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光伏验收报告(推荐5篇)

2024-07-08 20:10:02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伏验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光伏验收报告范文第1篇

做个发电生意吧,你发电国家买。这种想象中的生意在位于北京顺义的一座地上三层外加半层阁楼的小别墅上变成了现实。

远远望去,这座别墅与邻居的房子并无区别。近距离观察,会发现凸起的屋顶上搭建了一些东西,顺着别墅屋顶向下看,细心的人会发现,这座房子前面的玻璃幕墙和别人家的颜色有所不同。

屋顶上搭建的便是太阳能电池板,而玻璃幕墙则已经布上了薄膜电池。这座别墅便是被众多媒体和光伏业内人士争相探望的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这座别墅的主人正是中国第一例家庭光伏电站成功申请建立者——任凯。

该屋顶作为光伏试验场,每天发电10千瓦时。安装成本市场价为每瓦10元,任凯实际安装价格为每瓦14元,共计4.2万元。“如果能得到每度电0.40.6元的补贴,像我家这样的小型电站回报周期一般为8年,投资回报率为9.3%,远高于银行利率。”任凯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

不过,任凯所说的补贴现在还没有变成现实。

并网瓶颈

业主任凯是个“光伏迷”。2008年,因看好光伏产业的前景,原本从事手机供应链管理工作的任凯转行进入了一家全球知名的光伏材料供应公司工作。彼时,光伏产业发展势如破竹,任凯虽然十分看好光伏的发展前景,但也对产业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中国拥有全球80%的产能,并曾经占据50%以上的国际市场,但国内市场的份额却不到全球市场的9%。对于出口的过度依赖,让身在外企的任凯十分忧虑。他认为,分布式光伏项目具有小型、灵活、自给自足等优点,在未来应该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

2011年,任凯萌生了自己在光伏领域创业的想法。他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购买了一些薄膜电池,计划把这些电池布置在自己的房子上,建造一个小型“发电厂”。任凯打印了申请报告,先后去了顺义电力公司和北京电力公司申请并网,但由于当时国家没有出台居民家庭分布式并网的政策,顺义电力公司和北京电力公司都拒绝批复并网申请。

遭到拒绝并没有浇灭任凯对家庭光伏电站并网申请的热情。他请求顺义电力公司提供相关科室的电话,以便随时了解咨询。也正是这一次沟通,使顺义电力公司成为任凯获取相关政策消息的有效途径。

并网获批

任凯的坚持终在一年多以后迎来转机。2012年10月的一天,任凯忽然从内部渠道了解到,他期待已久的光伏分布式并网即将有新的政策出台。10月24日上午,任凯以微博的形式率先预告:国家电网将召开新闻会,支持光伏分布式并网,简化手续,降低费用。

两天之后的10月26日,国家电网向社会了《2024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支持并将服务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工作的开展。《意见》中提到,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接入低压配电网,允许富余电力上网,电网企业按国家政策全额收购富余电力;由分布式光伏接入引起的公共电网改造,以及接入公共电网的接网工程全部由电网企业投资。

“允许富余电力上网”,这句话任凯已经等了一年多了。当天下午,任凯再次通过邮件向国家电网北京顺义电力公司提出并网申请。这一次顺义电力公司没有拒绝。第二天任凯接到电话,要求按照流程去营业厅领取申请表。

2012年11月5日,任凯前往顺义电力公司营业厅正式递交自家屋顶3kW分布式光伏屋顶发电并网申请,在营业厅他领到另一张《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申请表》。表上的十几个必填栏目里,“发电量意向消纳方式”这一栏让他有点犯难了。这一栏有三个选项分别是全部自用、全部上网和自发自用余量上网。自发自用肯定首先被排除,要并网肯定不是自发自用,而在剩余的两项中该如何选择。全部上网意味着,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可能意味着低价卖电给电网然后又高价从电网买电的局面。如果选择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光伏发电在白天,自家用电多在晚上。再三斟酌以后,任凯选择了全部上网。他认为,尽管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补贴政策还不明朗,但未来能够争取到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每度1元的光伏上网电价。任凯的选择也得到了顺义电力公司的支持。

在并网申请提交7天后的11月12日,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和北京电力公司客服部领导到任凯家进行项目可研勘察,核查了电池板安装位置和功率、上传电表安装接入方案、逆变器性能等事项。

由于国内市场上没有销售三相输出的3kW小型逆变器,原计划使用3kW单相普通并网逆变器,改为APS昱能生产的微逆变器,最终技术人员通过线路负载计算,确认可以使用单相220V逆变器实现“全部上传”,逆变器问题解决。

2012年12月5日,任凯的并网申请正式获得批准。任凯顺利拿到了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接入系统报告》和项目接入确认单。从递交申请到批复共23个工作日。就在并网申请得到批准的同时,顺义电力公司告知任凯,项目接入费用为1.7万元包括2个电表、1个断路器等,费用均由他个人承担。1.7万元的接入费相对于造价仅3万元的电站主体,无疑是十分惊人的。

按照国家电网《2024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6MW以下光伏分布式电站项目均应当免费接入电网。电网公司在受理、制订接入电网方案、并网调试全过程服务上完全免费。任凯认为,按照文件精神,项目接入公共电网的部分也由电网埋单,用户仅需自己投资光伏发电设备以及自用部分少量电缆线路投入。对此,顺义电力公司解释是“接入工程以及接入引起的公共电网改造部分由电网企业投资建设”,“接入用户侧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由项目业主投资”。

