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镇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镇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镇企业 环境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X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27-02
1 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状况
据1988年统计(下同),中国乡镇企业是分别由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及商业、饮食业构成,而工业企业的产值占到70%以上,是主要组成都分,也是主要环境污染源。
中国乡镇工业数量巨大,已超过700万家,占全国工业(含乡镇工业,下同)企业数的94.8;乡镇工业人数已超过5000多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人数的88.2%;乡镇工业总产值已超过3200多亿元;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3.3%。
从对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生态破坏两个方面(1978-1988年)的环境经济损失动态分析表明:其经济损失自1978年来是逐年增加的,1985年前增加较慢,1985年后增长加快,至1988年乡镇工业污染经济损失累计达355亿元,年均约35.5亿元;乡镇企业生态破坏累计损失值达258亿元,年均约25.8亿元;合计累计713亿元,年均71.3亿元,为产值的10.16%,为总收入的10.77%,为利税的79.79%。
我国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一跃成为振兴我国经济的生力军,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力地促使了农民生活富裕起来。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投资少,规模小,生产工艺简单,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对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破坏,甚至危害到人民生命健康,最终影响了自身及其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改善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实现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2 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
2.1 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现状
乡镇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大,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调查资料表明,大部分地区在乡镇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也以较快速度增加,有的甚至以产值或产值增长相同的速度增加。从全国废水排放趋势来看,每5年增加1倍,到2000年已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50%左右。从水质污染趋势看, 2000年我国约有一半的省市区会产生大面积的区域性污染。其中,京、津地区,将达到江、浙、沪一带的水平。尤其是2003年以后,太湖流域、淮河流域等受周边乡镇企业污染严重,虽经过多次强制治理和整顿,环境污染越来越突出。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七大水系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已占26%,国家重点监控的9大湖泊中整体水质为五类和劣五类水质的就达7个。五类水意味着已不能和人体接触,而劣五类水则丧失基本生态功能。2007年5月由于太湖湖体污染加重,湖体生态结构受到破坏,蓝藻占绝对优势,最高时约占藻类总量的94%,发生大面积水华,严重影响了周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甚至严重影响了湖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乡镇企业大气污染问题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乡镇企业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占同类指标的比重最大,这些究其原因,是由于乡镇企业生产设备落后,设备除尘率低,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低,以及大量废气无组织排放等原因造成。例如乡镇企业中的小型砖瓦厂、琉璃厂、包装厂、造纸厂等,这些类企业普遍存在无组织排放,除尘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乡镇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
乡镇企业的噪声污染主要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以及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目前很多地区的噪音都超过了标准分贝,有很大一部分乡镇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这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有些地区的纺织企业、机械加工企业、以及工厂锅炉房的引风排风机都容易引发噪声污染。
由于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按目前的技术进步、控制污染水平和农村环境管理状况,则未来它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影响,将是巨大的。
2.2 乡镇企业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
(1)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希望的是小投入大回报,利用逃避污染治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部分乡镇领导的环保意识不强,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冲突时,往往选择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眼前的经济效益。
(2)乡镇企业自身的缺陷。乡镇企业大部分生产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粗放式经营,能耗高,规模效益不明显,生产短期化。因此,大部分乡镇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肆意排放污染物,造成超标排污,污染环境。
(3)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在处理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上,政府经常采用的关闭乡镇企业的办法。企业往往象征性地停产一段时间,不久重新开业。
(4)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受经济实力所控,多分布于小河、小溪、池塘附近,取水、排水往往为同一水源,形成污染循环,污染源的分散性,同时也增加了控制污染的难度,不利于集中管理。
3 促使乡镇企业绿色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
由于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滞后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而且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立法有差距,所以国家抓紧制定“全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法规”等类似法律法规,面对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全新理念,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是当务之急。
在目前环境的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环境立法需要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思想,达到立法范围的创新,与一般的条例不同,它不仅要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充分利用法制的有力手段,特别是重点要尽量放在惩处那些无视环境法规的违法者上,从而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3.2 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规划和布局
企业从落地到建设必须同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乡镇企业也是一样,必须有环境规划和布局,而且必须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区域农业划规之中。规划一经制定并以人大通过,也具有与立法同等的效力,立法中也应有确保规划实施的条文。运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解决企业的环境问题,大力推广乡镇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等,除了对每一个企业进行环评和监控,还要针对乡镇企业特点进行区域环评和监控,在环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环境发展存在四个不适应:环境规划与集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与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速度不相适应、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与经济建设的资金规模不相适应、环境管理力量及其执法力度与面广、量大的乡镇企业不相适应。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刻不容缓。(1)解决好污染大户的问题。充分利用当前全国调整经济结构的时机,对现有的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进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调整工作。(2)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再次,建立、健全乡(镇)政府、乡镇企业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机构建设,实现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养一批强有力的环保执法监督队伍。
