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养老战略报告【汇总5篇】

2024-07-10 17:49:02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战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老战略报告范文第1篇

“未来数十年内将有数千万的中国人步入老年,由于既无养老金,又缺乏足够的家庭支持,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将会引入一个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压力上升的新时代。”近日公布的《中国养老制度改革的长征:(银发中国)再探》报告作出上述预测。

该报告是由位于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并由保德信基金会赞助。此次的报告是对5年前关于中国养老制度改革报告的更新。

CSIS全球老龄化项目总监、报告的主要作者chard Jackson说:“CSIS的新报告评价了近来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以及对中国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老龄化大潮方面取得的进步做出评估。”

该报告认为,近来中国政府所做的改革正推动中国的退休制度朝正确方向发展,但是这些改革缺乏全面的解决之道。如果中国不做好充分准备,未来将面l临严重的退休危机。因此要在老龄化大潮滚滚而至、中国的机遇之窗关闭之前,即刻采取果断行动。

靠什么养老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前景会如何?2005年,相对每100名适龄工作成年人,仅有16名老年人。这一老年抚养比到2025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番,达到61%。到2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和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

报告认为,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将不仅令未来的中国劳动力的重负难以承受,而且未来老年人中相当大的部分将有陷入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的危险。中国到2030年时老龄化程度将超过美国,仅其老龄人数的规模就构成严峻的挑战。当老龄化浪潮席卷而来时,中国仍处于发展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令这一挑战更加难以应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未富先老”。

中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仅仅覆盖了其整个劳动力的一小部分,而其私营的养老金系统才刚刚起步。总的来看,仅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享有某种正规养老金福利。中国储蓄率很高,劳动者中却仅有少数人为其老年积蓄了足够的金融资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部分的老年人仍然依靠子女度过晚年。

完全做实养老金

报告认为,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家庭的规模在缩小,其非正规的老年赡养网络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除非中国未雨绸缪,一场大规模的退休危机很快就会近在眼前。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强调,中国退休制度一定要建立在防贫底线的基础之上。覆盖中国所有的老年人,无论其是否参加了供款的公共养老制度。在此防贫底线之上,报告认为中国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更加倚重完全做实的养老金制度,让老年人工作期间的积蓄成为其未来退休收入的来源。

过去几年。政府的改革已经开始把中国的退休制度推向正确的方向。政府试图把基本养老制度的覆盖面从原先的国有企业扩大到所有城市劳动者。与此同时,增加中央预算补贴以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空账户的问题,增加该系统中个人账户的划拨比例,用于储蓄和投资。政府还设立了全国养老储备基金,而且为由雇主发起的企业年金这样一种新的辅助养老制度打下了基础。

尽管有这些进展,政府最近的举措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公共养老金制度甚至在城市还远没有做到全覆盖,政府还要花很大的力气把公共养老制度扩大到农村。

基本养老制度还承受着无资金承担的重压,由于国有企业下岗潮,导致了广泛的逃避缴纳养老金的现象屡禁不绝。基本养老制度的福利也是不可流动的,劳动者们不得不在工作的流动性与退休保障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尽管个人账户目前部分做实,回报率却非常之低,不可能产生承诺过的替代率。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股市下跌的冲击下,一些决策者对于基于做实在储蓄基础之上的养老保障是否明智表示怀疑。

Richard Jackson说,有效的退休政策要着眼于长远,以一位供款者整个工作生涯来看,毫无疑问做实的养老制度要比现收现付制度为其产生更高的回报和更大的福利。的确,做实的制度可能会令退休福利受制于金融市场的波动,但可以通过审慎的监管、要求年长的劳动者将其投资转为固定收益资产等方式来规避风险。

四步改革养老制度

“中国政府要实现建立一个充足的和可持续的全国养老制度的目标,需要更加根本性的改革。”Richard Jackson说。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提议一个四步走的改革方案。