新增1.7万元的投资,意味着电站投资回报期将延长5年,而对于政策的不同解读,让任凯十分困惑。而就在他发微博并求助业界共同解读政策之际,两天后的12月12日,事情出现了转机。北京电力公司和顺义电力公司客服部及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相关领导冒雪赶到北京远郊顺义北小营的任凯家中,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之前顺义电力公司提到的1.7万元系统接入费并非全部出自任凯,其中包括上传电能表在内的大部分投资都将由电力公司负担。对于这两种大相径庭的解释,任凯猜测可能是政策出台突然,基层工作人员理解角度不同所致。

北京电力公司安排了专门的项目经理负责与任凯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对接。12月26日,顺义电力公司在任凯家安装了北京市第一块私人并网上传电能表。而此时光伏电站组建安装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邻居突然不同意任凯占用他家屋顶,小区物业也以防漏水为由要求他不得在房顶打孔安装。迫于压力,任凯重新调整计划,将原来安装12块薄膜电池的设计方案在保持3kW功率不变的情况下,改为6块240W多晶硅电池组件。英利太阳能公司在了解任凯的情况后,提出赞助全部晶硅电池。

2013年新年后的11天,任凯的光伏电站建设完工并向顺义电力公司递交了《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验收和调试申请》,等待验收工程正式并网。

1月16日任凯被通知与北京电力公司签署《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低压发用电合同》。合同中载明电费半年结算一次,须由任凯开具增值税发票后由北京电力公司划拨至指定工行结算帐号。在这份合同中,任凯最关注的上网电价却只能按照每度电0.4元的脱硫煤电价格结算。这与他之前预期的每度电1元的上网电价相差甚远。

随后的几天里,顺义电力公司先后对项目的系统原理、逆变器孤岛保护等方面提出一些问题。任凯按照对方要求,先后更换微断开关和增加欠压脱扣开关,进行了防孤岛和失压跳闸试验。

1月25日,任凯家三层小别墅挤满了前来采访的国内外媒体记者和光伏业界人士,这一天他的家庭光伏电站成功并网。

补贴难题

不过,任凯并没有到可以开怀大笑的时候。

任凯的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顺利并网,但国家电网告知如果想拿到每度电1元的光伏上网电价只能获得北京市发改委的项目核准。

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居民每月日常缴纳给电网的电费均包含每度电8厘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国内并网的大型光伏电站都能够享受每度电1元的补贴电价。

任凯的3kW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成本为3万元,每天发电量大约10度。如果按照国家目前每度电1元的光伏上网电价,需8年时间收回成本。而如果按照国家电网给定的结算电价,收回成本要18年,

任凯认为,北京市发改委曾出台的《不使用政府投资的能源类投资项目核准(申请材料目录)》是针对法人投资的大型能源类投资项目,自己作为普通居民在屋顶建立分布式光伏电站,既不是法人,也不影响城市规划、土地使用与环境,应当不需要发改委核准。如果需要核准,按照该申请材料目录要求,需要提交由具备甲级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的项目申请报告一式5份,此外还需要城市规划、环境评价、土地等审批报告。单是申请报告一套就需要20万元,报告全部办下来,保守估计50万元以上。而他家的3kW分布式光伏电站总投资才3万元。“一个自家的3kW小项目,发出来一样的电,申请国家规定的1元/度补贴竟然要通过发改委的项目核准(即电站的可研申请),简直匪夷所思。”任凯说。

“我的目标就是要争取1元/度的光伏上网电价。这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利益,而且也是身后广大潜在分布式光伏电站后用户‘产电者’的利益。”任凯告诉记者。

任凯坚信项目核准不是针对他这样的工程,于是携带了所有能带的资料去北京市发改委递交核准申请。对方的回复是,目前的电站核准政策只针对法人,自然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能否审批和享受1元电价没有相关政策支持。

“发改委的核准政策应该和国网的并网新政相配套,将6兆瓦以下分布式光伏项目改为备案制。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规划,到2015年,中国分布式光伏装机将达到10吉瓦。如每个项目为500千瓦,大约就是2万个项目;如果大部分为3千瓦左右的居民屋顶光伏,需要核准的项目将超过百万,如此大量的核准工作,发改委根本无法应对。”任凯说。

目前,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2024领导处得到的最新消息是,自然人项目是否审批以及享受电价补贴仍无相关文件支持。

不过一线曙光已经展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家正在制定相关政策,未来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达到电网并网要求后只需要到能源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即可拿到相应补贴。

而就在2月27日国家电网召开“促进分布式电源并网新闻会”,向社会《2024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这是国家电网继《2024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后,出台的积极促进光伏、风电、天然气等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又一举措。

光伏验收报告范文第2篇

2月21日,正月的合肥冬寒料峭,天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海润光伏CEO杨怀进专程从江苏江阴驱车赶到了位于合肥的厂区。在离厂区不远的翡翠湖迎宾馆,一个隆重的会场正在进行最后的布置检查。

第二天,在翡翠湖迎宾馆,海润光伏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答谢会,包括合肥市市委书记吴存荣等地方要员悉数在座。就在一年多前,他们见证了海润光伏从安徽分公司落户合肥。

在台上,会议的主角杨怀进毫不掩饰激动心情,除了略显俗套的感谢,他几乎想不出更好的祝酒辞。“海润在合肥的项目签约时,我们跟合肥市的领导相谈甚欢,都忘了要吃饭,到最后要请我们的领导吃盒饭,我在这里向各位领导赔个罪,今天,可以请大家踏踏实实吃顿饭了。”

