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绩效合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绩效合同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合同护士绩效考核模式。方法确定护理质量、护理工作量、岗位系数、专业素质、工作态度为关键指标,结合临床护理工作进行评分。结果合同护士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为护士评优、晋升、加薪、奖惩等提供了依据。结论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充分发挥合同护士的激励作用,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
【关键词】绩效考核;模式;合同护士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继续深入,医院的发展和壮大,用人需求在逐年增加,由于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的原因,聘用制合同护士已成为护理队伍人力补充的主要形式。但合同护士身份的特殊性,她们在社会地位、经济待遇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都与在编护士有较大的差距,随之而来的就是这部分人员严重流失的问题。经过研究分析,现有的酬薪制度是导致合同护士流失的主要原因[1]。针对以上原因,为了稳定医院护士队伍,确保护理质量,我院对2010—2012年招聘的133名合同护士在进行规范化培训的同时,建立酬薪改革措施,运用关键指标法对合同护士实施绩效考核,收到很好的效果。
1.方法:
1.1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护理部根据目标管理指标,重点参考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与持续改进、临床护理管理、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和管理、重点科室与部门管理等等内容,然后,依据关键业绩指标法,将年度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在细化与量化的过程中,着重考虑指标的可操作性[2]。与此同时,护理部对相关标准与要求进行优化,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拟定护士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经院长办公会反复讨论通过后实施。将合同护士绩效考核标准下发到科室,组织学习,由医院人事办、党办、质控办、护理部,组成的院级考核组,每年进行一次考核,科室每月对护士进行量化考核,考评结果与护士加薪、评优、职称聘用、绩效奖挂钩。
1.2关键指标的选择与设置
在确定考核指标时,遵循简便、客观、易操作的原则,同时注重正确把握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3],尽量避免主观因数的影响。将护理质量、护理工作量、岗位系数、工作态度、专业素质5个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并将医院发展目标、科室工作目标分解到护士的绩效考核指标中,使个人指标能够更好地融入科室目标[4]。
按各项指标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护理质量30%,护理工作量40%,岗位系数10%,工作态度5%,专业素质15%,考核总分100分。按权重赋予护理质量30分,护理工作量40分,岗位系数10分,工作态度5分,专业素质(医德医风、“三基”培训及考核、临床带教)15分,科研论为年度考核项目,在年末根据科室的相关规定一次性奖励[5]。每项指标的考核分承以相应系数,最后将各项关键指标的考核分相加,所得的总分以百分制计数,利于奖金核算。
1.3 考核计分方法
1.3.1 护理质量 根据出勤和院科两级工作质量检查情况采用减分制。出全勤满分为40分。缺勤时分值=(月天数--缺勤天数)/月天数40分;护理质量分值参照科室、护理部质量检查反馈表进行打分。考核组人员做好记录,护士随时可以查询、监督、质疑。
1.3.3 岗位系数满分为10分,责任班1.2分/d,治疗班1.2分/d,助理班0.8分/d,夜班1.5分/d,数据来源于护士月排班表的信息。
1.3.4 工作态度 总分5分,依据科室对护士的仪表、着装、文明用语、行为规范考核打分。
1.3.5专业素质满分为15分,包括医德医风、三基培训及考核、带教等。①服务热情、沟通技巧好,被患者表扬或每月的满意度调查中被提名表扬0.2分/次,收到锦旗、拒收红包计2分/次。病员投诉被提名不满意者,调查属实,扣2.5分/次。②每月的理论、操作考核无故不参加者、不合格扣3分。③全院护士培训讲课计2分/次,科内护士培训理论讲课、操作示教1分/次,学生每月考核未按时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扣带教老师2分,带教未注册护士及新入科护士(1年以内),前3个月计0.3分/ d,,4—6个月计0.2分/d,7个月至1年计0.1分/d,新护士出现工作失误,带教护士给予扣0.5-2分/次。此项考核允许有负分存在。
1.4 考核方法
采取“两结合两挂钩考核”方式,即医院考核与科室考核相结合,月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将各项考核数据输入Excel表,考核分值自动生成,每月和年度进行考核分数的排序,其结果与当月奖金挂钩,与护士年度薪酬挂钩。对前20%的合同护士加薪200元,前60%的合同护士加薪100元,后20%的合同护士不予加薪。
2.效果
通过对合同护士实施绩效考核,结合临床护士分层管理岗位设置标准,使每一位合同护士明确各自工作目标和考评的细则。建立起了奖优罚劣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合同护士的工作、学习主动性,稳定了合同护士队伍,保持了较低护士离职率,2010年为4.10%,2011年1.73%。随着各项激励措施的实施,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专研护理业务成为合同护士的主流,大专以上学历护士由2010年67.4%上升到了2012年85.5%,有3人通过竞聘成为护士长走向护理管理岗位,承担着科室的护理管理工作。
3.体会
3.1.应用绩效考核后,体现了多劳多酬、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关键指标的考核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导向,考核标准客观、透明、公正,起到了“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作用,为护士提供了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调动了合同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护士的激励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合同护士满意度。
