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贫困生扶贫心得{优选5篇}

2024-07-13 07:22:01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第1篇

脱贫攻坚不仅是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的个人问题,而且是整个民族勠力同心的国家行动。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4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个人心得内容要怎么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4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个人心得五篇,欢迎参阅。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个人心得一贵州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7月1日上午9:00在贵阳隆重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将宣读有关表彰决定,并共同为获表彰个人和集体颁奖。我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在高中教育城四中学术报告厅收看电视直播,认真观看的同时积极进行谈论学习,并深入思考。

为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强化四“严”保障机制,通过工作力量的进一步充实,形成“上下衔接、协调联动、聚力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开展党员干部帮扶结对行动,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责任单位和帮扶人。要以切实提高贫困户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户数量为主要扶贫工作考核指标,建立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激励和问责机制。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

贫困群众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没有贫困群众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委政府的应尽之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党委政府单打独斗不行,各行各业各自为战也不行。必须要加强统筹、转变思路、形成合力。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做到长短结合、点面结合、主次结合,使扶贫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更好体现扶贫的社会性、底线性、公平性,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强大社会合力。要创新精准扶贫帮扶模式,号召全社会合力共建,积极动员私营企业主、社会团体、在外地的本籍成功人士等社会力量捐资,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为贫困群众各尽所能、伸出援手,结对子、想点子、捐善款、当义教,献一片爱心,点一盏希望,举全社会之力,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向小康!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当前我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因此需要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个人心得二“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其根本在于“精神扶贫”。它不是简单的对扶助对象“授之以鱼”,更多的则是“授之以渔”,引导受助者寻找造成贫困的根源,鼓励他们树立改变落后面貌的思想,提高教育文化素养,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辅助”作用大于了脱贫的“扶助”效果。

但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对“教育扶贫”的理解失之偏颇,将“教育扶贫”形式化、表面化。为了追求短期政绩,给自己脸上贴金,往往采取“过节送礼、寒冬送衣、捐书捐物”的方式,让受赠者感恩,表面上能解燃眉之急,“立竿见影”,实则忽略了扶贫的根本在于激发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

为贯彻落实对小学生的“教育扶贫”,开学初,也农村贫困户按国家政策实行了免费,享受免书本和学费政策,“教育扶贫工程”的另一表现是对农村村建远程教育设备的投入和村建图书室的捐赠。远程教育设备的有效使用。但是,如果对投入的设备和捐赠的图书不能有效利用,而只在上级检查时拿出来做做样子,这样的投入不只造成物质上的浪费,还给学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还有一些地方,对贫困地区学校投入大量实验器材、图书资料,但由于学校教学人员的不足或学校硬件设施的缺乏,只能造成器材和资料的闲置。有的村小教学点专业教师缺乏,便由中心校指派教师“走教”;一些学校对不能正常入学的“三残儿童”实行“送教上门”,但对“走教”和“送教”的老师没有建立激励机制,教学人员只图完成任务,“走教”“送教”流于形式,校长在上级检查的时候“面子”有了,还可能被上级表扬“有创新”,但这样的“扶贫”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边远地区教育的贫困,这样的“扶”不能很好的将“辅”贯穿于扶贫过程,所起作用是很小的。

“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要让专业人员对他们悉心辅导,让贫困者树立脱贫致富的意识,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它更不是面子工程,而要求我们真抓实干,只有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才能使贫“脱贫攻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个人心得三中国梦,是近14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是2024年完成的目标任务。然而在大山深处还有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在城市街头还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济,这样的梦就缺了一个口子,这样的任务不算完成。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着他们,走出困境。

用心扶贫

对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用新扶贫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以白塔畈镇项冲村为例,镇村两级干部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山场茶园等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结对的万盛集团制定养鹅计划、发展光伏扶贫、通过村里种养殖大户带动群众、与石料厂签订协议雇佣具有劳动能的贫困户等切实可行地措施帮扶贫困群众,同时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等方式帮助生病的群众和学生渡过难关,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

用没用心和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基层干部的自我价值。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个人心得四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需要看到,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大病保险和新农合等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和老人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个人心得五同志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这为脱贫攻坚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脱贫攻坚,脱贫攻坚的出路在于精准施策。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编制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着力完善综合性扶贫政策措施和健全脱贫攻坚保障体系的规划,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落实到规划中,确保精准施策、实招更实。一是建设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在精准识别上摸实情,真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基础。精准识别既要体现静态的精准,把现在的贫困人口找出来;又要体现动态的精准,把脱贫的人口退出去,把返贫的人口纳入帮扶对象。二是建设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和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拓展扶贫投入渠道,切实增加扶贫投入。在县一级,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加强资金监管,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推动扶贫开发项目与行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试点安排相衔接,扶贫开发规划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相融合,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三是建设乡村扶贫脱贫落实工作平台。在贫困乡建立扶贫工作站,在贫困村选派好第一书记、建设好驻村工作队,配合村两委落实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保证贫困户有人帮、有人扶。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四是建设社会扶贫对接平台,以社会扶贫网为载体,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帮扶需求和社会扶贫资源有效对接。

