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家教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家教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教师”这个称谓对我来说意味着很多。它是我自我的象征,在我小的时候就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着无限的向往,也许在同龄人当中属于保守一类,但是我自己却为了这个理想奋斗了多年。弹指间,我就要收获属于我自己的胜利果实,面对将来的种种,内心也是充满了无数的感慨。我知道这已不是当年的一个梦想而是到了真正实现的时候了,面对别人的嘲讽以及羡慕我心已经平静,因为我知道我自己现在想要的是什么。
暑假的前几天思想汇报专题,我就认真的思考了这个暑假的实践活动该怎样进行。首先也就是如何确定实践的性质以及类型。鉴于学院的规定,我选择了家教实践,在辅导学生的基础上从而达到自我的提高。
同时我深知“不打无准备之战”的道理,在进行家教活动之前,我就在网上了找了2024现如今家教活动中的一些注意点以及难点,还有就是家教学生的个性类型和对症的要求等等。同样,作为一名英语师范的学生,我也了解英语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抓住课程特性的基础上在对个体的学生对症下药,我想以这种方式加强相适应的强度,在英语教学方面会取得相应的成果。
首先我跟家教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交流,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进程以及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态度。通过与家长的接触我了解到:学生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属于厌学的态度,而且对于英语的学习没有任何激情,基础较差。
了解到这样的现状,我不能无动于衷,我就与这位可爱的女学生进行了交流,我了解到,其实并不是她自己对英语完全的厌恶,只是在基础差的基础上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太高从而造成了自己的。了解到这一特殊性,我特地去查找了2024厌学这一方面的心理资料,从而也找到了应对的措施,那就是要及时地予以鼓励和支持,鼓励学生继续学下去,在出现困难的时候要给与指导性的帮助与支持。在得到资料和对策的支持,我一扫先前的犹豫与迟疑,对症下药,先给学生进行了一个基础测试。
当然,这些测试的题目都是很简单很基础的2024英语方面的题目,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英语还是有救的,还是有提升的必要的。果然,尽管也有错误,但是正确率很高,我对学生的表现予以了肯定,学生也很开心,并表示这是她第一次得到老师的表扬,自己的信心也得到了满足。
有了第一天好的开始,我对我下面的讲课内容有了很大的信心,鉴于学生的现状,我知道在除了学习态度方面以外,我要帮她补习的就是2024英语方面的基础知识。说到基础知识,我首先想到了书本也就是教材上的语句,因为在我们所接触的学习资料方面,教材作为最核心的内容有它的旗帜性,它是一个蓝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教材,认识到教材的逻辑性。
第二天我让学生带了教材,首先带她翻看了目录,听她给我朗读目录的内容,这样一是看她的语音语调了解她的口语基础,二是培养她在敢读敢表现这方面的训练。从她朗读目录的语调语音,我了解到在语音语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很大,只是缺少一定的自信心。这时候我的角色就变成了她的朋友来鼓励她,激励她是一个很好的学生。
然后我就对于教材目录的编排进行了有序的讲解,从我的讲解以及我的鼓励中,学生已经有了问问题的想法,对于这样的机会我当然要抓住,认真详细的对她的问题进行了讲解,她对我的回答也是相当满意。为了确定她是真正了解了教材的实用性以及知识性,我对她提出了几个引申的问题,尽管回答的不是很到位,但是从她的回答中我已经了解到她对课程编排的了解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实属不易。
了解了教材的编排,底下进行的就是对课文的讲解,该如何讲解,这个问题又困扰了我,因为学生是一个基础较差的英语学习者,这就需要老师利用好资料进行讲解,而不是一味的把课文强加给学生,要给她自我吸收的时间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而在这时,我了解到尽管学生是个女生,但是对于体育运动特别热衷。这时,我就想到了用兴趣学习法来激励学生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先列举了几个简单的体育项目让学生进行翻译,果不其然,她翻译得很精确也很有信心,同时对我让她翻译体育项目这一举动也很感兴趣。有了这么精彩的一步,我对下面的几步已经有了很好的打算。我打算以体育项目作为主要的链接,其他的内容再有节奏的加上去,从而使得习得的知识丰满。
说干就干,既然已经有了很好的系统教学方法,那就需要更好的实施。但是这时候我已经年过感觉到我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懈怠现象,这时我才了解到在我不断加强强度的时候,学生的课余时间已经被我剥夺了,看来教学还真是一个急不得的活儿。
为了使得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得到更高的学习效率,我降低了学习强度,给了她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由一天的4小时降低到3个半小时,再来学习的时候我发现收效很大。在学生得到一定时间的同时,我也得到了一定的学习时间,可以提前预习接下来的内容并对自己现在大学的知识也有一定的帮助。
家教进行的很顺利,我的家教生活也是苦中有甜,喜忧参半。由于是每天早上进行家教,这就改掉了我爱睡懒觉的毛病。尽管前几天确实很累,但是后面几天已经觉得是自然的事了。也有的时候,我讲解了好几遍的问题,学生也貌似是懂了,可是再过几天来提问时,又不知道了,这时觉得自己特无力,觉得自己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但是转念一想,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自己以前在学习的时候不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吗?只要这样一想,又觉得自己的所有付出都是很值得的。也许讲解一次不是很理解,但是只要我再接再厉,这样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学生会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
经过十几天的家教生活,不仅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了提高,就是我自己在学习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我知道这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有通过契而不舍的努力才能达到的高度。也许学生先前出现的所有问题在这短短的十几天的时间里不能全部得以改正,但是我坚信只要坚持住,契而不舍的努力一定助以成功。下面是我觉得在学习过程中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合理得处理好,学生学习才能得到飞跃。
