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文案策划内容页

装配式建筑技术策划(推荐5篇)

2024-07-06 12:20:02文案策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装配式建筑技术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装配式建筑技术策划范文第1篇

《意见》提出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三项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形成有利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促进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协同配合,有序发展装配式建筑。

2.坚持分区推进、逐步推广。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产业技术条件,划分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试点先行,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局部带动整体的工作格局。

3.坚持顶层设计、协调发展。把协同推进标准、设计、生产、施工、使用维护等作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有效抓手,推动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以建造方式变革促进工程建设全过程提质增效,带动建筑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意见》提出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工作目标:

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同时,逐步完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推动形成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具有现代装配建造水平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化技能队伍。

《意见》提出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八项重点任务:

1.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加快编制装配式建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支持企业编制标准、加强技术创新,鼓励社会组织编制团体标准,促进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规范。强化建筑材料标准、部品部件标准、工程标准之间的衔接。制修订装配式建筑工程定额等计价依据。完善装配式建筑防火抗震防灾标准。研究建立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和方法。逐步建立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和使用维护全过程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体系。

2.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推广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方式,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高建筑领域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加强对装配式建筑建设全过程的指导和服务。鼓励设计单位与科研院所、高校等联合开发装配式建筑设计技术和通用设计软件。

3.优化部品部件生产。引导建筑行业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合理布局,提高产业聚集度,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骨干企业和生产基地。支持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完善产品品种和规格,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优化物流管理,合理组织配送。积极引导设备制造企业研发部品部件生产装备机具,提高自动化和柔性加工技术水平。建立部品部件质量验收机制,确保产品质量。

4.提升装配施工水平。引导企业研发应用与装配式施工相适应的技术、设备和机具,提高部品部件的装配施工连接质量和建筑安全性能。鼓励企业创新施工组织方式,推行绿色施工,应用结构工程与分部分项工程协同施工新模式。支持施工企业总结编制施工工法,提高装配施工技能,实现技术工艺、组织管理、技能队伍的转变,打造一批具有较高装配施工技术水平的骨干企业。

5.推进建筑全装修。实行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与主体结构、机电设备协同施工。积极推广标准化、集成化、模块化的装修模式,促进整体厨卫、轻质隔墙等材料、产品和设备管线集成化技术的应用,提高装配化装修水平。倡导菜单式全装修,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6.推广绿色建材。提高绿色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比例。开发应用品质优良、节能环保、功能良好的新型建筑材料,并加快推进绿色建材评价。鼓励装饰与保温隔热材料一体化应用。推广应用高性能节能门窗。强制淘汰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质量性能差的建筑材料,确保安全、绿色、环保。

7.推行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可按照技术复杂类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总承包企业要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造价负总责。要健全与装配式建筑总承包相适应的发包承包、施工许可、分包管理、工程造价、质量安全监管、竣工验收等制度,实现工程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及采购的统一管理和深度融合,优化项目管理方式。鼓励建立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支持大型设计、施工和部品部件生产企业通过调整组织架构、健全管理体系,向具有工程管理、设计、施工、生产、采购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型。

8.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健全质量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加强全过程监管,建设和监理等相关方可采用驻厂监造等方式加强部品部件生产质量管控;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和检验检测,完善装配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在建筑物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公示质量安全责任主体和主要责任人。加强行业监管,明确符合装配式建筑特点的施工图审查要求,建立全过程质量追溯制度,加大抽查抽测力度,严肃查处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意见》提出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四项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要因地制宜研究提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组织具体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2024部门要加大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将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工作,列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2.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结合节能减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污染防治等方面政策,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符合新型墙体材料目录的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可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在土地供应中,可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要求纳入供地方案,并落实到土地使用合同中。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规划审批、土地供应、基础设施配套、财政金融等相关政策措施。政府投资工程要带头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装配式建筑“走出去”。在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估、绿色建筑评价等工作中增加装配式建筑方面的指标要求。

3.强化队伍建设。大力培养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专业人才。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置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推动装配式建筑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增加装配式建筑相关内容。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投入,建立培训基地,加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促进建筑业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海外专业人才参与装配式建筑的研发、生产和管理。