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贯彻落实同志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继续深化贫困县考核、干部驻村帮扶、精准扶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社会参与等精准扶贫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贫困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为精准推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大力实施七项专项行动,把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到实处:实施教育扶贫行动,确保教育脱贫一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健康扶贫行动,确保医疗救助缓解一批,提高贫困人口身体素质,减轻其医疗负担,努力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施金融扶贫行动,拓宽扶贫投入渠道,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自我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实施劳务协作对接行动,推动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探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统筹扶贫脱贫的新模式;实施交通扶贫行动,改善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交通条件,为其加快发展、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实施中央企业与革命老区百县万村帮扶行动,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助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实施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营造社会参与扶贫氛围,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增强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各地要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工程,把专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实施整村推进工程,改变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致富产业;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工程,对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转移就业成效;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工程,帮助贫困家庭发展生产;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帮助贫困地区打开产品销路;实施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龙头企业带动等工程。

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脱贫攻坚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全面胜利。要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党的领导,五级书记一起抓,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贫困县主体责任,促使其把主要精力用在扶贫开发上。落实相关部门的行业扶贫责任,把扶贫任务优先纳入行业规划并认真实施。落实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帮扶责任,不脱贫不脱钩。夯实精准扶贫基础,建立分类施策政策体系,确保扶贫资金和政策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第2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你是我毒药”为你整理了这篇某镇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某镇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工作总结

脱贫攻坚以来,马村镇精准扶贫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总结、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省市县各级安排的各项政策、措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全面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马村镇的实践探索和实践创新。

一、组织保障

马村镇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制定了《马村镇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同时设置扶贫开发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精准扶贫工作,做到责任到人,层层落实。一是建立组织机构保障。抽调人员,配齐设备,建立健全以镇扶贫办为主阵地、贫困户为主攻点的工作网络。二是建立层级责任保障。明确脱贫任务、时限及责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运作程序保障。镇党委全体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困难群众,确保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四是建立督查机制保障。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和帮扶工作考核办法,深入所包村居和贫困户,及时了解扶贫对象困难与动态;镇政府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议,各部门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查找薄弱环节,研究工作计划。同时将把扶贫工作成效纳入干部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年度工作考核挂钩,严格奖惩。

二、精准分析、精准施策。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详细统计贫困对象基本情况、收入构成、对政府的诉求等情况,分门别类地归纳梳理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婚致贫、因房致贫等六个致因,强化数据支撑。同时,制定脱贫措施。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原因,充分结合实际,因户、因人制定帮扶计划与帮扶措施。一是抓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进一步加大扶贫产业项目拓展,加速扶贫产业扩大化与群众增收步伐。二是抓基础设施,优化脱贫载体。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强化庭院道路硬化、自来水户户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抓技能培训,增强造血功能。加大对贫困户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后劲。四是抓协调推进,突出民生保障。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保体系;加强卫生事业发展,加速街道社区医院建设,巩固发展城乡医疗保险,完善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补助政策和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政策;进一步实施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工程;积极为贫困家庭学生办理高校助学贷款;对贫困优秀生优先安排财政奖补资金,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三、主要工作(1)全面完成2024年、2024年、2024年减贫目标任务。上级下达我镇的减贫任务数全面脱贫,我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3户、773人减贫目标在2024年年底全部如期完成。为全面完成各年度减贫目标任务,我们制定了三年年脱贫攻坚工作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将年度减贫任务分解到我镇38个行政村,与各行政村签订责任书,实行责任落实管理考核。

(2)充分利用脱贫攻坚专项资金。2017年-2024年,上级下达我镇省市县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共计461.5万元,我共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个,分别是2017年嘉祥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2024年嘉祥城建集团青山景区项目、2024年嘉祥城建集团嘉园手套产业园项目、2024年嘉园科创园项目,这些项目的运营充分带动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为我镇扶贫发展奠定基础。

(3)扶贫队伍建设。自2024年脱贫攻坚以来,我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面扶贫开发事业在领导小组的全面领导下实现全面贫困户稳定脱贫。镇设扶贫开发办公室,累计约30名专职扶贫工作人员为马村镇推动脱贫攻坚事业贡献力量。我镇现有镇级脱贫攻坚帮扶责任人104名,通过多次业务培训、技能提升,我镇帮扶责任人全面领会扶贫政策,为贫困户解忧解愁解困作出贡献。

