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到小学实践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到小学实践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从报名参与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始,我就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为了这次期盼已久的实践,就算再苦再累我都要坚持。现在实践结束了,整个实践的过程中,虽然有时我觉得自己做得不是很优秀,但我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满意的。
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是真正投入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所以,实践团组织为让大家做好思想方面的准备,从模拟阶段开始就对队员们严格要求,并对纪律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由于我是被分配到调研小组,其工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当地的一些教育情况,这是这次实践活动其中的一大项目。要进行调研,光靠我们调研组的几名成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大家每一名实践队员的帮忙。由于在惠城那边是由我来负责这里的调研工作,我尽量根据大家各自工作之余的时间来安排调研的人员。七月的天气烈日炎炎,大家都是浸泡在汗水中工作的,但大家还是任劳任怨。我想,大家的努力是我们模拟调研能够取得成功的一大因素。当然,团长的调配以及之前的模拟调研都使我们工作起来又减少了许多的麻烦。还有就是大家的积极服从安排很大的促进了这次的调研成功。所以说,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了纪律,就如一盘散沙没有了水,怎样都捏不成一团泥。
就这样,模拟阶段严格的团队纪律制度让我们从思想上做好了吃苦耐劳的准备,为真正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打好思想基础。
历经一周的模拟社会实践之后才开始我们真正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铁定的纪律是团长们组织领导好所有成员的坚强后盾,所有纪律中强调最多的是要与团队集体活动,严禁单独行动并且要注意形象。从头到尾,他们给大家灌输这种大局观念,渐渐地让我们形成了强烈的意识。毋庸置疑,这给我们真正的署期社会实践活动做好了思想的准备。
工作开展之后,我们赴惠来实践服务团的惠城小分队主要的工作职责有:项目调研和义教活动。为了能使大家参与到每个活动中,团长在每天晚上的小会议后总是重新安排人员的工作,让大家都能尽可能的参加各项工作,得到不同方面的锻炼,提高全方面的能力。
义教活动,是我们小分队本次活动的主要工作之一。由于大家都是第一次踏上讲台为小朋友们授课,经验不足让我们显得捉襟见肘。一是不知怎么办。于是我们只能通过花多一点时间在备课上来弥补我们经验的不足。但是时间也就只能在休息时间中争取了。于是这个星期里在深夜依然有同学在积极努力的备课。除了经验不足,另外一个难题是我们每次的授课对象都在变动,因为我们是上的补习班,班上的同学年龄大小不一,学的进度参差不齐,这更是给我们备课增加了不少难度。所以,平时的那种系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可能适用了。由此,我们只能确定每次上课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来进行备课。就这样,每次上课都让我们积累不同的经验。到了后面两天,经验积累多了,我们在备课上所消耗的精力和时间也就慢慢减少了。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当我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台下的所有的渴望的眼睛都望着我,脸上流露出开心的笑容,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我心里久久震撼不静,备课时所有的疲倦和抱怨也便烟消云散了。是孩子们的活泼可爱让我忘记了辛劳疲惫,是孩子们的天真好学让我克服重重障碍,也是孩子们对我的尊重让我意识到我的存在。
虽然,我们不能给孩子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灌输许多的知识,不能真正的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但是只要我们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便足够了。经过社会实践之后才知道,原来我们这样的付出也能给孩子们带去爱心和希望。爱,平凡而不平庸,有了爱就会有希望,我们的不经意的爱心就带给了小朋友对学习对大学的期望。
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除了义教活动,我们小分队开展的另外一个主要的活动是社会调研活动。为了考察当地的教育设施情况和当地居民们的卫生基本情况,将有用的信息总结出来,我们结合这些当今比较关注的话题,对当地的居民进行了社会调查。我们主要的调查方式是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和当面问询。说实话,在烈日和当地居民不解的眼光底下完成每份调查问卷那可不是容易的事,加上语言上十分的不通,有时候解释起来,真的是越说越乱,难上加难。苦苦在路边徘徊,有时足够的耐心和不断的讲解才能换来路人的配合调查。
也许,我们调查出来的结果不一定会全面或代表大众的意思,但我们多少能够将其中有用的信息归纳总结起来。希望这些信息能对目前的情况有所帮助,有所改善。这算是我们大学生能够为当地居民所带去的微薄力量。
仅有七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转眼间就结束了,时间虽然很短,但我却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而其中的许多知识是在书本上不能学习而得到的。另外最重要的收获,便是我在很短的时间内种下了这么多份长久的友谊,大家在这段时间里互相帮助互相照顾,那种温馨的场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大家一起吃苦,一起享受快乐,一起笑,一起挨批,可以这么说,整个实践活动让我满载而归。
极其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不仅充实了我的暑假,而且让我提前接触社会,学习到许许多多除了书本之外的知识。不会忘记大家围着圈一起在星空下开会分享心情,不会忘记大家一起在走廊上端着饭盒狼吞虎咽,更不会忘记教室里那一张张可爱的脸庞。这段时光会镌刻在我心里,直到永远,永远……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真的让我们学到很多很多,在这里我们学到了一些平时学不到的东西,虽然时间很短,实践也结束了,但这段日子是那样的快乐,相信我会一直想念这段时光到永远。
社会实践,让我们青春的梦想展翅飞翔。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心得
2024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2024初中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模板
社会实践报心得体会
2024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初中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心得范文500字
文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摄影专业寒假社会实践心得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心得
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心得范文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心得感想
暑假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大学生到小学实践的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网络;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041-02