第一步,构筑一个普惠的保障底线,由政府的税收支付,保障中国所有老年人最低收入水平,无论其是否就业或是否缴纳养老金。其中,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老年人,有资格得到相当于当地平均工资20%的福利,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家庭收入每增加5元,养老福利则减少1元,当老年人的收入达到当地平均工资水平时,养老福利减少至零。这一递减的方式意味着保障底线能提供更大的福利和帮助更多的老年人,而现有的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只能保证收入不低于贫困线。

第二步,让整个社会来承担基本养老金不足的问题。中央政府应为地方社保局提供补贴,目前是承担了基本养老金支付的15%,要逐步增加直至100%地支付现有养老福利。国有企业遗留下来的养老金储备不足的问题,应该由政府的一般税收来源支付,而不是来自劳动者的工资单。

第三步,把目前的双层基本养老制度转变成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制度:政府监管,私营机构管理,个人账户用来投资。与当前的个人账户不同,改革后的账户将是完全做实的,完全流动的,为参加者提供市场的回报率。根据这一改革方案,作为第一层的现收现付制度将逐步淡出,因为其主要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收入的安全保障,可以通过新的收入测试型的保障底线来更有效地达到。与此同时,制度的第二个层面,即个人账户部分将会扩大。按照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计划,该制度还将分几个阶段扩大到农村,先从乡镇企业开始实施。

第四步,通过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来扩大补充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新的全国个人退休账户系统将逐步充分保障中国大多数劳动者的退休收入。而收入高的劳动者需要补充养老储蓄。

关键是中国要激励雇员和雇主都参加新的企业年金制度,可从精简该制度繁琐的发牌照流程起步;改善税收制度,使其明晰和标准化;而且允许使用信托投资计划,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养老战略报告范文第2篇

办报最重要的是定位,定位最关键的是贴近目标读者群。近年来,在报业竞相实施品牌战略的热潮中,上海老年报量体裁衣,制定和实施了以“质量为上,发行为先”的品牌战略,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坚持为老年人服务、为老龄工作者服务、为老龄事业服务的办报宗旨

1.扩大目标群体,把握宗旨定位

按照国内的划分标准,60岁以上的人群是老年人。因此,目前老年报的读者定位非常明确,即上海300多万的老年人口就是我们的目标群体,而非仅限于老干部。我们以这一群体为主要对象,强化读者本位导向意识,始终坚持为老年人服务、为老龄工作者服务、为老龄事业服务,使之真正成为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2.围绕“老”字做文章,坚守内容定位

读者意识是贯穿报纸工作各个环节的主线。老年报应该有怎样的读者意识,是否办成一张面向老年人的综合性报纸呢?近年来,上海老年报在内容安排及报道重点上始终坚持办报宗旨,紧紧围绕“老”字做文章。由于是周三报,新闻资讯获取渠道非常有限,在新闻时效性方面远远滞后于电视、网络和大报。所以,与其面面俱到,跟着炒冷饭,还不如把版面留出来刊登一些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医疗养生、法律维权、旅游休闲、文史科普等,这样才会更受欢迎。

走自己的路,咬定“质量”不放松

我们认为,不管是新媒体还是老媒体,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并希望得到长足的发展,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因此必须要有好的内容,有技术保障,还要有新的技巧来吸引读者,与他们贴得更近。

1.坚持开好编前会,确保新闻选题质量

近年来,我们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质量为上”的办报理念,坚持开好每周一次的编前会,对每一个选题都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策划,并坚持选题质量,使头版新闻保持了贴近老年人生活的特点和风格,无论新闻性和可读性都有进一步提高。