(4)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第一,强化工作抓手,帮扶措施更加精准。镇扶贫办以入户调研、因户施策为抓手,近年以来,我镇每月多次安排科级干部带领联户干部、村支部书记入户调研,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理清扶贫思路、完善脱贫举措。第二,营造扶贫氛围,打造孝善扶贫亮点。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孝善扶贫事业。按季度征收贫困户子女的孝善扶贫款,镇财政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补贴给贫困户。这种举措有效地激发了贫困户子女的责任感,为贫困户稳定脱贫提供了家庭保障,增强了贫困老人的幸福感。第三、依托爱心超市,让贫困户看到实惠。委托嘉祥县天成万家超市经营马村镇爱心超市,定期为贫困户开放,贫困户持有效身份证件可购买到低于市场价10%的优质产品。从衣食住行、点滴小事上关心贫困户的生活,受到了贫困群众的欢迎。第四、巩固脱贫成效,加强作风建设。镇扶贫办结合入户大走访活动,狠抓问题大解决、作风大整治,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实在的工作成绩,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在多次市县扶贫督导和省第三方暗访中,我镇贫困户满意度和脱贫知晓率基本实现了100%,激励我镇扶贫工作更好地发展。第五,规范扶贫档案,提升帮扶质量。为了建立健全精准扶贫档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档案规范化建设,全面真实记录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果,确保扶贫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文书材料、业务材料、电子数据和影像资料等档案收集齐全、规范分类、集中保存、统一管理、安全保密,我镇收集整理了相关材料和照片,并已完成对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2024年度、2024年度的扶贫档案规范化建设,实现档案管理水平提档升级。市县扶贫办多次到我镇参观指导档案整理工作,并对该项工作给予很大肯定。第六,清洁家园、美化庭院,改善贫困户居住环境。为助力脱贫攻坚,改善贫困户居住环境,马村镇精心部署、迅速行动、狠抓落实。村干部、部分党员、帮扶干部逐户查看村内扶贫户家庭居住环境,研究清洁卫生的办法,按照“三清四净一规范”的标准,迅速开展行动,使38个行政村的39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庭院、室内外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家庭卫生变得干净、整洁。

(5)高密度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活动。自2024年起,镇党委、政府每年都抽调扶贫业务精英按季度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活动,将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完善,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核心问题见底清零。

四、工作成果

2015年11月,我镇严格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要求,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共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07户,1016人。通过每年10月份至12月份的动态调整,我镇现有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391户中,2016年稳定脱贫126户,2017年稳定脱贫235户,2024年稳定脱贫30户。这些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离不开贫困户不断造血,自立自强;离不开政府帮扶、落实政策;离不开全社会力量的全力推动。

一是加强技能培训,增强造血功能。加大对贫困户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后劲。通过技能培训和贫困户主关能动性提高,马村镇贫困户务工户数已经达到276户,超过全部贫困户数的50%。

二是促进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进一步加大扶贫产业项目拓展,加速扶贫产业扩大化与群众增收步伐。脱贫攻坚以来,马村镇共实施专项资金产业扶贫项目3个,投入专项资金243万元。项目覆盖贫困户329户671人。扶贫项目受益分红方面,2016年以来全镇实施的3个产业扶贫项目资产共计确权到38个行政村,329户671名贫困群众享受产业扶贫项目受益分红,覆盖户占比83.9%、人占比84.8%。

三是提升基础设施,优化脱贫载体。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强化贫困户庭院道路硬化、自来水户户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镇38个村居均实现贫困户庭院内道路硬化和自来水保障。同时我镇利用上级拨付的贫困户人居环境提升财政专项资金,针对跑风漏雨、门窗破损、庭院卫生较差但达不到危房改造标准的房屋、庭院进行修缮、整理。

四是加强教育扶持力度,增强贫困户造血能力。通过每年的雨露计划、“五免一享”等相关助学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免学费、就读职业类学校的给3000元补助,不用再担心上学花费,确保了不存在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现象。截止到2024年,我镇已有累计超过147人次享受雨露计划补贴。

五是实施社保兜底扶贫。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保体系;加强卫生事业发展,加速街道社区医院建设,巩固发展城乡医疗保险,完善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补助政策和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政策;进一步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积极为贫困家庭学生办理高校助学贷款;对贫困优秀生优先安排财政奖补资金,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六是实施金融扶贫。马村镇积极响应县扶贫办号召,积极为辖区内有需要的企业申请办理小额信贷,通过贴息的方式既能减少企业的还款压力,还能帮贫困户得到资金救助。2024年我镇辖区内企业嘉祥县玉发多层板厂等四企业累计申请200万元小额信贷,当年有60余户贫困户因此而得到收益1500元,极大的解决了贫困户脱贫难问题。

七是实施健康扶贫。我镇积极落实县级扶贫政策,自2017年以来为每一户贫困户免费办理特惠保险和医疗保险,并且给新纳入县级库的贫困户办理了特惠保险,使他们也享受到扶贫政策的便利。通过特惠保险,贫困户在理赔范围内可使自身花费控制在10%,大大减少了在医疗方面的支出,避免了因病返贫。与此同时,贫困户在镇卫生院看病是完全免费的,充分保障了贫困户及时得到医疗救助的权利,2024年10月截至,已有1800多人次贫困户再镇卫生院免费看病。