装配式建筑技术策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税务筹划;鸿路钢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为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住建部在《2024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建筑企业加强对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方式和建筑科技的探索和应用,提升智能建造水平,将全方位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发展与智能制造相结合。这一新政策的实施给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帮助。尤其是在肺炎疫情突发的特殊背景下,传统建筑业受到极大冲击,亟须走出一条集约式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来改变建筑业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快推动建筑工业与智能建造相结合,以人工智能新技术为载体,形成涵盖科研与施工装配等多产业链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国家为改善宏观环境和企业发展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增强地方政府投资能力,为行业提供了充裕的低息流动性。但是建筑企业仍然存在融资困难、资金紧张和盈利空间薄弱等问题。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在我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纳税筹划,并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政策的扶持与资金资助。企业通过对我国现行的税务制度进行分析,合法合规严格管理税收,认真履行税务责任。而本文以安徽鸿路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对优惠税收政策的理解和运用来实施企业税务筹划,从而实现纳税风险规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改革以期为建筑企业开展的税务筹划工作提供参考性意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在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下,尽管建筑企业的重要地位较之前有明显提高,但在纳税筹划、规避风险方面仍然难以像国有企业那样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加上对纳税筹划缺乏应有的持续改进理念,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因此,本文从新时期下建筑企业的微观筹划角度具体分析企业的税收筹划情况,一方面可以给予与鸿路钢构类似经营规模的企业一个参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改善企业现有经济状况,为企业创新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税收政策调整的具体运用,使企业正确理解国家调整后的税收政策,同时也促进企业积极开展税收筹划工作。2.现实意义。鸿路钢构作为我国典型的钢结构龙头企业,行业地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企业规模、业务范围都较为复杂。本文以安徽鸿路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税务筹划分析,可以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强其对税收法规和优惠政策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建筑企业的税收筹划能力。此外,还可以降低企业的税负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多可利用的资金,从而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升智能建造水平,给企业赋予新的活力,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新时期下建筑企业纳税筹划的意义

国家为恢复建筑企业经济发展,新一轮的基础建设投资将直接改善企业的订单数量和业绩水平,强化行业发展优势,同时导致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完善纳税筹划工作、减缓企业税收负担,是建筑企业助力供给侧结构改革重要环节。第一,重视纳税筹划工作是降低企业成本费用的有利手段。当前建筑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就是资金短缺、税收负担过重,而流动资金链的断裂会使企业举步维艰。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收成本,使企业更好地利用节税后的资金不断发展,加快资金周转效率,发展装配式建筑,将建筑业与信息业深度融合,赋予企业新的意义。第二,树立纳税筹划理念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科学举措。以较小的成本支出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企业的智能建造水平,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此外,税收筹划能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企业战略布局,使企业更加科学合理稳步发展。第三,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是规避税收风险的有效途径。面对市场环境的不断复杂化,企业通过加强税收筹划的方式科学合理地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布局,以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另外,面对增值税政策改革实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属性选择合适的财税政策来提高企业生存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企业税收筹划方法

(一)利用行业政策进行所得税节税筹划

国家对不同行业的政策还是有倾斜性的,而倾斜性主要集中体现在税收政策方面。由于所得税政策不能转嫁的特殊性,国家减免所得税,减免的经济利益归企业所有。如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所得税率,小微企业实行20%所得税率。

(二)选择合理组织形式进行避税

企业根据分支机构的盈亏综合考虑选择母子公司和总分公司这两种组织形式进行合理避税。当分支机构亏损时采取总分公司的策略,利用亏损可相互抵消的方式将企业的总体税负降低;当分支机构盈利时采取母子公司的策略,利用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将企业的总体税负进行分摊。企业还应招聘专业的税务人员对企业各个环节的纳税义务以及各个税种当期的税额进行严格测算,以实现企业的合理避税,给企业带来长足的利益。

(三)利用公益性捐赠支出的税收优惠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的12%内予以抵扣;超过部分准予在三年内结转。企业为公益目的从特定机构进行捐赠符合税法规定的要件,同时还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为企业赢得美誉。

(四)利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

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可按150%加计扣除,未形成无形资产的计入当期损益,可按研发费用50%加计扣除,享受税收优惠。企业安置残疾员工,除支付员工工资扣除外,还享受100%加计扣除。同时,按照各省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月最低工资4倍金额,按照纳税人安置残疾人人数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

(五)巧妙选择供应商类型来降低税收负担

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存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分,小规模纳税人在企业采购商品时不一定能够获得合规的进项税发票,这就导致企业的进项税无法抵扣,增加了企业的增值税税负。若供货商为一般纳税人,企业采购的商品则可以通过开具的正规进项税额发票进行抵扣。但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存在一个本质上的区别:小规模纳税人的供货价格通常会比一般纳税人的供货价格略低。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测算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的价差与可抵进项税的价差之间的关系,找到价差的临界点,根据临界点来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

三、鸿路钢构企业税收筹划分析

(一)公司基本概况

鸿路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多个大型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及智能停车设备研发制造基地,是目前中国钢结构龙头企业。公司2012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承包项目资质,2015年公司成为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016年公司获批全国第一家“钢结构制造企业检测等级能力”资质。鸿路钢构集团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积极推动产品结构的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创新驱动和转型,注重研发投入,“一体化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住宅成套技术”“高端智能车库存取技术”“装配式低层住宅集成技术”等三大技术体系,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一直以来,鸿路钢构就以钢产品结构为公司的主营业务,钢结构的制造和品牌形象一直处于金属制造行业的领先地位,主要开发的产品有钢结构及其配套产品加工、钢结构工业建筑、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住宅等,产品销往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企业2024年的综合收益较上一年有稳定的增长。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36.58%,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26.30%,所得税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1.53%,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34.39%。公司营业收入增长主要依靠2024年生产基地产能逐步释放,而所得税费用的降低与企业良好的税收筹划密不可分。