3.2.关键指标法绩效考核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考核,增强了护士的绩效意识,促使护士在保证基础护理质量、提高护理内涵质量的基础上,主动关注工作效率和效益,从而高质量、高效率的做好各项工作[7];每月和每年的绩效考核分数排序作为职称晋升、评优、涨工资的依据,个人的发展与日常的工作业绩挂钩,使合同护士的危机意识明显增强,不稳定感、差距感逐渐降低,在工作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促进了合同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相应提高了她们的职业成就感。
合同护士绩效考核方案的实施,切实起到了稳定合同护士队伍,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强化主人翁、责任、服务意识,使护理队伍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发展势态,我们将采取各种激励措施,确保合同护士队伍的稳定性,进一步深化优质服务内涵,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并逐步完善绩效考核,使绩效管理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尤卫红,罗小洁,李丽,等.护理人员考核新标准的建立于量化管理[J]护理学报,2008,14(4):47?
[2]赵玉亭。医院人员绩效考核制度的改进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7):50-52?
[3]何红燕,毛春,张继勤,等.运用关键业绩指标法构建护士绩效指标体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4):72-74?
[4]彭宗银,杨梅.护士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与实践[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4);47-47?
[5]刘宝平,程海英,雷华,等.绩效考核在湖里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21(7):110-112?
绩效合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作业预算; 业绩合同; 补偿契约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各组织成员间的目标利益不一致,并且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解决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不是通过强制,而是依靠企业组织成员在自愿的基础上所订立的各种形式的契约,其中,业绩合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部契约。在公司治理过程中,业绩合同不仅仅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合约,还应该扩展到经营者与中低层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之间。在委托理论下,作业预算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委托人与人之间利益协调的重要机制,是企业内部契约机制。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是建立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有力保障,并使激励机制建立在科学的业绩计量和考评之上;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补偿契约不仅是业绩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企业实施激励约束机制的内在保障,并大大地提高业绩合同管理的操作性和有效性。
一、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功能设计
委托人与人签订的业绩合同是在委托人和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制衡机制,是契约的重要表现形式。委托人必须设计出一个人能够接受的业绩合同,使人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而企业签订业绩合同就是要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补偿机制,设计一个最优报酬计划来实现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把报酬同企业业绩挂钩,并且将人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使人的行为尽可能地与公司利益相一致。
委托人与人签订契约以后,契约的管理不是孤立的行为,它在运作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人和非人的因素。由于签订契约的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人的有限理性等,特别是企业内部契约存在一定的不完全性,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可行的契约安排对当前及未来可能不适用,这时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契约安排实施而不进行改造,就很可能导致企业治理失效。预算管理因具有控制性、激励性、评价性、战略性等特征,它是一种实现企业外部契约的内部保障机制,可以较好地协调各级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管理过程中,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行为管理,而作业预算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技术管理。在作业预算法下,它通过战略目标的细化,将预算目标分解到“作业”层次,进行作业分析和作业改进,从流程再造的角度优化整个作业组合。这样,设计出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不仅仅使企业的预算目标得到层层分解和控制,还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可以引导人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可以减少合同中的成本和博弈成本,并对消除信息不对称性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管理:层次性
