8家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2次全区性技术大比武、才艺表演。

(二)服务业单位。围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社会效益,开展讲礼仪、讲诚信、创建文明窗口、文明岗位、文明标兵等活动;围绕加强单位科学管理,开展比献计献策、比敬业、比贡献、比创造、比业绩、比质量、比效率等活动;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开展比学习、比帮带、比综合知识、比团队精神、比技术练兵、比业务技能等活动。今明两年将组织20家服务业单位开展“尚礼增效”劳动竞赛活动,普及礼仪知识,推行礼仪规范,强化职工礼仪意识,提高职工文明素养,推进四大建设。

(三)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及其他重点工程。开展“五比五赛”劳动竞赛活动,即比质量,赛工程创优,促进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比工程进度,赛技术创新,促进职业技能创一流;比安全管理,赛文明施工,确保劳动安全保护无事故;比投资控制,赛降本增效,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比宣传报道,赛市民参与,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实施步骤

(一)建立机构,制订规划。此次活动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决定建立以区委副书记丁晓芳任组长,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顾文友,区总工会主席周勤为副组长,区直2024单位为成员单位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区竞赛活动的整体推动、综合指导、沟通、协调、考核验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总工会,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深入调研指导、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等工作。各街道、局(办)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按照区委、区政府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总体要求,结合本街道、本部门实际,制订五年工作目标、实施方案和年度 计划,报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领导小组备案。

(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当前重点在工业企业、服务业单位、背街小巷改善及其他重点工程中组织实施,并以点带面,全面推开。各街道、局(办)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基层、放在一线、放在职工,既要广泛发动职工参加全区性劳动竞赛,又要组织开展好区域性竞赛活动,使竞赛活动更富实效。

(三)建立健全考评、奖励制度。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领导小组每年组织2024部门对各街道、局(办)开展活动情况进行考核验收,考核内容包括组织领导、竞赛计划、工作业绩、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业企业劳动竞赛在各参赛单位做好自查和总结的基础上,由区总工会、区发改局、区人事、区劳动社会保障局根据目标要求进行抽查考核;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劳动竞赛由区总工会、区城管办及区重点工程办公室等单位联合组织考核验收;服务业单位劳动竞赛由区总工会、区文明办、区商旅局联合组织考核。同时,要建立奖励机制。各参赛单位要根据职工所创价值和2024政策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奖励制度,并及时兑现。

(四)评比表彰。为有效调动各单位与广大职工参赛的积极性,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领导小组每年将评选10个劳动竞赛优秀组织单位、10名优秀组织者、10个先进集体、10个先进班组、50名劳动竞赛标兵,并于每年的“五一”前夕召开表彰大会进行表彰。连续三年被评为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先进班组、竞赛标兵的,可优先作为杭州市级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的2024单位和人选。

四、组织领导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探索性强的工作,各级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竞赛活动的领导,定期分析检查竞赛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各类问题,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保证。各2024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推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二)广泛宣传,层层发动。宣传部要广泛宣传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重要意义,及时报道劳动竞赛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创新成果。通过宣传,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成才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带动更多的企业和单位参与这项活动。

(三)创新内容,务求实效。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创新内容和载体,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要克服传统劳动竞赛重精神轻物质、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端,把社会主义竞赛活动与实施职工素质工程、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企业活动以及创建文明城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业务技术学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职工合理化建议等纳入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内容,着力提高我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

义务劳动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离婚 家务劳动 经济帮助

[中图分类号]DF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011-01

一、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现实基础

2024离婚的经济补偿制度,其存在的现实性应该说是毋庸置疑的,新的婚姻法颁布实施后,2024此项救济制度的讨论与研究也非常多,对于离婚经济补偿制度存在的基础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务劳动分工的存在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及家庭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很多家庭分工也并不是很明显,但是由于家务劳动的重要性,一方对于家务付出较多义务的情况总是存在的,即使在城市中普遍的双薪家庭中,双方对家务的投入也不可能完全对等,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及经济落后的地区,夫妻一方外出打工获得家庭收入,而另一方将全部或大部分时间投入于家事劳动的家庭分工模式普遍存在。