八是动员社会扶贫。积极动员组织、社会、个人主动参与扶贫开发。县团委积极开展“金晖助老”,帮助6户孤寡老人;马村镇水泥制品企业、嘉航服饰、湖里面粉厂积极接纳贫困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使其成为能自食其力的上岗员工;黄庄村支部书记黄广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到建设家乡和帮扶贫困户的工作中去,通过改善居民环境、捐款建设学校等各种善举,不断推动扶贫工作的再进一步。

五、人民群众对扶贫工作满意度较高。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应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脱贫攻坚工作的“试金石”,逐步提升群众满意度,着力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正是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提高群众对扶贫工作满意度,我镇帮扶责任人带着感情、怀揣爱心,在全面走访中,通过面对面谈心交心,了解贫困户的需求和诉求,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应享尽享,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方面帮扶责任人应经常入户与贫困户交流,宣传扶贫政策。以拉家常的方式及时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拉近距离,融洽关系,提高贫困户对帮扶责任人和扶贫工作的满意度。另一方面真正关注贫困户。贫困户最关心的是收入、住房、看病、上学等问题,然而每户情况不一,各户有各户的想法,具体帮扶要把准脉,帮到点子上。三是及时学习新政策。针对部分贫困户对扶贫政策不了解,不明晰的情况,帮扶责任人先自己充分学习、认真梳理好相关的扶贫政策,然后将相关扶贫政策明白纸发放并宣传解释到户,让贫困户心中有数。四是真正解决群众之所需之所急。在帮扶贫困户过程中发现的实际困难,能解决的,应立即联系相关部门进行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及时反馈给扶贫部门。五是工作过程透明化阳光化。对于发放的各类扶贫资金,如产业项目分红,光伏分红等在村委会公布公示的基础上,通过村“大喇叭”,干部入户等方式通知到户,积极接受群众监督,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真正使群众信任政府,对政府满意。

2024年5月,通过对半数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走访调查,贫困户的脱贫知晓率较高,说明我镇贫困户退出程序规范,能够得到贫困户较大程度认可。扶贫工作中的爱心超市、特惠保、雨露计划、过年过节爱心走访、扶贫产业分红等帮扶措施得到贫困户的广泛认可,拉近了帮扶干部与贫困户之间的距离,扶贫效果满意度较高。

2024年3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来,通过全面落实的扶贫相关政策,包括为漏雨贫困户粘补屋顶、修缮门窗、协助办理慢性病证、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和五保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扶贫工作和帮扶责任人帮扶工作高度认可,贫困户“满意度”全面提升。

马村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实质是“脱贫攻坚奔小康,党的恩情永不忘”。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马村镇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变化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党的政策扶持下,贫困户自身的脱贫经历,一线扶贫干部为脱贫攻坚倾心倾力、真情奉献的感人故事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我镇脱贫攻坚战斗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敢打敢拼的干部。一双双泥鞋,丈量着村里的路;一本本工作簿,记载着扶贫的事;一根根早生的白发,“数”说着他们的辛苦。正是广大扶贫干部倾情奉献、忘我付出,我们交出了最好的脱贫成绩单。

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第3篇

一、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要求和面临的困难

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要工作长抓不懈。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1〕:一是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三是扶贫事业教育培训效果明显,培训转移就业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保障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进一步巩固。面对新的十年扶贫开发工作,中央和自治区分别制定并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4)》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新一轮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4年稳步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标准调高至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到2015年重点县的贫困村民年人均收入要达到5000元,最终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发展差距。可见,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荣。

然而,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是在面临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财力日益强大、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扶贫基础日益牢固等空前的机遇下,也同时面临诸多的困难: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村贫困人口依然多,发展差距依然大;二是贫困人口多处于山区或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项目建设及生产投入成本相对较高;三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产业化发展滞后,带动能力差,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化项目不易;四是返贫问题突出,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五是地方扶贫机构有弱化趋势,部门及社会参与扶贫意识淡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群困难局面难以改善,有自然生产、生存环境条件因素,人本身自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他们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较少,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心较少。因此,脱贫工作任重道远,加快脱贫致富必须找准切入点。

二、可借鉴的扶贫开发成功典范

市的扶贫集团〔2〕---社会大扶贫的方式开展扶贫工作可以借鉴。市是中央的直辖市,渝中是经济发达区,渝东南、渝东北为集中连地贫困地区,面积占全市2/3,人口占全市的44%,全市有个贫困村处于500-米海拔地区。市的扶贫开发以扶贫集团方式进行,所有市直单位和实力雄厚的企业组成18个扶贫集团对口帮扶18个贫困县,集团领导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具体的做法是: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有关扶贫工作文件,成立领导机构,组建扶贫集团;二是每个市直成员单位下派干部指导工作,集团每年开两次工作会议;三是每个扶贫集团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帮扶内容,定点到村、到户、到人。

