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高职教育心得体会{整理5篇}

2024-07-14 03:24:02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职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伴随着社会发展也在不断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却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党和政府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改革机遇。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摇篮,发挥着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发展科技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能够很好地应对社会变革为职业教育改革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一、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1.教育体制招生模式转变的影响

随着本科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和不断扩招,再加上“平行志愿”“一档多投”的招录模式产生,大部分高中学生就读本科院校的几率增大,这使得职业教育的招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使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直线下滑。此外,一些省市进行了高职“注册入学”、中职优秀毕业生入读高职“推免”政策等,使得高职招生的门槛降低,使得基础差、底子薄成为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整体特征。

2.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也为国人带来了诸多文化影响,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已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时期更是为价值多元化提供了发展沃土,使得多元、矛盾、困惑等思想意识已经开始影响青少年的价值选择。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不稳定的时期,受到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冲击极易走向误区。

3.高职高专定位的束缚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摇篮,其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受到这一定位束缚,过分注重学生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来说,它是精神和灵魂,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占领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的思想先进和道德进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能够有效地武装学生的头脑,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和全面发展。

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的转性变革使得我国现在处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如果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度不断提高,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这种自由、离散的状况虽然有助于散发学生的年轻活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却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极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因此,我们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育之中,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同时,我们要顺应院校实际,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式的思想教育模式。

2.创造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除了要重视思想政治专业课程、党校课程的开展之外,我们还要致力于打造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中来。同时,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不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各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的挑战,同时也会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平台。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坚持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优势,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工作,将网络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例如,教师可以运用科技手段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并制作成丰富多彩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学校官网、论坛、微博、微信等分享一些贴近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高专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然而,这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高职高专教师的长期努力。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不断探索新思路,开拓新途径,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修养,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舒.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2).

高职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发展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理论依据

体育社会学“工具论”。在西方体育史上,有两种不同的思想:一种是“本位论”,这种理论视角认为人是至高无上的,体育是以人为核心,对人的发展发挥特有的功能;另一种是“工具论”,这种理论强调体育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认为对社会稳定进步和国家的政治、经济需要都发挥着特有功能。“工具论”是我国体育价值的主导思想,并长期在体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心理,是以社会为核心,强调体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要。体育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即为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也为服务社会,主动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体育运动促进人的社会化。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体育运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作为内容还是作为手段。体育运动都是不可缺少的。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带来健康的身体和形成良好的习惯;可以对人格和自尊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掌握运动技能和规范社会道德;可以获得乐趣、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习迁移理论。迁移会影响人们在多种情境中的表现,在完成普通的、日常的活动时,人们的表现会受先前习惯的概念与技能的影响。当新颖性与复杂性使人将某一情境归类为问题时,成功的解决典型地依赖于人能通过先前的经验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做出迁移。当人们接受某一任务时,他们处理这项任务的方式,他们如果完成得好,是受到他们对先前的知识合理运用和迁移的影响。

体育课程教学与发展职业能力之间的关联性

从各级教育部门颁发的文件和实施过程中看出,体育教育和职业教育其实质都是教育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过程是塑造人,是以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是体育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

体育教学的目标由“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到新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新的教学目标的形成,再延伸出运动参与、运动技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教学目标。体育教育一方面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就必须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主动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

教学内容的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做到目标引导内容,根据具体化的目标要求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紧紧抓住体育课程的主目标过程,把高职体育课程的内容延伸社会体育内容的范畴,不断丰富其内容,以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组织,通过各种设计的身体活动达成的。高职学生具有职业能力内容和体育教育规律,在选择发展职业能力的教学内容时,寻找他们之间相似性、关联性,设置学习情境,使学生知觉到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中所呈现的这些刺激有相似性,进行合理有效的训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有效的刺激,学生产生适应性反应,迁移便会发生,实现正迁移。

体育课程设计

1设计思路

根据高职学校教育特征,确定“健康第一、育人为本、身心发展、终身体育”教学设计思路,在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选择上,既注意体现体育的健身价值,又能将体育教学作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突出“健康第一”为首要任务同时,注重育人为本,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力开发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涵,为实现“终身体育”打好良好的基础。

2发展职业能力体育课程主要任务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任务,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是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体育本身特点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提出来的,应着眼于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来重新设定。这样的高校体育才能真正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行为打好基础,促进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公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财经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任务是:促进身体健康、塑造适应未来工作健硕体魄,增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体能;掌握一、二项运动技能,形成良好锻炼习惯,融入未来体育社交圈;传授体育文化、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安全救护、紧急避险知识和技能,增强劳动生存能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发展体育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展示体育风采,形成良好的道德作风和社会规范行为。