3.3 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构
清洁生产作为国际上最新推出的工业生产发展模式。在现阶段,推广清洁生产,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乡镇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最主要的就是加大清洁生产工作的行政管理力度,以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乡镇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构,培训人员、建立队伍、试点示范,逐步在乡镇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
建立比较完善清洁生产的管理,是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法制、规划手段的补充,与此2024的法制、规划也可看作是该项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体制、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就可以控制清洁生产程序上、手续上、关系上的混乱状况,就可能发挥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从而有效的降低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危害范围和程度。
3.4 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在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面对乡镇企业这个特殊的对象,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处理措施是难于行得通的。结合我市实际,从总体上实施“三同时”是可能的,但要求每个企业都实现“三同时”也是难于行得通的,但也不能因行不通面听其自然,放任自流,因而制定一套简易可行的合理控制系统也是当务之急。
(1)建立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为增强部门落实环保分工负责的意识,应建立责任目标,年度考核,表彰惩处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2)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和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3)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加强对重污染企业监管,定期抽查其排污状况,重点从源头进行整治。如实现了控制的设想,大量的污染物就会消除在生产之前、之中或之后,另外还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获得可持续收益,处理后的废水、污水还可以资源化,同时基本消除农村乡镇企业的污染危害。(4)推广使用优质新兴能源,特别是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3.5 提高乡镇企业、居民的环保意识
提高乡镇企业、居民的环保意识,可以为环保工作的落实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通过环保、新闻媒介、居民社区及执法等各单位2024环保的组织、宣传和执法活动,才能全面提高社会全员的环保意识。向乡镇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决策者、各级干部、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宣传、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知识及乡镇企业的控制和管理知识的任务,是一项十分迫切、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但是,地区发展差异和环保意识的不普及造成目前许多地区的广大干部只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了解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所以,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宣传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对策。
乡镇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环境污染 治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中央提出的新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它既不同于旧中国针对农民“愚”、“贫”、“弱”、“私”四大病害的“救济乡村”运动,也不是改革开放初期实现温饱的努力,而是中央在作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基本判断的基础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升华,是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方略,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中央202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生产发展是首要任务,生活宽裕是根本目标,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村容整洁是关键环节,管理民主是有力保障。这里村容整洁范畴很广,应包含整个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村庄建设”。村容整洁作为关键环节被提了出来,显示出国家对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农村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基地,也是全国人民的生活源泉、国民经济存在的根本。在城市环境问题得到日益重视的情况下,农村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对来说正在日趋恶化。主要表现为:
1、当代农村环境污染存在从点源向面源扩大的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要求越来越高,为追求高产,种植农产品使用的农药、化肥和农膜的数量也明显增加,农药、化肥和农膜的使用正在由过去的少量采用发展成为大范围应用,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扩大。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导致成本不必要的增加、农药残留使农产品质量下降,而且使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不少生物面临灭绝状态,以往夏季里的一片蛙声在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听不见了。不仅如此,农业生产中使用塑料薄膜,由于不注意回收清理而给农村带来的“白色污染”也相当严重。如据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16个县市中,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公斤/公顷,其中最严重的地区达268.5公斤/公顷,由于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计在1,500万元以上。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居住特点由分散趋向集中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凸现起来。但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以及其他原因,多数农村根本没有相应的生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或者是村镇生活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及容量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不少镇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河流,路边和河沿成为堆放垃圾的主要场所,这使得农村污染较之城市更加严重。
就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推行清洁生产而言,在人们的意识中普遍认为工业领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远胜于农业,这种认识有一定片面性。无论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还是污染程度来讲,农业都不亚于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工业。而且,因为工业污染是“点状源”污染,而农业污染更侧重的是“面状源”污染,这使之更难监测和控制,其治理难度比工业更大。
2、城市“三废”污染有向农村蔓延的趋势
据统计,目前工业“三废”污染农田已达0.1亿公顷,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因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13.3万公顷以上,533.3万公顷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每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农民每天制造的生活垃圾随处乱倒,城市产生的垃圾又源源不断地运往农村。农民除了闻到难闻的气味外,还因垃圾造成蚊蝇乱飞,很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染。
3、乡镇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主要表现在:
1)乡镇企业资源利用率低,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乡镇企业因缺乏环境保护和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长远的环境和社会效益,盲目布点,乱占耕地;滥垦乱采,毁坏山林,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少乡镇企业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矿无综合性规划,见矿就挖,见煤就采,采富弃贫,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几乎与矿业开发相伴而生,如采矿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与占用;采矿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采矿导致的地下水资源枯竭、泉水断流;露天开采引起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矿引起的废气、废渣污染,以及粉尘、瓦斯和煤矸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等,并由此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污染行业多,污染源点多面广,区域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的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各大部门中的各个产业。在我国十五大工业行业中,都有乡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污染比较严重的有造纸(制桨)、电镀、印染、采矿、治炼、炼焦、土硫磺、砖瓦、水泥、石棉、油毡、化肥、染料、制革、农药、沥青、炼油等行业。乡镇企业这些行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三废”处理设施不健全,在生产中“跑、冒、漏、滴”的现象十分严重。乡镇企业规模小、行业多,设备简陋,污染源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对于富含资源的地区,更是遍地开花,区域环境污染严重。