市人大扶贫集团,由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有市水利厅、西南大学及民营企业等19个成员单位,对口帮扶忠10县。扶贫集团下设办公室,每年召开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开展各种慰问活动和检查督促活动等。扶贫集团主要是从发挥资金优势、物能优势、科技优势、智力优势等,采用九种模式,开展扶贫。九种模式:一是教育扶贫,建立助学金,送书、送电脑、培训师资等;二是医疗扶贫,帮助乡镇、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院条件,组织市医院医生义务诊疗;三是文化扶贫,送戏、送图书、送致富脱贫典型进村入户;四是科技扶贫,发挥大学优势传授技术;五是水利扶贫,水利建设项目安排上倾斜,优先人饮、灌溉;六是产业扶贫,引导发展生产,增强造血功能;七是交通扶贫,改善贫 困地区的交通设施;八是劳务扶贫,对贫困户进行建卡,组织劳务输出创收,每个贫困家庭有1人以上转移就业;九是旅游扶贫,引导农民挖掘优势发展农家乐,市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市民、干部到农家乐旅游促贫困农民增收。

同时,市还建立了单位、企业、个人对口贫困村帮扶制度开展扶贫工作。市人大创建了人大代表帮扶活动,市、县、乡三级6万名人大代表联系了6万个贫困户。市委组织部号召每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每个党员每年拿出一个月工资资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市人大扶贫集团工作成效十分显著,最近的5年共为忠县争取到位扶贫资金4.39亿元,年均近亿元,是财政项目扶贫资金的近12倍,还引进15个项目。

市的扶贫集团只是一个具有社会性质,是行善,只做帮扶工作,助推扶贫工作的社会组织。其所从事的只是履行一个扶贫责任的问题。正是这样一个“集团”有效运行,使社会上的每个单位、每个公民很好履行了一个扶贫济困责任,人们的良知以此为平台得到尽情展现。

重庆扶贫集团模式,能将政府部门的组织和管理优势、发达地区的优势、科研院校的科技信息优势、工商企业的市场优势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优势,同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推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人才培训等等,整体发挥了集团的综合优势,特别是在资金资源筹集、项目实施方面,充分体现了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

三、以社会大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

(一)社会扶贫工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4)》提出了以项目扶贫、部门扶贫、社会扶贫及国际合作等扶贫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下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4号)指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总书记总书记倡导:“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可见,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组成部分,是扶贫开发的一支力量,同时更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坚力量,开展社会大扶贫有坚实的政策基础。

2.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开展社会扶贫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就有扶贫济困、乐善如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社会扶贫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

(二)转移观念,建立社会大扶贫的思想意识

1.扶贫的本质。扶贫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通过帮扶等各种形式发挥需要帮扶地区(对象)主观能动性,将需要帮扶地区(对象)自身的资源和帮扶的优势结合,强强联合使需要帮扶地区(对象)真真正正脱贫致富,使帮扶事业由输血型转变成造血式扶贫,形成良性循环。

2.扶贫方式〔3〕。在扶贫分类上,把政府专职机构扶贫称为政府扶贫,把政府非专职机构的扶贫行为划入社会扶贫范畴,把政府非专职机构的扶贫称为社会扶贫。由此,社会扶贫也就包括政府非专职机构扶贫和非政府组织扶贫(如工厂、企业、社会群团、爱心人士扶贫)。社会扶贫和政府扶贫行为上,分别是前者做份外之事,后者做份内之事。

3.扶贫资金的来源。政府专职机构扶贫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预算拨款。社会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来自社会捐赠,如企业、社团和个人捐赠,具有显著的社会扶贫特征;二是间接来自社会捐赠,即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把管辖区纳税人创造的财政收入捐赠给管辖区外的贫困农民;三是资源使用权的转移,也就是政府部门将他们使用的专项财政资金配置到扶贫点上。

可见,政府扶贫资金来源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而社会扶贫资金来源及其广泛。

4.新的扶贫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式各样的慈善、爱心捐助都已成为时尚,特别是以社会公益事业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得到了发展。非政府组织动员社会资源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力量。在社会扶贫事业成为我们一种责任的情况下,充分引导和利用好这一力量,将有力助推扶贫工作。因此建立起社会大扶贫的理念,就是建立一种扶贫创新理念,建立一种扶贫新模式。

(三)营造良好的扶贫环境,广泛开展社会扶贫

1.强化宣传,切实提高全社会做好扶贫工作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扶贫范围。行动源于认识,有什么样的认识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工作动力。因此,充分发挥我党宣传工作的优势,广泛宣传扶贫工作重要性,增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使全社会将扶贫作为自己份内的事,人人参与、人人出力,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扶贫氛围。曾说共产党人最怕就是怕“认真”两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证明,共产党人认定的事,下定决心的要干的事情,没有干不成功的。因此,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优势。

2.强化领导,人人参与,从领导做起,从干部做起,从党员做起,从上到下,从领导到广大干部群众,心怀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疾苦,为贫困人口,为扶贫工作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扶贫工作必将取得巨大的成就。

