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汇总5篇)

2024-07-08 22:40:01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也是检验教学与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如何优化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突出重点,注意练习的针对性。

练习要突出重点,要在知识的联结点上动脑筋,下功夫,在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关键上抓突破。因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头脑并非空白,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他们将会运用与之2024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知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如果能把学习活动的起点建立在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倍感亲切、自信、从容,从而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主要矛盾在于分析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所以教学过程要集中力量进行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和找出中间问题这一重点进行的练习。例如:“熊爸爸、熊妈妈和哥哥,每人各掰了6个玉米,熊弟弟掰了5个,他们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分析:题中所给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

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从图中可知,要求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就得把爸爸、妈妈和哥哥掰的玉米同弟弟掰的合起来。爸爸、妈妈和哥哥掰的玉米总数是未知的,是这道题的中间问题即6×3=18(个),中间问题解决了,最后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重点、难点也就随之被突破。

二、循序渐进,注意练习的阶段性。

学生接受和巩固知识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一般分模仿、熟练、应用和创造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解知识,掌握概念,初步形成技能。练习的内容应是最基础的,要让学生有样可仿,有规可循,要把最基础、最关键的知识练习好;第二阶段是巩固知识技能,要以旧带新,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新旧呼应;第三阶段是应用知识技能,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第四阶段是创造发展知识技能,联系内容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思考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的“四边形”这个单元时,有一种类型的习题是让学生求几个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进行这个知识的教学,可以分别设计这样阶段对应的练习题:

(1)、一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用2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实际操作,动手量一量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然后把2本书拼在一起,求拼成图形的周长。

(4)、用4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拼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在作业设计中,习题与例题达到匹配一致,难易有序,既源于例题又高于例题,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把握。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不断提升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既巩固了旧知识又领会了新知识的教学目的。

三、综合分析,注意练习的系统性。

练习内容要考虑新旧知识相互联系,使学生新掌握的知识技能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设计一组这样的练习题: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如果把一个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的长方形,变成一个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长,宽,应怎么变化?

以上几个问题,是在难度递进中逐个解决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数学中许多繁难的问题都是有几个简单问题的综合。这说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于从简单数学问题抓起,只要持之以恒,便可使学生受到系统的训练,最终获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教学效果。

四、启发思维,注意练习的发展性。

启发学生思维是练习的重要功能,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既要注意求同思维的训练,又要注意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

例如:在教学“几倍求和,求差的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两道题:(1)、“动物园有8只老虎,猴子的数量是老虎4倍,猴子有多少只?”(用多种方法解答)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2)、动物园有8只老虎,猴子的数量是老虎的4倍,猴子和老虎一共有几只?等等,达到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五、因材施教,注意练习的适应性。

在任何年级中,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在设计练习时要尽量做到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中游生跟得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倍数应用题”之后,分层次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

1、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作业。

(1)12里面有( )个4 (2)12是4的( )倍

(3)( )的3倍是12

2、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提高型作业。

草地上有24只白兔,8只黑兔,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

3、面向学有余力的少数学生的发展型作业。

(1)草地上有8只黑兔,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白兔有多只?

(2)草地上有8只黑兔,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白兔和黑兔共有多少只?

在学生练习时,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训练,这种弹性作业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不搞“一刀切”又提供了“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准则”的教学要求。

六、变换形式, 注意练习的灵活性。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心理行为训练以认知心理学、应用行为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行为训练为手段,用来提高受训学员的基础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素质拓展训练、世界五百强人才面试、企事业机关培训职工等不同项目中。心理行为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功能完备,在国内各高等院校内逐渐被广泛应用,效果良好。目前心理行为训练已经成为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和手段,促进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但在中职本学生中的运用实践还相对较少。针对90后中职本新生中普遍存在的组织纪律性较差、以自我为中心、贪玩厌学、性格偏执、软弱自卑、人格自闭等问题,为了提高中职本新生的心理素质和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项目来进行心理行为训练,是开展中职本新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通过对土木14-2(四)班及院学生会的25名中职本新生进行心理行为训练的实践,从两个案例实践效果的对比分析中可以验证心理行为训练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中职本新生的心理行为训练的应用实践

