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整理5篇}

2024-07-13 21:04:01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16-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广大人士的高度关注。如今的信息化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中国的家长们在拼命的为生计奔波的同时,也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这一大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埋下很大的隐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地域、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扶困助学”学生有显著的强迫症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青少年在心理服务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缺乏状态,当青少年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衔接不上的时候,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就会产生,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社会真的是遍地开花,全国各地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其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状态之间差距的觉察和确认。它是个体生存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普遍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备良药,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顶梁柱,应该多多注意他们的心理问题,培养优秀的人才。

西方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已持续多年,并且仍再进一步深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在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时候,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对其进行界定。中国也应该开始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演变到至今,已经不是一个小问题,应该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如今的青少年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信息量非常庞大的环境,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毕竟只是沧海一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才是能够影响青少年内心的东西,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人,由于正在处于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分清是非的能力,然而,却处在纷杂喧嚣的环境里,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中国现如今如果再不重视这个问题,中国的未来将真的会垮在下一代的手里,到时候亡羊补牢已为时太晚。

一、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一)科普宣传(80.0%)、健康教育(77.2%)、同学朋友咨询(74.7%),是中国青少年首选的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同学朋友(79.6%)、学校心理专家(72.4%)、父母家人(66.5%),是大学生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而学校心理中心(71.2%)、社区心理中心(56.3%)、单位心理中心(55.0%),是同学们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由此可见,青少年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会更加倾向于科普宣传、向同学朋友倾诉,这就告诉我们在对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这件事上,必须采用“隐蔽”的方法,真正起到对青少年的心理进行治疗的效果,尽量减少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治疗的畏惧,消除外界条件的一切障碍。

(二)据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关注的心理健康项目是:人际关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学业问题(87.0%)。我们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如今的青少年注重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远高于关注自己的身心管理和学业问题方面。这个结果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青少年对学业的忽视无疑是对这个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打击,虽然说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人都应该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自己未来的路才能少一点曲折,相对通畅一点。但是,青少年应该始终铭记学业是人生当中真正派得上用场的,在这个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帮你打开一扇扇的窗子。另一方面,青少年最关注的心理项目――人际关系遥遥领先,说明了如今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非常的薄弱,渴望能够在心理健康服务中,通过改善自身,来获取更多的人际。这个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中的必需品,没有它我们将会在这个世界上寸步难行。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强度排列的前三位分别是:服务项目(2.99)、非专业服务(2.73)、态度与方式(2.71)。同时在调查样本中84.3%的青少年希望有固定的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83.2%的青少年认为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中可以得出:一方面,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将心理需求的服务项目放在最高的位置,青少年在进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服务时,首先会考察的就是该种心理需求服务的服务项目有哪些,所以,国内在进行心理需求的研究时一定要注意着一个大的方面;另一方面,如今的青少年已经相当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有固定的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在生活中也会自觉去了解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这种需求已经达到了最高,国内的各大相关部门再不出手,就会错失良机,造成不可弥补的错误。

二、应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新举措

(一)首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和结构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开发评价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对于这个方法,也就是要从根本上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着实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如何深入,就要进行详细周密的思考,设计多套评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将这些东西引入校园,与学校进行配合,从而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求问题,再制定出多套解决方案。

(二)将基础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与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联系起来,提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需求的观点。要想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青少年的自身先下手,在思想上应该认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同学校和媒体进行联合,任何事情都必须事先通过宣传,相关部门应该借助相应的平台向青少年们传播有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性和一些相关知识,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当中真正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因为,毕竟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青少年的人数为数不多,如果仅仅只是针对于那一小部分人,那么问题的根本始终得不到解决。必须让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需求服务的问题铭记在心。

(三)在全国范围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进行横断面调查,获得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与特点的系统资料。在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的前提是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与特点进行全方面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打入青少年这个大群体中,以抽样调查的方法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然后,对抽样调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具体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相应的措施,来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探讨客观健康、健康相关生活方式、服务可得性、生活质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从中筛选出客观健康、生活方式和质量、服务可得性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质量。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转贴于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亿用户使用的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规划》中明确指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阶段是一生中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调研发现,虽然有许多学校对于刚刚入学的青少年都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做好了记录工作。但是,却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工作,有些学校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过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等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或者以固定的课本作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教育的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教师传授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教师队伍的限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还比较匮乏。许多学校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此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承担着多个年级的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更加困难。(3)学生思想的限制。许多学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书籍、舒服的座椅等,与教室相比较更加舒适温馨。但是,心理咨询室的利用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生心里有秘密却没有办法跟老师沟通,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这样就导致学生很难向教师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灵活。现如今,许多青少年都通过互联网来认识与解这个世界。自媒体更是让青少年快速融入现实生活。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变得更加灵活。(2)形象温暖。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最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拥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负的压力也更大。他们对快节奏的生活充满着困惑。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困惑导致学生不愿意与其他人去沟通。学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个群,让心理教师与学生在群里进行沟通。自媒体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他们会消除恐惧感,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让心理教师的形象更加温暖。(3)顺应时展的需要。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23亿人,也就是说通过自媒体可以很容易缓解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以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采取更加新颖的教育方式。四、结语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打开学生的心扉,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丛源.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1):163-164.

