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促进质量振兴工作方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主要任务
(一)全面开展推进质量振兴工作。各县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推进质量振兴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推进质量振兴列入重点工作内容,在认真总结质量兴县区活动经验、巩固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充实扩展并制定推进质量振兴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措施、方法、步骤、职责,强化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全面组织实施。年底前要全面开展推进质量振兴工作。
(二)积极推进品牌战略。以我市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中的主导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以及市场占有率高、发展空间大的产品为重点,调整、补充和完善全市名牌产品发展规划,对列入规划的产品重点培育,由市名牌评价领导小组逐年、逐项督促落实。市名牌产品评价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完善以市场评价和消费者认可为基础、中介组织的社会调查数据为依据、质量效益为核心的名牌创建机制和评价体系,持续有效地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促进名牌产品的快速发展。到年,争创1—2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新增8—10个名牌产品,新增5个以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产品达到2个以上、获得省著名商标的产品达到80个以上。名牌产品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三)设立市人民政府名牌产品奖。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名牌产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以全面提升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水平为目标,加快标准制定、修订和升级,构建科学、完整、先进的标准化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化对提升经济发展整体质量水平的先导作用。
1.加快升级工业产品技术标准。各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组织力量,对照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对企业主导产品、优势产品、重点产品的现行技术标准水平进行一次全面评审,寻找差距,准确定位,确定技术标准的提升方向和层次。积极做好全市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及其生产工艺的标准评审工作,组织力量全面制定、修订技术标准,实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鼓励外向型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技术标准水平的全面升级带动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建重点工业项目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
2.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以大宗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努力构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以标准化为先导,带动主要农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到年,主要农产品的标准覆盖率达到70%以上,优势特色农产品基本形成系列标准化体系。
3.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以规范服务行为、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诚信度为重点,加大服务业标准推行力度,抓紧制定覆盖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旅游、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服务业的地方标准,有效提升服务业规范度和标准领域覆盖率。深入推进服务企业标准化工作,鼓励其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到年,争取和实施2项主体性服务地方标准,重点设置和培育1—2个市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引导全市服务业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4.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标准化。对全市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际状况和水平进行全面评审。按照国家、省上能耗排放控制标准,督促和推动企业加快实施节能减排更新改造。抓紧循环经济标准规划的完善与组织实施,布局1—2个不同类型的市级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单位,科学推进全市循环经济示范区整体建设水平。根据我市地理、气候特征,制定并实施生态功能区保护、城市空气质量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地方标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全市环境质量水平。
(五)切实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各工业企业要以延长产业链、完善循环经济链条为重点,以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目标,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要按照市场引导、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探索互相参股、合同约定、项目委托、利润分成等多样性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对重点新产品开发的技术攻关。科研机构要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加强产品新结构、新原理的研究,尽快建立技术专利、科研成果向生产能力的转化机制,迅速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对提升全市经济实力和新一轮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项目及产品开发项目,要以掌握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为目的,组织力量开展重大专项攻关突破。到年,重点工业企业完成1项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全市完成2—3个以上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全市大中型以上企业的主导产品、重点产品、优势产品全部实现换代升级,质量水平整体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六)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和保障体系。
1.着力构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牧、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按照各自职能,尽快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评估论证、许可认证、监督抽查、过程监督、风险监测、安全预警、事故处置、事件应急等监管机制,形成严密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到年,食品生产企业全部纳入生产许可,药品、保健品生产经营符合国家2024强制认证或行政审批的规定和要求,全部实现生猪定点屠宰检疫,有效预防重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
2.建立和完善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定期监督检查为核心,产品质量追溯、缺陷产品召回、市场准入、市场退出、责任追究相配套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根据产品质量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监督检查的范围、频次和种类。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市场的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依法查处无证生产和违法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企业质量档案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数据库,定期分析质量状况,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加快建设全市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及时产品质量状况和安全预警。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置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到年,全市重点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建档率达到100%,产品质量可比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关系健康安全的产品全部纳入生产许可或国家强制性认证,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3.严格执行重要工业产品的行政许可制度。对纳入国家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重要工业产品,要依据规定的许可条件和程序,严格审查和批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运用生产许可的手段,有计划、分步骤地淘汰产品质量差、工艺技术落后、资源和能源消耗高、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产能和产品。到年,基本完成国家规定淘汰或明令禁止生产的产品和落后产能,推动全市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