基于作业预算是建立在作业层次上的一种管理过程,它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并转换成各级预算单位甚至个人的关键业绩指标,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制定业绩合同时,作业预算工作组织应首先根据预算总目标确定各作业中心的主要考核范围及业务和职能的关键业绩指标,并按战略目标对不同的关键业绩指标设定权重,根据过去的业绩情况确定每个关键业绩指标的新目标,从而形成各个作业中心的年度业绩合同。在管理过程中,业绩合同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作业中心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和业绩管理体系。这样,可以将预算目标转换成各级预算责任单位,甚至个人的关键业绩指标,以加强经营层、预算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并将公司利益与各预算责任单位、个人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他们的利益与委托人利益相一致,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依据:业绩合同
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目标、利益的不一致,并且由于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产生了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问题。在多层次的关系情况下,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人的行动不能直接被委托人观察到,这使得人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所以,委托人必须事先设计一种激励约束机制,采用奖励和惩罚并用的措施,诱导出真实信息、刺激出适当行为,诱使人通过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而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使二者的行为目标最大程度地趋于一致,即实现所谓的“激励相容性”,以此减少委托成本和提高公司业绩。
从激励约束机制来说,业绩合同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激励集体业绩,明确公司中每个部门如何创造价值;实现公司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公司内部管理透明度,对业绩进行监督和及时反馈。二是明确个人责任,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评估方法,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各部门领导对公司的贡献;将个人对业绩负责的做法制度化,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管理者改变行为,使他们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所以,在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中,激励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努力水平难以观测,企业一般借助人的贡献来推测其努力程度。对人的贡献用的度量标准原来一般采用会计利润等财务指标,但以财务指标来认定人的努力程度,会使人承担过多的风险,这种风险是有成本的。如果不根据业绩来确定贡献的话,由于努力需要付出代价,人不可避免地会选择偷懒行为。因此,对人进行激励约束需要设计有效的业绩合同。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规定了衡量人努力程度的业绩标准,业绩标准既有财务指标,又有非财务指标,还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体系,这样就可以将人的报酬与其所做的努力联系起来,并对人的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事后评价。业绩合同已明确了企业战略、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使反映企业目标和战略业绩的指标成为每个部门和员工能够理解的共同信息,能对其行为产生事前的诱导作用。
四、业绩合同的主要形式:补偿契约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业绩合同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可以对“内部人”加以激励、监督和约束,也可以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但在操作过程中,业绩合同的设计既要考虑激励与约束机制,又要注重业绩合同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补偿契约不仅是业绩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企业实施激励约束机制的内在保障,能把人的努力结果与他们能获得的报酬联系起来。
(一)设计补偿契约的必要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委托人如何设计一个最优业绩合同,而业绩合同的设计既要考虑激励与约束机制,又要注重业绩合同的可行性。补偿契约不仅是业绩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企业实施激励约束机制的内在保障。在很多组织背景下,下级比上级对影响业绩的因素拥有更精确的信息,同时,上下级之间对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所拥有的信息也不同。西方许多研究人员已认定,以完成预算为基础而订立的补偿契约是最优的,委托人与人以完成预算(即受托目标)为基础而订立补偿契约,把预算的实现与否及实现的程度作为评价人业绩的标准,以此来支付人的报酬。作业预算作为提供信息沟通的制度和真实导向型的预算模式,对消除信息不对称性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作业预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委托人如何引导人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并从中获益,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所以,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补偿契约能对经营者报酬的构成作出约定,激励经营者去选择和实施可增加股东财富的活动,从而控制“道德风险”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补偿契约作为对经营者的一种激励手段,它与经营者的努力程度联系在一起,能产生强大的激励效应,促进公司业绩的提升;从人的角度来看,人越是能有效地履行合同,就越能得到更高的报酬,这样做有助于委托人对人行为的控制、协调和监督。