(二)税收筹划具体应用

鸿路钢构经营钢结构涉及的税收种类较多。从钢结构项目的前期到销售的后期,包括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多个税种。但是鸿路钢构从开发项目开始,分析项目建设相关的税收类型,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并提高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利润率,合理合法合规地在最大程度享受税收优惠。1.2024年鸿路钢构旗下子公司湖北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连续三年享受优惠政策。而鸿路钢构则于2024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按照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此外还有部分子公司享受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获得地方性政府补助。2.鸿路钢构有计划地招聘研究型人才用于新产品开发和产业结构升级,且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引进专业设备和相关技术工艺,并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设备,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2024年共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金额高达12881377.36元。企业还通过录用残疾人员给予其合理的岗位,享受税收优惠。3.鸿路钢构作为钢架构的龙头企业,每年存在大量的钢材采购业务,而合理选择供应商可以巧妙避税。该企业通过科学化的市场预测、信息化管理、规模化采购分析原材料的组成及规律,扩大供应商的选择范围,提高公司议价能力,大大降低采购成本。此外,该企业还将原材料配件专门成立子公司,如安徽鸿路油漆有限公司等18家全资子公司享受税收优惠。4.鸿路钢构不仅在第一时间支援抗疫前线,紧急赶工制作构件,还参与火神山医院等临时应急医疗设施建设,向疫情一线捐献300万元以及口罩等防控物资。这些行动使企业不仅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还降低了企业税负,同时也树立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为企业赢得了美誉。

(三)实施纳税筹划保障性措施

鸿路钢构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纳税筹划的技能,以此来达到节约税款的目的,进行纳税风险识别与管控。1.加强财会人员专业能力。国家为恢复经济增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财务人员应该培养自身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来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首先应该加强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可以快速吸收新政策的要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调整未来规划并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导企业更好更快向上发展;其次提高财会人员税收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也是重要举措之一。财会人员往往通过造假作假的方式进行少缴税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此种现象,则需要从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角度出发,坚守职业道德、恪守法律底线。财务人员应当在培养综合素质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做好自己的事情,权责分明,在问题发生的时候可以及时准确处理。2.组织财会人员参与企业培训。对于公司的培训学习,财会人员应积极参加,及时关注行业政策的最新方向和动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来提升对整体财税的核算水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用最新的政策来指导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此外,企业财会人员还需要经常与税务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保持良好的关系,配合税务部门的工作安排,规避企业税务风险。3.建立健全税务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必须要遵从纳税法规,建立健全税务管理制度。一是企业可以制订科学的宣传计划号召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通过在企业内部宣传的方式来提高员工对税款缴纳遵从的意识,纠正企业财会人员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纳税意识;二是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将税务责任落到实处,使各部门各司其职,让整个企业全体员工都具有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通过完善税收管理的内部工作流程和标准来规范财会人员的实际操作,进而维护企业的纳税信用,科学防范建筑企业的税收风险。同时,公司高层和管理者应该更新观念,充分重视税收风险,积极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加快各资本的重新组合和企业长远发展。4.制定相匹配的税收筹划方案。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实际上就是为了降低在日常经营中耗费的生产成本,将多余的资金用到企业发展的其他方面,提高税收筹划效率。如果企业税收效率降低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下滑,甚至税收成本不减反升。而作为公司内部的财会人员除了定期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在日常处理税收问题时学以致用,对于重点内容及时分析解决,不给企业工作留有隐患,提高工作质量。建筑企业为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需求,还需成立内部审核小组对其进行定期考核。同时,还可以对执行优秀纳税筹划方案的企业进行分析,学习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可借鉴经验并加以运用。还可以通过项目转移的方式实现合理的避税,提高企业的利润。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税收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利润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合理恰当的方法对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管理,能够提升企业整体水平,促进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本文通过对鸿路钢构的税收筹划进行分析得知,企业要想在建筑行业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应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树立正确纳税意识,通过纳税筹划降低企业税负,增加企业现金流量,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对鸿路钢构的税务筹划研究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启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纳税筹划,积极规避税收风险,在我国相关税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合规合法的纳税筹划方案,避免企业出现多缴纳税费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使企业发生巨大损失,同时企业还可以减轻税收压力利用节税资金去为企业创造利润。其次提高财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税务制度管控和税收风险规避,做好税务风险体系预警,最大限度实现纳税筹划科学合规化,给企业发展带来长远经济利益。最后,企业的高层领导和管理者还应该重视涉税风险,通过内部税务管理防范风险,并且从上到下贯彻执行纳税筹划方案。总之,只有做好纳税筹划工作,才能够保持企业未来良好的发展势头,企业才有机会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站稳脚跟稳步向前。

参考文献:

[1]曹瑞刚.新时期下国企高效开展税务筹划工作的途径[J].中国产经,2024(22):129-130.