(七)大力提升优势主导产业整体质量水平和竞争力。按照新型工业化理念,通过标准提升、技术创新、新品研发、结构调整、更新改造、优化升级、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提升全市支柱产业及其优势主导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全面增强优势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开拓力。
1.农业。积极争取草食畜牧业及中药材、马铃薯、蔬菜、苹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加强深加工能力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打造“陇药精品”,构建马铃薯产业大市,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努力成为全省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和加工基地、西部冬春淡季蔬菜供应中心、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2.冶金有色业。到年,全市冶金有色产业的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铜、铅、锌产品质量优等率达到95%以上,综合能耗和污染排放指数低于国家控制标准值。
(八)着力提高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到年,在高标准、高起点完善产业链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运行体系,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得到全面实施,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得到有机组合和衔接,再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资源产出率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达到《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甘发改环资〔〕61号)设定的指标。
(九)切实保障和努力提升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制定工程质量提升规划和实施计划,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中介服务相结合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设计(包括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文件)审查制度、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质量终身负责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节能技术标准,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装饰装修质量的监管和检测,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特别是重点公共设施、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卫生安全符合国家标准或技术规范。二是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方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的整体水平。三是加强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完善住宅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加强水利、交通工程质量监管。严格实行工程质量责任制,强化从设计到施工的全程质量监管,确保重点水利工程和交通干线的建设质量。到年,所有竣工的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争创国家“鲁班奖”优质工程1项以上、省“飞天奖”优质工程2项以上。公路建设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水利与节水改造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大型工程综合优良率达到75%以上。
(十)着力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抓紧制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规划。以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控制污染废物排放,加强对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医疗、化学等危险废弃物处理能力建设,确保环境安全。继续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大力推进绿化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加大农村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有效改善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状。到年,全市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与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自然生态功能得到改善和发挥,森林、草地覆盖率持续扩大,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危害减轻,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1.空气环境质量。城市空气质量逐年提高,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项污染物排放年均值逐年下降。
2.水环境质量。主要河流、重点流域水质均达到标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排放值逐年下降,水质稳步提升。水库和具有农业灌溉功能的河流水质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村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降低农村地表水水源污染,防治地下水水质污染,保护水环境。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质(除矿化度指标外)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饮用水水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市水域功能区的水质和生态景观水域的水质均达到国家相应水质标准。到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县级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3.土壤环境质量。杜绝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农药。禁止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侵害农田,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得到安全处置。着力加强对全市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使农用土壤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4.生态环境质量。扎实推进植树造林和绿化工程建设,到年,森林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自然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提升。
(十一)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1.交通运输业。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规范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服务多元化。到年,基本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的目标。在正常气候等自然条件下,全市公路长途客运班车正点率达到85%以上。
2.金融保险业。推动金融保险业服务创新,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职能。大力推行金融、保险行业服务标准化,完善投保、承保等客户服务体系。以方便客户为原则设置工作程序,进一步优化服务产品结构,提高保险理赔效率,切实维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到年,顾客满意度较“十一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
3.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统一规划和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制定并推行统一的物流服务标准。到年,基本形成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体系。
4.旅游业。全面落实《2024印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的通知》(旅办发〔〕49号),加强旅游服务队伍建设,强化旅游执业行为的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提升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和导游服务质量,组织开展游客满意度测评,旅游经济运行状况监测数据,开展消费培育和市场引导,依法开展旅游市场监管,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及游客对旅游业的满意度。到年,旅游实力显著提升,旅游特色更加鲜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服务争创一流,旅游效益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达到85%以上。
5.邮政通信业。加快制定提高邮政通信业服务质量工作方案,着力提高顾客满意率。建立完善通信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体系,采用先进管理方法,提升质量承诺层次和诚信水平,提高通信质量,做到计量准确、服务至上、顾客满意。到年,邮政通信行业整体服务质量明显改善,通信计时收费等热点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和有效监督,顾客满意度达到85%以上,用户投诉处理及时率达到98%。