策划和选题是报纸竞争的灵魂,读者对新闻事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开掘新闻资源,研究大局、大势,大胆接触和报道现实问题,把新闻素材做深、做透。如我们对一些受关注的老龄话题,善于从信息中挖掘新闻,通过增加背景材料,运用多种报道形式,化平面为立体,使新闻丰满起来,先后刊发了“居家养老、养老保障、机构养老等牵动百姓神经”的报道;针对社会上出现敬老卡转让买卖的现象,发表了“敬老卡应该给谁用?”的文章;针对老龄事业尚未成熟的现状,提出了“培养老年用品市场尚需政策牵线”、“老龄产业万亿‘蛋糕’期待有志者分享”等问题;针对中老年再婚及新空巢家庭等社会问题,提出了“中老年再婚问题亟待社会关注”、“‘新空巢家庭’心理问题困扰中年父母”等问题。我们始终把维护老年权益作为维系读者的纽带,对老年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如“谨防遗产税惹出的风波”、“老年护理的重点需从医院转向社区”、“别让以房养老带来幸福的烦恼”、“为精神赡养立法刻不容缓”等,受到了广大老年读者的肯定,引起社会反响。2007年~2009年的三年间,本报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早新闻摘播的头版新闻达198篇,年平均摘播率达42.3%。

没有好新闻就没有冲击力,就不能抓住读者;而没有文化生活服务内容,就没有报纸特色,就不能留住读者。在做好新闻版面的同时,我们在专副刊的原创性和可读性上下功夫,着力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招牌副刊。

本报的专副刊历来是报纸的重要看点,养生、医疗、文史版是读者关注的焦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读者对生理与心理健康的关注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有关健康的新知识、新科技、新信息,都是他们十分关注的。于是我们强化健康话题,加大报道力度,还设立专门版面,听老年人聊家务事、儿女情,在交流感应中松弛神经、调剂身心。红枫、文化生活等专副刊版面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三年来,专副刊的文章被其他报刊转载达400多篇,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板块,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报刊管理》对此做了专题介绍。

2.强化“专、深、透”,实施采编分离

目前,专业报及小报大多实行的是采编合一的运作模式,老年报也不例外。这虽然能够降低人力成本,但与品牌战略的实施、报纸市场化运作是不相适应的。自己采,自己写;写什么,发什么,客观上造成记者编辑热衷于跑会议新闻;另一方面,编辑常常处于无米之炊的状态,编辑既不编,也不辑,填满版面就算完事,报纸的新闻含金量低。

因此,我们在新闻采编部推行了采编分离的运作模式,并对发稿字数、见报篇数进行量化考核,这样可促使记者专心采写稿件,不断提高采写水平,逐步形成独特的采写风格。编辑的工作重点转向观点提升,加强策划,加大信息量,将所有的思考和理念体现在版面上,把整张报纸的风格统一起来。由于时间上有保证,记者在“专”字上下功夫,在“深”字上做文章,在“透”字上显功力,在同质化竞争态势下脱颖而出。而编辑则可以好中选优,精心编辑,尽量满足老年读者的阅读需求,并以与众不同的新闻视角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逐步确立报纸在老年新闻报道中的话语权。

3.做专家型记者,凸显差别化优势

由于上海已进入老龄社会,媒体对老龄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综合类、都市类报刊刊发的老龄新闻比重加大。面对双重挤压,我们认为竞争对手正是自己,在竞争中取胜须苦练内功。要确立独树一帜的品牌地位,就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报纸须有可读性、必读性,这不仅指独家题材独家报道,更是指独特思维、独特感受、独特角度、独特语言、独特处理。我们鼓励记者向专家型方向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是老龄媒体的专业记者,又是老龄问题的专家,从而凸显对象报(专业报)的差异化优势。

比如,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老年人意外伤害的问题,很多报纸把责任推向政府、推向社会。而我们则认为,这些年政府出台的惠老政策很多,各级老龄部门对老年人的结对关爱工作很重视。由于出现意外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向政府、推向社会。所以,我们刊登了《有一种责任叫亲情》的文章,明确指出,子女是家庭的第一责任人,社会关爱取代不了亲情关爱。针对一些老年人对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相关企业推出的惠老政策时有质疑,如希望将现行的敬老卡使用方式改为发放交通补贴的形式,我们刊发了《惠老举措不应视为政策性补贴》的文章,得到老龄工作者的充分肯定,也受到读者好评。所以,对象报的记者只有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的记者,才能准确地解读政策,才能为助推和谐社会发挥老龄媒体应有的作用。