3)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具有潜在性
与国有大企业相比,乡镇企业规模小,“三废”排放量相对较小,分布比较分散,造成环境污染事故不易发现,乡镇企业环保措施大大滞后于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大多数乡镇企业还没有很好的污染防治措施,不具备防止污染的技术能力和资金保障,还居于国内较落后的技术层次,对“三废”处理存在一定的困难,环保管理部门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将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潜在性危机。
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应给予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足够的重视。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经济将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伴随而来的将是农村生态环境压力的进一步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一旦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illiamAlbrecht(威廉?奥伯特)1971年提出,并在欧美地区有一定的实践。基本含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并在环境方面、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我国生态农业是强调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习惯差异很大,生态农业的建设模式应根据不同的地域和当地的生产力状况及生态现状选择不同的模式。如对于生态脆弱区和大河流域源头区、沿江河平行分布的平原区,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应是根据资源环境等特点调整大衣业的结构,应用生物、工程等综合措施改善和恢复生态功能,维护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农畜产品;对于技术、资金相对密集的都市城郊和沿海较发达城镇,应在防治城市和工业污染的同时,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污染。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和环境污染预警控制;对于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的传统农业区域,如黄淮海平原区、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农业区和生态脆弱区以外的其他农业主产区。主要目标应是防止农产品污染,增加农产品数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
2、采取措施,有效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
农村经济的振兴,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这已被实践所证实。“和谐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经济”,这句话精辟地表达了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即持续发展的思想。乡镇企业的发展同环境问题相伴而生,我们既要发展乡镇企业,又要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使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因此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做到:
1)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乡镇企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乡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取决于环境资源的支撑能力。在发展乡镇企业中,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就会使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而导致延缓、甚至阻碍乡镇企业以及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2)合理规划布局、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
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的要求,并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属于应该淘汰的企业,要坚决淘汰;属于保留的乡镇企业,要引导其向工业园区集中,实行乡镇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二要按照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升级换代,以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开展创建优美环境小城镇等活动。此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转移。乡镇企业的发展,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优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优先发展食品、饲料工业和建材、建筑业和能源工业。广大农村基本上还处于以种养业为主的较粗放的农业产品型经济,具有原材料多,种植、养殖、加工基础好,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优点和优势,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和优势,采取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利用,就地转化增值,引导农民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方式发展经济。
3、依法保护环境,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及环境法规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力度,逐步形成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
乡镇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原因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农村的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水环境既是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涝起着调节作用,同时又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因此,保护好农村水环境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
1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农村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大部分水源中重金属、氨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大肠杆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面源的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较复杂。在农村大部分集镇周边河流均存在被污染的现象,不仅造成粮食减产[1],而且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据调查,我国患病人群的88%、死亡人数的33%都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2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2.1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使用
我国农村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和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化学肥料使用的快速增长,其结果导致氮磷钾使用不平衡、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水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2]。我国农药总量由1989年的20.62万t增加至1997年的39.45万t。wwW.133229.COM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直接向水体施药;农药通过雨水或灌溉水由农田向水体迁移;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大气中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农药使用过程中,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漂移沉降进入水体;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并在灌水或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2.2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