暑期家教实践就这样结束了,但是活动尽管结束了但是对我个人的影响还在。它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多么的不容易,也让我了解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耐下心来慢慢解决,草草处理是不行的。
所谓的万事开头难,什么事都要有尝试,都要有开始,都要有经过,都要有失败。在经历了在超市的工作之后,明白了很多事情开起来简单,但实际上与我们的想象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一个小小的超市的经营也不容忽视,不但要有细心,还要有策略,谋划。总之,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周全。
大学生家教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作者简介] 代玉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着眼,通过大学生成长成才所依托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和最优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各自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的整体性与协作性,推进整体育德,提高整体效应。
一、发挥学校、家庭、社会
各子系统内部的育人合力
(一)加强学校内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协作
在高校整体协作育人基础上,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校优秀教师的育人效应发挥。高校中的院士群体、师德模范人物、拔尖人才、青年才俊等是高校教师群体中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对象。应切实发挥好这部分教师的作用,通过他们“现身说法”,讲述成才故事,分享奋斗经历,用言传身教积极影响大学生。
第二,发挥学校老干部、老教授的育人作用。为了改变当前高校辅导员整体比较年轻、社会阅历简单的状况,有些地方与高校从学生工作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老干部特点和优势,开展学校老干部、老教授担任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试点与推行,发挥学校老干部、老教授的育人作用,取得显著的效果。类似做法应在更多高校开展。
第三,加强大学生朋辈群体的自我教育、互相教育。一是发动学生组成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班级、深入大学生中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讲,使学生们在参与互动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二是通过典型示范、榜样教育,发挥先进典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形成先进带动后进、少数带动全体的共同进步局面。
(二)加强家庭内部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协作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家庭环节不仅不可或缺,而且至关重要。家长要当好子女的首任教师,家庭应始终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
但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如:有些家长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发展轻道德培养、重实际效用轻基本规范等倾向;有些家长认为大学生已成年,年龄上已经超过18周岁,已经足够成熟,不需要家庭教育了;有些家长认为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住宿于学校,在家里住的时间非常少,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没有时间保证;有些家长认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不够,没有能力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同时,“随着独生子女成为青少年主流,来自家庭的过度期许、过分溺爱、过于放任,都可能对孩子们的健康人格培养造成不良影响。” [1]
要注意在家庭教育中克服这些不良倾向,首先,要引导家长认识到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通过家庭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次,大学生的家长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和践行方面为大学生做出表率,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第三,要引导大学生的家长们之间尤其是父母之间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上目标一致、方向统一,并注意内容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三)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引导
社会是教育大学生的大课堂。在社会日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应着力于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协作互动局面,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共同推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已成为影响青少年的重要因素。媒体的理念、导向、内容等在或潜或显地影响着大学生,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因而,应引导媒体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媒体宣传要多一些选择,多一层思考,多一份责任。今天媒体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和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是空前的,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娱乐节目。舆论就是导向,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媒体中少一份猎奇,多一份朴实;少一份炒作,多一份诚信;少一些‘网络红人’,多一些创业明星。要大力宣传各种典型事迹,为大学生树立楷模,讴歌无私奉献的孔繁森、吴天祥、李素丽等社会主义时代英雄,创造一个勤奋、务实、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否则,错误和片面地加大某一方面的宣传,会扩大负面影响,冲击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堤坝。” [2]
二、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
各子系统之间的协作机制