5天前,随着上市金锣的敲响,杨怀进治下的海润光伏成功复牌登陆A股。就在同一天,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预了2011年第四季度初步财报,预计第四季度出货量环比减少10%。颇具戏剧性的是,杨怀进也是无锡尚德的创始人之一。

今年49岁、被称为“光伏教父”的杨怀进,是推动国内光伏产业市场化最早的呼吁者,也是这个行业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与施正荣并肩战斗,将尚德送上纳斯达克,也曾急流勇退另立山头;他曾先后参与四家光伏企业的创办,并最终促成两家上市,也曾在资本意志下败下阵来。与一直在舆论前台冲锋陷阵的施正荣相比,杨怀进多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施正荣的引路人

2010年12月24日,上海财经大学举办2011年第二期校友论坛,杨怀进是主嘉宾之一。当日,他与上海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翁华建一道,向在座的百余位校友畅谈各自的创业经历或人生感悟。包括黎明红在内的校友对杨怀进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朴实、执著。

“他始终像个孩子,对社会、产业、事物抱有困惑感和新奇感,以积极的姿态等待和迎接机遇,机遇来了,绝不错过。”这是杨怀进留给黎明红最为深刻的印象。

黎明红向本刊回忆,1985年,大学毕业后杨曾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这一点杨怀进本人并未刻意回避。去年3月14日,在参加小儿子的家长会时杨曾透露,在去澳大利亚之前,自己在上海石化公司工作。“虽然职务不高,但是计划经济时代,能在的国有企业工作,已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了。”黎明红回忆称。

此后杨怀进还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扔掉铁饭碗出国深造。上世纪80年代末是一个崇尚自由、追求理想的年代,出国求学也已成为风潮。而杨怀进把目光瞄向了澳大利亚,这里中国留学生多,学费相对便宜。

他选择了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学习他所熟悉的经济学专业。

由于是自费留学,杨怀进在澳读书期间非常勤奋。他曾在类似麦德龙的大型超市做勤工俭学,甚至干过清洁工(包括冲洗厕所);别人干两份工,他却能在相同时间内干三份甚至更多。

就是在这段艰苦的留学期间,他结识了同是扬中老乡的施正荣和赵建华。杨怀进自然不会想到,在将来的某一天,三人今后将组成中国光伏产业大格局。

当杨怀进学成回国,做起贸易生意的时候,施正荣依旧在马丁?格林教授的实验室工作。上世纪90年代末,德国出差归来的杨怀进看到了光伏产业巨大的前景,开始在国内寻找项目。那时,他对施正荣说:“我先在国内帮你投石问路。”

笃信佛教的杨怀进,如同唐玄天取经般虔诚,背着十几斤重的投影仪和250页的光伏产业报告,踏上了漫漫布道路。他游历了全国十多个城市,但很多地方官员根本搞不懂光伏为何物,更对光伏不感兴趣,杨怀进为此处处碰壁。

但朴实、执著毫不放弃的性格,终于让他等来了机会。

当四处无援时,杨遇见了他原来的老师、后在扬中市政府任职的徐成荣。徐成荣把杨和他的光伏项目引荐到无锡。通过时任无锡市经贸委主任的李延人,项目终于得到了当地主管领导的认可。兴奋之余的杨怀进,第一时间把这一消息告知了远在南半球的施正荣。2000年,施正荣举家回国创业。

2001年1月,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融资600万美元组建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施正荣占股25%,出任总经理。由于先期的贡献,尚德以技术入股的名义给了杨怀进5%的股份。此时,杨的职务是总经理助理,负责产品销售。

在经历了三年左右的惨淡经营后,施正荣掌管的尚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2003年,中国提出了西部广泛利用太阳能计划,这让光伏太阳能行业和尚德品牌一夜之间走红。

同样是在这一年,尚德开始扭亏为盈,并实现了1.3亿元的销售收入。次年,德国政府调整能源政策,大力推进“太阳能屋顶计划”,全球太阳能光伏正式驶入快车道。

2005年上半年,尚德从高盛、英联、龙科等国际著名投行募集8000万美元资金,完成了对尚德所有国内股东的股权收购,迈出了海外上市的关键一步。有知情人士证实,杨怀进在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5年12月14日,尚德登陆纽交所,施正荣身价13.8亿美元,跻身中国百富榜前五名。而杨怀进则依旧像一株花丛中的水仙,默默无闻地飘散着香气。

作为曾经的老师,徐成荣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这样评价杨怀进: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的光伏产业,至少中国的光伏产业不会发展如此之快。没有他,施正荣可能仍然远在澳大利亚的实验室里做科研,中国日后也会少了一位首富。

败走资本意志

随着尚德私有化风波和人事震动愈演愈烈,2004年,杨怀进、张凤鸣、泰德等一批早期创业伙伴,纷纷选择离开。他们选择与归国的赵建华夫妇共同在扬中创业,在中电集团董事长陆廷秀的支持下组建了中电光伏公司。

赵建华,新南威尔士大学马丁?格林教授的大弟子,施正荣的同门师兄。他连续18年保持单晶硅、多晶硅太阳电池及组件光电转换效率世界记录,研制成功了目前世界上最高效率的硅太阳能电池,其转换效率高达24.7%。

当年7月31日,中电光伏成立。赵建华出任总经理,陆廷秀出任董事长。中电光伏的股权名单显示:中电电气出资550.8万美元,全额认缴,持股51%,为第一大股东;杨怀进持股14%,为第二大股东,赵建华、张凤鸣、泰德持股10%,王艾华持股5%。