(二)家务劳动价值需要认可

首先,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都必不可少的,虽然家务劳动不能直接产生市场化的商品价值,但是并不能否定家务劳动的价值属性。其次,家务劳动如果由一方全部或者大部分承担,可以为另一方制造条件以尽可能多的为家庭创造财富,该方必然不需要多分心家务劳动而创造的相对财富亦可以视为包含了承担家务劳动义务方的贡献与付出,是其劳动价值的体现。

(三)公平原则于婚姻中的体现

结婚系男女为将来永久共同生活所订立的契约,其因结婚而生的关系称为婚姻。婚姻系男女间精神与心灵的结合。对外体现于共同生活。如上所说,在一个婚姻关系中,双方对将来很久的共同生活是有一个期待性的,彼此间的信赖是婚姻关系得以存续的根本,基于此夫妻双方才会对这个家庭付出义务。

二、离婚经济补偿的理论创新

(一)离婚经济补偿之婚姻利益论

婚姻利益,是指夫妻双方基于其配偶身份,而享有的配偶人身利益与财产利益之总和。其中,配偶人身利益包括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配偶财产利益包括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物质利益。婚姻利益除缔结婚姻后通过婚姻的权利义务关系或责任与承诺可享有的现实利益外,还蕴含着丰富的信赖利益和期待利益,他们共同构成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法理基础。

(二)离婚经济补偿的劳动价值论

婚姻双方为家庭成员提供物质和精神服务,满足家庭成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因此创造了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性别不平等、分工不同、家务劳动分配严重不平均的情形下,家务劳动亦具有交换价值和经济价值。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是指家务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价值的交换价值;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是指付出家务劳动配偶一方对配偶他方从事职业劳动,创造经济效益的一种间接贡献,即经济价值。

三、离婚经济补偿制度适用的问题

在我国,大多数家庭采取的依然是夫妻共同财产制。在这个前提下,似乎婚姻法的相关条文并不可以被直接援引,那么实际中发生的一方对家事劳动付出义务较多的情况下,该方是否仍然可以以此作出请求并得到补偿呢?以此为引,2024经济补偿制度的适用问题,并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如何认定一方对家务付出义务较多

婚姻家庭类案件的一大难点便是事实的认定,夫妻间的矛盾纠纷毕竟是双方的家事,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许多情况是无法找到直接证据给以证明的,比如夫妻间的感情破裂的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当然也包括对一方付出家务较多的认定。家务劳动作为家庭活动的一部分,其具体情况只有家庭成员最为清楚,在法院认定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因为家庭活动是需要一定的开支的,同时家事劳动一般来说总是配偶一方或双方亲力亲为的,故在评价双方对家务劳动负担义务多少时,应当从物质投入及精神投入两方面对比考察。在经济投入方面,应当考察双方的投入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例是否明显较多,其次,应当考虑对家庭的经济投入占投入人收入的比例,投入人是否将收入主要投入了家庭活动。

(二)如何确定补偿数额

夫妻离婚时的经济补偿,是夫妻一方对另一方尽较多义务的一种价值化体现,因此,对于经济补偿数额的确定,适用的标准只能是付出义务的多少,家务劳动的付出,由付出家务劳动的时间和家务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一方付出义务的多少,应与家务劳动的劳动量成正比。

由此,在确定经济补偿的数额时,一方面可以将家务劳动的劳动量价值化,比如转化为从事相同时长,相同类别的劳动在市场应获取的价值,同时加上相对方因少付出义务而获得的利益来确定一个数额。另一方面,当事人对家庭付出的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支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付出,由于精神上的付出无法估计价值,该部分的数额可以根据双方具体的财产状况及经济能力,结合本地的生活水平与劳动保障标准,酌情确定。

义务劳动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对于正确理解当今的服务性产业理论以及构建科学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产业理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马克思在其生产劳动理论中指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和非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前者是后者的简称。这里的生产的含义是指再生产,即不断补偿所消费的价值。马克思完整的生产劳动概念实际上有三个范畴:(1)生产劳动一般;(2)简单商品生产劳动;(3)资本主义生产劳动。

