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读书心得体会的感悟{推荐5篇}

2024-07-13 00:14:01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读书心得体会的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读书心得体会的感悟范文第1篇

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重视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小学阶段的重点是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知和感悟……”为指导,把读书作为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二、模式的理论依据

1.以新修订《大纲》要求为依据。“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以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为依据。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谚语。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

3.以心理学角度为依据。朗读是符合儿童言语发展特点的。由于儿童内部言语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同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言语转变为有声的口头言语,必然有思维的参与,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三、模式的教学目标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四、模式的操作程序

以“初读(悟的基础)──议读(悟的呈现)──精读(悟的核心)──美读(悟的升华)──诵读(悟的再现)”为基本操作模式。

(一)初读──悟的基础

初读感悟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是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地朗读教材,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提出初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遇到长句也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2.用序号标出本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并想想每段讲什么?3.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4.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同时,为了解自然段的内容打下基础,还能突出学生主体性。

(二)议读──悟的呈现

议读议悟就是指在学生初读感悟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答,有反驳,有争辩。因为在讨论时,当自己的见解得到同学们的肯定时,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当自己的见解遭到同学反驳时,会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尽量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和思考,有利于鼓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做到面向全体。如:教学《雷雨》一文,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紧接着设计这样一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个词、句、段,或你认为课文中哪一处写得好,为什么?或向同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迪,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色彩,情感的理解,鼓励创见。而对于那些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虽经讨论而讨论不出所以然的问题,以书面形式汇报给老师。

(三)精读──悟的核心

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说“悟”要进行梳理、归类,起到主导作用,对于重点句、段的领悟,还应根据学生“悟”的质量、结果,引导学生再读再悟,促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自己对课文的“认识”,提高“悟”的质量。如:《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爬呀爬”一词,不仅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路程远,还为文后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埋下伏笔。另外,通过引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让学生理解“摇、拨水”的词义,知道小鱼的尾巴有它自己的用处,所以不能借给小壁虎。

(四)美读──悟的升华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如:教学《月光曲》第8.9自然段,我先让学生边听录音读文,边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播放乐曲,让学生伴随乐曲轻声读文,并用笔划出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最后指导朗读,让学生根据乐曲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读出感情变化,品悟到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品悟到《月光曲》是作者的感情发展到高潮时创作出来的。

(五)诵读──悟的再现

诵读是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是检验学生是不是已经对课文内容有所领悟的一种方式,如果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读起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如:《雷雨》这篇课文学完后,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他们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中,可让人感悟到他们对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已有深深的领悟。这种,诵读于口,领悟于心,有助于学生想象,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声律气韵,培养语感和积累词汇。

读书心得体会的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悟能力 自悟 导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07-01

生本教育认为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感悟。感悟是什么?就语文学习而言,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是从文学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和创新。感悟有“自悟”、“导悟”两种形式: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力求读中自悟;另一方面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驱其意的同时悟其法,促进他们学会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1 自悟

阅读中,无论是情感体验,个性感悟,还是语言文字训练,都应该以读为本。读是“感悟”的前提条件。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深思”就是“悟”。这“悟”不是靠抽象的空谈道理的方法去猎取,而是通过大量的“读”来获得。因此,教师应该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位,读中有所悟。不光悟其情,还要悟其法。首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只有给予全体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真真正正地读课文,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凸现。教师不能在学生尚未充分自主阅读的情况下就深入学习,更不应该把学习的结果、方法直接告诉学生。初读阶段以学生自悟为主,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词义,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只要读得充分,读得流利,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句容易进入课文含着的情感中,此阶段真正做到多读少讲,学生不熟读教师不开讲。

2 导悟

感悟有不同层次,感悟能力将随知识积累的丰富、思维方式的优化而逐步提高,学生自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导悟,才能事半功倍。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上没有书声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课堂只有书声则是语文教育的倒退。因为这都会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采用情境教学,以实物、图画、音乐、表演、语言唤起学生的兴趣很有必要,但导悟的内容远不止于此,教师应以读为本,把感悟与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2.1读中有疑

清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人们的感悟能力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词提问,提出的问题有价值,只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在师本教育中,学生的思路循着教师的思路走,学习是被动的。而生本教育,教师重视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不明白不清楚,而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学。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更有吸引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如《军神》一课,教师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他们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学生的质疑非常踊跃,教师对问题归类整理后简单的板书;让学生从中找一个自己认为值得研读的问题继续读课文,学生还提炼了研读专题“是个军人,为什么说他是军神?”围绕这个问题,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读,阅读思路不断打开,对课文的认识也加深了一层,对的深深敬意也倾泻在重点语段的朗读之中。