要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以及家庭与社会相互间协同运作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出三者之间的综合效应,以取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更好效果。
(一)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作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作互动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定期而有效的双向交流机制、快速而便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而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教育和共同管理相结合的协商机制等。具体而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思路有,学校各部门尤其辅导员通过电话、网络、日常谈话、家访等形式及时提醒和引导家长注意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争取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作
要有力化解社会对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抵消的状况,首先,要实现学校内部的教育管理与学校周边环境的和谐,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和优化,加强对高校周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整治,使大学生所接触、所经历的社会情景与所学、所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之间具有契合性。
其次,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加强学校教育对社会的有益影响,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使学校教育的目标、思想、内容等与整个社会和谐统一起来。
第三,适量邀请党政干部、社会名人进学校,通过演讲、作形势报告、访谈等形式与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党政干部、社会名人主要应结合自己工作经历、成长体会谈当前的形势政策与如何更好地成长成才,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国情与自身的使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与成才观。近年来一些省部级领导干部走进高校为大学生做报告,起到了非凡的教育效果,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把握是在校大学生的薄弱环节,而省部级领导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其选题的针对性、授课的权威性都是一般的专家学者所不能比拟的。……这些省部级领导所处的位置、看问题的视野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都会对大学生把握社会发展、感受祖国巨变、形成广阔视野产生直接的影响。” [3]
第四,面向社会招聘有突出成绩、热心学生工作的各行业才俊担任兼职辅导员、校外辅导员,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突出的实践能力对大学生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发挥他们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家庭与社会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及其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其中,家庭及社会的密切合作应成为推动该教育的开展、提高其教育质量的重要形式。因此,应建立健全家庭与社会协同运作的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机制,构建以家庭教育为重点、社会教育积极配合的教育机制,以克服家庭教育与社会“两张皮”的现象,使其间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从而有效巩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这个和谐互动机制包含家庭美德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之间的融合机制、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机制等。
三、发挥三者的整体合力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总体间的协调,即从总体着眼,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良性社会环境。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协作,使三者目标一致、功能互补、内容互补、力量互动、教育同步、相互促进,克服各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目标相异、内容无关等倾向,避免三者之间互相推诿、扯皮、贬低等现象,创建由学校主导、家长、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教育协作机制,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交错互补、不可或缺的有机联系,真正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依托、以社会教育为主线的教育体系,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整体合力,共同打造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同心“教育环”。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大庆典出现或发生时,更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契机,也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总体间协调的有利时机。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盛大庆典、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举办,都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平台,因而应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契机,服务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总目标,结合这些事件加强学校的教育引导、家庭的日常引导、社会的氛围营造,形成总体合力。
参考文献:
[1] 王传习,于晓红.高校荣辱观教育的“数字解读”――一组学生调查反馈引发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6-12-20.