经营定位:两条腿走路,确保可持续发展

1.薄报精做,提高自费订阅率

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国内报纸为迎合厚报时代的发展趋势,纷纷扩版、加厚,以期获得发行市场的份额和广告市场的份额。

其实报纸发行量并非取决于报纸的厚薄,而在于报纸的内容与质量。由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报纸在传媒产业的比重下降,广告收入的增幅远低于新媒体的广告增长。因此,如继续依靠广告为主支撑,报纸财务运作的状况风险将会越来越大,很难实现报纸的可持续发展。鉴于上海老年报所处的经营环境,我们坚持薄报精做,在稳定集订份额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费订阅增长率。上海老年报的发行量已连续四年达到平均9%以上的增幅,且基本上都是自费订阅。当然,随着读者结构的变化,报社的发展方式也会作出相应的改变。

2.培养读者的忠诚度,推进报纸市场化运作

目前,众多媒体均实行“广告+活动+促销”三位一体的品牌传播战略,且实战效果良好。我们老年报的品牌传播方式采用了“服务+策划”,首先,确立为老服务理念,坚持办报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树立老年报是老年人自己的报纸的品牌形象,不断提高目标读者群对老年报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其次,利用媒体信息资源优势以及在涉老部门的人脉资源,积极主动参与和策划涉老部门、企业或社会组织为老年人举办的各种健康养生、旅游休闲、法律咨询等活动,通过有机互动,使媒体融入老龄事业发展服务链,在服务中加大媒体的推广力度,以渐进的方式逐步向读者传递报纸的品牌理念,实现扩大报纸自费订阅量的目标。

在各种活动中,我们着力让老年读者表达对美好的晚年生活的感受,给人以温馨、勇气和希望。比如,去年我们与市老年基金会联合举办“光辉的足迹”征文活动,与市老龄工作部门联合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区县老龄工作巡礼”活动,历时两个多月,记者深入19个区县采访,精心撰稿,得到了各区县的充分肯定。针对“老三届”已逐渐进入退休行列的情况,为了培育本报潜在的读者,我们举办了“老三届的故事”征文,向中老年读者发出约稿邀请,为读者提供交流的机会、讲话的地方,以相近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来引起共鸣。这些活动非常成功,为报纸的推广、知名度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强化了报纸记者、编辑的服务意识,加深了与区县老龄委之间的沟通,为报纸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3.控制广告总量,维护读者利益

养老战略报告范文第3篇

一、以民生为主线,凸显执政为民理念

《报告》结合××实际,从九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九个方面全部指向改善民生,其中有八个方面是直接解决民生问题的。

如“狠抓就业再就业,促进劳有所得”、“完善保障体系,做到贫有所济老有所养”、“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实现病有所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学有所教”、“增加各类住房供应量,促进住有所居”。这五个方面涉及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

《报告》还从和谐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三个方面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报告》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建设安全有序、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更高的期待。

《报告》指出的未来一个时期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起点高、思路新、内容实,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市政府领导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的信心和决心。

二、以民享为目标,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详实的数据目标,进一步细化、量化、实化了未来五年改善民生的奋斗目标,意在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不仅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也是改革发展成果的最大受益者,将在共建小康进程中获得最大的实惠。《报告》在“促进劳有所得”中提出,“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培训农民10万人以上,失业参保人数达到26万人”。在“完善保障体系”中提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突破22万人,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中心敬老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45%以上”。在“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中提出,“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比例提升到95%以上,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村至少有1所标准化卫生室,全市每千人拥有病床上升到2张以上,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上升到2.7人以上”。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中提出,“城乡幼儿入园率达到7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70%”。在“促进住有所居”中提出,“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五年完成15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3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这些改善民生、促进民享的具体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市政府庄重承诺、自我加压的魄力,引领着全市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也鼓舞我们执政为民、倾心民生的热情和信心,激励我们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工作。

三、以发展为推力,保证改善民生落到实处

养老战略报告范文第4篇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资产荒”持续的背景下,多元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凸显。随着基金产品的不断推出,中国“基金中基金”(Fund of Fund,下称FOF)市场或将迎来大爆发。