3发展职业能力体育课程目标

高职体育课程要探寻职业活动和体育活动之间关于职业能力的相似性、关联性,采用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利用体育形式、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适应劳动活动所必须的技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业教学效果和在独立生产劳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和财经类高职体育课程的特点,确定高职体育课程的目标为:

(1)熟悉掌握两项以上运动项目,促进积极参与身体锻炼方法与生活方式的形成。

(2)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获得体育与健康相关知识。

(3)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4)增强体能,发展有利于职业岗位的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存能力。

(5)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状态的调控能力,增强适应各类岗位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观念。

(6)提高有利于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发展职业能力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4.1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发展职业需要的特殊身体素质和通用的职业能力。采用根据职业活动特点加以改造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发展体能素质和运动技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活动中的机能和职业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4.2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为开设发展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主要有引进、改造、创编三种途径。引进:为了满足每一位学生发展,引进具有时代性的、历史性的,有利于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丰富体育运动项目,从而成为学生喜欢、社会需要、条件允许、具有时代、民族、地域特征的课程内容资源;改造:对引进课程内容资源改造,使之与学校场地、器材、设备等资源条件相匹配,还要与学生适应性要求,社会发展需求,发挥体育教育的最大的功能;创编:是对体育课程资源二次开发,挖掘场地器材设施多功能,改造竞技运动项目、创编新的练习方法、内容,使体育教育符合学生发展,保证课程内容资源的进一步落实。

根据学校的教师配备、场地设施、学生情况把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分成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大球、小球、武术搏击、形体、舞蹈艺术、民族体育、素质拓展、心理健康课程。选修课救护知识与技能、心理健康课、康复保健课、应急体适能知识与技能课程。因此在体育知识和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同时,安排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与身体素质训练内容。

5发展职业能力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为配合学院省级示范校建设期,适应学院进一步优化“二元共育、五进五融”的财经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出财经类高职体育“激励、探究、迁移”体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是“以激励的教育思想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为前提,以引导学生自得新知,悟取学法并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实践,运用知识创新为重点,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参与之乐、探究之乐和成功之乐”。

“激励、探究、迁移”教学模式是指在体育教育的整体工作中,必须以激励思想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使其深入持久地贯穿于全部工作的始终。探究不是被动地学习或接受灌输,而是作为教育的主体,主动地开展思维,以主人翁的姿态对所肩负的学习任务、工作任务,积极地承担,深入地探索与精细地研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新的工作成绩。探究所得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成绩,不能浅尝辄止,原地踏步,一定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向未来职业领域探究迁移,这就是实践与创新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激励、探究、迁移”在课堂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的落实实质是属于在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下主体创新范畴的素质教育实践过程的模式,它适用于体育课堂教学,而重点是一种课堂教学实践模式,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活动程序,既激趣导入———自主探究———训练迁移———总结概括四步环节。

6发展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的构建根据学校体育学八位专家,对体育课程学生学习效果可能产生的因素进行了评价,通过对专家访谈,发放、回收专家问卷,将专家的意见综合整理,对统计结果采用“权重分析法”,计算求得体育课程学生学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体质健康、心理健康、职业能力五项指标。如表1所示。

结论

(1)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本文的主导思想,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性,重新构建高职体育课程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重视体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2)职业教育注重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是遵循体育教学和职业教育的规律,探寻两者之间的相似处、关联性,利用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有针对性发展本专业今后就业和胜任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以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以职业导向为依据,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体育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8-0029-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这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国家首批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已经进入“后示范”建设的新阶段,需要在冷静分析、理性评价的基础上思考高职院校未来建设与发展的诸多问题。“后示范”时期,高职示范校要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功能,以促进高职教育由被动“适应”任务转向主动职责“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目标的战略举措。高职示范校必须重新审视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发展取向,创建行动典范,以引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其高职学校的教育特点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特性,尤其在教育客体和教育内容上均具有较鲜明的特点。

1.高职学生生源复杂、背景多元。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较复杂,高中生、中职生、单招生、三校生等均有,其在认知状况、知识储备以及能力结构等的水平和层次上都与普通本科学生有一定差距,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艰巨。

2.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凸显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因此,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等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更具丰富性。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素质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素质,即指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准”。良好的职业素质不仅能体现出高职学生的内在特质,更应该成为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重要鲜明特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发挥高职教育优势的内在需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在内容上进行延伸、功能上进行拓展,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职业意识、职业修养、职业精神、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素质、责任意识等职业元素的渗入,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特点和岗位群,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契合点,有效利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职业素质”针对性。