1.第三产业与服务业的提出与划分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内容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物质生产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开始上升。作为这一经济现象的理论反映,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三次产业”理论。其要点是根据世界经济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次序,依次将产业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后来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将三次产业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系统化,全面区分了国民经济结构的三大部门。从5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经济学界和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统计部门,普遍接受和采用了三次产业分类法。随后,在联合国的经济统计中也开始采用。科林?克拉克后来用“服务性产业”替代了“第三次产业”这一概念。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第三次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就内容而言大致是一回事。

美国的经济学家拉斯莫教授在1966年第一次对有形实体商品和无形服务商品做了区分,从而对服务经济学或服务营销学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但是,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是完全不符合经济学说史的事实的。1857-1859年间,马克思这样写道:“服务这个名词,一般地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像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一样,但是这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特殊名称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可是,这一点并不使它例如同某种机器(如钟表)有什么区别。”他后来(1862年)又更2024地表达:“服务只是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的表现,因为服务不是作为物而有用,而是作为活动而有用的。”他还说:“这帮人得到谷物和其他生存资料或享乐并不是无代价的。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他们把自己的服务提供给或强加给别人,这些服务本身有使用价值,由于它们的生产费用,也有交换价值。”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几点:(1)是一种商品,这点和具有物质形态的有形商品完全一样,都具有商品两因素。(2)服务的特性是它提供给人们的使用价值是一种活动。正是这种特性使它获得了“服务”这个有别于其它商品的名称。服务和其它如钟表等有形商品的差别仅仅表现在形式上,它们的实质没有任何不同。(3)服务具有交换价值,因而也就具有价值。不过这里不是说有价值就一定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因为有些服务仅仅能够交换回一个等价而没有价值增殖。商品的两因素只是使商品交换成为了可能,但并不一定可以带来增殖。(4)既然是使用价值,那么,它当然也是社会财富的构成部分。

因此,在马克思的服务概念中,服务是否为一种生产劳动,不是一个全称判断。而是说有的服务劳动受资本雇佣能够创造剩余价值,是生产劳动;而另一些服务劳动则只是作为收入的单纯消费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因而不是生产劳动。区分何种服务是生产劳动的标准,和其它别的劳动没有任何不同,那就是看这种服务最终是否为了货币所有者获取价值增殖的目的而购买。我们在上面讲过,马克思将一切劳动过程的产品分为两种存在形式,服务作为一种劳动活动的产品自然也不例外。除此以外,马克思的服务概念还有两对范畴:纯粹服务和非纯粹服务、单纯服务和非单纯服务。这里要强调的是,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角度始终是从货币所有者的角度,而不是劳动者的角度出发的。这是理解如何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关键。非单纯服务:指服务活动被购买后,货币所有者在得到该服务活动提供的使用价值后,不是自己消费,而是在市场上出售,交换后不但补偿了购买该活动所耗费的费用,而且还能够产生价值增殖,那么这就是非单纯服务。比如同样是厨师,如果他被某人雇佣到其饭店做师傅,这个厨师的劳动活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不是被货币所有者自己消费,而是用来交换,结果不但补偿了雇佣厨师的费用,而且还获得了利润或剩余价值。那么这个厨师提供的服务就是就是非单纯服务了。马克思自己还举例说:“像鸟一样唱歌的歌女是非生产劳动者。假如她为了货币而出售自己的歌唱,她就因此而成为雇佣劳动者或商品交易者。但是,同一个歌女,被剧院老板雇用,老板为了赚钱而让她去唱歌,她就是生产劳动者,因为她直接生产资本。给别人上课的教师不是生产劳动者。但是,如果一个教师同其他人一起作为雇佣劳动者被聘入一个学院,用自己的劳动来为贩卖知识的学院所有者增殖货币,他就是生产劳动者。”而这里的歌女和教师也都是非单纯服务了。因此,非单纯服务实际上也就是生产劳动。