今年9月,证监会正式并实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2号――基金中基金指引》,正式开启公募FOF的大幕,行业格局将随之变革。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目前,中国公募基金产品数量达到3300多只,已超过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且基金细分类别繁多而复杂,收益特征多种多样,给投资者的选择带来了困难。

在华夏基金总经理汤晓东看来,随着资产荒的加剧,公募基金需要满足投资者多样化资产配置、有效分散投资风险的需求。投资者很难有精力和专业知识寻找和管理自己的基金,而FOF产品可以解决他们的困扰。

从海外市场看,目前全球对冲基金FOF管理的资产已达4500亿美元。美国共同基金中FOF规模占比超过10%,当前中国公募基金规模已接近8万亿元,如按同比例计算,未来中国公募FOF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元左右。

FOF的出现意味着理财市场的进阶和大众资产配置时代的到来:在经济下行周期,单一类型资产的投资风险上升,投资者需要靠合理的资产配置来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FOF的作用是资产配置、二次平缓风险、追求长期的投资效率的提升,但FOF不是“万能药”,它很难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一旦投资者发现真正的运作不如预期,甚至可能出现投资失败,那时对FOF发展的影响是致命的。 箭在弦上

诸多公募基金正在积极准备FOF产品及相关程序。

据《财经》记者了解,国内首批FOF基金经理资格考试结束。包括平安大华、鹏华、建信、华安等在内的多家基金公司均有人员参与了此次考试,其中,部分基金经理已经通过了考试,正在准备产品申报。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FOF最核心的功能在于其资产配置、分散风险。多数基金公司初期推出的FOF系列产品将以资产配置型FOF为主。一些公募基金公司透露将以量化基金作为首要考虑的投资标的,部分公司的FOF团队基本组建完成。

“公募FOF是否真正分散风险,取决于底层资产的分散程度,FOF并不是简单的一篮子基金,如果买10只股票基金,10只基金全部重仓某个行业,可能还不如买一只跟踪宽基指数的基金产品分散程度要好。而量化基金本身具有分散投资的特点,可以作为FOF投资理想的底层配置标的。”长信基金FOF投资总监邓虎表示。

据博时基金总经理江向阳介绍,博时基金早在2014年已着手开发FOF业务,意识到以FOF为代表的多元资产管理业务市场前景广阔,及时调整了投研架构,设立了多元资产管理部,专门负责国内市场FOF产品和业务的研发与投资管理,并按从低到高的风险特征,开发出了全方位的FOF产品线。

据《财经》记者了解,华夏基金目前专门成立了资产配置部门,已经准备了目标风险、目标收益、优中选优等一系列FOF产品方案。

10月19日,华夏基金宣布与全球领先的MOM/FOF管理人――罗素投资进行排他性的战略合作。华夏基金投资总监阳琨表示:“FOF层面的基金经理一定要创造价值,不是简单地选几个好的基金。当下要做的FOF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新产品,而是投研体系升级换代的系统工程。”

据建信基金FOF业务投研负责人、量化衍生品及海外投资部总经理梁珉向《财经》记者透露,建信基金将首先布局以目标风险控制为基础并加载养老概念的系列FOF产品。未来的核心策略是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多元资产配置下的最优收益。

海外的FOF管理模式分为三种:FOF管理人端、内部管理人和第三方投资顾问。目前国内公募基金亦多采用此类模式。

其中,内部管理人模式适合于产品线完善的大型基金公司,如国外的富达基金、先锋基金等。这类公司旗下产品特点是种类丰富,投资风格多元化,风险控制能力突出,是FOF产品首选标的基金。短期内,内部管理人模式将更有优势,它既不会产生业务上的摩擦,也不会有双重收费的问题。

天弘基金副总经理周晓明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基金公司来说,公募FOF目前最重要的选择是“外采”还是“内采”,天弘基金首只FOF产品将以“内采”的方式来做。以天弘容易宝和旗下其他一些简单清晰的基金产品为主要投资标的。内部已经准备了多套FOF的策略。