大学生家教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2024当前大学生心理和谐状况的调查
2011年6月,我们课题调查组对温州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和谐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看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大多数都能调整自己的心理,适应环境。在访谈中,多数教师也对大学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给予了主流较好的肯定。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的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功利化
有30%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有近2/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部分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随波逐流,为了考试及格或是获得高分,考试作弊已不是新鲜事;有些学生学习更多重于专业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而其他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则抛掷脑后,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差,忽视学做人、健心理、育美德,等等。
2.责任心淡薄化
有少数学生希望自己将来能名利双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少数学生重自由轻纪律,自我约束力较差,公共意识也较弱,学校组织的社区服务及偏远农村的义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也不积极参加;过于强调自我、利己主义,不能很好地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差;缺乏全局观念,对集体、班级荣誉漠不关心。
3.心理脆弱化
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家长高期望值,自我定位也高,成才的欲望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而面临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有心理压力的已超过25%,少部分学生缺乏应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体验,调适能力差,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特别是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
二、大学生心理不和谐问题的原因
1.社会心理氛围不和谐
和谐社会需要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尊重和关爱,需要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如果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猜疑,做好事遭人误解,正义得不到声张,怨愤找不到合理的发泄渠道和解决办法,见死不救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不信任和冷漠心理。人人处于竞争的环境之中,个人的学习、工作、住房、医疗、家庭、孩子的教育,甚至面临下岗的潜在危险,这一切都使人的自我防范的意识得到强化。人心浮躁,焦虑,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自我而无暇去关心别人的疾苦。这些不和谐的心理氛围和强烈的就业竞争的压力自然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导致大学生人生目标功利化,利他行为弱化。
2.高校心理和谐教育不系统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国内都已广泛开展,但因其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不同,各个地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方向都有较大差别,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且多集中于学校。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优化教学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更多的还是形式化的教育,教育内容和方法依然比较单一,大多停留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层面,处于免责的僵化教育状态,与家庭及社会的联系过少,家庭和社会不是学校教育的“同盟者”或“合作者”,而更多地体现为“旁观者”的角色。这种传统单一的“小教育观”已经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学校承载着过多的社会责任和行政责任,忽视学生的真正需要,缺乏对学生的珍视生命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轻视人文科学,重技能训练、轻人格养成等问题。
3.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不合理
孩子的早期教育,人生的第一课堂来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我们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有部分家庭分解和重组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家庭教育长期以来走入了一些误区,例如,一些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当,或由于工作繁忙不去教育子女,或过分保护、溺爱或干涉、严厉惩罚;更多地注重智力、身体发展而忽视品德、心理教育;缺乏民主平等式的家庭教育;认为教育主要在于学校,孩子个人的安全和成长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是学校的责任等等。
三、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1.心理和谐的概念
心理和谐是指人们内心的自然平和、乐观愉悦和对外界事物的包容接纳、融洽友善的心理现象。心理和谐作为人的一个心理关系系统,自然有其特殊的内在结构,并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心理和谐包括人自身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现问题。
2.一体化的大教育观
尤?布朗芬布伦纳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心理学家。他在1979年出版了《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在此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指出了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布氏详细介绍了人类发展所涉及的几个关键性的环境因素,即学校、家庭和社会、自然因素等,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四系统观”。他认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能动地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他认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因素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进行着交互的作用。正是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个体才从中获得了发展。个体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若干个系统,即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以及宏观系统。在本文需要借鉴的是他的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和宏观系统的理论。微观系统(Microsystems),主要是指个体亲身接触和参加其中并产生体验的,与之有着直接而紧密联系的环境。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在微观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都
会对个体的发展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不同的家庭,由于父母的教养行为和方式的不同,相应的个体发展机会和状况也就不同。良好的家庭环境、亲密的亲子关系必然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及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中介系统(Mesosystems),它是指个体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学校和家庭,家庭与邻居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相互作用过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家庭和社会的单独影响。但如果学校和家庭等微观系统在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或要求上存在差异,而又能不通过有效途径加以沟通解决的话,便会使青少年无所适从,对他们的要求产生困惑,有可能对学校失去兴趣,对家庭缺乏亲近感及对社会感到迷茫。宏观系统(Macrosystems),它指个体成长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及其意识形态背景,如整个社会长期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形态以及社会结构等。前面所述的两系统均存在于这个宏观系统中。如目前社会的多元价值观状况及主流价值观体系、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风尚、人们的教育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都会作用于其他两个系统,进而构成了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宏观系统,影响到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3.建立一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新模式