作为服务劳动中重要内容的科研劳动是否成为生产劳动,并不是要看科研活动本身是否重要,是否成为了所谓的“第一生产力”,而是要看科研劳动是否为资本所雇佣为资本所有者创造出剩余价值。这点和其它劳动没有任何不同。如果科学家不能使自己的劳动能力或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市场交换出去的话,那么这个科学家的劳动能力或劳动成果就根本不能被证明是为社会所需要的,也就更不存在任何其劳动是否创造价值这类的问题。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连成为使用价值都不行,更别说价值了。因此,问科研劳动是否创造价值这个问题,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根本不懂问题的实质。生产劳动的定义根本“不是从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所固有的特性得来的,是从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这个劳动借以实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得出来的。”从而这个问题的实质和这个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完全无关。

2.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科学性的影响

无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还西方经济学中,对国民收入的核算都是测量其理论体系内在合理性的重要标志。有学者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个问题(国民收入核算――引者)与所有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都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国民收入问题本身就包容或概括了全部经济问题。”因此,由于基础理论的缺陷导致在对经济宏观总量指标核算陷入困境的现象,在经济学说史也时有发生。以下仅举出两个例子来说明核算国民收入这一总量指标时,由于对生产劳动理论的曲解所造成的混乱。

(1)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在国民收入核算上的问题

我国以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在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MPS设计时最大的特点是前苏联的理论家认为只有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是生产劳动,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因此,MPS的国民收入核算时只统计物质产品而不统计非物质产品。据说这是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得出的结论。不过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是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曲解罢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两大部类新创造的价值总和,即V+M。其中M是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总和。就纯经济理论而言,当然有M=∑m(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之和)。但是在任何一个现实社会中,由于竞争规律的作用,M就会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进行充分平均,那么,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M也就会被既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自然包括由此决定的法权关系)自动地在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内分解成利润、利息、地租、赋税等等不同部分。这个时候,∑m已经表现为一个被社会系统充分平均后的量,如果仅仅统计∑m,就只会有∑m<M,从而∑m已经不足以反映M真实的量。而∑m和M之间的差额已经被社会自动分解为非生产部门的各种收入。因此,从全社会来看,被社会系统充分平均后有如下关系:M=所有生产部门利润之和+所有非生产部门收入之和其中,所有非生产部门自然包括政府、纯商业流通、金融等等部门。一切由于社会缺陷所造成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门,都理应得到分割剩余价值的权力。这些部门所造成的费用都是生产上的非生产费用。所以,从全社会来看,要统计国民收入就必须统计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的收入总和,而不是仅仅在生产部门内进行统计。因此“如果考察整个社会的收入,那末国民收入是工资加上利润加上地租也就是总收入。”实际上,以上分析所表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在最终统计的意义上,只反映社会总剩余价值的最终构成,而不反映剩余价值的最终来源。可见,前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不仅在生产性的问题上曲解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在最终统计上也关键性地漏掉了马克思2024剩余价值在社会各部门充分平均的理论。因此,MPS只能是一个缺乏任何理论基础(除了前苏联自己的僵化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谬误大全。在国民收入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也认为“NI代表的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所获得的全部生产要素收入”“国民收入等于工资、利润、租金和利息的总和”。尽管这个结论是从庸俗的生产要素论得出的,但从结果来看,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这么说,西方经济学从错误的前提幸运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2)国民帐户体系(SNA)在国民收入核算上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西方经济学中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和国民收入NI具有以下关系:GNP=NNP+折旧;NNP=NI+间接税。如果说,在国民收入的最终构成上,西方经济学得出了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样正确的结论,而其理论基础生产要素论幸运地并没有造成混乱的话,那么,在说明GNP、NNP和NI之间的关系上,生产要素论就立刻显示出了其内在的缺陷。首先是折旧。在计算GNP这个反映社会生产增加值的总量指标时,折旧这项与增加值没有任何关系的指标,在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和任何说明的情况下被人为地加了进来。连萨缪尔森也感到这里进行了重复计算,却说不清楚为什么。实际上在西方经济学中,对于统计GNP为什么要加入折旧这个问题不是避而不谈就是含混其词。由于这个问题更多地涉及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而较少地涉及生产劳动理论,因此,我们对这个问题从略。其次是间接税。撇开阶级性不谈,我们知道国家是由于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的复杂程度而产生的执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强制性社会组织。国家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带有强制性。但是国家提供这种服务并不因为其强制性而变的没有任何代价,而是同样存在着生产费用,各种公务人员同样要付出各种体力或脑力的劳动,这里体现的是国家提供的服务与社会生产者为购买这种服务所产生的一种交换关系。尽管国家政务劳动并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但是,税收却正是政府提供诸如维护社会次序、保卫国民安全、弥补市场缺陷等等服务所应得到的等价报酬或收入。因此,无论直接税还是间接税,其本质都是国家提供服务所应得到的报酬,而并不是社会生产者直接无偿转移给政府的一种特殊收入。间接税在这里只不过表明,本该由生产者支付给国家的一部分报酬,被转嫁给了消费者。但是,这对国家所得到的收入的量而言并无任何区别。所以:NNP=NI+间接税。这个关系式中包涵着重复计算的因素。国家因提供服务所得到的收入已经通过国家公务员工资等各种形式计入了国民收入,其中自然包括社会生产者以间接税支付的部分,如果此时再度以间接税的形式加入,明显是重复计算。西方经济学中,GNP、NNP、NI是三个不同的总量指标,但是这三个指标的不同是由于基础理论的缺陷而人为造成的混乱。