3.创新扶贫组织机构和扶贫方式方法,扶出真实效。广泛开展社会扶贫工作,最终就是通过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非专职扶贫部门的行动有效衔接,实现政府扶贫济困的功能。因此,必须创新扶贫组织机构和扶贫方式。一是探索建立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群众认可的扶贫对点识别方法,确保把最需要扶持的贫困对象纳入扶贫扶助范围,并建档立卡。当前全区正在开展的农村贫困对象的识别及建档立卡,是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切实抓紧抓好,迅速推进,按时完成。二是创新各种扶贫机构,如构建扶贫实体,组建扶贫集团,培育非政府扶贫组织,培育非营利性扶贫企业等等,以此为扶贫载体,扎实开展扶贫工作。三是创新扶贫方法,如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定点扶贫制度。采取结对子帮扶、非公有组织帮扶、扶贫志愿者扶贫等方式帮扶。同时可以探索推行领导干部一对一结对子,党员、团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号召派人士,社会公民结对子一对一帮扶等。四是广泛筹集扶贫资金,扶出真实效。当尽可能加大农村扶贫资金预算,加强政府扶贫工作的同时,尽可能采取有效的办法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社会扶贫工作当中。如对政府非专 职扶贫部门,通过政府强制性政策措施,调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扶贫工作之中。通过各种社会扶贫组织机构筹集筹集社会扶贫资金,以多种方式如爱心人士捐赠、社会公益演出等等方式,筹集社会扶贫资金。

总而言之,坚持“能力有大小,爱心无贵贱,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通过全社会动员,全民行动,有效开展社会大扶贫工作,最终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参考资料:

〔1〕《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24)》;

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第4篇

一、从解决温饱到为小康社会创造条件,__扶贫开发走过了60年辉煌历程

__的扶贫开发事业,溯源于__和平解放之初,实践于改革开放进程,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有关__发展、稳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做好扶贫开发,是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致富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__是深居内陆腹地的少、边、穷地区,由于历史、社会、自然诸多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__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__的开发与建设,__各族人民群众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改善条件、消除贫困,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是,由于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十分滞后,__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很突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__农村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农牧民生活显著改善,大面积、大规模的贫困现象随之逐步缓解,从而为扶贫开发奠定了政策基础。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状态为重点的大规模扶贫开发。__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贫困范围不断缩小,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程度有所缓解。“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我们实施《自治区百万人温饱工程计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打赢了基本解决全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攻坚战。

进入新世纪,__扶贫开发也进入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的新阶段。我们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制定了“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突出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边境贫困农村“三个重点区域”,认真实施“一体两翼”战略,以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为切入点,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为切入点,提高贫困农户的综合素质;以发展扶贫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带动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

到20__年底,全区贫困人口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32万减少到253万,有279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有2459个扶贫重点村基本实现了整村推进扶贫规划;贫困农牧民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与20__年相比,到20__年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7元,增加1597元,年均递增12.8%,比全区增速快2.7个百分点;生产总值由100.3亿元增加到330.4亿元,年均递增16.1%,比全区增速快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由3.7亿元增加到19.7亿元,年均递增23.2%,比全区增速快0.8个百分点。扶贫开发不仅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全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边疆稳固、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把让贫困户直接受益作为根本要求,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各项措施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__有国定贫困县25个,区定贫困县5个;新阶段有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7个,区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27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3606个。我们在逐村逐户摸底,对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微机档案”,并根据每一个村、每一户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项目覆盖到户、政策落实到户、帮扶措施到户、科技培训服务到户、效益兑现到户,确保贫困户真正得到实惠。20__年以来,用于到村入户项目的财政扶贫资金达到80%,以工代赈资金达到70%,扶贫贴息贷款达到69%,累计实施扶贫项目1.8万个,共为贫困户建大棚17万座、青贮窖4.9万个、棚圈7.1万座,购置地毯架2.1万部、编织机717台,自来水入户33.2万户、照明入户15.7万户,异地搬迁1.7万户;新增基本农田85.5万亩、新增及改良草场286.8万亩,购置大小牲畜207.7万头(只)、新定植及嫁接改造林果面积692.5万亩。

三、把整村推进作为基本手段,切实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实施以村为基础的扶贫规划是做好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关键措施。我们提出“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五有(有学上、有医疗保障、有科技文化室、有集体经济收入、有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五能(能用上安全饮用水、能用上电、能有一项以上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生产项目、能有经济适用房居住、能及时得到培训和获得信息)”的整村推进标准,对全区360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编制扶贫开发规划,从20__年开始,每年平均验收500个整村推进村。我们利用整村推进这一平台,建立扶贫资金与其它支农资金的整合机制,组织和引导社会帮扶资金投入到整村推进重点村,工作重心也由“联县到乡”下移到“进村入户”。各种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重点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安排,解决了2410个村的饮水困难问题、940个村的通电问题、971个村的通路问题、1230个村的通电话问题、961个村的通广播电视问题;为1739个村建设了卫生室、20__个村建设了科技文

化室、扶持1029个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有力地推动了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20__年又启动实施“扶贫抗震安居”工程,到20__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27亿元,建造抗震安居房12.1万户,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农牧民住房条件。四、把增加收入作为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的核心,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