[2]王萌.自媒体时代青少年价值观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6.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素质 原则

一、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因为青少年有其特有的心理发展特点,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其心理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发展关键期,由于意识发展及诸多社会原因,此时青少年的心理充满了矛盾,他们处于三种矛盾抉择之中,既有强力要求又缺乏独立的能力;充满理想又面临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要改变现状又有着很大的阻力。因此青少年在适应社会和谋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失败和挫折。由于经验不足,缺乏应付苦难的策略与技能,往往会经历心理困扰而不能解脱,这样就需要及时的恰当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来。这比等到其有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再来治疗要有效的多,省事的多,解决也要彻底得多。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能帮助青少年减少对社会的不适应,减低不良的心理反应外,还能培养青少年对理想的积极追求,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所以这种发展性、积极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青少年心发展的实际需要的。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要符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场所,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加以实施。作为青少年整体素质的一个部分——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与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相提并论的一个重要素质,那么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是否可以从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呢?

学校有开展教育活动的有力因素,无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教育的设备、氛围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更为重要的事学校有着教育自身的良好特点,教育活动的计划性、系统性、目的性都能保证心理健康活动的持续有效的开展,除此之外,教育活动也符合青少年的需求,满足其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传授心理活动,分析心理现象;解决心理问题的一门全新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它涉及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卫生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即属于心理学范畴,又属于教育学范畴,还属于社会学范畴,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培养青少年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潜能。其可分解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发展性:面向学校的全体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预防性: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上有可能发生问题的青少年,对他们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第三个层次:治疗性:及时矫正青少年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上,其重点是第一个层次,主要目的是预防和发展,主要面对的是全体青少年学生,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并非矫正教育,防范于未然要比治疗简单的多,这就好比流行性感冒,事先打预防针要比患病后再打针吃药效果要好得多,治疗只会事倍功半,而预防会事半功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渐形成,智力、体力、道德意识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候的青年年一方面渴望自由,开始拥有自己的秘密,对未来充满希望,朝气蓬勃;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学业负担的逐渐加重,升学就业等等激烈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显得无所适从。国外屡屡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正是这一问题的极端表现。

这些心理具体表现在:1、由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问题,如与异往恐惧、、性幻想等。2、学习问题,如成绩不理想、升学受挫等。3、情感、个性问题,如情绪的不稳定、冲动性、极端性;自恋、闭锁等。4、人际关系问题;如交往恐惧,与老师、同学之间关系不良等。5、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隐患引起的心理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开设相应课程让青少年学习性知识、性道德、性法律势在必行。2、培养青少年学习兴趣、学习心理障碍及用对措施;学习策略训练、考试心理等。3、教育青少年如何有效调节自身的情绪情感;情绪情感训练包括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培养等。4、针对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撒谎、逃课、打架斗殴、吸烟酗酒、人际交往障碍以及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自卑、自负、多疑、嫉妒等心理进行剖析、调节训练帮助这些孩子认识这些行为和心理,促进其良好行为和心理的养成。

四、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求教育者认清心理监看教育的根本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2、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科学性。要用科学的方法以科学、先进的心理卫生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3、疏导性原则:教育者要循循善诱,疏导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要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反对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问题的青少年学生。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运动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关系 作用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自杀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特别是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成为首位死因。因此,各种精神疾患和心理行为问题正日益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人们一般对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有所了解,但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却不是十分了解,大多数人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远高于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根据公安大学的研究表明,许多自杀、凶杀案的发生,并不都是因为思想动机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大约有20%左右的自杀是由于当事人性格缺陷、心理扭曲不健康而造成的,40%以上的成人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使他们处于紧张、烦操的情绪中,严重的逐渐会形成自闭症、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等心理疾患,最终可能导致自杀、杀人、精神分裂等。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同样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青少年正面临来自学习、家长、就业等各方面严重压力,因此,如何有效通过体育运动解决和调节青少年心理,有效帮助他们健康正常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位体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1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

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气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各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充实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另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是只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者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合于社会环境行为愉快的气质”;日本心理健康所做出的解释是:心理健康是以预防疾病和各种心理不健康以及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实践和理论;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理特质结构。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涵义不能停留在适应的层面,它还包括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积极的发展。另外,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涵义时,我们必须明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综合几种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标准应符合以下几项特征:

1.2.1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面对现实,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的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能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环境事物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各问题、困难和矛盾,能以切实的方法去加以处理,对挫折、失败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处处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

1.2.2 能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心理健康的人具自知之明,不但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和各方面条件,能对自己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能确立与自己能力相吻合的目标,对自己的现状和前途充满自信,努力发展自己的潜力而且还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以及情绪与动机。

1.2.3 接受他人、善待他人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既对别人施予感情也能欣赏并接受别人的感情,因而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人相处时,抱有积极的态度,尊重与信任别人,乐于与人交往,让他人了解和接受自己,人际关系和谐。

1.2.4 情绪乐观、反应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开朗,情绪稳定、乐观。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遇到烦恼能自行解脱,有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面临各种环境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的强度和刺激的强度相一致。