博时基金多元资产管理部负责人魏凤春亦告诉《财经》记者,博时倾向于先采取内部FOF方式,测试现有FOF投资模型是否有效,再考虑将投资范围拓展到全市场乃至全球,实现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

对于产品线尚不完备的次新基金公司而言,发展内部型FOF显然是“难为无米之炊”,因为内部型FOF要求股票类、债券类、海外资产类、股指期货等大类资产的产品线较为丰富和完备。 挑战和难题

10月24日,基金业协会《关于基金中基金(FOF)的基金经理注册登记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基金中基金的基金经理注册登记相关流程进行了细化,并对FOF基金经理任职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说明。

《指引》明确指出,“规定基金中基金管理人应当设置独立部门、配备专门人员,且基金中基金的基金经理不得同时兼任其他基金的基金经理。”

事实上,FOF市场由于自身的特殊性,管理FOF与管理传统公募基金可谓天壤之别。FOF投资要求具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而一般的投资经理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

市场一些机构原做单只基金管理的,因为单只基金管理不好做,就开始做多策略管理,转型做FOF。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严弘看来,这其中的角色转换很难。因为出发点不一样,容易出现一些利益方面冲突的问题。管理单只基金和管理FOF的机构,必须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分界。

这对很多小基金公司来说是个挑战。如果公司发行的FOF规模过小,另外聘请FOF基金经理的话,将会有一个人力成本的问题。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很多基金公司都为此招兵买马。

根据《指引》,公募FOF在投资策略上有“双二十”的限制:除了FOF持有单只基金的市值不得高于FOF资产净值的20%以外,新增同一管理人管理的全部FOF持有单只基金不得超过被投资基金净资产的20%(ETF联接基金除外)。

“这就逼迫基金公司外采。对于小基金公司来说,如果考虑外采,虽然丰富了产品线,但FOF基金赎回费率又成了问题。”北京一家基金公司FOF产品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

公募FOF还面临一些基本的挑战――投资者教育和流动性管理问题。

“公募FOF追求的是稳健的收益曲线和最佳的风险收益比,大量个人投资者追求短期收益的特点会导致市场大幅波动。如果FOF的产品设计不是很合理,一旦资金转而追求更高弹性的股票型基金或直接撤出市场,造成短期流动性管理压力,这也可能成为公募FOF的滑铁卢。”魏凤春说。

在魏凤春看来,低波动、绝对收益是公募FOF的特点,但相比于海外成熟市场,中国市场的投资工具仍较为有限,且投资者较为看重短期业绩回报,这使得FOF展现其特点的难度大于国外。

FOF产品本身侧重资产配置,需要产品的创新来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如果仅仅只停留在概念设计和产品营销上,FOF产品的需求将很难拉动起来。美国主流FOF产品中的目标周期、生命周期产品在国内尚未真正开启。

亦有基金经理抱怨对冲工具少、市场深度不足。“任何一个策略都有它的周期性,要想取得一个比较长期稳健的收益回报,多元化、分散化投资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国内市场的对冲工具不多,多元投资就很难实现。”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财经》记者。 资产配置专业化

近年来,随着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投资者对理财的需求不断上升,除了传统的基金公司,银行、保险、券商、信托等各类机构纷纷开展资产管理业务,逐步形成大资产管理的格局。

“投资者的逐渐成熟,市场期待更科学的资产配置方式。”汤晓东告诉《财经》记者。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华夏基金做了很多战略布局。比如10月,选择与罗素投资,进行排他性战略合作。稍早前的7月,选择与磐安公司合作,设计出了一系列风险均衡策略产品――睿磐系列。

汤晓东给华夏基金定的战略目标是:争取到2024年,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5万亿元。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未来将在三方面重点布局:第一,养老相关的资产管理;第二,给机构提供定制化的服务;第三,给散户提供组合投资的解决方案。

“其实,这几点都跟FOF有关,FOF对整个资管行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汤晓东告诉《财经》记者,随着FOF时代的开启,基金行业的格局可能为之发生改变。