当期除了赵建华现汇出资79980美元外,其他全部以技术入股。因为王艾华是赵建华的爱人,所以赵建华还是实际第二大股东,比杨怀进多1%股权。随着股权结构的改善以及尚德上市所带来的财富效应,2007年5月,中电光伏也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赵建华迎来了自己事业的高峰。

事实上,在入股中电光伏的同时,杨怀进已经开始不仅仅满足于只做技术入股的“配角”,他试图拥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晶澳就是这样一个他认为可以自己主导的企业。

晶澳是河北晶龙集团投资的生产光伏上下游产品的企业。晶龙集团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2004年之前,晶龙集团在太阳能产业中独缺太阳能电池生产配装这最后一环。

“这需要专业的技术,不是我们的强项。”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时常陷入这样的困境。

寻找外援是靳保芳实现突破最有效的方式。杨怀进在这个关键时刻进入靳的视野:他不仅在融资、销售方面能带来丰富的经验,而且还带来了晶龙集团急缺的人才:与杨交情颇深的澳大利亚马丁?格林实验室的顶尖高手戴熙明、布鲁斯、泰德纷纷来到晶龙创业。

在晶澳创业团队中,杨有着极强的号召力。这在日后的2009年杨离职晶澳前后显得尤为明显――杨加盟海润光伏后,曾任晶澳管理层的姜庆堂、吴廷斌、冯国梁等纷纷辞职,跟随其进入海润光伏。

2005年,杨怀进出任晶澳CEO。那时,尽管曾经在无锡尚德创业,但他毫不讳言要赶超老东家的勃勃雄心。上任之初就放出豪言:“我要让晶澳在三年内成为世界级的公司。”

而事实上,他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做到了。

从2005年7月开建到第二年8月份达产,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晶龙太阳能电池75兆瓦生产线即告建成。依靠国际化技术团队的力量,电池转换率达到17%以上,达到了国际水平。

这两年是杨怀进与靳保芳的蜜月期,靳也曾给过杨无微不至的关怀。2005年杨怀进的岳父动手术后在上海去世,而那段日子靳保芳本人恰巧在外地出差,就专门派了一个副总经理前去帮助料理丧事。这给了杨怀进很大的鼓励和安慰。

在此期间,杨怀进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举荐贤达。杨怀进曾向靳保芳提出主动请贤让位,从美国请职业经理人来作晶澳公司总裁。杨怀进告诉靳保芳,他要谋划更重要的事――上市。

2007年2月7日,晶澳太阳能在投产仅8个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被评为华尔街三大交易所2007年度的优秀上市公司,被美国视为“中国奇迹”。杨怀进作为中国光伏产业的拓荒者,在业内被誉为低调的先行者、第一人。“杨靳二人组”也一度在光伏业内传为佳话。站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大厅里,河北人靳保芳感慨:“在世界金融业的中心,也有了我们一席之地!”

那一年亦是中国光伏行业潮起之年。

2008年底,金融危机毫无征兆地袭来,光伏行业第一波低谷随即显现。2009年首季,晶澳业绩骤降近八成。来自中投顾问能源行业报告显示,晶澳公司2009年第一季度的收入为2.317亿元,同比2008年第一季度的11亿元下降79.4%,环比2008年第四季度的9.79亿元下降了76.3%。

事实上,不光是晶澳,其他光伏企业业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此时,晶澳CEO杨怀进表示:“对晶澳来说,2009年第一季度是自公司2005年创建以来最具挑战性的一个季度。”不过他同时也表示,晶澳管理层正积极做好各项业务,为当年下半年可能出现的市场恢复做好准备。

2009年5月份的一次业界小型沟通会上,杨怀进说到这场低谷:“我们都是种地的农民,突然天上下金子了,大家都发了。现在不下了,大家不要感觉像天塌了一样,认真种地就行。”

而“为市场恢复做准备”仅仅是杨怀进的一厢情愿。业绩遭受重创后,以靳保芳为代表的投资方和杨怀进为代表的管理层裂痕开始显现。因为业务的大幅下滑,双方甚至出现僵局,坊间有传闻称,靳试图收回杨怀进手中的权力,因为杨有些“不受控制”。

半年后的10月19日,晶澳太阳能公告称:创始人杨怀进已经辞去董事会副董事长的职务,并将离开该公司。杨在创业时力荐的旧部徐洪华也将离开董事会,并增选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赵玉文为晶澳太阳董事会独立董事。至于杨去职的原因,公告的口吻非常官方:杨怀进将从事“其他感兴趣的业务”。

这个戏剧性的转折让外界大跌眼镜。无锡尚德、南京中电、晶澳太阳能都是业内鼎鼎有名的公司,而三家公司的创业和上市过程中,杨怀进本人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其离职绝非能力问题。

外界分析认为,杨个性过强,在与资本意志交锋中难以占据上风。路透社的报道透露,杨怀进离开晶澳是要发展新的事业。一个新的太阳能公司可能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等待横空出世。

“新的事业”,正是海润光伏。

2009办海润

2009年12月,杨怀进第四次创业,组织了国际一流的光伏行业科学家和管理团队加盟海润光伏。杨怀进除了准备企业上市外,还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完善产业链与传播他的仁治理念。

此前,江阴海润作为海润光伏的总部基地,只限于硅棒、硅片生产,要实现快速发展,完善产业链不可避免。太仓奥特斯维和合肥海润成为两个很重要的棋子。

2009年12月25日,奥特斯维能源作为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生产基地在太仓成立。企业从开工建设到主体厂房封顶,从设备进厂、安装调试到首条生产线运行,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