尽管马克思在阐述政治经济学原理时,没有把非物质生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他还是在其它经济学手稿中,对服务性产业及其产品的使用价值、生产与消费的特点、发展的规模及趋势等,作了原则性阐述。在服务性产业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还微不足道时,就已敏锐地预测物质生产向非物质生产转移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段进朋.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

[2]蔡菲.劳动过程理论评述[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义务劳动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奠定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我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应在坚持和继晕的同时.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目此,必须结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深化对“劳动”概念的认识,正确分析新的社会阶层.树立新的财产观,确立新的分配观:通过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当时面对的情况又有很大不同,因此需要结台新的实际,深人认识和准确把握一系列相关问题。通过坚持继承与发展剖新,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杜会劳动的认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核。可以简单概括为三点:一是价值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物不创造价值;二是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三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是简单劳动的倍数。马克思用“劳动价值一元论”来代替当时风行的“价值多元论”,这是对劳动价值论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围绕劳动创造价值这一中心.组成了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与延伸.也是人类智慧和认知能力的科学体现。历经一百多年的实践验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核和基本观点至今仍然闶烁着真理的光辉,是我们必须坚持和继承的伟大思想成果。

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须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劳动价值论,关键是要科学拓展“劳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依据马克思的解释.一般人类劳动耗费是指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耗费。基于这一质的规定性,劳动概念应当拓展马克思井的劳动。主要是指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这与当时物质生产是主体、非物质生产比重较低的经济结构、以及阶级对立十分尖锐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分工的日趋复杂,以及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劳动概念发生相应变化,“劳动”外延也应扩大在社会主义社会尤其应当深化对劳动的认识。

我认为,物质生产的劳动和非物质生产的劳动,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和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总体上都属于“劳动”的范畴。进一步看,可从几方面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一)服务劳动创造价值。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迁,第三产业日趋重要,分布于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比例日益提高.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发达国家都在6o%上,发展中国家均已超过农业(第一产业)和工业(第二产业)。与这种产业结构变动相适应.服务业的劳动。应该从总体上视为生产性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对于服务劳动剖造价值问题.马克思从一般意义上作了肯定的回答,明确指出服务是商品.服务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价值。服务的价值就是服务劳动创造的。但马克思叉具体区分了创造价值的服务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服务劳动,这就把创造价值的服务劳动的范围缩小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分工链条不断拉长,服务劳动范围越来越大。第三产业范围越来越广.包括了商业、金融、保险、信息、饮食、公共管理与服务等等;随着教育、医药卫生、文化等部门产业化的发展,从事这些产业的服务劳动也应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

