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革命传统教育心得{整合5篇}

2024-07-13 21:58:01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革命传统教育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革命传统教育心得范文第1篇

最美的四月,我随市公司70余名党员来到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参加为期五天的党性修养革命传统教育,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深刻的洗礼。

在《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专题教学课上,我们回顾了1935年到1948年中国共产党自落脚陕北,到进驻延安,再到转战陕北的十三年,在那辉煌的十三年里,中共开展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整风运动, 开办了闻名世界的抗日军政大学,培养造就了大批干部,创造了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奇迹,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在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瞻仰了革命圣地,感受到了延安精神。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的缔造者们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等老一辈革命家当时的工作、生活环境,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一改变历史的精神力量,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几天下来,我终于明白,当年延安枣园的点点灯光,为何最终能照亮神州大地,终于感悟到了中国共产党能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最后革命胜利的精神源泉,对“延安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延安精神”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延安精神”的历史反思及当代价值,从记录中国共产党辉煌革命历程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到杨家岭中央礼大礼堂,从延安河大桥到宝塔山的革命圣地如此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学习延安精神不仅包括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四个方面的精髓,还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奉献精神、随处可见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忘我工作精神。我被这些精神所感动,更为这些精神所焕发出来的力量所折服,我们敬重的先驱们正是用这样的精神力量与敌人对抗,尽管那时的物质与武器匮乏,他们用智慧,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敌人胆寒,让敌人退却!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是我党精神力量的大胜利。

五天的参观学习,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让我感悟到延安精神的巨大力量,在这里,我真正懂得了共产党的伟大。延安之行,让大家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升华了思想,增强了党性,磨练了意志。延安之行让大家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和发扬新时代的延安精神,就一定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革命传统教育心得范文第2篇

今天是我党建党100周年,结合前段时间到遵义参加传统革命教育活动,现谈谈我的心里感悟。

通过参观遵义会议、苟坝会议会址,在息烽集中营缅怀革命先烈,实地走访娄山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我得到了一次难忘的革命传统教育洗礼,深刻感受到革命的艰辛和伟大,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党所经受的磨难和考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牢记党旗下的誓言,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工作中。在此,我决心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争做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一、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我将牢记革命先辈的遗志,对党的事业忠诚,在实践中将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行动中,落实到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工作。

二、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今后在工作、生活中要常态化的学习革命先辈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带头勤奋学习和工作,带头遵守纪律。

革命传统教育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革命传统;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艰苦奋斗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素质关系到我们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当前,学校、家庭对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很重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德育,对从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好作风重视不够,特别是没有把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对于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对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1革命传统教育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世代相传的优良革命传统,这就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爱国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用鲜血和生命创造出来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1]这些革命传统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是我们增强信心,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重要武器;是教育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提高政治道德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巨大动力。革命传统永远不会过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革命传统都是需要我们永远继承的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2]

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使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争做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的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质,是教育青年学生继承并发扬光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确保社会主义事业世代相传。[3]

2当前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意义

2.1当前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性

从目前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普遍缺失了革命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生活上,盲目消费,互相攀比,不懂得勤俭节约,甚至不屑于勤俭节约。在自我管理上,自理自立能力较差,依赖性强。在学习上,缺乏顽强拼搏,苦战攻关的精神。在精神上,意志力弱,面对困难,很多青少年往往知难而退,缺乏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在信念上,还表现为理想信念意识淡薄,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不懂得为谁学习读书。

革命传统包含着相互联系的四层意思:一是在信念上,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忠于祖国,拥护党的领导;二是在工作上,不怕艰苦,勇于拼搏;三是在生活上,勤俭朴素,反对奢侈浪费;四是在精神上要意志坚定,毅力顽强。对广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引导他们确定远大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当前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紧迫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果我们的青少年缺乏革命精神,那将成为竞争中的弱者。成长于新时期的青少年,生活比较优越,对于过去的艰苦生活,却不甚了解,对我们党和国家的革命历程、光荣传统更是知之甚少。有的同学还错误地认为,忆苦思甜已不需要,革命传统已经过时。近些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益等,有的领导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置革命优良传统和党纪国法于不顾,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奢侈浪费,贪图享受,甚至腐败堕落,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已经对不少青少年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以上这些都表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3.1积极探析决定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

革命传统教育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其内容有具体的历史环境因素。新时期,决定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对外开放的扩大,可能使一些人崇洋;西方国家的分化、瓦解,可能使一些意志薄弱者忘掉自己的使命和宗旨。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可能使一些人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分配方式、生活方式多样化,可能使一些人道德沦丧、随波逐流。第四,党内腐败现象的存在也决定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相应内容。