小学综合实践课是新课改带来的特色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有着比传统课程更为广阔的创新天地。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办学特色和学生的接受度,自主地安排综合实践课内容。从学生的成长来看,小学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学生的兴趣培养、爱心培养、观察能力培养等都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一些确定性的部分。在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小学综合实践课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充分借助现代网络的优势,科学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方案,使小学生真正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让学生在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与社会环境相融,并通过对社会考察与实践的参与,全面提升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与动手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
1 借助网络与多媒体做好综合实践课的准备工作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开展得成功,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助力,必须要有恰当的内容,不仅要接近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还要是学校的条件、教师的水平所能够完成的。作为一门新课程,平度市城关常州路小学并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而网络的发达正好可以为教师开展综合实践课的选题提供更多选择。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寻找那些小学生可能正关注,能够引起他们共鸣的课题。现代网络的发达使教师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社会方方面面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特别是那些与小学生的成长、健康2024的新闻事件,这些内容都为综合实践课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完善、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以保障小学综合实践课的顺利开展。提前制定活动预案,可以使综合实践课有章可循。通过对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工作、活动时间安排、活动实施过程以及活动评价等各个方面的提前判断,可以使综合实践课上得更有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作为学生所了解的活动预案,使学生对整个综合实践课有所了解,有助于他们开动脑筋,在活动课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整个活动,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活动方案像课件那样制作出来,不仅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而且可以发给其他教师和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使综合实践方案更加完善。
2 借助网络与多媒体保障综合实践课的实践过程
有一个好的方案还需要有好的过程,才能真正把小学综合实践课开展好。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做好实践活动的记录。综合实践课是希望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到活动带来的乐趣,探究新的学习方法,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的玩性重,容易出现玩起来有兴趣,过程很热闹,事后却只能说出玩的项目,得不到什么心得体会,使综合实践课的效果大打折扣。现在的综合实践课,大多采取分组进行方法。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的好处是明显的。一方面,每个学生都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可以使他们在实践课的进程中更加集中精力,也更加注意条理性。甚至可以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进行综合实践课。如此一来,综合实践课给学生带来的印象无疑将非常深刻,进而提高学生从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体验活动乐趣的程度。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个小组的成员,小学生为了自己小组取得更好的成绩,自然而然地会将自己的感受讲出来,将自己的记录拿出来,使小组的记录更加充实。而这个时候,多媒体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几个小组成员共同将他们的记录2024在一起,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成为一个类似于小课件的东西,可以让他们自己看到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也可以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出更好的安排。有了这样的一个小结,可以使综合实践活动始终围绕预定活动方案进行,无论是探究、讨论还是操作、制作等各个环节,都不至于出现偏差。通过借助网络多媒体,不仅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注重过程的习惯,更可以使学生从综合实践课中学会总结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新方法的探究、对问题的发现、对问题的解决思考,才有了更加翔实的基础。这样的综合实践课,会更加具有小小科学实践的样子,也有利于小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
3 借助网络与多媒体做好综合实践课的总结提高
小学生好动、忘性大,如果没有及时的总结,很容易出现只是做一场游戏玩个热闹的情形,因此,做好综合实践课的总结提高十分重要。综合实践课的总结是双方面的,既有学生对活动的感悟、对活动进行过程中各种所思所想的探讨,也有教师对整个活动开展情况的总结,还有对不同组别间的竞争的总结。要在综合实践课的总结中善于借助网络多媒体。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整个活动的情况和各个组之间的活动过程进等对比,制作成课件,再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使学生对别人的表现、自己的表现以及整个活动的理想状况有更清楚的了解,进而想想下次的综合实践课自己应该怎么样表现。综合实践课的总结课件应该包括各个组开展综合实践的整体情况、存在的问题、值得表扬的地方,使学生对自己做得好与做得不好的地方一目了然。更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制作同一个选题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实现的理想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的学生自己对本组的综合实践过程与成果进行演讲,从而锻炼学生总结和演讲能力,特别是锻炼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组的综合实践课件,对自己组的特点与优点进行提炼,并且每次总结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演讲。这样一来,不仅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组里的重要角色,也觉得自己得到了别人的认同。长久坚持下来,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对综合实践的课的兴趣也会更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园内部网,将综合实践课的2024课件与视频发送给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让家长支持并参与到学生综合实践课程中来,让其他教师从中得到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践课开展水平。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可以更多借助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从做好准备工作、保障实施过程、做好总结提高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综合实践课开展水平,真正使综合实践课能够成为小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和团结协作的场所,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沈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培训资源库[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大学生到小学实践的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小学互惠合作;绘本阅读;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党〔2024〕41号文《中共教育部党组2024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基本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强调要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1]。