(二)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决定一个国家的实力。马克思高度重视科技劳动在价值形式中、尤其在决定价值置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科技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是决定生产力水平高低进而决定价值量大小的重要因素因此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价值总量会不断增加,科技发展是推动价值量不断增长的根本动因。科技、知识是人娄劳动的结果。劳动创造价值,用新知识和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20世纪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前十几个世纪的总和。西方国家虎大而丰富的物质财富,都是由高度的科技水平铸造的。从科技发展实践看,科技劳动的范围应扩大,全社会范围内的科技劳动即物质生产领域之中和之外的科技劳动,包括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发明创造、实验设计等,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种科技劳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应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是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相比,在相同时间内能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科技基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创造和形成价值,而且造就高素质的现代劳动力,为创造更多的价值莫定基础和开辟新的道路,也应将其列人创造价值的劳动。

(三)管理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马克思曾指出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具有二重性,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杜会劳动过程,具有生产劳动的性质,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具有剥削的性质,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管理劳动是创造和形成价值的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管理具有多层次性:一是微观的企业管理,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二是行业管理和中升组织管理,行业管理劳动和中升服务组织者的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的组成部分,因而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三是宏观的国家管理、各级政府管理公共经济的管理劳动,也是社会必要劳动的组成部分,因而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市场经济越发达,经济关系越复杂,分工越细,管理就越重要.管理劳动包括决策、控制、监督、承担风险所支付的体力和赫力。也是一种复杂劳动。创造价值的管理劳动的范围应扩大,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是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方面的管理劳动是全社会必要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作为剖造价值的劳动。

(四)精神劳动生产也创造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从事精神劳动生产的劳动者,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社会发展方向。用科学理论、正确舆论、高尚精神、优秀作品,努力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使用。从事精神劳动生产的劳动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目标,也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从事精神交明建设、包括民主政涪建设的劳动,都应看作是全社会的必要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

以上分析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劳动”相比,呈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劳动,都是社主义必不可缺少的社会必要劳动。二是物质生产劳动向着服务劳动领域太幅度扩展,第三产业成为创造价值的劳动。三是价值创造已由体力劳动为主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高新技术的应用、电赫和机器人的出现,开始替代人的脑力和体力。四是科技劳动者的劳动,对价值的创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高科技武装的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量。五是管理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已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六是精神劳动生产的精神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使用,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只有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出发,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才能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正确认识新的社会阶层

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应该澄清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的区别。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物质要素不创造价值;财富则是由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实际上,马克思早已肯定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创造财富过程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在2024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中,有时是把价值自造和财富创造混淆起来了,或者是把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等同起来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舟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不少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流动,职业身份经常变动,社台经济生活多样化的趋势明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带来的巨太变化,劳动形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会更加明显,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发展,还会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正确认识新的社会阶层,把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正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发展和应用。

之所以这样讲的理由是:一、既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又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拓展“劳动”概念的范围。新的社会阶层广大人员,他们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科教劳动、管理劳动等等,从事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总体上应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他们通过诚实劳动,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它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一样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二、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他们的劳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等,也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的财富作出了贡献,他们也是社会主义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论从价值创造还是从财富创造的角度讲.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太人员都应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正确认识新的社会阶层,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私营企业主及其所从事的劳动。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丽发展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国私人企业已达180万户左右,注册资金达13万亿元上,就业职工达2千万人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在工业总产值中占38%。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62%。私营企业主这个阶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太多数人的剖业资本是合法正当的,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起步的,他们的生产经营行为总体上应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但这种劳动又不同于一般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他们的劳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以自己的技术、业务、管理专长等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他们的劳动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另一方面他们又其占有的生产资料获得企业利润,取得非劳动收入。财富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各要素所有者当然也要参与分配。过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允许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企业主的生产要素投入,总体上或者说太多数是劳动收入的积累;用积累的劳动收入去投入、取得非劳动收入,其中还包括风险投资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行为。何况私营企业主的收入豫个人及家庭消费、回报社会以外,大部分还要投入扩太再生产,也是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企业主,不是剥削者,而是劳动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形成的私营企业主阶层成员差异很太,情况比较复杂。他们之中,有些人的创业资本不合法、不正当,坑蒙拐骗、制假赈假、走私套汇偷税漏税,不择手段敛财。这些害群之马的经济行为,既容易误导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认识.又不属于劳动价值论的范畴。劳动价值论不适用非劳动领域,更不适用违法领域。