(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能力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技能,即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传统的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可以说力度有余,而通用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功能却稍显不足,导致学生只“一专”而未“多能”。国际职业教育领域通常将职业能力(skills)分为专业能力(hardskills)和职业核心能力(soft skills):专业能力体现在具体职业所需要的具体职业能力,它决定职业者能否胜任某一专业、某一特定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也称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所有职业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具有共性的东西,是可应用到任何领域使用的技能,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示范时期,社会进入新职业时代,高职教育除了关注学生就业,更应该从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成为一种伴随学生整个执业过程的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帮助未来的职业者在职业迁移和职业发展中获得主动权和选择权。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取向

后示范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取向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参与示范校的后示范建设过程中,在面对或处理学校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需求与学校资源、教师创新教育与服务等的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基本立场、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内容取向及行动取向。

(一)以实现学生个体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因此,回归人的本身、关注人的现实成长不仅是时代的呼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诉求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群体为视角重视理论灌输,缺乏受教育者个体的深刻体验与认同,主体的教育理念跟不上客体思想的变化要求,方式方法满足不了客体的心理需求。后示范时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预防教育生成“工具人”的可能,以适应社会多元发展需求来引领人才培养和个体成长,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取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色彩”,强化其“人本意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上要将“体验式”理念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教育注重社会目标的思维惯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上到下、从关注社会目标到关注个体成长的重心转移。要注重和利用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化、隐性化、人本化的特点和优势,开发个体的智慧潜能,挖掘情商潜能,诱发身体潜能,拓展个性特长潜能,最终实现政治品德更高尚、学习更高效、人际更和谐的目标。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的内容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做人”的依据。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其职业性的特点,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在尊重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遵循知一情一意一行的品德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目标分解、内容分层、过程分阶段,形成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序列化模式。

1.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的分阶段实施

分阶段,即指通过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职业道德理论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强化,不同年级侧重不同主题的内容,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一年级侧重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教育,培育高素养的在校大学生;二年级侧重政治信仰、职业理想和认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培养高素质的预备职业人;三年级侧重培养职业道德情感、践行职业精神,培育高职业操守的准职业人。每一阶段教育内容的实施均通过情境(或模拟情境)体验活动(如模拟法庭、ERP沙盘模拟经营等),引导学生感受职场情境、凝练行业规范、践行职业精神,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过渡,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2.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分层次培养

分层次,即指将具有相似背景、相似兴趣和相似能力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团队,以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1)根据年级特征差异进行分层:一年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重点在“实”,而不在“高”,要打好道德修养和行为养成的基础;二年级是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关键时期,要抓好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特别要抓好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突出政治信仰和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毕业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则繁重而复杂,学生可能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心理冲突,不过这也恰恰为职业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教育重点要“实”、“高”兼顾。在教育形式上应根据毕业班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小型多样和分散为主,注重个别指导,发挥学生党员和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

(2)根据思想状况水平和层次差异进行目标分层:要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以区别教育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并承认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合理性。如对于“敬业奉献”的要求可以是分层次的,一般层次的“敬业奉献”以在不损人利己的前提下保全个人利益是可行的,这个教育的目标就是广泛性的。而高层次的“敬业奉献”是对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的要求,这一目标就具有先进性。

(三)以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为特色的行动取向

后示范建设,更要内提素质,外树品牌。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精神产品或服务在其受众即学生心中的评价,要既有“品”,即有值得品味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又要有“牌”,即精妙构思的表达方式、精巧细致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具有一定的受众认同度。高职示范院校要不断积淀、打造精品、培育品牌,以保证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得以传承和升华,以发挥高职示范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示范、辐射和引领功能。

教育品牌对内要发挥凝聚力、向心力,对外要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实践路径方面,当务之急是在以下方面狠抓落实、加大投入:

1.要提高层次。以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着层次不高、数量过多、形式肤浅等缺憾,许多教育活动限于“挂挂条幅、摆摆展板、做做讲座、开开会议、拍拍照片、写写新闻”的形式化模式,大而无当、空而无物、有形而无神,缺乏对教育受众的感召力、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品牌要提高层次,在目标定位上一定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使之紧紧抓住教育受众思想上的敏感点,激发兴趣,以实现同频共振。

2.要富有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要充分反映学校、地域、专业特色和学生特色,要浓缩与整合特有的教育理念与精神内核,这是树立品牌的核心要素。要坚持推陈出新,打造融校本特色、行业企业文化与洋溢时代气息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好声音”,争取教育目标受众的价值认同,以增强品牌发展的内在活力和提升外在辐射力。

3.要重质保量。要彻底摆脱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项目主体过多、分工不清、学生疲于参与的窘态,实现从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从重形式向重实效的转变,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项目既有“名”又有“实”。要以优质的品牌教育活动统揽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整合多学科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使之承载多样化的教育信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魏立娜,黄曦.基于职业特性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8):31.