目前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包含了心理讲座、游戏、情景剧等各项活动,但创新性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较低,缺乏连续性和深度。学生可能一时有所感触和体会,但较难产生深刻的、持续性的效果。总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要,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化、多样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有所创新。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经,它可以使人明智、聪慧,陶冶人的情操。有研究表明,阅读对缓解个体焦虑、抑郁情绪,促进自我和谐、心理健康的形成,获得一定社会支持有积极作用[2][3]。鉴于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笔者尝试探索一种大学生与小学生一起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即以绘本阅读为切入点,采用互动式分享阅读的方式,以大学—小学互惠合作的实践教育模式,实现师范生心理健康和教师综合素养的发展,同时促进小学生阅读兴趣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
一、教育模式:大学—小学互惠合作模式
实现教育部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要求,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应该热爱基础教育事业,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能认识教育活动本质,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够掌握小学生发展阶段特点和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拥有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较好地组织、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高校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现状以及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这里大学—小学互惠合作模式,就是建立大学与小学的合作共同体。在教育愈加开放,也更加注重实践的今天,学校要善用社会资源,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实践场所,学校的教育要能在社会里实现,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实。因此,学校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未来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将要为人师表的高校师范生,不管心理素养还是能力上,他们都需要一定的实践机会。大学与小学合作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策略,是当前教师教育变革的重要主题。走近真实的小学教育场域中,回到教育实践本身,促进大学与小学的共同发展,在真实情境中实现小学教师的发展,实现基于实践的理论建构是大学永恒的职责与追求,如此也才能真正理解实践、解释实践、为实践服务[4]。本研究中指导教师将培训并指导师范生如何进行绘本教学,培训合格的学生定期到定点小学进行绘本阅读教学实践,寒暑假也会给当地社区适龄儿童讲绘本。如此,师范生获得了真正站上讲台进行教育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机会,小学生也能进行更多更丰富的阅读活动,形成了大学生与小学生共同成长模式。整个过程中,每个师范生将经历四个程序:被指导-体验-再被指导-反思。即在师范生进行绘本教学实践前,指导老师会组织进行集体备课、讨论,师范生在班级进行教学时老师随班指导,并在每一次课结束后进行个人反思及集体交流并总结经验,之后教师再进行指导形成机制,如此,使师范生在心理素养和能力上获得持续、深刻的提升。
二、理论基础
(一)阅读疗法
“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阅读疗法通过有选择的读物来辅助医学心理疾病的治疗或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体的问题。它以叙事理论、认同理论和认知治疗理论为基础来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既可以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能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成长[2]。基于阅读疗法的理论指导,在绘本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先甄选出优秀的绘本,然后和师范生一起进行赏析、探讨和交流,领悟其蕴含的积极心理,如此,对绘本的阅读达到多元而深度的认识。之后师范生又到小学中进行实践,再一次感受绘本的魅力,促进绘本对自己的积极影响的内化。
(二)互动式分享阅读
绘本是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它是图和文的结合,通过图和文相互交织、相互补充来完成故事的讲述。绘本兼备图画之美和文字之魅,同时它又涉及多元的主题。它是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读物。互动式分享阅读指成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有童趣、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读物,双方就书中的内容开展互动式讨论,共同分享阅读的体会,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以复述、表演、绘画等多种形式表达阅读的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成人不止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更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一个倾听者、分享者,孩子的任何感悟、任何感想都应该得到积极关注和引导[5]。在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的培训中,我们指导其与小学生运用互动式分享阅读的方式进行绘本阅读。它是一种利用绘本进行多元教学的立体式阅读方法,运用绘本进行与绘本内容相关概念和事物延伸的活动,是多元智能与绘本教学的结合,充分挖掘绘本教育价值,让绘本阅读显得更加生动丰满。对师范生和小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积极的阅读体验。
三、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方案
提升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方案分为五个步骤,如图1。这五个步骤中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体验,还有个人反思,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可持续的心理育人模式。
(一)甄选适合的阅读材料
指导老师提供一系列的阅读资源,如纸质绘本与书籍以及大量的电子绘本,同时还督促学生去学校图书馆、省市图书馆和书店等阅读儿童文学书籍,有自己喜欢的或是认为好的书籍可以2024给社团。指导老师会通过全面考虑绘本的图文内容、儿童理论上认知发展特点及儿童的现实状况及需求,最终甄选出优秀的带读书籍,以使带读更具有针对性。
(二)培训学员
学员的招募、培训、实践等都有完善的流程可遵循,在参与带读之前,指导老师会对新手们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第一,讲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育人观,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观察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以及儿童发展及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方式方法;第二,介绍什么是儿童视角,什么是绘本以及绘本的结构;第三,辨析错误的阅读观,讲授如何带孩子一起阅读,即互动式分享阅读方式等等。