1.心理行为训练案例中的准备与实践

以土木14-2(四)班25个新生进行心理行为训练实践为例,分成5组,每组5人,每组保证1-2个女生,且来自不同寝室、不同中职学校及不同地域,力求做到将互不相识、关系疏远、性格各异、平时接触较少的学生们分在一组。

在不确定新生对心理行为训练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操作水平的情况下,为了达到训练的预期效果,采取提前布置组队任务和活动主题的方式,给学生充分时间做好准备工作:(1)首先说明组队要求:确定五支队伍各自的队名、队长、队秘、队歌、队形、队徽等,在训练实践当天进行演示;(2)以“dream house”(创建梦想之家)作为活动主题,且不说明活动内容和形式,只做联想准备;(3)举行主题班会作为心理行为训练的载体,明确时间地点,布置现场;(4)邀请心理专业教师观摩全场,进行总结指导及会后点评。

心理行为训练实践的操作步骤如下:(1)开场及各队展示环节;(2)热身游戏环节:“找零钱”及惩罚输家的游戏“用屁股写数字”;(3)训练实践的关键环节――创建梦想之家,即在30分钟内使用废旧报纸和不干胶、剪刀创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房子,要求是全程不能说话,不能写字,只能靠手势比划进行队友之间的沟通;(4)创建结束后,每个队的队长和队秘到台前进行作品展示及讲解;(5)教师或教练进行点评总结。

2.心理行为训练案例的效果分析

心理行为训练“创建梦想之家”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同时借此选拔学生干部。根据土木14-2(四)班的心理行为训练实践案例效果可知:

(1)通过前期准备工作和现场创建纸屋、做游戏等环节给新生们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让彼此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团队展示环节中,不同队伍非常强调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真实展现了新生们的性格特点和兴趣喜好,准备工作的完善程度也体现出学生对待事情的认真程度。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准备时间充足,保证了学生较好地展示个性和风采,如果临时分配任务,限定时间,效果锐减。这在另一组院学生会25人的心理行为训练中得到验证,来自不同系和专业的中职本新生们在彼此不熟悉、临时组队且限定时间内完成创队任务时,出现了雷同及缺乏创意的情形。

(2)新生在团队合作中的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团队建屋的主要训练环节中得到充分展示。中职本学生由于社会经验比普通高中的学生丰富,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比较善于人际交往,很快适应训练的内容,把握老师及教练的意图,人际沟通类型多以支配型和分析型为主,随和型较少。由于陌生和拘谨,新生们在训练中表现型人际沟通类型几乎没有体现。

①在男生担任队长的队伍中,多出现支配型队长和分析型队长。

支配型队长和分析型队长在团队中的表现迥然不同:支配型队长会掌控一切,有能力独自完成任务,直接支配其他队员来完成他的构想,作品核心创意突出,队员负责锦上添花,但这样容易忽视个别队员的感受,而削减队伍的整体性和凝聚力;分析型队长会参考队员的意见,组织成员一起完成任务,沟通协调的能力较好,但房屋的创意会因为短时间内难以完美融合消化所有队员的意见而显得单薄,实际做出来的效果不够理想。

同样是支配型队长的不同队伍,会因为队长自身能力的差别,作品的水平也呈现出千差万别。在院学生会心理行为训练案例中,多支队伍体现出支配型队长的情形下,支配型队长的创意对决成为作品好坏的关键。而分析型队长若不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将队员五花八门的想法迅速凝结出一个主题,很可能被支配型队员抢走主动权,如果遇到随和型队员,在限定时间内则难以完成一个成形的作品。

②在女生担任队长的队伍中,多出现随和型队长和支配型队长。

由于理工专业的客观原因,两个案例中女生队长出现的机会比较少,随和型队长的实际表现再次印证了随和型沟通类型的人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因为难以有效明确目标,并快速将想法传达给队员,来指挥队员完成任务,而支配型队长即使队员都是男生,也能够利用男生队员的心理来达到自己的预想目标,实际作品的效果不输给男生支配型队长的队伍。