高职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高职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路径探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任务,并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指针。高职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高职生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结合高职生的实际,符合其自身思想形成的规律。由此可见,探索一条适合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效性意义重大,将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大课题。

一、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髓,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里,它处于支配地位和起着风向标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具有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是高职生的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的指南针。要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首先要理清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规律和高职生自身的特殊性。

(一)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规律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两大任务之一,就是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人民的自觉追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显然要受到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状况的制约,因而教育内容、方法等应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只有这样,教育影响才能真正作用于受教育者,促进其思想品德逐渐升华。反之,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可能脱离实际,起不到它应起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提高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的职能,因而教育要求又应有一定的超越性,应指明受教育者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教育活动才能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长远发展的需要,推动其思想品德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由此可见,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不断发展。

(二)高职生群体的特殊性

1、高职生群体的特点

目前,高职生的人数占据在校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从高职生群体来看,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学生年龄普遍较小,独生子女居多,依赖性强。最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很快,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生的在校人数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一半。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普通专科招生计划和规模扩大,高职生高考录取分数低,文化素质不高,思想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他们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和侵蚀。四是厌学情绪重。由于高职生在高中或中专是基础打得不牢,进入大学后,专业理论学习很吃力,在高职生的内心就感觉自己是个学习的失败者,有些自卑,这是高职生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2、高职生的思想特点

在现行的高考招生体制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是很理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高职生思想状况来看,又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在思想政治觉悟方面,政治思想稳定,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很高的认同感。高职生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长起来的,对于政治问题有自己的鉴别能力,不会被某种思潮或势力所左右,来采取过激行为,对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有很高的认同。但是政治觉悟中感性的因素居多,政治觉悟有待提高。

其次,在人生价值观方面来看,高职生具有很矛盾一面。在人生价值理想上,高职生表现出较高的期待,但是在具体行动上,又表现出信心不足,有自卑感。主要原因在于,在长期以来的学习生活中,高职生自我认同感不高,特别是在学习成绩方面,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有悲观情绪。

再次,从心理方面来看,高职生容易出现人格特征的偏执和扭曲。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在高中阶段成绩在班里是末流,并且独生子女居多。在家庭方面,他们一开始享受着更多的关爱,但随着学习年级的增长,成绩的下降,相当一部分家长有恨铁不成钢之心,逐渐疏远了他们。而在学校,在现行的高考指挥棒引导下,高职生在高中时,甚至在初中时起,很难在老师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被边缘化。

二、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探究

基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高职生的特殊性,高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尤为迫切与必要。教育者必须在思想上高度认识到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积极探索适合高职生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在思想观念上,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2]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尊重高职生,激发其学习动力。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其核心理念落在以人为本。针对高职生在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双重性格,高职院的所有教师要给予信心,多鼓励,少批评。同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格局。让高职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重拾自信和尊严,激发学习和生活的激情和热情。要做好这一点,学校党委要牵头,总揽全局,所有的教职员工真情参与,并养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自觉成为高职生成长的引路人。

(二)尊重和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不能不从社会现实出发,合理解决好“适应与超越”规律。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而言,也有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不同层次之分,有觉悟先进的,觉悟一般的,不可一概而论。高职生也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是一个从低级到较高觉悟的过程,不断地学习和实现进步,在适应与超越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循序渐进。

(三)合理安排好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认可,普遍遵循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追求。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我国同样不例外。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任务和内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当前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3]。这四个方面内容是一个有机的体系,相互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和信念,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是共同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具体内容安排中,教师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合理地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结合高职生的实际,尽量安排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

(四)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来看,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结合这一目标定位,以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由浅入深地推进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采用专题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工学结合中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互动教学,还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功能,构建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平台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五)创造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环境。高职院校是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然而,高职生并不是密封在高职院校,同社会、家庭、企业等有着广泛和紧密的联系,需要这些对高职生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才能取得较好实效。在高职院校要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社团和学生团体的育人功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公寓。家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肩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起到要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的作用。企业是高职生顶岗实习和将来工作的单位,在企业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企业文化,对高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在网路普及的时代环境下,加强网路监管刻不容缓,净化网路环境,特别是要坚决反对低俗、庸俗、媚俗等“三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占领网路这个高职生喜爱的传媒。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学校做好引领,家庭、企业、网路必须同时跟进,做到此,高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环境教育就得到优化,就会形成有利于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2006-10-11.