“2010年,企业累计产出电池片9200万瓦,实现销售收入近6亿元,产品80%销往欧美市场。”杨怀进笑言,“你肯定不会想到这里,一年多前还是一大片螃蟹塘。”

作为海润光伏布局中的另一枚棋子,合肥海润的生产效率更高。杨怀进创造出了72天主厂房结构封顶的纪录。2010年9月18日,海润光伏与合肥新站综合实验区正式签约,成立合肥海润光伏。从当年11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到2011年1月28日,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生产厂房结构封顶,被认为是合肥市建设史上的奇迹。

此后不到数月,项目正式投产。

依靠这种超速度,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海润光伏完成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目前,合肥海润光伏项目一期总投资24.3亿元,建设40条高效柔性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年产1.3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

尽管国内光伏行业普遍遭遇严冬,合肥海润光伏却逆势飞扬。“从开年到现在,所有生产线全部进入满产。”在上市后的答谢会中,杨怀进对在场人士表示。

如同当年向靳保芳描绘晶澳的蓝图一样,杨怀进此次给海润画了一幅蓝图。“海润计划在两年内将电池产业化效率突破20%,成为行业领头羊。在不远的将来,建成国家重点技术研发中心。”谈起未来愿景,杨怀进雄心勃勃。“三年内海润将会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前五名。”

与此同时,杨怀进还把《弟子规》列为海润光伏的管理圣经,让每位管理者和员工学习。

“新入职的人都要学习。”太仓奥特斯维动力部的小超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在他入职培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天天都要读《弟子规》,自己还背过一段。如今,已工作一年多的他偶尔还能在公司内部的报纸上,看到2024学习《弟子规》的文章。

尽管如此,更多的人对此还是充满了不屑和敷衍。“主要还是价值观不认同,思想上不情愿。”小超对此分析。

杨怀进试图在企业营造家的氛围,让员工以一种平和、宽容的心去面对周围的人和事。在职工眼里,杨怀进的谦虚平和更像是一位普通员工。在公司食堂,杨怀进穿着工作装跟普通员工一样排着队等着打饭。

比起2010年,杨已经略显苍老,“岁月不饶人,他的白头发感觉又多了不少。”小超回忆称。

寒冬来了

2011年,无数光伏企业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倒闭、停产扑面而来。即便是尚德、英利等光伏大佬们业绩也亮起了红灯。海润光伏却能在逆境中上市成功,也使得杨怀进显得极其另类。

两年前,海润光伏IPO遇阻。2009年9月,杨怀进从晶澳辞职,转战海润光伏任CEO,海润光伏上市也得以提速。杨怀进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借壳上市。

同处于江阴市的企业*ST申龙给了海润光伏这个机会。据知情者透露,作为国内拥有上市企业最多的县级市,江阴当地政府也希望重组*ST申龙首先要保证壳资源留在江阴,“同时置入的资产必须与本市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

在江阴市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海润光伏与*ST申龙于2010年初开始首次接洽。在随后的股改中,杨怀进拿到了*ST申龙13971.76万股,占比13.55%,成为最大自然人股东。事实上,除杨怀进以外,此前曾跟随他的管理人员姜庆堂、陈浩、张永欣等11名因获得股权激励,随着2月17日上市成功身价也得以大增。

上市成功后,杨怀进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合作与拓展业务。在此之前的2010年9月3日,海润与中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保利协鑫开始了大范围的合作,后者与海润光伏签订了未来三年的硅片供应合约,价值208亿元。

此后,保利协鑫还为在太仓的海润光伏建起配套的道切片项目。知情人士透露:“保利协鑫只做上游和终端,不涉及下游的电池和组件,所以下游交给海润光伏来做更为合适。”

同时坊间有传闻称,此前,中国台湾首富郭台铭在光伏领域突然出手,期间也隐现了“光伏教父”杨怀进的影子。郭台铭口中产量达10万吨多晶硅、1000万千瓦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光伏企业,让光伏界的很多人颇为震惊。

当横向合作的同时,杨怀进也在寻求业务的纵向深入,谋划杀入电站领域。

2011年10月20日,北京京运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运通”)公告称,公司将与海润光伏拟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从事对外投资建设太阳能电站项目。他们在完成电站的前期开发、建设之后,将根据实际情况将电站项目整体对外出售,以及时收回投资本金和项目收益。

此外,海润光伏仍在推广自主品牌,组建海外电站应对寒冬。过去一段时间,海润光伏与英国石油、肖特两个国际光伏组件行业巨头合作,从事来料加工。但面对突如其来的行业寒潮,推广自主品牌迅速被提上了日程――海润光伏转变合作方式,与肖特合资创办了肖特海润太阳能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达300兆瓦。

作为光伏产业链利润最高的一环,通过组建海外电站,海润光伏有效实现了组件销售、库存消化及稳定收益。

去年,海润光伏与意大利EPC公司合作的两个电站已安装交付完毕,在保加利亚的另一个60兆电站前不久又追加2000片光伏组件。“如今,行业内都知道,如果建立电站的组件方是海润,那投资方从银行融资基本都没有问题。”知情人士表示。

随着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推广自主品牌、组建海外电站一系列组合拳的实施,海润光伏终于闻到春天的气息。《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获得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份,海润光伏实现出口6726万美元,同比增长83.87%。这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海润光伏好的开始。

对于经历了四家上市光伏企业的杨怀进而言,海润光伏无疑寄托了他所有的产业梦想。有接近杨怀进的人士分析,海润光伏可能将成为杨怀进产业最终的归宿。但事实上,更大的考验在等着杨怀进――与2009年的光伏业低谷相比,2011年以来的这场光伏寒冬更为漫长而惨烈,对于“光伏教父”的考验也是前所未有。