(二)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补偿契约设计要求
委托人必须设计一个契约来对人员报酬的构成作出约定,从而控制人员的道德风险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补偿契约也因此成为控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补偿契约的设计,关键是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把人的努力结果与他们能获得的报酬联系起来,一项有效的报酬契约不仅应具有充分的数额,而且应具有合理的结构。在契约的设计中,应让人承担一部分结果不确定的风险,并从这种风险承担中获得相应的补偿,实现经理报酬收入与其承担的风险相匹配,从而使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效地运行。所以,委托人必须设计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报酬契约,使双方效用达到最大化。具体的要求如下:
1.保证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应。委托人订立管理补偿契约实质上是赋予经营者一定的剩余索取权,经营者在获得部分剩余索取权的激励下,会提高企业效率、扩大生产,并获得更多的剩余,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而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但剩余索取权是相对合同收益权而言。由于契约存在一定的不完全性,在设计补偿契约时还要充分考虑契约中没有特别归属的剩余控制权。
2.要充分考虑激励机制的运用。管理补偿契约设计,关键是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把经营者努力的结果与他们能获得的报酬联系起来,以便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而努力工作。问题不能通过完备的契约来解决,激励约束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委托人必须事先设计一种能够体现短期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采用奖励和惩罚并用的措施,诱导出真实信息、刺激出适当行为,诱使人通过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而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
3.以财务业绩指标和非财务业绩指标作为补偿契约的业绩指标。由于委托人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人的努力程度对于委托人来说是不可观察的,委托人能够观察到的仅仅是企业的产出,所以会计信息反映的相关指标就成为委托方评价方经营业绩的主要手段。而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反映企业人员的业绩,那么设计补偿契约的业绩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涉及到如何选择补偿契约的业绩指标问题,业绩指标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激励约束机制的成功与否。补偿契约业绩指标通常有两种:财务业绩指标和非财务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是综合性的事后指标,是一种结果体现;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大多是一种战略过程、先导等指标。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者补偿契约的业绩基础不能仅限于财务业绩指标,还应充分考虑非财务业绩指标。
4.构建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考评体系。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标函数不同,委托人必须设计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来引导人朝着委托人的利益方向行进。而业绩评价体系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契约的有效保障。业绩考评本身就是一种约束手段,激励的过程也就是对人进行监督的过程。建立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是以企业发展战略和顾客需求为起点,是建立在作业层次上的一种控制过程,它通过设置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作为每一项作业和流程的业绩衡量标准,并注重预算的过程控制与评价,使得激励机制能建立在科学的业绩计量和评价基础之上。
五、结论
本文所研究的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管理是以公司战略为起点,以公司内部治理为目的,以人的经营才能与努力以及各层级人和员工的才能与努力为主体的报酬管理体系;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规定了衡量人努力程度的业绩标准,使激励机制建立在科学的业绩计量和考评之上。设计一个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补偿契约,可以将人的报酬与其所做的努力联系起来,企业设立的激励约束机制会得到一定的保障,并大大地提高业绩合同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了成本,进而达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汤谷良,李苹莉.系统构架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J].财政研究,2000,(2):49-52.
[2] 张双才.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体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10月第4卷增刊:5-8.
[3] 高晨.企业预算管理――以战略为导向[M].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35-144.
[4] 财政部企业司.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与案例[M].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7-96.
[5] 张朝宓,卓毅,胡春香.当代西方预算管理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第25卷第12期:18-22.