高职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心理 教育

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通道上。当前,国家层面的中高职一体化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都在如火如荼地有序开展。不久的将来,高职教育将会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然而,与高职教育制度体系建设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比,高职学生的心理教育建设却迟缓不前。近年来,全国高职院校学生暴力事件和自杀事件层出不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职教育过程中重视文凭教育,忽视心理教育,导致高职学生心理教育的不健全甚至缺失。若不及时且大力地推进高职学生的心理教育,将极大地制约和拖累我国高职教育的高速发展。

1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与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较,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共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的一面,主要表现如下:

1.1 自卑心理。客观来讲,对于我国而言,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学习成绩本来就不好,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不情愿”的心理。与进入本科院校的同学或亲戚相比,自然觉得低人一等,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加之目前在社会主流观念中对职业技术工人的认同度不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并未获得足够的尊重。这些原因导致高职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对未来没有信心,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和生活。

1.2逆反心理。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挫败感。加之正处于刚刚成年或即将成年的年龄段,心理状态容易走向狭隘偏激。因此,有些高职学生将这种挫败感归咎于社会、学校和家庭,觉得自己在不同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于是产生“报复”心态,进入高职院校后容易与学校唱反调。越是学校倡导鼓励的,就越是不照做;越是学校明令禁止的,就越是要尝试。长此以往,导致学校班级缺乏组织性纪律性,甚至使部分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1.3焦虑心理。高职学生的目标应该是在大学学习期间,努力掌握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实现“专升本”或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然而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定的目标,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专科生就业相对困难的社会背景,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甚至渺茫,对学习和就业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1.4厌学心理。如之前所述,进入高职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部分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部分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部分对学习不感兴趣;部分只是为了混个文凭甚至纯粹是为了应付父母。即便如此,大多数高职新生在入学之初还是为自己定下了远大的目标,将高职入学当作自己人生新的开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没有扎实的中学学习功底,高职学习并不如想象般容易,加之学校管理相对宽松,大部分学习要靠学生自觉,经过一段时间考验,大部分学生都败下阵来,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产生厌学心理,从此浑浑噩噩,荒废时日。

1.5消极心理。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告诉我们,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便会寻求精神上的尊重感和认同感;加之高职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段,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却尊重不足;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却关注寥寥。因此,很多高职生在高职期间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并不积极,应付学校,应付老师,应付考试,而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网络论坛和游戏之中,在虚拟的世界里追求成功,寻求关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2 在高职教育中渗透心理疏导的主要方法

2.1 分层次的心理疏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好高职学生的培养工作,最关键的问题是让高职学生从入学起就树立信心,开发学生的潜能,重拾信心,重拾理想。高职教育的成败,初期教育意义重大。学生从最开始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就感,就会对学习更加感兴趣,也对自己更有信心,更加努力学习,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在入学一定时间后,转以培养日常生活学习习惯为重点,狠抓课堂纪律,严格要求按时出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习惯。以此为基础,对学生更进一步的心理疏导,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团结和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处事要谨慎认真,踏实奋进,让自己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阳光蓬勃的“四有”青年。

2.2 建立专兼结合的心理教育教师体系,重新定位老师的身份。作为直接面对高职学生的教学主体,高职教师在教学和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是高职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要建立起一支以心理教师为主体、专业教师及辅导员为辅的专兼结合心理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平时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应尊重和关心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热情和蔼,善于沟通,以引导、鼓励和肯定为主要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增强学生成功体验;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发现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邀请专业心理教师介入,以避免其心理问题进一步加重。

2.3 建立心理教育网络体系,主动干预心理问题。事实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通了心理热线和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然而多年实践证明,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大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并不会信任陌生人而对其打开心扉,也有部分学生并不认为或意识到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为了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应建立以班级为基础,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教育网络体系,重视辅导员、班长或舍长的积极作用,及时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主动进行干预。

2.4 推行素质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本领越大,也许便意味着走入社会后对社会潜在的危害越大。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心理健康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抛弃唯分数论,要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挫折,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推行职业理论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刘世杰.浅议心理教育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延安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12月:69-71.

猜你喜欢