(三)去定点学校或社区给小学生带读绘本
培训合格的学生带着绘本阅读课去定点学校,每班每周一次课,以小组带读或整班带读方式进行,运用互动式分享阅读方式、苏格拉底式哲学提问等方式进行。学生的带读初期会有指导老师旁听,事后进行督导。寒暑假,师范生们也会给所在社区儿童或自己的弟弟妹妹读绘本。
(四)交流带读中的困惑,总结带读技巧,并集体备课,准备下周的带读
每周固定时间指导老师开展绘本带读沙龙,所有学员聚集在一起,交流各自的带读情况,探讨带读中的问题,比如学员们会谈到,自己带读时觉得很紧张怎么办?自己带读时总会有很多时间剩余怎么办?某小朋友比较内向,不愿表达或比较外向,攻击性强怎么办?某小朋友阅读时总是很着急,不愿意听别人说怎么办?……指导老师和其他学员会一起交流探讨,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就自身感受分享好的建议和技巧。同时,沙龙的下半场,学员可就下周要带读的绘本进行探讨。由某一学员带领大家一起欣赏绘本,然后再示范自身会怎么给小学生带,其他社员也会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有时会谈到自己身上的小经历。对于带读,我们提倡营造自由、尊重的氛围;同样地,对于沙龙氛围,我们也始终坚持自由、尊重、互帮互助、一起进步的原则。
(五)整理带读手记,运营微信公众号
每次带读结束,师范生们将自己的带读日志整理好,并发到微信公众号,以供更多群体阅读。在这种梳理过程中,师范生们不仅能积累带读经验,也是自我调节的过程。其他同学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多元化学习方式下,也将受益良多。图1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流程
四、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对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
(一)多元的绘本故事带给师范生丰富的心理体验,助益其身心健康
如绘本作家彭懿所说,不仅仅儿童可以读绘本,成人也可以读。一本好的绘本,不同的年龄可以读出不同的体会[6]。如读《阿秋和阿弧》时,可能会被故事中玩具小狐狸和小女孩之间的友情感动到哽咽;《猜猜我有多爱你》也令大部分学生读来如春风拂过,清新而温暖,久久不能忘怀;再如读《风中的树叶》时,学生在带读之前,自身先走进秋天,拾捡各种落叶,剪贴各种作品,绘本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还有读《菲菲生气了》时,学生的情绪都跟着故事里菲菲的情绪也上下波动,最后又也跟着菲菲一起平静了下来,享受着一家人又在一起的生活。研究显示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自我和谐有积极影响,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在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中所挑选的这些绘本故事涉及到道德感、美感、情绪管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自我调节等各种心理模块,有些是师范生们经历过的,又或者未曾体验过,或是渴望经历的,现在读来都对人生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积极的认识,对身心健康助益良多。
(二)师范生更加热爱阅读,充实快乐
要使小学生爱上阅读,自身先要热爱阅读。而在享受了阅读的魅力和乐趣之后,师范生变得愈加热爱阅读,且种种阅读活动,使师范生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实快乐。有学期总结时师范生表示,“在团队里虽有辛劳有疑惑,但更多的是意想不到的快乐和美好,回忆起来都觉得感动。”
(三)师范生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认同,更有自信和前进的动力
师范生们在校期间要考教师资格证,毕业时将参加各种教师招聘考试,才能走上基础教育的岗位,而学生们一开始比较茫然,也有些焦虑,无从下手。在绘本带读的实践中,这丰富的绘本带读实践,能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与小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师范生对自身职业也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良好的职业认同,这有利于他们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积极追求健康的人生。有学员表示:“入学以来自己一直在为今后成为一名老师做准备,学习各种技能、理论知识,然而当真正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这些真的会有用吗?所以我很庆幸在校期间,能够有机会去学校带读,真情实景的锻炼了我的教学能力。也让我站上讲台时的我越来越自信而从容。”
(四)在探讨和理解儿童的心理行为过程中,师范生不断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
面对绘本故事或是现实中儿童的行为,在教师指导和集体探讨中通常会做一定的剖析。比如《大卫,不可以》中,大卫时常破坏规矩,把家里搞得一团糟。这其实是所有小孩都渴望的,所有小孩都希望能随心所欲的玩,同样,我们自身也不例外。在探讨这一绘本时,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经验,这是就自我认识和接纳的过程。
(五)提升了师范生合作、探究、社会参与和奉献的意识与能力
每一次的带读活动,从带读设计到带读实践到反思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包括绘本剧等一些拓展活动一定都是学员们的共同努力。有学员表示:“在作为社长的这一年中,绘本剧《小黑鱼》是我第一次组织的活动。这期间,改剧本、排练、选服装,这一系列的过程,让我从中提升了组织能力。我需要召集成员扮演角色、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也让我提升了合作能力。”教育心理学指出,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进入小学带小学生阅读绘本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即使遇到刮风下雨,学生们也都按时到达,而小朋友的每一点进步都让他们雀跃不已,这是师范生良好地社会参与和奉献意识的体现。(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注意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得到一定提升有研究表明,互动式分享阅读能提高小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阅读兴趣,且对其阅读和口头表达有积极影响[7]。应试教育下,孩子们课堂上被不断地灌输知识,课后作业负担沉重,他们作为孩子应有的天真无邪和灵活聪慧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气氛中,师范生和儿童不以学习为外显目的,共同观察、探讨和分享一本图画书的方式有利于使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得到良好的发展。
五、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重视的话题。因此,在职前教育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真正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为载体的心理育人模式结合了师范生的实际特点和培养需求,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从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两个角度切入,与小学互惠合作,通过有深度和浸润式的活动,既提升了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做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2024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党〔2024〕41号.
[2]肖燕秋,姚仁斌.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70-672.
[3]高文凤,宫梅玲,王连云,等.50名大学生阅读治疗前后SCL-90评定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6):418-420.
[4]刘秀江,张琦.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现象学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03):16-19.