绩效合同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考核 激励机制
一、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
1.职工对绩效考核机制认识不清晰。目前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机制当中,部分职工对绩效考核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单一的认为绩效考核制度只是在年终的总结上,人事部门督促各个部门组织进行绩效考核,统一填写绩效考核报表,考核的形式过于简单,部分职工应对绩效考核,持以敷衍了事的态度,不足以引起高度的重视,为绩效考核的工作带来困扰。
2.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当前形式下,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够健全,未根据绩效考核的基本构建体系进行计划、实施、评估与反馈的整个过程。无法针对事业单位的自身特点,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存在一定的漏洞,未针对季度或年度考评进行综合性的制定,未针对具体的岗位将绩效指标进行具体的细分与量化,缺乏对职工的制约能力,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效果没有制定具体的考核机制,进而导致出现优秀职工与普通职工的考核评分一致的现象,考核的结果均显示合格,丧失了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原则,失去了人事部门的绩效考核机制的实际意义。
3.绩效考核内容缺乏创新性。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现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其内容只是对道德、能力、出勤以及业绩等指标进行空泛的考核,不能够反映出职工的整体水平,部分事业单位对职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过于重视,而忽略了对职工思想道德以及企业凝聚力的建设,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内容缺乏对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人际沟通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工作潜力的综合考评,对定量与定性的考核指标不够合理,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轨,标准的制定过于单调,从而对日后的绩效考核反馈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4.缺乏绩效考核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在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往往注重考核的形式和内容,从而忽略了绩效考核的激励机制,直接导致职工对绩效考核机制不够重视,忽视绩效考核结果,大多数事业单位在绩效考核的标准上,规定给予小额奖金的精神鼓励,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够发挥真正的现实激励作用,不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绩效考核不同绩效奖金与职位晋升相挂钩,会导致职工存在渎职的现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二、加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效率的措施
1.加强职工对绩效考核机制的思想认识。人事部门需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各项绩效考核培训,加强职工对于绩效考核制度的认识,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在职工心中树立绩效考核机制的重要性,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的工作效率。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是事业单位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环节,建立具体的量化积分考核机制,将各项考核指标量化成具体的评分的形式,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和权限,科学合理的进行量化考核,使人事部门在绩效考核方面做到有据可依。将工作标准与业绩指标有机结合,摒弃原有的绩效考核中存在的硬性、死板等不足之处,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3.加强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考核,能够将职工的综合素质进行系统性的评价,从而将职工分为核心职工、骨干职工、僵化职工和问题职工等类型,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对于核心职工与骨干职工,给予适当的物质以及精神激励,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对于僵化职工与问题职工,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帮助其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向核心员工学习,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将绩效考核与薪资待遇和晋升指标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从而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应用实现最大化的价值体现。
三、如何创新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
1.充分细化绩效考核指标。充分细化绩效考核指标,能够有效的提高绩效考核结果的信度与效度,考核应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对象,给予不同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针对不同层级的考核对象,应给予不同权重的考核办法。加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重点突出绩效考核的结果。弥补原有的绩效考核指标针对性不足以及过于机械化的缺点。针对不同层级的考核对象,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办法,能够在提升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水平的同时,使考核的结果的信度与效度有所提升,有利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与评估。
2.遵循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目前,创新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机制,应从多方面客观真实的了解到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与综合绩效考核的各项结果进行结合,使绩效考核结果更加准确、真实。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制定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半年度考核以及年度考核的方式,将其各个阶段的考核结果进行综合的评估分析,最终得出整体的绩效考核结果。采用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能够避免出现因“近因效应”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了绩效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绩效合同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绩效评价;异同