3.2不断丰富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

3.2.1理想信念教育

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使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3.2.2基本国情教育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经济规模已经不小,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现代化建设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针对这一国情,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合理消费。

3.2.3党的宗旨教育

青年学生有其知识、精力和思维优势,但也有其不足,他们相对缺乏艰苦的生活磨炼,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要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们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的崇高品德。

3.2.4艰苦奋斗教育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教育学生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图虚荣、不浮躁,不见异思迁。忠贞不渝地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地将理想付诸实现。

3.2.5党的作风教育

教育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养成民主作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3.3努力探索新时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模式

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要努力探索新时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

3.3.1学校教育模式

首先,要把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写进教材、纳入课堂,通过课堂教育,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将其根植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其次,学校要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国内外实际、联系青年学生思想实际,不断充实革命教育的新内容。

3.3.2参观见学模式

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革命遗址、“红色景点”参观见学,通过学生身临其境,深刻领会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从而达到增强继承优良传统、保持政治本色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可以借鉴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做法,选取一些革命旧址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之起到长期开展教育的作用。

3.3.3纪念活动模式

举行各种革命纪念活动,到英雄陵园或墓地祭扫烈士墓,到英雄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访问革命老人,重温部分烈士的英雄事迹,看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戏剧,演唱革命歌曲和戏剧,举办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等等。

3.3.4先进事迹教育模式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如为民书记郑培民、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领导干部的好榜样牛玉儒、“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徐本禹、模范法官宋鱼水、“深山信使”王顺友等。要及时发现和宣传身边继承革命传统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他们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作用。

3.3.5社会实践模式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青年学生到艰苦地区去锻炼,去创业。[4]使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

3.3.6网络教育模式

传统的革命精神要与先进的传播手段相结合,在互联网上开设更多的“红色网站”、德育网页、“红色论坛”。使革命传统教育走近学生、走进心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积极有效地利用这一高科技手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是一个新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方法。

3.3.7自我教育模式

抓好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应把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力,克制自己,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教育学生以革命前辈为榜样,以优良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鞭策自己。

3.4营造学习和弘扬革命传统的良好社会氛围

3.4.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校园内时时处处都能得到熏陶、净化、升华,收到环境育人、物化育人的良好效果。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焕发学生报效祖国的豪情。

3.4.2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的某些混乱的舆论、腐朽的文化、低俗的社会风气,需要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来净化。各级新闻媒体要拿出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通过评论、采访、网上论坛等形式,宣传各地革命传统教育好的的做法和经验。

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着眼于新时期,从新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革命传统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我们应动员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力营造全社会学习和发扬革命传统的良好氛围,扎实做好新时期青年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革命传统教育,文明词苑[EB/OL].郑州文明网,2003-03-07.

[2]刘东朝.重视新形势下的革命传统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6.

革命传统教育心得范文第4篇

一、利用红色旅游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在基石

革命传统包含着英勇奋斗、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革命传统与革命精神在这种内涵上的统一,使得对革命精神的弘扬,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游客进行着无声的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的主要内容,虽然只是一些遗迹或纪念馆,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见证,是老一辈革命精神的呈现载体。红色旅游载体所蕴含的这种革命精神也就构筑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在基石。

1.红色旅游载体中蕴涵着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幼小到强大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党没有明确自己的领导地位,当大革命失败后,致使许多革命者不幸遇害;在紧接而来的革命武装斗争中,又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没有深刻把握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经验采取生搬硬套,使革命陷入危机,最后被迫长征。从上海一大会址到井冈山、到瑞金、到遵义、到延安,这一个个革命遗址就是对这段历史的生动反映。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中国革命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而这种成熟和发展依靠的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精神。可以说,一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史。

2.红色旅游载体中彰显着顾全大局、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甚至用生命换来的。追寻革命遗迹,我们聆听到的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感受到的是革命前辈那舍身成仁,英勇就义的奉献精神。在红军长征时期,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敌人更是围追堵截,但我们的战士没有怯懦和退缩,他们生死相依、不怕牺牲、忠心耿耿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流血牺牲,这种牺牲自我的精神一直照耀着整个长征的路途。如在飞夺泸定桥中,我们的红军战士在面对敌人的密集炮弹、万丈急流时,他们丝毫没有畏惧,他们抓着铁索,一步一步向前挪动,其中有三人就当场牺牲。这在体现忠心为国、视死如归的自我牺牲精神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他们顾全大局、集体至上的思想信念。