[5]吴念阳.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跟着儿童心理学家读绘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
大学生到小学实践的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师教育改革
一、陶行知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所处的时代,教育面临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师资匮乏、学生入学率极低;另一方面师范教育落后,师范生理论学习与实践严重分离。他用“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来形象地比喻中国当时教育的状况。陶行知早年受到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杜威等人的影响,后来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1925年,他在一次演讲中明确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思想。1927年,陶行知建立了晓庄师范,同时确立了“教学做合一”的校训。陶行知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1]”“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2]”因此,教学做是统一的,而且应当以“做”为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3]。他还强调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是一个“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的探究创造过程”[4]。他认为学习如同游泳,只有真正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强调“教学做合一”才能使师范生的学习以教育实践为中心,从而真正具备教学、管理的能力。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陶行知师范教育改革中的具体表现
陶行知批判了传统师范教育中先学习理论后安排实习的做法,主张“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同时并进,学生要在实践中掌握教学技能,运用理论知识”[5]。
(一)设置课程,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认为,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很少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很少让学生亲身实践,导致学校总是培养书呆子。他提出应设置来源于生活的以“做”为中心的课程。陶行知把师范教育的课程分为5类:“中心学校活动教学做、中心学校行政教学做、分任院务教学做、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6]中心学校活动教学做是指各门科目如国语、自然的教学做,中心学校的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领悟教学方法;中心学校行政教学做是指学生担任中心学校的行政和教务人员,负责整理校舍、卫生管理、教务管理等;院务教学做即学生承担师范学校第一院的大小事务。如洒扫、烹饪、会计等,体现课程设置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要求学生参与农业、手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产劳动能力;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内容丰富多彩。如村庄自治、民众教育、乡村生活调查等,旨在为民众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7]。可见,师范教育的所有课程均来源于生活,一切教学活动均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对师范学校的学生这样2024:“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8]
(二)建立中心校,实现有学有教
陶行知主张实行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的一体化训练,因此他开创性地建立了师范教育的首脑———中心学校。他认为中心学校应该是师范学校的中心,而传统的师范学校把中心学校称作“附属”学校,视它为附属品,颠倒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彼此的关系。这样的教育是将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分为两件事,是在笼子里培养教师。他认为“师范学校既以中心学校为中心,那么有什么样的中心学校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师范学校:有幼稚园为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幼稚师范;有小学为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初级师范;有中学或师范为中心学校,就可以办高等师范或师范大学;有各种职业机关或学校做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各种职业师范”[9]。因此,中心学校要成为“训练师资的中心”,“师范学校的使命,是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10]。晓庄师范将以前的“附属小学”改为“中心小学”,学生要去中心小学实际锻炼。每一位学生在师范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要制订详细的实践计划,在实践中他们一方面锻炼了实际教学、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学会了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学生在实践结束之后提交实践报告,回校之后根据自己暴露出来的缺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能力的甚至可以开创更广阔的教育天地。“师范毕业生掌握了中心学校的办学,就可以去别的地方办一所新的学校,初级中学程度的人学习之后可以去当高小的教师,大学程度的学习之后可以去办初级师范或者县立师范”[11]。
(三)采用艺友制,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
陶行知从木匠、裁缝、漆匠等行业所采用的师傅带徒弟式的艺徒制培养方式中受到启发,将其改造后运用到师范教育中,称为“艺友制”。他提出:“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12]他认为,学做教师有两种途径:从师和访友,跟随朋友练习比从师更自然亲切、更有效力,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13]。艺友制的实施体现的正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他认为“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14]。陶行知先生以中心小学为基地,采用“艺友制”方法培养小学教师。优秀的小学老师带领几个学生作徒弟,参与小学各项活动,以朋友之道传授各项教师技能。艺友的学习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并且在每一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第一阶段为学生角色,艺友在小学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小学的所有活动。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为艺友传授教育方法和技巧。艺友每天除了练习基本技能外,还要撰写观察记录和心得。第二阶段是助教角色,艺友辅助小学教师主持活动,甚至可以独立主持部分活动。第三阶段是教师角色,艺友独立主持小学里的各项活动。往往在一年半至两年之后,他们就可以真正担任小学老师了。陶行知在当时采用“艺友制”方法培养了一批乡村教师,他们与一般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一样具有“看护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儿童的伴侣、乡村妇女运动之导师的素质”[15],甚至在实践能力方面往往更胜一筹。
三、“教学做合一”视野下的高校教师教育改革启示
我国长期以来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突出,我们往往仅重视课堂理论学习,而忽视具体情境中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理论学习脱离实践。教师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实践型人才,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师范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实践,学习和实践不可分割,融为一体,这对于高校教师教育改革很有借鉴意义。江苏省T学院是一所以师范教育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没有10个专业培养师范生,其中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最具特色。该专业紧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能够准确把握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精华,勇于探索和改革,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做合一”