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完善,我国财政管理模式进入到收入和支出并重的阶段,开始着手财政支出绩效问题,财政部2009年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并在2011年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在全国范围内倡导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十又指出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将绩效观念贯穿于财政管理各方面;审计署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十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绩效审计理念将贯穿于所有审计项目。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明确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重点,互相吸取经验。
一、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概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目的是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支出绩效审计(以下简称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的审计。其目的促进财政资金的合法合规使用,保证财政资金既定目标的实现。
二、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相同点
(一)共同的理论基础
无论绩效评价还是绩效审计,都是基于“3E”理论。“3E”理论认为,绩效包括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都是基于这一原则,在对财政支出进行评价中普遍使用这三个指标,三个指标实际使用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是在应用中根据实际需要侧重点不一样。“3E”理论是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
(二)共同的目的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有相同的目的,都是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或评价。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加强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促使财政支出更加规范合规。
(三)共同的对象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有共同的对象,两者都是围绕财政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涉及国防、外交、教育、扶贫、水利、农业等领域,既2024系国家基本机器运作的国防、外交,也2024系民生的教育、扶贫、水利等领域。简单的说,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都是实现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其管理对象都是财政资金,都是财政支出的监管。
三、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不同点
(一)实施的法律法规的差别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开展都有法律依据,两者的不同在于所依据的法律不同。绩效审计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条“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绩效评价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 57 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另外,财政部还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11]285 号)、《2024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意见》(财建[2004]729号)等规章制度,为绩效评价的开展提供了实施依据。简单的说,绩效审计是依据《审计法》,绩效评价是依据《预算法》,在《审计法》和《预算法》下,审计署和财政部还各自出台了相应的部门规章规范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
(二)实施主体的差别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基于不同的法律依据去实施绩效监管,不同的法律体系导致了实施主体不同,绩效审计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是各级财政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绩效审计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11]285 号)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同时规定财政部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组织指导绩效评价工作,预算部门根据财政部门规章制度组织实施绩效评价,并且将绩效评价结果报财政部门;同时财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对部门进行绩效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委托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根据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是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和独立第三方机构。实际操作中,因为预算部门和独立第三方机构的绩效评价报告均需要报送财政部门,实际上绩效评价实施主体是财政部门。
(三)关注重点的差别
首先,绩效审计对于经济性的关注程度比绩效评价高,绩效审计会关注在现行国家财经制度境遇下,实现既定目标的投入是否合理;其次,绩效审计还会对财政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而绩效评价不关注这些方面,绩效评价更关注预期目标的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问题。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都是对财政资金的一种有效监管,绩效评价相当于是一种内部监管,而绩效审计是一种外部监管,一般绩效评价在前,绩效审计在后,绩效审计可以充分使用绩效评价的结果;如果在绩效评价前进行绩效审计,一般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会直接使用绩效审计结果,不再单独组织绩效评价,因为绩效审计相对于绩效评价更加严格。对于财政部门来说,因为绩效审计覆盖面有限不能全面覆盖财政资金,所以财政部门大力推进绩效评价做为对资金监管的补充和完善,通过绩效评价来衡量资金的效益,并对资金的安排做出调整,促使预算单位合理申请和使用资金。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对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充分沟通,规避资源的浪费风险,对于重点资金可以先进行绩效评价再进行绩效审计,加大资金的监管力度;对于非重点资金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可以尽量不要重叠,加大绩效评价或绩效审计的覆盖面,争取做到对财政资金的全覆盖管理。
参考文献:
[1]本报通讯员.继续加大绩效审计力度研究健全绩效评价标准[N].中国审计报,2011-01-31.
[2]施青军.政府绩效评价与绩效审计差异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12(04).
[3]刘敏,王萌.浅议绩效审计与绩效评价[J].财政监督,2015(15).
[4]王冬,李文思.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思路及方法在政策改革研究中的应用――以Y区城市养护作业市场化改革工作为例[J].财政监督,2015(22).