[2]李丹丹.新税法下企业会计的税务筹划问题探讨[J].财会学习,2024(30):122-123.

[3]刘勇.浅析增值税政策下企业纳税的风险及规避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24(25):97-98.

装配式建筑技术策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业化住宅;发达国家;发展

工业化住宅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又被称作现代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或PC结构。工业化住宅显著的优点是:施工进度快,可在短期内交付使用,劳动力减少,交叉作业方便有序,每道工序都可以像设备安装那样检查精度,保证质量,施工现场噪音小,散装物料减少,废物及废水排放很少,有利于环境保护,施工成本降低,这些优势正是解决区域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所需要的。

工业化住宅的发展是伴随着世界性的现代化建筑运动而同步发展的,不同国家地区有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住宅的需求经历了一个“注重数量数量与质量并重质量第一个性化、多样化、高环境质量”的发展阶段[1],许多发达国家的住宅工业化生产达到了高潮。

1 美国

美国的工业化住宅起步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是作为车房的一个分支业务而存在的,为选择迁移/移动生活方式的人们提供一个住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二战的结束,由于住宅紧张,部分人便将其转变为一种永久性的住宅形式,并努力提高这种住宅的质量,但从全国范围来讲,这种住宅的质量水平参差不平。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立法规定工业化住宅的建筑安全相关法规,颁布了《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标准》(HUD CODE),该标准是唯一的国家建设标准,对设计、施工、强度和持久性、耐火、通风、抗风、节能和质量进行了规范,同时还对所有工业化住宅的采暖、制冷、空调、热能、电能、管道系统也进行了规范,从此,工业化住宅有了法律可以遵循,同时向标准化方向迈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装配式建筑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兼并和垂直整合加剧,大型工业化住宅公司收购了很多零售公司和金融服务公司,同时,各地的金融巨头也进入装配式建筑市场。随着美国政府对HUD标准的修订,对工业化住宅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工业化住宅的安装标准和安装企业的责任,使得装配式建筑业在美国稳步健康地发展。

美国工业化住宅的优势体现在如下方面:(1)成本有效性:工业化住宅每平方英尺的建造价格具有区域差异性,平均来讲要比传统式现场建房的成本低10%~35%[2]。(2)建筑质量:工业化住宅的建设是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的;天气不会影响建设进度;所有技术员、工人以及装配工以团队的形式合作并受专业指导和监督;库存管理好,物料不会被偷窃,也不会因天气引起损失;所有建筑材料、内部装修以及电器等都是批量购买的,可节省成本;临时建设的情况也会大大削减或者消除;此外,一般都会有专业的第三方监理来持续监察房屋建造的各个方面。(3)便民设施:工业化住宅内部装修设计方案和外墙材质多样化,许多传统的设计风格也可以体现,并且通过技术改造,阳蓬、露台、车库等都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量身定制。(4)安全性:根据出售的地理位置,专门设计住宅的抗风安全性和能源效率;所有的工业化住宅在烟雾探测、逃生、墙体可燃性、热水器、厨房构造等方面必须严格符合HUD标准;此外,在飓风多发区,所安装的工业化住宅的抗风性也有具体要求。

2 英国

目前,在英国和爱尔兰的新建住宅中30%以上为预制住宅,在苏格兰接近70%为预制住宅,而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预制住宅的市场份额还不到1%。英国的建筑业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应用预制式建筑。它的范围从简单的预制工地活动房到运输至现场置入建筑结构中的容积单元。模块化或模块设计是预制业的钥匙。框架建设是将预制元素纳入建设过程的一个途径,尤其木制框架还继续用于英国的建筑业。预制像是一个趋势概念,它使建筑业重塑为制造业变得可能,它还代表着一种积极的方式,证明完善建筑业所必需确定的重大变动。在英国,预制业经常被大型建筑企业垄断,这些大型建筑企业对于采用预制和标准化技术提高生产力及走向精准建筑有着极大的兴趣。一般来讲,预制建筑主要集中在较大的城市环境中,因为在那里现场时间的经济性是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英国建筑业创新运动工作组,旨在寻求能测定建筑项目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绩效指标,后来确定的指标包括:可用的能源用途、所含的能源、运输能源、废物、水和每公顷物种指标。这些绩效指标可用来评估项目后期进行的预制案例研究。估测预制业带来的环境效益类型取决于所选择的具体体系。预制业存在的潜力具有较好的环境绩效,例如,在欧盟资金资助的一个具体项目有着如下的预期潜在效益:建造典型住宅所消耗的水减少50%、建筑期间使用的机制砖料减少50%、能耗至少减少到50%等等[2]。技术相关的其他重点因素还有建筑过程中的废物减量化,因为装配式建筑的组件是在工厂内完成的,这类建筑应该更可控,能够降低当地环境污染的风险。一些预制组件的建造商,通过编制物料采购、循环利用、污染控制、废物最小化等方面的标准,积极主动地考虑其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3 澳大利亚