③在土木14-2(四)班和院学生会心理行为训练两个案例中表现出色的团队主要都是支配型队长搭配分析型或随和型队员配合完成的。分析型队员和随和型队员非常善于配合队长的意图,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辅助工作,这说明中职本新生具备一定的沟通理解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两个案例中没有出现具有一定挑战性、更有合作难度的队伍构成,比如同一支队伍里多个支配型沟通类型的学生,如何求同存异、统一意见;或同一支队伍里同时具有支配型、分析型、随和型等多种沟通类型的学生如何互相合作。在口头反馈调查中发现,中职本新生非常在意人际关系,因此在合作中很容易表现为随和型或分析型沟通方式,但在未来长期的大学四年生活中,独立思考的领导力将是他们亟待需要培养和锻炼的能力。

综上所述,两个案例中表现较好的学生多体现在创新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而表现较差的学生则体现在做事独断专行、缺少创新思维、缺乏领导力、难以融入团体和注意力不够集中等方面。

其中学生参加训练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学生本身对心理行为训练没有兴趣,单纯服从老师的安排,但这同时也说明学生们在训练中的行为真实反映他们的本性,故意表现和掩饰自我的成分较少,让老师可以通过心理行为训练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便于日后开展工作。

三、心理行为训练对于中职本新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1.心理行为训练丰富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

针对中职本新生们的特质,心理行为训练采用的团队游戏的形式易于接受,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在参加训练的新生们的反馈中得到普遍好评,充分说明寓教于乐的形式是最受中职本新生们欢迎的教育方式。通过在训练后对他们行为表现的点评和日常开展教育工作时以训练实践为例,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教育,逐渐学会对自我的反思,悟性好的学生从参加训练的过程中已经得到成长和锻炼。

在土木14-2(四)班和院学生会的两个实践案例中,参加团队创建的队长经过选拔后在活动结束后又在其他训练实践中担任教练,负责监督和指挥各队完成各项要求,担任起老师的角色。根据反馈,这种锻炼让他们可以更宏观地从新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团队,在成为学生干部之后,更懂得如何配置团队,学会团结队员,这对改善90后大学生的我行我素、强调自我的特质是有益的帮助。

2.心理行为训练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深入人心

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心理行为训练这种群体活动,不仅有利于新生们彼此熟悉、加深了解,也为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平台、奠定日后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感情基础,在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的同时,也为学生们创造了非常开心欢乐的回忆,使他们从中获得自信和力量,了解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改变了以往中职本新生容易产生排斥厌烦情绪的说教方式。心理行为训练提供了参与和体验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心灵成长,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层次和境界,为思政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3.心理行为训练有利于辅导员老师转换思维,灵活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老师通过心理行为训练观察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可以在短时间内全面迅速地了解新生们的性格特质和行事作风,比一对一谈话和日常接触更具有效率,也更客观。实践证明,心理行为训练在选拔任用学生干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老师尽量避免片面主观的判断,做到人尽其才。

心理行为训练作为中职本新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育方法相比发挥了更有效、更科学的关键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探索创新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形成定期举办的特色大学生实践活动,势必更好地帮助辅导员老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谷立群,郭志峰.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对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实证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7)

[2]罗希.心理行为训练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3)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 构建主干知识框架,建立地理思维模型?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命题者已经把能力立意的命题理念深入其中,一些区分度高的高考试题往往并不依赖于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本身,而更倾向于考察运用地理主干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高考能力立意的根本是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它往往蕴藏在最简单、最基础的的题目和事实之中,其重点是概念的形成过程和规律的认识过程。平时复习过程中应重视梳理知识脉络,构建主干知识框架,通过建立知识联系的线索来拓展和整合地理知识,突出从知识领域向能力领域的提升,建立起地理思维的模型。如地球地图知识分析模型、气候分析模型、气温分析模型、降水分析模型、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模型、等值线分析模型、水文要素分析模型、区位因素分析模型等。学生只有站在学科的高度,通过深挖知识的隐含线索进行知识的充分联系,构建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的知识框架,建立起不同地理知识的思维模型,也就为知识的提取、迁移与应用,为思维的灵活与变通扫清了障碍,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答题技巧。?

二、 运用地理思维模型,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学科知识主要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体系组成,涉及知识面广,文理交叉,时空广阔。三个知识体系间,既相互相互交织联系,又各有鲜明特点,地理教学中适当运用“建模”,这对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模”使知识模式化、规律化,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利于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有利于学习者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地理学习中建立的模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知识点,可以有不同的模型。但总的概括起来,最常用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模式图,二是模式化语言。模式图有助于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用得较多;模式化语言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条理性,在解题过程中用得较多,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的分析解决问题。?