江苏省T学院小学教育专业采用“综合培养、分科提高、强化实践”的培养模式。“综合培养、分科提高”通过“2+2”分段教学体现,“强化实践”通过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来体现。“2+2”分段教学,即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的学习,通过综合培养逐步具备宽厚知识基础,能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大学三年级开始,学生依据个人意愿选择不同的学科方向(语文、数学等),开展为期两年的以方向课程为主的学习。“分科提高”从现实出发,既满足了学生具体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就业对某一特定学科的需求。小学教育专业建立起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综合实践构成。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与基础教育接轨,4年全程,然后分段:一、二年级训练基本功,同时通过初步开展实践活动来认识小学;三年级进行跟岗见习,观察、了解教育对象,熟悉教学环节和教育管理方法;四年级开展教育实习、科研训练,培养教学反思能力。课程实践包括课程实验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教学包括开设音乐、美术、书法、口语表达等技能类课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现为教育教学理论性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主动性、研究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实践能力;课程实践活动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模拟授课、说课等。专业实习包括微格训练、“4+1”跟岗见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四种形式。“4+1”跟岗见习,即大学三年级从第一学期开始,每周安排4天在学校进行专业教育课程的学习,1天去小学进行见习,每周见习都有具体的见习任务,时间一直持续到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后期。跟岗见习结束后,安排为期6周的教育实习,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管理班级,在实际情景中教学、管理的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四下学期安排8周的毕业实习,学生通过第二次实习进一步提升小学教师的实践素质。综合实践包括科研训练、技能大赛、社会调查与实践等,强调将教育基本功的训练与比赛、考核、展示、社会实践等紧密联系,以赛促训、以考促练。
(二)实行“4+1”跟岗见习,加强与小学联合办学
陶行知先生积极推行“以中心校为基地”的培养模式,把中小学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场所。江苏省T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专业实践”这一板块是体系的核心,而“专业实践”中独具特色的“4+1”跟岗见习模式正是体现了陶行知先生“以中心校为基地”的培养模式。“4+1”跟岗见习模式的形成既源自于前期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4+1”跟岗见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三上学期,学生通过参观、访问,了解小学的历史人文环境和办学特色;通过近距离接触小学生,了解小学生在校的行为,分析小学生的心理;通过观摩记录课堂,熟悉教材和上课流程。第二阶段为大三下学期,学生担任小学助教,辅助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逐渐形成一定的教学和管理能力。通过“4+1”跟岗见习工作的开展,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同时进行,真正做到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去体会、理解教育理论。可见,“4+1”跟岗见习模式与陶行知先生师范教育改革中倡导的边实践边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教学技能、运用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见习生来讲,在近一年的见习中通过与小学生接触和交流,他们逐渐了解和喜欢上了儿童,更加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由于职前对小学的充分了解和思考,他们在真正进入小学校时更加自信和热情。对见习小学来说,学生每周进入小学,为学校输入了新鲜血液,活跃了校园氛围,他们的参与也弥补了小学某些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对见习小学指导教师来说,让见习生去听课,也是一面镜子,能帮助教师发现不足;为见习生准备公开课,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带着见习生集体备课,是一个共同成长的机会,能够带动教师的积极性;给学生教学指导,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年轻见习生的到来增添了校园的活力,还可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对高校教师来说,指导学生见习可以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跟岗见习要求专业指导教师全程跟随,每周固定1天在小学,全天观摩小学的教育活动或参加教研活动。通过这种形式,专业教师亲临教学一线,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备课,带着案例来上课,既有利于改革教学方法,也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
大学生到小学实践的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在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研究者们认为教师等同于医生、律师、会计师一样,是一种具有特殊技能需要特别培养的专业。教师是把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的关键人物,因为再好的课程理念如果无法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就不会给学生带来现实的影响,改革的初衷与愿望也就无法达成,可以说“课程即教师”,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共识,相应地,教师教育研究也成为近年来教育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和具有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今后的社会工作主要是是传授和传播相关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更多的是以身教重于言教和标准化示范去教育、影响学生和他人,促使他们在身体、心理、精神上受益。体育教育专业无论是从体育的角度,还是从教师教育的层面,注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长期以来,我们的职前体育教师教育重理论阐述,轻教育现场实习经历。对体教专业学生的培养往往脱离于教师的实践现场,学生学习诸多的体育理论、教育理论以及运动训练、人体科学知识,但一旦面临真实的教育情境时却往往不知所措,以致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常常感到很难适应丰富、多变的教育现场。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认识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没有把体育教师教育看成是“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智能”与“教育专业智能”的统一,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双专业的整合。
那么如何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以此为突破口革新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无疑是体育教育专业适应时代需求的革新路径。体育教师除应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与专业实践智慧。而这些专业技能和实践智慧的培养需要在由高校与中小学构成的共同体这个大实践环境中,经过各种训练,才能完成。传统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职前体育教师教育的要求,构建“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必然。
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核心概念
无论是中国先哲孔子,还是西方先知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对教育“实践”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实用主义代表人物英国的培根、美国的杜威等更是强调实践在“经验知识”形成中的作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思想,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全程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
“全程式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践育人”。全程实践教学,“实践”显然是其核心概念。任何教学实践活动都应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行为过程,否则只能称之为“活动”或者“行为”,而不能称之为“实践”。因此“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践育人”,构建了“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从广义上说,“理”即学校,“实”即社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即学校和社会相结合:“实践育人”则践行“学习知识和技能”与“修炼品德和能力”互相促进,紧密融合。“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环节,而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实践过程。它是将教育教学实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具体到体育教师教育来说,贯彻“全程实践”的理念,即是要将实践教学工作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学习过程,同时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整个流程,使其呈现出全程化、多场所、多样化、“双导师”的培养体系特点,这将使全程实践教学中的“实践”达到实质性的实践层面,而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模仿性活动或重复性行动层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场所里不再是一个“观察者”或“听做者”,而是真正从事大量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实践者”,从而切实锻炼和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特征