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由于乡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严重污染,乡镇企业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其中,废水排放达30亿t,化学需氧量排放300万t,固体废物排放量达3 000万t,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环境。许多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冶炼、矿产、机械加工、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实行对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后,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郊区或小城镇,一些电子、机械废旧垃圾性物品也转移到农村。目前,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20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2.3污水灌溉
由于大量未经处理污水直接用于灌溉,水质超标、灌溉面积盲目发展,已经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污水灌溉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危害着污灌区的饮水安全。污灌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水处理跟不上,污灌水质超标,城市及工业废水排放量低,缺少必要的污水处理措施。二是污水灌溉面积盲目发展,监控管理体系不健全。污水灌溉大都是农民自发的,农民在缺乏正常灌溉水的情况下,自发引用污水作为农业用水的水源。虽然颁布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但由于污灌水质无人监管,灌溉部门没有按标准把关,导致污水灌溉面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三是河道灌溉功能退化,在城市郊区大都变成污水排放的河道。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河道的管理未纳入城市的规划,致使有些污灌用水的河道变成城市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的河道,久而久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污水河。
2.4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消费需求增大,消费种类也从猪向牛、羊、禽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各地在城镇郊区附近建立了一大批养殖场,由原来农村的分散养殖变为集中养殖,由此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处理和污染问题。
2.5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
我国生活垃圾数量巨大,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存放,不仅占用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生活垃圾的产生和累积,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3-4]。
3参考文献
[1] 周静,崔键,梁家妮.冶炼厂综合堆渣场周边水质和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2):349-352.
[2] 彭举威,汪诚文,付宏祥,等.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28(2):44-45.
乡镇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主要对策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2024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2024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乡镇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但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注意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子孙后代的大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渊源,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致使环境污染的趋势出现由城市向乡镇蔓延,再向农村扩展的势头,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息息相关。如何科学地处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是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
1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
我国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是一种产业环境,直接主体是农业类产业的生存发展。从农业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广延性、区域性、复杂性,同时又有半自然、半人为调控的特征。
农业由于分布面积广,光、热、水、气等外界环境因素又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着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系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自身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上盲目过量施用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也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加上病害、虫害、气候等自然灾害,使得农业环境问题更加复杂。
2农村环境的状况
目前,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以山西运城市为例,该市是全省粮、棉、果基地,小麦、棉花、果品等诸多农产品的商品率均占全省的80 %以上,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利用率已达80 %以上,耕垦指数为43.7 %,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生态平衡与生物种群的稳定,化肥农药施用极不平衡,农药残留量增多,农药中毒人数逐年增加,还造成土壤板结,作物贪青晚熟,淋溶下渗流失,造成水质污染。超标污水的灌溉,大气降落物的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堆存,污染事故的增多,使土地和作物污染增多。恶劣的环境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害,农业环境污染纠纷事件逐年上升。
改革开放给乡镇企业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 %。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联苯胺等产业,以及噪声和振动污染的行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职工健康。比如运城,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已由单一农业大区发展为门类较全,农工并举的组合区域。环境污染特征是以二氧化硫污染为主,烟尘和二次扬尘为副的大气污染,以有机物质和氮素为主要污染物质的水质污染,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主的固体废物污染,且污染趋势趋于加重,并由城市向乡村蔓延扩展的势头,从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3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
3.1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 kg,而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 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地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3.2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企业增加较多。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从而造成工业“三废”排放居高不下,呈增长趋势,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据统计,全国每天排放的污水量超过1亿 t,其中80 %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污染,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3.3城镇乡村基础设施滞后
这方面突出体现在城市气化率低、热化率低、绿化率低、烟尘控制区发展水平较低,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力度、治理资金投入较低。目前,山西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煤炭,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同时由于集中供暖建设滞后,居民取暖、做饭及餐饮业的耗煤多为直接燃烧,低空排放,大量的由煤炭消耗产生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状况。
3.4农村生态环境脆弱
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农业面源污染有增无减。伴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70 %未经处理直接向外排放。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近30 %的秸秆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现象突出等。
3.5大量农田被占用和毁坏
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除直接占用耕地外,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 %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 kg,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 %以上。
4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4.1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城镇化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城镇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