6.医疗卫生业。深化医疗制度改革,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医疗卫生社会公益性质、救死扶伤职业道德、严谨负责执业精神的医疗体制,促进医疗卫生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的转变。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入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积极引进先进的医疗服务理念,建立高效有序的医疗服务质量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可追溯的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提升救治、诊断、护理等医疗水平。到年,全市三级甲等医院全部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和医疗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全部通过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7.商贸流通业。主要商贸企业基本建立服务质量体系,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服务。重点商贸企业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GB/T19004)国家标准,开展诚信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商贸企业诚信档案,引导规模以上百货商店、大型超市和“中华老字号”企业严格质量管理,提高服务承诺层次和兑现率,发挥示范导向作用。到年,商贸企业全面实行产品质量先行负责制,严格执行“三包”规定。大中型商场、超市建立从进货验收到售后服务的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质量诚信普遍提升,用户和消费者满意度指数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顾客满意率达到85%以上。
(十二)持续提高企业的质量水平和诚信度。
1.加强企业质量基础建设。各企业要制定质量教育培训计划,持续开展质量教育培训活动,不断增强员工的质量责任、质量安全、质量提升及质量发展意识。全面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国家质量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以质量提档、产品升级为目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广卓越绩效模式管理,推行管理体系认证,广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节能降耗、质量管理小组等群众性的质量活动,全面增强企业质量基础。到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建筑工程企业全部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计量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计量器具特别是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计量标准器具受检率达到100%,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周期检定率达到95%。规模以上企业按照行业要求,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及GMP(药品包括保健食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企业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鼓励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获得国外卫生注册,化工企业符合REACH法规(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规定。
2.加强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以质量水平和保证能力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档案数据库,做好质量信用的记录和更新。依据《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划分通则》(GB/T23791),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开展对企业质量信用的评价工作。整合质量诚信信息资源,推进平台建设,动态企业的质量信用等级,在金融信贷、政府采购、工商管理、工程招标、招商引资等领域实现质量信用信息的应用和共享。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施行分类监管,推动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十三)扎实推进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根据产业结构特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强重点产品的市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建设和县区公共质量检验检测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检测能力。整合社会检测力量和资源,加强行业检测机构建设,稳步推进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市场化、集团化。到年,形成能够基本满足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检验要求的市、县二级检验检测技术网络。
(十四)建立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质量宏观调控。
1.建立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对产品质量、环境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掌握质量动态和倾向性问题,把握质量提升进程。县区主管部门每季度向本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一次质量状况。
2.建立宏观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宏观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提升率、品牌创建及其贡献率、主要产业及其主导产品的竞争力指数、高新技术产品创新开发率和贡献率等。要将宏观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设,作为衡量经济增长和运行质量的重要元素和指标,充分发挥质量效益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推动经济增长,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建立质量信息制度。定期向社会质量竞争力指数和产品质量、环境质量、工程质量状况,提高质量信息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引导消费并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
4.加强质量政策措施研究。根据推进质量振兴的阶段性进程,适时组织高层质量论坛,邀请资深专家对全市整体质量状况、动态、趋向、问题进行分析诊断,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建议,指导质量振兴工作的全面推进。
二、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各县区、各2024部门按照《意见》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推进质量振兴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加大对推进质量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全市共同推进质量振兴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阶段。各县区、各2024部门按照本方案和各自具体实施方案,扎实推进质量振兴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通过努力,使全市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完成预定的目标任务,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总结阶段。市推进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阶段性考核验收工作,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巩固成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推进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质量振兴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工作。市质监局、市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分别负责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工作。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确保质量振兴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二)细化工作任务。市推进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抓紧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推进质量振兴工作考核办法,对各县区政府推进质量振兴工作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评,确保质量振兴目标的顺利完成。各县区政府和2024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制定和组织实施本县区、本部门推进质量振兴工作的具体方案,于年7月底前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于每年12月底前将下一年度质量振兴工作计划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保障经费投入。市级财政要重点保障标准体系建设、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技术标准水平分析、质量监督抽查等经费。县区财政要切实保障食品等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风险监测等经费。各2024部门和金融机构要从信贷、科研、技改、政府采购等方面重点支持名优产品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主导优势产业发展。各企业要加大对质量创新、质量提升、新品研发、质量体系改进的资金投入,保障质量振兴工作的有力推进。
(四)加大宣传引导。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大力宣传质量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法制意识。对创新质量工作、创建名牌产品、开发高新品种、增强质量基础、健全质量体系及以质量效益促进企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努力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监督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