2012年,佛教徒杨怀进刚过本命年。如今的“光伏教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依然每天早起带着孩子读佛经和《弟子规》,并讲述“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刻道理。

大事记

1963年

生于江苏扬中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985年

获得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5年

获得铁饭碗,进入国企上海石化公司

1988年

自费留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经济学专业,同时在超市勤工俭学

1993年

结识校友施正荣、赵建华,日后与二人并称中国光伏业“扬中三杰”

1994年

获得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9年

背着投影机和

《光伏产业报告》回国,为施正荣探路

2001年1月

杨怀进首次创业,与施正荣一起融资成立无锡尚德公司,占5%股权

2000年底

施正荣回国

2003年

无锡尚德盈利1.3亿元,杨、施二人淘得第一桶金

2004年

尚德私有化风波暴发,杨怀进携众与施正荣分道扬镳

2004年,

杨怀进二次创业,

与老同学赵建华组建

南京中电光伏公司,

杨怀进持股14%

2005年

杨怀进三次创业,与靳保芳共同创立河北晶澳太阳能公司,出任晶澳CEO

2007年2月7日

在杨怀进的推动下,晶澳太阳能登陆纳斯达克

2009年5月

杨怀进称“要为市场恢复”做准备,但与资方出现嫌隙

2009年

晶澳第一季度业绩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骤降八成

2009年12月

杨怀进四次创业,重组海润光伏,任CEO、总裁

2009年10月19日

杨怀进出局晶澳

2010年9月3日

海润签约保利协鑫硅片供应,合约金额208亿元

2010年初

杨怀进开始接洽*ST申龙,筹备借壳上市

2012年1月

海润光伏在行业寒冬逆市飘红,实现出口同比增长83.87%

2010年9月18日

促使海润光伏与合肥新站综合实验区合资成立合肥海润

2012年1月

海润光伏在行业寒冬逆市飘红,实现出口同比增长83.87%

2012年2月17日

海润光伏借壳上市成功

“光伏教父”杨怀进观点:

全球光伏制造业向中国转移;

光伏行业对装备的依赖度很高,生产设备国产化将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光伏验收报告范文第3篇

《意见稿》对光伏发电,特别是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远低于此前预期,让分布式发电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奥克股份(300082)、爱康科技(002610)、阳光电源(300274)等相关上市公司未来的业绩预期也再度蒙上阴影。

逼不得已的分布式光伏

作为光伏应用的主要模式,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欧洲诸国已经发展多年,并且造就了德国光伏市场的繁荣。但受电力体制的制约,这一模式此前在国内一度无从下手。2011年以来,受欧洲各主要光伏装机国纷纷下调补贴,欧美光伏“双反”的影响,为拉动内需拯救我国光伏产业,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国家电网公司《分布式光伏发电相关管理办法》和《2024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两份文件。

个人分布式光伏发电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启动,不仅有可能激活民间巨大的投资潜力,对我国光伏应用以及清洁能源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还将对能源结构调整以及能源体制变革产生深刻的影响。

分布式光伏发电近3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可是,个人分布式光伏电站仍然屈指可数。此前已并网的国内首个居民分布式光伏电站业主、山东青岛市民徐鹏飞,竟然成了业内外名人。让人在欣喜之后,又陷入深思:中国个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意见稿》或阻碍分布式推广

据本刊记者了解,与以往全国除地区外统一上网电价的政策不同,新的《意见稿》按照光照情况,将全国划分为4个资源区,分别执行不同的上网电价。同时,新的《意见稿》对分布式发电和大型地面电站发电进行了区分。自发自用部分给予度电补贴,额度定为0.35元/度;富余电量上网,并由电网公司按照当地火电脱硫标杆电价收购。0.35元/度的补贴额度远低于此前0.4-0.6元/度的预期。

分布式自发自用的补贴力度显著低于预期,收益率严重偏低,表明国家对产业整合、促进成本下行的重视程度高于对激活国内市场的重视程度。按照5天自发自用,2天上网,其中自发自用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电价0.7元/度,上网按照0.35元/度计算。如果按照9%的内部收益率要求,则电站持有成本需从现在的10元/wp下降30%至7元/wp左右,如果按照8%的内部收益率测算,成本需要降至7.4元/wp,短期来看分布式推广面临较大压力。

相关企业前景堪忧

对于在泥沼中苦苦挣扎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任何政策上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其草木皆兵。十以来,受各种政策利好因素影响,光伏相关企业的股价一改之前的低迷状态,呈现震荡上行的态势。然而,《意见稿》的公布让原本低迷的市场雪上加霜,光伏产业的春天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2013年2月27日,国内主要的切割液厂商,奥克股份2012年业绩快报,年报显示,2012年公司营业总收入20.77亿元,同比下降19.2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720万元,同比下降42.37%。以中报披露分产品营收数据来看,2012年上半年,公司切割液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超过7成。如果光伏行业能够触底回暖,考虑到奥克股份部分产品市占率一直稳定,业绩将会有较大的增长。然而,《意见稿》打击了市场对光伏复苏的预期。一位证券从业人士表示,“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后续国内市场最大的增长点,补贴的幅度低于预期,按金额计,今年国内市场容量基本无增长,并可能导致2013-2015年期间,年均市场规模不足10GW。”严重依赖下游市场拉动需求的奥克股份未来业绩堪忧。