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通过构建主干知识框架,建立地理思维的模型,弄清了他们的联系,才能沿着他们联系的脉络进行思维。进行因果联系思维,通过运用联系推导法,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探究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把握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的地理思维的模型,利用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明确联系方向,建立联系线索,组织正确答案。如我国洞庭湖的面积日益萎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类问题的分析模型是通过自然和人为原因进行分析的,原因是洞庭湖位于长江支流湘江与长江干流交会处,支流与干流中上游的植被不断地被砍伐、破坏,降水较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湖泊不断地被泥沙淤积;同时,填湖造陆造田,使洞庭湖面积退缩得很快。我们遇到类似问题时就可从自然与人为原因方面入手,其与地形、位置、人类活动等的联系来分析,组织合理的答案。复习中要善于通过建立的地理思维模型,把握各种影响因素间的联系,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合理的组织答案。根据各知识板块特点需要,学生通过构建不同的思维模型,有目的性的进行全面思维,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并在高考中取得佳绩。?

三、 进行科学深度训练,提高地理得分技能?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基于我国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缺乏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活动课程短缺的现状,我们开发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学思维”活动课程。该活动课程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林崇德的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由思维内容一思维方法一思维品质构成的思维能力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见图1。该课程包括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五个方面的基本原理,遵循发展性、全体性、主体性、互动性及实践性的教学原则,分别设置了基础思维能力训练、问题解决基础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训练三种课型。每一个活动均以一定的材料作为载体,设置了活动导入、活动过程、活动心得和活动拓展环环相扣的四个环节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一、基础思维能力训练

基础思维能力训练包括形象思维能力训练和抽象思维能力训练。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而形成的、以反映事物形象特征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思维形式。它用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包括观察、想象、联想、空间认知等。抽象思维是以概念为思维材料,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反映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及物质间相互作用,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包括比较、分类、推理、综合、抽象与概括等。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整体规划,也需要分步实施;既需要教授方法,也需要训练品质。每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均要求教师熟知其内涵和外延概念,并设置利于激发动机和积极思维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自我建构的途径,能较准确地给每种思维方法下定义,并能在随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相应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情境导入、方法感悟、方法归纳、方法运用、评价反思和迁移巩固六步。每一步都为下一步埋好了伏笔,做好了铺垫,在活动过程推进的每一个环节中,层层衔接,由简入繁,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体会每一种思维方法的精髓,并努力运用抽象化的语言概括每一种思维方法的概念,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我们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业成绩进行了跟踪检验。数据显示,一、二年级实验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学思维”活动课程教学实验后,总体思维能力水平明显比控制组学生提高,而三、四年级学生则在半年的教学实验后即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中年级学生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进行整体规划及系统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于语文和数学学业成绩的跟踪研究表明,“学思维”活动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具体表现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年级学生则需要较短的时间。且效果明显。这种现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活动材料的设置2024。我们提出的思维能力三维立体结构模型中除了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即思维内容(材料)。每一个活动的材料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涉及语文、数学、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知识。每一种思维方法的学习都是在情境丰富的活动中进行的。都是以一定的生活知识或者学科知识为载体的,不是单纯学习思维方法的理论、过程和原则。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思维方法。迁移运用到学科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另外,我们知道,三、四年级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学业成绩,但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由此可见,思维方法的训练一定要和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业成绩。

二、综合能力训练

问题解决型思维能力训练是一种综合活动,是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法、优化设计、判断决策从而得出最佳性价比的问题解决方案,包括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创意设计、故事创作和探究活动等综合能力的训练。这种课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判断决策等能力,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缜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是同问题解决过程比较一致的一种课型。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问题导入、问题剖析、产生解法、解法选优、评价反思和迁移巩固6个步骤。

研究者对中英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明显低于英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在创造性的物体应用能力、问题提出能力、产品改进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等方面均明显低于英国青少年。研究还发现,从12岁到17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青少年创造性的产品设计能力持续下降,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强调死记硬背、强化训练。忽视学生创造力的系统培养,缺乏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各种课程和活动。