绩效合同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绩效管理;企业管理;组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115-02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它能够为企业选拔人才、配置人力资源、薪酬分配提供依据,是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企业保持长足竞争力,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的根本。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建立并完善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合理制定绩效考核方式,科学的运用绩效管理结果,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一、企业绩效管理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
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大部分员工甚至有些管理者存在抵触情绪,普遍认为绩效考核是浪费时间,认为绩效考核不公正,不能真实反映员工实际的工作绩效状况,考核的结果也很难有效运用,实际用途不大,对绩效考核抱着不认可的态度,使得绩效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有的高层领导虽然强调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但却很难严肃、科学地对待绩效管理,没有将绩效管理责任、任务向下层传递,导致各层管理人员不能真正领悟绩效管理的真谛,不清楚绩效管理与个人业绩、企业绩效的利害关系,导致干部员工对绩效考核有抵触情绪,以致降低了绩效管理的执行效果。
(二)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为了考核而考核
绩效考核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系统的方法来测量、评定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不断改进工作,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成就感,最终达到企业和员工个人发展的双赢。但一些企业领导人对员工的绩效、能力考核并不重视。很多中层领导干部认为考核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例行工作,与其他人事工作、其他业务部门没有什么联系,更与企业的效益和发展无关。所以造成考核不负责任,走过场,考核者要么怕得罪人搞平均主义,要么因个人好恶而造成考评结果差距悬殊。
(三)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
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设定绩效目标、记录工作表现、实施绩效考评、考核结果合理运用、考核结果反馈、绩效改进提升等环节。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系统环节中的一环,如果只看绩效考核而忽略对绩效管理过程的控制,只看重单向的考评不注重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互动,只看重分数不注重综合评价,只看重结果不注重反馈与改进,这样的考核是没有意义的。仅仅凭考核打分结果作为员工业绩的全面评价,没有在与员工双向沟通中推行绩效考核,没有将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没有形成系统的考核体系。
(四)简单地把绩效考核作为一种奖惩手段
企业在签定目标责任状时,把绩效奖金发放与绩效考核挂钩写进了条款内,但在实际操作中,员工绩效奖金的确定并没有真正和个人实际绩效、能力贡献挂钩,而是单凭考核者的印象,甚至采用平均主义,或者人为地分为优、中、差等级分配,没有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同样在岗位调整、职务任免方面也没考虑个人绩效。更有甚者,把绩效考核和企业惩罚制度划等号,认为绩效考核就是惩罚不合格的员工。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加以改进,使绩效管理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绩效意识,健全绩效管理组织体系
绩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企业管理者的观念,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员工改善绩效,进而使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因此,必须坚持绩效考核致力于绩效提升这一根本目的,在此认识前提的基础上,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培训,促使其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绩效管理的作用,树立“绩效管理人人有责”的思想,建立系统的绩效管理理念,促使各级管理者真正承担起绩效管理相应的责任,正确推行绩效管理。建立绩效管理统一的领导机构,建立由企业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绩效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其他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绩效管理委员会,以提高绩效管理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体系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制定绩效计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考核内容的选择和指标值的确定上,一定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要根据不同的部门或岗位职责,设置不同绩效考核目标、指标体系、考评周期、考评方式等。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特点,建立“企业、部门、个人”三位一体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把企业绩效、部门绩效和个人绩效联动起来。在制定绩效计划的过程中,还要积极争取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多方参与,以确保绩效计划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
四、建立程序完备、方式优化的绩效考核制度
第一,强化绩效考核的过程控制。过程控制的重点是沟通、监督和指导三个环节,绩效沟通在于改善考评者与被考评者之间的关系。制定绩效目标时,管理者和员工要充分沟通,双方达成一致,共同确定;实施绩效计划时,部门负责人应就绩效计划的内容与员工保持沟通,进行有效地监督,了解和掌握下属的工作态度、进度和质量,提出改进建议与意见,辅导其提高能力,提升业绩。第二,要选择合理的考核周期。工作业绩一般短期内要取得效果,工作态度往往直接影响到工作业绩指标,因此业绩类、工作表现类指标评价周期应注重短期;工作能力不是短期内可提高的,其评估周期应以半年或年度作为评价周期。第三,实行全方位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应该全方位、多方式进行评价。全方位评价就是由被评价者自己、直接上司、下属、同事等评价主体实施全面评估,根据实际,设定各评价主体的权重。评估方式可采取评分、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五、建立权威、公平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使绩效考核工作更为客观、公平、公正、透明,应当建立权威的绩效考核评审制度和公平的员工申诉制度。绩效考核评审制度,主要用于督促各部门主管领导有效地组织绩效考核工作,分析解决绩效考核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并对绩效考核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对绩效考核的效度、信度以及科学性、合理性等进行评估,以便不断改进工作。员工申诉系统可确保员工对自己所得到的绩效考核结果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的程序提出申诉,谋求合理的解决,同时也可以督促考评者真实、客观、合理、公平地进行考评。
参考文献
[1] 何传启.企业管理现代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