正由于这种“知”与“不知”的不断交替,良性循环,才有利于感悟能力的提高。

2.2读中有感

让学生谈感受,其实是检查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时,注重让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前提下,用眼、耳、鼻、手、脑等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思维活动,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言为心声,阅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学生不把心中的所感所悟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又如何得知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不同的学生面对相同的语言材料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或感悟得广度和深度有差异,这与学生的人生经验、思维方式、语言储备课外阅读紧密相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学生各不相同的感受,只要思想正确,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成绩是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探究,产生更具体、更深切的感受。随着阅读实践的增多和理解水平的提高,感悟必定更深刻。

2.3读中有想

“想”之想象。真正感受语言文字描述的意境才算对文字有感悟,它离不开想象。意境又可意会、可言传的内容,又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些都不是通过分析就能让学生领会的。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意境,要重视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所描写的人物、景物或场面,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加以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特定场景或生活画面。如《凡卡》一文,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了在鞋匠家多过的非人生活,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使学生对描写的语言有较深刻的感知后,教师就引导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象凡卡的痛苦,自己仿佛身临其境;并和凡卡比童年,从而深切地感受到凡卡的“痛”;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检查学生的感悟,如果学生“悟”出凡卡“悲”与“苦”的意境,语气中则充满同情。

2.4读中有评

读书心得体会的感悟范文第3篇

一、积累――生活的基础

积累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抓住了积累,也就抓住了基础。

1.材料的积累

黄麟生教授在讲学中提倡语文学习要注重写作材料的积累。这些材料有些来源于书本上的知识,有些直接来源于生活中的材料。这些材料相辅相成,互相相补充。书本上的材料,范围广泛,像名人事迹、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笑话、寓言、童话,以及有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等等都属于这类材料。要积累书本中的材料,自然就要求我们多读书。为了便于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我们每周增设了一节阅读课,利用图书馆单的阅读材料,全面打开学生的视野;此外,要求每人每周选两篇课外的小文章,写下两百字的文章;坚持常看两份报纸,两份杂志;常读四类书,至于生活中的材料积累,就必须到生活中去观察、感受,认识生活,从生活中积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写作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要有热情,有品味,常关注周围的新鲜事物,体验,认识生活。

2.情感积累

要求学生运用五官,摄取各种外界信息,在心灵和外物互相作用的过程中,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将对外物的观察化为自己思想情感上的体验。语文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赏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这些情感。

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积累,就会养成善感的心灵而有了这样的心灵,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即使是无情的山水,在他们的眼里也会充满情趣,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情真意切。有了善感的心灵,自然就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产生灵感和美感。

二、感悟――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的桥梁

1.生活中的感悟

观察要勤作记录,感受必须以观察为前提,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感受。我们要求学生用心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一件小事,一个自然景物,一个片段,甚至一句话,因为这些都能引起人的某种感受,进而使人领悟生活的真谛。对生活的感悟,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这样,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才会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2.阅读中的感悟

阅读中的感悟是由文学能指引所指的升华,是从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与创新。感悟的方式是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从整体到局部到整体。感悟要达到的目的是既能正确感受作品各部分的意义联系,又能领悟到语言、表达方式等的效果,最终从整体上把握文与质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给学生读些什么书呢?笔者认为应选择恰当的读书内容。首先,教师有课文、读本,学生手头上有参考书,资料,但这远远不够。黄麟生教授说得好:“每天(周)看两份报纸、杂志,常读四类书”,学生受益匪浅,我们还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高水平的书,如名著、剧本、诗歌、散文等,可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的人格更为高尚,更能明辨是非。“读”的书越多,知识面就越广。这单的“读”不是泛泛的读,而是要略读和精读相结合。

3.写作中的感悟

读书心得体会的感悟范文第4篇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少趣低效”的原因

1.没有时间读书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小学生的时间表都被排得满满的,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放学以后要写作业,周末则充斥着各种兴趣班和提高班,例如钢琴班、绘画班、英语班,还有数学、语文提高班。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已经被学习占据了,好不容易挤出来的空闲时间则要尽情玩耍,何谈静下心来阅读课外书。

2.不喜欢读书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媒体兴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分散了人们对读书的关注,阅读在生活中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上网、玩游戏、看电视这些活动相对于阅读来说,显得轻松而舒适。更何况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把“乏味”的阅读抛到了脑后,然而,电脑游戏只是一种短暂的放松方式,它是一种低级的趣味和享受,只有阅读才能提高品位,提升涵养。

3.阅读方法简单

小学生读书的方法过于简单,读书时通常都是捧着一本书粗粗浏览,基本不会动笔记录,也不会主动写读书心得、做优秀词句的摘抄,更不要说背诵精彩的片断。这种读书方式就给它的有效性大大地打了折扣,从书中[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发表服务,lunwEN.1keji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获得的知识和感悟也很有限,对培养长期的阅读习惯并没有什么帮助。

4.缺乏阅读的指导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尚不能形成对图书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学校读书时,主要以课本为主,回到家以后,家长也只是督促他们有空多读书,却不知道他们该读哪类书、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方式。缺乏正确的指导,阅读就会变成一种负担,阅读是为了完成老师和家长的“任务”,而不是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事,这在无形之中会带给小学生消极的情绪。