增加收入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围绕自治区建设“四大基地”的战略思路,安排扶贫资金项目,增加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20__-20__年,自治区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到种植业11亿元,畜牧业14亿元,林果业5亿元,占扶贫资金总投入的40%。优先实施特色林果业、优质畜牧业、设施农业、地方特色手工业和庭院经济项目,发展和壮大农牧民增收的优势产业。在贫困地区仅新定植经济林面积就达到383.7万亩,占自治区新定植经济林面积的1/4。同时,着力培植和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强化对贫困地区特色主导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截止到20__年,全区国家和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达到128个,通过产业化扶贫带动39.8万户贫困户增加收入。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和田地区的核桃、红枣、大芸、地毯、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农牧民增收的稳定可靠基础。20__年和田县仅核桃一项户均增收就达到1003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的38.3%。

五、把科技扶贫和培训作为切入点,着力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

20__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从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科技扶贫资金7200万元,在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科技扶贫示范项目119个,推广运用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符合当地生态自然特点、能覆盖和带动大多数贫困户发展的科技实用技术,在贫困地区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实施扶贫培训计划,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素质,增强贫困农牧民运用农业科技增收、转移就业创收的双重能力。20__-20__年,累计安排扶贫培训资金8565万元,培训贫困劳动力464万人次,转移就业46万人。20__年全区贫困农牧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385元,比上年增加了89元,增长30%,高于全区平均增幅2.2个百分点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扶贫开发新突破

在__扶贫开发工作中,创新成为与贫困博弈的利器。全区扶贫部门和广大扶贫干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求索新的扶贫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相继开展了边境扶贫试点、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试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山区扶贫搬迁试点、和田县整乡推进试点、扶贫小康村建设示范试点,实施了到户小额信贷和扶贫龙头企业贴息贷款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探索和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为扶贫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按照“立足民生、发展产业、安边兴县、以村带城、成功试点”的方针,阿合奇县边境扶贫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显,民生得到改善,产业得到发展,农牧民收入进入增长期,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初步实现了“村变、户变、边境一线变”的目标。洛浦县通过短短一年的集中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区发生了突变,初步形成了以精品核桃、畜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通过庭院改造改变了破败零乱的村貌,公共服务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而且探索出了一条资金整合新机制。扶贫贴息贷款制度改革缓解了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激活了贫困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大受贫困农牧民欢迎。

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村精准扶贫 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一)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

2015年,到云南和贵州省调研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4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是新时期中国扶贫开发机制的重大创新,即通过精确瞄准贫困人口,切实地实现直接针对贫困人口的扶贫开发。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同时,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二)社会工作参与扶贫的理论依据

第一,社会排斥理论。社会排斥理论创始于1974年,是随着法国学者 Lenoir ,相关著作的发表,才逐渐被学界重视和推广的。他认为“当今正是‘垂直社会’向‘水平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的‘金字塔式’结构被打破,社会成了一个平面,原先处于底层的人群被分散到这一平面上多个中心的边缘地带,弱势群体面对的不再是裸的压迫,而更多的是被中心人群的忽视”。因此,社工专业在参与我国农村扶贫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对扶贫对象的心理关怀。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出发点是满足人们的需要,以减少贫困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遭受到的冷漠和忽视。同时,还应该增强贫困人群的社会参与度,让贫困人群以主人公的态度加入到反贫困的事业中。

第二,三重失灵理论。三重失灵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非政府机构研究专家萨拉蒙教授提出的。作为社会治理新机构的非政府组织,出现的目的是协调政府部门单一管理社会的局限,而不是要代替政府来承担其所应该发挥的功能。总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配合、协调工作,而不是把两者对立起来。三重失灵理论为社会工作参与我国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以社会工作理论和价值为指导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具备承担实施社会扶贫政策的能力和优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与政府通力合作,在公民和政府的互动之中,起着缓和和的作用,减少官民之间的直接冲突。

二、中国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

(一)农村地区缺乏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工作,即是缓和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社会工作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要求。但是现阶段的农村社会工作还处于不完善,甚至空缺的状况,很多农民甚至不知道社会工作是为何物,更谈不上寻找社工机构来帮助解决困难,而农村地区社工短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发展缺乏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了解西方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史可以发现,美国的农村社会工作者一般会在政府担任相关的职务,或者会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这种方法把专业知识高效地在农村付诸实践。而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还处于一个被忽视的现状,制度不健全,资金不到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相对稀缺等一些现实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限制社会工作人员利用专业优势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因此,如何使社会工作参与到农村反贫困工作中,服务农村发展,还需要政府、社会及广大农村群众的共同努力。