3.红色旅游载体中浸透着不惧困难、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在抗日战争甚至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一直闪耀着一种精神那就是不惧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拼搏精神。革命先辈们在艰难险阻中不怕吃苦、艰苦奋斗、为着革命的理想奋勇前进的拼搏精神在根据地,乃至革命活动过的所有地方都烙下了深刻的痕迹。他们为我们塑造了学习的光辉典范。从一件件满是补丁的衣服,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革命环境的艰难、革命生活的困苦。但更让我们看到的是他们面对这种困境的拼搏精神。在1941年前后,因日本帝国主义的“扫荡”和反动派的封锁包围及严重的自然灾害,给革命带来了极端困难的局面。在这种生死存亡之刻,直面死亡威胁之下,中国共产党就是依靠着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拼搏精神才使革命渡过难关,并最后焕然一新,才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革命的胜利。

二、利用红色旅游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意义

红色旅游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将革命历史资源与旅游巧妙结合的一种创新,它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游乐功能于一体,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精神内涵丰富和实现形式多样的特点。在大学生的德育培养方面,红色旅游是难得的新平台、新课堂,具有很强的学习与教育功能。在新时期,红色旅游为大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具有重大的意义[2]。

1.红色旅游“寓教于游”让革命传统教育成为课堂之外的教育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革命教育还采取课堂上那种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显然已行不通,理论上的抽象和空乏更是让当今大学生提不起兴趣,更别说深刻体会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格了。这也是当今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如何让革命传统教育走出困境,让优良的革命传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红色旅游通过学生的参观游览、参与活动、互动交流等方式受到教育和感染。这种“寓教于游”的方式让学生走出了只重理论教学的呆板课堂,让学生亲自去革命遗址中感受和体会,这使得其感受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透切,也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须要用感光和行动来体会和领悟的教育方式,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3]。

2.红色旅游“寓教于行”让革命传统教育成为自主学习的教育新时期的大学生大多厌恶被动接受的灌输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道德教育,如果还采取灌输式教育的方法,则很难让新时期具有强烈好奇心和叛逆心理的大学生接受,更别说受到道德情操的洗礼。红色旅游这种“寓教于行”的教育方式,因其“行—知”的内在特质,让大学生在实践或情影体验中得到启示和感悟。比如重走长征路,通过重走长征路,让学生主动地去感受和体悟革命的艰险,长征精神的伟大。在这种感悟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完全是主动的,其所得的感受直接来自于自身的所思所感,而不是被动接受。因而也使得这种教育更深刻,更有效果,也更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红色旅游这种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精神以旅游这一时尚形式传输给大众,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其效果更为显著。

3.红色旅游“寓教于乐”让革命传统教育成为潜移默化的教育红色旅游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其中一个景点或一幢建筑就可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就可能凝结着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当游客在观光游览时,在参与红色活动时,在聆听革命故事时,被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时,他们可能就已经在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并受到身心的震动。红色旅游就是通过这种游览、参与、聆听等方式,让人们在兴致勃勃的旅游过程中,不知不觉、自觉自愿地受到熏陶、接受教育、身心得到锻炼,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且对游客今后的人生也许会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4]。

三、利用红色旅游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方式

红色旅游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工程,是培育“红色”下一代的新课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需要。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伟大复兴。但当前,红色旅游还没有被作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方式,相关方面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为给高校红色旅游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持,试探究如下几个问题以供参考:

1.构建大学生红色旅游的开展机制从开展基点上,国家应该给大学生参观红色景区开辟绿色通道。对于学生参观红色景区,目前全国已有相当部分地方开始完全或部分免费开放了,比如湖南的韶山纪念馆、山西的百团大战纪念馆、江西井冈山的安福县全部景点,等等。但还不全面,还没达到开展大规模学生红色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家虽然已出台了学生集体参观实行免票、个人参观实行半票的规定,但各地方对政策的执行还不到位,没有真正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因此还需要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为大学生红色旅游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从开展主体上,高校应该在财政支出和组织开展方面出台相应的实施方案。在财政方面,为确保红色旅游活动的开展,高校应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项资金,来加强和促进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目前高校通过红色旅游,组织学生进行专门革命传统教育的情况还很少见,大都只作为娱乐性活动而开展。在组织开展方面,因高校人数众多、规模庞大,为确保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安全、有效、有序开展,在得到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高校还应出台相应的开展方案及组织细则,从而使大规模开展红色旅游教育有其可行性与操作性。从开展客体上,红色旅游景区应为高校学生旅游教育打造专用平台。一方面旅游景区要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德育队伍,确保在引导参观和安排讲解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高素质的德育指导。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景区应和学校一起协商探讨,建构红色旅游的可规模化开展模式。高校大学生规模庞大、人数众多,只有打造一个专门的参观平台,构造一个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又具有可行性的开展模式,才能真正有效、有序、长久地开展下去,并取得成效。