1.2.5 自尊自重、意志坚定

心理健康的人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退缩畏惧;在行为上独立自主,既能有所为,也能有所不为;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能够较好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

1.2.6 行为合理、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心理健康的人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发挥出来,积极主动,勇敢开拓,不把工作当作沉重的负担,乐于工作,在事业上获得成就的满足和心理的乐趣。

总之,心理健康的人智慧能力正常,自我评价恰当,情绪稳定,人际关系融洽,具备健全的人格特征。

2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2.1 青少年心理特点

2.1.1 少年期(11、12~14、15岁,一般是初中阶段)

这个时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但仍有具体思维的成份;独立思考能力也在发展,但思维的判断性不够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情绪表现强烈,容易振奋,激励、也容易泄气、绝望;其自我意识发展,“成人感”增强,评价别人与自我评价的能力逐步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积极性较高,体育兴趣较浓,但尚未明显分化;活泼好动,喜欢竞赛,喜欢显示力量,具有乐观倾向,但有冒险行为,对自己估量过高,所有这些特点,形成了少年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2.1.2 青年期(14、15~17、18岁,一般是初、高中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其心理发展,是在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扩大了量的方向,而且在质方面也起了变化,这时性腺已逐渐基本成熟,由于性冲动的心理不平衡,恋爱及爱美心理产生,使青年期学生的心理具有新的特点。在智力活动方面,表现为更有效和稳定。观察力、感知能力、记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较高水平发展,情感和情绪体验也较为强烈,具有两极的特点;自我意识更加发展,能更深的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日趋成熟,自尊心更强,但也存在不少心理矛盾,表现出不太成熟的明显特点。在道德、意志品质和世界观方面也有所发展,对社会道德和生活问题,对社会的认识等都希望能找到确切的答案,求知欲、理想等既有现实主义的成分,也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待体育运动,积极性增强,喜爱竞赛性项目,体育兴趣逐渐分化。

2.2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2.2.1 运动对心理有明显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过程,研究和实践表明,有规律、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病和皮肤病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十分了解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增强认知功能、消除心理障碍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日益增多的事实显示,体育活动对于人们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而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著名学者麦亦尼与斯拉夫森认为,游戏和竞技体育具有心理健康价值: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提高独立性;解除紧张;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能提高自身价值观。

2.2.2 运动是认识基础上的情绪激励下的随意活动

众所周知,人的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不存在没有心理活动的身体活动,也不存在没有身体活动的心理活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2.2.3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间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体育活动对增强身体健康,增强体格,体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心理健康又能提高人的运动效率,能有效缓解人的压力,消除人的紧张、烦躁情绪,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精神饱满、愉快的参加工作、学习,从而也使人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体育运动,促进体育技能的提高和取得更好的成绩,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3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心理发展、成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关健时期。通过对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研究了解,运用体育运动维持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1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 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

青少年时期(11、12~17、18岁)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变化最强烈的时期,身高、体重、智力、心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身体生长速度长、体重速度增加、体力、智力快速提升,性腺机能开始发生作用,到逐渐成熟,成人感增强,体育活动积极性提高,体育兴趣较浓,大多数人在这一时期表现得好动,有逐渐喜欢参加一些竞赛性的项目,随着身体的发展,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和水平都会有较快提高,使青少年有一种成就感,较好的满足了青少年好动,喜爱体育运动,为显示自己的心理特点,使青少年健康愉快的成长。

3.3 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经常以竞赛的形式出现,需要青少年大量的精力和充沛的体力投入其中,精力和充沛的体力需要认识突破自身体力极限的艰苦锻炼才能获得,这些极其艰苦的锻炼要靠顽强意志力来支撑,一次大运动量的艰苦锻炼,既是对体能和运动技能的锻炼,更是一次对意志的磨炼。同时竞赛的成功。可以提高青少年自信心和乐观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品质,同时在体育活动中积极进取,经受挫折,培养青少年“胜不骄、败不馁”,正确面对失败,挫折的能力,并把这些品质迁移到生活的各种情景中,促进心理健康。

3.4 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很多体育运动都是两人以上的集体作战,需要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相互配合,通过团队的协作精神,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之间相互信任,互相支持的良好方面发展,逐渐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和运动竞赛中的胜负关系,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进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5 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截,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丰富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总之,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需要的是体魄强健,心理健康,坚韧不拔的高素质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思想解放、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快,但都任性、自我约束能力差、意志比较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来自社会、家庭、教师以及自身的压力,使情绪调控制论能力仍然比较弱的中学生,很容易发生情绪困扰,不但影响学业成绩,也影响身心健康,很容易使青少年处于不健康的情绪中,从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要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正常的发展,需要青少年本人、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的共同努力,主要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内容,在青少年心理教育还没有正式纳入学校教育当中今天,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体育运动只是众多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之一,作为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在这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学习,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赵晓梅,王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教育策略[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4]刘翔平,丁玎.现代学生心理问题与闲暇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4)

[5]肖洁.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J].贵州体育科技,2008(3)

[6]王良文.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心理负荷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