综上可知,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在强调个体发展的时候,不但要求必须考查诸如家庭、学校、社会等所有可能的子系统,还特别注重要全面细致地把握它们之间彼此的潜在交互关系。各个子系统积极配合,良性互动,发挥整体合作优势。这种系统化的“大教育观”理论,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高度认同只有在健全人格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达到“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的一致性,对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构建合理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模式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该模式要求教师和家长应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构建和谐统一的中介系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共同努力。这要求在教育大学生的过程中二者彼此要分担责任,携手合作,共同来提升心理和谐教育的整体质量。其做法主要是构建家、校联动机制。通过该机制,家庭和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从学校方面来说,一方面,需要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主要是设置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心理健康保健、咨询和危机预防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工作者队伍,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也要通过家长会、互联网等手段,把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使命、一些教育制度及计划、内容和方法等向家长介绍,把学生近期的学业情况和心理发展状况向家长汇报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从家庭方面来说,除了加强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建设外,同时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一些教育活动,对学校、教师及子女的状况进行了解进而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以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可见,要想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应该始终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协调一致,互相支持,共同配合,以构建和谐的中介系统。
(2)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作为由个人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个人和家庭的存在与发展都同社会这一外在的、宏观的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即社会教育对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社会是个大家庭,是所大学校,是位无形的指导教师,它既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各种活动场所,但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人自身的健康和谐是一个长期习得和养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氛围和社会的各种价值观、社会风尚习俗、社会心态等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个体内在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外显人际关系的养成。因此,对家庭方面来说,家长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地走进社会中去,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教育形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主要途径有:家长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公益组织或一些教育机构等外在系统,例如,参加家长教育培训中心,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和谐的培育;通过社会上的专门渠道和网络渠道,向地方和国家等相关教育部门和组织,对国家和社会的教育制度或政策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从而影响到学校教育政策的制定,这无疑会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社会方面来说,需要加大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主要是改善教育方针和计划,利用公共网络和媒体,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加大资金扶持,提供优惠的就业、创业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和谐环境。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家教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素质教育,终生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来自于政府、社会、家庭乃至青少年自身多个层面的关注与重视。陕西省于1997年在全国率先召开了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并确定了11个县30所中小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实验县。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陕西省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目前,陕西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今后陕西省在素质教育中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促进陕西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目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良好,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亦不容忽视,其中学习焦虑、身体症状问题尤为突出。2004年,韩晓琴、康伟对陕西省7地市1000名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陕西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总体乐观,在回收的700份有效问卷中,有问题的为40人,占5.63%;问题较严重者即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为11人,占1.55%,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仅为1.55%。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虽然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调查中发现,34.65%的学生存在学习焦虑问题,11.69%的学生有身体症状,7.89%的学生有过敏倾向,7.32%的学生有冲动倾向,6.06%的学生有恐惧倾向,5.63%的学生有自责倾向,4.65%的学生有孤独倾向,3.08%的学生对人焦虑。
另一方面,陕西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较城市青少年低。2008年,郝雁丽、李景华对西安市城乡6所中学的1756名高中生的调查发现,西安市农村高中生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与城市高中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城市高中生。同年,杨梅,王有智对陕西地区1299名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特点的调查发现,在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自我和归因风格分量表的得分中,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二、陕西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析
1.陕西省青少年学习焦虑、身体症状问题突出的原因
来自现实的或预想的学习情境对学生的自尊心构成威胁时,学生感到的某种担忧或恐惧的心理倾向被称之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一般指强烈的心理焦虑引起的不良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疼、心神不定、疲劳等。那么,陕西省青少年学习焦虑、身体症状问题突出的原因何在?首先,我国的教育制度虽几经改革,但本质上仍是应试教育,分数是衡量学生、教师及学校唯一的标尺。学校为了自身生存,为了争取更多的教育资金和资源,教师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班平均分数、重点大学升学率等硬性指标,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出好分数、进入好大学、选择好专业、最后选择好工作的目标,层层加码于学生。在这样教育制度及环境中,加诸于青少年身上的学习压力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面对压力时,人的肌体常会产生一种自发的神经反应,即应激反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面对压力时,如不能及时适当调整、适应,特别是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时,会严重危害人的健康。下面是一些典型的长期应激反应症状(Doctor & Doctor,1994),情绪信号:焦虑、淡漠、易怒、精神疲惫;行为信号:回避责任、回避与人交往,出现极端行为或自我伤害行为,忽视自己,判断力差;生理信号:对疾病过度担心,经常生病,疲惫,过量用药,病痛及抱怨。其次,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是由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两方面的因素共同驱动的,内在需要即内源性动机,外在驱动因素即外源性动机。学习本应该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其素质全面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过程。然而在目前的教育制度及环境下,家长、老师过分地追求分数,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成功与否的标准。高分便是好孩子、好学生。为了取得高分,学生长期高强度学习,学习时间一再增加,休息、娱乐以及投入到其它爱好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过分的外部刺激强度会降低内部动机和损害自发性的兴趣,使学习变为一件苦差事。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必将引起对学习的疲倦甚至是厌恶,从而引发学习焦虑、身体症状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陕西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低于城市青少年的原因