眼下全面去杠杆的市场环境下,国内资产管理市场已经进入了加速机构化的时代。“机构委外资金持续增长,与之相关联的资管模式已经开始呈现分工细化的趋势。现在机构的资金充足,FOF是很好的消化资金的方式。”华南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告诉《财经》记者。

此前,FOF在国内主要是以私募产品为主,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一直由第三方理财机构掌控,从收益表现和风险分散效果上看均不尽如人意。而此前国内公募基金公司的FOF经验大多来自于专户业务。但是公募的FOF才是趋势。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此前表示,基金公司未来应该在FOF上积累经验、积累教训,提高自身的产品设计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来为养老金服务。

去年8月,《基本养老保险金投资管理办法》正式,首次明确规定了地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对于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养老产品的投资比例不能超过养老基金净资产的30%。

“养老金对于大类资产配置的需求会强于对股票单一资产投资的需求,最需要多元资产的配置。因此发展公募FOF满足养老金的资产配置需求适逢其时。”汤晓东告诉《财经》记者。

美国的经验显示,养老金是FOF极为重要的资金来源,并促进了FOF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目标日期基金和生活方式基金两类基金净资产合计占共同基金行业总值的63.9%,而来自DC计划和IRA计划的资金规模占两类基金净资产的比例为72.2%,即美国整个FOF行业中,46%的资金来源于养老金。

有机构预测,随着中国养老金改革的深化,未来十年中国养老金平均增长速度将超过15%,预计到2025年总规模有望达到45万亿元,届时FOF产业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

汤晓东告诉《财经》记者,未来养老产业相关的产品规模将会占到华夏基金总规模的一半以上。现在华夏基金总规模上万亿元,企业年金760亿元左右。将来养老产业的规模,华夏一家都可以上万亿元。

纵观海外,伴随着资产管理规模的增加,单一资产类别主动型资产管理人的业绩逐渐趋于平庸,面对这种现象,Fidelity(富达)转型为向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解决方案的资产管理机构,在为客户带来收益的同时获得了巨大成功;类似的还有Bridgewater(桥水)、BlackRock(黑石)等。

养老战略报告范文第5篇

??? 根据2009年8月韬睿惠悦咨询公司发布研究报告,金融危机后美国DB型计划投资策略有了调整。针对85家有代表性的公司中高层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发现,2008年6月,41%的公司已经对其DB型资产配置进行了调整。到2010年,这些公司会基于2008年的资产配置,减少他们的目标股票配置达10%,这是一次对长期持有水平的较大调整。2008年与2010年DB型计划投资政策的调整表现为,减少股票配置达10%,债券与其他类别的资产比例逐年有所增加,如图1所示。同时,这份研究报告也反映了DC型计划投资策略的调整。2008年6月,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51%的公司已经对计划进行了基金增减,基金增减的类型和规模如表1所示。在这些已经对养老金计划进行基金增减的公司中,约有64%的公司同时进行了基金增添和删减的调整;约有22%的公司增添了新的基金;约有2%的公司删减了现有的基金,约有13%的公司保持原来的基金类型与规模。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6月,DB型计划有51%坚持固有的战略性资产配置。在已经调整和计划进行调整资产配置政策的公司中,调整的趋向是减少股票的配置比例,增加债券和其他资产的配置比例。而DC型计划则有62%坚持战略资产配置(注:包括已经进行投资政策调整但仍未改变资产配置的公司),在已经对计划进行增减的公司中,明显的变动是删减国内股票基金和增加国际股票基金和生命周期基金。