学科课程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活动课程则不同,不仅鼓励学生大胆创造,而且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课程中的创意设计、故事创作和探究活动,均以日常生活和相应学科为基础,通过创意活动、故事续编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活动课上,教师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诱发认知冲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最后进行反思迁移。学生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均不加限制、不设框框,只需要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抽象出一套客观的评判标准,学生可以在活动课上自主地开动脑筋,大胆假设。

英国Philip Adey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思维能力训练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参加训练活动的学生在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创造活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参加训练活动学生的得分。“学思维”活动课程在实验组的学生身上同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在创造想象、实验设计、问题解决和创造活动方面,这一结果与已有的研究完全一致。此外,在一项2024语文写作能力的跟踪研究中发现,学生善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获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并且能独立设计剧本表演活动,积极踊跃表现自我,因此,实验组学生在写作构思与短文写作等项目上,均表现得优于控制组。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训练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思维活动,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方法包括发散思维、类比思维、臻美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突破定

势等。创造性思维提升训练的首要要求是必须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在训练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多加鼓励,注意量胜于质,不做过多的批评,但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独特的方案,并尝试将此方案付诸实施,以评价其现实性和性价比。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产生更多的方案,并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一定的评价标准。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任务导入、热身活动、点拨归纳、头脑风暴、归纳选优、实现成果、评价方式和迁移巩固8个步骤。

创造性思维的评判指标可以通过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来表征。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流畅性品质的训练方法:(1)使学生掌握概念、规律之间的关系,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结合问题的解决,在大脑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组块”;(2)教给学生一定的提高速度的方法和技巧;(3)通过做作业和测验等方式,给学生提出速度要求,并加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灵活性品质的训练方法:(1)抓住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2)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立体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题归一的能力;(3)教给学生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训练:(4)帮助学生形成事物的正确的动态图景;(5)使学生掌握其中的辩证关系。思维的独创性又叫做创造性思维,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来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份的智力品质。独创性品质的训练方法:(1)提倡“新颖性”,包括问题的新颖性、思路的新颖性、方法的新颖性和结果的新颖性,指导学生挖掘解题的各种方法,方法越多越好,越独特越好;(2)狠抓学生自编习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编习题,这样体现了独特性(每个学生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编题)、新颖性(每个同学均对新的情景提出新的方案)和发散性(每个学生编的题几乎都有差异)三个独创性品质的特点;(3)改进实验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结合课外活动,开设了一些研究性的实验、设计性的实验及小制作;在实验课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选择实验设备、独立组装实验仪器、独立读取实验数据和独立分析实验结果。

“学思维”活动课程设置了许多活动用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在教学别强调互动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营造出一种开放、活泼、积极向学的课堂氛围,教师能放下“严师”的尊架,以完全开放、平和的心态来组织教学活动,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并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客观详实的评价和及时的反馈。积极进行小组建设,并给予更多的时间鼓励小组讨论、独立思考,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习同伴的优秀思维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跟踪测量,发现不同年级的实验组学生在思维品质的不同方面都达到了与控制组学生的显著差异。第一,低年级实验组学生比控制组在思维的流畅性方面表现良好。经过一年半的教学实验,低年级实验组学生的流畅性得到显著提升,流畅性思维品质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这是获得更富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第二,中年级实验组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显著优于控制组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助于三年级以上学生的认知思维更加成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不再刻意追求答案,而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以及多题归一的能力,并给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跟踪研究还表明,实验组在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方面都表现出优于控制组的时期出现在三年级。这说明,三年级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学思维”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表明,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般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从二年级开始培养,更有利于关键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对教师的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在“学思维”活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双主体”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倡导师生的课堂互动。“学思维”活动课程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不但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创新素质有显著的效果,而且对教师提出了许多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要求,包括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突出知识形成过程,联系已有知识经验,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训练思维品质以提高智力、能力,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7个方面的课堂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我们的一项跟踪研究表明,经过对实验组教师进行一年的“学思维”活动课程教学指导后,其教学行为在回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后出现了明显的迁移现象,并有了显著的改变。与控制组教师相比,实验组教师使用高认知水平问题的频次明显多于控制组,由原来的3.53%提高至12.35%,有效提问策略由66.9%提高至88.55%,同时,实验组教师使用中性和负性反馈的次数明显低于控制组,并更多地使用等待、积极的表情、接近和靠近学生等非言语行为,实验组教师的这些行为大大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教师经常会评价一个学生“不想学”或者“不会学”,这两种不科学的评价指的便是心理学研究中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问题。“双主体”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是“学思维”活动课程非常强调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改变。2006年开始进行的一项跟踪研究表明,经过一年半的学习,不同年级学生的表层动机、深层动机和成就型动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二年级学生的成就型动机得分提高了24.1%。并且实验组的学习策略得分均高于控制组学生。究其原因,在活动导入环节,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鼓励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和策略,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并在“两难情境”的认知冲突中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不断探索,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看法,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活动的进程。师生的任何一方都不是“一厢情愿”的单边活动。这样的一种探究式的活动氛围将“不想学”和“不会学”的学生最大程度的引上了正途。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传统视野下,工程训练往往作为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专利”,而与类属于经济学科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无缘”。伴随着新时期人才需求赋予知识、能力、素质的新内涵,在贸易基本理论、产品工艺基础知识、系统化实践能力、综合性创新素养及其融合方面都对国际贸专业人才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更好地适应当今人才需求的这一新趋向,在人才培养中引入现代工程训练项目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一、现代工程训练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