与欧美相比,澳大利亚采用装配式建筑比较慢,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预制部件和预制模块化建筑。澳大利亚对于装配式建筑的需求主要源于其经济性,与传统住宅建设相比,可以节省至少百分之五的成本,同时建设速度也更快;简约化,尤其是采用预制混凝土,使得住宅的建设更迅速更廉价,同时能够提供更好的质量。在时间、成本和质量方面,装配式建筑证明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在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前期规划,因为如果前期规划做的好,那么在真正进入建筑场地后,严格按前期规划执行,那么一切都会变得相当不错,在实际建设场址所用的时间会更少,成本更节约,即使成本没有节省,但至少保证了质量会好很多。

目前,澳大利亚的装配式建筑主要应用在住宅领域,在昆士兰州以及公寓的设计中,装配式住宅的采用越来越广泛。而随着预制技术的成熟以及预制的普及,在工业领域,装配式建筑同样有着潜在的发展空间。在省会城市,虽然人们不大接受用预制方式建造独立住宅,但是,在公寓和公共住宅、医院、以及其他工业建筑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装配式建筑在澳大利亚的应用仍旧具有巨大的潜力。

4 日本

日本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准备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三个阶段。二战后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日本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准备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日本住宅产业化的高速增长阶段。日本政府出台了系列法律和产业政策,例如《住宅建设规划法》、《公营住宅法》等等,对促进工业化住宅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从财政上提供政府补贴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革新,同时向采用先进技术、标准化生产作业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政策并减免相关税金,这些政策与经济手段有力地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后,日本预制住宅组件的生产都采用了新材料和新技术,工业标准化组件在住宅产业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据统计,九十年代,日本预制住宅的建设比例已经超过了住宅建设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日本的住宅产业在满足日本民众居住需求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规模化和结构调整,进入了成熟阶段。

日本预制房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规模定制住宅”,在规模生产组装单元时,客户可以通过自我选择实现其喜欢的特殊房屋功能组合。供应商会给客户提供清单,在清单上具体列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房屋、技术和组件选择。这些组件选择分成三类:结构型、内部和外部。因为所有组件都是标准化的,因此对于每个购房者来讲他们对组件的组合都是特别的。制造商还提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实现定制设计。一旦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设计就最终定稿,然后制造商和客户签约。

日本预制住宅产业的驱动不是完全取决于建造业、绝对效率及质量追加成本的降低。在过去的几年,日本建筑师利用预制原理创造出优美的功能性建筑和优秀作品。另外,由于日本在汽车制造业的历史,日本能够将数控技术和材料技术应用于建筑业。复合材料和技术也从其它行业转移到建筑业中。建筑业开始将工厂机械化、结构化、建筑系统一体化,而这种一体化趋势一直在继续。[3]

从日本在预制住宅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完善的工艺过程实现了日本在建筑业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法律的灵活性、对工艺的持续重视和对作品的自豪感,使得日本将其独特的文化延续到预制业中,不仅提高了建筑工艺,还建造出了有质量的建筑。

5 结语

从各国装配式住宅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发展是基于住宅供应不足的背景,初始为解决人居问题,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向集约化、标准化、一体化,根本目的是发挥预制产业的优势,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建筑师正在尝试将装配式作为提供设计合理的、批量生产现代房屋的一种手段。因为设计的简约化,在建筑行业,现代建筑能够给人这样的感觉,就是现代建筑的简约化与成本节约环境保护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更适合装配式建筑。看起来,住宅建筑市场正在接近这样一个时刻,即文化、经济和技术条件使得住宅产业发生了变革。住宅消费者想住更绿色住宅的需求在日益增加,这与日益增强的全球变暖、能源成本上升、以及消费者担心各种规范性的建设实践所带来的负面健康影响的意识相耦合,同时这也是消费者需求本质变化的一个驱动力。可见,绿色住宅是未来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应用还不太广泛,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建筑产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鼓励和支持一定预制装配率和相关技术标准要求的现代建筑产业项目开发建设,并在确定项目规划条件时给予积极支持,在项目土地出让公告中予以明确。对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优先采用装配式建筑模式进行建设;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要采用标准化装配式建筑模式进行建设。以地铁、市政工程等标准化建设为目标,大力推进标准化预制装配式技术和产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广应用,建设一批标准化装配式地下管廊、过街天桥,在道路建设中推广应用标准化装配式检查井等装配式建筑技术,真正意义上实现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活。

参考文献:

[1] 梁厚双.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及优势[J].砖瓦世界,2011,(9):21-23.