陕西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要低于城市青少年,原因何在?陕西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与城市在生活环境、教育资源,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方面,这些差别影响到家庭、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也会直接制约孩子本身的发展。首先,在农村,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接触现代教育理念的机会较少,仍旧遵循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从家庭而不是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发展教育,教养方式缺乏科学性、有效性。2008年,郝雁丽、李景华在西安市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城乡比较显示,城乡父母在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城乡母亲在惩罚严厉,城乡父亲在过度保护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城市父母比农村父母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农村母亲比城市母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惩罚,农村父亲比城市父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过度保护。其次,由于资金、师资、意识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农村家庭、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投入较之城市更为薄弱。农村地区普通中、小学一般都未设立专门的心理支持、咨询机构,甚至从未开设与此相关的专门课程。当面临问题时,农村青少年能够获得正确疏导的渠道较少。再次,农村学生占有的社会资源明显少于城市学生。对大部分农村家庭和孩子来说,读书、上大学是他们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对升学考试的过高期望给农村家庭和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在进行这种孤注一掷的拼搏时,外界的些许压力或许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衡。
3.影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般因素
目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良好,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影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一般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1)教育中重智育轻素质,学习至上倾向明显
随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确立,素质教育的推行,当代家庭中大多数父母树立起了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家庭教育意识,重视子女的全面发展与教育,重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的重心已不再被偏置在智力的开发与知识技能的学习上,基本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关注。但家庭教育不可能脱离整体社会背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活动某些不恰当的理解及现行教育制度设计和实践中的某些缺陷,不可避免地投射到了当前家庭教育中。考高分,上好大学,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仍是大部分家长乃至孩子自身对教育活动的基本定位。实际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为孩子请家教、买学习资料、补课、参加兴趣班等方面,成绩与学习是家长首要关心的问题,至于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其它方面的重视程度则要低得多,远远不够。近日,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对西安市一所中学的200余名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发现近3成学生的理想是出国,至于出国的原因多位学生解释为:“国外的学生学习压力小,生活更自主些”。
(2)不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亲子关系的质量远远比某一具体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在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中,亲子关系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水平。”亲子关系越和谐,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效果就越好,子女就越能顺利成长。虽然目前,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是发展的主流,但传统“家庭本位”思想的影响仍在继续,在许多偏远农村更甚,父母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往往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未来与发展,从家庭和功利的角度而不是个体充分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自主性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尤其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有效及时的沟通,尊重倾听孩子的意见,善于引导,在观念、教育态度、方法等方面跟随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就有可能导致与孩子的关系恶化,使得孩子对父母关闭自己的心扉,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思想行为等得不到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责任转移
家庭教育责任转移即在子女未成年阶段,父母将家庭教育责任转移或推卸给他人。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父母因忙于工作事业或是因工作流动,工作压力等无暇照顾孩子。在农村地区,年轻的父母们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里,家里的老人肩负起了孩子的教育责任。在城市,由于父母工作的繁忙,隔代教育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还有一些家庭,将孩子送入寄宿学校,由学校承担起大部分的教育责任。这种家庭教育责任转移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隔代教育中,祖辈多溺爱孩子,照管方式不科学,教育观念落后,这些都会带来很多消极后果,如孩子任性、自我中心、意志薄弱、责任感差等。而将孩子送入寄宿学校,则会导致亲子关系缺失,易使孩子产生孤独感,被遗弃感等,从而导致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刘玲玲、毛健玲对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不良父母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在实际的教育当中,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中存在着管得过严或过松的现象。过分严厉会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而过分干涉保护会使得孩子自卑,无主见。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约束标准常常不一致,这也是导致孩子行为心理问题的一个常见原因。如对于孩子的说谎行为,父母也许这一次会提出批评,而下一次则轻易放过。这种管教方式常常会造成孩子的困惑,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与稳定感。
(5)不良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出生成长的地方,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研究表明,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反之,则会使得孩子置身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环境,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多消极影响,如对双亲的反感甚至怨恨,行为的放纵、自制力缺乏,不良道德品质及心理病态危险的增加等。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婚姻观,恋爱观等一系列家庭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的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这无疑是不利青少年成长的,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6)学校重视、投入程度不足
2007年,魏书堂、彭虎军对陕西省44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结果发现,在思想认识、机构建设、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不到位,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查中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方面,45所学校仅有7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占15.6%,其中,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差距更大,有86.36%的中小学无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习生承担课程方面,52名实习生中,直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仅占25%,75%的实习生承担的是其它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方面,44所中小学配备21名专兼职人员,平均2所中小学不到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同时兼职人员中多为学校管理干部、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课教师。
(7)社会变迁
我国目前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这一变迁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必将引起政治及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引起人们生存意识及生存方式的转变。这些变化与转变将会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影响着社会中的人们。2009年,辛自强、张梅的一项2024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表明,中学生SCL-90得分与社会威胁、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三方面的10项社会指标相关显著,社会变迁是预测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的普及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离婚率和犯罪率的上升,间接投射在青少年家庭生活、学习、交往行为中,已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韩晓琴,康伟.陕西省七地(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0(2).