在国内外,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外为国际商务专业)均属于应用性很强的本科专业。而且从国际贸易实践来看,目标市场的差异性、交易过程的复杂性、交易对象的流动性、交易模式多样性和交易规范的多重性都使得这一专业领域的实践更富有挑战性与创新性,开展以现代生产流通理念、技术、手段为基础和内容(诸如数控机床、线切割机床、cad/cam、激光加工、机器人装配等)的工程训练是本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之一。

1.现代工程训练开启了本专业学生了解工程知识的大门。当今国际贸易依然以货物贸易为主要内容,对于广大的国际经贸业务人员而言,2024产品及其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其开展业务活动所必需的另类“语言”。现代工程训练不仅为本专业学生认知一些产品及其工艺流程、了解现代制造技术和产品标准的发展动态等提供了现场学习机会,而且也为引导学生日后不断关注产品及其工艺流程知识的累积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现代工程训练有助于萌发本专业学生的工程管理意识。实践表明,国际贸易活动融灵活性与规范性、系统性于一体,除了在交易方式(诸如贸易术语和支付方式等)方面可以有所选择外,交易程序各环节的衔接及惯法的适用则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而工程活动中也往往体现出较为严格的流程性作业、规范性作业和系统性作业的特征,因此,通过开展现代工程训练,能使本专业学生现场感悟工程活动的这些重要特性,并在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后进而延伸至国际贸易业务管理实践之中,增强业务活动中程序观念、系统观念和成本、质量、效益意识,促进团队与合作精神的逐步形成,提高其驾驭外贸业务运作的综合能力。

3.现代工程训练有利于启迪本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方式的革新、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及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是锻造现代专业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当今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目标。国际经贸是一项开放性、开拓性极强和风险性相对较高的涉外业务活动,在思维的创新性和缜密性方面都对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综观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明创造,工程研究和设计活动是众多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础和摇篮。借助现代工程训中的一些创意规划、设计及制作活动(如产品概念设计、生产流程控制规划、机器人辅助制作等),可引导本专业学生汲取工程研究设计中的筹划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其未来专业工作中的创新兴趣,促进其创新性思维和行为习惯的逐步形成。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程训练的组织实施

自上一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启动工程教育改革以来,中国高等院校的工程训练普及与提升工作也得以迅速展开,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一批著名学府先后建成了集工程基础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创新实践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为一体工程训练中心,并且形成了面向生产实践第一线、与工程及产业发展实际相适合的工程教育总体思路。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程训练活动而言,在兼顾“需要”与“适用”的基础上,应根据学校拥有的校内外资源状况等选取相应的运作方式。

1.训练基地

(1)利用综合性大学校内自有的工程(工业)中心进行训练。随着近年来国内高校对工程教育的日益重视,工程(工业)训练中心相继在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和富有理工学科底蕴的新兴综合性大学校园内建成,并在实验场景、内容、手段方面都引入了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设备和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实现了从传统金工实习项目至现代工程训练的转变。同时,按照校内实验室和实验项目开放式管理的要求,诸多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在满足理工类各专业学生进行实验的基础上,也开始面向其他专业学生提供工程认识和工程训练服务。因此,对于“落户”于综合性大学内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开设工程训练项目时就拥有了优越的“禀赋”,本专业的工程训练项目可直接纳入至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管理。