[2] Manufactured Housing Institute,Quickfacts:Trends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manufactured housing industry,2011,P1-5.

[3] Paul Waskett,Current practice and potential uses of prefabrication,11/2001,P8-19.

[4] Ryan E. Smith,History of prefabrication:a cultural survey,05/2009,P6-9.

装配式建筑技术策划范文第4篇

1.1.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专业分类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年9月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J32/J173—2014(以下简称设计标准),要求全省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建民用建筑设计必须满足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设计标准在执行国家新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了江苏省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特点及适宜性技术,按满足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设计评价目标编制。设计标准主要有八章,分别是建筑策划、场地规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给排水设计、电气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等专业。各专业的设计指标要求对应了评价标准的各项分类控制项和评分项的指标要求。对应评价标准分类指标中的控制项条款,设计标准采用了强制性类似条文,评分项则以一星级的获取分数值为底限。

1.2.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时段性

设计标准在项目立项和绿色目标定位的前期阶段,首先提出了“绿色建筑策划及设计文件要求”,将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编制分为以下时段。

1.2.1.绿色建筑策划。绿色建筑策划包括绿色建筑的总体目标和分项指标、编制绿色建筑策划书。策划书主要内容有前期调研,项目定位分析,绿色设计概念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以及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等。项目立项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设绿色设计专篇,通过绿色建筑策划论证项目选址、功能定位、绿色目标的合理性,并对当地区域的控规和详规提出反馈意见。

1.2.2.项目的方案设计。项目的方案设计报批应根据招标文件编写绿色设计专篇,对绿色建筑策划中提出的绿色建筑目标进行方案技术论证。方案论证一般以规划建筑专业为主体,结构、园林景观、室内装修、暖、智能化设计和经济都应有分析论证。项目负责人和各专业技术负责人应在方案比选中优化绿色设计指标。

1.2.3.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规划主管行政部门对方案报批的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各专业在深化论证的基础上落实绿色指标中的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土地空间利用,绿色交通规划,绿色能源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固体废弃物利用规划等各项规划目标。

1.2.4.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是绿色建筑工程设计蓝图的全面表达,也是完成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系统编制。各专业通过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而实现绿色建筑评价目标。对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控制项和评分项条款,设计专业按各专业属性有分工和协作完成文件的编制。除各专业蓝图外,在设计说明中应有绿色设计专篇,该专篇应由建筑专业综合协调,分各专业(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景观园林、电气智能化等)进行说明。在专篇中还需说明各专业对绿色施工与项目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

1.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2024设计评价有5类指标。分别是节地与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和室内环境质量。在每类指标中设有控制项和评分项。如“节地与室外环境”中有4方面共15条。结合前面设计标准的章节编排可以看出,评价标准的指标是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四节一环保分类的,对每一类指标的设计达标都需要多专业的技术组合才能实现,如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是要求建筑、结构、水、电、暖、景观园林、室内装修都必须执行的技术指标。节材也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专业在设计标准中列出。从时段性来讲,绿色设计评价虽然要求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开始,但分类指标的技术要求却从项目的绿色策划就开始了,这一时段性在“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评价中表现突出,且具有不可逆反性,或者说如果从项目策划时没有确立绿色目标违反了绿色评价标准中的控制项条款,则该项目将不满足绿色评价标准,不会评价为绿色建筑设计。

2.“节地与室外环境”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1.控制项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1.1评价标准4.1.1条“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建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依照《城乡规划法》绿色建筑策划阶段应根据城市、乡镇的控制性详规核实项目选址的合法合理性。《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草案)的修改送审稿,从立法的高度保证绿色建筑的全面推行和发展。其中第十条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2024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绿色建筑、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交通等专项规划……。应当将专项规划的相关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很显然“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保证项目在绿色策划阶段落实设计评价的控制性指标。在项目绿色策划调研中应有基本农田保护,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

2.1.2.评价标准4.1.2条场地安全要求:“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该控制项要求项目策划、选址中应委托环境保护部门及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现场勘测,完成地块的安全评价和灾害防治报告,编制项目环境评估报告,在建筑方案设计中根据确定的建筑功能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2.1.3.控制项4.1.3条“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该条是对绿色建筑自身污染排放的要求,建筑方案完成后确定了建筑规模和功能,环境评价报告应对排污治理提出标准限值以及防治处理技术措施,设计中的对应专业应在后阶段的文件编制中完成技术设计,以满足该条款的要求。

2.1.4.控制项4.1.4条是建筑设计日照标准要求,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列为强制性条文。建筑设计咨询单位都有成熟的民用建筑日照标准模拟计算机计算软件。在建筑规划布局和方案设计中日照模拟演算可以优化建筑布局并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建筑日照标准是规划许可审批的控制性条件,也是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设计文件编制的控制性技术指标。