2.探索大学生红色旅游的实施原则首先,因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大学生红色旅游应遵循“就近旅游”原则。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国各地,而高校所在地或附近也不乏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比如湖南的故居、刘少奇故居、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等;江西省的革命摇篮井冈山、南昌起义会址、红都瑞金,等等。这种资源优势不仅为高校就近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可能,而且对高校大规模的开展红色教育也十分有利:由于旅游景区距离近,一方面其有利于红色旅游的组织管理,可以为高校节省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则有利于高校和景区及时的沟通和协商,为高校红色教育有效的组织与开展提供信息便利。其次,因旅游时间的季节性大学生红色旅游应遵循“避峰旅游”原则。所谓“避峰旅游”就是为避免旅游的高峰而岔开旅游时间,从而确保质量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具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和节日性特点。一般来说,三四月是春游高峰,五一、十一、中秋等则是节日出游高峰。规定高校相应的出游时间,一方面有利于避免不同高校同时挤对同一景区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调节高校与非高校游客数量季节性高峰的出现,从而不会因游客过多而对景区接待产生太大压力。针对这种带有季节性和节日性的旅游,采取“避峰”原则很好地实现了游客分流,能使红色教育得到有序、有效地开展。再次,因旅游目的的多维性大学生红色旅游应遵循“教乐相兼”原则。开展红色旅游一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无论在景区的建设上还是导游的讲解上都要深化其内在的精神实质。比如,在讲解图片时,不仅要讲清其故事原委,更应要透过图片揭示其深层的内涵,因为一组图片不止是某个时段的历史记录,更可能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的彰显。再有,红色旅游本质上是旅游的一种形式,我们在强调其教育性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娱乐性。红色旅游作为德育的一种新形式,只有充分发挥其“寓教于乐”的“乐”,才能达到它应有的教育作用。“教”“乐”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在开展红色旅游时要充分注意“教乐相兼”的原则[5]。

革命传统教育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革命传统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祖国必将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大学生是时代的主力军,社会的新生力量,担负着继承弘扬民族精神和革传统精神的重任。[1]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为内涵的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革命传统优势的重要体现。根据革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开展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革命传统文化的含义及作用

“革命文化”范畴,是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来的。他当时所讲的“革命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两个组成部分。其基本规定性是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2]本文所理解的革命传统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积淀的重要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延续、丰富和发展。

2.革命传统文化的作用

2.1革命传统文化确保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要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首要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文化体现的内涵精神对于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信仰、准确把握政治方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指导作用。由于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强化感性教育的效果,因而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使被教育者受到感情激发,达到感情升华的效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性。

2.2革命传统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3]革命传统文化资源中蕴涵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敬业、奉献精神和航天精神等,能够使大学生加强对当代国情的认识,自觉坚定爱国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行动中。革命传统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广泛,可以结合大学生特长及身心发展特点,深入挖掘革命传统文化资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形式,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2.3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革命传统文化的形式不仅有物质的、精神的,而且有信息的,每种形式又有多种形式表现。物质的,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实体,如革命旧址、遗迹、各种文物等;精神的,主要是指那种具有抽象意义的,在物质的内容上进行抽象和升华,反映其内核和主要意义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等;信息的,主要是指一种以文字或声音、图像、符号等形式来表现的信息,如革命和建设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数据、文本、声音、图像、照片、歌曲、标语等。革命传统文化资源正是借助于多种多样的载体形式,将先进的文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革命精神融入其中,并表现出直观、形象和贴近生活等特点,既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又为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提供了多种教育形式,使大学生的教育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弥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不足,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革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3.1把革命传统文化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中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中推进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必修课中,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积极开发和利用革命传统文化资源把它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体系,是拓展和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要组织大学生的红色之旅参观学习,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组织大学生到革命纪念地学习参观,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进校园举办报告会、交流会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大学生在参观、缅怀、体验、交流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增强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3.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4]可见,环境对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具有导向、育人、凝聚和激励功能。高校应当坚持用革命传统文化资源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营造校园革命传统文化传播的氛围,使革命传统文化在整个校园中随处可见、可学,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革命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发挥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功能,有效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

3.3构建革命传统文化网络宣传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校园网络日益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有效形式,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领域。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探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着力构建革命传统文化资源网络平台,加快革命传统文化网站的建设,不断丰富网站内容、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做到声形并茂、图文并茂,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着重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活动,增强网站的趣味性、娱乐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使革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3.4把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党建活动

革命传统文化资源是党建教育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依托革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党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发挥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巩固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地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要把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党课教育培训和党组织活动。如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到革命旧址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党员到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前开展入党宣誓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积极探索党组织进公寓、进社团等新模式,不断扩大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覆盖面,使大学生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5]

综上所述,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和充分利用好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孙晓飞.“红色文化”长得当代社会价值及其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