双专业性目标。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一般综合大学不同,它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同时具备双重规格:一是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素养好教师职业技能。传统的教师教育目标,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知识,特别强调体育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教学的基本技能,这个方向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新时代的专业教师,培训教师必须有本体性的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有条件的知识(教育专业知识)。
然而,这两种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形成教师的主要化素质,也不能带来教师职业化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这两种专业知识还必须由实践性知识来进行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因此,运动技能不能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所在,还应以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作为基点,做到“会讲,会做,会教,会纠错”。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充当着这种整合的角色和实践性中介的角色。这种整合的过程是长期的,贯穿始终,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终生学习、终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场所体验。全程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教育实践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情境体验与反思,感悟新时期教育的魅力与责任;通过参与全面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现阶段感悟与全程体验结合、教育理论学习与中小学实际结合的活动目标。另一方面,该模式将学生放置于实践中,直接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相接触,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师的工作,了解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及基础教育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师德教育,使学生热爱教师职业,坚定从教的决心和信心。
“双导师”培养。“双导师”是指师范学院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同时在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聘请优秀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专业导师与中小学指导教师(称“指导教师”)分工协作,培养和引导体教专业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全过程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中,专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品德发展和专业能力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状况,指导学生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帮助。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和帮助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与技巧: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帮助学生获得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课堂组织、班队工作、学校管理、课程开发、教育科研等职业能力。通过“双导师制”的培养,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四年时间中得到全面、系统的指导和训练,其综合能力与整体素质得到整体提升,最终实现与中小学教师职业“无缝对接”。
全程化过程。教师教育应重视“养成”。养成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长期性”,这意味着养成教育一定要“经历过程”,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养成教育有一个“外化一内化一外化”的逻辑过程,教育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都首先是认知,其次是内化,再次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实践的长期性。因此,从体育教师“双专业性”的养成时间及过程来看,体育教师培养不像工业产品那样一次成型,其培养和修炼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环节,理应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实践过程,是一个四年一贯、连续不断的养成教育过程。
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构架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实践技能、创新性和创造能力进行系统培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六大模块(入学教育模块、课程内的教学技能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实习模块、论文设计模块、课外活动技能模块)(图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实践内容落实到1~8个学期的每门课程,在不同学期的不同课程教学中侧重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并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目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开放式的、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师基本素养”和“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行业适应性。
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从单一走向综合,从简单到复杂。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四年的本科实践教学,突出构建并完善体育教育专业主体结构体系,注重有机协调联、相互交叉,并注重维持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的连续性,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实跋教学的效果。
课程内实践。通过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质测量与评价等专业实用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各专项理论与术科课程的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从师技能和专项技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加强教学能力、裁判能力、体育活动组织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健身方法指导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课堂教学实习、编写体育教学教案、制定比赛的组织策划方案等。
通过学校体育学和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和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学校体育的需求,从不同角度增设说课、讲课的内容。同时把教育见习、观摩、调研等列入计划,使学生在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对基础教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了解。
裁判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两学期各一周。通过实习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丰富各项运动的竞赛知识,更深刻的了解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各运动项目的组织、编排、裁判方法等实际运用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精神,为未来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进行,集中8周,采用以实习基地为主的集中实习、相对集中实习和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是深入中学,进行实战学习,体验教师工作,把所学知识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加以运用,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对社会和就业有更深刻的了解。实习基地以南京市内为依托,与市、区体育教研室等相关部门及中小学建立紧密的长期协作关系,成立挂牌基地:同时根据专业建设需求,将实践基地建设拓展到郊区、县及健身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按照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纲的要求,完成规定的时数和内容。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共同对实习生进行考核、评定成绩。