三、树立新的财产观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社会成员的个人财产也在逐渐增加。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差异,这种“差距现象”是必然而正常的。先富起来的部分人.个人财产较多,除个人消费外,也进行投资活动,转化为生产要素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十人投入的生产要素再参与财富的分配.“钱找钱”、“滚雪球”.以致部分社会成员拥有相当数量的个^财产,使社会成员个人财产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凸现出来。

面对这种新情况,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新的财产观。一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成员个人财产逐步增加,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

我国全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在提高.个人财产都在增加。二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出现社会成员富裕程度和财产多寡的差别是必然而正常现象。三是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怍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应当“三看:看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样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在社会成员个人财产普遍逐步增加的情况下.如果简单地把有授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显然是不符台实际的。“三看”的论断.是从实际出发的、科学而完整的判断标准,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看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包括政治立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等。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不是抽象的.具体体现为看财产怎么得来的、怎样支配和使用的,获得财产的手段和方式是否符合我国法律法规,是否诚实劳动、台法经营,财产的使用和支配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回报社会,看他们的劳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以“三看”作为判断标准,而不以财产多少来判断人们的政治归属,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运用。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创造财富、增加个人财产扫除了政治障碍,并为树立社会主义社会新的财产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确立新的分配观

对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问题,经济学家们理解不完全相同,观点各异.争论激烈,这与经济利益的分配密切相关,一些经济学家试图用价值创造来判断价值分配是否合理,规范说明价值分配。在这些争论中.往往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等同起来了。实际上,价值创造与收入分配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但价值如何分配,则是分配规律决定的。马克思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新创造的价值分配,是由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或所有权结构决定的。只要存在所有权差别,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就要参与价值的分配,这是必然的。因为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获得的收入,是其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否则他的所有权就是空的,在经济上是不存在的。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有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激发所有者合理配置资源的积极性,是市场有效运转的重要动力。

义务劳动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众包特殊性的理论诠释

1.众包悬赏定价诠释

众包悬赏是在众包任务中,发包方为众包任务悬赏定价,中标者完成众包任务并获得悬赏金的过程。众包活动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众包活动中缺乏任务定价标准,众包悬赏金经常被认为低于市场价格。众包源于企业节约生产或运营成本的目的,通过众包完成企业项目的成本低于企业自己生产的经营成本或者低于外包给企业之外专业机构的成本。在多数情况下,众包中悬赏金低价是企业采取众包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因。表面上看,诸多众包活动中悬赏金低于市场价格违背了经济规律。因此,透视并找出众包特殊性的理论依据,对深入了解众包商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价格理论。在经济学中,价值所表示的主要是商品的生产费用或劳动成本,其大小用商品在生产、交换和消费时所耗费的货币量来衡量。众包中的商品指的是接包方完成众包任务的结果(一般是智力成果);发包方所定的悬赏金是中标者完成众包任务的劳动凝结以及中介参与完成众包任务所付出的管理劳动凝结的货币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为价格。在经济活动中,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体现。价格决定于需求和供给,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涨;反之,价格下降。众包模式下悬赏价格体现了经济学中的价格原理。第一,当众包任务为一般文案策划、Logo设计、网站建设等一般脑力劳动时,众包悬赏金经常低于完成任务的实际价值。此种情况下,每项众包活动一般有多人参与,但最终中标的只有少数人。如果把每项众包任务当成是需求,参加众包的人当成是对需求的供给,那么需求和市场供给是一对多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供给大于需求,体现商品交换价值的价格低于众包所付出劳动的实际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悬赏金低价情况经常出现。第二,当众包任务知识技术含量较高时,众包悬赏价格往往符合所付出劳动的实际价值。例如,众包创新中心(Innocentive)集中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专家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等问题,这类众包悬赏金往往较高。在此种情况下,虽然每项众包任务需求也可能对应几个完成众包任务的供给,但是完成此类众包任务的供给明显比完成一般众包任务的供给要少很多,完成此类众包任务要求有较高知识科技含量的劳动凝结,而具备此类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不多。在某种条件下,众包任务虽然,但由于任务需要有特殊技能的劳动者才能完成,有时会出现众包任务找不到完成任务的人的情况,这时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就是需求大于供给,悬赏金的价格甚至会高于完成任务付出劳动的实际价值。