[2]郝雁丽,李景华.西安市城乡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
[3]杨梅,王有智.陕西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特点调查[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1).
[4][美] Dennis Coon,John O. Mitterer著.郑钢等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58-459.568-569.
[5]中国网教育热闻.陕西某学校搞心理健康调查 三成学生理想是出国[DB].2009-01-20.
[6]邱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7]刘玲玲,毛健玲.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
[8]魏书堂,彭虎军.陕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
大学生家教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中学生;体育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现状
根据调查以及2024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大约有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中学生中有着明显的性格缺点,如心理承受能力差、孤僻不合群、不接受他人意见、缺乏协作没有团队精神、意志力差等。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学校采用应试教育模式,仅极少数学校有实行素质教育。学校、老师、家长以及中学生自身都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成绩的提高上面,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现状的关注,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没有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树建工作。学校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心理知识教育普及的欠缺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缺点。使得中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差,容易被艰难挫折击倒,没有健康积极的心理认知,缺乏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克服困难的优秀心理状态。又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导致我国目前在读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而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于独生子女过于宠爱使得这部分属于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缺乏心理素质的锻炼。
二、中学生体育教育中心理活动的影响因素
1. 学校因素
不同中学学校的学习和体育锻炼环境是不同的,但是中学生在对于体育课的学习态度方面却没有什么的明显不同;中学生却在体育课场所、体育锻炼场地的选择和体育活动参与的方式情况差异有着明显的一致。优美的体育课环境和健全的体育锻炼设施能够带来学生愉悦的视觉享受,让学生拥有积极体育运动的心情。学校应该保持基础体育设施经费的投入,保证运动场所的安全可靠,让中学生没有心理压力;放心学体育大胆做运动。
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上课大部分时间“自由活动”的教学,体育考试考核标准的单一,教学内容毫无新意、教学内容匮乏,老师显得不亲切没有不要的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师对学生标准统一没有针对性教育不考虑特殊的学生群体,没做到因材施教,不合理的课程安排、运动场所没有安全感都是影响中学生体育教育中心理活动的学校因素。
2. 家庭因素
由于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所以家长们对于中学生文化成绩关注度过高而对于体育课不够重视。独生子女政策提出后,父母对于独生子女过分的溺爱使得中学生缺乏相应的心理素质。父母的人生观、职业和行为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居住氛围都影响了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活印
3. 社会因素
现在社会对于体育活动不够重视。我们通常可以看到在人们对于中学体育特长生有一定的的轻视,人们较于关注的是文化上的尖子生。社会向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们输入了体育成绩好不会文化成绩好的观念使得人们在体育课上表现不积极。社会舆论的错误引导和现行应试制的考试选拔制度的不完善,是影响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因素。
4. 其他因素
(1)体育学习的兴趣。如果当中学生对体育感兴趣了,从而他们会在体育活动中会保持优秀的心理素质。兴趣才是中学生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够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积极的参与,使中学生有着强烈的体育表现欲望。中学生对体育浓厚的兴趣是积极的心理因素。
(2)大众传媒。当今信息时代中,各种传媒工具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杂志、电视、广播、报纸无处不在的传媒工具也对中学生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新闻媒体有着导向作用,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媒体对体育的报道会引起中学生对体育的关注,体育明星会直接成为中学生崇拜的偶像或学习模仿对象。中学生们往往会因为喜欢的体育明星而主动地参与到他们的运动项目中来。
三、积极的心理因素促进中学生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中学生处于正在长身体的年龄段大量的体育运动对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不怕苦不怕累的心理有助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达成各项运动目标。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也能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开心愉快的体验。
四、消极的心理因素不利于中学生体育教育
消极的心理是不健康的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育。在体育教育中,中学生如果有消极的心理就很难完成相应的体育教学任务,达不到应该有的健康第一的教学目的。
五、通过体育教育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因素的必要性
当前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中学生独生子女比例已超过80%。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区别于多子女家庭的生活方式,唯一的一个孩子就是大家庭里的焦点,从小受到了过分的宠爱造成了当前部分中学生的有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1. 自我为中心问题