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四学年的两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是对体育教育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选题、教师指导、教师评阅、学生答辩等各环节中结合实践能力的运用和培养,确定具体的管理程序与要求,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以确保毕业设计更好地体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课程外实践。从培养和强化学生运用本专业所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出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期学生在实践中磨练与提高基本技能。与学校团委、工会建立联系,在校内、院内的各项运动的比赛中,结合专项教学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活动、比赛的组织、裁判等体育工作;在第二课堂与学院学办、学生支部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会、团总支组织学生建立武术、排球、足球、散打、跆拳道、健美操等各种运动项目协会、社团、俱乐部、体育辅导站等,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见习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指导和实践能力。
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
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应包括体验层、实验层、践行层和研究层四个阶段。四个阶段贯穿8个学期,由外向内、层层递进,将情感养成、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以集中的、显性的课外、校外实践为主要特征,课内、校内打基础,课外、校外显成效。
体验层。体验是指通过对事物的直观感受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在教师教育基础课程(以及教师教育文化系列活动中,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参观考察、交流共享、听课访谈等方式感悟、体验中小学体育教育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角色。
实验层。中小学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在具体的中小学教育情境中进行。体教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在大学度过学习生活的,他们在此期间可以获得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必备的教育、心理和学科等知识素养,但是他们缺乏中小学教育现场的训练与实践学习。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开展中学教育模拟练习,也就是实验层面的教育实践课程。通过模拟中小学教育现场和教育活动,将中小学教育活动场景搬到大学课堂,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得到训练,其技能、素养也得到提升。其次是加大见习和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到中小学上课,积累教学经验。
践行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发展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学生通过教育实践,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教育,提升自身教育素质。培养教师必须要有现场观摩和练习环节。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最终要通过实践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主要是通过教育实习来进行的。教育实习是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实践中学做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培养教师职业素质。
研究层。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者的研究与思考是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实践更有效的必要条件。培养体育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四个层面的实践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总之,四个层面的实践学习活动之间相互影响,它们之间不是先后递进的直线关系,而是构成一个立体交错的实践课程系统,贯穿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教育学习的全过程。
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的专业发展历程表明体育教育的实践教学已从单一走向综合、从直觉走向理性、从零散走向系统。全程实践教学模式使体育教育的场所从高校拓展到了中小学,其“多场所”(既有高校又有中小学)、“双导师”(既有高校教师指导,又有中小学教师指导)的培养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在大实践环境中顺利完成从“预备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同时还能够促进中小学在职教师与高校教师的共同专业成长,从而有效地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全程实践教学必然是今后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育师资为己任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与发展创建适合本校推行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加强来华留学生入学前教育,促进留学生管理的整体性 吴苗露
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各个高校在招生宣传方面把握机会主动出击,凭借我国高等教育在海外的宣传和影响力,不断吸引海外渴望学习汉语的人才。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高校更加侧重留学生的招生工作,把留学生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而忽视了留学生入学后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留学生的管理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学校整体教育管理体系,也因留学生事务的复杂性,多数高校将留学生务与国内学生区别对待,造成留学生入学之后无法快速适应来到中国后的学习和生活,在各个方面都会面临大大小小的新问题,由此引发的事故也不断增多,针对此问题,许多留学生管理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留学生入学之后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但也有不少留管人员意识到加强留学生的入学前教育,对于留学生入学后的日常管理工作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新疆大学现有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50多名在读留学生。其中80%的生源来自俄罗斯、中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所以留学生使用语言主要是以俄语为主,英语为辅。目前,留学生来我校学习的主要途径其中包括校际间的合作交流、2024;友好团体和朋友之间的介绍:公司企业的选派:网络了解占少数。我校留学生类别仍然是以语言生为主,处于进修生多、学历生少,学历本科生多,高层次研究生少,汉语言生多、其他专业学生少,来自周边国家留学生多,其他国家学生少。
通常来说,我校入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留学生在本国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准备阶段;留学生来到我校最初两周。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前,留学生多多少少通过网络、招生简章或侧面了解对我校以及中国有个大概的认识,但是这种了解是极为模糊的;我校在每学期初始,就会请入境管理处的警官进行法律宣传教育,为外国留学生讲解中国的法律法规,并详细介绍入境管理、签证办理、校内外住宿,社会活动等等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使留学生一入校对中国的相关法律有个大致的了解,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此外,在学期中,我们还会不定期地举行一些安全讲座,例如消防知识安全、防震减灾等,同时我们还邀请学校保卫处宣讲与外国留学生相关的法律政策以及校纪校规等等。在开学典礼时,我校为每位留学生发放《新疆大学留学生手册》,内容涉及与留学生在华学习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奖学金管理办法、考勤管理制度与校内外住宿管理制度等。
但是,和中国学生一样,来华留学生大多数是年轻人,思想不成熟,心理还正处于成长期,由于语言障碍和跨文化交际的现实,总会对留学情况估计不足;学校网站上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也还没有在线咨询等条件,通过老师朋友了解的情况多少有些片面;对于学校开展的入学教育,由于术语较多,宣讲时间有限,翻译过来也仅有俄语和英语,留学生无法快速地将所有信息整合起来并消化,相反,还会给留学生在华学习生活造成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将来华留学生入学前教育当做一个系统工程,对于日后留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目前,我校根据上述情况正在着手加强留学生入学前教育指导工作,以下几个方面是可以改进的地方:
通过学校网站的建设,除了招生信息之外,还应向海外留学生介绍学校学习生活和当地的情况,并附相关部门介绍和链接,通过这些信息,留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找谁解决,怎么解决,使留学生更快地融入当地的生活,网站的语言应以英语和俄语为主,并且经常更新,让留学生了解最新最真实的信息。
不断完善留学生入学指南,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给留学生。我校正在编写内容详细的留学生入学指南,其中除了入校报名登记流程、日常生活信息之外,还包括一些安全教育和法律援助的章节,也涉及留学生保险的问题,其实还应考虑到一些留学生的特殊要求如已婚家庭的安排,文化适应的技巧等等。入学指南应根据需求不断更新。
入学后班主任、辅导员宣传为主,安全教育、法律法规讲座为辅。以每一个来华留学生为中心,班主任和辅导员快速2024每位留学生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密切关注留学生来华现状及其反馈信息,积极主动为留学生进行咨询服务,对于特殊学生还要进行单独咨询和辅导,在进行集体讲座之前让大家对各项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在讲座之后还应进行详细地解说和加强教育,班主任、辅导员、导师、任课教师、联谊会成员以及留管干部需要及时沟通协作,以每个留学生为中心开展宣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