2.2.评分项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2.1.“土地利用”方面评价标准从建筑容积率、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绿地率设计及地下空间设计三方面给出不同达标的得分值,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施工图文件设计来讲,这些指标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就已经确定了。而且一般公建和居住建筑的容积率、绿地率是作为规划设计要点列入土地出让条件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也会列入规划要点,但也有建筑方案设计的技术合理性要求。土地利用方面的经济技术指标在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中应该有表达,而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是对规划设计方案阶段的核实和再确认。

2.2.2.“室外环境”方面评价标准制定光、声、风、热四个物理环境质量指标,4.2.4条要求建筑护结构装饰采用玻璃幕墙时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本条在建筑专业、景观环境专业、电气照明专业的方案设计中得以落实,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明确选材的技术指标。为鼓励建筑不用玻璃幕墙和夜间照明,本条规定非幕墙建筑和不设室外照明(论证合理)可直接得分。4.2.5条“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2024规定”。本条在项目前期策划环境评估时对项目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在建筑设计方案完成后对项目环境噪声进行预测,且应在项目环境评价报告中完成。文件中应对环境噪声的控制指标通过选材和技术措施来实现。4.2.6条的风环境控制是在建筑规划布局和方案设计中得以实现的,在建筑方案比选论证时,应进行风环境模拟计算,调整建筑规划布置和建筑空间设计,从而优化室内外环境和建筑自然通风条件。建筑风环境优化设计应在建筑规划和方案设计中完成,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这也是绿色建筑中建筑气候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的被动式技术之一。评价标准4.2.7条“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提出室外活动场地遮阴面积10%、20%,道路路面及建筑屋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指标要求,本条由建筑专业和景观环境专业在方案设计中完成,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

2.2.3.“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共有4条指标,其中场地公共交通设计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该在城市区域详细规划中完成。在土地出让和规划设计要点中应有条文说明。场地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及停车场设计由建筑专业、景观环境专业在施工图设计中给以图文表达。公共服务建筑,包括居住建筑的公共服务配套建筑在空间利用资源共享设计等方面应由建筑专业在方案设计阶段完成,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

2.2.4.“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方面,地形地貌现状利用设计,雨水基础设计及专项规划设计,绿地及透水地面设计,地表及屋面雨水径流规划,植物配置及覆层绿化,居住建筑绿地乔木配置及公共建筑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指标,需要建筑规划专业、建筑专业、给排水专业、景观环境专业进行协作设计,当有室外地下工程时,结构及室外综合管线应有提资文件。“场地设计和场地生态”在项目绿色策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各专业应在绿色专篇中有文字说明和图纸表达。《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在景观环境设计一章中提出了设计指标。场地雨水专项规划和场地径流设计宜由建筑规划、园林设计专业提资,由给排水专业落实量化技术指标。

3.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

3.1.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专业设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2008年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2003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在各专业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中增加了建筑节能的内容,“规定”中没有单独列出景观园林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在“总平面”中提到了绿化和景观环境的控制性要求,室内装修的内容在“建筑”专业中描述。“规定”在设计时段中没有编入“项目策划”的内容,设计文件编制是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展开的。目前的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部门的专业设置和“规定”的专业编写是一致的,即设置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和电气五个专业。经济概算作为专项审查,景观园林、室内装修一般由园林管理和消防管理审查。2001年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后,江苏省各地市施工图审查部门增加了“建筑节能设计专项审查”。

3.2.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专业需求

从本文前面对设计标准和评价标准的时段性和专业属性分析可以知道,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中“节地与室外环境”的控制性指标是在项目策划及方案设计阶段就应确定的。在评分项中“土地利用”,“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也是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方案设计中确定的技术指标,所以这些指标的审查应在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之前由规划审批部门组织审查。为此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查要点》弥补了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某些技术指标在时段上的滞后的问题。另外,在专业设置上,除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五个常规专业外,要逐步纳入景观园林、室内装修、智能化系统等专业设置,这样将和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相一致,也便于实现评价标准分类指标的专业分工和技术指标的系统集成。江苏省在颁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同时,组织编制了《江苏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江苏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参考样式》三个技术文件,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提供了指导和方便。

4.结论和建议

4.1.绿色城市示范区专项规划是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措施

从上文“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设计评价分析中可以得知,虽然设计评价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但有部分的技术指标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就基本确定了,还有部分指标是在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落实的,这些指标是要在规划审查阶段把关绿色建筑工程是否满足评价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许多指标的不合理性是很难逆转的,如场地安全、绿色交通、能源综合利用、日照标准及建筑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等。如果忽视了项目策划和方案设计阶段的绿色技术指标审查就会造成项目的合理性缺憾,而大的设计变动亦会造成人力和材料的浪费及时间耽误,这些都不是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初衷。江苏省住建厅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查要点》完善了施工图前期绿色建筑技术指标的审查。但前期绿色指标的专业性很强,还需要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参与配合。江苏省近几年开展了“绿色城市示范区”工程,在《绿色城市示范区实施方案》中设有专项规划,包括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绿色交通发展规划,土地空间利用发展规划,能源综合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划等。当这些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绿色项目的前期策划指标就有了技术保证,把专项规划的绿色指标列入土地出让条件中,有利于规划部门审查落实项目策划和项目方案设计的绿色技术指标。所以开展绿色城市示范区专项规划是深入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性措施。