(二)贫困农户的思想观念影响扶贫工作

大多贫困农民的受教育水平都比较偏低,思想观念也较为落后,甚至有一些贫困者仍存在过去的等、靠、要落后观念,懒惰,不愿意劳动,对于到手的扶贫资金不是有效利用,反而拿去吃、喝、玩、乐,更有甚者还用来打麻将输掉。还有一部分贫困农民为了得到扶贫资源,不愿意自主脱贫,占用贫困名额,也是对扶贫资源的一种浪费。但由于政府下放到村里的扶贫资金很有限,所以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了解致贫原因及贫困农民的不同需求,做到扶贫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同时,扶贫工作还应坚持扶勤不扶懒,对于因为懒惰和不务正业而陷入贫困的农户,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是给钱或实物,而是首先要改变其落后的思想观念和错误认识。

三、创新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策略

(一)建立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近年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城市地区,尤其是发达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社工机构配合当地的政府部门,共同解决本地面临的实际社会问题,在城市建设、社会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农民享受社工机构专业服务的渠道没有打开,尤其在边远的农村,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社工为何物。他们处理困难的形式,还是像从前一样,求助于亲戚、邻居或政府,这就给基层行政组织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导致其运作不畅。

社会工作参与农村反贫困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国际经验,因为反贫困不只是经济问题,其中贫困者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对贫弱群体的社会服务、社会支持和心理抚慰更是社会工作的长项。因此,可以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社会工作队伍,通过对村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等进行社会工作培训,建设适合本地情况的社会工作队伍。发挥社会工作者特有的专业优势,利用当地社会资源、组织相关活动、提供社会服务来改变困难群体、脆弱群体被边缘化的状态,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对扶贫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参与和监督,保证扶贫工作的效率和公平公正。

(二)建立扶贫对象的增能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贫困人口总是处于一种比较劣势的地位。因此,社会工作在参与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贫困人群的自身发展。首先,是心理辅导方面。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干预,是社会工作常用的治疗手段,社会心理模式认为,心理因素的变强能够增强人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这个体系要从培养贫困人群脱离困难的决心做起,注重扶贫中的情感投入,增加人文关怀,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建立增能体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增强贫困人群克服贫困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其次,是社会支持系统和自然支持系统的和谐方面。这两个系统的完整性,一方面可以减少面对风险的承受压力;另一方面增加贫困人群摆脱困境的能力。在这个培训体系里,社会工作及其工作人员,通过鼓励、引导贫困人群参与社会活动,参加本地区的事业管理,扩大其交际圈,拓展其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去寻求更大范围的支持资源。

(三)注重扶贫治理机制创新,引导社会资源参与精准帮扶

首先,建立完善的政策宣传体系。社会工作发挥其专业特性和优势,将社会工作思想植入扶贫政策的宣传中,把扶贫政策注重人的发展理念传播给社会大众,激发民众主动了解政策的积极性,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帮扶工作。

其次,建立完善的政策执行监督体系。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当中,这样这个体系就行成了政策监督的整体力量,其中包含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受助人群共同监督社会工作机构,对农村扶贫政策执行的操作。同时,对结对帮扶实施动态监管,及时更新帮扶资源信息记录。这样在多方力量的监督下,可以促使社工作在农村精准扶贫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提高精准扶贫的时效性。

(四)整合扶贫资源,强化发展扶持政策衔接

充分利用社会工作提供和配置资源的优势。社会工作可以调解农村扶贫资源的社会分配,使之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社会工作能把资源分配到困难人群、弱势群体等最需要的目标群体手中,以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参与、社会机构的成立就可以为贫困人群建立一个获取社会资源的平台,为政府和社会,贫困农村和城市之间建立了沟通和互动的有效渠道。

在精准扶贫阶段,健全扶贫资源整合与配置平台,积极争取各种配套资源,做好与贫困人口身份具有连带关系的资金资源、政策资源、行政资源的优化组配,用尽可能完善、翔实的信息来弥补扶贫资源供需分离与分配不当的负面效应。努力形成扶持政策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使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资源合力,发挥扶贫资源汇聚效应与协同效应,促进贫困人口安稳致富。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消除贫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国政府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致力于扶贫开发工作,并且不断探索、创新贫困治理机制。改革扶贫―开发扶贫―攻坚扶贫―定点扶贫―精准扶贫,步步推进,扶贫工作的成效大大提升,并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扶贫开发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解决难度大。要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扶贫任务,使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摘掉贫困帽子,我国政府就要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坚持“扶真贫、真扶贫”的扶贫理念,齐心协力,打一场扶贫攻坚长期战。

(作者单位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张婷婷,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Oppenheim . Poverty:the Facts[M] . 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1993:83.

[2] 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 世界银行. 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5.

[4] 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3(3).

[5] 阿马蒂亚?森(印度).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 让?德雷兹(印度),阿玛蒂亚?森(印度).饥饿与公共行为[M].苏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 谭诗斌.现代贫困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8] 许源源.中国农村扶贫:对象、过程与变革[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9] 帅传敏.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效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 李洪波.当前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的必要性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1(12).

[11]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12] 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J].开发研究,2015(2).

[13] 姚霞.反贫困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社会工作,2009(7):24-2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