家长们超过常理的溺爱,100%满足孩子们的各种要求,各种过分地夸耀孩子们取得点点成绩,让孩子们觉得整个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围着自己在转,在他们眼里自己就是站在舞台的最中央,自己就是所有人里的的主角。而团队体育运动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能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到团结就是力量,能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学习到每个人都是有着自己不一样的价值,能让孩子们在协作中明白每一个人都是团队的核心,能让孩子们并肩作战,在紧张的气氛中懂得每一个战友都是平等的。
2. 自傲问题
曾经所说的穷人孩子早当家,那么所说的现在的孩子们就是温室的花朵也不为错。不管孩子们做错什么部分家长总是对孩子不加指正或许还会夸奖孩子。这样的孩子不能受到一点点的委屈,不能经历一点点的失败。一旦遇到失败、委屈往往会钻牛角尖不能自拔,其承受能力十分差。我们的体育教育除了传授体育的协作精神也要让孩子们明白体育的竞争性。体育过程中除了享受胜利的喜悦,也要面对失败的勇气。每一个在体育竞技的孩子,都会经历失败、都会遇到困难。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会在孩子们失落的时候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去努力拼搏,去迎接下一次的胜利。
3. 害怕吃苦问题
正因为独生子女是家庭的核心,而现代家庭里很少会有体力劳动,家长们又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甚至让孩子的吃饭穿衣都在家长们包揽的范围内。结果导致当前中学生怕吃苦、怕累的心理明显。而体育教学不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诶鄣墓程。体育课上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能够让学生在开心的运动中很好地参与劳累的活动。体育课既强健了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教育了中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4. 孤僻问题
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们缺少与兄弟姐们之间的交流,从小都是和长辈交流。缺少与手足的打闹、玩耍,使他们很多时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不懂得如何与同龄人交流。往往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体育除了是个人性的,也是集体性的。在集体体育活动中,促进中学生学会如何与同学交流,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让中学生们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在嬉笑开怀的团队体育活动中,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集体。
5. 自私自利问题
很多家长在平常的生活中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很多孩子却不认为这是家长们的关爱,而把家长们这些默默的付出当作自己应得的。这也造成了当前中学生自私自利的问题,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也不愿意为他人付出。团队体育竞技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默默付出的过程,只有每个人都无私地奉献自己的那份力量才能够赢取最后的胜利,享受那份属于赢家的荣誉。在体育教育中,中学生会很好的明白团结友爱、默默奉献的精神。
上述心理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中,非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中这些心理问题也广泛存在着。良好的体育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这类心理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当前教育环境中,通过体育教育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六、如何培养积极的心理因素
1. 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需要是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中学生是对于体育学习的动机可分为:①对体育活动的好奇心和体育运动的兴趣;②荣誉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老师表扬或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③明白通过体育活动可以让人健美、健康、强壮;④从体育活动中或得快乐感;⑤把体育当成未来职业方向。
由于中学生体育需要的不同,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也不同。中学生的年龄段的叛逆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也有着变化起伏。此时,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对体育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动机。
2. 提高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好动对体育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然而中学生对有体育活动的兴趣广泛而不稳定。正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挖掘中学生特长培养中学生专项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兴趣坚定、深厚。老师通过启发引导使中学生自发学习体育,在体育学习中感到快乐而不是困难和痛苦。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自觉学习并且建立求知欲望,做好与学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愿意练、愿意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鼓励学习,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在赞扬的同时也要指出中学生的不足,使学生学会自我监督,在改正错误的同时获得快乐。让学生养成积极、自发的学习态度。
3. 注意中学生的感情与意志
中学学生在体育活动与竞赛中感情表现较为明显,老师做好疏导与引导工作,让学生感情稳定。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学生意志力培养的重要时期老师应当适当监护和帮助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挫折、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决果断的优秀品质。
4. 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