切割液只是奥克股份业务的一部分,尚且对公司的业绩造成如此重要的影响。对于那些以光伏及紧密相关产业为主业的企业来说,2012年的业绩更加惨不忍睹。据本刊记者了解,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光伏企业之间,“谁亏得少谁就是赢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江苏爱康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新的2012年财务数据显示,2012年公司营业收入13.6亿元,同比上年减少10.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86万,同比下降127.31%。在公告中,爱康科技将公司业绩和净利润大幅下滑主要归咎于:光伏市场需求不振,公司主要产品毛利率下降;电站建设投资规模以及建设过程中政府核准文件取得时间的影响使得融资成本增加;欧美“双反”使得组件厂商降低了对配件采购的需求。

2011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了《2024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当年7月1日前后核准的光伏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分别为每千瓦时1.15元和1元,宣告中国光伏发电由此正式进入每千瓦时1元的时代。2011年中国的光伏装机总量达到2.9GW,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新增光伏装机国和第四大光伏应用国,同时给后续增长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在2012年早些时候,陷入美国“双反”和欧盟各主要太阳能光伏装机国下调补贴恐慌中的国内太阳能光伏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光伏电站这棵救命稻草。一时之间,不管有经验的还是没经验的企业,都摩拳擦掌试图分得一杯羹。在2009年金融危机中深受重创的江浙光伏组件企业甚至抱团进军光伏电站领域,引发不小的争议。

光伏验收报告范文第4篇

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卡雷尔·德古特6月4日宣布,将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双反未能在两个月内达成解决方案,此后该税率将升至47.6%。该次“双反”调查的涉案金额高达204亿美元,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

追溯来龙去脉

光伏事件可能需要追溯到2011年10月。当时,欧洲光伏企业“太阳能世界”在美国的子公司向美国商务部提出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要求。经过美国商务部的初裁和终裁,以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最后审定,美国商务部在2012年12月7日正式发出了对中国企业出口至美国的光伏电池征税的行政命令,包括14.78%至15.97%的反补贴税,以及最高达249.96%的反倾销税。

有了在美国的成功“双反”经验,“太阳能世界”便进一步在欧洲对中国光伏产品提起“双反”调查的要求。2012年9月和11月欧盟分别正式启动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经过其内部复杂的程序,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卡洛·德·古赫特(KarelDe Gucht)于2013年5月15日向欧盟委员会提交报告,建议对华光伏产品征收47%的临时性关税。欧盟6月6日做出了最后的裁决,征收11.8%的临时性反倾销税,如果双方两个月内不能达成最终的解决方案,从8月份开始将征收47.6%的惩罚性关税。

中国政府在欧盟提出“双反”调查后不久就表示了明确的反对,商务部还派代表团赴欧洲专门磋商,但是未能阻止欧盟的“双反”调查。在古赫特向欧盟建议征收惩罚性关税后,中国又派了代表团赴欧盟谈判,但是谈判未能达成协议。中国商务部正部级的谈判代表钟山5月27日甚至赶赴欧盟与古赫特谈判,并且严正警告欧盟,如果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将对中欧贸易产生非常严重的不利后果。但是欧盟最终还是走向错误的方向,启动了对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税”。

贸易战恐致“双输”

显然,中国不会接受欧盟单方面做出的这种裁决,必然会要求欧盟取消临时性的关税,并将启动报复性贸易措施。目前中国已对欧盟出口中国的葡萄酒实施反倾销调查,反制意味明显。如果欧盟不妥协,中方有可能启动更加严厉的报复性措施,如对欧洲出口的汽车零配件、食品采取报复措施,这就可能使双方陷入贸易战。

双方如果真正打起贸易战,将产生“双输”的结果,而欧盟可能是利益受损更加严重的一方。虽然欧盟对华贸易略有逆差,但是已经在逐步减少,而且一些有能力出口的欧洲国家,如德国对华贸易则是顺差。欧洲经济目前仍在衰退的泥潭中挣扎,出口对欧洲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欧盟无力与中国打贸易战。另外,欧盟正努力吸引中国对欧洲的投资,贸易战显然不符合欧洲的利益。对中国而言,贸易战也并非好的选择。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中欧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强调双方加强经贸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企业寄望于政府出面

“这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问题,民间的力量,企业的力量,行业协会的力量,甚至欧盟本身成员国的力量都不足以和欧盟委员会强硬的态度抗衡。因此中国政府一定要表明态度,有所作为。否则,光伏‘双反’只是未来中国制造业噩梦的开始,任何行业都会效仿,都会动不动拿增加关税来要挟打击中国企业。 我们不支持报复性贸易战争,但也不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否则中国企业家们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会心寒,进而放弃工业和制造业,中国经济也将如欧洲一样失去最有活力和效率的支柱。所以希望未来6个月内,中国政府能更积极地寻求有结果的对话和协商。”

这是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流露出的担忧。

钱晶表示,“如果最终执行47.6%的关税,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肯定会丧失全部竞争力,这当然也就是欧盟委员会的最终目的。有人问这个数字是怎么出来的,好比11.8%的关税就算是个分水岭,低于这个税率,我们的产品在欧盟内就还保有竞争力,而一旦超过这个税率,任何数字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0和1的道理。”

光伏验收报告范文第5篇

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其对中国光伏企业惩罚性征收“反补贴税”的初步裁定结果:反补贴税率最低为2.9%,最高为4.73%。这一结果远低于去年7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提起“双反”申诉时要求的100%税率,同时也低于业内最初预计的20%―30%的税率。对于处在8%-10%盈亏平衡点的光伏企业而言,尚留有一定利润空间。

光伏企业侥幸逃过一劫的同时,或许也给杜邦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如果征收重额反补贴税,伤害的“不仅是中国光伏企业,也伤害了一批为光伏企业提供高端应用材料的供应商,如杜邦。”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告诉《英才》记者。

实际上,杜邦与中国的光伏企业渊源颇深。中国光伏电池板大部分高端材料及一些专用装备均来自于美国,其中不乏杜邦的高端应用材料产品。而杜邦与中国的光伏企业也是相互依傍。在反补贴税悬而未决之际,就与位列双反名单之首的尚德电力、英利签署了大额订单合同。

杜邦此举,意在何为?