??? 二、尝试化解企业年金投资风险

??? 2008年金融危机使DB型计划的战略资产配置面临严峻挑战,大部分计划举办者减少了股票配置,提高了投资组合中固定收入型的配置和久期来化解风险。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是,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大型计划举办者有77%增加了负债驱动投资,资产规模在1亿至10亿美元之间的中型计划举办者继续保持和增加负债驱动投资的各占38%和37%。[1]负债驱动投资不是一种投资产品,而是一种投资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更能准确反映负债状况的收益率基准来衡量负债,根据负债价值来安排养老金投资,从而降低跟踪误差所导致的风险。负债驱动投资策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使养老金资产与负债密切联系、较好地匹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养老金投资目标的实现。2009年以后,DB型计划的投资在降低风险、注重安全性的前提下,尝试实施动态投资政策。所谓动态投资政策是指随着养老金计划资金积累状况的改善,将追求回报型的投资(如公共股权、另类投资)转向债务匹配型投资(如美国国债、掉期交易、期货),从而减少养老金计划的风险。2011年怡安翰威特公司(AonHewitt)的调查显示,接受访问的DB型计划举办者中有15%在2009年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动态投资政策。2010年,21%的计划实施了某种形式的动态投资政策,29%的计划预计在未来实施动态投资政策。2010和2011年均有38%的计划举办者减持国内股权。2010和2011年均有20%的计划举办者选择增持全球股票,13%的计划举办者选择减持。2010年,21%的计划举办者增持替代资产的投资,10%的计划举办者减持。而2011年相应的比例分别为19%和8%。尽管当前的信贷息差缩小,长期公司债券仍是债务匹配型的资产选择。32%的计划举办者表示将增持长期债券,24%的计划举办者预期增加公司债券的配置,13%的计划举办者预期增多政府债券的持有。[2]与此同时,举办DC型计划的企业也积极采取措施减少需承担的风险,主要是增减计划的投资选择并采取更严格的方式管理信托投资风险。关于DC型计划的投资选择,《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404(C)款规定,举办DC型计划的企业要为员工提供至少三个“核心”投资工具以供选择。2003-2005年,401(k)计划每年提供投资选择的平均数量都是14种,所以后来将这类投资选择称为“广泛的投资选择”,这是相对“默认投资选择”而言的。《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第624条规定,雇主可以引导DC型退休计划的资产投资“合格的默认投资选择”(qualifieddefaultinvestmentalternative,QDIA)。合格的默认投资选择有四类,其中包括生命周期基金和生活方式基金。2007年10月,美国劳工部就《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关于DC型计划中合规性默认投资选择进行了解释,其中规定计划参与者和受益人投资于所规定的合规性默认投资选择,这些投资者必须被提供例如投资内容说明书等相关资料,还应被告知能从何处获得其他适用的信息,例如共同基金的附加信息说明。金融危机爆发后,DC型计划举办者调整了投资选择的数量,2009年投资选择的平均数为15个,比危机前有所增加。由此可见,DC型计划调整广泛投资选择时,多数是增加选择,少数是减少选择。同时,更多的DC型计划主办者向参与者提供默认投资选择。在韬睿惠悦所调查的公司中,93%的公司提供了默认投资选择,而生命周期型基金成为了首选的基金类型,如表2所示。生命周期型基金是DC型计划主办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多数计划参与者并不具备做出复杂投资决定的技能,而引入的一种终生投资方案。按照该方案,参与者选择与自己预期退休时间相符的基金,不必做出持续性财务决策,而包括选择资产类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平衡投资组合等工作则由基金经理人承担。默认投资选择的基金类别受法律限制,相对比较集中,这对计划举办者减少风险有利,也对投资默认选择的计划参与者有利,使他们避免在广泛投资选择面前无所适从。以DC型计划最主要的一类401(k)计划为例,2009年与2005年相比,默认投资选择的基金类别相同,资产配置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图2所示。稳定价值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所占份额急剧减少,平衡基金的配置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而生命周期型基金、生活方式基金以及专户理财成为了自动加入型计划首选的基金类型。2009年,57%的自动加入型计划选择了生命周期基金。DC型计划举办者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除了增减投资选择之外,还采取更严格的方式管理信托投资的风险。截至2009年底,25%的拥有DC型计划的公司实现投资咨询服务合约重审的规范化,35%的公司重新协商投资费用或(和)管理费用;43%的公司向计划参与者进行附加的信息披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