4.2.完善专业编制是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系统化要求

装配式建筑技术策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小城镇建设 资源环境 工程类企业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是当前我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绿色建筑是绿色发展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电,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当前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绿色建筑和工程类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二、绿色建筑面临的机遇

(一)适应居民消费偏好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城镇居民对居住环境和条件改善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消费者对居住环境优劣、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低、采暖系统运转、污水再生利用系统装置,以及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垃圾处理智能化程度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绿色建筑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能源利用结构和方式,大幅度增提高了风能、太阳能、沼气和地热能等新能源的使用比率;提供了集约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通过自来水循环利用和雨水2024设施,创新了以往的水资源使用方式;在技术上推进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减少传统建筑材料使用量;还可以根据住户的需要,采用装配式房屋技术,把房屋空间分割成大厅小居室或小厅大居室;在建筑构件方面采用一体化、工厂化批量生产,产品生产可控性更高质量更好。据测算,绿色生产和施工过程可实现节能约50%、节水约60%、节材约20%、节地约20%以及减少建筑垃圾约80%,而且施工效益也能提高4―5倍。这些特点,可以极大地满足小城镇居民的住房需要,表明绿色建筑面临良好的市场需求。

(二)市场供给潜力巨大

和其他行业情况相同,目前我国建材行业传统产品产能过剩严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在总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依然隐含着结构性的机遇,其中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功能丰富的绿色建材,以及创新能力较强功能多样的装配式建材,仍面临较大的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小城镇建设是受到政府政策大力扶持和全社会瞩目的大型惠民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对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若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大力提倡引入各种新型的绿色设计理念,推广和应用绿色建筑和装配式住宅建设模式,将会吸引大批绿色建筑材料制造企业、绿色建筑研发、设计企业参与到绿色建筑市场中来。这些在绿色建筑市场巨额利润吸引下聚集起来的建筑企业,必然会根据绿色建筑市场的需求,尽快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在短时间极大地提高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断满足小城镇建筑是市场的绿色需求,为小城镇开展绿色建设提供充足的绿色产品和技术需求。

(三)受到产业政策支持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绿色建筑是一种以循环、低碳为理念的建筑模式,推行绿色建筑对制定和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集约利用建筑资源和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知还指出,绿色建筑行动是建筑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要紧紧把握城镇化的历史机遇,通过实施绿色低碳行动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建筑模式,在小城镇建设中受到各级政府的鼎力2024并且出台了配套的财政补贴政策,使得绿色建筑的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三、工程类企业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思路

(一)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一是及早制定绿色规划。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把绿色建筑的元素镶嵌到住宅规划中区,多方面、全方位体现小城镇的绿色特点并将其固化下来。二是体现资源节约功能。在初步设计、后期方案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节能、节水、废弃物处理和室内环境质量保障等功能。三是结合小城镇特点,要特别关注淤泥清理、农业节水、面源污染防治、洪涝排涝以及土壤污染等问题。

(二)加强与政府方面的合作

一方面,工程企业应紧紧抓住发展绿色建筑的历史机遇,在发挥技术优势的同时及时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争做地方政府推行绿色建筑的合作伙伴,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应有的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关注绿色建筑政策走向,与当地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以样板工程为突破口,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争取获得政府在财税、融资、产业政策等方面支持。

(三)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基于绿色建筑的内在特点,工程类企业在实施小城镇建设时要努力使业务范围的触角向投资商和城市运营商两端延伸,尽量争取从起点到末端全过程参与小城镇开发。在开发模式方面,由于绿色建筑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开发企业存在融资困难并且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大多企业往往不愿采用。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采用节能效益分享或能源费用托管的方式实施节能项目,更容易被参与各方接受。

(四)密切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工程类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在产业链整合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擅长制定前期规划,同时拥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和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但研发能力和后期运作能力尚难以独立满足绿色建筑对技术条件的较高要求。综合考虑自身的优劣势,工程类企业应注意与政府及其产业链上相关单位的的合作,发挥不同优势实现多方共赢。

工程类企业应抓住国家小城镇化建设机遇,与同行业其他单位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借助工业化、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创新,扫清成本增量的障碍,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奖励,全面推广装配式住宅与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高云婷,王刚.我国绿色建筑推广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6)

[2]曾昭德等.绿色产业环境下混凝土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与分析[J].混凝土,201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