(2)价值论。价值论不只局限于经济学中的价值论,经济学中的价值论探讨的是经济学中的价值本质和规律运动;而价值论有着向多学科、跨学科发展的趋势。广义价值论探讨的是2024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是2024社会事物之间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探讨的问题是某事值不值得。从广义价值论看,众包悬赏金低于完成众包任务的价值具有一定合理性。广义价值论下,价值不只体现为货币形式,还体现为情感等非货币形式。从参与众包的动机来看,众包不只为获得体现价值的货币(金钱),众包还使参与众包个人获得心理满足等非货币价值。大众参与众包的动机有金钱和非金钱动机[5],即满足心理需求、获得名誉、获得积分、娱乐、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等。众包任务与中标者劳动付出完成众包任务的交换价值不仅体现为货币,还有心理满足等价值,即中标者完成众包任务所需的劳动体现为货币价格和心理满足等非货币价值,所以众包悬赏金只是体现众包任务所付出劳动的货币价值,此价值应该低于众包所付出劳动总价值。按公式表示为V总=V货币+V非货币;V货币<V总(V总为完成众包任务付出劳动的总价值;V货币为完成众包任务所付出的劳动用货币表现的价值,包括中标者和中介机构所付出劳动的货币表现的价值;V非货币为完成众包任务所付出的劳动用非货币表现的价值)。从经济学中的价格原理和广义价值论可以看出,众包悬赏金经常以低价出现的现象符合经济学价格原理和广义价值论,具有一定理论合理性并继续存在和发展。现实生活所提及的众包悬赏金低,具有不合理性往往指的是众包悬赏金低于把任务外包给专业机构的价格,而非针对深入挖掘悬赏金低价现象的理论基础而得出的结论。

2.众包悬赏金分配制度诠释

目前分配制度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体现公平正义,既要防止平均主义,也要防止过分悬殊。中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即按照劳动付出的多少来决定获得财富的多少。有部分学者认为,众包商业模式为普通大众提供更公平的就业机会,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参加众包活动,摒弃了以往按资本分配社会财富等不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实现了按劳分配[6]。但是,众包商业模式并未能真正做到按劳分配、避免悬殊、体现公平。众包活动中,分配财富为悬赏金,其中悬赏金一部分为中介机构所有,另一部分为中标者所有。在无信用问题情况下,中介机构能够顺利地获得悬赏金的部分,而诸多接包方在完成众包任务时都付出了劳动,但只有中标者才能获得悬赏金。在此过程中,中介机构按劳取酬,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而对于参与众包活动的劳动者,他们有更公平的机会获得工作,但付出劳动后只有少部分人可以获得悬赏金的部分,这种分配方式违背了按劳分配的财富分配方式,也挫伤了大部分众包参与者的劳动积极性,显失公平。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在众包商业模式出现之前已经存在。例如外包,外包是把企业一些非核心业务包给企业之外的专业机构的做法。在外包过程中,企业选定接包方,此过程也是一对多的关系。诸多投标者为了中标都付出了劳动,但最终只有中标者实现交易,获得报酬。在此类情况下,财富分配制度不是遵循按劳分配,而是按交易最终形成来分配社会财富。众包下的这种分配方式确实挫伤了劳动者参与众包的积极性,但也相对适应众包商业模式。参与众包者很多是业余爱好者,他们要么把众包任务当成兼职工作,要么把它视为休闲娱乐活动,也就是说众包的悬赏金一般不会成为众包参与者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显失公平的悬赏金分配制度虽然有失公平,某种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但一般不会因为收入不稳定而构成对众包参与者的生存威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