牵手多家产业龙头

在BP等一些能源巨头退出太阳能产业的同时,杜邦却在逆势扩张。先是携手垂直一体化光伏发电产品制造商英利,不足半月,又与尚德电力达成了合约。3月下旬,杜邦又分别与天合光能及中电电气签约,展开在光伏领域内的材料及创新协作。

1月31日,杜邦与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纽约证交所代码:YGE),就开发高效的光伏电池技术、新的组件制造工艺,以实现延长光伏电池使用寿命及创新组件设计展开合作,目前已经小有斩获。

据了解,英利和杜邦共同协作开发特制浆料,应用于英利高效率N型单晶光伏组件(N-type)―熊猫组件系列(Panda),现已完成实验室测试阶段,电池转换效率可达到19%以上。此外,双方共同协作开发了背板材料,使用杜邦的聚氟乙烯薄膜作为英利高效率熊猫系列组件背板的关键材料,能够进一步确保其高效输出超过25年。英利还利用杜邦的技术平台,在电池扩散环节应用了杜邦最新的浅扩散式技术,进而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

如果与英利的合作不足为奇,那么杜邦携手“破产传闻”屡传不止的尚德电力公司,多少有点儿匪夷所思。2月7日,杜邦就与尚德电力公司签署一项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协助增加光伏材料与技术的供应,同时双方也在寻求合作营销的机会。

“到2035年,全球的能源需求将增长40%。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更清洁的能源资源,以及更有效地使用现有资源的新方法。”杜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爱伦(Ellen Kullman)女士告诉《英才》记者,“对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是由世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全球性挑战之一,需要通过协作创新加以应对。中国从事太阳能生产的企业非常多,杜邦也希望在总量增加的时候,能够更多地用到杜邦的产品。期待可以通过与英利、尚德等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共同提高电池的效率和耐用性。”

据柯爱伦介绍,目前杜邦在与中国太阳能模块的厂商进行合作研发,在杜邦目前的中国研发中心内,以及扩建中的研发中心二期项目的一部分设施,都会用于光伏太阳能方面的研发。

现在,光伏产业正处在寒冬期。有数据显示,在60家已公布年报的太阳能概念上市公司中,净利同比下滑超过40%的多达13家,但是市场的增长并未停滞。即便是艰难的2011年,也有近30%-40%的增长。

杜邦并非直接涉足光伏发电产业,而是为产业龙头提供高端材料产品,因此,光伏的寒冬尚未波及杜邦,但是,通过协作带给光伏产业春天,那么这个春天对于杜邦来说无疑是明媚的。

大趋势中觅商机

杜邦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协作并未止于光伏,还涉及风能、燃料电池以及生物燃料等领域。杜邦认为,人口增长带来的食物匮乏、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生命及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无法回避的三大瓶颈。

既然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大势所趋,市场短暂的波动就不会影响杜邦对于新能源领域的投入。

目前,杜邦正在努力满足可再生燃料的需求,还运用自身在材料和聚合物科学、化学工程和微生物学方面的专长,与政府、生产商和工业企业合作,寻找新的能源资源。日前,杜邦与大唐新能源材料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期望能够通过两家公司合作,以及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在中国建立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的先进的纤维素燃料乙醇项目。

“在生物质能源方面,我们已经在跟很多农户交流,探讨2024玉米秸秆的方法。”柯爱伦介绍,在农业增产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生物质,最典型是玉米秸秆。这些生物质如果放在地里,会影响第二年的生产,而如果把这些生物质中的纤维素加以利用,能生产生物质能源。

“仅以中国的玉米主产地吉林省为例,如果能够将当地50%的玉米秸秆进行回收,用以生产纤维素乙醇,可以建造出25座7.5万吨/年的乙醇工厂。这意味着增加了150多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价值。与此同时,农民能够增加18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这对中国的能源产业、对农民生活都会有一个改变。”杜邦大中国区总裁苏孝世以数字佐证。

到2024年,全球生物燃料市场预计将超过1000亿美元。同期,中国也计划通过采用非粮原料的技术,生产约700多万吨的生物燃料乙醇。

2011年,杜邦净销售额达380亿美元,较上一年实现了20%的增长。其中,农业、高性能材料以及化学品的销售额总计为238亿美元,占总销售额超过60%。着眼于全球发展大趋势为杜邦带来的高额回报并非偶然,这些领域也是杜邦研发投入的重头戏。去年杜邦的研发投入为20亿美元,其中86%是用于应对粮食、能源和防护方面的挑战。

柯爱伦告诉《英才》记者:“这些挑战之巨大,绝非一家企业、一个政府所能够独力应对。我们需要结合科学家、工程师、企业、政府、援助机构和有远见卓识者的多方巧思,协力应对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不难发现,杜邦能够在全球经济风雨飘摇的当前,逆势而动的根源,就在于其这种聚焦于未来发展趋势,并利用协力创新抢先一步进行商业布局的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