(2)委托具有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工程中心开展训练。部分高校在建成工程训练中心之后,除了满足校内各类专业工程认识与训练的需求外,还专门开辟了对外培训服务的功能,接纳校外师生、企业工程人员来中心开展工程认识与训练、师资培训及工程设计的论证试验等活动。对于自身缺乏工程训练条件的高校而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程训练可借助其他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社会服务系统,基于校际工程训练协作关系的确立,实施有偿委托式训练。工程训练承接部门按训练协议对参训对象实施“进入”管理,对其“出口”则可采用认证管理方式,即对完成训练任务并达到考评要求的参训对象由工程训练中心颁发“工程训练合格证书”。

(3)进驻校外实习基地的训练。在较长时期的办学过程中,各高校纷纷通过与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协作、共建等方式建立了较为广泛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接触实践、了解社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平台。其中,除了一些纯流通型的外经贸专业公司及外经贸行政管理部门之外,大多数具有外贸自营权的生产型企业尤其大中型生产企业均能够提供一定条件的工程训练场景。可见,校外实习基地也是重要的工程教育资源来源。学生可在预定的工程训练期间入驻生产车间,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熟练操作工的指导下参与部分工程活动,或承担一些工程活动中的辅助工作。

2.训练方式

根据可适用的训练基地类型不同,工程训练活动的具体组织可以分别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基本方式。

(1)集中式。当训练基地的设备、场所、指导教师等工程教育资源能够满足规模化训练需要,且参训对象拥有一致的空余时段或培养计划设有专门的实训周期时,可统一安排参训对象一次或分批进入基地开展工程训练活动。集中训练方式可在上述三类训练基地中进行。

(2)分散式。在完全学分制方案和工程中心提供开放性工程训练项目的情况下,参训对象可根据自身的修课计划,在训练中心开放的时段及实训内容中选取与专业培育方案和实训大纲规定相对应的项目,这种训练方式一般仅适合于校内工程中心内进行。

3.训练实施

一项工程训练活动往往涉及多方主体,包括工程训练基地、学生和专业所属部门等,训练活动的有序开展及其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机制来协调与衔接。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程训练的实际运作来看,可由专业归口部门首先提出训练目标和要求,并与工程训练部门据此商定工程训练大纲,而后再由训练基地负责实施计划的编排、实训任务的落实、指导教师的安排、训练项目的考评等具体工作(如图1所示)。

转贴于

三、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中开展工程训练的基础环境与保障

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和工程教育的认识。学科交融是推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这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一位合格的国际经贸专业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运用外语、计算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能力,更需要具备职业适应、业务拓展、管理协调、革新创造等基本素养,而必要的产品知识、工程理念与思维是提升国际经贸从业人员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可见,在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中引入工程教育并非为了培养工程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而仅仅是为了使本专业学生能够获取必要的工程背景。

2.作为专项实验项目列入培养方案。为使工程训练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进程中得以真正落实并取得预期成效,须将其作为必修科目和专项实验项目纳入至专业培养方案中,这一制度约束是实施工程训练必不可少的前提和保证。至于科目的具体设置可根据拟实施的训练方式来选取,通常有两种基本选择:一种方法是在实践教学模块中仅列出工程训练科目名称和规定训练时间长度,而对训练的起迄时间则不加以具体规定,参与训练的时间可由学生自己选取;另一种方法是对科目名称、训练周期均作出明确规定,学生须在预定的时间范围内参与训练。

3.科学拟定工程训练大纲。较之与理工类专业系统性的工程教育,缺乏工程理论底蕴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程训练在内容和手段方面都必然呈现出基础性、局部性的特征,其基本目标是让本专业学生从极为有限的工程实践中去感悟学科之间的交融、专业之间的渗透、工程的固有特性以及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启发并提高学生的工程认知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工程训练大纲的制定应紧紧围绕这一基本目标定位,并充分考虑训练基地的现实场景,吸纳训练基地的建议,或者可以采取双方联合制定的方式。在具体训练内容的选择与组合方面也应体现出逐步深入的序列,从现场参观与讲解、动手实践直至创新规划与自主设计等依次渐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