二、巧用“感悟卡”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1.巧设“感悟卡”内容,提升阅读积极性

目前,小学生的阅读主要来源于课本,课外阅读很少,为了帮助小学生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扩大阅读量,将他们的阅读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并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快乐,我们经过多次的设计和改良,制成了“感悟卡”,并在“感悟卡”上编上序号、写上阅读书目、标明阅读日期、总结阅读收获(好句、好词、好的写作手法等)、撰写读后感。撰写读后感是“感悟卡”的主要内容,考虑到学生的水平不同,读后感可以分层设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写读后感,表达对文章的看法和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可能因为感受不够深刻而无从下笔,此时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写,可以不写或者写若干句,这样一来,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给了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

2.为“感悟卡”创设阅读氛围,培养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习惯很重要,一旦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他们就会自发阅读,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教师通过“感悟卡”创设阅读环境,让阅读的氛围弥漫整个教室,可以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发挥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一,推介好书。教师通过学生填写的“感悟卡”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兴趣,给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将书名写在黑板报上,方便学生记忆,阅读书目要每周更新一次,督促学生阅读。

第二,建立班级书架。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看过的并且认为比较好的书存放在班级书架上,设立图书管理员,学生可以自由借阅,共享资源,但要注意爱护书籍。

第三,开辟阅读板块。教师要坚持小学语文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将学校的广播站、小学生画报等资源利用在教学中,开辟阅读板块,定期向全校师生展示优秀的“感悟卡”,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四,设置“阅读课”或“阅读日”。学校的管理者要明确阅读的重要性,设置小学生阅读日,而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开设阅读课。在阅读课或阅读日期间,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到阅览室去读书,并可在图书馆借阅喜欢的书。之后,可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以小组的方式展开,也可以让学生以汇报的形式介绍读过的书,不仅能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能够做到资源共享。教师要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开展阅读,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3.提高“感悟卡”的质量,增强阅读的实效性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是精选出来的最规范的文章,它们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教师要注意从课文入手指导学生完成“感悟卡”,从而提高“感悟卡”的质量,并将阅读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上《珍珠鸟》一课时,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感悟卡”中记录的好词有:清幽、如同碧玉、默默、享受、愈发繁茂、轻松自在。好句有: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读后感是:“信赖往往创造[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发表服务,lunwEN.1keji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出美好的境界”告诉我们,人与动物之间如果互相信任、尊重、以诚相待,就会有更美好的生活。这些好词可以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好句可以在作文时模仿使用,而读后感不仅是学生对本篇文章的感悟 ,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由此可见,经过教师指导的“感悟卡”是有用而有效的,教师应注意提高“感悟卡”的质量,增强阅读的有效性。

三、做好“感悟卡”的效果分析

1.积极评价“感悟卡”,让学生享受阅读

推行一个新的事物,往往要借助积极评价来取得关注。因此,在推行“感悟卡”时,一方面,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要进行有效的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所提升。例如,有学生在《夏洛特的网》一文的读后感中写道:我觉得文中几个重要人物都很好,佛恩是一个活泼可爱、心地善良的小姑娘;夏洛是一只一心为朋友着想的蜘蛛,他为了朋友威尔伯牺牲了生命;威尔伯是一只聪明、可爱、善良的小猪,它非常珍惜与夏洛特之间的友谊,他们都很可爱。读了这本书,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快快乐乐,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学生的感悟是积极向上的,教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做到有效评价。

2、长期坚持,收获“感悟卡”的果实

“感悟卡”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出来的,这需要长期的坚持。随着推行的深入,学生逐渐变得爱看书、会读书了,课间不再是打闹,而是去图书馆借书。“感悟卡”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好处:胆小的学生胆子变大了,作文写得好的学生进步更快了,不会作文的学生也敢大胆下笔了……

四、结束语

读书心得体会的感悟范文第5篇

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中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读”呢?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根据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可将这种课型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阅读兴趣培养课。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导读方式激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这一类指导课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以读激情。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可采取听赏法,由教师示范朗读、录音朗读等引人入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聆听来欣赏;也可采用读赏法或读演法,教师提供或由学生自选文义浅显而情调、意境优美的短文或长篇中的一两节,让学生朗读,在朗读和表演中感悟其内容,体验其感情。第二步,情中探理。在学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热烈讨论,探明文中道理,从而激起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

第二类是阅读能力训练课。这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课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由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需的内部智力操作和外部技能操作两方面的因素组成的。

三、注重读的技巧。

朗读时速度的快慢是由课文的内容和体裁决定的;声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的变化而调节的。如小珊迪临死前的话,后一层意思表达了他对弟弟可怜、牵挂的强烈感情。训练中,我指导学生放慢速度,降低声音,加强停顿,突出重音。把小珊迪牵挂弟弟,控诉当时社会制度的强烈感情准确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四、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

阅读,其主要方法有二:一是精读,一是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然是一无所得。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1.浏览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2.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